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深藍  於 2002/06/18 00:09
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補貼】

/深藍 May 01/02

4 月 4 日, 美國總統在國務院的記者會中, 布希總統在談論台灣和中國加入 WTO 時, 先將雙方稱為 “兩個國家”, 接著又說出 “Republic of Taiwan” 前所未有的說辭後, 竟引起中方輕微的異議和台灣統派媒體的騷動, 在白宮或國務院上對此項說辭提出進一步的解釋時, 台灣統派媒體紛紛爭相當起白宮新聞秘書, 稱為布希總統發言為失誤. 但我卻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媒體以美國外交決策制度何國際關係來分析近來台, 美, 中三方的互動關係. 近來更在外獨會網站見一新網友在批判台灣實質外交時, 以錯誤印象來評論台美關係. 今天, 以我在美國數年來的國際關係課程和經驗來和各為說明美國的對外關係和我的觀察.


美國外交決策方式和運作

首先, 先來介紹美國政府對外關係的決策方式. 總統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最後決策者, 而國務卿是外交政策的執行人. 國務卿也管轄國務院運作和駐外領館. 另外和其他國家比較不同的地方是國家安全顧問的設置. 國家安全顧問在戰後設置, 作為總統的外交決策的顧問. 但由於國家安全顧問辦公室在白宮, 所以成為總統最倚重的外交顧問, 而國務院和國家安全顧問這兩大外交決策系統如何分工, 則視總統的形式風格而定. 另外總統也有不同的顧問輔佐總統對外交事務做出決策. 在尼克森時代, 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掌門人, 完完全全把國務院當成局外人的事發生. 在雷根和布希時代, 兩大系統先行討論政策並取得共識再向總統提出方案.

國會的外交委員會則是監督行政系統最主要的單位. 外交委員會經常邀請國務卿和國家安全顧問到國會聽證會中作證並接受議員質詢. 並透過撥款和通過法案和建議案來影響外交政策的執行和方向. 另外, 外交委員會也對總統提名的駐外大使進行任命聽證會並投票決定是否同意總統提名.

基本上, 在美國外交政策上有幾個特點:
1. 外交和內政實為一體兩面, 兩者互相影響
2. 外交政策有時會變成府會對抗的籌碼, 外交政策也會被美國政府拿來內部討價還價.
3. 各任總統的個別的行事作風主導外交政策制定和決策方式, 很少有蕭規曹隨的事發生. 新總統上台也意味著外交政策的大幅改變.
4. 遊說政府單位是公開而且有法律規範, 但遊說並不是花錢做利益交換, 美國國內眾多團體是以理念作為出發點, 也會影響外交政策, 如人權組織, 宗教團體, 環保組織等.
5. 一般民眾雖然對外交事務並不熱中, 但民意反應一向是外交決策過程中重要的考量
6. 美國一向強調美國的外交政策是在維護美國的利益, 因此也認為各國應該維護自己的利益, 而不是拿道德感情的帽子扣在美國頭上.


歷來台美中外交事件

在 1978 年底美中關係正常化無疑的是三國關係的重要事件, 當時卡特政府在內政問題嚴重 (經濟政策不當引發惡性通貨膨脹等一連串問題), 美中關係發展到一定程度, 新的中國領導人比以往開明, 美國想和中國進行貿易, 冷戰升高需要盟友等因素下, 以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為首, 直接和中國談判建交事宜. 卡特打算在外交上建立功勞來平衡其政府負面的政績, 並期望透過中國市場對美國的開放, 挽救美國的經濟問題. 當時卡特政府認為台灣地位並不重要, 再加上美國內部問題嚴重, 急需建樹以免卡特連任之路受阻. 而中國方面也深知卡特的想法, 在建交談派中催促美國下決定, 完全否定美國對台灣的替代外交架構, 就在對台關係完全沒有規劃之下, 也害怕國會對此會有激烈反應. 因此趁國會在聖誕節休會期間, 便匆匆對台斷交撤館. 卡特政府的態度基本上是放任台灣自生自滅, 而且蓄意選在國會休會期間進行, 刻意造成既成事實, 但這樣的作風也引來後遺症.

台美人組織 “台灣人公共事務政策會 (FAPA)” 當時便為台灣的前途和與美國將來關係架構奮鬥. 聯合友台國會議員召開對台政策聽證會, 因應行政部門在斷交後雙方關係的空白, 聽證會做出草擬史無前例的 “台灣關係法 (Taiwan Relation Act)” 的決定. 另外一方面, 國會議員如高華德 (Goldwater, 台灣人暱稱為金水伯) 等對卡特背棄盟友的作風極度反感, 再加上國會其他議員對於白宮做出如此重大的外交政策轉變事前並沒有和國會諮商感到極度不滿, 也體認在斷交後台美之間交流依然密切, 需要法源依據界定雙方往來的架構和方式. 這樣的不滿和共識後來全反映在台灣關係法的表決上. 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國會議員贊成通過此項法律, 迫使卡特總統無法否決此項法律, 只能簽署台灣關係法. 台灣和美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就這樣由美國的國內法維持.

台灣關係法中除界定美台之間的所謂的 “非官方” 關係外, 最重要的是規定美國有義務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 並且明文規定台灣任何以不和平的方式改變台灣現狀的行為將被美國所關切. 台灣由於國防方面有這樣的條文支持, 使得情勢並沒有更加惡化. 而在卡特的剩餘任期,台灣基本上沒有收到美國的武器. 台灣當時雖然在戒嚴時期, 強人蔣經國在位, 但經濟成長開始起飛, 雖然石油危機有所影響, 台灣經濟成長依然強勁. 而中國正值文革結束, 鄧小平剛掌權, 首要任務是穩定情勢, 改善人民生活, 並沒有能力解決所謂的台灣問題, 所以對台工作只限於統戰等宣傳作為.

很快的美國總統大選在 1980 年舉行, 卡特總統並沒有因為和中國建交而得到選民的支持, 再加上經濟問題未見起色, 伊朗人質事件又讓卡特政府灰頭土臉. 大選結果由共和黨的雷根總統當選. 雷根在競選時承諾對台灣有更好的待遇, 也在就任後也開始運交武器給台灣. 對台灣和中國的定位已不像卡特時代充滿不確定性. 雷根政府上台後, 認為台海均勢才符合美國的利益, 也就是說台灣和中國軍力必須保持平衡, 台海和平才能確保. 否則一但有戰事, 美國認為自己在西太平洋的利益將受到損害. 這樣的認知也讓台灣有一定的生存空間, 而再這一段時間, 台灣的內部也起了變化, 那就是台灣政治的民主化.

雷根總統在上任後開始升高對俄國的冷戰情勢, 積極的擴軍以及拉攏其他國家共同對抗蘇聯. 國務卿海格主張聯中制蘇的理論, 並且主張積極的和中國軍事交流以及對中國輸出軍事武器, 甚至主張中國加入北約. 在這樣的情況下, 但在 1982 年, 雷根訪問中國後, 和中國再上海簽訂 “817 公報”. 公報中美中雙方增進包含軍事方面的合作, 並承諾將逐步削減對台軍售. 之前公報的內容美方已對台灣簡報, 台灣並向美方抗議, 因此美方對台灣提出 “六大保證”, 並且在 817 公報簽署的當天由台灣的外交部公佈, 這六大保證如下:

1. 美方未同意在對台軍售上設定結束期限
2. 美方對中共要求就對台軍售事與其事先諮商事未予同意
3. 美方無意扮演任何台灣與中共間調解人之角色
4. 美方將不同意修改台灣關係法
5. 美方並未變更其對台灣主權之一貫立場
6. 美方無意對台灣施加壓力與中共進行談判

在公報簽訂之後, 美方迅速宣布售台多達 60 多架戰機, 也是自卡特對台斷交後出售最多的戰機. 但在 817 公報的限制下, 台灣所獲得的美製武器質和量受到相當的限制, 也造成台灣軍事發展的限制. 而就中國來說, 中國也購買美國的軍事裝備和設備. 例如民用型黑鷹直昇機, 砲彈生產設備, 火砲定位雷達等. 但美國對中國的軍事銷售特點在於沒有主要系統, 如戰車, 戰機等. 可見美國對中國依然有戒心.

雖然台灣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間, 由於堅持無人承認的 “中華民國” 架構, 在外交上突破卻很困難, 只有接結交一些小國, 對台灣的外將拓展沒有用處. 但在台灣的經濟發展上, 當時正值大量成長的起飛階段, 人民的財富也大量增加, 民主化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中國也在進行現代化改革, 但因為仍在封閉的社會中, 所以進展緩慢. 在糧食收購兩價制和發展城鄉企業後, 中國靠本身的市場經濟發展上仍然遲緩. 自然也沒有本錢對台灣動武. 臺海兩岸由原先的軍事對抗演變為制度競爭, 雖說兩岸的外交事務方面實有衝突, 但也不至於影響局勢.

這時在國際局勢上也開始有了變化. 首先美國聯中制俄的政策有了一些進展. 迫使蘇聯增加西伯利亞駐軍. 再加上阿富汗內戰讓蘇聯付出慘重的代價, 美國進行星戰計畫, 迫使蘇聯必須加入此一方面的擴軍競賽. 由於過多的軍費支出, 使得蘇聯經濟上受到嚴重的打擊, 也逐漸邁向解體之路. 而海峽兩岸這樣的情況一直到雷根政府第二任快要結束的時候.

1987 年 9 月, 台灣第一個本土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成立, 在戒嚴黨盡中的台灣政府沒有進行鎮壓. 10 月, 蔣經國總統在接見時常批評台灣政局的華盛頓郵報董事長葛蘭女士時, 透露台灣將結束戒嚴, 停止黨禁報禁. 這樣的轉變引來舉世矚目. 1988 年 1 月, 蔣經國總統去世, 蔣家長達 40 多年在台灣的統治至是畫下句點. 繼任的是和中國素無淵源的李登輝總統. 新的總統也開始改造台灣的政治架構. 在國際輿論中, 台灣的形象也由專制獨裁轉變為民主開放, 也為台灣後來在國際宣傳上由負轉正的契機.

李登輝在就任後, 外交上積極以 “務實外交” 對外拓展關係, 也展現靈活的作風. 多次出訪中東和東南亞, 並和多為國家元首或副元首舉行非正式會談. 其中當地媒體稱呼李登輝為 “來自台灣的總統”, 但李登輝並未堅持非要以中國或中華民國總統稱呼. 雖然 “務實外交” 的成果有限, 但也造成相當的聲勢. 中國政府眼中, 本土出身的李登輝已經不再延續國民黨從中國帶來台灣的政治架構何意識形態, 台灣政治人物已經朝台灣本土思維發展, 和中國的關聯也越來越淡. 但中國本身也在面對變革. 自開放外資投資後, 中國的經濟進入起飛前的情況, 小型個體經濟活躍, 民眾對政府也開始有改革呼聲, 而這樣的力樣在中國內部逐漸的匯集.

六四及東歐共黨國家垮台

1989 年無疑的是台美中三國外交關係上重要的轉折年. 在年初, 北京的大學生聚集天安門廣場, 向政府當局要求打擊貪污和更多的言論自由, 抗議行動一直延續到 6 月 4 日, 中國政府以坦克和機槍屠殺抗議學生收場, 這次血腥鎮壓行動由於在西方媒體報導下進行, 因此震撼了世界. 中國領導人營造十多年的開明形象在一夕之間被摧毀殆盡. 美國和西歐國家立即終止與中國的軍事合作, 停止輸出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給中國. 直到今日, 軍事合作也尚未恢復到64 前的情況. 原先西方國期望中國能藉由這次抗議事件, 能進一步的改革政革(所謂的 “和平演變), 也因這次鎮壓事件落空. 但曾在 70 年代駐節北京的布希總統反對經濟制裁, 因為布希認為中國人需要從內部改變, 經濟發展對中國的民主化很重要.

