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自由市場經濟的面紗-觀古、近代中國之殷,策臺灣工礦業發展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U235 於 2002/12/03 20:38 | |
揭開自由市場經濟的面紗-觀古、近代中國之殷,策臺灣工礦業發展 | |
古、近代中國礦政、礦業與近代列強在中國經營的礦業及礦(鐵)路簡介-清帝國之敗亡 (mining Administration & mining industry i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foreign industrial enterprises for running Chinese railway and mining industry in modern China-Manchu Dynasty downfall)
|
U235 於 2002/12/03 20:39 | |
Re:揭開自由市場經濟的面紗-觀古、近代中國之殷,策臺灣工礦業發展 | |
明朝 鐵產量有很大增長,金屬鋅也大量用於冶鑄。初期礦禁有所鬆弛,洪武間除因造兵器於各省設置鐵冶外,其餘礦山均不許官開。 1395A.D洪武28年,以內庫儲鐵已多,罷各處官冶,令民自採,輸課30分取其2。洪武30年,以山西交城、江西吉州與袁州、湖廣武昌、河南鈞州、四川蒲江等地所設鐵冶病民,革罷之。自永樂至宣德仍持謹慎態度,惟銀礦有增闢,銀課也有增加。 1438A.D英宗朝正統3年,加嚴銀礦管理,私煎者處死,聚眾偷挖者充軍。其後宦官參預礦政,分赴浙、閩、滇、川等銀產區,所得不償所費,遂下令停止。 1467A.D憲宗成化3年,又命宦官主辦浙江、福建、四川、雲南銀礦,開武陵等12縣金場21處,歲役民夫55萬,死者無算,僅得金53兩。以後嘉靖、萬曆間,先後下令各省搜訪、勘報礦洞,宦官四出,紛紛以開礦、督礦為名強徵勒索,民不堪苛擾,激起多處民變,是為礦禍最甚之時。 1.鐵礦 明初全國官鐵的年收入量為1,800餘萬斤。其中江西、湖廣兩行省收入量約1,000萬斤,冶鐵業重點南移。洪武28年,官庫存鐵多達3,700餘萬斤,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停辦官鐵冶,讓民間自由開採,官府只管收稅,稅率為“2/30”。著名的冶鐵中心,北方在河北遵化,南方有廣東佛山。 2.銅礦 洪武初年池州府採銅15萬斤,1428A.D宣德3年,江西德興、鉛山兩縣恢復膽銅生產。 3.錫礦 主要出自臨賀郡,即今廣西富川、鐘山、賀縣地區。 4.鉛礦 明初鉛礦主要採自山東。1382A.D洪武15年,徵集民工2,660戶,在山東濟南、青州和萊州境內採鉛32.3萬餘斤。 5.銀礦 明代在福建、浙江兩地大規模採銀。1426-1435A.D宣德年間,福建每年收銀4萬餘兩,浙江收銀9萬餘兩。1460A.D天順4年,全國產銀18.3萬兩,其中雲南約10萬兩,超過總量一半。 6.金礦 明代黃金歲課最高為,1423A.D永樂21年,總收入量5,000餘兩,僅相當於元代最高收入量的1/6。明代淘金最盛地區在雲南麗江,又曾在貴州太平溪設金場局。 7.汞礦 明代開採汞礦主要在貴州境內。 8.鋅礦 1428A.D宣德3年,曾鑄造一大批黃銅鼎彝,估計用金屬鋅13,000餘斤。
|
U235 於 2002/12/03 20:41 | ||||||
Re:揭開自由市場經濟的面紗-觀古、近代中國之殷,策臺灣工礦業發展 | ||||||
甲午戰爭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1894-1914) 甲午戰爭後,列強正式取得在華設廠權,外資湧進,並開始以商品生產佔領中國市場為主了,帝國主義列強以中國新敗於日本為機會,挾其經濟優勢,憑藉其政治、軍事實力,向中國清政府索取路、礦權益,藉以加強其在華勢力,以便進而實現其所謂“和平的征服”的目的。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對中國礦藏資源覬覦已久的外國資本通過各種方式侵佔中國礦業資源。 1895年以後,帝國主義國家開始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又提出開礦權的問題。 