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記協」雙月刊對本站的報導全文
回 覆 | 返 回 |
路犁 於 2001/03/12 23:23 | |
「台灣記協」雙月刊對本站的報導全文 | |
版主 於 2001/03/06 11:49 「台灣記協」雙月刊對本站的報導全文 發表內容: 本文載於2001年1月《目擊者》第21期61至62頁(該雜誌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雙月刊) 《目擊者雙月刊》第二十一期 「與媒體對抗」網路上的媒體監督運動 文/王維菁 由於缺乏民主互動機制,傳統主流媒體經常被垢病為一種「文化霸權」,從電視到報紙,除了透過微弱的消費者申訴機制,閱聽人幾乎很難對主流媒體發揮什麼監督作用,不過,自從網路興起後,這個被認為資訊時代最具公共論壇可能性的媒體,已成為匯集各方對媒體意見的水塘。 網路作為媒體監督管道有兩種層次,一是網友直接對網路上的媒體報導給予意見監督,例如各電子報的民意區或新聞對談; 第二則是網路上對傳統媒體批判意見的集錦,例如各BBS站的媒體討論區或本期「目擊者」所介紹的「與媒體對抗」網站。 按照「與媒體對抗」網站首頁刊登的「我們不需要這種媒體輿論」聲明指出,台灣沒有能有效監督媒體的社團,而主流媒體有時又興風作浪過了頭,帶來社會的負面效應,因此,該網站期待能透過網路網友的集結,對他們認為已造成社會不安的媒體節目施壓。 這份網路聲明特別針對電視的CALL IN節目作出強烈批判,聲明指出,CALL IN節目的製作單位基於自身的意識型態立場,以引導性的問題進行不客觀的電視民調,試圖控制民眾對重大議題的認知,強化意識型態的對立,造成社會不安的情緒。因此網站主事者希望能將網路的媒體批判經營成一種社會運動,適當地扮演起社會監督的角色。 聲明內容表示,希望以抵制節目廣告商品的方式來給予某些媒體壓力,網站上甚至明確列出了TVBS「2100全民開講」以及中天頻道「相對論」兩節目的廣告商,要求網友以電話、電子郵件或書信等形式向廣告商表達抗議,要求他們不要在這些節目中購買廣告時段,否則將發起罷買商品的運動。 雖然罷免商品的運動成效如何不得而知,但「與媒體對抗」網站確實也引起一些對主流或統派媒體不滿的民眾的意見集結,然而網路媒體運動的最大挑戰--「動員」問題,也引發網友對該網站未來何去何從的疑問。 「與媒體對抗」網站雖然已走出集結批判媒體的第一步,但可以跨出怎樣的第二步,卻遲遲未見成熟。而這其實也是現今許多民意討論網站共同的困境。 另外,網路的匿名與虛擬性格也讓網站的批判與公共論壇的理想產生不小差距,紙上談兵、缺乏實際互動,以及流於不理性、素質良莠不齊的危險,都使得網路媒體批判的理念被打了折扣,而這也是一般人對網路肩負民主溝通責任悲觀的原因。 不過,雖然網路民主的前景未必全是光明坦途,但相對於過去媒體單向一元的罷權時代,我們仍樂見民間利用資訊科技的潛能,來開創更民主的媒體空間,讓來自民間的聲音能對主流媒體給予更大的堅督力量。 (作者為自由時報市政組記者)
版主 於 2001/03/06 14:17 本文登載已知會記協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