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黨系譜初探:「左派」,「右派」概念之管視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左派  於 2002/10/12 15:23
台灣政黨系譜初探:「左派」,「右派」概念之管視

前言:

應左家獨先生的留言,本人嘗試將自己的想法鋪陳如下文,若有謬誤推論還望先進海涵並不吝賜教指導。

一、左右判準與相對對象

我相信離開法國,凡想使用「左右」與「中間」的概念描述任何國家的政黨生態,將只是一種概念上的類比。因為,離開法國,實在很難找到等同的時空背景。僅管主張者說的口沫橫飛相信都會遭受學理上的質疑—雖然我們都知道可能有時候是好事者想在雞蛋裡挑骨頭。因此,我也不可能會將左,右派的區分概念套用在台灣政治生態上的。

首先,我必須先說明,以下之所以拿中共的文革時期當例子,並不是我同意他們的主張,而是認為,這對法國生態不熟的其他人而言無疑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文革時期,共產黨黨員都自認是「左派」,凡是與他們意見相左的自然就是「右派」,是被批鬥的對象。因此當時許多人寧為左派,也不願被指控「右傾」。而當時判定右傾者的標準便在於:「是否順從黨的領導」。因為順從共產黨的領導便是與勞工在同一陣線的,便是與群眾在一起的。因此,只要不服從黨的領導就是脫離群眾,就是「右傾」,就是「反動」(所謂「反動」,在政治學上的概念是指反對變動)。反之,就是「左傾」就是主張「改革」或「造反」。

由此可知,左右概念,其實寬泛地被用來界定與自己不同政治理念的術語。但是,誰能證明「共黨高幹等於勞工」呢?誰又能反證「高幹不是極權政客,資本家或貴族呢?」不過這個問題我們「存而不論」。在此,我只是想說,「左右概念」曾被用來指涉相互不同理念的一種界定區分而已。當然也有人用「共產,社會與資本主義」或「激進,溫和與保守」等等來作為政黨系譜的判準。更有人以是否強烈主張「種族(民族)主義」與否來作區分,像大家公認的「極右派」的納粹黨便是。

先插開話題,因為新的問題出現了,我剛剛說納粹黨主張「極端種族(民族)主義」是大家公認的極右派,若用因為這樣的判準,那主張「激進中華種族(民族)主義」的中共,剎那間可能又會變成「右派」了。

所以我們在使用「左右」時,第一要去問判準是什麼。第二是相對的對象。就像中共,對台灣強調的民族主義,這對台灣而言,中共就變得「右傾」。因此,若不去問判準與脈絡那「左右概念」將呈現一團混亂的現象。因此,有人開玩笑說:相對於「極左派」,其他人都是右派;相對於「極右派」,其他人都是左派。這便點出左右的相對性特徵。

而先前在我網上留言的那位網友R,之所以會主觀,獨斷地說出「民進黨骨子裡可能比國民黨更右」,我研判原因之一,便是他基於自身對民進黨的族群偏見。或許他企圖栽贓與污名化民進黨是鼓吹與主張「台灣種族(民族)主義的政黨」。不過他若是有這樣的見解,正好佐證他自己正處於族群偏狹意識流中,由此可推斷他可能不認同台灣的主體性與獨立性,所以他在台灣才會有族群危機意識感,也才會與其他主張統一者,一同與中共唱和與主張統一,或許這樣他們才有安全感吧!若真是這樣,他們自身便無法擺脫成為「右派種族主義倡導者」。

當然,對於不認同台灣的人,我們又何需跟他浪費口舌呢?難道大家會想跟中國人或不認同台灣的人暢談或討論自己國家的未來嗎?我想我是不會啦,因為我總以為台灣的未來,是由認同台灣的人共同決定。

二、台灣的政治系譜初探

若試圖去圖構台灣的政治系譜,我傾向用統獨立場與未定論來當判準劃分。不過說實話,去掉實質內涵意義,這種系譜學上的形式結構其實都是可以類比借用的。

台灣政黨登記有案的好像有一百九十幾個,不過我單就大家近年來聽過的,約有以下六黨:建國黨,台灣聯盟,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作區分。

