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困愁城?(2) --- 1990 年代台灣政治發展簡述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深藍 於 2002/11/19 00:22 | |
坐困愁城?(2) --- 1990 年代台灣政治發展簡述 | |
前言:本文先介紹台灣再1990-2000政治發展的部分簡歷, 再分析分再族群於這十年中政治想法的演變和乖離的情況, 首先第一篇文章談簡歷, 下一篇談分析. 簡歷部分各位如有意見請發言.
|
路邊社 於 2002/11/19 14:09 | |
Re:坐困愁城?(2) --- 1990 年代台灣政治發展簡述 | |
請深藍兄撥冗把幾處缺文補上 這樣比較完整 (外獨版上與這兒的文章都有這個問題喔) |
深藍 於 2002/11/19 14:55 | |
Re:坐困愁城?(2) --- 1990 年代台灣政治發展簡述 | |
缺文? 有問題嗎? |
深藍 於 2002/11/20 15:18 | |
Re:坐困愁城?(2) --- 1990 年代台灣政治發展簡述 | |
缺文補上了 在後蔣時代國民黨內分為主流和非主流派. 國民黨分為兩內部派系. 主流派由黨主席李登輝為首, 主要搭配成員都是本土政治人物和部份在外省族群中較沒有勢力的人如宋楚瑜, 章孝嚴等. 非主流派則為其他外省權貴為主. 而後來也證實這些人會在李登輝身邊也不過是在壓寶, 做政治賭局, 最後雖和李登輝分道揚鑣, 但也有錢有勢起來. 但可以確定的是當時這些人在盆栽族群中備受指責, 國內媒體對這些人負面報導居多. 海外由盆栽族群辦的中文報紙也幾乎天天對這些人痛加撻閥, 甚至冠上叛徒名號. 只是諷刺的是, 當這些依附在李登輝身邊的外省政客在和李登輝翻臉後重回非主流陣營, 以往的惡言相向全都完全不當一回事了, 台灣的媒體真的以為人民是很善忘的, 而盆栽族群真的忘了以前他們怎樣對待宋楚瑜, 章孝嚴之流的政治人物. 台灣民主發展的另一件大事為1990春季學運. 主導台灣解嚴和民主化的強人蔣經國在尚未規劃萬年國會去路時便去世, 使得1990年由國大選舉總統時爆發老國代聯合國民黨增額國大以總統同意權作為要脅, 意圖將國大大幅擴權和確認終身不必改選. 因此造成台灣年輕學子集結中正廟抗議. 由於1989 64天安門大屠殺事件不遠, 台灣內部和世界各國格外注意這個和64相仿的抗議事件以何種方式落幕. 由於抗議人數越來越多, 一般民眾對國大擴權也十分反感, 各地民眾串聯籌畫罷免意圖擴權的增額國代, 最後由立法委員陳水扁在立法院提憲法釋憲案, 由大法官做出228號釋憲文, 訂立這些國大任期的落日條款, 使得這些腳踏台灣土地卻不之外面世界的盆栽貴族終於失去自己的職位, 也是這些盆栽貴族開始失去特權的開始. 李登輝為首的國民黨台灣本土政治人物終於站穩腳步, 開始和國民黨內的外省權貴展開權力鬥爭並逐步擴展黨內勢力. 當然外省權貴們知道李登輝在繼承蔣經國大位之後在民間的聲望逐漸上升, 儼然成為台灣人的領袖. 由於外省權貴一向只在黨內鬥爭, 對一般民眾的看法一向忽視甚至輕視, 但在遇到90學運和萬年國會退位, 使得這些外省權貴突然猛醒, 認為訴諸一般民意不可能逼李登輝就範, 因此特別規劃國民黨中央會議藉以拉長戰線, 在自己最有利的戰場和李登輝一決勝負, 孰不知李登輝在秘書長宋楚瑜和組工會主任章孝嚴的策劃下, 以當然代表名義將所有國民當地方民意代表為中央委員, 使得中央委員數量大幅灌水到原來的4倍, 這些當然代表當然是以李登輝主席馬首是瞻, 因此外省權貴在會議中鬥爭李登輝的提案全被這些當然代表封殺, 使得這些外省權貴和李登輝決裂. 