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台灣歷史新時代 給阿扁總統十點建議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轉貼]阮銘  於 2002/06/18 22:33
開創台灣歷史新時代 給阿扁總統十點建議

開創台灣歷史新時代 給阿扁總統十點建議


[ 2002/5/20, 阮銘 ]

台灣究竟是選擇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放棄國家獨立主權,充當共產中國向自由海洋世界擴張的「第一個踏腳板」?還是選擇維護自由海洋國家的獨立地位,聯合全球自由國家,同共產中國平等共處?
阿扁總統日前同媒體主管一道,完成了一趟「用心看台灣」之旅。我想,任何人只要不抱偏見地「用心看」,不難發現台灣的今天,無論內部發展、外部環境,都已進入四百年來的最好年代。她走出了西方和東方外來政權長期統治、壓迫的陰影,成為自由、民主、獨立的現代先進國家。她以自身的民主發展、經濟實力、地理位置三大戰略優勢,獲得國際社會日益增強的重視與關注。台灣被侵略、被出賣、被奴役、被遺棄,淪為「亞細亞孤兒」的舊時代已一去不返。阿扁總統擔起的是開創台灣歷史新時代的重責。阿扁的歷史使命,是創新,而非守舊。


一、國家定位問題


阿扁面對的,已不是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所處的舊的時代、舊的世界。蔣介石的台灣,只是光復大陸的反攻基地。他看到尼克森擁抱毛澤東對抗蘇聯,復國夢碎悻悻而歿。蔣經國遇到卡特斷交、廢約、撤軍,壓他同鄧小平談判「和平統一」。他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回應,走上革新保台之路。李登輝運氣好,蘇聯瓦解、中國天安門屠殺,外部壓力緩解,得以從容實現本土化、終結外來政權,創造舉世矚目的台灣民主奇蹟、經濟奇蹟。可惜遇上美國歷史上最荒唐的總統柯林頓,竟完全無視蘇聯崩潰後全球戰略形勢巨變,公然貶抑自由國家盟友,縱容共產中國取代前蘇聯軍事霸權地位,同共產中國聯手封殺民主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


現在這一切均已過去。美國已拋棄舊時代聯共制共的舊戰略。一個自由的台灣已不可能被當作自由國家同共產國家對抗或妥協中的「棋子」或「籌碼」。一個新的有益於自由的全球實力平衡時代已經來臨。台灣需要作出新的戰略選擇,重新確定自身在新的世界中的戰略地位。在共產世界與自由世界最後一場競賽中,不可低估處於地緣戰略核心位置的台灣的全球影響力。共產中國新民族主義理論家早就宣稱:「台灣是中國這個內陸國家向海洋擴張的第一個踏腳板,如果不把台灣拿過來,中國就可能永遠難以外向,永遠困守在中原大陸。」


台灣究竟是選擇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放棄國家獨立主權,充當共產中國向自由海洋世界擴張的「第一個踏腳板」?還是選擇維護自由海洋國家的獨立地位,聯合全球自由國家,同共產中國平等共處?這個國家定位問題,是開創台灣歷史新時代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也是決定台灣前途、命運的核心問題。


終結外來政權,和平轉移政權,就是把國家定位轉移到台灣主體、台灣主權,終結虛擬的中國主體、中國主權。這個轉移在國家體制上完成了,但部分人們的頭腦裡沒有完成。像連戰的「感謝上帝,我是中國人」、「一中原則、九二共識」之類,他們的思維還停留在外來政權年代。他們比蔣介石危險。蔣介石虛擬的中國主體,以台灣為滅共復國的基地,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幻想。今天的聯共反台派,是放棄國家獨立主權,靠共產中國把台灣「統一」過去。一旦得逞,淪為共產中國軍事擴張的踏腳板,台灣將永無寧日。


因此,國家定位與國家認同必須明確與中國分隔,不能混淆。台灣是主權獨立的現代自由民主國家,不依附中國或其他任何國家,不是中國或其他任何國家的一部分。政府教育、新聞、文化等部門應切實改正國家定位的錯亂現象,並有效防止共產中國在國家定位、國家認同問題上分裂台灣人民。這是第一點。


二、國際事務


要善於運用有利國際形勢和台灣民主發展、經濟實力、戰略地位三大優勢,放寬視野,長線操作,選擇政治、經濟資源潛力雄厚,戰略位置重要的國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如印度人口十億,全球第二大國,資訊產業發達,軟體世界第一,產業與台灣互補,高等教育、科技人才培育均有相當水準,利於人才交流合作,無論政治、經濟、戰略考量都有長期合作潛力。共產中國也在下工夫,但印度對中國疑慮甚深,台灣的機會長遠看優於中國,政府外交部門應協同民間企業、研究單位合作打開局面。


三、中國事務


阿扁大膽島談話,可以視為兩岸政策從虛擬一中到務實三通的戰略突破。現在有兩派人反對。


一派以《中央日報》社論為代表,諷刺阿扁是「務虛的善意與務實的台獨」。按其邏輯,只要阿扁不接受一中絞索、九二共識,就叫「務實台獨」。他們不反對三通,但主張以「一中、九二」為前提。這一條中國國民黨比中國共產黨更「堅持」。這一派是「中國主體的開放戰略」。