64 之後, 台灣在國際間長期受到中國打壓的情況普遍開始得到同情. 尤其是國際輿論對台灣步入民主化給予相當高的評價. 一方面更清楚的了解台灣和中國的區別, 另一方面更能理解台灣不願被這樣邪惡的政權併吞的意願. 而這樣的理解也逐漸的在國際輿論逐漸發酵. 時至今日, 國際媒體把台灣和中國一向分的很開, 而且對台中兩國的政治以及人權的情況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

1989 年11 月, 東德民眾大量經由捷克和匈牙利逃向西德, 蘇聯決定不再支持華沙公約組織成員國, 繼而共產黨垮台, 東歐國家開始實行資本化和民主化, 長達40 多年的冷戰終於畫下句點. 而再冷戰中居於牽制蘇聯地位的中國, 其戰略地位也一落千丈, 再加上64 之後的惡劣國際形象, 中國取而代之的不是西方的盟友, 卻是另一個取代蘇聯邪惡政權.

由於中國實行經濟改善比較早, 再加上經濟方面個改革實行較早, 外資持續投入中國, 使得中國並沒有受東歐共產垮台的影響. 並使得中國政府擁有相當的資金可以作為武器採購, 正值蘇聯垮台, 中國軍事採購就此轉向前蘇聯, 並採購多項高性能武器. SU-27 戰機的引進是其中最顯著的例子.


美國軍機售台

90 年春季, 台灣國民大會中的千年法統代表結合國民黨本地代表以總統選舉權要脅政府給與延任, 因而引發90 學運. 立法院民進黨團以陳水扁委員發起提案聲請大法官釋憲, 大法官會議在審度民眾反映和時代變遷等相關因素, 發佈228 號釋憲文(What a coincident!) 並為萬年國會訂下退職時間的落日條款. 中國來的政治關聯正式退出台灣政治體系. 從此之後, 李登輝總統對政權的掌握日見穩固. 台灣的軍隊國家化已逐步落實. 國際間對台灣的政治觀察認為李登輝總統以不是1988 年初的弱勢總統, 而是真正掌權的國家領袖.

1992 是美國的大選年, 雖然布希在波斯灣戰爭中贏得勝利, 但美國國內的經濟情勢卻不見好轉. 另一方面, 中國以高額金錢向俄國引進SU-27 高性能戰機, 台灣軍事均勢很有可能會被打破. 冷戰結束後各國軍方對戰機的需求大量降低, 也為了挽救經濟和增進選名就業以得到選民支持的考量之下,布希總統決定對台灣出售150 架F-16 戰機, 並親自前往位於德州的生產工廠宣布這個決定. 布希總統在工廠的講台上, 就站在漆上台灣國徽的F-16 模型前宣布軍售的消息. 自此之後, 817 公報對台軍售的限制就此打破.


李登輝訪美和中國的文攻武嚇

1992 年大選, 布希連任失敗, 柯林頓總統入主白宮. 在兩岸關係上, 美國以 ”戰略性模糊” 作為策略, 以期兩岸能和平過度到柯林頓政府任期結束. 但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維持下去, 因為兩岸各自的政治發展衝擊既有的架構, 而且更糟的是, 這樣短視的決定不但沒有帶來和平, 反而引起更多的爭端.

1993 年台灣總統李登輝決定出訪中南美洲邦交國, 專機在美國降落加油. 由於台灣總統第一次在美國過境, 原本李登輝總統計畫前往美國西岸地區進行私人訪問, 但美國政府設下限制, 只允許總統專機降落再夏威夷的美國基地, 而且不能有任何行程. 此舉對一個美國長期盟邦來說並不公平. 當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前往探視並表達美國政府的 “歡迎之意”, 李登輝總統根本拒絕下機, 而且在機上穿著家居服接見美國代表. 這樣的消息傳到國會, 當時還有消息說美國政府拒絕李登輝總統下機, 這樣的待遇比一般平民還不如, 引起多位議員強烈不滿, 也再次重下府會對台灣問題的嚴重歧見.

美國在柯林頓就任一開始經濟情況也不安穩.美國選民在1994 年期中選舉把票投給共和黨, 造成共和黨在戰後第一次成為參眾兩院多數. 而總統由民主黨原來當的情況. 由於 1995 年起, 共和黨為國會最大黨, 極力展現作為, 因此在 “和美國訂約” 的口號下, 對行政當局和政府政策進行一連串的改革. 其中對聯邦開支削減方面歧見最大, 甚至引起聯邦機構兩度關閉.

在此同時, 政府對李登輝總統訪美進行 “私人” 訪問開始遊說. 由於台灣的民主形象得到美國主流媒體的普遍認同, 也同情台灣的外交處境, 因此一致支持美國政府簽發簽證給李總統去紐約州的康乃爾大學訪問. 另一方面, 為台灣工作的遊說團體也請國會議員發起沒有強制性的 “決議案(resolution)”, 要求國務院發旅行簽證給李登輝總統. 這個決議案在參眾兩院以超過 95% 的贊成票通過. 當決議案通過時, 國務卿克里斯多福正在北京訪問. 當中國問起白宮對這項決議案的處置時, 克卿竟然說只是個決議案, 不會有作用. 但當克卿回到華盛頓, 柯林頓總統決定順從國會決議, 發簽證給李登輝總統進行私人訪問.

就這樣, 李登輝總統成行,康乃爾大學出現第一位國家元首校友感到榮幸, 決定熱烈歡迎李登輝總統的到訪. 當地台僑以及市政廳也組織歡迎委員會, 發動多人前往接機. 當專機到達時, 美國主要電視新聞都加以報導李登輝總統接受當地台僑的歡迎畫面. 另一方面, 三位重量級議員 (外交委員會主席荷姆斯參議員, 穆考斯基參議員, 所羅門參議員) 也從華盛頓飛來紐約州歡迎李登輝總統, 這樣的場合更是新聞記者們更不能錯過的消息. 所謂的 “私人訪問” 反而變成各大報頭版消息和晚間電視新聞的消息.

在李登輝於康乃爾行程中, 演講會是重頭戲, 李登輝以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 為題, 發表演說. 身為高爾夫球迷的李登輝總統的開場白以一句 “ America open” (美國開門了, 也是美國公開賽的意思). 演講內容完全沒有提及 “中國” 而只有 “台灣”, 並且暢談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路線. 美國公共電視台 (PBS) 全程轉播演講並做實況轉播. 這在美國的新聞界引為趣談. 因為許多小國的領袖訪問美國, 當白宮的座上客也沒有引起新聞的多大的注意, 反而一個沒有邦交的外國總統在美國政治中心外的紐約州竟引起如此大的注意. 但這樣的情勢卻完全出乎柯林頓政府當時對李登輝 “私人行程” 的設想與安排.

但中國的反應卻是緩慢而強烈. 當李登輝總統出發的同一天, 中國海協會代表唐樹備到台灣訪問, 當被問到對李登輝去美國的評論時, 唐樹備只是說這是私人訪問. 接下來李登輝回國後, 中國對李登輝也沒有特別的反應. 但一個月後, 中國先是指責美國沒有信用, 因為克卿所說的和結果不同. 並對李登輝發動一系列文章批判. 接下來在台灣外海進行飛彈測試. 台灣對中國這種反應抗議, 而美國只有國務院發言人的新聞稿呼籲兩岸冷靜. 這樣的情況只是讓中國以為美方軟弱. 美國的戰略性模糊反而鼓勵中國以衝突的方式測試美國的底線.

台灣第一次總統選舉

1996 年台灣進行第一次總統直接選舉, 中國原先以為美國會以一貫軟弱的態度面對台海爭端. 因此不但在台灣外海再度進行飛彈測試, 而且在福建沿海進行登陸演習. 台灣外島駐軍全面提升戰備狀況. 由於緊張情勢持續升高, 台灣國安會秘書長丁懋時和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在紐約密會, 決定美方介入台海. 接下來五角大廈宣布美國從波斯灣抽調一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前往台海巡弋, 太平洋地區的三艘攻擊潛艦岸上休假官兵也被提前召回. 由於美方強硬的態度, 使得中國的軍演無法達到目, 只好藉口氣候不良而終止.

台灣的選情在中國的外在壓力下格外緊繃, 也由於選民對中國的作為反感, 反而紛紛投票給李登輝總統, 造成李登輝總統 53% 的支持率當選下任總統. 中國對台文攻武嚇全面宣告失敗, 也注定這四年間台中雙方關係的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李登輝總統在這四年任內, 積極的推動國民黨本土化, 使得國民黨和中國的淵源也逐漸淡化. 另一方面, 中國對台的工作方針, 由直接對台灣政府轉向對美國工作. 因為美國因素一直是中國認定解決 “台灣問題” 的障礙


克林頓訪問中國和 “三不” 宣示

在 1996 年開始, 美國經濟榮景便持續看好, 由國會和白宮主導的經濟轉型收到良好成效, 經濟榮景也為美國政府的歲收助益不少, 財政赤字也大幅減輕. 由於同時其中國的經濟也在大幅成長, 市場潛力不小, 但由於市場封閉, 使得美國急需中國開放市場. 中國也能了解這樣的情況, 因而以經濟利益和美國交換政治利益, 這便是柯林頓再第二任任期中對台美中三方關係的盤算.

在經歷過1995 和1996 年的飛彈危機, 美國政府內部親中派認為台灣的民主發展已經脫離這些人原先的規劃, 比以前這些人想像的更加民主, 台灣在美國輿論也受到更多的同情和讚揚. 這些情況對發展美中關係絕對是負面因素. 而更糟的是, 中國開始用 “台灣問題” 意圖對抗美國對中國在人權, 貿易, 武器擴散問題的質疑. 這個情況使得美國對中國的市場開放進展遲滯不前.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 使得美國的經濟榮景蒙上陰影, 因此, 積極開放中國市場, 避免貿易赤字再度擴大, 便成為美國政府對中國關係的重要方針.

此時科林隊總統也因為性騷擾醜聞纏身, 也極需要在外交政策上展現作為以移轉注意, 親中派也因而開始主導兩岸關係. 在柯林棍總統第二任任期將近過半才安排前往中國訪問, 其中中國方面依直強調的三不政策不在北京和中國高層討論後公佈, 反而是在上海回答演講觀眾疑問時以口頭提出. 這樣的做法是為美國本身的貿易利益損害對台關係. 此舉也受到與論和國會的批評.

接下來便是國務院的親中派放出風聲把台灣當作是 “麻煩製造者”, 此舉完全將只以美中關係為主軸, 意圖以醜化台灣和忽略台灣的方式降低台灣在美國外交政策上的影響和美國民間對中國的支持. 由於官方刻意強調美中貿易關係, 任ˋ為中國開放市場才能讓美國經濟榮景持續, 另一方面持續對台推銷 “中程協議”, “第二管道”, 意圖將台灣和中國的關係限制在中國特定的架構下, 刻意限制台灣的國際空間, 民主黨人一向強調的人權與和平卻被這些官僚棄置不管. 美國政府原先台美中三方關係平衡的架構去開始偏向中 方, 情勢對台灣相當不利.

之後李登輝總統在接受德國之音訪問時, 將台中關係定義為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一語道破台中雙方的現實, 終結了雙方在官式文章中一國的假象. 此項談話也引來美國政界對台美中關係熱烈討論, 由於李登輝總統所述為現實的事實, 使得台灣得以脫離美中關係的 “麻煩製造者” 的形象, 並且在國際間清楚的界定台中雙方的關係. 此舉中國方面自然又是一陣嚴厲批判, 但台灣政府對中國政策主軸由此確定.


