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晚報透過社論發動拒買美國武器之運動
回 覆 | 返 回 |
鳥羽 於 2001/04/30 17:35 | |
中時晚報透過社論發動拒買美國武器之運動 | |
繼發動『讓李登輝去不了日本』運動之後,中時晚報的同一群打手又繼續發動『拒買美國武器』運動,反正就是只要有國際強權幫助台灣對抗中國,這些統派媒體就會出來『提醒』國內讀者 這些美日帝國主義不安好心 還是以民族大義為重 和祖國統一吧 可別說我危言聳聽啊 看看今天中時晚報的兩篇社論 你們就知道了 2001.04.30 中時晚報
軍事部署是一種戰略,一方面在顯示美國捍衛其亞太利益的決心,另一方面則不無向中共挑釁,以造成軍備競賽的局面。在美國擴充軍力的威脅之下,中共不得不應戰。然而美蘇軍備競賽的勝負結果已非常鮮明,蘇聯經濟被軍備拖垮,而全球性的發動革命又造成戰線太長的沉重負擔,終使蘇聯不堪承受而崩解。美國則挾其經濟優勢大獲全勝。 現在,中國大陸所面對的正是這種局面。大陸經濟的高度成長,外匯存底的持續攀升(約一千八百億美元),民間美元儲蓄基礎厚實(八百億美元),在在使中國大陸轉型為一個經濟大國;並且中共的軍事實力日增,即使無意成為強權,亦足以成為亞洲最強大國家。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發動軍備競賽就具有雙重目的:一是維持美國亞洲霸權地位,二是以軍備競賽迫使中共投資於軍事,以拖緩其經濟建設的速度,甚至因大陸經濟改革過程出現建設投資不足,而變成社會危機,則中共威脅論就可能變成另一個蘇聯翻版。 不同之處在於:中共不搞國際革命,不會把戰線拉到其他國家,同時中共與美國之外的其他歐美國家不搞對抗,反而以投資為誘因,大搞外交關係,要孤立中共經濟顯然困難重重。至於台灣則相當微妙。軍事安全與高科技市場依賴美國,但傳統產業及未來市場在大陸。軍備競賽成局,台灣將被迫買更多武器,對失業率高漲的台灣反而有害,台灣也勢成兩強夾縫中的危卵,噫口戲危哉!
台灣經濟正面臨嚴峻的衝擊,出現經濟成長率破五、失業率破四的挑戰,然而就在此時,美國的對華政策卻重大調整,同意出售一些以往視為敏感乃至禁忌的武器給台灣。可預期的是,台灣的國防支出在未來一段時期勢必因為購買新武器而居高不下,使得吃緊的國家財政負擔更重,並排擠政府其他建設。 國家安全的代價從來就不會廉價,台灣向美國購買各種武器,一直是測試美國對華政策的指標,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所以只要美方的決策滿足了台灣的政治想像與期待,即使再勒緊褲帶,也常能帶來高度快感。 弔詭及諷刺的是,經濟滑坡的台灣一方面花大把鈔票向美國進口安全感,同時卻也因為經濟情勢惡化,比以往任何時候在經濟上都更依賴中國大陸。不但企業界對大陸市場更重視,連市井小民都可能被任職的企業派往大陸,甚或因為在台灣失業而西進謀職。 因此,台灣正面臨遭拉扯撕裂的過程,一方面在政治上好像比過去更有實力向大陸說不,卻又在經濟上全面貼近大陸,兩股力量的碰撞與拉扯,不僅在兩岸間造成不穩,也在台灣內部產生矛盾。 然而歷史經驗與世界潮流都顯示,經濟網絡將超越乃至主導政治走向,兩岸對眼前的情勢不可也不必誤判。當經濟已經開始統合,想用其他手段去加速或阻止兩岸關係演化,不但成本太高且難有效果,躁進、盲動皆屬愚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