※建國黨- 台灣聯盟- 民進黨 , 國民黨 -親民黨 -新黨。

相對與以上六黨所佔的政治系譜定位依序是:

※急獨- 明確獨立主張- 保持現狀但漸獨 , 保持現狀但漸統 - 明確統一主張 - 急統。

其實,對我而言,台灣政黨的系譜屬性目前還處於動態狀,尤其這改選後國民黨與民進黨因為國會生態的角色互換,目前正進入系譜位移的明顯變遷狀態中。

事實上大家可以感受到,近立委改選後來,新黨泡沫化的效應,加上國民黨與親民黨越走越近,從他們推動「三通」與對台灣執政黨的扯後腿諸多舉動,再再證明兩者都有往「極統」方向躍進的趨勢。而民進黨,成為國會最多數政黨後,又迫於拿出執政政績的壓力,加上台聯的成立,會不會將民進黨往「溫和」或「避談統獨」的不明方向推進,其實這些都尚待持續觀察。

三、為何我不用左右概念界定台灣政黨

我若借用左右概念來劃分台灣的政黨,至少會產生以下的弔詭現象:

首先,就國際現實情境,台灣確實只具有成為國家的所有充足必要條件,但尚未成為具有「成熟位格」的國家。因此相對於此境況下,無論主張「獨立」或「統一」其實都可以被視為是「左派」,因為他們的主張都是會改變台灣現狀。

另外相對於中國而言,台灣所有政黨又都是「右傾」,因為既是資本家,又不服從黨的黨意與絕大多數共產黨黨員是脫離的。而那些主張統一的人似乎才有機會成為「左傾」份子。

對台灣自身而言,若加入中國的因素:支持統一者的泛藍軍,會搖身一變,成為「造反」,「改革」,改變現狀的「左派」。而在當下主張獨立者的泛綠軍,又會變成延續現狀,「反動」,支持民主法治制度的「右派」。網友R可能也在這情況下,「讚揚」民進黨比國民黨更「右派」。

但若單就台灣而言,若不加入中國的因素:國民黨(泛藍)長期強調安定,即「反動」,自認優越宛如貴族般,連戰從不是甘願走入群眾與民眾在一起,馬英九的則老是一副很優越的樣子,那些支持者更總自以自己是很水準,是社會階級較高的白領階級,因此這群泛藍軍便成為如假包換的「台灣右派」。而民進黨,從群眾運動起家,主張改革,強調自身是與勞工在同一陣線的,因此相對於國民黨民進黨似乎便是「台灣左派」。其實我也想這樣定義,但現實裡我們又無法全然擺脫國際現實與中國因素。

看到這,不知道網友你頭腦思路是否還可以保持清醒呢?總之,以上的諸多混亂現象便是我不傾向以左派,右派來描繪台灣的政黨系譜的因素。

其實我若平日藉用「左右」概念的時候,所持原因也沒那麼以上論述的那麼複雜,我只是支持左派的「社會改革理念」,但我也不是想將「左派」或「新左派」典範化,因為我認為台灣也處於「冒險社會」的樣態下,但我們還是需要時時保持開放性的結構性改革動力與社會輿論的批判力。那麼相對於與此相場相左者:即持相反意見,反對改革,違背民意,以政治動機,運用政治語言,透過媒體操縱輿論,企圖混淆社會變遷價值與愚化群眾認知能力的都是被我視為「反動」該批的「右」。


NO:1393_1
kenjin  於 2002/10/13 04:31
Re:台灣政黨系譜初探:「左派」,「右派」概念之管視

個人認為,台灣沒有左派,也很難形成左派。
畢竟經過大日本帝國,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整肅之下,
台灣早就沒有孕育左派的溫床,而觀之現今的世界潮流,
不免如華勒斯丁般悲觀地說,自由主義已經走到盡頭,
保守主義壟斷了自由主義,也因此台灣根本左不起來!

