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育改革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南嘉生 於 2002/11/26 16:06 | |
談教育改革 | |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以往的教育機制有問題,才有教育改革的呼聲。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
ben 於 2002/11/26 17:59 | |
Re:談教育改革 | |
轉貼自taiwan news 教育權的絕壁 作者:李喬 『台灣人收回教育權。』10月20日筆者在群策會「邁向正常國家」研討會上說「肯定以台灣為主體的國民教育內容,就必須培養台灣主體性教育所需師資..」然而由誰來培養這樣的師資? 台灣教育的兩大關鍵是:教材策底改編與教師改造與培養。然而這兩者病根其實在同一毒瘤上,就是那些不知道哪個年代繁殖出來,完全脫離時代變化,完全隔絕台灣現實的所謂「學者」,是他們操縱一切。他們有的還年輕,那是他們近親繁殖的第三第四代,當然還有正在碩博士班的「新生代舊傢伙」「毒質重組新毒瘤」.這種惡的傳遞,既以學術傳統續命傳承,又以制度保護其發展擴散。尤其後者,使有形的政治革新,政黨輪替的效用,在教育上完全失去效力,聞風不動。 過去,有所謂「高中課程指導委員會」掌握了教材取捨大權,任你進步觀念,本土教材的選入被大力封殺,(當然會留1.2篇作樣板).今日,有所謂「高中課程綱要修訂小組」,其成員;教授若干,「專家」若干,現任教師2.3人。於是請翻開教授專家專長及專著論文如何?鄭清文先生是名小說家,精通英日文,通曉法文,作品譯成英日文專冊出版,抱歉,他資格不合。筆者小中大學任教30年,早歲學教育,長年教「國文」又教文學,出書30餘部。同樣資格不合。 我們資格不合無須怨嘆,可是眼睜睜看著所謂「台灣主體性教育」懸在半空中,尖叫台灣人收回教育權,而事實上筆者不知如何收回?收到哪裡? 台灣人能不能真正收回教育權?真正以具足「台灣主體性」教材施教?從教育整體思考,從效率層面出手,筆者以為吾人面對已然不是「教育改革」的命題,而是「教育革命」的行動了!如何跨越危艱絕壁,真正收回教育權?請有心朋友一起來沉思! |
kiddens 於 2002/11/26 19:02 | |
Re:談教育改革 | |
之前某部分教師又在抗議國小一年級英文老師盛氣凌人.藉此反對國小一年級教授英文. 誰都知道人類學習語言.年齡愈小效果愈好. 英文小魔女鮑嘉欣上幼稚園開始學英文從沒間斷. 新竹科學園區國民小學又是幾年級教授英文的. 歐洲非多語言國家如瑞士的單語國家如義大利的8歲小朋友在學校開始學習第二外國語. 反對國小一年級學習英文最大理由竟然是排擠中文學習機會. 一個有5000年歷史的中國語言真的不堪每週一堂英文挑戰.這種文化歷史及教師本身的傳承不要也罷.又是懶惰蒙頭駝鳥中國文化的一個例子. 心虛與不長進赤裸裸反應在中文及這批反對國小一年級學習英文教師本身. 學習語言在於我們如何吸收與使用. 今天反對國小一年級學習英文.窮人小孩便不可能享受國小一年級開始學習英文的權利.看看台灣四處林立英文才藝班.付得起這筆錢的父母.又是給孩子幾歲學英文. 國小一年級學習英文是一個開始.不全然沒有陣痛期.縱使有腐朽中國文化侵蝕而滿佈荊棘如果我們知道這條路是正確的.我們必然要走下去.為了下一代為了20年後台灣走向雙語國家.我們要堅持. 向中國的文化(豬)波一桶紅墨水.開戰吧 !台灣人. |
Skywalker-Luke 於 2002/12/05 10:50 | |
Re:談教育改革 | |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101305.html 沒錢準備入學文件 學子痛哭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2002/12/05 九十二學年大學推甄昨天開始報名,儘管低收入戶學生報名費減半,部分校系還保障名額給原住民學生,昨天還是傳出有清寒原住民學生因為需要繳交的文件資料太多,又要電腦打字、彩色列印,獎狀和作品還要掃描護貝,花的錢比報名費還多,索性不報名,抱著老師痛哭。 台東縣教育局副局長蕭福松昨天指出,最近有台東原住民小學老師反映,班上畢業生今年已升上高三,本來想推甄某大學校系,但因申請的報名資料要電腦打字,還要用噴墨專用紙彩色列印,獎狀和作品另外要用掃描器掃描,拿到台東市裝訂,這些事通常要學生出錢做,很多學生沒錢又嫌麻煩,乾脆打消報名念頭,抱著母校的國小老師痛哭。 呂木琳指出,不管是何種入學制度,都無法排除貧富差距造成的影響,即使是聯考,有錢補習的學生,也可能占較大優勢。推甄、申請入學多元取才的精神有其可取之處,不能輕言廢除,但應力求公平、正義,不但要減少甄試弊端,還要減少貧富差距影響。 |
