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見平 於 2002/12/29 06:26 | |
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景氣回升無法落實就業人口,為什麼? 台灣經濟令人憂心的是,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 既然景氣對策訊號連續八個月亮出綠燈,外銷訂單也是連續多月以二位數成長, 台灣經濟指標好轉,但實質面卻因為資金、企業與人才的外流中國, =======================================================
今年以來,景氣復甦的力道雖不如預期強勁,但經濟整體表現卻明顯優於去年。根據主計處估計,台灣各項經濟指標已紛紛呈現由谷底回升的趨勢,經濟成長在今年前三季分別呈現百分之一點二、百分之三點九八及百分之四點七七的正成長,預測全年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三點二七。而最近行政院經建會今天公布,十一月景氣燈號為綠燈,這是今年來連續八個月亮出綠燈,顯示景氣復甦雖緩,但經濟情勢持平。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十一月失業率為五.二二%,雖比十月下降0.0九個百分點,但是廣義失業率卻達到七.四六%的新高紀錄。而且,十一月失業率如經季節調整,實為五.一六%,比十月還高出0.0三個百分點,是七月以來,連續五個月走高。由此觀之,失業狀況沒有明顯變好。另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則是,製造業生產在第四季已回穩,但是服務業部門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的失業率,卻連續三個月走高。由統計資料反映,民間消費不振,已對就業造成衝擊。 但是,既然景氣對策訊號連續八個月亮出綠燈,外銷訂單也是連續多月以二位數成長,出口可說相當暢旺,為何民間消費不振,投資減少,而且就業人口並未增加?坦白說,問題的癥結仍在於兩岸經貿關係。台商在中國的投資金額已達一千多億美元,外移中國的企業數萬家,而長期居留在中國的台灣人也有數十萬人,這些外移的資金、企業、人才原本是台灣本地消費、投資的主力,如今卻外移中國,所以儘管台灣的出口成長,但是「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情況卻愈來愈多,由出口增加所創造出來的投資、消費與就業都是在對岸的中國,台灣則空有亮麗的數字。如此一來,台灣當前的景氣復甦便成了所謂的「無就業機會的復甦」,失業率自然居高不下,而由於消費不振,服務業的失業人口便明顯走高。 為了解決失業問題,行政院最近提出「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和「擴大公共建設計畫」,總計將花費新台幣七百億元搶救失業。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措施預計一年提供七萬五千個公共服務工作機會,包括失業者的家人在內,可以協助約五十萬人;第一季預定先進用約二萬人,以六個月為一期,每人合計至多工作十二個月,每月薪資約新台幣二萬元至二萬二千元左右。如果上述兩個方案能夠得到在立法院通過,預定在明年一整年提供十一萬五千個工作機會,可以協助十一萬五千個家庭度過經濟不景氣的寒冬。行政院前天晚上才宣布「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措施」起跑,行政院勞委員的「搶救失業專線」立即嚴重佔線,可見失業者求職心切,朝野政黨應該放棄無事不對抗的激情,替失業者設身處地著想,趕快通過這兩項法案。 不過,吾人也要坦率指出,政府以增加財政支出方式,提供民眾從事公共服務,來達到增加就業人口的目的,固然可以發揮短期效果,但畢竟只是一種救急的措施,只能暫時解決失業者的痛苦。如果經濟的大環境未能真正改善,此一救急措施結束後,民眾仍然必須面對失業之苦.因此,政府在提出解救失業問題的短期措施之餘,更應該從源頭去解決台灣經濟不景氣,有效防杜台灣的資金、產業外移中國,讓產業根留台灣,才是解決失業問題的長遠作法,否則只是挖東牆補西牆,病根未除,經濟終將積重難返,無以回天。然而,若觀乎政府在嚴格管制與規範台商的中國投資上,似乎成效有限,決心更為不足。 