從史明,盧修一和陳芳明等人的研究中,
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左派代表--台共--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
是如何被這三種勢力翻弄,最後被活活掐死的過程。
〔如果以民族主義來評斷左右派的話,那台共從一開始便是右派,
 因為他所接櫫的最大目標便是台灣獨立!〕
由於日本彈壓日共,日共領導死的死,逃的逃,對台灣自顧不暇,
於是中國共產黨便藉機奪權,搗蛋,分化,然後違背第三國際的指示,另立台共。
在日本取締下殘存的台共,在228之後,一夜成灰,未死黨員逃往中國。
接著在國民黨共產黨共同聯播的〔紅白大對抗〕裡,
台灣左派在白色恐怖時被蔣介石一幫人指為中共同路人,
    在文革大革命被毛澤東一幫人打為〔右傾反動〕,
台灣共產黨最後遂亡於中國共產黨手上,多麼諷刺呵。

在台灣那風聲鶴唳的〔赤狩時代〕,所有左派思想一律成為毒蛇猛獸,
連可憐的〔馬克思=韋伯〕也莫名其妙遭到池魚之殃。
與此同時,所謂〔黨國資本主義〕逐漸茁壯,
國民黨搞出了那左拼法西斯右湊列寧的〔排他性國家統合主義〕來鞏固其威權主義體制,
因之,工會,農會等各類職業團體通通為其掌握,滲透,和壓制;
由此,左派成長所需要的基盤和溫床便被牢牢凍結,而形成右派一面倒的局面。
另外一個重要因素便是無論工農,皆屬舊住民,
他們與台灣反對運動的中堅--新興的本土布爾喬亞是站在同一條線上,
而且在職業上的劃分是互相流通而非對立,
也由此,當反對運動碰上訴求本土化〔脫殖民〕時,左派工農思想便理所當然地讓位,
又或者成為政治利益的交換籌碼,難以形成最大的主軸。

除了上述的原因外,尚有兩個因素:
1。一個是台灣右派吸收了左派社會主義的政策,換句話說,台灣政客為了選票,
  大多採取〔中間偏左向右看〕的中道偏右路線。
2。中共根本不是左派,台灣統派為了貼近中國,而得意洋洋地宣稱其為左派;
  其後果不僅箝制了左派的發展空間,更是令非統派是左派為畏途。

一些淺見,願與〔左派兄〕及其他網友切磋,愚思拙文,懇請海涵。


NO:1393_2
左派  於 2002/10/13 08:33
Re:台灣政黨系譜初探:「左派」,「右派」概念之管視

kenjin 兄:

因為我現在有點累了,而且礙於環境與時間因素,我一直到下星期六我才可能再度上網。所以先簡單跟你討論一下。

面對台灣過去的部分,基本上我與你的見解相當一致。唯一的差異是左派是否可能在未來的台灣發展成形。我認為不無可能,不過我猜想一定也是一種融合資本與社會的路線。

另外你說的一點也沒錯,新左派與自由主義,在五六0年代崛起後,雖然世界思潮也不斷有全球化思維向度的出現,但另一方面民族主義,保守主義與區域化的特徵也同時在滋長,並發揮不可預期的箝制作用。另外,關於反美情緒,反戰,環保意識高漲與生物基因科技等等的都是一併需要被討論的。以後有機會再聊。



NO:1393_3
kenjin  於 2002/10/14 04:57
Re:台灣政黨系譜初探:「左派」,「右派」概念之管視

左派兄:
 沒關係,您先忙,小弟常常掛在這裡當壁虎,日後再討論亦無妨。

NO:1393_4
左派  於 2002/10/15 08:50
Re:台灣政黨系譜初探:「左派」,「右派」概念之管視

kenjin我可以上網了!以下的資料希望對你也有參考價值!


