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回 覆 | 返 回 |
深藍 於 2002/05/02 00:14 | |
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 |
4 月 4 日, 美國總統在國務院的記者會中, 布希總統在談論台灣和中國加入 WTO 時, 先將雙方稱為 “兩個國家”, 接著又說出 “Republic of Taiwan” 前所未有的說辭後, 竟引起中方輕微的異議和台灣統派媒體的騷動, 在白宮或國務院上對此項說辭提出進一步的解釋時, 台灣統派媒體紛紛爭相當起白宮新聞秘書, 稱為布希總統發言為失誤. 但我卻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媒體以美國外交決策制度何國際關係來分析近來台, 美, 中三方的互動關係. 近來更在外獨會網站見一新網友在批判台灣實質外交時, 以錯誤印象來評論台美關係. 今天, 以我在美國數年來的國際關係課程和經驗來和各為說明美國的對外關係和我的觀察.
首先, 先來介紹美國政府對外關係的決策方式. 總統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最後決策者, 而國務卿是外交政策的執行人. 國務卿也管轄國務院運作和駐外領館. 另外和其他國家比較不同的地方是國家安全顧問的設置. 國家安全顧問在戰後設置, 作為總統的外交決策的顧問. 但由於國家安全顧問辦公室在白宮, 所以成為總統最倚重的外交顧問, 而國務院和國家安全顧問這兩大外交決策系統如何分工, 則視總統的形式風格而定. 另外總統也有不同的顧問輔佐總統對外交事務做出決策. 在尼克森時代, 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掌門人, 完完全全把國務院當成局外人的事發生. 在雷根和布希時代, 兩大系統先行討論政策並取得共識再向總統提出方案. 國會的外交委員會則是監督行政系統最主要的單位. 外交委員會經常邀請國務卿和國家安全顧問到國會聽證會中作證並接受議員質詢. 並透過撥款和通過法案和建議案來影響外交政策的執行和方向. 另外, 外交委員會也對總統提名的駐外大使進行任命聽證會並投票決定是否同意總統提名. 基本上, 在美國外交政策上有幾個特點:
在 1978 年底美中關係正常化無疑的是三國關係的重要事件, 當時卡特政府在內政問題嚴重 (經濟政策不當引發惡性通貨膨脹等一連串問題), 美中關係發展到一定程度, 新的中國領導人比以往開明, 美國想和中國進行貿易, 冷戰升高需要盟友等因素下, 以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為首, 直接和中國談判建交事宜. 卡特打算在外交上建立功勞來平衡其政府負面的政績, 並期望透過中國市場對美國的開放, 挽救美國的經濟問題. 當時卡特政府認為台灣地位並不重要, 再加上美國內部問題嚴重, 急需建樹以免卡特連任之路受阻. 而中國方面也深知卡特的想法, 在建交談派中催促美國下決定, 完全否定美國對台灣的替代外交架構, 就在對台關係完全沒有規劃之下, 也害怕國會對此會有激烈反應. 因此趁國會在聖誕節休會期間, 便匆匆對台斷交撤館. 卡特政府的態度基本上是放任台灣自生自滅, 而且蓄意選在國會休會期間進行, 刻意造成既成事實, 但這樣的作風也引來後遺症. 台美人組織 “台灣人公共事務政策會 (FAPA)” 當時便為台灣的前途和與美國將來關係架構奮鬥. 聯合友台國會議員召開對台政策聽證會, 因應行政部門在斷交後雙方關係的空白, 聽證會做出草擬史無前例的 “台灣關係法 (Taiwan Relation Act)” 的決定. 另外一方面, 國會議員如高華德 (Goldwater, 台灣人暱稱為金水伯) 等對卡特背棄盟友的作風極度反感, 再加上國會其他議員對於白宮做出如此重大的外交政策轉變事前並沒有和國會諮商感到極度不滿, 也體認在斷交後台美之間交流依然密切, 需要法源依據界定雙方往來的架構和方式. 