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東亞可能面臨的政經危機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RIETI  於 2002/11/09 00:36
今後東亞可能面臨的政經危機

振興東亞經濟的解藥何在?

一、調降匯率
會造成東亞匯率競貶,真正的重點是人民幣應該先升值,中國不能逃避!


二、減稅及增加政府支出以提振有效需求
減稅會增加貧富差距,是變相的劫貧濟富。增加政府支出會造成公債大幅增加,
長期利率走高將不利民間部門恢復活力。


三、調降利率
生產過剩造成物價下跌通貨緊縮,東亞今後還有數億勞動力會陸續加入市場從事
生產製造行列,在有效需求有限前提之下,調降利率也根本發揮不了刺激投資與
需求的槓桿作用。


預料今後東亞各國面臨通貨緊縮危機,最後終將呈現出以下幾個階段性的局面:
1.CPI持續下滑
2.短中期利率持續下調整
3.維持貨幣寬鬆
4.財政負擔加重
5.失業率上升稅收減少
6.增發公債使公債殖利率上揚
7.匯率競相下調
8.通貨膨脹

等數個階段性局面

如果如說要走凱因斯的路,那就需模仿1930年代末期的美國,引誘敵國發動戰爭,
透過軍需挽救岌岌可危的經濟。人口壓力越重的國家,發動戰爭的動機相對越強。

中國是下一顆亞洲區域安全的不定時炸彈!


NO:1704_1
yl  於 2002/11/09 01:32
Re:今後東亞可能面臨的政經危機

It is the over-capacity of production caused by the rampant, crazy investment in China in the 90s. The only peaceful solution is lowering the export from China. But can it be achieved?

NO:1704_2
RIETI  於 2002/11/10 11:50
Re:今後東亞可能面臨的政經危機

看來這篇經濟日報社論在下筆之前,似乎在內部已經針通貨緊縮的議題有過充分的討論。
先貼上來擇日再論!
RIETI

==========================================================================

全球通貨緊縮的對策

社論

通貨緊縮的問題雖受到全球學者及政府的注意,一般民眾的感受則可能不深,因為整體消費者物價水準下降的速度並不算很高。專家們之所以比較擔心,一方面是因為此次通貨緊縮有如上週我們所指出的妨礙經濟運行之效果,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促使它發生的作用力勢不可擋,迄今卻仍乏有效可行之對策。儘管如此,我們仍應儘可能面對促發它的作用力,而思考降低其傷害之對策。

就當前通貨緊縮的促發原因來說,許多人將矛頭指向中國大陸。摩根士丹利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羅奇在不久前暗示,中國出口快速增加導致全球通貨緊縮。這番談話引起北京政府的反彈。不過平心而論,如我們一再指出的,全球通貨緊縮是隨著全球化的浪潮,開發中國家大量生產並出口產品來加入國際競爭所造成,而中國大陸出口的成長特別快,其低工資和人民幣在1990年代初期的大幅貶值,都是許多產品價格大幅下降的重要直接原因,因此不能說中國和這次通貨緊縮無關,然而開發中國家以低成本產品替代高所得國家產品本是市場的自然現象,除非它們採取了不合理的政策手段,否則與其責怪這些國家擴大出口,不如尋求在它們必然擴大出口的這種全球化趨勢下,如何減少通貨緊縮的傷害。

開發中國家大量生產勞力密集產品甚至某些高科技產品以追求經濟發展,雖然是不可免而且合理的趨勢,但若這些國家的國內需求能同時大幅增加,則全球產品供給過剩並造成通貨緊縮的壓力即可以減輕。但這在實際上並不容易辦到。一方面在人民普遍貧窮的情況下,不先增加出口來提高所得,國內需求並不容易增加;而另一方面,即使政府努力增加國內需求,其中很多努力也是在增加國內投資和生產能力,而讓全球未來的供給增加更快。因此各國有必要多注重提升人民消費及生活水準的國內需求。

各國應可多發展較簡單便宜而可以賣給開發中國家低所得民眾的產品,這不僅可使開發中國家國內需求增加而降低國際市場價格下降的壓力,亦可較快速改善低收入者之生活,而降低全球化所造成之各國所得分配惡化之衝擊。不過這種方法和用出口擴張及大量投資來帶動經濟相比,是比較困難的做法,各國不見得願意主動來推動。熟悉降低成本及改良產品的台灣廠商,倒可在這個方向多加努力。