「左派」,「右派」與「第三條路」

前言:

一如先前所述,我並不認為台灣先前的政治生態,可以用「左」,「右」派來區隔。若真要套上歐洲的左右派概念,我認為無論是國民黨或共產黨,根本都是「右派」甚正說他們是「極右派」都不為過。

但是九0後期年的台灣,政黨政治的推行,民進黨的誕生進而執政(其實自後李時期起),我便嗅出「左派」在台灣似乎漸漸有了穩定的市場,越來越多知識份子與學者,不再依附權勢或甘願當個「學庸」

其實我所稱說的「左派」,若放在政治歷史演變的脈絡中,確切地說應該是「新左派」。這「新左派」與「費邊社主義」、「修正主義」、「第三條路」細微差異我在此並不願多談,我們寬泛地看,其實他們理念幾乎是相同的。僅僅在一些政治,經濟,社會,福利等公共政策性的策略性步驟與優先順序有所區別而已。
不過,我想簡單探討台灣「左派」形成的可能性之前,我想先介紹曹長青先生所撰寫的一篇短文,他是透過經濟理念來介紹「左」「右」派,他寫得真的還蠻不錯,概念也蠻清楚正確的,所以我推薦大家讀一讀。

先補充說明一下,其實這樣的陳述方式才是歐洲學院派,例如LSE(英國政經學院)探討「左」「右」概念的主要論述方式,其實在我看來也才是較客觀的檢證左派或右派的判準。我先前不想用這樣的方式,因為其中實在有太多東西要解釋,不過既然有人學有專精的要提出批評,又不願意讓我們分享他的獨特見解。那我也只好借力使力,讓大家進一步的認識左派與右派的區分。

以下摘自:自由比平等更重要——歐美左右派政黨經濟理念的不http://www.tangben.com/WANGYOULT/2000/ziyoupingd.htm。
不過,我將他的文章我作了一點變動與加了小標題,幫助閱讀理解,若要看原文者,可自行連往。

一、 左右政黨的定義:

在民主制度比較成熟的美、英、法、德等國家,基本都是兩大政黨輪流執政。美國是民主黨和共和黨;英國是工黨和保守黨;法國是社會黨和共和聯盟;德國是社會民主黨和基督民主黨。

美國的民主黨,英國的工黨,法國的社會黨,德國的社會民主黨,屬於一種理念的政黨,在國內政策上,都比較強調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作用,重視社會福利,強調窮人利益,傾向於增加稅收,以福利的方式把通過稅收得來的財產再分配給窮人。其基本特征是強調社會平等。一般被稱為左派政黨。

而共和黨、保守黨、共和聯盟、基督民主黨,則屬於另一種政見的黨派,它們更多強調小政府,削減福利,減稅,充分市場化、自由化,放鬆(對經濟的)控制。其本質特征是把自由(競爭)看得比平等更重要。一般被稱為右派政黨。

二、 左右政黨的經濟政策

左派政黨的經濟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和凱恩斯,前者追求社會平等和福利,後者強調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尤其是美國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使凱恩斯主義得以流行。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實行「新政」,就是強調政府干預經濟,進行宏觀調節。凱恩斯主義和羅斯福新政不謀而合,而走紅西方。總之,左派政黨幾乎都熱衷於國有化,政府干預經濟,高稅收和福利政策。這樣政黨主導下的國家多被稱為「福利社會主義國家」。

右派政黨的理念和左派完全不同,其經濟理論基礎是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和海耶克的《通向農奴之路》。這種經濟哲學主張,政府不得干預經濟,經濟應由「看不見的手」,即自由市場自然調解。國家的職能僅是保障契約權利,防禦外敵入侵。這種經濟學的核心口號是,「放鬆控制」,「自由市場」。這種經濟哲學的主要體現者是美國的共和黨和英國的保守黨。八十年代,英國保守黨領袖柴契爾首相和美國共和黨籍總統雷根領導了一場被稱為「金色緊身衣」(The Golden Straitjacket)的經濟革命,即減少經濟規定,限制政府權力,降低稅收和福利,經濟充分私有化、自由化,市場化,把權力從政府轉向市場,實現小政府,大社會。這場「金色緊身衣」的經濟革命,使英美兩國經濟充分私有化和市場化,福利和稅收受到限制,企業增加了活力,個人隨之富有。