這樣的不滿和共識後來全反映在台灣關係法的表決上. 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國會議員贊成通過此項法律, 迫使卡特總統無法否決此項法律, 只能簽署台灣關係法. 台灣和美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就這樣由美國的國內法維持. 台灣關係法中除界定美台之間的所謂的 “非官方” 關係外, 最重要的是規定美國有義務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 並且明文規定台灣任何以不和平的方式改變台灣現狀的行為將被美國所關切. 台灣由於國防方面有這樣的條文支持, 使得情勢並沒有更加惡化. 而在卡特的剩餘任期,台灣基本上沒有收到美國的武器. 台灣當時雖然在戒嚴時期, 強人蔣經國在位, 但經濟成長開始起飛, 雖然石油危機有所影響, 台灣經濟成長依然強勁. 而中國正值文革結束, 鄧小平剛掌權, 首要任務是穩定情勢, 改善人民生活, 並沒有能力解決所謂的台灣問題, 所以對台工作只限於統戰等宣傳作為. 很快的美國總統大選在 1980 年舉行, 卡特總統並沒有因為和中國建交而得到選民的支持, 再加上經濟問題未見起色, 伊朗人質事件又讓卡特政府灰頭土臉. 大選結果由共和黨的雷根總統當選. 雷根在競選時承諾對台灣有更好的待遇, 也在就任後也開始運交武器給台灣. 對台灣和中國的定位已不像卡特時代充滿不確定性. 雷根政府上台後, 認為台海均勢才符合美國的利益, 也就是說台灣和中國軍力必須保持平衡, 台海和平才能確保. 否則一但有戰事, 美國認為自己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將受到損害. 這樣的認知也讓台灣有一定的生存空間, 而再這一段時間, 台灣的內部也起了變化, 那就是台灣政治的民主化. 雷根總統在上任後開始升高對俄國的冷戰情勢, 積極的擴軍以及拉攏其他國家共同對抗蘇聯. 國務卿海格主張聯中制蘇的理論, 並且主張積極的和中國軍事交流以及對中國輸出軍事武器, 甚至主張中國加入北約. 在這樣的情況下, 但在 1982 年, 雷根訪問中國後, 和中國再上海簽訂 “817 公報”. 公報中美中雙方增進包含軍事方面的合作, 並承諾將逐步削減對台軍售. 之前公報的內容美方已對台灣簡報, 台灣並向美方抗議, 因此美方對台灣提出 “六大保證”, 並且在 817 公報簽署的當天由台灣的外交部公佈, 這六大保證如下: 1. 美方未同意在對台軍售上設定結束期限 在公報簽訂之後, 美方迅速宣布售台多達 60 多架戰機, 也是自卡特對台斷交後出售最多的戰機. 但在 817 公報的限制下, 台灣所獲得的美製武器質和量受到相當的限制, 也造成台灣軍事發展的限制. 而就中國來說, 中國也購買美國的軍事裝備和設備. 例如民用型黑鷹直昇機, 砲彈生產設備, 火砲定位雷達等. 但美國對中國的軍事銷售特點在於沒有主要系統, 如戰車, 戰機等. 可見美國對中國依然有戒心. 雖然台灣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間, 由於堅持無人承認的 “中華民國” 架構, 在外交上突破卻很困難, 只有接結交一些小國, 對台灣的外將拓展沒有用處. 但在台灣的經濟發展上, 當時正值大量成長的起飛階段, 人民的財富也大量增加, 民主化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中國也在進行現代化改革, 但因為仍在封閉的社會中, 所以進展緩慢. 在糧食收購兩價制和發展城鄉企業後, 中國靠本身的市場經濟發展上仍然遲緩. 自然也沒有本錢對台灣動武. 臺海兩岸由原先的軍事對抗演變為制度競爭, 雖說兩岸的外交事務方面實有衝突, 但也不至於影響局勢. 