1895-1904年間,帝國主義列強競相爭奪和共同攫取在中國敷設鐵路和開採礦藏的權益的鬥爭。習稱“利權爭奪戰”。 首先法國覬覦礦利,要求在雲南、廣西、廣東3省開礦的優先權,這一年中法訂立的《續議商務專條附章》中,“議定中國將來在雲南、廣西、廣東開礦時,可先向法國廠商及礦師人員商辦”。這反映出法國視雲南、兩廣為自己的勢力範圍的態勢。俄國要求“借地築路”;英、德等國即起而競爭,它們或以維持“均勢”為詞,或逕直要求“補嘗”,爭奪戰乃愈演愈烈。到此時為止,條約上給予外國的權利,還只限於僱傭外國礦師和租用外國機器,並未明白給予外國自辦之權。 1897(或1895)年,上海一年內出現怡和、老公茂、鴻源、瑞記4家外資紗廠。 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有外資棉紡織公司8家,它們兼併了5家華商紗廠,擁有紗機40.9萬錠,投資1,000餘萬元,主要為英、日資本。麵粉廠是另一新興工業,集中在哈爾濱、漢口、上海。 1913年有較大廠13家,投資近400萬元,主要為俄、英資本。英美煙公司在各地設立的捲煙廠,日、英商設立的榨油廠,均投資數百萬元。外資公用事業發展迅速,這期間投資達1,150萬元。 1898年,德國藉口山東教案,侵佔膠州灣,要求修築山東境內鐵路,第一次提出在鐵路沿線30里內,德商有自行開挖煤礦的權利。其後各國相繼仿傚,形成了一個掠奪礦權的高潮。 《辛丑和約》簽訂以後,外國掠奪中國礦權又有進一步發展。 1902年,中英《馬凱條約》規定,中國參照英國和其他國家的礦務章程,對現行的章程,重新修改妥定,以利於招徠外國資本。 甲午戰爭後,列強在中國展開爭奪採礦權的鬥爭。至1913年,先後開設的外資礦場不下32家,投資近5,000萬元。但經營有成效者都是煤礦,並集中於撫順、德華、開灤、臨城、焦作、井陘、本溪湖7礦,這7礦都是原中國資本開採,為外資兼併去的。 總計甲午戰爭後到1913年,外商開設的資本10萬元以上的工礦企業共129家,投資1.03億餘元,英資為主,日、德、俄次之。外資企業享有特權,資金、設備都較華商廠礦優越,故利潤大,積累快,其實際資產遠超過設廠的投資額。據中外學者估計,外資工礦業資本,在1894年約值1,320萬美元,到1913年已增至1.69億美元。從此外國資本大量湧進。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中國的煤,鐵兩項主要礦產中,處在外國資本控制之下的,分別達到50%和95%以上。 帝國主義列強攫取中國鐵路權的方式,或是強制清政府簽訂某種文書,作出讓予;或是支持、指使其本國金融組織,取得貸款投資權益。前者如俄國之於中東路及其支路南滿路,德國之於膠濟路,法國之於滇越路均是。後者如比利時之於蘆漢路、英國之於關內外路、美國之於粵漢路等,為數最多。 帝國主義攫取採礦權從法國開始。日本在《馬關條約》中迫使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沙俄認為有損它自身的利益,聯合法、德迫使日本放棄了對遼東半島的佔領。1895年法國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索償,迫使清政府簽訂《續議商務專條附章》,讓予在雲南、廣西、廣東三省的採礦優先權。接著列強起而角逐,其方式大體上有3種: 1.各國私人或企業代表,在其駐華使節的支持、配合下,徑向總理衙門(後為外務部)索取礦權,如德商瑞記洋行之索辦山東5處礦務。 2.各國私人或企業代表與中國地方當局談判,取得礦權,再經清政府認可,如英商之取得安徽銅陵銅礦開採權。 3.各國私人或企業代表,與華商私訂合同,然後以中外合資的名義,在其駐華使節的支持下,脅迫清政府追認,如英商之取得開灤煤礦,德商之取得井陘煤礦。 1898年和1899年,英國資本福公司假手貸款,獲得河南煤礦和山西平定州煤礦的開採權。 1900年,英國勢力又乘8國聯軍入侵時機,用欺騙、訛詐的手段霸佔了開平煤礦。 1904年,英國又以資本侵入安徽銅官山鐵礦。 1905年,英國又侵入四川江北廳煤鐵礦。 為了反對外國經濟侵略,20世紀初,在中國發生了長達數年之久的利權收回運動,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收回被清政府斷送的礦山開發權利。