2000 台灣總統大選和美國總統大選

2000 台灣總統大選, 由於中國記得 1996 年軍演和飛彈測試的教訓, 並沒有強烈的軍事動作, 只在文宣上持續一系列的批判, 看在台灣政府和人民眼中, 這樣的八股官式文章已經是司空見慣. 但隨著參選的各方競選的態勢陷入膠著, 任一方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中國決定再選前一週, 由朱鎔基總理親自發表強硬說辭, 以其為親中國的候選人加分, 並揚言 “中國人士不信邪的” 但萬萬沒想到, 台灣本土出身, 完全和中國沒有任何淵源, 一向反對國民黨的陳水扁當選總統. 使得中國意圖將台灣政治走向由本土轉回親中的期望落空.

陳水扁總統就任後, 中國對台灣的態度也維持和李登輝時期一樣的情況, 雙方的政治交流仍然陷入停頓. 2000 年 11 月的美國總統大選, 由保守派的共和黨參選人小布希當選總統. 美國外交政策重新洗牌. 對中國的態度一改柯林頓總統的親中, 取而代之的是對中國強硬的立場. 美中雙方的關係自此沒有進一步的發展, 後來的軍機擦撞事件更使雙方關係降到低點.

和前面幾任總統不同的情況是, 小布希總統將美國外交政策自雷根總統以來再度轉向保守主義. 對台灣比以往友善, 而且直接將自己的認知直接了當的提出. 比如布希一直強調台灣關係法, 一直重複的引申美國協助台灣防衛的決心. 這是中國官方刻意在公開場合忽略的事實. 正由於台灣和中國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 政府體制, 而且台灣保障民主和諸多憲法保障的言論, 組黨自由, 使得布希政府直稱台灣和中國是兩個國家, 甚至將台灣稱呼為 “Republic of Taiwan”. 等於是呼應李登輝總統在1999年所提出的 “兩國論”

結語: 現階段的中美台展望

其實美國對台灣和中國的關係有其一定的原則在進行. 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的底限就是雙方不開戰. 因為一但台灣和中國有軍事衝突, 美國再當地的經濟利益和外交利益將受到嚴重影響. 因此, 維持台海地區的和平是美國最重要的決策. 另外美中關係的議題很多, 台灣問題只是其中的一項, 但台美關係的架構自 “六大保證” 以來便沒有大幅變更. 不做兩岸調人更是美國一再宣示的政策.

其實就台灣目前的狀況來說, 尤其是在政黨輪替之後, 台灣對美國的外交處境也隨著台灣的民主化越來越寬廣. 美國對台政策在斷交之後的20 多年間, 歷經十空巨大的變化, 也有相當的轉變, 但有一項原則可以確定的是, 台灣和美國的共同價值越近, 則對美國的關係將越有發展, 就匴最糟的情況, 也能立於不敗之地,


NO:143_1
Echo  於 2002/06/18 00:20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深藍:

好一篇精彩文章。有一點可能是我記錯:

『在尼克森時代, 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掌門人, 完完全全把國務院當成局外人的事發生』

季辛吉不是國務卿嗎?總覺得「國務卿季辛吉」這六個字一直深印在腦海裡。


NO:143_2
Rio  於 2002/07/14 12:20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台灣日報 2002年07月14日

山姆大叔「一中」神主牌動搖

/記者林朝億

「二○○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力量年度報告」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確具有武力犯台的意圖及某種能力。事實上,這也是美國官方報告中,首度提及人民解放軍動武的「意圖」,對於美國政府宣稱的「一個中國政策」,無疑地將帶來一定程度的政治衝擊。

就像國際政治一樣,許多的政策都像建在沙灘上的城堡一樣,海水一來,就化為泡沫。三十年前,上海公報下的「一個中國政策」就是如此。這個公報是在兩個已經不再成立的假設下建構的:首先,兩岸政府都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政府「認知」這個立場;其次,美國政府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意以武力解決台海問題。兩個假設環環相扣,因此,支持「一個中國政策」的人士宣稱,由於該政策維持了三十年的台海和平,因此,美政府必須繼續支持。

儘管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柯林頓總統派出了二艘航空母艦到台灣海峽,在官方的立場上,美國政府還是不願意真正碰觸這個「一個中國政策」的神主牌,以及這個神主牌賴以生存的基礎—「中國有意願犯台」。甚至,在前總統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以及陳水扁不斷地宣示,「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那些「一中政策」信徒還是裝聾作啞,假裝台灣的立場沒有違背「兩岸宣稱台灣都是中國的一部份」。

其實,打破這個虛構的政策,不是台灣,而是中國自己的意圖。也就是,近年來中國以美日軍事同盟為假想敵的戰略目標,其稱霸亞洲、排除美國勢力進入的大戰略。報告中提到的,中國短程彈道飛彈在移防後,可以威脅琉球,以及二○一○年後射程可及美國西部的洲際飛彈數量增加等事實,逼著這隻山姆鴕鳥不得不把自己的頭從沙堆裡抬起,看看「自己的尾巴」有沒有被咬到?


NO:143_3
F88  於 2002/07/30 08:37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台灣根本不存在「做美國馬前卒」的問題。中國要吃的是台灣,不是美國。中國同美國之間隔了個太平洋,中國想吃美國也夠不到。美國也不需要台灣做她的「馬前卒」。美國的「馬」並不想跳過太平洋去「將」中國的「軍」。台灣倒有可能做中國的「馬前卒」,一旦聯共反台派得逞,把台灣送進「一個中國」虎口,讓中國踏上台灣這塊「踏腳板」,台灣就注定了當中國「馬前卒」的命運。所以「不做美國馬前卒」理論的製造者,正好暴露出打算做中國馬前卒的「用心」。

=============================================================

---- 尊重事實、尊重普世價值

/阮銘

 美國國防部七月十二日發表《中國解放軍軍力報告》,接著七月十五日,美國國會「美中安全評估委員會」發表首份年度報告。這兩份報告,對中國軍事力量作出務實評估,符合美國布希政府尊重事實、尊重普世價值的中國政策;而對柯林頓時代無視中國軍事霸權擴張,與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錯誤政策有所檢討。這是兩份相當平實的報告,在美國並未引起「轟動效應」。倒是台灣《聯合報》系統的紐約《世界日報》刻意渲染,連發兩篇社論,把社論標題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孔泉的評論標題並列:

 社論標題:《美國防部(中國解放軍軍力報告)的用心》下面並行的黑體大字標題:《孔泉批美右派「用心險惡」》(http://www.southnews.com.tw)

 一唱一和,煞是有趣。

 孔泉的回應,比起柯林頓時代中國得寸進尺的蠻橫語調來,委實微不足道。他只是空洞的說辭,「該報告毫無根據地渲染中國威脅論,不負責任地建議向中國實行貿易和技術封鎖,用心險惡。」(http://www.southnews.com.tw)

 倒是《世界日報》上綱上到了美國「鷹派」蓄意破壞兩岸關係。社論說:「報告對台灣而言是一大警訊,在兩岸三通初露曙光之際,令人憂心美國其實不願看到兩岸發展出貝有建設性的互動模式。」

 社論還力圖渲染美國布希政府的內部分歧,指稱「鮑爾國務卿似乎並不充分支持國防部的鷹派看法,解放軍的加速現代化未必在於增強對台動武的選擇。這篇報告幾次延宕,畢竟還是出爐了,說明美國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作風仍居上風,美國有意藉此向北京加諸壓力,使台海問題再次出現新的變數。

世界日報社論背離事實

 拿《世界日報》社論同中國外交部辭令作一比較;印證了一句格言:「暴君的奴才比暴君更暴」。然而由於其立論既背離事實,又違背普世價值,暴則暴矣!恐怕幫不上暴君的忙,也得不到主子的賞。(http://www.southnews.com.tw)

 第一,報告列舉事實均有根有據,連中國軍備控制專家也無法辯駁。美國國防部報告指出北京實際軍費總額約650億美元,占世界第二位,居亞洲第一。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軍備控制中心副研究員也不敢否認,只能說:「國際對軍費計算上並無統一法則,中美的計算方法和理念都不同;而中國軍費增長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在過去十幾年中,中國人工成本攀升十幾倍,且繼續攀升,增加的軍費成本有相當一部分用於此,若不增長,才是不人道。」

中國威脅論誰在渲染?

 第二,「渲染」中國威脅論的,不是美國的兩個報告,而是中國自己的言辭和行動。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膽敢公然宣布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吞併一個和平的自由國家;而且不斷在實際行動上以武力相威脅。那個國家就是中國。尤其是天安門屠殺後江澤民統治中國的十三年(1989-2002),中國軍費每年以兩位數字急遽增長,最近兩年增長率到達17.7%和17.6%。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最新年度報告,中國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第一武器輸入國,2001年武器採購增幅達78%,射程達到台灣的飛彈部署已達四百枚,繼續以每年增加五十枚的速度增長。中國的言辭與實際行動,難道在《世界日報》看來,不是在「增強」,而是在減弱對台動武的選擇麼?更何況中國本身是大規模毀滅性進攻武器的生產國與輸出國,與恐怖主義國家有軍事合作關係。中國的軍事霸權擴張,不但是對台灣國家安全的唯一威脅,也是對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大威脅。美國的兩個報告,不過是如實地寫出過去被柯林頓政府蓄意掩蓋的事實而已。

 第三,柯林頓政府的中國政策錯誤而且有害,今天在美國已是無分「右派」「左派」的共識。《世界日報》不是也承認鮑爾國務卿是公正的溫和派嗎?鮑爾的公正看法,即認同台灣是「一個成功故事」,不是「問題」;而中國「方向未定」,可能走向正確的未來,認同自由、民主、人權普世價值,也可能繼續軍事擴張,威脅人類和平。而柯林頓同江澤民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屈從中國對外軍事霸權擴張、威脅台海和平,對內暴力鎮壓異見、踐踏人民自由,無助於中國走向正確未來,實際上助長了中國軍事霸權擴張勢力。(http://www.southnews.com.tw)

 美國國防部報告如實指出甲國軍事力量擴張對未來的威脅,國會美中安全評估委員會報告批評美國過去的中國政策「零散、膚淺且前後不一致」,代表今天美國的主流認知,而非「右派」、「鷹派」的「單邊主義」、「霸權作風」。國防部報告是經過國務院審核的,曾經延宕發表只是照顧胡錦濤訪美的策略考量。美中安全評估委員會是國會2000年授權成立,成員由民主、共和兩黨推薦,是跨黨派的權威機構。報告內容豐富,其資料、建議容有不夠準確、妥當之處,可研究探討,不宜輕率否定。

布希糾正柯林頓的歷史錯誤

 第四,建立在尊重事實、尊重普世價值基礎上的美、中關係穩定,是真穩定。建立在罔顧事實、蔑視普世價值基礎上的美中關係「穩定」(如柯林頓、江澤民的「戰略夥伴關係」),是假穩定。柯林頓採取餵飽江澤民的機會主義策略求「穩定」,結果是柯林頓越餵,江澤民胃口越大,你餵他「三不支持」,他還要「一國兩制」,你餵他「中程協議」,他還要你逼台灣立刻上談判桌套進「一中」絞索。哪裡有什麼真穩定?