這時在國際局勢上也開始有了變化. 首先美國聯中制俄的政策有了一些進展. 迫使蘇聯增加西伯利亞駐軍. 再加上阿富汗內戰讓蘇聯付出慘重的代價, 美國進行星戰計畫, 迫使蘇聯必須加入此一方面的擴軍競賽. 由於過多的軍費支出, 使得蘇聯經濟上受到嚴重的打擊, 也逐漸邁向解體之路. 而海峽兩岸這樣的情況一直到雷根政府第二任快要結束的時候. 1987 年 9 月, 台灣第一個本土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成立, 在戒嚴黨盡中的台灣政府沒有進行鎮壓. 10 月, 蔣經國總統在接見時常批評台灣政局的華盛頓郵報董事長葛蘭女士時, 透露台灣將結束戒嚴, 停止黨禁報禁. 這樣的轉變引來舉世矚目. 1988 年 1 月, 蔣經國總統去世, 蔣家長達 40 多年在台灣的統治至是畫下句點. 繼任的是和中國素無淵源的李登輝總統. 新的總統也開始改造台灣的政治架構. 在國際輿論中, 台灣的形象也由專制獨裁轉變為民主開放, 也為台灣後來在國際宣傳上由負轉正的契機. 李登輝在就任後, 外交上積極以 “務實外交” 對外拓展關係, 也展現靈活的作風. 多次出訪中東和東南亞, 並和多為國家元首或副元首舉行非正式會談. 其中當地媒體稱呼李登輝為 “來自台灣的總統”, 但李登輝並未堅持非要以中國或中華民國總統稱呼. 雖然 “務實外交” 的成果有限, 但也造成相當的聲勢. 中國政府眼中, 本土出身的李登輝已經不再延續國民黨從中國帶來台灣的政治架構何意識形態, 台灣政治人物已經朝台灣本土思維發展, 和中國的關聯也越來越淡. 但中國本身也在面對變革. 自開放外資投資後, 中國的經濟進入起飛前的情況, 小型個體經濟活躍, 民眾對政府也開始有改革呼聲, 而這樣的力樣在中國內部逐漸的匯集. 六四及東歐共黨國家垮台 1989 年無疑的是台美中三國外交關係上重要的轉折年. 在年初, 北京的大學生聚集天安門廣場, 向政府當局要求打擊貪污和更多的言論自由, 抗議行動一直延續到 6 月 4 日, 中國政府以坦克和機槍屠殺抗議學生收場, 這次血腥鎮壓行動由於在西方媒體報導下進行, 因此震撼了世界. 中國領導人營造十多年的開明形象在一夕之間被摧毀殆盡. 美國和西歐國家立即終止與中國的軍事合作, 停止輸出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給中國. 直到今日, 軍事合作也尚未恢復到64 前的情況. 原先西方國期望中國能藉由這次抗議事件, 能進一步的改革政革(所謂的 “和平演變), 也因這次鎮壓事件落空. 但曾在 70 年代駐節北京的布希總統反對經濟制裁, 因為布希認為中國人需要從內部改變, 經濟發展對中國的民主化很重要. 64 之後, 台灣在國際間長期受到中國打壓的情況普遍開始得到同情. 尤其是國際輿論對台灣步入民主化給予相當高的評價. 一方面更清楚的了解台灣和中國的區別, 另一方面更能理解台灣不願被這樣邪惡的政權併吞的意願. 而這樣的理解也逐漸的在國際輿論逐漸發酵. 時至今日, 國際媒體把台灣和中國一向分的很開, 而且對台中兩國的政治以及人權的情況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 1989 年11 月, 東德民眾大量經由捷克和匈牙利逃向西德, 蘇聯決定不再支持華沙公約組織成員國, 繼而共產黨垮台, 東歐國家開始實行資本化和民主化, 長達40 多年的冷戰終於畫下句點. 而再冷戰中居於牽制蘇聯地位的中國, 其戰略地位也一落千丈, 再加上64 之後的惡劣國際形象, 中國取而代之的不是西方的盟友, 卻是另一個取代蘇聯邪惡政權. 由於中國實行經濟改善比較早, 再加上經濟方面個改革實行較早, 外資持續投入中國, 使得中國並沒有受東歐共產垮台的影響. 並使得中國政府擁有相當的資金可以作為武器採購, 正值蘇聯垮台, 中國軍事採購就此轉向前蘇聯, 並採購多項高性能武器. SU-27 戰機的引進是其中最顯著的例子.