政府的兩岸經貿政策由「積極開放」改正為「投資台灣優先」後,對於防杜資金與企業的外流,似乎仍提不出有效對策。行政院最近宣布將以設立檢舉信箱、規畫破案獎金、建立檢舉人身分保護措施,以及建制「資金進出系統與賦稅資訊系統」等具體措施,嚴懲少數不肖台商的違法行為,以杜絕少數企業惡意債留台灣,有效管理中國投資案件。此一作為固然令人欣慰,但檢視政府過去的成效,卻又令人不敢寄予厚望。過去政府宣示對台商投資中國要「有效管理」,但先後辦過三次台商補辦投資中國登記,登記廠商只有二萬三千八百八百零六件,金額共計九十一億餘美元,此一數字顯然與真正情況出現極大的落差,凸顯了政府無法有效掌握台商的中國投資;既然無法掌握實情,又如何有效管理?現在更有部分執政團隊要員公開宣揚台灣企業要善於利用中國的資源,所謂利用中國資源,低廉的勞力當然是其中之一,如果企業對台灣的投資已呈現負成長,卻還要多加利用中國的人力,實在不知道台灣的勞工要到哪裡找工作? 總之,景氣既然出現復甦,應該可以解決民眾的失業痛苦,然而,實際狀況卻非如此。台灣經濟指標好轉,但實質面卻因為資金、企業與人才的外流中國,增加的利益其實是落在對岸,而使台灣的經濟成長只是虛有其表,「中看不中用」。拚經濟,如果不能讓產業根留台灣,再好的政策口號,恐怕都解決不了台灣的經濟沈痾。 (自由時報 社論,12/29/2002) |
Lancu 於 2002/12/29 07:44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美國更有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反而略見增加的現象. 美國Business Week 的解釋是,近年的資訊化提高了每人 美國Business Week至少有兩期預估景氣回升初期,美國 失業率和景氣有關係,但沒有步步相跟的絕對關係;兩者 開欄文寫:”如果不能讓產業根留台灣,再好的政策口號, 這並不完全正確. 依一位曾駐北京的加拿大記者的報導,去中國的商人有一半 他們的根一直是在中國,過去數十年,他們只是客居台灣. 陳履安的中國投資不包括台灣,王建瑄和凌峰等人要到中國才 這些回歸他們的根的中國人,要他們根留台灣,是強人所難. 目前的產業去中國的事,一部份是中國人回歸中國,一部份是 戰後重建是重差事,但是,我們至少在台灣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 開欄文問道: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因為我們正在放血,有好血,但有一部份是膿.別心急,努力 重建雖累,可是這個賽跑中的最後一程,就是我們的機會, |
蘭陽醒獅團 於 2002/12/29 09:19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Lancu 兄 你說的很對。 |
武曲化權 於 2002/12/29 09:46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個人認為應該從GDP的結構來解釋 GDP的組成分為四部分 GDP= 民間消費+政府消費+固定投資+存貨變動+(商品勞務輸出-商品勞務輸入) 至於其中數據的變化,可連結至下網址來觀察 可發現GDP成長率的成長是來自(商品勞務輸出-商品勞務輸入)該項目的增加 現在台灣的經濟只能說有點(外熱內冷) |
武曲化權 於 2002/12/29 09:57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曾經記得阮銘說過 去中國的台商,如果是想要利用當地的『土地,人力』者 比較容易成功如許多『電子大廠』 然,肖想以為13億人口,人很多 中共官方會覺得妳是來賺中國人的錢 只能說太多的台商,太笨了 |
FromTaiwan 於 2002/12/29 10:22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景氣回升無法落實就業人口,為什麼? Employment rate is a lagging indicator of ecnomic recovery, not a leading indicator. |
見平 於 2002/12/29 11:46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雖然才開欄不久,我已學了不少.多謝大家意見.