另外的一個爭議點為李登輝主導修憲, 由原先的間接選舉主張但終究不敵主張直選的國民黨本土派和民進黨,外省盆栽政治人物如宋楚瑜以委任直選這樣的名目試圖欺騙大眾, 但不為廣大民意所接受, 最後修憲完成, 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 國民大會的功用只剩下修憲而已. 在這段期間, 民進黨和國民黨內的主流派的競合關係, 使得當時民主人士的主張如刑法一百條和一零一條妨害言論自由的法律也在這樣的關係下廢止, 自此台灣進入完全的言論自由時代. 也開啟台灣政治發展的另一個階段. 後來李登輝基於政治妥協, 任命郝柏村為行政院長, 郝院長軍人出身, 盆栽族群以為是一場勝利, 但殊不知合軍方專行獨斷的環境比起來, 郝院長在立法院直接面臨民意代表的挑戰而窘態百出. 如郝柏村的名言-「朝令不對, 夕改又何妨」不只民進黨立委連番砲轟施政, 連國民黨籍立委也對郝柏村的表現失望甚至加入批郝的行列. 由郝柏村推行的 6 年國建和發展台灣航太工業的台翔案都面臨成效不彰的窘境, 再加上郝柏村竟然越過總統權限召開軍事會談, 使得郝院長的民眾支持度屢次下滑. 面對這個情勢, 國民黨內政爭又再度引燃. 1992 年成為台灣政治發展模式的縮影. 也是盆栽族群違抗李登輝領導的國民黨最劇烈的時候. 在選舉中辭官脫黨參選的前財政部長王建煊在台北市北區得到第一高票, 另外選舉結果是非主流人士大量當選立委, 而親李登輝政治人物如集思會系統大幅落敗. 但另一方面, 民進黨在立法院中大有斬獲, 由於國民黨內部鬥爭劇烈, 也激起台灣本土派支持民眾的危機意識, 積極投票給民進黨參選人. 例如在台北市北區參選的陳水扁, 謝長廷, 林濁水原本以為是兩人可當選, 一人告急, 在本次選舉中竟然分居 2, 3, 4, 名, 民進黨席次也大幅擴增到 50 席(佔總席次三分之一), 而且黨內精英和前被迫害人士如陳唐山, 彭百顯, 葉菊蘭等大多當選立委, 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問政實力達到高峰. 也迫使郝柏村辭去行政院長的職務. 因為盆栽族群政治上的寄託無法在現實台灣環境面對廣大的民意. 但廣大民意將會是台灣政治發展方向的主流, 時到今日, 盆栽族群還不能體會這樣的情況, 也注定盆栽族群在台灣政治的影響力江河日下. 之後外省權貴們視王建煊第一高票當選為啟示, 開始炒作族群矛盾. 除了在台北的激化言論, 另外發動 1993 年 3 月 14 日高雄中學事件, 是日國民黨外省貴族在 228 事件時期眾多學生被國民黨政治謀殺的高雄中學 (筆者的長輩還能在老校舍牆上找到槍殺學生時所留下來的彈痕), 舉行演講, 當高雄獨派人士前往鬧場抗議, 進而爆發肢體衝突. 接下來這些人以此事件成立新黨, 以本事件污名化本土政治人物, 藉以團結盆栽族群. 當時的衝突可以證明是這些盆栽族群政客為了炒作政治話題所做的圈套, 以南部的暴力事件強化盆栽族群根本不存在的恐懼, 接下來新國民黨連線脫離國民黨成立中國新黨. 台灣正式進入三黨政治時代. 新黨在成立之初在招收黨員的方式就已經是問題百出. 首先號召柔性政黨, 並不要求黨員的唯一性, 造成盆栽族群國民黨員可幾腳跨兩條船. 