三、 左右政黨理念的差異

左右派政黨理念的根本不同主要體現為兩點﹕在自由和平等之間更看重哪個價值;在政府權力和人民權利之間,視誰為根本。

美國民主黨等左派政黨,其社會主義色彩的經濟理念,和共產主義有共同之處。共產主義追求「大同世界」,消滅差別,均貧富,人人平等;並用暴力手段,劫(殺)富濟貧,通過計劃經濟,強行社會「平等」。歐美左派政黨雖在民主制度下採取的是和平手段,但仍是利用政府權力強行高稅收和福利政策,把富人的財富「劫」來均給窮人。

高稅收,就是劫富,因為富人窮人收稅比例不同。例如在美國,最窮的人不僅不用交稅,還能從國家得到退稅補助;中產階級則交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八的稅;年收入二十八萬以上的則要交百分之三十九的稅。

高福利,就是濟貧。通過這樣的劫富濟貧政策,好像社會更平等了,但結果是抑富養窮,最後大家平等地貧窮。共產國家就是這種左派理念的極端形式,政府包攬一切,管理一切,革了所有富人的命,最後除了統治者,所有人都成了窮人,經濟停滯以致崩潰。不僅平等沒有實現,自由更被剝奪。

美國共和黨等右派政黨強調小政府,就是更看重人民的權利。因為人們為了防範被他者侵犯,才同意組成政府,放棄了一部份自然法權。因此人為先,政府為後,人是根本,政府是衍生。政府功能必須盡量縮小,不能膨脹。尤其在經濟領域,應由市場自然調節,政府干預越少越好。香港曾是全球最繁榮的地區,就是因為那裡實行小政府和「放任經濟政策」。香港總督彭定康曾說,他原推崇左派工黨的福利和國有化政策,但在香港的經歷,使他改信自由經濟。

四、 第三條路

由於福利社會主義政策導致經濟停滯,左派政黨近年提出「第三條道路」,以美國民主黨總統柯林頓和英國工黨首相布萊爾為代表,不再強調國有化、福利等,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同意右派政黨的經濟政策,注重市場,削減福利和稅收。連德國的左派社會民主黨政府,最近也決定,到二零零五年,把個人所得稅從百分之五十一減到四十二,公司稅從五十減到四十。最迷信政府功能的法國左派社會黨,也在考慮削減稅收和福利。

「第三條道路」主張的提出,使歐洲很多左派政黨獲得執政機會(英美德意等都如此),並被左派經濟學者捧為新政策,新方向。但所謂「第三條道路」,其實就是左派政黨體面地向右派政黨的理念靠攏,不得不做的讓步。左派政黨提出第三條道路,如同中共提出「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一樣,實際上是婉轉表達不得不走資本主義。西方國家的右派政黨,就從來沒有提出「第三道路」,而是一直堅持本來的道路——市場化和自由化。

在此要補充說明的是,能夠影響思潮的知識份子多是左派,知識份子的理想主義,使他們天生同情窮人,支持福利政策,並追求均貧富、人人平等的烏托邦。而且這種知識份子多不懂經濟,也不願去研究經濟。福利社會主義,對知識份子有巨大的吸引力,使他們成為這種理念的支持者和宣揚者。像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的著名經濟機構「能源委員會」」,成員多是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留學回來的信仰社會主義的費邊社成員。


NO:1393_5
左派  於 2002/10/15 08:56
Re:台灣政黨系譜初探:「左派」,「右派」概念之管視

歐洲右翼的崛起

(申明:本段文字轉載自曹長青;法國大選,整個歐洲經濟向右轉 http://www.tangben.com/USpolitical/franceyou.htm本人僅少量補充,如奧地利部分,以及更動或校正一些翻譯人名,時間與選舉結果)