If the above premise bears certain degree of truth, then conceivably this not so encouraging phenomenon (benefiting China rather than Taiwan in the wake of economic turnaround) will probably continue for some time to come even if the world economy recovers. Consequently, it could be a daunting task to disengage the economy of Taiwan from that of China to a level that would allow us to reconstruct our economy and to regain the economic security that we once enjoyed prior to the massive commercial engagement with China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My concern is which direction our government is attempting to engineer for this embattled economy? If it is aiming at 經濟統合, then all bets are off for Taiwanese to once again achieve economic independence. |
a1358 於 2002/12/29 12:11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我沒念幾本有關經濟與人文的書. 見識也膚淺,但在商場打滾二十餘年. 也見證台灣經濟的破敗到起飛至今的停滯甚至後退. 有個心得希望與大家討論討論. **沒有實業, 就沒有經濟動力** 中文的解釋--實質的生產事業 例如:農業,礦冶業 ,一般 美國為今日世界經濟大國它的服務處最為發達,服務自己甚至於 台灣很多經濟學者主張::前進大陸根留台灣. 打中文字實在能力差,無法暢所欲言. |
FromTaiwan 於 2002/12/29 12:47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轉貼李家同這篇兩年前的文章,似乎言之成理,有興趣的網友不妨思考一番 台灣到底缺少什麼? -------------------------------------------------------------------- 不要再強調高科技了 【2000/09/09/聯合報 】 李家同/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新竹市) 最近,政府似乎為了傳統工業式微的問題而傷透了腦筋。我們並沒有看到政府對於如何振興傳統產業提出什麼具體的辦法,卻又聽到政府的高級首長提出「知識經濟」的看法,我對此非常擔心,因為我根本就不贊成「知識經濟」這一個說法,知識經濟的確有一種強調高科技的傾向,這種過份強調高科技的傾向是非常危險的。 「傳統產業」相對於「高科技產業」。政府一直厚愛高科技產業,當然使傳統產業受到輕忽,所謂輕忽,不只是在租稅和融資方面,最嚴重的後果是:國人心目中,認為高科技產業是國家的惟一有希望,有前景的工業,因此高科技產業吸走了全國最優秀的人才。一旦優秀人才全被吸走,傳統產業一定走上衰退一途。 不幸的是,今天的高科技,極可能是未來的傳統工業。就以半導體產業為例,設計半導體的工程師會技術越來越精良,也會永遠保持高科技的地位,現在比我們落後的國家很難趕上我們。