kiddens 於 2002/12/05 11:11 | |
Re:談教育改革 | |
多元入學基本精有那麼難懂嗎?以前聯考制度一試定終身的結果.分數重於個人性向.興趣.能力. 多元入學方案要是不瞭解本身性向.興趣.能力.請參加丙案(基本學力測驗=以前聯考方式).其他方面加減參加.預留聯考落第. 瞭解本身性向者去報名推甄、申請之類. 不是要所有入學方案一網打盡通通參加一個也不放過. 多元入學方案提供各類學習成果更多選擇機會......................... |
spglein 於 2002/12/05 23:56 | |
Re:談教育改革 | |
教改從家庭教育作起!! 當父母的不可「騙」囡仔, 阿公阿媽照顧孫子不要再說是「騙」孫仔! 要「教」囡仔!! 臺灣人被騙太久了,不自覺的還太多! 學識是人生最好的資本! |
谷神 於 2002/12/06 00:07 | |
Re:談教育改革 | |
講 題:日本高等教育現況與問題之探討 講 師:金子守教授(日本筑波大學) 日 期:二○○二年九月廿二日 時 間:下午三點∼五點 地 點: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六十三號九樓) 編 譯:吳欣芳 演講內容: 一、前言 在現今日本的學校教育中,從國小到高中均有欺侮弱者、不上學、校園暴力、學級崩潰之類的情形,同時學生的創造性、自省性、忍耐度、自發性、對他人的關懷等也降低。雖然大學裡欺侮弱小的問題並沒有那麼顯著,但整體學力以及狀況的掌握、適應能力亦都在下降。 為了因應社會化、國際化、資訊化的現代社會,以中間份子為中心的戰後日本教育──也就是不容有凸出、表現異常的學生出現的教育,是不能生存的。因此需要在教育行政、教育管理上做改革。金子教授在此次演講,帶來日本教育問題的相關報導及「日本教育改革國民會議」的期中報告兩種資料。在簡述報章的資訊後,金子教授將重點放在介紹「教育改革國民會議」的報告。「教育改革國民會議」是內閣總理大臣於2000年3月為了解決日本教育問題而成立的,因此,該會議報告可以說是日本未來教改的基準。除此之外,金子教授尚指出幾點該項會議報告中未見,但極具參考價值的觀點。
|
南嘉生 於 2002/12/06 00:14 | |
Re:談教育改革 | |
數學教育改革 台灣人有一句話:「一理通,萬理徹」。中國哲學家陸九淵說:「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李遠哲的教改,重點就在這裡。 有一次聽李遠哲院長在談教育改革時,他說了很多,但其中有一點我印象深刻。他強調許多事理都是互通的,所以一個人如果研究學問很透徹,若他要跨科際,實際上並不困難,因為世事變化的道理就是那樣,差異不大。我相信這個說法,許多學問的道理,表面上各有不同,但裡面的原則其實相通。經濟學的邊際分析和數學的微分,是理事相通的,但是數理方程式必需賦予經濟的意義,那研究經濟學的人才知道意指為何,不過就變化的現象來說,兩者是相同的。法律和經濟學表面上南轅北轍,但權利義務的對應關係,與成本收益的對應關係,不是相通的嘛。 我們的教育強調是記憶,所有的課程都以這樣的角度在設計。九九乘法表的教學方式是前一陣子許多關心小學教育的家長們,對新式建構式數學提出嚴厲的批評。我覺得這邊值得深入討論。首先,我們以往對九九乘法表的學習方式是努力記憶,只要將那一個表記熟,那乘法的問題就解決了,那種速度既快也實用。所以我們對新式數學教法非常不耐,覺得兒女變笨了。我的看法不一樣。 1.我們背完九九乘法表後,也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熟練運用他的技巧。精細的說,背完乘法表後,我們的學習工作只是不斷的在練習乘法表的運用技巧,至於乘法表後面的意義,是在做中學到的,而學生學到多少,和學生的領悟力有關,和老師無關,老師的工作只是要學生背乘法表而已,所以這一段時間,學生的數學教育實質上是中斷的。 