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致勝的軟體工程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司加 於 2002/12/14 16:21 | |
馬英九致勝的軟體工程 | |
12月9日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馬英九致勝的軟體工程 呂音 一次閒聊中,有朋友談起「微軟」,這是一家不需要工廠生產,只用一個視窗系統便席捲全世界幾至無可取代,連美國政府都必須控告它托辣斯的軟體公司;對照的,卻是曾經叱吒風雲,如今卻搖搖欲墜的硬體巨人IBM。 這使人不得不想起近日馬英九的勝利,也許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說台北市人口結構特殊,馬英九因地利之便,早已擁有三成的基本盤。但若以此次七成的投票率,再預設某結構特殊的投票人口近百分之百的投票支持,即使說馬英九已擁有投票人數的四成基本盤(也就是約五十五萬票),馬英九在這次台北市長選舉卻一舉拿下八十七萬餘票,比其基本盤多出二成五,更比之四年前大幅成長近十一萬票,顯示這次馬英九在基本盤以外,四年前的得票並無消失,反又大幅上揚。 而與之對照的,對手李應元有前總統李登輝及總統陳水扁加持,卻只能護住民進黨的基本盤,並且得票分布還顯示民進黨的票倉全都失守。這中間透露了什麼樣的訊息? 任何一個政府施政都有可等同工程學上所謂硬體、軟體的部分。馬英九並非靠政績取勝,因為陳水扁市長的施政勝過馬英九政績,這已是公認的事實。不過,得天獨厚的馬市長有陳市長的前人種樹,又有媒體奧援,在硬體施政上得以後人乘涼(但是否能「乘涼」至八年,值得繼續觀察),不致有大失誤;然而馬英九真正聰明在,能延續陳市長的軟體建設,卻予以微妙的質變工程改造。這其中,筆者特別要指出的,都是在陳水扁市長任內創立,而馬市長予以延續,甚至「發揚光大」的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以及台北市的社區大學。 軟體,尤其軟體政治的威力在剷除於無形,再結構於無形。在民主的文化或教育施政上,「公辦民營」原本是官方與民間合作,勃發民間文化生機、幫助深耕民間文化的一個好方式。不過,予以微妙的變化,「公辦民營」也可以變成施政者藉由來構造能幫助統治者繼續統治的民間思考與文化的「表面民主」工具。馬市府的文化局最重要的重點工作在「扶持、審核」,也就是「決定」贊助或發包活動給他們喜歡,或不喜歡的民間團體。而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台北市的社區大學的經營特色也都是「公辦民營」。台北市文化局的諸多作為,尤其是解除財團法人台灣和平基金會在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經營權的整齣活劇,任何真正關心台北市政的人都應會記憶猶新,毋庸贅言。這四年來,台北市文化局成功將陳水扁市長任內好不容易冒出芽茁壯的在地文化消弭於無形,轉而扶持特定意識形態的文化或其他無關痛癢的活動。而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以及如今已擴張到六間(尤其是設在萬華、大同、中山、士林等民進黨傳統票倉區),準備下年度再擴張一倍,達到十二間(一行政區一間)的社區大學,有識者不妨去仔細檢度,這些民眾熱烈響應的社區大學,承辦的民間團體與馬市府「施政理念」的契合無間度。 在四年前,陳水扁是第一位成立競選網站的政治人,四年後的今天,全球資訊網(WWW)已經多如牛毛,大概很少年輕人有興趣去一探候選人競選網站究竟。不過馬英九很聰明地,懂得在入口網站、社群網站用親切的隱藏性廣告爭取青少年認同。 雖然我們無法在馬英九的得票中窺見年輕族群對他的支持度(然應可由民調略見一二),但馬英九增加的十一萬票仍可給人想像的空間。