但製造半導體的工業就比較危險,除非我們能發展出全新的半導體製程,否則很多目前比我們落後的國家終究有一天會趕上我們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目前所提倡的高科技,事實上建築在傳統科技上。以電腦科技來講,我們國家可以生產個人電腦,但我們必須花上大筆的錢去買外國貨的印表機。為什麼我們不會製造印表機?不是因為我們的電子技術不夠好,而是因為我們的機械技術不行,而我相信在絕大多數的政府官員中,他們只想到電子、半導體、通訊、生物科技等等,很少人認為機械工業是國家極為重要的工業。 所謂高科技,應該是「高難度」的科技,或者是「門檻高」的科技,一旦我們有了這種科技,我們就可以非常穩,不必怕別人趕上我們。如果用這種觀念,那麼我們政府所不重視的傳統技術,其實是高科技。以機械和化工為例,兩種科技都其實是高科技,因為我們不能製造非常精密機械,也未能發展自己的製程。 目前大家所談的高科技,嚴格說起來,只是新科技而已,社會喜新厭舊,而不問舊技術重不重要。這就是我們問題之所在。 正確的做法是鼓勵發展高難度的科技。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山葉(Yamaha)電風琴技術,矽谷沒有人認為電風琴技術是高科技,可是Yamaha公司的研發人員,在十幾年不止息的工作以後,已經幾乎獨家地掌握了這種將音樂和電子結合的技術,很少其他公司能夠製造目前Yamaha所製造的電風琴,全世界的教堂,也紛紛採用了Yamaha的電風琴,雖然大家不認為這種技術是高科技,但是也沒有人趕得上Yamaha,這種高難度、高門檻的科技替Yamaha公司帶來鉅大的收入,也替日本爭取到很好的形象。 另一個例子是一些製造特殊機械的公司,我知道瑞士有一家公司,專門生產製造餅乾的機器,他們從事這個行業已經幾十年了,全世界的食品公司幾乎都會買他們的機器,別人要和他競爭,非常困難。對我來說,這就是高科技。 我們最近流行一種想法,認為我們只該提倡那些風頭出盡的所謂高科技產業,而將那些民生工業,一概列為夕陽工業,這真是大錯特錯,我們家家戶戶,每周去一次大賣場,買的東西不都是民生工業的產品?只有一小部份的錢去買了高科技的產品。 以磁器工業為例,我們中國人發明了磁器,磁器的英文字就是china,可是全世界各大百貨公司賣的磁器,全都產自歐洲和日本。玫瑰園應該是台灣最講究的茶舖之一,那裡的磁器好像全部來自英國和日本,不要說玫瑰園這種高價位的地方,就連很多稍微講究氣氛一點的咖啡館,用的磁器也不用國產的磁器。 我個人喜歡喜姆娃娃,每一個喜姆娃娃都在四仟元台幣以上,絕大多數都上萬。全世界大型百貨公司都賣喜姆娃娃,重要的飛機場也可以買到喜姆娃娃。說瓷娃娃工業是夕陽工業,實在應去看看喜姆娃娃了。 我曾經去看過西班牙的Lladro公司,它們專門生產優雅形態的人像,價格更是貴得不得了。這家公司在紐約的展覽館簡直就像一個博物館。我去的時候,他們的工人在餐廳吃早餐,餐廳之講究,早餐之豐富,令我感慨不已,這些工人所生產的是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他們的生活水準也就提高了。對於西班牙而言,他們一點也沒有打算要將這家公司移到海外去。 難道我們的磁器工業技術不如人嗎?絕對不是,問題僅僅是我們磁器工業的從業人員和國外的接觸不夠,不知道國外市場的走向,也不知道如何迎合外國人的品味。大家不妨看看日本怎麼做的,他們的磁器完全趕上了世界潮流,既使在品味極高的歐洲磁器店,也已開始賣日本磁器了。 我還去西班牙參觀過一所專門研究磁磚技術的研究所,裡面的設備極為先進,所有材料科學方面的儀器,他們都有,主持人告訴我,他們的任務是要保持西班牙磁磚工業在全世界的競爭力。全世界最大的磁磚輸出國家是義大利,第二是西班牙。這個研究所裡有材料科學博士學位的研究員很多。他們所設計的一個機器人,可以測驗人在磁磚上走路的後果,這種努力,難怪西班牙有如此好的磁磚工業了。 我國的材料科學家是不肯做這種研究的,政府也不會鼓勵,這種科技,被認為「低科技」,多可惜!不管這是什麼科技,這是一種能夠賺大錢的科技,為什麼優秀人才不去從事這種研究呢?