 今天的美、中關係,正處於柯林頓時代的假穩定到真穩定的過程之中。美國布希政府已經改變柯林頓罔顧事實、蔑視普世價值的機會主義策略,使中國不敢肆無忌憚、為所欲為、老實多了。哪一天中國開始尊重事實、尊重普世價值,美中關係就真穩定了。

 有人擔心兩個報告會不會影響江澤民十月訪美?不會。江澤民一定訪美,不但見布希父子,還要見柯林頓,重溫昔日「戰略夥伴關係」舊夢。這是江澤民的壓軸戲,非演不可,大家不必擔心。(http://www.southnews.com.tw)

 第五,美國布希政府雖已在全球戰略上糾正柯林頓聯中壓台的歷史錯誤,但柯林頓時代遺留下來的錯誤觀念尚未完全廓清。如美中安全評估委員會報告中建議美國與盟國,「繼續呼籲中國宣布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脅,同時警告台灣不要宣布獨立。」這是沿襲柯林頓時代把台灣維護國家獨立主權的正當行為指責為「麻煩製造者」或「挑釁」,同中國對台軍事挑釁等量齊觀的錯誤觀念。

 台灣早已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放棄「反攻中國大陸」,完成終結外來政權統治的制度轉型,成為和平民主國家。今日台灣海峽根本不存在台灣對中國的威脅、挑釁問題。台海的一切挑釁均來自中國軍事霸權的侵略野心。台灣維護國家獨立主權不是向中國挑釁,而是捍衛台灣兩千三百萬國民生存權利、抵禦中國侵略所必需。

推展台灣主權獨立觀念尚須努力

 美國的兩個報告,對軍事上支持台灣防禦中國侵略已有務實的觀念與措施,但對政治上支持台灣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尚無明確、務實的觀念與措施,包括尚未糾正模糊不清的所謂「一個中國政策」、「台灣不獨、中國不武」之類。這方面需要台灣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工作,本諸尊重事實、尊重普世價值的原則,改變美國由於過去政府政策「零散、膚淺且前後不一致」造成的觀念錯亂,使之逐步走向政治與軍事一致的正確觀念。

 第六,「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蔣經國的這句名言,對今日台灣仍有其現實意義。台灣的觀念需要與時俱進。《世界日報》的社論,反映出確有一部分台灣人(包括在美國的,在台灣的)看不到時代的進步、世界的變化、自覺或不自覺地逆潮流而動,製造出「不做美國馬前卒」之類的荒唐論調。

 台灣根本不存在「做美國馬前卒」的問題。中國要吃的是台灣,不是美國。中國同美國之間隔了個太平洋,中國想吃美國也夠不到。美國也不需要台灣做她的「馬前卒」。美國的「馬」並不想跳過太平洋去「將」中國的「軍」。台灣倒有可能做中國的「馬前卒」,一旦聯共反台派得逞,把台灣送進「一個中國」虎口,讓中國踏上台灣這塊「踏腳板」,台灣就注定了當中國「馬前卒」的命運。所以「不做美國馬前卒」理論的製造者,正好暴露出打算做中國馬前卒的「用心」。

走向和平迎向自由

 台灣面對的是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公開宣布不放棄對台用武的核子大國。中國飛彈威脅不只針對台灣,同時針對美國及其盟國。制止這個歷史上最後的共產軍事霸權帝國發動侵略,不是台灣一國的事。台灣的國家防禦戰略,必須同世界自由國家的國際軍事合作密切配合,台灣的國家安全是自由世界保衛自由的全球戰略的一部分。美國協助台灣自衛,不但是《台灣關係法》規定的美國國家責任,也是維護自由價值的人類義務。如同「911」對美國的恐怖攻擊意味著對人類自由的攻擊一樣,一旦中國攻擊台灣,也意味著對人類自由的宣戰。台灣處於保衛人類自由免遭共產中國踐踏的策線,有完全合法的權利和責任同自由國家進行軍事合作,相互協調配合,共同制止中國發動軍事侵略。(http://www.southnews.com.tw)

 第七,兩個報告無礙「兩岸三通」,美國也無意破壞「兩岸發展出具有建設性的互動模式。」台灣同美國加強在國家安全領域的合作,有助於台灣同中國交往的安全、穩定。台美、台中關係並不相悖,可以相輔相成,均應在尊重事實、尊重普世價值基礎上發展具有建設性的互動模式。尊重事實,就是尊重各自互不相屬、獨立存在的事實、平等交往,誰也別想利用互動侵犯對方的獨立主權與國家利益。尊重普世價值,就是尊重雙方交往過程中的自由、人權與生命安全。

 美國的兩個報告,其近期效益有助於制約中國軍事霸權擴張勢力對台威脅;其長期趨勢將增強全球有益於自由的實力均衡,迫使中國逐步放棄軍事霸權擴張,走向和平、自由的未來。它們理應受到愛好自由、和平的台灣人和中國人的共同歡迎。(http://www.southnews.com.tw) 7/29/2002

 

(2002.07.28)







NO:143_4
Rio  於 2002/07/30 10:46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台灣倒有可能做中國的「馬前卒」,一旦聯共反台派得逞,把台灣送進「一個中國」虎口,讓中國踏上台灣這塊「踏腳板」,台灣就注定了當中國「馬前卒」的命運。

阮銘說得好 !!


NO:143_5
Zeb  於 2002/07/30 13:24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If communist China could truly repent and is willing to put herself on right track to democracy and freedom, then I would say the peace across Taiwan Strait is possible. For the time being, however, I still see democratic China a remote possibility. Therefore, Taiwanese must not be fooled by the Chinese nationalism thinking that siding with China is racially inescapable.
Instead, We have to go with our democratic allies like the US for our political survival.

NO:143_6
台灣人  於 2002/07/30 16:39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所以這一切就是當年封鎖輿論才造成台灣人對事局認識不清
各國之所以與台灣斷交是基於竊据台灣的非法中國政權要求各國承認其代表中國的正當性
而這是違背現實
國際社會認知的是台灣是另一個國家而不是中國
基於此點只有與台灣斷交一途
所有的西方國家都希望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
只要當時的台灣放棄不切實際的主張即可
美國算是在西方國家中撐到最後才斷絕與老蔣的關係, 算是很給他面子了
但是老蔣就是死不承認中國在對岸而非在台灣
兩國論是事實, 是國際社會的認知
沒有邦交並不代表各國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
沒有邦交只是沒有政府間的正式往來關係
沒有邦交是導因於過去國民黨的所有非法行為所致
兩國論才是維護台灣的地位
藍色貴族要嘛就滾回中國自己去和 PRC 解決新仇舊恨
要嘛就是承認兩國論, 放棄誇大不實的主張

中美華沙會談的秘辛也指出周恩來傳達毛澤東的訊息
即是蔣氏自動讓出安理會席會, 可承認台灣
70 年代是保障台灣地位的最佳良機, 而好端端的被國民黨毀了
誓死消滅鳩佔鵲巢的藍色貴族!!!!!!!!!


NO:143_7
Rio  於 2002/07/30 21:49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各國之所以與台灣斷交是基於竊据台灣的非法中國政權要求各國承認其代表中國的正當性

>所有的西方國家都希望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
只要當時的台灣放棄不切實際的主張即可.

>美國算是在西方國家中撐到最後才斷絕與老蔣的關係.

Good points.


NO:143_8
天下  於 2002/08/04 09:07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阿扁的「一邊一國, 必須分清楚。」可說是前總統李登輝發表兩國論以來,兩岸政策最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回應布希總統的善意--在談論台灣和中國加入 WTO 時, 布希先將雙方稱為“兩個國家”, 接著又說出 “Republic of Taiwan” 前所未有的說辭.

陳師孟說「台灣的處境好像是個看不見的國家(Invisible Nation),國際拒絕看見我們。」(7/18/02)

我們要讓國際「看見」我們, 阿扁的台灣方向必須和中國分清楚.

就從公開說「一邊一國」出發吧!


NO:143_9
小傑  於 2002/08/04 09:17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是中(R.O.C)美斷交還是台(Taiwan)美斷交?
是否有人能提供原文新聞稿?
我希望見到中(R.O.C)美斷交之後,是台(Taiwan)美建交!

NO:143_10
先行  於 2002/08/05 00:41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To 小傑:

(AP, 12/13/97) 1978 Dec 15, President Carter announced he would grant diplomatic recognit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e. Communist China, on New Years Day and sever official relations with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Re: http://timelines.ws/20thcent/1978.HTML

AP: Associated Press


NO:143_11
Mark  於 2002/08/05 08:00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It should be 「R.O.C.」 not Taiwan in US official document when the US ended her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aiwan. Even after Jimmy Carter, President Ronald Reagan called Taiwan 「The Republic of China」in public.

NO:143_12
OGS  於 2002/08/05 08:36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台美中外交事件 1979/12/16 斷交﹖﹖

NO:143_13
Max  於 2002/08/05 10:51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I think the announcement of 台美斷交 was made on December 15, 1978, by Carter administration.


Now, it is interesting to see how Bush government would respond the words from Abian who just spoke out more than expected with regard to the sovereignty of Taiwan.


NO:143_14
Mark  於 2002/08/05 13:31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In the wake of the stunning announcement by Abian, China will more likely do something militarily to impose fears on Taiwanese. But if the US keeps quiet on what Abian said, then it probably will cap China from getting too crazy again like the missile crisis in 1996.

NO:143_15
Jane  於 2002/08/06 13:50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希望美國支持陳總統「一邊一國、公投立法」。

NO:143_16
智圓  於 2002/08/06 20:56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同時,又通過台灣關係法,這是否意味美國與中華民國高格調的斷交,
同時,建立與台灣的模糊建交關係??!!

NO:143_17
灌頂  於 2002/08/06 22:05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同時,又通過台灣關係法,這是否意味美國與中華民國高格調的斷交,
同時,建立與台灣的模糊建交關係??!!


這未必吧?但就個人同美國人的接觸經驗,我相信美國對這種事的思慮是很清楚也很深遠的.絕對超乎中國人和台灣人的想像.從舊金山合約的交涉過程乃至合約內容 聯合國席位保衛戰終戰篇的中美交涉(墨菲檔案)以及美中三個公報,美國都進退有據,隨時可以為自己也為台灣解套,不會被套死.

老實講,美中上海建交公報英文版用字十分講究,字斟句酌,玄機處處,更可佐証美國人心中其實老早已有定見,步步為營,伏筆也都預留了,只待時機成熟,隨時可以端上檯面.

例如:美中建交是有前提的,即中國明白美國的態度是台灣問題必須和平解決,否則?否則後果中國自行負責!

又上海建交公報提到美國認知到: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主張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美國只是"認知到",並未表示同意該主張;又以上主張是"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的觀點,那台灣島上的台灣人的觀點呢?上海公報沒有著墨,這就是伏筆!

台灣島上的台灣人依國際公認的律法當然可以行使住民自決權決定台灣的政治地位及前途!這部分,美國沒說,也不必說.

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之前好幾年已認定蔣政權是個失國的流亡政權,在台灣也欠缺台灣人民的合憲授權,根本沒有對台灣人民行使統治權的合法性,當年彭明敏教授都知道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挑戰蔣幫統治的合法性,美國人對蔣幫是竊佔台灣的事實當然更心知肚明.其繼續容忍蔣幫在台,乃出於美國一己之私不惜犧牲台灣人民的利益,認為能借重蔣幫的反共勢力配合美國圍堵共產黨擴張的政策.針對這點,美國確實對不起台灣人民!


NO:143_18
解放軍  於 2002/08/06 22:17
抛掉幻想,準備打仗

看到你們台獨分子的發言了,幼稚。
只要你們敢獨,這邊就打。信不信?
你們說什麽都好,無所謂。罵誰都行。
總之,這個世界是靠實力説話的。
你們胡亂分析什麽啊,有必要嗎?
不接受一國兩制,要獨立,那就靠軍事來解決不就行了。
大陸會讓你們全民公投嗎?
好好想想吧。

NO:143_19
灌頂  於 2002/08/06 23:53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姊放君 同志

借你的帖子套用一下,喔k?

看到你們反獨分子的發言了,幼稚。
只要你們敢打,這邊就獨。信不信?

你們說什麽都好,無所謂。罵誰都行。
總之,這個世界是靠實力説話的。軍事來解決?你以為攻台只會同台灣打丫?童真可愛!
姊放君有那個實力老早稱霸宇宙無敵手,可以橫著走了!