導致黨員忠誠度會因客觀環境變化而變質, 可以預見的是新黨這樣的運作模式已經種下的未來泡沫話的遠因. 因為這個黨內的檯面上人物都是原先安排在戒嚴時期接班的國民黨第二代政治人物, 被黨營和戒嚴時的媒體刻意宣傳栽培的接班人選, 由於蔣經國一念之間將台灣政治走向由原先的這些外省全過第二代轉移到台灣本土人士身上, 使得這些人的政治前途由原先的黨內競爭轉變到訴諸民意, 也使得這些國民黨內的政治金童玉女必須面對民主政治的競技場---選舉的考驗. 把場景拉回1994 年台北市長選舉. 當選舉活動開始時, 新黨候選人趙少康便大量的炒作族群議題. 競選主軸竟是保衛中華民國. 提出李登輝總統有台獨時間表, 陳水扁當選會把外省人趕下海等語. 當時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在辯論會上並沒有對趙少康這些煽動族群的指責多加回應, 反而是請趙少康放輕鬆, 只是選台北市長. 但回頭想想, 這樣炒作族群矛盾作用在哪裡? 為什麼要炒作族群矛盾? 其實事情已經很明顯, 意在爭取不知台灣, 只識虛幻中國的盆栽環境中的外省族群的選票. 刻意以謊話製造這個族群的危機感, 然號再把這個責任往政敵身上推. 另外, 台灣適逢戒嚴體制結束, 雖然新聞媒體開放設置, 新聞檢查也不再實行, 但當初盆栽族群所工作的媒體依然佔台灣媒體的絕大多數. 而這些盆栽族群因為無法調適政治大環境的轉變, 並且被前朝政客恐嚇或欺騙, 無法獨立思考民主政治下一個選民所要選擇政治人物的條件, 才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後來, 選舉投票後, 出身國民黨的趙少康和黃大洲在選舉中落敗, 陳水扁當選市長. 但新黨所屬的諸多名不見經傳, 也不知來頭的候選人居然大量當選. 曾有個笑話說, 一隻狗貼上新黨標籤也能當選台北市議員, 這個笑話所透露的信息是台北市雖然號稱台灣知識水準最高的地區, 但對政治思考的成熟度卻很低落. 以這樣的政治環境, 在這些新科議員們及及於求媒體曝光度. 由於陳水扁自60年代高玉樹之後當選非國民黨籍的市長, 再加上台北市議會第一次三黨運作, 使得台北市市政變成台灣政治的焦點. 果不其然, 這些盆栽族群的民意代表總將意識型態在市議會心市長施政報告的第一天, 新黨市議員璩美鳳 (就是那位名揚世界的偷拍女主角) 拿國旗訂在發言台前要陳水扁市長在國旗前報告和其他議員同僚發生爭執, 好像新黨掛的國旗才是真的, 議長席後面那一面國旗好像不算數一樣. 後來統派媒體封璩美鳳市中華民國的女兒, 但回想起來, 這樣的圖騰政治秀到底飾演給誰看的? 強調議事型態對市政的推動有何幫助? 只有不知米一斤多少錢的盆栽族群才會重視這樣的象徵. 璩美鳳後來成為媒體寵兒, 以這樣炒作話題引起選民注意, 反而疏於議會問政, 選出這樣的人, 最後受害的到底是選民自己. 陳市長在組織市府團隊時, 並不考慮族群省籍,不考慮黨派背景, 唯才是用, 聘請國外歸國的交通管理人才樸大威先生擔任交通局長, 僕先生是外省人, 也一本愛護台北市的心情放棄高薪工作為台北市服務. 但在就職前忘了放棄美國籍, 在議會中被秦慧珠等提出批評, 還被質疑忠誠. 當時市長陳水扁還為此落淚, 因為這樣好的人才就這樣浪費了. 今日回想, 當時圖騰秀主角成為偷拍案主角, 趕走人才的魏億龍還在立委選舉還沾沾自喜的說把阿扁弄哭. 陳水扁市長在任期內開始展現民進黨前所未有的執政氣度和格局. 