我的結論是: 政府不要多談「高科技產業」或「傳統產業」,而應鼓勵有高度競爭力的產業、電子工業、生物科技產業,固然應該提倡,民生工業,只要能夠有國際觀,能有高級的產品,仍能替國家帶來鉅大的財富,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我們絕對應該鼓勵優秀人才走入民生工業,替我們製造出精美的紡織品、精美的磁器、精美的廚房用品、精美的建築材料、精美的衛浴設備。 政府不要多談高科技,好像高科技就只有電子科技和生物科技,而應該提倡「高難度,高門檻」科技,只有這種科技,才能使我們的競爭者趕不上我們。我們必須鼓勵我們的工程師「精益求精」,而不要鼓勵他們「見異思遷」,更不要鼓勵「見新必喜」。 政府應該知道哪些科技是十分基礎的,所謂「基礎」,意思是大多數的工業都依賴這種技術。對於基礎科技,政府應該多多鼓勵國內優秀人才注意它們,因為基礎科技如果薄弱,我們的工業不會非常高級的。 政府應該多多舉辦展覽,讓國內的民生工業廠商看到國外的精美產品,使得我們的民生工業能夠有更大的國際視野,也能夠生產在國際市場上賣得掉的產品。 政府應鼓勵優秀人才從事各種行業,不能讓一種行業吸走了所有的菁英。 |
恆愛台 於 2002/12/29 14:42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有時媒體所製造的【寒蟬效應】也讓擁有資金的人隱身或分散風險............... |
solow 於 2003/01/20 01:23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要吸收大量的失業勞工 唯有製造業 景氣回升 應該是指製造業訂單增加 但是製造業大量出走 失業無解!!!! |
滾石 於 2003/01/24 10:10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又一場經濟土石流在台灣滾動了? 大量資金西進,肥了中國經濟,卻瘦了台灣國力, 八吋晶圓開放赴中國投資上,政府不是無能就是失職,
--------經濟土石流又滾動! ◎胡文輝 每回西進投資風吹,台灣的經濟就像遭逢一場土石流,久久不能復原。世界晶圓代工龍頭、台灣晶圓之寶台積電的八吋晶圓廠,政府原則同意放行西進中國,有如一顆大石頭又在滾動了,令人擔心又是一場土石流災禍的開端! 當前台灣經濟不振、失業率高攀,主因就是資金、產業、技術西進中國,近年來一波波西進風、中國熱,吹掉了台灣經濟成長的活力,烤乾了台灣勞工的就業機會,吸盡台灣經濟發展的血脈。 依據央行最近統計,台資西進有資料可查估的接近七百億美元,而查不到的黑數更多,不少學者估計總共約為一千五百億到兩千億美元,因此,台灣資金外流中國的數字,與台灣外匯存底相當,未來更將超過,這在世界經濟史上都是「空前」的,一些人還說開放不夠,根本就是睜眼瞎說,欺騙人民。 大量資金西進,肥了中國經濟,卻瘦了台灣國力,例如,去年中國的資訊產業產值首度超過台灣,但其中六成以上是台商在中國投資創造的,經濟西進造成兩岸此消彼長的情勢,正如螺旋型般迅速惡化。 經濟消長在軍事上的效應,也逐漸顯現,中國現代化武器的外購與研發,在經濟力支持下,近年快速進展,不但威脅台灣國防安全,也影響東亞區域穩定。 就台灣最切身的遭遇,中國部署在福建、對準台灣人民的四百多枚飛彈,相當部分正是來自台商投資中國的「貢獻」。這形同給人家錢製造飛彈來威脅自己,難道台灣人是這樣的自我作踐? 防止經濟土石流,要從防止石頭滾動開始,這是政府的責任,但在八吋晶圓開放赴中國投資上,政府不是無能就是失職,根本形同為經濟土石流推波助瀾! (作者胡文輝,資深新聞工作者) (鏗鏘集,自由時報) |