從而民族資本的礦冶業如山西保晉公司、安徽銅官山煤鐵礦區、四川江北廳煤鐵礦區等在這時期中通過各種鬥爭,廣泛地從民間集掖資金,積極籌辦開發,使初步興起的近代礦冶業有了一定的進展。 煤礦 20世紀初,中國煤礦的開採,大體說來以遼寧、河北、山東3省為最盛,其次為山西、熱河、吉林、河南、四川、湖南、安徽及江蘇等省。但在這些省份的礦區裡,大多數煤礦的開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國資本的滲透和控制。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中國機械開採的煤產量為760餘萬噸,其中為外國資本控制下的煤產量達710餘萬噸,佔全國產量的93%,而分屬於英、日、德、俄、比資本控制的開灤、福公司、撫順、本溪湖、華德、井陘、臨城等7大煤礦的產量就超過600萬噸。民族資本對煤礦的開發雖然稍有進展,但長期以來未能政變大部分產量為外資控制的基本狀況。一直到1937年,外資控制的煤炭產量仍佔全國總產量的75%左右。 鐵礦 中國鐵礦的開發以東北遼寧及長江下游的安徽、湖北等省為主。主要的鐵礦區分布在遼寧的鞍山及弓長嶺、廟兒溝,河北龍煙礦區,湖北大冶,安徽繁昌桃沖,河南焦作等處,而以遼寧省的產量為最高。鐵礦的開採數量進入20世紀以後,年有增加,1912年生產22.1萬餘噸,1918年增加到99.9萬餘噸,1919-1925年,年產量都超過100萬噸以上。但長期以來,鐵礦的開採全是在日本資本勢力控制下進行的。大冶鐵礦所產鐵礦石一向是日本八幡製鐵所冶煉原料的重要來源。從1900年到1937年,日本八幡製鐵所從外國輸入礦石3,000餘萬噸,從中國輸入的為1300餘萬噸,佔42.9%,其中由漢冶萍公司提供的即達940餘萬噸,佔八幡製鐵所國外輸入礦石的30.7%。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這一地區煤鐵各礦的開採遂全部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日本帝國主義者瘋狂地掠奪中國的礦產資源,因而東北地區煤、鐵產量在30年代呈急劇上升的趨勢。據統計,東北地區煤的產量從1931年的895萬餘噸增加到1936年的1,380萬噸;同期,鐵礦石的開採從67.3萬噸增加到132.5萬噸。
| 國 別 | 年 月 | 名 目 | 起迄地點 | 權益別 > rowspan=4>俄 國>1896.8>東清鐵路>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 rowspan=2>直接經營 >>1898.3>南滿支路>哈爾濱-大連 >>1899.6>北京向北或東北至俄界*>北京-中俄邊界>投資優先 >>1902.10>正太鐵路>正定-太原>貸款 > rowspan=4>法 國>1896.8>龍州鐵路*>鎮南關-龍州 rowspan=4>直接經營 >>1898.4>滇越鐵路>滇越交界-昆明 >>1898.5>北海鐵路*>北海-南寧(或至別處) >>1899.11>廣州灣鐵路*>赤坎-安鋪 > rowspan=4>德 國>1898.3>膠濟鐵路>青島-濟南 rowspan=2>直接經營 >>1898.3>膠沂濟鐵路>青島-沂州-濟南-山東省界 >>1902>開兖鐵路>開封-兗州 rowspan=2>投資優先 >>1902>正德鐵路>正定-德州 > rowspan=2>比利時>1898.6>京漢鐵路>北京-漢口 rowspan=2>貸款 >>1903.6>汴洛鐵路>開封-洛陽 > rowspan=8>英 國 rowspan=6>1898.8>津鎮等五路:> rowspan=6>承辦 >>1.津鎮>天津-鎮江 >>2.河南-山西>? >>3.廣九>廣州-九龍 >>4.浦信>浦口-信陽 >>5.蘇杭甬>蘇州-杭州-寧波 >>1898.10>京奉鐵路>北京-瀋陽 rowspan=2>貸款 >>1903.7>滬寧鐵路>上海-南京 >>美 國>1898.4>粵漢鐵路>廣州-漢口>貸款 |
---|
U235 於 2002/12/03 20:42 | |
