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U235  於 2002/10/01 10:32
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地區內外的平衡

  臺灣人執政要有志氣,獨立搞好國內外經濟,扁政府已成熟能防制大部份資金外流,相關國際、政、經、軍、心已能掌握;國民黨下台後,這殃殃百年大黨,並未表現出在台下或地方也能搞好民生經濟,根本沒有再上台的能力,再搜貼此資料以示不削在野國民黨地方政府之不顧民生。

  臺灣人啊!臺灣人!有多少胡塗蛋(含外商)跟著這些壟斷黑今金政商劫貧養黑金而身受其害而不自知呢?該覺醒了!該是再次清除這以破壞民生經濟平衡,搞資本主義壟斷的黑金敗亡國民黨的時候的了,新政府要再次從經濟上擊敗這腐爛政黨!

  經濟生態循環息息相關,其間之進化(產業升級)與變動(生產設備再投資與轉移)影響平衡,形成所謂經濟週期或景氣循環或經濟危機,其影響層次,大則廣及國際、地區、政府、業主,小則至眾多的勞工,發生之變動以:物價上漲、失業、產品滯消、企業獲利不足、生產地改變、信用危機、金融危機等;而臺灣這些問題之發生均為企業主的投(移)資過度所造成,破壞了臺灣地區勞動力供應與市場需求的平衡所致。

  臺灣的經濟危機,問題出在沒有國家觀念、唯利是圖、不顧國內就業問題與市場穩定的大小企業業主,只見中國的低勞力市場之利,卻不見為斷己民生之害的過度移資。

  求取世界和平,必求取區域和平,必定是有區域與區域間的力量協調,更必需看穿經濟、民生、政治、資源間的區域內平衡與區域間的平衡,否則軍事力量亦將受其影響產生不平衡,其結果不是政經不穩定就是戰爭。

  經濟週期論(business cycle theory)景氣循環理論

  資產階級經濟學對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每隔一定時期反覆出現的經濟危機進行解釋的理論。

 經濟週期的四個階段和四個問題

  1825年英國發生第一次普遍生產過剩危機迄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比較發達的德、法、美等國和其他國家,每隔8年到12年期間,國民收入和就業以及其他一些經濟指標,如貨幣流通量、工資、物價和利潤等,在經歷一定年份的累積性擴張或增長以後,總會繼之以反方向的累積性收縮或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種週期性經濟波動依然存在,只是每個週期經歷的時間較前縮短,危機更加頻繁發生。

  在近200年的歷史過程中,儘管不同國家和每個國家的每一個週期所經歷的時間和經濟波動的幅度千差萬別,但週期性的波動以相同方式重複出現,每個週期包括四個階段,或者可以說,包括兩個階段和兩個轉折點:

一、擴張階段:亦稱高漲或繁榮階段。

二、收縮階段:亦稱蕭條階段(在收縮程度比較輕微情況下稱為衰退階段)。

三、從擴張轉向收縮的轉折點:即危機(恐慌)階段。

四、從收縮轉向擴張的轉折點:即復甦階段。

一個完整的經濟週期理論,一般涉及對下述四個問題的解釋:

一、為什麼經濟擴張不能穩定地無止境地進行下去,而是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總會出現危機和反方向的收縮過程。

二、經濟活動一旦開始了擴張或收縮以後,其進程為什麼是累積性的。

三、促使週期的四個階段遞嬗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四、為什麼經濟危機總是週期地(即每隔一定時間)反覆出現,週期的長短取決於什麼原因。

  西方經濟學家提出過形形色色的週期理論。這些理論對上述後面三個問題的解釋,儘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實際上大都是使用的名詞不同,或者側重點各有不同。西方經濟學在概述這些理論時,把影響經濟週期的眾多因素概括為兩大類,即外生因素和內生因素。並且用外生因素的衝擊結合內生因素的自我加強來解釋週期性經濟波動。