滾石 於 2003/01/24 10:47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在四大經濟指標均出現惡化的同年, 經濟部投審會放行的 赴中國投資金額年增率有六點七九%的正成長, 怪不得外界有人一直質疑經濟部到底是在拚台灣經濟, 還是在幫中國拚經濟。 ========================================================== ----拚命為中國經濟輸血 經部到底在幫誰 記者詹遜鴻/特稿 1/24/2003 扁政府就任二年八個月來,歷任經濟部長的政績如何?數字會說話。民國九十年經濟成長率負二點一八%,寫下不光榮的紀錄;失業率嚴重攀升,九十一年達到五點一七%,受波及的家庭人口高達一百一十萬人。 經濟衰退,伴隨而來的是失業率攀高、社會治安惡化。 儘管國際經濟情勢不佳,深深影響到台灣的景氣,但是,扁政府的施政,確實引發企業的不安定感,以民間投資成長率為例,執政初期的八十九年尚有十五點七四%的水準,九十年竟然出現負成長二十九點一七%,去年雖稍有起色,但目前預估是負成長零點三四%。 八十九年、九十年及九十一年一月份的經濟部長是林信義,在他任內的經濟狀況「實在很不妙」,九十年經濟負成長、民間投資負成長、僑外來台投資負成長、社會則是進入高失業率時代;令人質疑的是,在四大經濟指標均出現惡化的同年,經濟部投審會放行的赴中國投資金額年增率有六點七九%的正成長,怪不得外界有人一直質疑經濟部到底是在拚台灣經濟,還是在幫中國拚經濟。 很遺憾,林信義的「傑出」表現,為他帶來升官的機會,不僅升任副閣揆,尚兼經建會主委、政院開發基金主委,位高、權重,令外界對台灣官場升遷文化又有新見解。 接替林信義經長一職的是宗才怡女士,任職四十八天即請辭,基本上談不上功過,但是在她尚未對經濟部的業務完全進入狀況時,她卻對八吋晶圓廠登陸一事,發表贊同的看法,在台灣經濟發展史上,自然會有人對她做出評斷。 去年三月二十一日,由時任經濟部政務次長的林義夫接任經長一職。原本外界對他寄予厚望,理由無他,林義夫是從經濟部基層做起,擔任過國貿局長、常務次長、政務次長,對經濟部的業務是三任經長裡頭最熟稔的一位,大家期望他的專業能夠讓台灣經濟起死回生。 離譜的是「林規林隨」,林信義的嚴重西傾影子,竟然也在林義夫的身上看到。當大家都在拚經濟、救失業時,林義夫主持的跨部會審查會議,竟然原則同意台積電八吋晶圓廠登陸。 由三項數字即可說明經濟部提振台灣經濟怠忽職責及拚中國經濟的努力程度。林義夫任內的九十一年,僑外資來台投資金額負成長三十六點二%、民間投資金額預估負成長零點三四%,但同時期經濟部審查通過赴中國投資的金額卻大幅成長三十八點六%。 當林義夫無法提升僑外企業來台投資,同時無力勸進企業根留台灣,林部長應該仔細考慮去留問題,讓具有新思維的人士來領導經濟部,重新讓經濟部官員們知道,他們拚的是台灣經濟而不是中國經濟。 (自由時報) |
Sammy 於 2003/01/24 12:45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沒錯,這才是癥結, 不要自我安慰,自我催眠,自我解釋了, 低教育者找不到工作,高教育者薪水越來越低, 這就是政府開放西進的結果,除非政策改變, 只會每況愈下。
要吸收大量的失業勞工 |
滾石 於 2003/01/25 07:39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現在八吋晶圓廠登陸,時機對嗎? 半導體產業有群聚現象, ================================================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政府放行台積電八吋晶圓廠到中國,行政院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副主任梁耕三表示,「沒有製造,那來的研發?」八吋晶圓廠出走中國,出走的不只是晶圓代工而已,未來會演變成周邊的設計、封裝及測試等產業也跟著出走,政府要負起決策的責任。 台科協會副理事長黃昭淵也認為,開放八吋廠登陸,走的不只是幾座晶圓代工廠,而是台灣二十年的發展經驗,代價比廠商所言的還要大得多。 