另一派如《自由時報》社論,拒絕「一中、九二」,也拒絕三通,那是「台灣主體的封閉戰略」。


做了《中央日報》和中國國民黨,台灣主體、台灣主權都不要,兩岸三通成了「一個中國」國內交通,同台北到高雄、北京到上海一樣,根本不用談了。依了《自由時報》,似乎兩岸三不通,安全得很,其實自欺欺人。誰說不通?不過傻瓜似的繞南轉北,浪費時間、資源,把錢扔給中國香港、澳門和日本石垣島罷了。


阿扁提出不被矮化、地方化、邊緣化三原則,政府透過委任民間團體談判三通,既突破了《中央日報》的「中國主體」,又突破了《自由時報》的「封閉戰略」,是雙向突破的「台灣主體開放戰略」。中國廈門大學台研所長劉國琛肯定阿扁談話「有里程碑意義,有誠意、善意、務實、重要,希望兩岸政府都能務實面對問題。」看來比《中央日報》理性、務實得多。


四、國家安全


處於共產中國飛彈瞄準下的台灣國家安全,有其特殊性。台灣不但需要強化軍事防禦的小國防,保持兩岸軍事力量的動態均衡,而且需要涵蓋經濟、政治、教育、科技、人文、外交各領域綜合國力增長的大國防。台灣應樹立全方位國防觀念和全民國防觀念。面對歷史上最後一個共產軍事霸權大國,台灣必須聯合世界自由國家的力量,共同維護和平、制止侵略。


五、產業發展


我同意許文龍董事長的主張,產業發展重在目標管理,而非手段管理。政府只要制定發展戰略,釋出資源,改善環境,吸引企業家自由發揮創意,提升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不必陷於枝枝節節、繁瑣無效的行政手段管理。


台灣今天已躋身全球產業先進國家之列,發展方向應多元化,目光不但向外,而且向內,發展滿足台灣兩千三百萬國民需要的新產業。兩千三百萬不是一個小國家,比澳大利亞還大。台灣不但要繼續發展世界第一的出口產業,還要發展世界第一的內需產業,讓台灣兩千三百萬男女老少國民,享受到世界第一流的現代生活品質。


提升出口製造產業是國際化,提升內需服務產業也是國際化,滿足了國民需求,提升了就業率,還能吸引全球來觀光,看看這個世界第一的自由島國。產業發展應以人為主體,服務全國國民,提升國家的人文與自然環境,增長率也要服從國家人文與自然環境的需要,無需急急忙忙把「產業發展重心轉移中國」。


六、教育科技


台灣教育普及是創造經濟奇蹟的基礎。台灣進一步提升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即培育具有創新頭腦的思考型人才。資訊時代傳播與獲取知識易,獨立思考、創新突破難。


教育政策重點應鼓勵學生獨立創造精神,因此必須減輕學生課程負擔,增加課外自由活動時間,改革強求一律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由發展。


科學技術發展應兼顧基礎與應用。科技人才短缺,一方面從教育入手培育;另一方面引進全球科技人才,如印度、俄羅斯、東歐等國科技基礎好,剩餘人才多,可優先引進。


七、人文與自然環境建設


台灣因特殊環境壓力,過去重出口製造、輕國內建設。今天政府注意力應轉向國內人文與自然環境建設。在經濟不發達階段,國家發展難免以錢(財富增長)為目的,今後國家發展,應以人為目的,建立人文與自然環境的增長指標,發展人文產業、教育產業、藝術產業、環境產業、休閒產業等等。


八、大眾傳播資訊


台灣有充分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有發達的大眾傳播事業。這是台灣身為自由國家的優勢。弱點在言論與媒體量多質低,思想與專業不夠水準,甚至被譏為台灣政治內耗的亂源之一。革新之道當然不是政府管制,而是創辦新的優質媒體聚合專業力量,提升新聞與言論的品質,防止國外劣質媒體入侵台灣市場惡性競爭。


九、民主發展與鞏固


台灣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民主奇蹟,但也存在制度結構上的缺陷,妨礙台灣民主的發展與鞏固。從時空條件均不符合台灣政治現實的《中華民國憲法》到落後的選舉制度,成為台灣政治亂象的制度根源,亟需予以改革。


十、政黨競爭與合作


民主國家政黨之間,既有政策主張不同的競爭領域,也有維護國家共同利益的合作領域。台灣由於特殊的政治歷史條件,似乎缺乏維護國家共同利益的合作領域。其根源在缺乏一致的國家認同,為共產中國提供在台灣內部製造分裂的空隙。政黨對國家認同分歧之根源在憲法。無論制憲或修憲,都必須確定對台灣是獨立主權國家的認同。只有在維護共同的國家利益基礎上,才能有政黨的良性競爭與合作。

資料來源: <a href=http://www.hi-on.org.tw/ >鯨魚網站</a>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