  但是,對於為什麼會發生危機這個問題,西方經濟學家提出過許多不同的甚至截然對立的解釋。
可大致分為:

一、消費不足和儲蓄過度理論。

二、投資過多理論。

三、純貨幣危機理論。

四、貨幣的投資過多理論。

五、“創新”經濟週期理論。

六、資本存量調整理論。

 消費不足和儲蓄過度理論

消費不足論:

  法國西斯蒙第於19世紀初提出這種理論,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一種危機理論。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有無限擴張的趨向,而且日益增多的破產貧困的人民群眾的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卻越來越小,所以資本主義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是必然的無可避免的。

儲蓄過度論:

  英國馬爾薩斯,把危機的發生歸因於資產階級的過度儲蓄,並鼓吹只消費不生產階級(貴族地主僧侶官吏等)的寄生性消費的必要性,認為這是防止生產過剩,實現資本積累所必需的。
英國霍布森(1858∼1940)認為,週期性經濟衰退的正常原因,是過度儲蓄引起的社會對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生產的增長,而儲蓄過度的根源則在於資本主義國民收入的分配的不當,並鼓吹由國家採取改善國民收入分配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措施。

 投資過多理論

  用投資過多,即生產資料的生產過多,而消費資料的生產則相對不足來解釋危機,最先始於俄國杜岡-巴拉諾夫斯基(1865-1919)和德國施皮特霍夫(1873-1957)。其後的主要代表者有瑞典卡塞爾(1866-1945)維克塞爾(1851-1926)。英國庇古、羅伯遜(1890-196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著作中用多種原因來解釋危機,投資過多也是原因之一。投資過多論者一般根據經濟週期的如下事實,即固定資本的生產在高漲階段有很大增加,在蕭條階段減縮很多,而消費資料的生產在經濟週期各階段則變動不多。他們一般把經濟高漲的動因,歸結為新技術的發明,新市場的開拓以及蕭條階段利率很低。至於危機的產生,據認為是由於高漲階段的生產資料的生產過多或供給過多。所謂生產資料的供給過多,可看做是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不足,後者則可看做是由於儲蓄不足,而儲蓄不足則可看做是消費過多。所以這種理論又可稱為資本短缺理論或消費過多理論。

 純貨幣危機理論

  用貨幣信用因素和心理因素來解釋危機,曾是19世紀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一種主要的危機理論。在整個19世紀,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前,除英國的機器大工業已有一定程度發展以外,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正處於資本主義生產方興未艾時期。作為危機前導的高漲階段,通常伴有投機和創設新公司的熱潮,信用有著過度擴張。所以危機通常先在商業中、在貨幣信用領域中發生;至於生產領域的表現則比較輕微。危機和蕭條的持續時間,大都持續幾個月,一部分持續一兩年。另一方面,否認普遍生產過剩可能性的“薩伊法則”在資產階級經濟學中佔據優勢,因而危機被說成是資本主義價格機制的正常作用,受到外在因素之偶然的干擾的暫時現象。

  英國霍特里(1879-1971)在20世紀最初30年期間的一系列著作中堅持認為,經濟週期和危機是純粹的貨幣現象。不僅週期性經濟波動之唯一的和充分的原因,在於銀行體系週期地擴張和緊縮信用,並且之所以會發生危機,完全是由於繁榮後期,銀行體系被迫不得不採取緊縮信用的政策造成的。