90 年春季, 台灣國民大會中的千年法統代表結合國民黨本地代表以總統選舉權要脅政府給與延任, 因而引發90 學運. 立法院民進黨團以陳水扁委員發起提案聲請大法官釋憲, 大法官會議在審度民眾反映和時代變遷等相關因素, 發佈228 號釋憲文(What a coincident!) 並為萬年國會訂下退職時間的落日條款. 中國來的政治關聯正式退出台灣政治體系. 從此之後, 李登輝總統對政權的掌握日見穩固. 台灣的軍隊國家化已逐步落實. 國際間對台灣的政治觀察認為李登輝總統以不是1988 年初的弱勢總統, 而是真正掌權的國家領袖. 1992 是美國的大選年, 雖然布希在波斯灣戰爭中贏得勝利, 但美國國內的經濟情勢卻不見好轉. 另一方面, 中國以高額金錢向俄國引進SU-27 高性能戰機, 台灣軍事均勢很有可能會被打破. 冷戰結束後各國軍方對戰機的需求大量降低, 也為了挽救經濟和增進選名就業以得到選民支持的考量之下,布希總統決定對台灣出售150 架F-16 戰機, 並親自前往位於德州的生產工廠宣布這個決定. 布希總統在工廠的講台上, 就站在漆上台灣國徽的F-16 模型前宣布軍售的消息. 自此之後, 817 公報對台軍售的限制就此打破.
1992 年大選, 布希連任失敗, 柯林頓總統入主白宮. 在兩岸關係上, 美國以 ”戰略性模糊” 作為策略, 以期兩岸能和平過度到柯林頓政府任期結束. 但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維持下去, 因為兩岸各自的政治發展衝擊既有的架構, 而且更糟的是, 這樣短視的決定不但沒有帶來和平, 反而引起更多的爭端. 1993 年台灣總統李登輝決定出訪中南美洲邦交國, 專機在美國降落加油. 由於台灣總統第一次在美國過境, 原本李登輝總統計畫前往美國西岸地區進行私人訪問, 但美國政府設下限制, 只允許總統專機降落再夏威夷的美國基地, 而且不能有任何行程. 此舉對一個美國長期盟邦來說並不公平. 當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前往探視並表達美國政府的 “歡迎之意”, 李登輝總統根本拒絕下機, 而且在機上穿著家居服接見美國代表. 這樣的消息傳到國會, 當時還有消息說美國政府拒絕李登輝總統下機, 這樣的待遇比一般平民還不如, 引起多位議員強烈不滿, 也再次重下府會對台灣問題的嚴重歧見. 美國在柯林頓就任一開始經濟情況也不安穩.美國選民在1994 年期中選舉把票投給共和黨, 造成共和黨在戰後第一次成為參眾兩院多數. 而總統由民主黨原來當的情況. 由於 1995 年起, 共和黨為國會最大黨, 極力展現作為, 因此在 “和美國訂約” 的口號下, 對行政當局和政府政策進行一連串的改革. 其中對聯邦開支削減方面歧見最大, 甚至引起聯邦機構兩度關閉. 在此同時, 政府對李登輝總統訪美進行 “私人” 訪問開始遊說. 由於台灣的民主形象得到美國主流媒體的普遍認同, 也同情台灣的外交處境, 因此一致支持美國政府簽發簽證給李總統去紐約州的康乃爾大學訪問. 另一方面, 為台灣工作的遊說團體也請國會議員發起沒有強制性的 “決議案(resolution)”, 要求國務院發旅行簽證給李登輝總統. 這個決議案在參眾兩院以超過 95% 的贊成票通過. 當決議案通過時, 國務卿克里斯多福正在北京訪問. 當中國問起白宮對這項決議案的處置時, 克卿竟然說只是個決議案, 不會有作用. 但當克卿回到華盛頓, 柯林頓總統決定順從國會決議, 發簽證給李登輝總統進行私人訪問. 就這樣, 李登輝總統成行,康乃爾大學出現第一位國家元首校友感到榮幸, 決定熱烈歡迎李登輝總統的到訪. 當地台僑以及市政廳也組織歡迎委員會, 發動多人前往接機. 當專機到達時, 美國主要電視新聞都加以報導李登輝總統接受當地台僑的歡迎畫面. 另一方面, 三位重量級議員 (外交委員會主席荷姆斯參議員, 穆考斯基參議員, 所羅門參議員) 也從華盛頓飛來紐約州歡迎李登輝總統, 這樣的場合更是新聞記者們更不能錯過的消息. 所謂的 “私人訪問” 反而變成各大報頭版消息和晚間電視新聞的消息. 在李登輝於康乃爾行程中, 演講會是重頭戲, 李登輝以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 為題, 發表演說. 身為高爾夫球迷的李登輝總統的開場白以一句 “ America open” (美國開門了, 也是美國公開賽的意思). 演講內容完全沒有提及 “中國” 而只有 “台灣”, 並且暢談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路線. 美國公共電視台 (PBS) 全程轉播演講並做實況轉播. 這在美國的新聞界引為趣談. 因為許多小國的領袖訪問美國, 當白宮的座上客也沒有引起新聞的多大的注意, 反而一個沒有邦交的外國總統在美國政治中心外的紐約州竟引起如此大的注意. 