有些專家也把包括我國在內之部分國家的金融緊縮現象當成促發通貨緊縮的原因。不過這恐怕是倒果為因的說法。在開發中國家大量低工資勞工加入國際競爭之後,全球勞力密集產品的價格即相對於其他產品價格下降,而已開發國家低技術人力的薪資也要相對下降,這是一個相對價格的調整過程,一般性的貨幣金融政策並不是很有效。若全球各國能共同推動比較全面的金融擴張,而使物價有全面上升之壓力,原則上確可以減少通貨緊縮的壓力,但這在實際上也不容易辦到。

各國單獨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若可以提高其國內不動產等某些非貿易財之需求和價格,短期內亦可降低通貨緊縮的威脅,但卻可能違反長期國際相對價格應調整的方向。其實我國和日本等部分國家目前所遭遇的緊縮問題,有一部分正是因為以往不動產甚至工資都上漲太多,目前價位偏高而有下跌的壓力所造成。在這種情勢下,若只藉金融貨幣政策增加需求來降低一時的調整壓力,長期問題反而更為嚴重。更何況如我們上週所指出,通貨緊縮的現象使放款更難增加,反而有金融緊縮的傾向。

通貨緊縮的現象既然基本上是許多貿易財價格必然要相對下降的相對價格問題,已開發國家低技術工人工資相對必須下降的問題,以及部分國家不動產等非貿易財價格偏高的問題,則匯率的調整其實是較為直接的對策。大量出口廉價產品之國家的貨幣若升值,等於是強制該國換外幣計算的工資上升,原則上確可降低其他國家物價下跌的壓力。但除非所有開發中國家的貨幣都升值,否則先升值的國家將遭遇出口減少及成長機會被取代的成本,因此它們當然不願意。

相對的,物價有下降壓力的國家,特別是不動產價格及工資因以往的因素而偏高的國家,若讓其貨幣貶值,則對其出口的成長有利,並可減輕通貨緊縮的問題。但目前的國際貨幣制度卻只在這些國家有逆差時才認為貶值是正常的,而全未考慮相對價格調整的必要性,以致匯率未能成為面對通貨緊縮的合理工具。這方面除各國自求多福之外,檢討國際貨幣制度,在避免貶值競賽的情況下讓匯率可適當發揮調整相對價格的作用,應是國際間必須合作努力的方向。

【2002/11/10 經濟日報】


NO:1704_3
RIETI  於 2002/11/10 12:28
Re:今後東亞可能面臨的政經危機

To YL

One of the solutions is 需要整體政治力的介入!

因為人類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至少是在經濟學出現後的歷史裡,從未如現在面臨一個
擁有13億人口的開發中經濟體在全球化大趨勢下一口氣擠入全球市場的狀況。因此,
市場機制是否還是能夠有效發揮資源分配的功能?我想很困難。這已經不是單純屬於
經濟學範疇的問題,而是今後國際政治經濟學必須認真討論的重點。

再說一次,畢竟,人類經濟的發展史上,從未發生13億人口同時加入全球市場的經驗,
即使有類似的經驗,也未曾在全球化架構之下發生過。


NO:1704_4
RIETI  於 2002/11/10 12:55
Re:今後東亞可能面臨的政經危機

Another solution is 把中國消費市場養大!
But you have to think that how much investment is needed for China?
到底要投入多少生產要素才能把中國養肥?何況在中國背後還有個資金大量外逃的窟窿。
需要多少投入?要投入多久?有哪些國家能辦的到?

NO:1704_5
RIETI  於 2002/11/10 13:15
Re:今後東亞可能面臨的政經危機

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否有能力透過自我調整,讓中國經濟從外生發展
轉化為內生發展模式?而又需要多久時間?在這段時間之內,環繞在東亞週邊的國家是否
有足夠的體力共同承擔或等待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NO:1704_6
RIETI  於 2002/11/10 13:30
Re:今後東亞可能面臨的政經危機

大致計算到目前為止,全球已經投入約4000億美元在這個國家從事生產活動,創造出來
的產出僅約同等於投入總值,換句話說投資並未創造出足夠的乘數效果來拉抬中國消費
能力。但全球還有多少個4000億美元?