 貨幣的投資過多理論

  這種理論的主要倡導者是奧地利學派的現代主要代表者如哈耶克、米塞斯(1881-1973)和英國倫敦大學的羅賓斯(1898-1984)等。它與純貨幣危機理論相同之處是,認為銀行體系的信用膨脹,是破壞經濟體系的均衡,引起經濟擴張並導致必不可避免的危機和蕭條的根本動因。但並不把危機解釋成純貨幣現象,而是同投資過多理論一樣,認為發生危機的原因,在於貨幣因素引起的物質生產領域兩大部門之間的組合比例的失調,即生產資料生產部門與消費資料生產部門相對而言,前者相對地生產過多,而後者則相對地生產不足。哈耶克在《物價與生產》(1931)一書中對這種理論作了系統的闡述。這種理論的重要特點,是以充分就業(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資源均已用於生產)的均衡狀態作為出發點。據稱,在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下,設若銀行體系的貸款利率(亦稱市場利率)低於均衡利率(亦稱自然利率),就會出現貨幣資本的供給超過人們自願的儲蓄的信用膨脹。資本家藉助銀行體系擴大的貨幣供應量進行的投資,使得原來用於製造消費品的生產資源,轉用於創造資本財貨(廠房機器原材料等),從而引起消費品的生產和供給的減少。當這種來自信用膨脹的投資變成人們的貨幣收入以後,按照哈耶克的假定,消費者將努力恢復他們原來的消費水平,由此導致消費品價格上漲。另外,銀行體系由於受法律的限制或營業習慣的限制,不可能無限地擴張信用,儲蓄未能隨收入的增加相應增加和信用緊縮,這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表現為貨幣資本的供給的短缺。

  貨幣資本供給短缺引起兩種結果:或者是繁榮階段進行的投資(建造廠房添置設備)半途而廢,或者是已經生產出來的資本財貨因貨幣資本的供給短缺而銷路疲滯,價格下跌,這就是危機。哈耶克把危機和蕭條看做是繁榮期間的信用膨脹必然帶來的惡果,主張讓市場機制去清除這種惡果,堅持反對任何擴大貨幣流通量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措施。

 “創新”經濟週期理論

  美國熊彼特(原奧地利),在《經濟發展理論》(1912)和《經濟週期:資本主義過程的理論、歷史和統計分析》(1939)等著作中認為,資本主義之所以表現為生產技術經常有所改進,國民收入經常有所增長,其根本的動因,在於為數不多的、富有冒險精神的企業家率先進行的創新活動。所謂創新,指採用新的生產技術,製造新的產品,發現和利用新的原料,開拓新的市場以及改變企業的組織形式。率先進行創新的企業家,藉助銀行提供的貸款,創辦新企業,開發新產品,改進產品的品質,降低產品的成本,從而獲得企業利潤。當一項創新被證明為成功時,其他按陳規辦事的經理人員群起仿傚,造成經濟高漲。每一次創新造成的經濟高漲之所以必然繼之以危機和蕭條,據說這是由於高漲期間,生產者和消費者為過度的樂觀心理所支配,生產者過高估計了社會對產品的需求,從而過度地擴大了投資;消費者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收入,常常用抵押貸款方式購買耐用消費品;消費者的過度購買又促進了生產者的過度投資。所以熊彼特實際上是把危機和蕭條的根源,歸結為人們錯誤的心理狀態引起的過度投資和過度舉債。

  熊彼特認為,從18世紀後期到20世紀30年代期間,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變化存在著三種經濟週期:

一、蘇聯康德拉季耶夫(1892-1938)於1925年提出的大週期(或稱長波),這種週期的長度為50-60年。

二、法國朱格拉(1819-1905)於1862年談到的平均長度為10年左右的經濟週期。

三、平均長度大約40個月的小週期,亦稱短波,或美國基欽談到的基欽週期。

熊彼特認為,上述現象可以從他的創新理論得到很好的解釋:

創新的特點之一是,它不是均勻地連續出現,而是時斷時續地出現,所以經濟發展的進程表現為繁榮與蕭條交替更迭,反覆出現。

大週期根源於影響巨大歷時持久的創新,如:

第一個長波導源於產業革命帶動的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

第二個長波來自鐵路的興建和蒸汽機的廣泛使用

第三個長波標誌著電氣、化工和汽車工業蓬勃興起的時代

至於通常所說的經濟週期和短波,則可用影響較小的創新加以說明。

 資本存量調整理論

  這是20世紀30年代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廣泛流傳的一種週期理論。挪威弗里希(1895-1973)的《動態經濟學中的擴散問題和衝擊問題1933》可視為這一理論的先驅者。它的主要倡導者有美國薩繆爾森、漢森、古德溫、杜森伯里(1918-),英國哈羅德(1900-1978)、卡爾多,瑞典倫德堡(1907-),荷蘭丁伯根(1903-)等。英國希克斯(1904-)的《經濟週期理論1950》則是綜合各家之說而又自成一體,用比較通俗的形式系統地闡述這一理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這種理論的表達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單純用文字闡述,有的採用數學方法的推論,有的結合實際統計資料進行經濟計量學的估算參數;在數學模型中,有的使用固定參數的線性方程,有的引進非線性方程。

但它們一般包括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論點:

一、吸取凱恩斯的“有效需求說”,即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生產和就業,取決於總支出或總需求,即取決於私人消費、私人投資、政府開支和進出口餘額等四項之和。

二、投資支出的變動是決定經濟波動之關鍵性因素。就是說,淨投資的變化引起的資本存量的變動,標誌著和決定著經濟活動之循環變動,故名資本存量調整理論。

三、用“乘數原理”與“加速度原理”的相互作用、自我加強來解釋國民收入之累積性的上下波動。

乘數原理:一個社會的總支出或總需求的各個項目中,除消費支出以外的其他任何一個項目之自發的初始的變化(增加或者減少),通過連續帶動消費需求和消費品的生產,將引起國民收入若干倍的變化(增加或者減少)。

加速度原理:描述物質產品的生產的一種技術方面的數量關係,即在使用固定資本的情況下,為了增產一定量的產品所需要增加的投資(建造新廠房增添新設備和原材料等)將是增產的產品價值的若干倍。這樣,任何外生因素(如自發的私人投資或者政府開支或者出口)的增減變化,通過經濟體系內部的消費需求與投資支出這兩項因素之相互推動這一自我加強的運行機制,使國民收入的變動進程,表現出典型的經濟週期型式

 簡評

  資產階級各種經濟週期理論之共同的錯誤在於,它們把一些對社會資本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實際進程會發生影響的因素,諸如貨幣信用情況,心理因素,生產的技術條件乃至國家的政策措施等等,說成是週期性經濟波動的原因。這顯然是用一些表面上確實存在的現象,來掩蓋資本主義經濟週期和危機的實質性原因,否認週期地發生的危機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週期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經濟週期中的決定性階段。

 主要表現

  經濟危機的現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戰後有所不同。但無論是戰前或戰後,其共同點是:商品滯銷,利潤減少,導致生產(主要是工業生產)急劇下降,失業大量增加,企業開工不足並大批倒閉,生產力和產品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社會經濟陷入癱瘓、混亂和倒退狀態。生產下降和失業激增,是戰前與戰後經濟危機的共同的主要標誌。戰前與戰後不同之處,主要是在貨幣、金融危機方面。在戰前的危機中,一般是通貨緊縮,物價下跌,銀根吃緊,利率上升,銀行擠兌並大批倒閉;而在戰後的危機中,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採取膨脹政策以及其他原因,從1957-58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開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危機期間都出現了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反常現象。

 主要特徵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暴露的生產過剩,並不是生產出來的商品真正超過了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要使現有的人口都能夠富裕地生活,充分滿足他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生活資料並不是生產得太多了,而是生產得太少了。但是,相對於人民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又的確是生產得太多了。就生產資料來說,要使有勞動能力的人口都能夠充分就業,促進生產的迅速發展,各生產部門還要進行大量的設備投資。生產資料同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但是,要使生產資料按一定的利潤率作為剝削工人的手段而起作用,現有的生產資料又的確是週期地生產得太多了。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並不是絕對的過剩,而是相對的過剩。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各個社會形態裡,由於戰爭、瘟疫、天災等各種原因,以及剝削階級的橫徵暴斂,也會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內使生產和社會生活陷於嚴重的苦難和危機之中。但這種危機的特徵是生產嚴重不足,而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則是生產過剩