你們胡亂分析什麽啊,有必要嗎?
不接受台灣獨立,要一狗兩庤,那就拿隻北京狗整治一下不就成了?

全民公投是基本人權也是台灣自家的事,誰理會你那麼多口水?
好好想想吧。


NO:143_20
台灣主權獨立  於 2002/08/07 11:22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to:解放軍
>只要你們敢獨,這邊就打。信不信?

我相信這句話不在於「獨」與「打」,是在於中共將台灣自立建國
視同於中國國內的疆獨,藏獨等等..,中國可以逞口舌之快對台灣
「說」敢獨就敢打,但是無權「做」這件事,若以中國為聯合國安
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而言,有權否定台灣的國際地位,但是以戰爭
來行使其否定權未免太激烈了一點,如果中國可以打台灣哪麼其他
常任理事國也有權參加這場爭奪戰!


NO:143_21
Rio  於 2002/08/08 05:12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美國在台協會代理理事主席施藍琪六日晚間在行政院長游錫堃與紐約僑界晚宴場合致詞指出美國政府「非常嚴肅」看待台灣關係法對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承諾;她並加重語氣說,「我們會尊重我們的承諾。」

她也保證美國政府將「擴大支持」台灣尋求在國際組織裡扮演「有意義的角色」以及「發出聲音」的努力。

看來台美關係非常穩定, 「一邊一國」, 安啦 !!!


NO:143_25
一邊一國  於 2002/08/10 12:22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轉貼]------

作 者:[email protected] (winder)
標 題: 美應調整東亞政策
時 間:2002/08/09 02:41

SUN: 美國應讓台灣的海空軍有機會參加美日韓西太平洋的聯合演習,一方面磨練台軍聯合防禦的指管通情的整合能力,一方面可以穩定東亞區域安全和平.排擠台灣孤立台軍反而會助長中共氣焰高漲步步進逼引發台海戰爭.難道美日韓不希望台灣主控海峽航運安全通暢嗎?難道希望台灣海峽成為中國的200里內海嗎?台海有戰事,美日韓俄的軍事經濟能源航運必受嚴重影響.顯然不符合美日的利益.孤立和平小國的台灣絕對是錯誤的東亞政策.不利台灣島內安定也不利台灣生存發展立足東亞.落實中國文攻武嚇的正當性.逼迫台灣非統一不可.美國的政策也有部分縱容的責任.
中蘇軍事合作條約下,大陸的高科技武器自俄國獲得,中國正快速的更新落伍的潛艇驅逐艦戰機飛彈,中國將取代蘇聯的區域霸權,美國也警覺到中共對台水面下戰力威脅增加,首次答應賣潛艇P-3反潛機給台灣,若中共以潛艇封鎖港口航道時,台灣能以潛制潛反封鎖,精進愛國者防空系統可反制飛彈攻擊.冷戰結束後,蘇聯不再是美國的敵人,聯中制俄的戰略也要改變了,民主的美國不能為了制俄而一再犧牲台灣拉櫳中共,一個沒人權沒民主的共產立國政權,顯然違背美國立國精神,違背美國人民的自由民主價值,兩蔣的一個中國政策是過時錯誤的政策,壓制了台灣人民自主獨立的聲音.美國不能再延續國民黨50年的一中政策,更不應該公開發表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言論,尊重台灣前途由台灣住民自行決定的權力.美對東亞有必要做一個調整,並支持台灣加入經濟以外的區域論壇會議,包括軍事政治國際合作..等,並傾聽台灣的統獨民意的變化.



NO:143_26
天下  於 2002/08/12 00:16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對於美國人來說,真正的問題不是「如果台灣獨立、美國是否要出兵」,而是「台灣人是不是真的想要有一個自己的國家」

============================================================

「一邊一國論」的中、美、台效應

/ 施正鋒  08/11/02

  陳水扁總統日前透過衛星視訊,對在東京召開年會的世界台灣同鄉會發表演說,提出「一邊一國論」,這是繼前總統李登輝楬櫫「兩國論」以來,民進黨政府首度清楚表達如何定位台灣與中國關係的立場,因此,除了國內朝野有南轅北轍的解讀外,美國有其一貫的模稜兩可反映,而中國則尚不知如何回應。

  自從就任總統以來,陳水扁的中國政策可說是「戰略清晰、戰術模糊」,也就是說,在追求與中國和解的大前提下,他可以好話說盡、甚至於自綁手腳。從「四不一沒有」、「統合論」、到「大膽島喝茶」,他一方面釋放善意、同時把燙手山芋丟給對方。

  一直到陳水扁接任民進黨主席,黨內附和中共廢除「台獨黨綱」的傳言甚囂塵上,雖然終究以強調「台灣前途決議文」收場,不過,積極求和的走向大致不變,特別是他一再以台灣的尼克森自居,期待能像金大中一樣進行破冰之旅,甚至於有「民共和解」而簽署和平協定的遐想。眾所週知,「台獨黨綱」的精神是正面宣示,要以公民投票來達到建立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目標;「台灣前途決議文」則採負面列舉的方式,也就是改變現狀必須公投決定。相對之下,前者是「積極倡獨」,後者是「消極拒統」。儘管陳水扁再如何委曲求全,中國的「一國兩制」就是要將台灣「香港化」,不管如何也不會接受民進黨「台灣已經主權獨立、國號為中華民國」的說法,終於掀開「台灣人要走自己的路」底牌,也就是訴諸「自決權為最基本的人權」。

  至此,陳水扁的台灣定位已漸次釐清,也就是根據自決權的基本精神、透過公投的機制、達成台灣人有自己國家的目標,已經不允許反悔,也就是「戰略清晰、戰術清晰」。其實,普世皆準的「國際公民暨政治權規約」及「國際經濟、社會暨文化權規約」(1966) 在第一條就開宗明義地指出:「所有的民族享有自決權」(All peoples have the 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在過去,雖有自決權只適用於西方(白人)殖民地的國際政治現實,然而,在冷戰結束以來,捷克、蘇聯及南斯拉夫相繼解體,憑藉的就是至高無上的自決權,台灣人當然應該也有自決權。

  至於美國「反對台灣獨立」或是「不支持台獨」的制式場面話,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切入。由美國的國家利益來看,台灣是絕對不能落入中國惡狼口中,然而,台灣要不要脫離中華民國體制,畢竟這是台灣人自己要去決定的,外人不能置喙。站在台灣的立場來看,美國公開劃清界線,其實是為了放手讓台灣人行使自決權作鋪路,也就是避免國際社會藉口外力介入而進行杯葛。

  回顧美國在與中國交往過程中所簽訂的三個公報,我們可以看到「上海公報」(1972) 的用詞是「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刻意避開「台灣人是否屬於中國人」的問題。在隨後的「建交公報」(1979)、「八一七公報」(1982) 上,用詞是「台灣『的』人民」(people of Taiwan)。至於在「台灣關係法」(1979) 中,用詞稍微改為「台灣『島上的』人民」(people on Taiwan)。可惜,我們自己從來並不自覺到「台灣人」的政治意涵,特別是在國際社會上身為民族所蘊含而來的自決權。

  對於美國人來說,真正的問題不是「如果台灣獨立、美國是否要出兵」,而是「台灣人是不是真的想要有一個自己的國家」,訊息迄今並不清楚,特別是陳水扁總統的「統合論」逼得美國人要開始認真思考:如果台灣人不顧國家安全,競相要與中國進行「經濟統合」,甚至於要追求與中國「政治統合」,那麼,美國人又何必為了保衛台灣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台灣人想要行使民族自決權的意義,除了說台灣人想要保有自己的土地,以及生活以外,更重要的是享有自己的國家,而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好,當然更不會是不斷威脅我們的中國。

  認真來看,我們面對的是「中國企圖併吞台灣」(Chinese irredentism) 的難題,而非「台灣要從中國分離」(Taiwanese secession) 的問題,因為目前的中國從未統治過台灣,而且,台灣人若是真的想要有自己的國家,並不需要其他國家的首肯。問題是,當我們一再硬將「中國人」、「華人」的血緣、文化枷鎖往自己身上戴之際,又如何跳出中國的政治心牢?坦誠而言,我們最大的試煉不是來自中國,而是台灣人自己。我們必須捫心自問:如果中國民主化了、經濟發展的程度追上台灣了,我們是否就要與中國結合為同一個國家?有多少人的答案是堅決否定的? (作者施正鋒╱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台灣心會會員)


NO:143_27
F88  於 2002/08/27 01:55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美中台/台一邊一國論 阿米塔吉:不影響美中關係

2002/08/27 00:26 ET Today

 記者何世煌/編譯

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26日晚間直呼陳水扁名字,這也是美國高層官員在中國大陸領土,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以總統稱呼陳水扁。

正在北京訪問的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星期一表示,美國不會支持台灣獨立,而陳水扁總統提出的一邊一國談話,也不會影響美國與大陸關係。

雖然,阿米塔吉極力降低一邊一國對於美國與北京關係的影響,但是在回答中,卻以總統稱呼陳水扁。

阿米塔吉指出,「當然,眾所周知我們(美國與中國)在台灣議題上的意見,並不完全相符。陳水扁總統在8月3日發表的談話將是我們的討論議題之一,美國的觀點被擺上檯面。也就是說,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而我不認為一邊一國談話會影響布希與江澤民第三次高峰會」。



NO:143_28
Mark  於 2002/08/27 12:25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美國高層官員在中國大陸領土,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以總統稱呼陳水扁。

This is interesting. Have we heard about the protest from Chinese officials about the comments? They usually did so, did not they?


NO:143_29
灌頂  於 2002/08/27 15:29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美中台/台一邊一國論 阿米塔吉:不影響美中關係

2002/08/27 00:26 ET Today

<引述>

 記者何世煌/編譯

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26日晚間直呼陳水扁名字,這也是美國高層官員在中國大陸領土,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以總統稱呼陳水扁。


正在北京訪問的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星期一表示,美國不會支持台灣獨立,而陳水扁總統提出的一邊一國談話,也不會影響美國與大陸關係。

雖然,阿米塔吉極力降低一邊一國對於美國與北京關係的影響,但是在回答中,卻以總統稱呼陳水扁。
.....

<引述完畢>

ET漏掉重點:

正在北京訪問的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星期一表示,美國不會支持台灣獨立,但美國也沒有說過反對台灣獨立,...

yahoo 有詳細描述,ET是故意漏掉的!



NO:143_30
一邊一國  於 2002/08/27 21:38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當前的美台關係,與其去聽美國「說了什麼」,不如去看美國「做了什麼」。

更重要的是,台灣在這個問題,與其去追究美國到底是「支持」、「不反對」或「不支持」、「反對」,倒不如認真的問自已,台灣自已想走什麼路?