首先是陳水扁在就任前便對市民服務, 交通問題有相當精確的計劃並在一上任後付諸實行, 棋盤式公車專用道和市府洽公櫃檯降低一半, 但陳水扁團隊也面臨了民選首長從未面的過的議會壓力, 而且以盆栽族群為多數的議會不論有理沒理, 對陳水扁市府團隊進行打擊. 就好像陳水扁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頭上都貼著懸賞, 只要盆栽族群議員能把這些官員趕下臺, 就是功勞一件. 無疑的, 陳水扁團隊成為被監督得最厲害的行政官員. 但以當時年輕氣盛, 企圖心強的陳水扁團隊敢於對抗這樣的霸權, 進而在台北市政展開不同於傳統國民黨的施政面貌, 也獲得相當多市民的肯定. 但府會關係卻是惡劣到極點. 這樣的府會關係為何而來? 這要從兩方面來看. 首先陳水邊當選民進黨最高的行政首長, 再加上特有的表現和施政作風, 很難不讓人聯想陳水扁有更上一層樓的野心. 早在1991年, 陳水扁最後一任立委選舉之前一年, 手下的福爾摩沙基金會就已經針對台北市市政議題進行廣泛的資料蒐機和分析, 並訂出政策, 並且預期國民黨內部鬥爭將會給他很好的機會當選全國資源最豐富的行政首長. 當然, 陳水扁的勝利當然引起這些缺乏民主程度的盆栽族群的強烈抗拒. 再者, 由於市議會中新臉孔太多, 在加上新黨議員多是默默無名之輩, 為求引起媒體注意刻意製造話題, 就像趙少康選市長時大量的新聞話題炒熱新聞, 再加上媒體掌握在前朝權貴手中, 一般的新聞倫理道德在這些前朝特權份子根本是蕩然無存, 意外得陳水扁領導的台北市政府團隊成為台灣政壇的焦點, 也間接打響陳水扁的政治聲望. 時至1995, 李登輝總統在利用美國國會和政府的條件交換下去美國就讀的母校康乃爾大學進行私人訪問, 由於訪問受到美國各方關注, 並登上各大新聞網的報導和報紙頭版消息, 使得中國提出劇烈反應對台灣外海進行飛彈試射. 另外由商周出版的「1995潤八月」一書, 已不具任何證據和算命的方式斷言1995農曆八月中國會攻下台灣. 盆栽族群本身對台灣這片土地沒有感情基礎, 再加上由盆栽族群掌控的統派媒體不甘自己在台灣的勢力江河日下, 想鼓吹恐共打擊台灣人的信心, 藉以恐嚇的方式騙想苟安選民的選票. 由於統派媒體過度誇張的報導, 台灣人外逃的人不多, 倒是盆栽族群的大量移民國外, 當時筆者在南加州就讀, 我開戶的Bank of America 的行員說每天都收到超過五十萬美金的開戶, 每天忙到手軟, 而且來存錢的都是說國語的 (此君來自香港, 為招攬客戶特地去學台語). 在蒙特利公園市和幾個華人聚居的地方, 餐廳中, 超市裡, 人們大多說的批判本土政治人物的聲音, 尤其是李登輝是最大的目標, 而新黨在當時確立為海外最大政黨. 世界日報的生意鼎盛, 因為跑到美國「避難」的盆栽族群還是窩在自己的地方看中文`報紙, 過著盆栽昨群在台灣過的生活. 隨著總統直選日子的逼近, 盆栽族群在台灣所謂的團結形象也出現裂痕. 盆栽族群原先推舉兩位脫黨參選的副主席 --- 林洋港和郝柏村也在新黨和國民黨非主流派擁護下脫黨競選. 另外前副總統陳誠的兒子陳履安也加入選舉, 造成盆栽族選票分散到兩組候選人中. 由於此次選舉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總統大選, 因此格外受各界矚目. 對台灣有領土野心的中國更不會錯過機會以各種方式影響台灣選情. 由台灣盆栽族群為主的媒體拼命放大中國對台灣的威脅, 而中國在台灣盆栽媒體的報導下誤以為文功武嚇可以逼台灣就範, 結果是更造就另外一批移民潮, 把台灣的房子車子賣了跑到美國. 