 產生的根源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在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早在簡單商品生產中就已經存在,這是同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聯繫的。但是,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以後,危機的可能性才變成了現實性。隨著簡單商品經濟的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就使經濟危機的發生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隨著社會分工的廣泛發展,商品生產佔統治地位,每個資本主義企業都成為社會化大生產這個複雜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它在客觀上是服務於整個社會,滿足社會需要、應受社會調節的。但是,由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統治,生產完全從屬於資本家的利益,生產成果都被他們所佔有。而資本家生產的唯一目的,就是生產並佔有剩餘價值,他們“生產的擴大或縮小,不是取決於生產和社會需要即社會地發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而是取決於無酬勞動的佔有以及這個無酬勞動和物化勞動之比,或者按照資本主義的說法,取決於利潤以及這個利潤和所使用的資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潤率。因此,當生產的擴大程度在另一個前提下還遠為不足的時候,對資本主義生產的限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要求停頓時停頓”。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單個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同整個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單個企業的生產,在資本家或其代理人的統一指揮下,是有組織、有計畫的;而整個社會生產卻基本上陷於無政府狀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比例關係的失調,特別是生產與需要之間的比例關係的失調,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所造成的必然結果。私有制把社會生產割裂開來,資本家們各行其是。各生產部門比例的不協調,是資本主義生產運動中的經常現象,而按比例的發展,則是資本主義生產運動中的個別情況。嚴重比例失調是引起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即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或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在追逐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所有資本家都拚命發展生產,加強對工人的剝削,結果是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後於整個社會生產的增長,商品賣不出去,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引起經濟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

  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以及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作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是彼此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正是它們的結合,才不可避免地使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週期地遭到破壞,引起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的週期性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危機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機與危機之間的間隔表現了一定的規律性。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發生普遍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來,隨後發生危機的年份是1836年、1847、1857、1866、1873、1882、1890、1900年。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以及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又發生了1907、1914、1921、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發生一次危機

  從一次危機爆發到下次危機開始之間的這個期間,構成資本主義再生產的一個週期,或稱經濟週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每一個週期都包括危機、蕭條、復甦、高漲四個不同的階段。戰後的週期雖然發生了某些形態變化,但四個階段的交替仍然是週期的基礎。

危機
是週期的決定性階段,它的表現已如上述。

蕭條階段: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矛盾有所緩和,但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尚未從危機的打擊下甦醒過來,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還呈現一片蕭條景象。

復甦階段:資本主義經濟從危機的打擊中逐漸恢復過來,生產逐步擴大,就業人數逐步增多,社會購買力開始提高,市場逐步擴大,當生產達到危機前的最高點時,復甦階段便過渡到高漲階段。

高漲階段:生產超過危機以前的最高點繼續向前發展,市場進一步擴大,就業進一步增加,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景氣”,經過或長或短的時間,新的危機又重新爆發了。

  關於經濟危機的週期性,有兩個問題需要研究。

一是週期性的原因,二是週期長短的原因

  危機週期性的原因,要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變化中去尋找。這一基本矛盾雖然貫穿於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始終,但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處於嚴重激化之中,而是有時尖銳,有時緩和,呈現出一種波浪式發展的狀態。經濟危機是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又反過來通過對生產力的破壞暫時強制地緩解這一矛盾。但危機並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一次危機過去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其基本矛盾又會逐步重新激化起來,使另一次危機成為不可避免。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週期性的了。資本主義生產產生了新的‘惡性循環’”。