從這一次直轄市選戰起,投票人口已進入七年級的網路世代,他們成長於解嚴時代,雖不受反共八股的洗禮,但也普遍對台灣的辛酸歷史與民主抗爭過往更加無知與冷漠(筆者就遇過聲稱「沒聽過」民主前輩林義雄的七年級生),卻深受消費文化影響,然對於此,馬英九的政治嗅覺早已敏銳察覺。面對新生代台北市民心理結構丕變,不但李前總統與陳水扁總統的本土訴求無法感應,就是專擅權謀的宋楚瑜的手段也顯得有些過時了。 箝制文化與教育是最厲害、也是效果最穩固的統治手段。馬英九是國民黨黨國教育精心培養下的政治模範生,從他在台北市的施政可以知道,他完全明瞭文化與教育在延續政治權力上的重要。然在民主的時代、科技的時代,聰明的馬英九也知道黨國不分時代那一套「箝制」手段須改弦易轍。當站台的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說出「李應元當市長,台北市會很幸福」時,她沒看到票投馬英九的民眾臉上的「另一種」幸福感。奧國心理學家佛洛姆(E. Fromm)曾在其著作「自我的追尋」裡提到市場指向的人格。在「市場」裡,一件事物的「價值」不在其本身,而在於其能否交換,能交換多少。相較於八年前,阿扁的「木瓜乾與大冰箱」文宣的動人,這一次李應元貧苦農家子弟力爭上游的奮鬥換來的只是台北市民的一片冷漠,也許台北市人漸漸不耐貧窮的奮鬥,因為用優渥的環境與得天獨厚的魅力換來的權力才是大家心生嚮往的新價值吧? 由此次選舉結果,也許可以說,這四年來,馬市府將台北市民的心理結構成功地予以強化或微妙地將之改變。其精緻度,舉例而言,馬市府不但成功地將二二八事件定義為族群衝突事件,也將任何批評化約為「族群衝突」,選前一天全版的廣告,用童真的字體寫出「不要再讓族群問題影響我們的下一代」等語,令人印象深刻,也讓市民無意識接受。 政論家金恆煒說:「台北市是為馬英九打造的城市。」旨哉斯言。要說馬市長這四年在這為他打造的城市做了什麼,我們可以說,是非常傑出的政治軟體工程,這次選戰是一次驗收。而台北市,也將愈來愈呈現政治「市場」的風貌了。
|
司加 於 2002/12/14 16:31 | |
Re:馬英九致勝的軟體工程 | |
<<<<從這一次直轄市選戰起,投票人口已進入七年級的網路世代,他們成長於解嚴時代,雖不受反共八股的洗禮,但也普遍對台灣的辛酸歷史與民主抗爭過往更加無知與冷漠(筆者就遇過聲稱「沒聽過」民主前輩林義雄的七年級生),卻深受消費文化影響,然對於此,馬英九的政治嗅覺早已敏銳察覺。面對新生代台北市民心理結構丕變,不但李前總統與陳水扁總統的本土訴求無法感應,就是專擅權謀的宋楚瑜的手段也顯得有些過時了。 箝制文化與教育是最厲害、也是效果最穩固的統治手段。馬英九是國民黨黨國教育精心培養下的政治模範生,從他在台北市的施政可以知道,他完全明瞭文化與教育在延續政治權力上的重要。然在民主的時代、科技的時代,聰明的馬英九也知道黨國不分時代那一套「箝制」手段須改弦易轍。>>>> 我想,大家應該搞清楚馬為什麼會贏. |
福爾摩沙 於 2002/12/14 18:39 | |
Re:馬英九致勝的軟體工程 | |
馬英九此次連任是感到非常愧疚無恥,自己內心非常瞭解四年對市政毫無建樹也非願景與未來北市建設藍圖給予市民期許,而是媒體掩飾與支那族群配合加上盲從無知沒有辨別能力選民產生結果,往後北市失業率高,治安敗壞,情色毒品氾濫,沉淪的城市這一切是選擇馬英九 選民要負最大責任自知肚明北市的罪人,讓往後台北人來評論2002市長選舉台北人自鑄成 歷史錯誤抉擇,子孫將會批判2002市長選舉選擇馬英九選民。 |
司加 於 2002/12/20 20:03 | |
Re:馬英九致勝的軟體工程 | |
下次如果不想再輸給馬英九,知已知彼是很重要的.但民進黨和扁迷好像根本就不想知道馬英九是〔怎麼樣贏〕的!!! 其實只要看看這一篇,知道馬英九是怎麼樣贏的,民進黨學他的做法,下次就有希望贏了.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