但這樣的情勢卻完全出乎柯林頓政府當時對李登輝 “私人行程” 的設想與安排. 但中國的反應卻是緩慢而強烈. 當李登輝總統出發的同一天, 中國海協會代表唐樹備到台灣訪問, 當被問到對李登輝去美國的評論時, 唐樹備只是說這是私人訪問. 接下來李登輝回國後, 中國對李登輝也沒有特別的反應. 但一個月後, 中國先是指責美國沒有信用, 因為克卿所說的和結果不同. 並對李登輝發動一系列文章批判. 接下來在台灣外海進行飛彈測試. 台灣對中國這種反應抗議, 而美國只有國務院發言人的新聞稿呼籲兩岸冷靜. 這樣的情況只是讓中國以為美方軟弱. 美國的戰略性模糊反而鼓勵中國以衝突的方式測試美國的底線. 台灣第一次總統選舉 1996 年台灣進行第一次總統直接選舉, 中國原先以為美國會以一貫軟弱的態度面對台海爭端. 因此不但在台灣外海再度進行飛彈測試, 而且在福建沿海進行登陸演習. 台灣外島駐軍全面提升戰備狀況. 由於緊張情勢持續升高, 台灣國安會秘書長丁懋時和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在紐約密會, 決定美方介入台海. 接下來五角大廈宣布美國從波斯灣抽調一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前往台海巡弋, 太平洋地區的三艘攻擊潛艦岸上休假官兵也被提前召回. 由於美方強硬的態度, 使得中國的軍演無法達到目, 只好藉口氣候不良而終止. 台灣的選情在中國的外在壓力下格外緊繃, 也由於選民對中國的作為反感, 反而紛紛投票給李登輝總統, 造成李登輝總統 53% 的支持率當選下任總統. 中國對台文攻武嚇全面宣告失敗, 也注定這四年間台中雙方關係的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李登輝總統在這四年任內, 積極的推動國民黨本土化, 使得國民黨和中國的淵源也逐漸淡化. 另一方面, 中國對台的工作方針, 由直接對台灣政府轉向對美國工作. 因為美國因素一直是中國認定解決 “台灣問題” 的障礙
在 1996 年開始, 美國經濟榮景便持續看好, 由國會和白宮主導的經濟轉型收到良好成效, 經濟榮景也為美國政府的歲收助益不少, 財政赤字也大幅減輕. 由於同時其中國的經濟也在大幅成長, 市場潛力不小, 但由於市場封閉, 使得美國急需中國開放市場. 中國也能了解這樣的情況, 因而以經濟利益和美國交換政治利益, 這便是柯林頓再第二任任期中對台美中三方關係的盤算. 在經歷過1995 和1996 年的飛彈危機, 美國政府內部親中派認為台灣的民主發展已經脫離這些人原先的規劃, 比以前這些人想像的更加民主, 台灣在美國輿論也受到更多的同情和讚揚. 這些情況對發展美中關係絕對是負面因素. 而更糟的是, 中國開始用 “台灣問題” 意圖對抗美國對中國在人權, 貿易, 武器擴散問題的質疑. 這個情況使得美國對中國的市場開放進展遲滯不前.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 使得美國的經濟榮景蒙上陰影, 因此, 積極開放中國市場, 避免貿易赤字再度擴大, 便成為美國政府對中國關係的重要方針. 此時科林隊總統也因為性騷擾醜聞纏身, 也極需要在外交政策上展現作為以移轉注意, 親中派也因而開始主導兩岸關係. 在柯林棍總統第二任任期將近過半才安排前往中國訪問, 其中中國方面依直強調的三不政策不在北京和中國高層討論後公佈, 反而是在上海回答演講觀眾疑問時以口頭提出. 這樣的做法是為美國本身的貿易利益損害對台關係. 此舉也受到與論和國會的批評. 接下來便是國務院的親中派放出風聲把台灣當作是 “麻煩製造者”, 此舉完全將只以美中關係為主軸, 意圖以醜化台灣和忽略台灣的方式降低台灣在美國外交政策上的影響和美國民間對中國的支持. 由於官方刻意強調美中貿易關係, 任ˋ為中國開放市場才能讓美國經濟榮景持續, 另一方面持續對台推銷 “中程協議”, “第二管道”, 意圖將台灣和中國的關係限制在中國特定的架構下, 刻意限制台灣的國際空間, 民主黨人一向強調的人權與和平卻被這些官僚棄置不管. 美國政府原先台美中三方關係平衡的架構去開始偏向中 方, 情勢對台灣相當不利. 之後李登輝總統在接受德國之音訪問時, 將台中關係定義為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一語道破台中雙方的現實, 終結了雙方在官式文章中一國的假象. 此項談話也引來美國政界對台美中關係熱烈討論, 由於李登輝總統所述為現實的事實, 使得台灣得以脫離美中關係的 “麻煩製造者” 的形象, 並且在國際間清楚的界定台中雙方的關係. 此舉中國方面自然又是一陣嚴厲批判, 但台灣政府對中國政策主軸由此確定.