2.從數學演進史來看,乘法雖稱之為加法的簡捷法,但就人類的經驗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而將乘法進行逆運算,就是除法,至此數學四則運算,燦然大備。從思維邏輯來看,我們很難相信如此重要的進步在數學教育中,竟只需需一個九九乘法表就可以。 3.數學是抽象的。在數學中,1個糖果、2個糖果是具體的,可理解的事情,但是1和2卻是抽象的,因為我們摸不到1或2這個「東西」,所以數學要具像化,必須和許多的實體串連在一起,才有意義。而我們就是透過這一些實體的數字,1個糖果、2個糖果,1本書、2本書來理解數學,經由充分的比對,大量的經驗,終於使我們相信、瞭解前述的1和2的「可掌握意義」。也經由這樣的認知、相信,才能堅信10000,1000000的意義。我們經由那樣的程序瞭解數學,也經由那樣的程序瞭解加法。但是我們對比加法更抽象的乘法,卻不是設計一套更完整的理解過程去瞭解數字變化,而是強調計算方法,這是本末倒置。 4.九九乘法表是一種數字變化的表格。他不是乘法,他是乘法變化的整理表。所以強調學習乘法要學習九九乘法表,那不是學數學的方法,那是學習運算技巧而已。數學方法和運算技巧的差別在於:數學方法是一種思考、邏輯推理的方式,瞭解數學就學到一套思維方法,以及由此思維方法連帶的分析判斷能力。運算技巧則是對已呈現出來的問題,以一套計算公式計算出答案而已。用簡單的比喻,數學是具有思考分析能力的第五代電腦,運算技巧是我們手中普通的簡單計算機而已。 5.把九九乘法表拿來學習運算技巧是一種資源的嚴重的、無法彌補的浪費!數學很難學,因為他是一門很抽象的學問,架構極為龐大、綿密、精緻,任何一點基礎弄不穩,後面的數學就學不好。不過數學也很好學,因為他的架構是建立在幾個簡單的思維法則基礎上。四則運算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思維法則。乘法就是四則運算中的一種。將乘法的概念弄清楚,那要裡解除法就很容易。但乘法不容易瞭解,因為他不僅是加法概念的應用,也是一種集合概念。2+2+2=6可以用實例讓人瞭解,但2X3=6卻是2這一個概念重複三次,2可以理解,因為他是個1,但為何要把個1視為一個「單位」、「組合」、「集合」,讓小學生瞭解就不容易。所以我們必須要用很多很多的時間、精力將這一個概念講清楚,小學生才能夠徹底瞭解。如果我們的小學老師將心力放在這一邊,他會發現光是將2X2就很可以講好幾個禮拜了。而教學中,小數字的例子好舉,非常生活化,「貼身」,又容易瞭解,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材料。我們要浪費這樣的資源嗎? 6.運用九九乘法表的另一個好處是,數字小,很多抽象的乘法計算可以用實際的例子驗證,加深學生對他們自己思考的信心。而這樣的經驗不斷的累積,他就會相信經由那套思考法則,他可以憑一些有意義的例子,找尋一些規則,經由這些規則,探索他摸不到,看不到的未知世界。我們要浪費這樣的資源嗎? 7.九九乘法表很簡潔,我們經由他就能瞭解所有數字世界中的乘法變化,各位不覺得他很精妙嗎?乘法的反運算就是除法,也就是比例、分配的概念。他們在數學中有什麼用,三角形、幾何學不就是運用這些概念嗎?微分就是除法概念的應用,積分就是乘法概念的應用。原來我們小學的數學就已經將大學數學最重要的概念都講到。但如果沒有將乘法概念講清楚、透徹,後面的數學就是惡夢,因為我們根本不懂。 要學運算技巧,根本不需要九九乘法表,有計算機就可以。要學數學,你就非講清楚九九乘法表不可。 |
fuckchina 於 2002/12/06 15:01 | |
Re:談教育改革 | |
個人淺見: 談教改從不同層面各有不同問題,而有些問題特別是比較低層面如何執行將相當大幅度受 純是個人想法,在比較不需受限於上述制約因素的改革〈應該比較易行〉,個人傾向關心 1、教材內容臺灣主體性。 2、資源分配平等,儘可能排除社會階級差異造成的教育機會不平等現象。 這裡有人提到,相信也有不少人同意,先進國如美國教育先進也一直是我國學習的對象。 首先,老美由於社會結構階層或階級化的程度遠比臺灣高粉多,故階級差異造成的教育機 至於上貼轉貼李喬文章提到的,教育體系封閉近親繁殖的問題,老美也沒有比臺灣高明, 另外,撇開政治意識因素不談純就教學知識技能,個人認為臺灣師資水準平均說是高於老 |
