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光復節 為節日正名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轉貼]李敏勇 於 2002/10/28 17:13 | |
顛覆光復節 為節日正名 | |
[轉貼] 李敏勇, 南方快報政治修理站
10月10日剛過去,在10月25日的前夕,過往「光輝十月」節慶的氛圍已經稀薄許多。台灣主體性逐漸浮現之後,戰後長期控制台灣的文化霸權搖晃欲墜;現在面對眾多節日的社會意識非常弔詭,似乎正進行反思、卻又像虛空迷惘以對。政黨輪替後,現在的執政黨尷尬地面對「中華民國」的歷史殘留體制。今年十月十日「國慶日」時,反對黨領袖批評說「在街頭看不見國旗」,其實,無論街路上有無國旗,無論陳水扁有無高喊「中華民國萬歲」,反對黨也會說他的心底沒有「中華民國」。 韓國獨立台灣卻被光復 光復節的意涵應該是殖民地從殖民主手中獲得解放、成為自主國家的日子,如二戰後泰國之於英國、越南之於法國、印度之於英國、韓國之於日本,紛紛脫離成為獨立國家。 最近更新目錄 國民黨政權流亡來台,是特殊的「無母國」的殖民地統治;因為無母國,所以建構眾多政治性與文化性的節日,以徹底強化外來政權的統治意理。國慶日、光復節、行憲紀念日等。國民黨政權操作光復節與國慶日等虛構節慶的形成,是外來的政治意識、文化破壞與歷史遺留;建構一個「光復台灣」之後,還要「光復大陸」的謊言,作為政權存續的統治神話。光復大陸的虛妄性破滅後,歷經了本土化與民主化,歷經了政黨輪替的改朝換代,「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虛構性體制卻仍遺留下來,台灣並沒有成立為人民所確實認同、真正站起來的國家。 所以,現在的台灣光復節是一個不真實的節慶;它的節日標記象徵著恥辱的勳章,一個未被決算的歷史穿結。 沒有主體性的糾結 一個社會實體,必須政治、經濟與文化三個實體層面能完整結合起來;但台灣社會一直是很片面性格的經濟體。經濟上,台灣是一個生產與消費機能都很活躍熱絡的市場實體,這也是台灣尋求生存的特殊方法。所以,即使政黨輪替後,在各種壓力下,台灣社會只聽到拚經濟而已;如同「三通」,聽不見政治與社會層面上高風險與高成本的壓力。政治上,長期被不同殖民主輪流殖民統治的特殊歷史,台灣缺乏國家層級的政治經驗、自己完全作主的自治體驗,甚至認為誰來統治都無所謂,只求生活優適的偏安心態。 文化上,台灣像海綿體,吸收外來文化的性格很強,。日據時代,台灣政治上被皇民化,文化上也「日本化」,台灣人自己趨向成為日本人;國民黨時代,台灣政治上被中國化,但文化上也是被中國化成為中國人。質言之,台灣文化沒有主體性,不管好的、壞的文化都吸收成為自己的文化。沒有新的主體性,就沒有新的視野,無法進行反思;台灣的最終選擇就是兩者擇一,是台灣這個國家,還是中國這個國家。維持現狀的安定性,是過往統治者欺騙台灣人民,現在則變成台灣人民欺騙自己。一個政治人物或政黨應該很清楚告訴人民,到底要做台灣這個國家,還是中國這個國家。不要耗費無謂的資源,在這個不存在的、虛構的體制在繼續維持現狀。維持現狀的結果,只是在代替別人管理一個沒有確定性的、最後可能還是別人的國家軀殼。 我常在想,台灣的政治人物是不是常會變成所謂的「失敗主義者」。失敗主義者不會積極處理理想的事務,一面喊著維持現狀,一面為自己的利益、而非公共利益來打拚。這是台灣現在很清楚的危機。 節日的正名與重建 如同台灣正名拉高到國家正名的層次,進行國家的重建;從整體節日的正名與重建,可以成為整體社會重建的行動,確立台灣追求成為新國家的意涵。在節日重建過程中,要去檢驗其存在價值的節日,除了前述外來政權為建構統治意理所塑造的文化性與政治性的節日;另一種,是封建性社會所遺留的,舊曆的文化社會節慶,讓台灣與世界性的時間節奏失去協調,阻礙台灣進入全球化的時代。 另一個面向是,以符合進步性文化觀念與國家的主體性,去追求成立新的節日。就如現在的二二八和平紀念日,一般都是加害者來表示將受難日訂為和平日的,但台灣,是受害者出面追求以和平作為節日的價值,這是何等寬容與昇華的情操。例如將鄭南榕4月7日自焚的日子訂定為自由日與文化節。感念自由價值的重要,誌念他為追求自由而犧牲的信念,也同時將它轉化為文化節。 以顛覆光復作為起點,期待從節日的重建,體現對各種族群的包容,如原住民與新移民,體現台灣特殊的歷史變遷與社會面貌,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