目前投入的這些投資創造了沿海約七千萬人的所得提升,這群人的GDP per capita 約
6000美元,不算內陸的九億巨大人口,沿海還有約2億5000萬人的人均所得不及3000美元。
在缺乏內生經濟發展能力的前提之下,全球需要對中國再投入幾個4000億美元,才能把
沿海剩下的2億5000萬人養肥到具有足夠的消費能力?



NO:1704_7
RIETI  於 2002/11/10 13:33
Re:今後東亞可能面臨的政經危機

這說明了中國經濟必須透過市場或是政策機制來進行經濟結構的改革,否則東亞週邊國家就必須採取對策相互合作以避免一起向下沉淪。

NO:1704_8
阿窗  於 2002/11/10 13:36
Re:今後東亞可能面臨的政經危機

>>因為人類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至少是在經濟學出現後的歷史裡,從未如現在面臨一個
擁有13億人口的開發中經濟體在全球化大趨勢下一口氣擠入全球市場的狀況。

商榷一下

中國並不是十三億人口全部面向出口市場吧

在中國的出口市場面臨通貨緊縮所得分配惡化而縮小規模時

中國的策略會是什麼?

再壓低價格傾銷不太可能

讓人民幣升值是政治自殺

猜想是透過國家轉移性支付擴大內陸省份內需吧

不知道現在沿海省份上繳比例與國稅稅收絕對數目變化如何?

(加大對包括台商在內的商人收取稅費的力道)

這又和一般理解為官僚灰色資本所導致的資金大量外逃的窟窿有可能會多大關係?


偶的想法很簡單

問題既然跟中國加入世界生產市場有很大關係

中國的動向必須密切觀察

應手才能更面面俱到


NO:1704_9
RIETI  於 2002/11/11 10:12
Re:今後東亞可能面臨的政經危機

阿窗

我指的是有13億人口一口氣加入﹝全球資源重新分配﹞的戰場,並非出口生產市場。

人民幣升值當然要有一定的條件,但是至少要讓亞洲國家認知到,人民幣維持固定匯率或
傾向貶值時,是加大東亞甚至全球通貨緊縮強度的根源,有這點基本認識,只要美元匯率
持續走貶,中國面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越大。


NO:1704_10
RIETI  於 2002/11/11 10:50
Re:今後東亞可能面臨的政經危機

近來大家熱烈討論三通問題,但問題真正的重點不在於三通或是經濟統合,因為那只不是
眼前的問題,其實某成程度而言,台灣經濟跟中國已經很難切割,這是市場的力量,無須
從政治角度加以否定。

不管台灣與中國三通與否,東亞國家依舊逃不過通貨緊縮壓力,這才是問題的重點所在。

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必須讓東亞國家一起督促中國加緊國內結構改革,從中長期眼光來看,
這是很重要,遠比國內討論要不要三通的問題來的重要。否則隨著對中國投資幅度擴增而
影響到整個東亞產業結構發生重整的過程之中,很難有特定國家能夠在中國穩定發展。

誠如北大教授林毅夫所言,中國若不進行結構改革的話,整個中國經將濟依舊是在
【亂、散、戰】﹝類似此一說法,查證他的用詞後再回來修正﹞
的漩渦當中打滾。由於缺乏企業破產退出市場的機制,市場價格機制無法發揮功能,過度
競爭難以發揮有效力量給player建立有效的獲利模式,這是東亞通貨緊縮持續發展的危機
根源之一。

想到中國好好賺錢,就必須結合東亞國家一起設法讓中國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而不是像
現在的半屌子市場經濟。



NO:1704_11
RIETI  於 2002/11/11 11:00
Re:今後東亞可能面臨的政經危機


我國的經濟學者們不應該只著重討論國內經濟該如何如何,而是必須認真思考並認清危機
所在與其本質,不要在眼前的三通議題上浪費時間,因為中國13億人口能否透過市場經濟而使政經體制更加健全,這對今後東亞政經情勢發展最大最大的課題。



NO:1704_12
RIETI  於 2002/11/11 16:05
Re:今後東亞可能面臨的政經危機

總之,上述的問題不有個解決方向,就算三通了,中國商品進入台灣市場使台灣本土企業受苦受難,去中國的企業也只是去受苦受難,因為拼命打打價格消耗戰,中國的半調子式市場經濟體制,無法讓去投資的製造業或服務業在激烈競爭汰弱留強之後輕易擁有市場的定價能力。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