-----------------------------------------------------------

卜睿哲與阿米塔奇 2002/08/27 21:14

 陳增芝 ET today

1998年夏天,為了美國總統柯林頓在中國說出「三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兼執行理事卜睿哲,曾在台灣各大電視媒體上,出現一個很有趣的鏡頭。鏡頭上,看著台灣大小媒體追著臉色擺明不願多說的卜睿哲;但是,記者尖銳追問著「柯林頓總統說『反對』台獨…」的聲音,總算讓他停下腳步,並回身向媒體緩慢而逐字說出「請注意我的用詞,總統是說美國不支持…」。


卜睿哲當時重複柯林頓的「三不」內容,但是,他並沒有進一步說明,他之所以強調「請注意我的用詞」,其實就是想說「不支持」不能等同於「反對」。這在國際間所謂的「外交政治」辭彙,當然是有很大的差異。

簡單說,基於國際間的內政不干涉原則,對於台灣獨立的問題,無論事實上美國是如何撥打她的政治算盤,但是,基本上,就是不宜、不應也不能正面說出「支持」或「反對」的立場。因此,就政治語感來說,一句「不支持」當然就足以表明當時柯林頓政府對台灣獨立的立場。

時序進入2002年夏,美國總統已經換成共和黨的布希,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阿米塔奇在北京,同樣面對記者追問類似的問題,他答覆說「措詞是重要的,『我們不支持』是一回事,這跟說『我們反對』有所不同」等,其實跟任職前政府柯林頓的卜睿哲,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兩樣。

儘管台灣某媒體堅持咬定現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伍佛維茲曾經表示美國「反對」台獨。但是,事實上,伍佛維茲對此深感困擾,且公開要求「更正」,同時由國務院多次重申美國遵守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獨。無奈台灣某媒體仍是「拒絕」更正,堅持在美國真正的態度是「反對」台獨。

政治本來就有很多「可說不可做」或「可做不可說」的藝術空間。1998年柯林頓說出對台的「三個不支持」(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以主權國家為主體的國際組織),之所以讓北京「亢奮」;台灣「錯愕」,反面而言,正突顯這有別於美國過去政治態度的事實。

美中建交後,如果說,柯林頓的「三不」談話,可說是對華政策中,向中國傾斜的最高峰;那麼,小布希總統上任後的「不惜武力協防台灣」「美國遵守台灣關係法」等談話,則可說是美國對華政策中,轉向台灣傾斜的具體展現。

美國對華政策的多變與不變,從1970年代之前,美國不斷向台北強調「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之後變成不斷向北京保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其中,美國唯一不變的,就只有在過去兩岸政府都堅持「漢賊不兩立」的僵持下,選擇「那一邊」代表中國而已。

美國政黨輪替未久,布希就曾公開說出「不惜武力協防台灣」等有關對台政策的談話,各界公認「三不」已經隨著柯林頓而「人去政亡」了。這從布希絕口不提「三不」;這兩年美國在WTO(世界貿易組織)或WHO(世界衛生組織)等方面,也相當程度展現跟柯林頓政府的差異。

政治敏感用詞的是否明白說出,或者字眼轉變,當然都可視為政治氣氛或態度轉變的觀察指標或線索,但是,過度簡化或過度推論,都無助於判斷事實的趨勢,更何況,當前的美台關係,與其去聽美國「說了什麼」,不如去看美國「做了什麼」。

更重要的是,台灣在這個問題,與其去追究美國到底是「支持」、「不反對」或「不支持」、「反對」,倒不如認真的問自已,台灣自已想走什麼路?



NO:143_31
Leon  於 2002/08/27 23:24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雖然不想承認,但台灣的安全的確很難沒有美國的協助,儘管小弟個人還是認為台灣國防還是要靠自己的,雖然不可能是老共對手,但至少也要讓老共斷隻手腳!
西拉亞兄!知道我是誰嗎?

NO:143_32
台灣主人  於 2002/08/28 01:16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政治本來就有很多「可說不可做」或「可做不可說」的藝術空間.

美國對台灣政策正在做不可明說的事.


NO:143_33
F88  於 2002/08/28 06:45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在北京講「不支持」台灣獨立,並不表示「反對」台灣獨立,美國務院對阿米塔吉的談話表示「完全符合美國一貫的政策」,引起國內外媒體的不同解讀。其實,不管是先前美國防部副部長沃佛維茨或是這次阿米塔吉的談話,美國的政策都沒有改變,倒是阿米塔吉的談話強調兩岸關係何去何從,「這是要由當事雙方的人民解決的問題」,顯示美國絕對尊重人民的意志表達。所以,<<重要的是台灣要如何向國際社會表達人民的意志,我們應該整合內部歧見,表達共同的聲音>>,否則國際上的朋友想要幫忙,恐怕也無從幫起。 ---台灣日報 8/28/2002


NO:143_35
自立  於 2002/08/28 10:43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台灣國家的前途當然要靠全體國人的奮鬥與營造,始能獲得美國 及世界各國的尊重與幫助.


NO:143_36
灌頂  於 2002/08/28 11:39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台灣國家的前途當然要靠全體國人的奮鬥與營造,始能獲得美國 及世界各國的尊重與幫助.

對極!先形成共同的台灣國家意識,以制定新憲法(或,必要時,公民投票)確立自決意志並昭告世界,才能獲得國際社會尊重.

中國的反應師出無名,只能喊爽,有如狗吠火車,聽聽就好,反正拖也要打不拖也要打,不差來這下啦.

村夫 同志 您說:

>台独威胁到世界地和平,要么就独立,要么就这么拖,有如下围棋,没一步都是彼此力量的改变,知道有天,台湾要么独立,造成大陆打击,要么台湾统一了大陆,要么大陆统一台湾。

(引用完畢)

您老高壽? 從思想上看來起碼八 九十了,還上網,真不簡單.

都21世紀了還統來統去,多累啊,統一是王圖霸業,封建帝王以一人號令天下才用得著.現在哪還吃這套?中共例外,它還在當皇帝嘛,台灣老早由人民當家作主,用不著搞王圖霸業了,您老人家還弄得懂吧?



NO:143_38
正則  於 2002/08/28 21:27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Taiwanese including President A-bien have to have strong will that we want a country that is as NORMAL as other nations in the global village if we wish others come to support our cause.

NO:143_40
Mark  於 2002/10/05 09:35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劃時代意義,在於終結了統治世界半個世紀的雅爾達權力結構,重建《大西洋憲章》以促進人類自由戰勝恐怖主義的新戰略。文件開宗明義指出:「美國的巨大實力必須用於提升有利於自由的權力平衡」(to Promote a balance of power that favor freedom」。而美國的國家安全,將建立在「一種截然不同的美國國際主義基礎之上」(based on a distinctly American internationalism)。這一新戰略的宗旨是讓世界「不但更安全而且更美好」,其目標清晰:「政治與經濟自由,世界各國間和平相處,尊重人的尊嚴。」


===========================================================


江澤民別想到德州農場重演「台灣交易」

/阮銘

 江澤民應美國布希總統之邀,將於十月二十五日到德州克勞福農場完成他退休前最後一次中美兩國元首會晤。日前台灣傳媒報導,江澤民屆時將以支持美國打伊拉克交換布希在台灣問題上作出讓步,簽訂中美「第四公報」。也有人撰文認為,吳淑珍受到美國體遇,是先給台灣一點安慰,讓台灣在美國對江澤民作出讓步、犧牲台灣時心理上有所平衡,稱之為美國的「擺盪」政策,如同柯林頓當年先批李登輝訪美,後對江澤民作出對台「三不支持」承諾。

據我看,這種柯林頓式的「台灣交易」,絕無可能在克勞福農場重演。作此判斷的根據,就是布希總統2002年9月17日簽字,20日在白宮網站向全世界公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

《大西洋憲章》以來劃時代的重要文件

台灣部分傳媒把《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Strategy」,譯為「策略」,是錯的,應為「戰略」。「策略」,tactics,或譯「戰術」,指為實現目標採取的手段、方法、計謀……等等,屬於階段性、工具性的行為。而「戰略」,Strategy,是確定大的前進方向、總的行動綱領,屬於全局性、長遠性的目標。

 人類歷史不是直線發展的。改變一個時代的重大戰略,可以改變歷史,或者把歷史推向前進,或者把歷史拉向後退。

 1941年8月,名義上中立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戰時領袖邱吉爾在大西洋的奧古斯塔巡洋艦上會面,發表了被稱為《大西洋憲章》(The Atlantic Charter)的聯合聲明。《大西洋憲章》宣布反法西斯戰爭的目標,不但是侵略國將永遠被解除武裝,而且將建立《全世界更美好的未來》,那將是一個《尊重言論自由,且人人享有信奉自己宗教的自由,免於匱乏,免於恐懼的世界;這個新世界秩序的基石是民族目決原則。」

 這個劃時代的重要文件,它的自由價值與自決原則,動員了從民主國家到殖民地、附屬國的廣大人民,奠定了反法西斯聯盟勝利的基礎。果然不過四年時間,猖獗一世的法西斯邪惡軸心被《大西洋憲章》旗幟下的自由聯盟擊敗。

 然而,當戰爭即將結束之際,1945年2月,羅斯福、邱吉爾卻與史達林達成戰後瓜分全球勢力範圍的《雅爾達協定》,背離了《大西洋憲章》的自由價值與自決原則。《雅爾達協定》在歐亞大陸大大擴張了蘇聯共產帝國的勢力範圍,把自由價值阻止於易比河畔、長城腳下。在歐洲,羅斯福同意史達林把波蘭國界西移,蘇聯佔領波羅的海各國,《美國和英國都不會出現》。

 羅斯福說,他「樂見波蘭東邊國境線向西推移,西邊國境線也自奧得河再推移」。邱吉爾和羅斯福也接受了蘇聯扶植的波蘭傀儡政權(盧布林政府),只是建議「接納設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若干民主人士加入」。

 在亞洲,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簽訂了「雅爾達密約」。照毛澤東的說法,「雅爾達會議上,一個史達林、一個羅斯福、一個邱吉爾,三家瓜分中國;而中國卻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屈居被支配地位。」

 雅爾達會議後不久,羅斯福去世,邱吉爾下台,史達林從戰前一個孤立的共產國家暴君上升為主宰半個歐亞大陸的世界暴君。《雅爾達協定》建構的「實力平衡」,是有利於共產極權主義擴張的平衡(abalance of power that favors communist totalitarianism),孕育出共產極權制度與自由民主制度恐怖平衡的冷戰格局。

 在雅爾達主義瀰漫全球的二十世紀下半葉,不但共產黨國家的人民陷於喪失個人自由、個人尊嚴的奴役制度之下,自由國家也往往為執行虛偽的「實力平衡」政策,去支持某些「反共」傀儡政權的專制獨裁統治。原應按照《大西洋憲章)自由價值與自決原則建立的聯合國,同樣籠罩於雅爾達主義魔影之下,讓包括共產極權國家在內的大國擁有超級特權去踐踏自由、人權,把自由國家拒於聯合國大門之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蘇聯、東歐帝國崩潰,自由民主浪潮遍於全球。然而,美國柯林頓政府及其謀士們仍不願拋棄虛偽的「實力平衡」戰略,甚至企圖製造出一個新的共產黨軍事霸權去填補蘇聯共產黨軍事霸權瓦解後的「權力真空」,與之結為「戰略夥伴」共同主宰「世界新秩序」。1998年北京天安門共同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和1999年新西蘭奧克蘭聯手攻擊民主台灣李登輝總統,是柯林頓、江澤民這對「戰略夥伴」妄圖主宰世界的兩次登峰造極的表演。

 回顧歷史,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的雅爾達是一齣悲劇,使世界在戰勝法西斯恐怖主義之後再遭共產極權恐怖主義之害,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人類曾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柯林頓、江澤民的「戰略夥伴」則是一幕短暫喜劇,不到世紀末就在世人哄笑聲中落幕了。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這一重要文件提出的新戰略,標誌著那個舊時代的結束。

提升有利於自由的權力平衡

 人類世世代代都在不可阻擋地走向自由,但自由之路並不平坦。自由之敵決不因失敗而收斂,且善於轉換面貌使人難以辨識而得逞。如共產主義取代法西斯主義成為自由之敵,就不曾被羅斯福辨識。羅斯福還一度產生共產黨人史達林比保守黨人邱吉爾好打交道的錯覺。

 布里辛斯基在他的《大失敗》(The Grand Failure)一書中盛讚鄧小平的「商業共產主義」。柯林頓偏愛中國共產黨獨裁者江澤民、討厭台灣民主奇蹟創建者李登輝。他們看不到從列寧的「布爾什維克專政」到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共產主義雖然不斷改變自由面貌,但其以共產黨一黨專政消滅個人自由的核心一成不變。