因為很多盆栽族群真的以為會打仗. 而台灣人本身出逃的人倒是很少. 但不同於盆栽族群的反應, 台灣一般民眾卻以行動和勇氣將中國最不喜歡的政治人物李登輝以超過半數選票的支持送進總統府, 也使得台灣的寧靜革命得以再度延續. 1997 年台灣再逢縣市長選舉. 由於民進黨有對執政的意圖, 但又受限於李登輝總統的強勢領導, 使得民進黨諸多政治訴求都被李登輝接收功勞. 因此全力推動「以地方包圍中央」的選舉策略, 民進黨全力在台灣各縣市爭取首長和區域立委席次, 以便將來在總統選戰打下基礎. 其中以陳水扁市長的「寶島希望助選團」在全台巡迴造勢助講, 使得民進黨在縣市長部分大有斬獲, 執政人口首次超過國民黨執政縣市. 這樣的情況讓盆栽族群更加相信另一個台灣人會繼承李登輝的大位, 而盆栽族群恢復政權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 因此全力阻止陳水扁提昇政治舞台成為盆栽族群的第一目標. 國民黨內由於李登輝總統宣佈不在連任的影響, 使得黨內對繼承李登輝大位的爭奪戰也越行激烈. 1994年宋楚瑜當選省長後, 便以金錢全力在台灣各地收買派系, 並在新聞界廣佈自己的人脈, 造成宋楚瑜所謂的親民愛民形象, 但省府負債直線上升, 由於李登輝原先提拔連戰作為自己的繼任人選, 宋楚瑜在地方勢力坐大將會對李登輝的政治佈局有不利的影響, 在召開國家發展會議後決定廢省, 以剷除宋楚瑜的勢力. 宋楚瑜卻因為進退失據, 先是辭職部去上班然後又返回辦公室演出「辭職待命」的戲碼來抗拒, 這樣做無法改變凍省的結果卻讓宋窘態百出, 最後在修憲後宋楚瑜在省府的勢力自此終結. 1998 年是台灣政治發展的轉淚點---三合一選舉. 先是國民黨內因為害怕敗於陳水扁之手, 沒有人願意出來和陳水扁市長競選, 後來在新黨王建煊宣佈參選後, 原先說過兩百次不選的馬英九決定參選, 造成新黨在拉下陳水扁的原則下自我泡沫化. 由於選舉態勢一夕丕變, 盆栽族群全力動員, 使得施政滿意度高達七成的陳水扁敗下陣來. 但由於高雄市長選情因國民黨吳敦義過於自信, 再選前前一天發白冰冰謾罵民進黨市長候選人謝長廷的錄影帶, 導致高雄市選民轉向支持謝長廷, 讓謝長廷意外當選, 也促成民進黨「地方包圍中央」「南部觀點vs台北觀點」的戰略佈置完成. 當時趙少康曾以鐘擺效應提醒盆栽族群拉下陳水扁只是會讓陳水扁提早問鼎總統寶座. 選舉後的另一個效應是中國新黨的泡沫化. 新黨在立院席次大幅下滑到個位數, 原先台北市第一高票當選立委的王建煊卻只得到不到3%的選票. 當今天各位在台北市公車車體廣告看到 「新黨還在」的廣告, 而從來沒看過「國民黨還在」或「民進黨還在」的廣告, 就可以知道這個黨在台灣的政治發展已時日無多了. 陳水扁在沉潛後決定出馬角逐總統, 和國民黨提名的連戰和脫黨參選的宋楚瑜競爭, 由於選情激烈, 雖然宋楚瑜發生興票案和舊金山五棟房子的醜聞事件, 但盆栽族群依然全力支持, 也忘了90年代出自己曾對宋楚瑜和李登輝合作口出惡言, 由於選情一直不明朗, 因此盆栽族群再度央求中國協助, 使得中國朱熔基總理出言恐嚇台灣, 還揚言「中國人是不信邪的」, 果然不信邪的中國人口出惡言後, 台灣人依舊以自己的選票做出自己的選擇(也是中國獨裁者最不喜歡的選擇), 台灣的政黨輪替終於完成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