2000 台灣總統大選, 由於中國記得 1996 年軍演和飛彈測試的教訓, 並沒有強烈的軍事動作, 只在文宣上持續一系列的批判, 看在台灣政府和人民眼中, 這樣的八股官式文章已經是司空見慣. 但隨著參選的各方競選的態勢陷入膠著, 任一方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中國決定再選前一週, 由朱鎔基總理親自發表強硬說辭, 以其為親中國的候選人加分, 並揚言 “中國人士不信邪的” 但萬萬沒想到, 台灣本土出身, 完全和中國沒有任何淵源, 一向反對國民黨的陳水扁當選總統. 使得中國意圖將台灣政治走向由本土轉回親中的期望落空. 陳水扁總統就任後, 中國對台灣的態度也維持和李登輝時期一樣的情況, 雙方的政治交流仍然陷入停頓. 2000 年 11 月的美國總統大選, 由保守派的共和黨參選人小布希當選總統. 美國外交政策重新洗牌. 對中國的態度一改柯林頓總統的親中, 取而代之的是對中國強硬的立場. 美中雙方的關係自此沒有進一步的發展, 後來的軍機擦撞事件更使雙方關係降到低點. 和前面幾任總統不同的情況是, 小布希總統將美國外交政策自雷根總統以來再度轉向保守主義. 對台灣比以往友善, 而且直接將自己的認知直接了當的提出. 比如布希一直強調台灣關係法, 一直重複的引申美國協助台灣防衛的決心. 這是中國官方刻意在公開場合忽略的事實. 正由於台灣和中國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 政府體制, 而且台灣保障民主和諸多憲法保障的言論, 組黨自由, 使得布希政府直稱台灣和中國是兩個國家, 甚至將台灣稱呼為 “Republic of Taiwan”. 等於是呼應李登輝總統在1999年所提出的 “兩國論” 結語: 現階段的中美台展望 其實美國對台灣和中國的關係有其一定的原則在進行. 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的底限就是雙方不開戰. 因為一但台灣和中國有軍事衝突, 美國再當地的經濟利益和外交利益將受到嚴重影響. 因此, 維持台海地區的和平是美國最重要的決策. 另外美中關係的議題很多, 台灣問題只是其中的一項, 但台美關係的架構自 “六大保證” 以來便沒有大幅變更. 不做兩岸調人更是美國一再宣示的政策. 其實就台灣目前的狀況來說, 尤其是在政黨輪替之後, 台灣對美國的外交處境也隨著台灣的民主化越來越寬廣. 美國對台政策在斷交之後的20 多年間, 歷經十空巨大的變化, 也有相當的轉變, 但有一項原則可以確定的是, 台灣和美國的共同價值越近, 則對美國的關係將越有發展, 就匴最糟的情況, 也能立於不敗之地, |
美國小器夫妻 於 2002/05/03 07:42 | |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 |
深藍兄你的分折十分深入而透徹.... 所以台灣人民不應妄自菲薄, 台灣的獨立與否對美國而言,或許不是那般重要, 對照於中國.東南亞各國,中東.非洲國家.南美各國的民主發展, 一個民主化國家是不可能走向帝國主義的, 我們深信民主制度是最能保障人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