同為台灣產業科技推動協會成員的梁耕三及黃昭淵強調,他們並不反對開放八吋廠登陸,但時機是否恰當、對台灣產業衝擊有多大、廠商提出的數據與理由是否可信,都需要理性的討論。 梁耕三說,廠商一再強調根留台灣、技術研發在台灣,試問,沒有製造生產,那來的研發? 況且半導體產業有群聚現象,開放台積電八吋廠登陸,走的絕對不只一座八吋晶圓廠,周邊的設計、封裝及測試都會跟著跑過去。 他指出,廠商提出接近市場、因應國外廠商競爭等論述或數字,主管機關是否有詳加了解?積極開放後,能否有效管理?這些都是問題,主管機關既然作出開放的決定,就得負起政治責任。 黃昭淵表示,一座八吋晶圓廠賣到中國只值一百億元,但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二十年所花的研發成本、稅收的減免、經驗過程等成本,怎麼計算價值成本?假如設計、封裝及測試等產業都跟著過去,台灣所失去的將無法估計。 他強調,現在八吋晶圓廠登陸,時機對嗎?以台灣廠商擁有的優勢,現在還不是登陸的時機,廠商提出的接近市場論及因應國外廠商競爭,並不成理由,台灣擁有晶圓代工的寡占優勢,即使不登陸,國外廠商還是得向台灣下單。 (1/25/2003, 自由時報)
|
台龍 於 2003/01/25 11:16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從就業勞工方面來看,西移當然不利。但是從資本老闆方面來看呢? 台灣工人要想辦法轉型,舊有的勞力密集工業,絕對不會再回來了。 往上看看NO:2218_8的貼文吧!看了後,應可同意再辯要不要或可不可以西移是沒啥意義了! |
Sammy 於 2003/01/25 21:06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一個國家是勞工多還是資本家老闆多? 如果一個國家的政策訂立是以少數商人的利益為優先, 那這個國家大概也快玩完了,這叫金權政治吧~ 勞工要怎麼轉型? 需要大量勞工的是製造業,辦公室能用多少人? 不用再辯論是否西移,也不需要許可開放更多產業西移吧? 嫌台灣民眾失業的不夠多,薪水降的不夠快不夠低嗎?? 還有別忘了,民眾沒錢花,會有更多小老闆失業, 就算台積電老闆賺錢又怎樣? 大家會分到嗎? 哼,不要給你減更多薪裁更多台灣員工就好了。 |
滾石 於 2003/01/26 05:42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拚經濟 = 拚開放? 台灣經濟積重難返,並不是因為開放得不夠,而是開放得太多。 我們經濟首長總是認為只要積極開放, 這種幻想不但不通至極, =========================================================== ----行政院扶植的產業帶頭外移 將重挫投資台灣信心 /社論 有關開放八吋晶圓廠登陸爭議,因為跨部會小組原則同意放行,近日又引起社會大眾的嚴重關切.政府預設開放立場的跡象,一方面使關心台灣經濟者普感震驚失望,一方面使統派人士自覺施壓成功,以「親者痛、仇者快」來形容也不為過。我們認為,對於開放八吋晶圓廠登陸可能噩夢成真,游院長甚至陳總統皆應嚴肅以待,不能錯估兩岸、經濟形勢,重蹈核四決策的覆轍,造成政治與經濟的雙重衝擊。 跨部會小組做成原則同意放行的決定之後,國親兩黨雖然表示歡迎,但仍質疑申請業者補充說明的要求,存有技術杯葛的企圖.在野人士還說,以政治思維思考經濟問題,不利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而政府所設的二階段審查程序,儘管並不足以達到有效管理的效果,統派媒體仍將之批評為延誤投資時機,不加速開放就是鎖國政策。他們還聲稱,現在即使原則同意放行,也已經為時太晚了. 總而言之,跨部會小組原則開放,經濟首長也言及開放是既定政策,在野人士與統派媒體依舊意猶未盡,想要藉機為錢進中國火上加油。這種需索無度的反應,與他們過去面對政府的開放措施可說如出一轍。事實上,中國方面對政府的開放措施也是持同樣的態度,經濟首長總是認為只要我們積極開放,就能獲得中國的善意回應,從而對台灣經濟產生正面助益。