南嘉生 於 2002/12/08 13:01 | |
Re:談教育改革 | |
這個矛盾很嚴重,但很多人沒有正視這個問題。 我如果說我們現在的父母都不重視兒女的教育。一定會被很多人攻擊,包括許多在學校教書的老師。但如果我說現在學生的水準下降,一定可以得到很多人的掌聲,尤其是一些在學校教書的老師。上面兩件事情是矛盾的。如果大家都那麼重視教育,那我們的兒女的水準,老師眼中的學生,應該要提升才對,為何那麼多的老師都認為學生的水準低落? 上述的矛盾現象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有很多,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現代的父母太重視教育了。因為我們重視教育,所以我們願意出錢培養小孩。但我們認定小孩的前途卻不是考量他的條件,而是考量我們的需求和偏好,我們希望小孩努力,來彌補父母的缺憾。所以小孩現在接受的課內教育必須符合父母的期待;接受的課外教育,必須符合父母為小孩未來的規劃。但這些學習都不是小孩子自願要學習的,也不是小孩子自己想要的未來,所以經由補習出來的學校成績是過度學習的結果,經由補習出來的才藝能力,是父母用以炫耀的工具。那小孩自己要什麼?如果不是小孩自己想要的目標,他們願意為它犧牲嗎?願意在沒有壓力的條件下自行努力嗎?而如果沒有自願犧牲、自行學習的習慣,面對較高深的學問,較困難的學習課程,一大堆學生自然應聲倒地!這種應聲倒地的現象在小學、國中,是學習態度差,但成績不一定差,因為可以用補習補足。反映在大專教育,就是學習態度差,成績也差,因為此時已經不能用補習來補足學習態度不良所出現的成績缺失。在人生的長程中,良好的學習態度和願意為目標犧牲奮鬥的精神,比學校成績重要。我們許多家長也許看不到大學院校老師對學生的評語,但會說:「時下的年輕人。。。」這就是我們教出來的小孩,錯,在我們父母的身上。 如何教九九乘法表,基本上就是一種父母將自己的想法加諸在教育的行為。部分老師如果聽從學生家長的要求,也許這些學生在他記住九九乘法表後的一段時間,成績會較其他班級為高,一般演算也就熟練,但之後的數十年,卻必須和數學學習不好的陰影搏鬥。其次,老師給學生的學校成績對老師而言沒有成本。對老師來說,給70分和給80分,老師所花費的時間一樣。因此學生家長若重視成績,這樣的重視教育,方向錯誤。老師也可以用自己的考題,將考試內容根據自己上課的建構式數學來出題,這樣堅持要被九九乘法表的學生成績可能反而較低,而悉心聽老師教學的,成績會較突出。反之若老師用傳統的九九乘法表教學,也以這樣的內容出題,則順乎這個方式學習的學生成績就比較好,這樣的考題也比較符合一些家長的眼睛。但更重要的問題反而被忽視:什麼樣的數學教育方式對學生的未來較有幫助?家長其實不需關心什麼樣的考題才比較符合他們的期待,因為他們自己不再需要這樣的考題。學生家長也不需要關心老師要怎樣教九九乘法表,只要這小孩沒有喪失讀書的信心和興趣,在小學畢業之前熟悉九九乘法表,在數學教育設計的時程內懂乘法,那就夠了。各位家長對教育的熟悉度,總不會比研究數學教育的專家強吧! 我們的家長在兒女教育過程中的用心值得佩服,侵擾教育專家的專業領域也許應該反省。 |
路人T 於 2002/12/08 14:52 | |
Re:談教育改革 | |
>>有清寒原住民學生因為需要繳交的文件資料太多,又要電腦打字、彩色列印,獎狀和作品還要掃描護貝,花的錢比報名費還多,索性不報名, 我想說,如果報導寫這樣,跟造謠沒什麼兩樣! 有哪一個高三老師會眼睜睜地看著有資質的學生,失去機會! |
烏河之縱 於 2002/12/08 22:23 | |
Re:談教育改革 | |
發表個人一點小小的意見: 我覺得台灣的教育改革方向有點偏差, 像之前的建構式數學, 再如這次的教科書來不及印的事件, 教改改的不應該只是教材, |
柳樵 於 2002/12/08 23:49 | |
Re:談教育改革 | |
我自己有兩個小孩剛好碰上這次實驗式的教改,心中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江西! 國語教科書編得像腦筋急轉彎加上KUSO的綜合體~~~ 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教科書外加大家爭先恐後買的學習評量和不同的教法 家女小學畢業後,隔沒幾天學校又緊急來電,全班拉回學校補課,國中還沒開學也全拉到學校上課,原因是教育部課程規畫有誤,小學和國中課程銜接不上,這是玩笑嗎? 某位教育部次長(名字我忘了)在電視上說,教改沒錯.........只是當初沒考慮到人的因素, 從這次的教改,我只領悟一件事,孩子的前途完全回歸家長身上,期盼我們的教育體系是沒用的! |