Re:揭開自由市場經濟的面紗-觀古、近代中國之殷,策臺灣工礦業發展 |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1914-1937)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資本輸出停滯,日本在華投資增加。戰後,日本資本迅增,美國投資加速。到1930年,日本的礦業投資約達1.75億日元,主要在東北。除煤礦外,經營鞍山鐵礦和冶煉,並以借款控制著中國的漢冶萍鋼鐵公司。在關內則主要是紗廠,形成內外棉、上海紡、鍾淵、豐田等資本集團,到1930年,擁有紗機158.7萬錠,投資達1.83億日元。美國資本主要在上海電力公司和上海電話公司,均屬財團系統,到1930年,投資達5,000萬美元。 1930年以後,時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但外國在華工礦業仍有擴張。尤其是日本,大力開發它所佔領的東北,在關內也繼續擴大棉紡織業,並乘機兼併華商紗廠。據估計,1930年外國在華工礦業資產約值5.82億美元,1936年,驟增為8.83億美元,內約有4億美元為東北日資。 在整個帝國主義在華投資中,工礦業投資所佔比重並不大,但它集中在幾個重要產業部門,對中國經濟曾起壟斷作用。1936年,外資企業和外資支配的企業,佔有中國生鐵產量的95%以上,機器採煤量的65%以上,發電量的55%,紗錠設備的46%,捲煙產量的58%。
|
U235 於 2002/12/03 20:46 | |
Re:揭開自由市場經濟的面紗-觀古、近代中國之殷,策臺灣工礦業發展 | |
表格見: |
U235 於 2002/12/03 20:50 | |
Re:揭開自由市場經濟的面紗-觀古、近代中國之殷,策臺灣工礦業發展 | |
真幹你媽的“根留臺灣” 嗎?他肏二奶的“種留中國”啦?誰混蛋的“商人無祖國”賣臺論調呢? 這已不止是個人恩怨而已了啦!他們這些絕子絕孫沒屁眼的雜碎龜公,搞了多少臺灣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及兩岸遊魂啦!會有現世報應的! |
Simon 於 2002/12/03 22:54 | |
Re:揭開自由市場經濟的面紗-觀古、近代中國之殷,策臺灣工礦業發展 | |
U235 謝謝好文收錄了. 請問那裡可以有完整印刷本 ? |
HitCat 於 2002/12/03 23:28 | |
Re:揭開自由市場經濟的面紗-觀古、近代中國之殷,策臺灣工礦業發展 | |
我看不出U235的貼文好在哪裡。光是第一段 「見諸歷史古今國家之興衰,礦業、能源的取得與開發,是為一切其他產業的根基」 這個陳述就很有問題。台灣與香港的經濟成就就不是靠礦業能源起家。倒是有不少落後國家,目前都是在靠礦業能源維生,例如蘇聯,巴西,印尼等。 |
Simon 於 2002/12/04 00:03 | |
Re:揭開自由市場經濟的面紗-觀古、近代中國之殷,策臺灣工礦業發展 | |
歷史古今,如果有人只看 spot, 那也沒有辦法. |
HitCat 於 2002/12/04 02:54 | |
Re:揭開自由市場經濟的面紗-觀古、近代中國之殷,策臺灣工礦業發展 | |
有人要睜眼說瞎話,我也沒辦法。 |
U235 於 2002/12/04 12:08 | |
Re:揭開自由市場經濟的面紗-觀古、近代中國之殷,策臺灣工礦業發展 | |
1.完整網頁本(1)、(2) 2.這已是整合的資料,如果“不願全部讀完”或“看前幾句就看不下去”或“斷章取一小句”,那又何必來【政經論壇】談甚麼經濟? 3.正如HC所提:蘇聯、巴西、印尼、香港現今如何?過去其所依為何呢?HC就等你研究其經濟發表高見吧!吾人拭目以待! |
U235 於 2002/12/04 13:44 | |
Re:揭開自由市場經濟的面紗-觀古、近代中國之殷,策臺灣工礦業發展 | |
概讀HC之“通貨緊縮”僅為“經濟週期”內之一小項;與較重要的“通貨膨脹”相距甚遠,如果不去全般瞭解“經濟週期”就無法瞭解“通貨膨脹”更不能知更小的“通貨緊縮”! ※中國目前的“通貨緊縮”本人不願在此討論! |
HitCat 於 2002/12/06 06:30 | |
Re:揭開自由市場經濟的面紗-觀古、近代中國之殷,策臺灣工礦業發展 | |
你可以到我開的那一欄討論。 經濟週期>通貨膨脹>通貨緊縮?有趣的推論,我們可以仔細談談。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