 特別是蘇聯共產帝國瓦解之後,美國未能及時聯合全球自由力量,改變以相互毀滅的恐怖平衡來維持權力結構穩定的冷戰格局;使共產中國得以迅速擴張其軍事暴力,對內踐踏自由人權,對外軍事威脅鄰國。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劃時代意義,在於終結了統治世界半個世紀的雅爾達權力結構,重建《大西洋憲章》以促進人類自由戰勝恐怖主義的新戰略。文件開宗明義指出:「美國的巨大實力必須用於提升有利於自由的權力平衡」(to Promote a balance of power that favor freedom」。而美國的國家安全,將建立在「一種截然不同的美國國際主義基礎之上」(based on a distinctly American internationalism)。這一新戰略的宗旨是讓世界「不但更安全而且更美好」,其目標清晰:「政治與經濟自由,世界各國間和平相處,尊重人的尊嚴。」

 季辛吉、布里辛斯基、柯林頓也講「權力平衡」,那是雅爾達式的「權力平衡」,為達到同專制恐怖政權的「權力平衡」拿自由做交易。季辛吉可以付出越南人民的自由代價同北越共產政權做交易,與越共頭子黎德壽聯手騙取諾貝爾和平獎。結果季辛吉「和平獎金」到手,越共軍隊發動戰爭,侵入越南南方,整個越南淪於共黨統治。卡特、布里辛斯基可以犧牲台灣同共產中國鄧小平做交易,換取美中聯手制衡蘇聯。柯林頓則是為誤炸中國使館給江澤民息怒而無理打壓民主台灣,助長共產中國軍事霸權擴張。

 布希政府「截然不同的美國國際主義」,就是以自由為核心價值重建美國與自由國家、自由人民的國際聯盟,提升有利於自由的「權力平衡」;「截然不同」於從季辛吉到柯林頓助長專制恐怖政權擴張其勢力的「國際主義」。《大西洋憲章》的自由價值重新成為美國新戰略的偉大目標。如同《大西洋憲章》指引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走向勝利一樣,美國的新戰略必將指引世界反恐怖主義之戰走向新的勝利。

台灣與中國在新戰略格局中的地位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重大變化,也改變了台灣與中國在新戰略格局中的地位。在季辛吉──柯林頓的舊權力平衡格局中,美國同共產中國是「戰略夥伴」。雖然「戰略夥伴」這個概念是柯林頓的創造,但實際上的「戰略夥伴」關係在美中聯合制俄的尼克森、季辛吉時代就開始了。台灣在季辛吉──柯林頓全球戰略格局中的地位是被「邊緣化」的。布希政府的新戰略使台灣與中國的全球戰略地位發生根本變化。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在回顧為維護自由與人類尊嚴而鬥爭的歷史時,提到的第一個美國友好國家的名字是台灣。文件對東歐、拉美、非洲的自由民主進程都沒有列出國名,只是在亞洲部分列出「美國的朋友台灣、韓國」,台灣在先。另外,在提到中國、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用「民主台灣」(democratic Taiwan)稱呼台灣,與中國(China)並列。

 這些提法並非偶然,與「有利於自由的權力平衡」新戰略密切相關。最近美國眾議院(9月25日)與參議院(9月26日)相繼通過的《外交關係授權法案》,提出具約束力的第813條款:「美國應視台灣為等同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的主要盟邦」。表明台灣在新戰略格局中的地位在美國行政當局與參、眾兩院已有共識。

 而中國呢?文件指出中國領導人尚未對自己國家的性質作出根本性的選擇,美國期待同變化中的中國保持一種建設性的關係,而其決定性的關鍵是中國的民主發展。假如中國選擇擴張軍事力量威脅其亞太地區鄰國,將是一條阻礙其自身成為大國的絕路。也就是說:或友或敵要看中國是走向自由民主演變,還是走向軍事擴張威脅鄰國?中國在美國新戰略中的位置,將取決於中國領導人的未來選擇。

江澤民在克勞福農場的喜劇角色

 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公布與吳淑珍訪美保持沉默,被台灣的「中國通」、「美國通」們解釋為「北京審慎因應美國單邊主義」。他們說:「面對布希來勢洶洶的單邊主義,北京因應之道是以發展國家為後盾,以歐洲國家為輔翼,緊抓聯合國機制,用國際輿論圍堵美國單邊主義,若有必要就將美國形塑為霸權主義或新帝國主義;並支持美國國內對單邊主義的批評,使美國重回民主黨柯林頓政府的國際主義路線。」他們期待於江澤民的,是在克勞福農場迫使布希放棄新戰略,退回季辛吉──柯林頓的舊戰略。

 恐怕這只是一廂情願。

 首先,布希的新戰略不是單邊主義,而是與季辛吉──柯林頓「截然不同」的新國際主義,即讓世界向自由邁進的國際主義。美國並不圍堵中國,而是迫使中國放棄軍事擴張威脅鄰國,同世界一道邁向自由。

 其次,江澤民不可能像毛澤東當年組成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統一戰線那樣組成反美統一戰線,因為時不我予。正如《大西洋憲章》指引自由聯盟戰勝了法西斯一樣,美國的新戰略必將指引新的自由聯盟戰勝邪惡的恐怖主義。俄羅斯、歐洲,以及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同中國的關係不是基於共同的價值觀,而是暫時的利益交換,這些自由國家不可能同中國結盟反對自由、反對美國。

 第三,江澤民需要美國甚於美國需要江澤民。江澤民是毛澤東之後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獨裁者。十三年來他之所以能夠保持權力,靠的就是開放自由國家的資本、技術輸入,同本國奴役制度下的廉價勞工結合,製造出高利潤產品行銷世界,而美國是他的主要資本、技術輸入國和最大的出口市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江澤民與柯林頓、葉爾欽「戰略夥伴」關係的實質,就是賺美國的錢買俄國武器,實現其軍事霸權擴張威脅鄰國。

 而今昔日夥伴已去,江澤民也將在離美返國後的中共十六大把他的權力轉移給「第四代核心」。所以,江澤民期待在美國德克薩斯克勞福農場扮演的,不會是與美國布希總統對抗失敗的悲劇角色,而是為他自己的外交表演畫下熱鬧句點的喜劇角色。

 因此,「三不支持」、「第四公報」之類的「台灣交易」,不可能在克勞福農場發生。江澤民不會像台灣的「美國通」那樣,以為提出這類不切實際的要價就會讓布希輕易「重回民主黨柯林頓政府的國際主義路線」。那個舊時代已一去不返。江澤民只要聽聽「美國政策不變」、「遵守三個公報和台灣關係法」之類套話保住面子,唱一曲德克薩斯民歌讓場面歡騰起來,就功德圓滿了。布希也不想故意為難這位七十六歲的老人,他早已將注意力轉向中國的未來,轉向中共十六後的「第四代核心」胡錦濤了。

 台灣對美國的觀察,主要盲點在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往往從某個人的某句話裡面去猜測「微言大義」,什麼沃爾夫威茨講「反對台獨」啦,什麼阿米塔奇講「不支持也不反對台獨」啦,拿片言隻字大做文章,弄得人們一頭霧水。其要害在缺乏戰略研究,不肯從美國全球戰略的轉變看對台、對中政策的趨向,並從而建構自己國家的全球戰略和「截然不同」的台灣國際主義。我想從《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入手,可以是研究台灣全球戰略的一個新起點。(http://snews.8k.com)

(2002.10.04)





NO:143_41
灌 頂  於 2002/10/05 19:05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台灣對美國的觀察,主要盲點在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往往從某個人的某句話裡面去猜測「微言大義」,什麼沃爾夫威茨講「反對台獨」啦,什麼阿米塔奇講「不支持也不反對台獨」啦,拿片言隻字大做文章,弄得人們一頭霧水。其要害在缺乏戰略研究,不肯從美國全球戰略的轉變看對台、對中政策的趨向,並從而建構自己國家的全球戰略和「截然不同」的台灣國際主義。我想從《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入手,可以是研究台灣全球戰略的一個新起點。


阮 銘 先生的高見深獲我心!


NO:143_42
內幕  於 2002/10/05 19:13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當時美國為了抗衡蘇聯而作錯兩件事,一.與中共聯盟二.扶植伊斯蘭基本教義勢力結果這兩股勢力恩將仇報,結果對今天的自由世界造成威脅,希望美國在對抗伊斯蘭基本教義勢力時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NO:143_43
天下  於 2002/10/06 16:29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江澤民需要美國甚於美國需要江澤民。

江澤民是毛澤東之後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獨裁者。
十三年來他之所以能夠保持權力,靠的就是開放自由國家的資本、技術輸入,同本國奴役制度下的廉價勞工結合,製造出高利潤產品行銷世界,而美國是他的主要資本、技術輸入國和最大的出口市場。
--------------------------------------------------


但是有不少自大的中國人堅持說美國需要中國,甚於中國需要美國.


NO:143_44
真實  於 2002/10/07 11:37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美國需要中國的廉價勞工,中國需要美國的資本、技術和市場.

美國經濟遲滯不前,中國的廉價勞工又何用?

誰需要甚於誰, 應是不言而喻了!


NO:143_45
B.K.  於 2002/10/31 13:11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什麼叫「台獨」?台灣是自由民主的獨立國家,早已終結外來政權統治,
不再是任何外國的殖民地或附屬國,也不受任何外國政府管轄。
台灣沒有「獨立」問題,因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台灣可以從中「獨立」出來的對象。

布希的新戰略是有利於自由的實力均衡(a balance of power that favors freedom),
即促進自由國家的聯合共同防禦自由之敵

******************************************************

阮銘:江澤民的強盜邏輯與美國的「一中」政策

作者﹕阮銘

【大紀元10月31日訊】「三個公報」已日益抽象化、中國化,即只用於美國對中國講的空洞語言;而《台灣關係法》已日益實質化、國際化,即應用於台灣與美國及國際交往的實務。布希早已走出從卡特到柯林頓無視台灣和台灣人民存在的鴕鳥「一中」,承認「民主台灣」以至「台灣共和國」存在於世界的事實了。

江澤民下台前的壓軸戲──在克勞福農莊會見美國總統布希──已經落幕。據他在休士頓同中國駐美工作人員談話時的說法,這是他「最主要的戲」。言下之意,到墨西哥出席APEC,只是正戲結束後的餘興而已。原來江澤民是想同鄧小平二十三年前的德克薩斯之行比一下鋒頭的,可惜布希沒有當年卡特招待鄧小平的那個興致。布希唯一感點兒興趣的,是北韓核武計劃的解除問題,江澤民雖有「共識」,卻幫不上大忙,因為他確實對金正日祕密發展核武「全然不知」。(We are completely in the dark, as for the recent development.)而對江澤民喋喋不休的「台獨」問題,布希早已厭煩透了。所以壓軸戲之無甚可觀,是注定了的。然而對於台灣來說,略有可注意之點:一是江澤民的「台獨威脅」論,二是布希的「一中不變」論。

「台獨」何來「威脅」? 「一中」豈能「不變」?