柳樵 於 2002/12/09 00:16 | |
Re:談教育改革 | |
至於台灣要不要教育改革我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我不要我的孩子當白老鼠 我不要我的孩子被人用記憶式的教法教啟發式的課程 我不要利益得標而不是優秀的教科書當我孩子的教材 我不要拿我孩子的前途只為了滿足一些人的虛榮和政績 開欄的朋友.......,電腦是人做出來,也需要人操作,電腦比人腦厲害嗎? |
yl 於 2002/12/09 01:40 | |
Re:談教育改革 | |
開欄的朋友.......,電腦是人做出來,也需要人操作,電腦比人腦厲害嗎? This is an error in asking a question that is not appropriate. 電腦比人腦厲害嗎? You have to clarify first which aspects of the functions you are comparing. Is Deep Blue better than any grand master of chess? Yes. Is computer better in iformation retrieval than human brains? Yes. Is computer better in routine operations than human being? Yes. But you do not want to educate your offsprings into a computer. You want them to be creative human being with emotion. |
TN 於 2002/12/09 01:56 | |
Re:談教育改革 | |
<<有清寒原住民學生因為需要繳交的文件資料太多,又要電腦打字、彩色列印,獎狀和作品還要掃描護貝,花的錢比報名費還多,索性不報名>> 基本上我對這樣的報導是存疑,我不認為有那個學校或科系(不包括有關設計美工的科系)會主動做如此不合理的要求,因為那絕對會變成全國批評的對象,現在許多科系非常擔心因此而上了報紙版面,產生反宣傳。如果這個傳聞不是惡意的,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高中老師或學生要求自己如此做,以為這樣較容易爭取加分的機會,結果,產生大家的誤解以為大學科系「要」學生(而不是自己「希望」)提供這樣子的資料。否則,請提出這個傳聞的記者或參加座談會的家長老師提出明確科系來,不要一顆老鼠藥壞了一鍋粥。我實在不瞭解出席該座談會的教育官員為何不進行深入瞭解。 現在的教改出了一些問題,基本上我認為主要是執行面的問題,一為太倉促、不周全,二為配套措施(師資、教科書)不足,三為對老師與社會的宣導不夠。 以前聯考制度下,許多人反對那種填鴨式的學習,反對那種制式的教學方法,現在在教育改革的呼聲下採多元入學方式,卻為了一些作法未臻健全,與產生的缺失,反而要求回到聯考的老路上。填鴨式的教學基本上是要求學生只懂技術不必思考,會解題技巧不必邏輯推理。這可以應付過去技術經濟的社會需求,但無法滿足未來知識經濟的需求。台灣要發展,教育出來的學生必須習慣活潑獨立的思考,必須有能力不斷地吸收新知識,而不是因循過去的標準答案。所以學習內容必須多樣化、方法必須多元化,教改的主要精神就是在此。學校的學習必須重視邏輯推理(也就是過程),而不是標準答案與速度(也就是結果)。建構式數學的精神之一就是在此。或許有人會說以前的聯考優點是公平,但精於思考推理的學生考輸強記型的學生,我們仍能說那是公平的嗎? 我們這個社會文化裡,家長不是不重視教育,而是非常重視教育,否則不會有大家搶著進名校、上大學。但問題是我們懂多少教育,採取的作為是否失之「愛之適足以害之」。以前父母的想法是不打不成器,現在父母(我不是指所有的父母)的想法是不補不成器(考研究所還要補呢!),基本上,還是要求學生不必思考。