年前,在15個成員的歐盟,只有西班牙、愛爾蘭是右翼政黨執政,其他幾乎都是傾向福利社會主義的左派政府。今年歐洲各大選透出的信息展示﹕到今年底,整個歐盟剩下的左派政府恐怕只有德國,瑞典、比利時和希臘,其他歐盟國家都是右翼政黨執政。整個歐洲大陸似乎已經向“右”轉?
歐洲在過去4年,簡直像發生“政治雪崩”,左派政府紛紛垮台﹕今年3月,在葡萄牙,右翼社民黨和人民黨聯手擊敗了執政的左派社會黨。兩年前,在奧地利,由帶有反移民色彩的民粹主義者海德爾領導的極右翼政黨自由黨進入了政府。奧地利因此受到了歐盟其它國家數月的制裁,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制裁行動其中中扮演要角的法國,今年四月的選舉中自己也差一點讓極右派勒班所領導的「民族陣線」獲勝。
七十三歲的勒班是極端民族主義者,他善於煽動群眾支持反歐洲聯盟及贊成恢復死刑的立場,他當時曾明白表示,一旦當選總統,他將帶領法國退出馬斯垂克條約。他更不加隱瞞極度排外的情緒,更主張凍結所有外國人移民到法國。勒班出人意外的進入到第二輪選舉,導致選前社會爆發嚴重反勒班「民族陣線」、反法西斯主義與反種族歧視為訴求的社會街頭抗議運動。所有示威者高舉著「團結對抗法西斯主義」、「我們都是移民者後裔」的布條;一名教師更明白表示,她平常教導學生要有包容心,若讓勒班勝出,他上課將不知如何面對學生。(