 江澤民在德克薩斯,一反過去氣勢洶洶、以文攻武嚇逼?_林頓在台灣議題上步步退縮的霸權姿態,裝出一副笑臉,大談「和平統一」符合美國利益;同時不忘倒打一耙,宣稱「台獨」才是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和「世界災難」。

 這是江澤民的強盜邏輯。

 什麼叫「台獨」?台灣是自由民主的獨立國家,早已終結外來政權統治,不再是任何外國的殖民地或附屬國,也不受任何外國政府管轄。台灣沒有「獨立」問題,因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台灣可以從中「獨立」出來的對象。

 台灣在共產中國武力威脅和國際孤立雙重困境之中,靠兩千三百萬國民的自由、獨立、創新精神,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與民主奇蹟,為人類普世價值在東方的實現作出了偉大貢獻。今天自由、民主的台灣屹立於西太平洋,是阻止共產中國對外軍事霸權擴張、維護亞太與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當前威脅亞太地區穩定,威脅世界和平的是誰?誰是軍事預算每年兩位數字增長,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瞄準台灣和美國在亞太的軍事防禦地點「威脅和平」?誰把大量武器與軍事科技擴散到「邪惡軸心」國家製造「世界災難」?誰踐踏人類普世價值,暴力壓制宗教信仰自由、言論表達自由、濫捕濫殺、殘酷迫害法輪功及各派獨立異議人士?

 正是江澤民統治下的共產中國。

 一個自由民主的新開發國家台灣,一個共產黨統治的軍事霸權中國,誰「威脅」誰?誰在「威脅」周圍鄰國和亞太地區?誰在製造本國和世界「災難」?難道還不清楚明白?這就好比一個強盜,一面在殺人,一面裝出笑臉對旁邊的人說,我殺他因為他活著是對你們的「威脅」!假如大家都相信這個拿刀殺人的強盜而不制止他,他將照此辦理,把人一個一個都殺光。當年希特勒「第三帝國」,斯大林「蘇聯、東歐帝國」,用的就是這套強盜邏輯,從「威脅」、吞併周圍小國到製造出世界大災難。

 台灣是獨立的自由民主國家,像美國一樣,因此不存在「獨立」問題。所以江澤民點名一位記者向布希提問題,讓布希說出「不支持獨立」(We do not support independence),其實並無意義。這句空話絲毫否定不了台灣作為一個自由民主國家獨立存在於世界的事實。

 美國總統布希在中國政策上需要弄清楚的,是他所謂「美國的一中政策不變」,到底是什麼東西?布希說:「On Taiwan, I emphasized to the President that our one China policy, based on the three communiques in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remains unchanged.」

 這段話非常有趣,堪稱布希推陳出新的又一傑作。他把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三個公報」(the three communiques),統統放進《台灣關係法》之中(in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然後向江澤民強調(I emphasized to the President)「保持不變」(remains unchanged)。

 大家知道,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三個公報」,並非「保持不變」,而是不斷演變的歷史過程。布希要把這些「可變」的東西,放到《台灣關係法》裡面去「保持不變」,這就是他特別有趣,值得注意之點。

美國鴕鳥「一中」的歷史演變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隨著美國全球戰略的演變,不斷發展變化的。
 一、自朝鮮戰爭至「上海公報」(一九五○│一九七二),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一中一無」。

 「一中」,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

 「一無」,無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存在的事實。

 當時美國的全球戰略是聯合西方盟國對抗蘇聯,而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蘇聯之附庸,拒絕承認其獨立存在的事實。但有時又不得不與之打交道,發生過一九五四年杜勒斯在日內瓦會議上遇見周恩來視若無物、拒絕握手的故事。此種狀況持續了二十二年,當時被譏為「鴕鳥政策」,指美國政府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裡裝做無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的事實。

 二、自「上海公報」至卡特政府對台「斷交、撤軍、廢約」(一九七二│一九七八),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一邊一中」。

 「上海公報」有一段話:「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

 那是美國鴕鳥第一次從沙堆中伸出頭來,看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的事實。所謂海峽「兩邊」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實際上是「一邊一中」,一邊叫「中華民國」,一邊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尼克森同毛澤東會見時,還有這麼一節對話:

 尼克森:主席的文章推動了中國,改變了世界。

 毛澤東:咱們共同的老朋友,蔣介石委員長,不會贊成你這個講法的。他罵我們是共匪。

 尼克森:蔣介石罵主席是匪,那主席怎麼稱蔣介石呢?

 周恩來:一般來說,我們稱他們蔣幫。我們的報紙有時罵他蔣匪,他們也回罵我們共匪,反正,我們就是罵來罵去。

 毛澤東:其實,我們跟他的交誼比你們跟他的交誼歷史還長。

 結果怎樣呢?「上海公報」之後,美國同「台灣海峽兩邊」,一邊「蔣幫」的中華民國,一邊「毛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都保持或建立了官方關係。在台北,繼續保持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在北京,建立美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聯絡處(大使級)。毛澤東欣然認同美國對「一邊一中」的雙重承認,蔣介石也未有異議。這是台海形勢最穩定的歷史時期。

 三、自卡特政府對台「斷交、撤軍、廢約」到美國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一九七八.十二.十六│一九七九.四.十),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一無一中」。

 「一無」,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從卡特政府眼中突然消失不見。

 「一中」,只剩下在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美國鴕鳥再度把頭埋進沙堆。「台灣海峽兩邊」的「一邊一中」,卡特對台灣一邊的中華民國裝做沒有看見。這是對台海穩定的嚴重破壞,等於對共產中國吞併台灣打開綠燈。幸而為時不久美國國會扭轉了這一危險形勢。

 四、自美國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至今(一九七九│二○○二),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一無一中」與「一台一中」並存。

 中華民國從卡特、鄧小平的「建交公報」中消失(一無一中),台灣的地位在《台灣關係法》中重新確立(一台一中),從而恢復了台、美、中三角的實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

 《台灣關係法》的實質,是重新確立美國同台灣之間的關係,以填補卡特政府「終止與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以前為美國所承認中華民國之台灣統治當局之政府關係」所留下的真空(《台灣關係法》第二條)。《台灣關係法》不但明確規定保障台灣的安全不受外來威脅,而且明確規定外交關係的欠缺,不得影響美國法律、條約、協定對台灣的適用,即「美國法律應以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以前相同之方式,適用於台灣」,「美國在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以前被承認為中華民國之台灣統治當局所簽訂,並迄至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直有效之各項條約及包括多邊協定在內之其他國際協定繼續有效。」(《台灣關係法》第四條)。

 這就是把卡特政府終止給與「中華民國之台灣統治當局」的權利,完全轉移給「台灣」和「台灣人民」。

 所以《台灣關係法》與卡特、鄧小平的「建交公報」是對立的,不相容的。卡特、鄧小平的「建交公報」是從「上海公報」的「一邊一中」演變為「一無一中」,這邊的中華民國消失了,台灣成了那邊「一個中國」的「一部分」,也將跟著消失。而《台灣關係法》是從「上海公報」的「一邊一中」演變為「一台一中」,「台灣」和「台灣人民」繼承了「中華民國之台灣統治當局」的權利,並得到美國國內法的確認。

 鄧小平堅決反對《台灣關係法》,卡特也怕鄧小平取消建交而考慮否決《台灣關係法》。但《台灣關係法》在眾院以三三九:五○,在參院以八五:四的絕對多數通過,卡特根本無法得到三分之一的議員支持他的否決,不得不在四月十日簽署法案。

 卡特以來的美國政府,在「一無一中」的第二公報與「一台一中」的《台灣關係法》之間搖來擺去,造成台海形勢的動盪不寧。卡特雖然在《台灣關係法》上簽了字,但並不打算認真執行。他告訴鄧小平,他可以「從寬解釋這個法律」,而遵循「建交公報」的精神行事。但不久他就敗選下台了。

 雷根的「八一七公報」是「建交公報」的延伸,而他的「對台六大保證」是《台灣關係法》的體現。所以雷根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仍是「一無一中」與「一台一中」並行。老布希時期也是如此。

 從卡特到老布希時期,美國的主要對手還是蘇聯。所以「聯中制蘇」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需要。台灣問題在美中關係中相對較不突出。鄧小平雖一度急於同蔣經國談判「國共第三次合作」,提出過「統一時間表」(八十年代三大任務之一);但由於蔣經國堅決拒絕(「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只得放棄。他說:「我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台灣問題,恐怕看不到解決的時候了。」

 背離《台灣關係法》的「一台一中」,越來越向「一無一中」過度傾斜的,是美國柯林頓行政當局。柯林頓當政時蘇聯已經崩潰,美國根本毫無必要對共產中國的軍事霸權擴張如此步步退讓。柯林頓在一九九八年訪問中國時宣布對台「三不支持」,一九九九年在奧克蘭同江澤民站在一起譴責台灣總統李登輝給「美中兩國帶來麻煩」,都是絕對錯誤,毫無必要的。柯林頓重中輕日、重中輕俄、重中輕歐的全球戰略,同共產中國結成「戰略夥伴關係」,也是絕對錯誤、毫無必要的。柯林頓是蘇聯共產帝國瓦解後阻礙建立全球有利於自由的戰略均衡的最大「麻煩製造者」。

布希能否走出美國的鴕鳥「一中」?

 現在來看布希。布希青出於藍,是雷根以來最具全球戰略思維能力的美國總統。早在九一一恐怖襲擊之前,他已經提出不同於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的全球戰略。

 美國傳統的實力均衡戰略(balance of power),是由於自由國家的力量不夠強大,所以曾經聯合共產國家(蘇俄)反對德日意法西斯、軍國主義邪惡軸心,又曾經聯合共產中國制衡共產俄國。

 當蘇聯共產帝國瓦解,自由民主浪潮向全球擴張之際,美國未能及時改變舊戰略,提出適應新時代的新戰略。柯林頓政府同共產中國結成所謂「戰略夥伴關係」,試圖扶植一個新的軍事霸權帝國崛起來維護地區和平,實現所謂「實力均衡」,顯然違背人類歷史前進潮流。柯林頓的錯誤戰略,曾促進共產中國同一部分自由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結合起來,對抗另一部分自由國家,削弱自由國家的聯合。共產中國同時又向自由國家的敵人提供武器裝備和軍事科技,造成對人類自由與和平的威脅。

 布希的新戰略是有利於自由的實力均衡(a balance of power that favors freedom),即促進自由國家的聯合共同防禦自由之敵。而對於中國這樣方向尚未確定的大國,既非無原則地結成「戰略夥伴」,亦非簡單地予以「圍」堵。為友為敵,取決於中國自己選擇走向哪一邊?

 九一一美國遭到恐怖襲擊沒有改變布希的新戰略,而是使布希的新戰略獲得更快推進的歷史時機。九一一使美國得以加速同俄國、印度等自由國家聯合,共同防禦自由之敵恐怖主義。

文未完,更多更精彩的內容,請詳閱本期周刊...

──原載《Taiwan News 總合周刊》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2/10/31/n240612.htm


NO:143_46
冷眼  於 2002/10/31 17:20
Re:從台美斷交到小布希的 “兩國論”--- 我的看法和想法

唉,台灣人呀,實在是對老美的一舉一動太敏感了。老美說的對台灣有利的話,哪怕只是口誤,也會深刻分析,找出中間的微言大義,指明是反應了對華對台政策的變化云云。老美說的對台灣不利的話,就裝著沒聽見,或者用「別看他怎麼說的,要看他怎麼做的」來安慰自己。克林頓的對華政策經歷了一個變化,這已經是歷史了。布什的對華政策也正在變化,他的政策其實很明白,就是保持現狀。在與李遠哲交談時說希望兩岸保持穩定(大意,可以核對相關報道),在記者招待會上明確對世界說不支持台灣獨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記者招待會上介紹情況時說布什在會談時明確表示了反對台灣獨立(可以核對相關報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談話並未招美方反對),可見情況屬實。切尼即將訪華,布什還要再次訪華。這些都可以看出美國對華對台政策就是希望台海局勢保持現狀,大陸不要武力攻台,台灣也不要獨立,這樣最符合美國利益。賣武器給台灣其實也是這個意思,就是保持台海力量均衡,並非支持台灣獨立。
保持現狀,符合中國美國和台灣三方利益,當然,對台獨分子可能是個打擊,令他們有些失望,但也沒辦法,百姓個人的力量,在這種大國博奕中,其實是很微小無力的。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