我們的父母「大部分」不是站在小孩的角度看事情,也不是以專業的眼光看教育,而是盲目擔心小孩會輸在起跑點,一窩風不願輸人不輸陣,一味地要求小孩達成家長未完成的心願,所以要學樂器、也要補英文、還要上數理夏令營,佔用小孩自行體會生活、消化學習、活潑思考的機會。總而言之,還是保持那種填鴨式的教育。 我們都知道「大部分」的父母要求小孩要唸書,國中、高中、大學、碩士、乃至於博士,但有多少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就為了學位文憑嗎?難道沒有實值更重要的嗎?家長自知自己不懂教育,把所有指導小孩學習的工作完全交給學校、補習班、才藝班,自己不願花時間瞭解小孩的學習內容與進度,雖然顯示出相信專家,但又常常不相信學校與老師的專業,要求這、要求那,總之就是要求學校看緊小孩,只要能夠保證上得了好學校就好,但又怕學校讓學生受苦。 學校裡的部分老師也確實令人不能信任。每年教的內容如果是一成不變,還算過得去。一旦要進行教改,卻不自我要求、自我調適,不會利用寒暑假進修、找教材,仍然習慣放假、旅遊,仍巴望著上級或書商提供完整的教材以便照本宣科。以前學習的內容被不同的學科切分得零零碎碎,明明許多地理與歷史是相通的,明明物理與化學是相通的,現在卻說地理系畢業的不會教歷史,化學系畢業的不會教物理。國中的化學老師當時聯考時沒考過物理嗎?大一時沒學過物理嗎?國中的物理真的那麼難嗎?在社會上,一大堆人在進修,老師就不必嗎?如果不當老師,化學系畢業生就只能找化學的工作,不能碰到物理的東西嗎?難道教了幾年的化學,就沒有學習其他學科的能力了?沒有基本學習能力的老師能建立學生將來的學習能力嗎?難怪李遠哲要批評老師不用功。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些不適任的老師還真是被填鴨的對象,因為他們只會教被填鴨的教材。 在教改理念下教育出來的學生,是不是還以過去的教學評量方式做評估?這是目前批評教改的一個盲點。就以數學來說吧。誠如南嘉生所言,數學是一種講究思考、邏輯、推理的學問。許多人要求的數學學習實際上是算術,也就是「演算的能力」,那是在短時間內完成幾題的技術,而不是解題所運用的邏輯與推理。照「背多分」的教學方法,即使是數學、物理、化學也要背題型,不去理解背後的邏輯,難怪高中畢業後忘了國中學的,大學畢業後忘了高中學的。當我們的學生在強調邏輯推理的環境下成長時,我們評估教學成果時,不應該以解題速度來要求學生。如此作為,凸顯(一)老師對教改認知之不足,(二)缺乏教改成果的適當評量機制,(三)速食的學習文化仍根深蒂固。 |
fuckchina 於 2002/12/09 03:44 | |
Re:談教育改革 | |
To 南嘉生 個人經驗與淺見: 關於您NO:1884_9 第二段內容 在美國,不只所謂各種特殊才藝、也包括優秀學科能力,的確是靠家庭或補習 第三段內容 如果按照您的標準,老美教師至少有一半不敢去上班,因為他們的教材超級多 另外關於所謂數學建構性教法,這應該也是學老美的,而老美這套東東針對的 最後補充個人第一次回貼的意見,偶認為臺灣師資水準遠比老美高,不過所謂 |
yl 於 2002/12/09 05:56 | |
Re:談教育改革 | |
fuckchina 於 2002/12/09 03:44 Re:談教育改革 I have some comments about your opinions and experiences: To 南嘉生 關於您NO:1884_9 第二段內容 在美國,不只所謂各種特殊才藝、也包括優秀學科能力,的確是靠家庭或補習 第三段內容 如果按照您的標準,老美教師至少有一半不敢去上班,因為他們的教材超級多 另外關於所謂數學建構性教法,這應該也是學老美的,而老美這套東東針對的 最後補充個人第一次回貼的意見,偶認為臺灣師資水準遠比老美高,不過所謂
|
fuckchina 於 2002/12/09 09:09 | |
Re:談教育改革 | |
yl 桑 偶想您與夫人應該都是高學歷,且在家是和孩子講臺語,和孩子的互動程度也很多? 因為如此,您的孩子在家裡從小可以接受到相當好的文化及學習刺激,換言之,等於是 另外老美教育提供的支援資源相當豐富〈包括公用和付費的如各式各樣學習輔助教材, 問題是能享有此等學習成長環境者並非是普遍現象。有能力加足夠心力投注再加懂得如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