這種幻想不但不通至極,而且,每次政府推出開放措施,中國總是抱持不領情的冷漠,千篇一律地回答說要「聽其言、觀其行」,變相施壓台灣釋放更多經濟籌碼。 至於關心台灣經濟前途,看穿中國經濟統戰的有識之士,對政府的諸多拚開放作為,無不感到提心吊膽、憂心忡忡。台灣經濟積重難返,並不是因為開放得不夠,而是開放得太多。兩年多來,經濟首長誤信中國是台灣經濟的希望,盲從三通才能救台灣經濟、企業不去中國就會死等謬論,一再將產業、資金、技術推出台灣,反而對國內產業危機漠不關心。即使若干改善投資環境、刺激投資意願的方案推出來,被拚開放沖昏頭的經濟首長也沒有認真落實,主政者因此飽受口號治國之譏。由於經濟首長拚開放不遺餘力,現在台灣對外投資中,超過半數是前往中國投資,而十餘年來的累積投資金額也超過一千億美元,台灣經濟宛如被中國黑洞吸住.台灣對中國的開放已經夠多了,但是台灣的經濟如何?正如大家所目睹,不僅不是充滿希望,而是陷入更深的危機。 經濟首長不務國內建設的正業,只知一味為開放做 多的心態,即使還沒推出具體開放政策,也已形成政策期待的心理,引發不少業者一窩蜂前往中國卡位。他們之所以染上中國熱,除了受到在野親中人士與統派媒體宣傳中國市場論、機會論、崛起論的蠱惑,若干政府官員在一邊推波助瀾,更使根本不必到中國投資的業者惶惶不安,唯恐在搶搭發財列車時慢人一步。不久前,政府依法處罰違規偷跑的晶圓業者,表面上似乎重振了公權力,其實這種補破網的方式根本改變不了既成事實。現在政府被押著脖子同意開放八吋晶圓廠登陸,可以說是過去盲目開放所種下的禍根。有此前 車之鑑,政府再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將來各種難題一定會窮於應付。 在台灣產業欲振乏力之際,政府執意要開放八吋晶圓廠登陸,不顧技術、資金管制辦法尚未完備也要硬闖,這對台灣經濟必定會帶來無法彌補的衝擊。高科技產業是台灣經濟的支柱,偷跑業者不惜違法挑戰政府威信,如果政府決策受制於違法業者,美其名為放出「兩隻老虎」,將來極可能自食惡果,讓中國在台灣技術的支援下,短短幾年就取代台灣在八吋晶圓市場的地位,台灣得來不易的產業地位不無毀於一旦的可能。試問,屆時政府要如何處理善後?政府若要讓人民過得更好,可以這樣「送肉飼虎」嗎? 包括八吋晶圓廠登陸等開放措施,不僅不是台灣經濟的萬靈丹, 甚至是一種引鴆止渴的作法。且不說晶圓產業外移對上下游產業的就業機會負面衝擊極大,如果連行政院開發基金投資扶植且仍握有相當股權的策略性產業也開放外移,在社會心理感受上等於是政府帶頭唱衰台灣,必會讓更多業者和民眾對這塊土地失去信心。而且,台灣連政府也在鼓勵重點扶植的產業外移,對國際投資者而言,又何必再來台灣從事投資呢?進一步來說,台灣的主權地位、國防安全,國際社會又何需再關心呢?兩年多來隨著擴大開放中國投資,台灣經濟也相對地走下坡,朝野想透過錢進中國救台 灣經濟,卻讓中國更不把台灣看在眼裡。政府企圖兩面討好結果卻是進退失據,台灣經濟繼續這樣蹉跎下去,其無窮後患實令人不忍想像。 據前往行政院抗議的台聯立委轉述,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表示,開放八吋晶圓廠登陸這件事,不是他個人所能做的決定,政府的政策已定。陳總統日前才重申,「三通不是台灣經濟的萬靈丹」,游院長也一再強調提振產業拚經濟的決心,原則同意八吋晶圓廠登陸顯是反其道而行,其中的落差是否執行層次所造成,陳總統,游院長都有必要對外說明清楚,以釋群疑.如果經濟首長陽奉陰違,把拚經濟扭曲成拚開放,現在又推卸責任極力撇清,陳總統,游院長更不能充耳不聞,否則其危害台灣經濟的罪責,將來就必須概括承受。 (自由時報,1,25,2003) |
bower 於 2003/01/26 19:28 | |
Re:台灣景氣略見回升,但失業人口卻未見減少,為什麼? | |
跟國際比台灣的失業率已經算很不錯了 多往好處想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