雖然法國總統席拉克最後以82%的選票擊敗極右派候選人勒班,但人們驚訝的是極右派竟然能夠史無前例地進入總統選舉第二輪,從而使法國大選僅在右翼和極右派之間進行,居然沒有了左派的份兒。
去年11月,在丹麥,左翼社會民主黨被淘汰出局;去年9月,在挪威,左翼政黨被擊敗交出權力;去年5月,在義大利,右翼商業大亨貝盧斯科尼擊敗了執政5年(換了4屆內閣、3個總理)的左派政黨而出任總理。
荷蘭今年五月舉行的國會大選,公開宣稱“伊斯蘭教和荷蘭自由傳統不相容”的福泰領導的右翼政黨就民調已顯示出將會勝出。雖然他被暗殺,但這種用政治謀殺來封住別人的嘴、壓制政見的暴行,事實證明將更直接刺激選民把票投給右翼政黨,讓他們右翼政黨如願的執政。
今年9月的德國大選更為引人注目,執政的左翼社會民主黨,差一點輸給右翼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僅贏了以八千多票,兩派在國會中皆佔了將近38.5的百分比。最後靠綠黨勉強險勝自由民主黨FDP約2個百分比才能讓左派繼續執政。
包括歐洲、美國在內的左派媒體,只是渲染“極右派崛起、反移民”,而淡化、或刻意不報道和傳遞左派全球性失敗的背後根本性原因。
在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中獲17%的勒班勒班被千“報”所指。但勒班領導的極右政黨早就在法國存在﹕1995年(法國總統一屆7年,比美國多3年)那次總統大選中,勒班的極右黨就獲得15%選票;更上一次選舉,獲得13%。14年間,極右派選票才增加了4個百分點,因此問題的關鍵並不是法國“極右派崛起”(第二輪選舉它連20%都沒達到),而是左派總理和他的政黨的失敗,左翼的社會福利主義思想和政策正在被法國人民淘汰。連英國《經濟學人》最近的文章也指出,在歐洲,包括中歐和東歐,“沒有任何極端右翼已經有了鞏固的勢力,或者形成了對民主構成危險的結合。”
對於歐洲向右轉,美國右翼旗艦《華爾街日報》發表社論表示,答案是兩個字﹕歐元。認為是歐盟實行統一貨幣之後,導致經濟更加混亂和困難;因為歐盟15個成員,經濟水平高低不同,各國經濟政策不同,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都不一樣,但卻硬性要求使用一種貨幣,匯率等不和本國經濟一起變化,顯然對其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主張“充分市場經濟和私有化”的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在她今年4月出版的新書《治國方略》(Statecraft: Strategies for a Changing World)中說,建立歐元“可能是當代最大的一個愚蠢舉動” 。
但《華爾街日報》的答案還僅是觸及一個點,其深層原因在於歐洲植根於馬克思和凱恩斯的福利社會主義左翼經濟思想﹕更多的政府控制,更多的國有化,大政府,高福利,高稅收,平均主義。
法國是這種凱恩斯主義的典型之一﹕其資產國有化比例為西方7大工業國之最,佔24%以上(美國低於15%;英國低於20%);法國的稅率為54%,再加上10%社會安全稅,高達64%,企業和個人收入的一多半被政府強行收去(美國在布希減稅政策實行後最高稅率為36%)。
法國人的福利是世界聞名的,付薪假期長達6、7個星期,遭解雇,可獲60%以上工資,甚至長達五年。任何人去世都可從政府得到安葬費6,000多美元。高福利、高稅收帶來的是企業外移,造成高失業率。現在法國失業率為9%(德國是8%;瑞典是7%;美國上周末達到6%,人們已驚呼)。
在這種情況下,法國的左派總理(第一輪被淘汰的)若斯潘卻在1998年決定把工作時間從每周39小時減到35小時,等於法國工業每周減少4小時的產值,使法國企業在國際上更缺乏競爭力。法國企業家抱怨說,“這等於全球企業百米賽跑,法國要穿脫鞋,我們沒個贏。”
義大利右翼能夠勝出,也和經濟政策有直接關係,左派候選人強調政府控制和高福利,要加稅;而右翼的貝魯斯科尼則主張把意大利現有最高等級的43%的企業和個人所得稅,減到33%,削掉10個百分點。
德國的左派社會民主黨政府已經感到大勢不妙,因而也提出減稅,說到2005年,把個人所得稅從目前的51%減到42;公司稅從50減到40。但該黨的增稅歷史已很難讓選民相信這新的承諾。
提出“第三條道路”的歐洲左派經濟學家、倫敦政經學院院長紀登斯最近到台灣訪問,被當地媒體幾乎捧上了天。但所謂在右翼和左派經濟理論中走“第三條道路”,其實就是左派政黨體面地向右派政黨的理念靠攏,不得不做的讓步,也要減稅,限制政府規模和福利,提高企業競爭活力等,更多注重自由,而不是強求平等。左派政黨提出第三條道路,如同中共提出“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一樣,實際上是婉轉表達不得不走資本主義道路。西方國家的右派政黨,就從來沒有提出“第三道路”,而是一直堅持本來的道路——市場化和自由化。
除了歐洲的變化之外,美洲、澳洲和亞洲等也出現這種“向右轉”的趨勢。在美洲,福克斯領導的右翼政黨前年結束了墨西哥長達71年的左翼革命黨政權。在澳洲,霍華德的右翼政府在去年的大選中再次獲勝。在日本,強調經濟改革的小泉出任了首相,決定對國營的包括儲蓄在內的郵局系統開刀。印度右翼人民黨幾年前結束了尼赫魯家族左派政黨長達45年的執政後而組閣,至今穩定。連普寧的俄國政府,也已決定把稅收降低到13%,成為歐洲國家中除了愛爾蘭(公司稅12.5%)之後最低的。而英國的布萊爾工黨,雖然是左翼,但已在“第三條道路”上走了很遠,“遠”到被人稱為“披著工黨外衣的保守黨(柴契爾所屬的右翼政黨)”。
歐洲、以至全球這種經濟向右轉的大趨勢再次證明,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海耶克的《通向農奴之路》,以及八十年代英國柴契爾和美國雷根聯手倡導和實行的充分自由市場經濟,小政府、大社會,低稅收,限制福利——重自由而非平等,在自由中尋得相對平等的經濟思想和社會理念,更走向世界。
可參考資料尚有:

1.分析:歐洲右翼勢力的崛起http://newssearch.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1944000/19449542.stm

2.中右政党為何在荷蘭大選中獲胜
http://www.daynews.com.cn/cgi-bin/bigate.cgi/b/k/k/[email protected]/mag6/20020517/ca40749.htm

3.誰在反對全球化?──西方反全球化浪潮析
http://www.peopledaily.edu.cn/BIG5/guoji/24/20010724/518937.html

4.《歐洲社會主義百年史》摘要
http://labor.ngo.org.tw/history/100yr-Socialism-W-Europe.htm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