  關於週期長短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沒有佔統治地位的時候,主要是由固定資本更新的週期決定。固定資本的更新是資本主義經濟週期的物質基礎。固定資本的更新必然會引起對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的大量需求,從而促進生產資料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這反過來又會增加就業,提高勞動群眾的購買能力,擴大消費資料市場,從而促進消費資料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因此,固定資本的更新為資本主義經濟走出危機準備了物質條件。同時,它又會引起新的一輪生產過剩,為下一次經濟危機提供物質基礎。在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階段,把物質磨損和精神磨損合起來看,大工業中最有決定意義的部門的固定資本,平均大約10年左右就需要實行更新,固定資本的這個平均的生命週期,是決定資本主義經濟週期的一個重要因素,為週期性的經濟危機的間隔時間創造了物質基礎。

  不但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中,沒有週期性的經濟危機,就是在資本主義的早期,其經濟危機也是不規則的。當時,由於資本主義大工業還不夠發達,固定資本的再生產還沒有能夠成為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儘管當時的英國頻繁出現過1788、1793、1797、1803、1810、1815、1819年的經濟危機,但它們的出現和交替是沒有規則的,而且從整個社會來看,危機還是一種局部性的或地方性的。只有當大機器工業發展到對整個社會生產產生決定性影響的程度時,地方性的、局部性的危機才逐漸轉變為波及一切主要工業部門、震撼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週期性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1825年首先在英國爆發的危機,就是最早一次這樣的危機。

  固定資本的更新固然是經濟週期的物質基礎,對危機間隔時間的長短有重大影響,但也不能把這一點絕對化了。上述論斷,對於1825年以後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以及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是有效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佔統治地位的時期,情況卻發生了變化。決定週期長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資本的更新以外,還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加強干預經濟的政策和措施。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的範圍內可以延緩或加速經濟危機的爆發,情況是錯綜複雜的,在當代,不能只用固定資本更新這樣一個因素去解釋經濟週期的長短。

 當代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產生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週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1914、1921、1929-33、1937-38年的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49、1953-54、1957-58、1960-61、1969-70、1973-75、1980-82。

日本7次:1954、1957-58、1962、1965、1970-71、1973-75、1981。

德國7次:1952、1958、1961、1966-67、1971、1974-75、1980-82。

法國 5次:1952-53、1958-59、1964-65、1974-75、1980-82。

英國7次:1951-52、1957-58、1961-62、1966、1971-72、1973-75、1979-82。

在戰後各國的歷次危機中,有的是屬於部分國家同期發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至於戰後究竟發生過幾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中國學術界還有不同的看法。但嚴格說來,屬於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只有三次,即1957-58年、1973-75年、1980-82年的經濟危機,因為只有這三次危機表現了明顯的國際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機中,最嚴重的一次是戰前1929-33年的大危機,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稱為“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後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各種矛盾激化的條件下發生的。危機長達4年之久,生產下降和失業增長都達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幾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還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業人數達到5,000萬人左右,一些國家的失業率竟高達30∼50%。資本主義世界的對外貿易總額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國來說,工業生產下降了56.6%,其中生鐵產量減少了79.4%,鋼產量減少了75.8%,汽車產量減少了74.4%,整個加工工業工人人數減少42.7%,支付工資總額降低57.7%,全失業人數達1,200多萬人。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德、義、日三國法西斯乘機上臺,它們相繼發動了侵略戰爭,直至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929-33年的危機過去以後,轉入了一個長時間的“特種蕭條”階段。以後在生產還沒有發展到明顯的新高漲的情況下,又爆發了1937-38年的經濟危機,至1939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打斷。1929-33年的大危機是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不夠發展、資本主義的所謂“自動調節”還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發生的。它證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種矛盾已經尖銳化到這種程度,如果不由國家去進行調節和干預,則資本主義制度將岌岌可危。於是以這次大危機為轉折點,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乃獲得了重大的發展。

  戰後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佔統治地位的條件下,最突出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是:

1973-75年的危機和1980-82年的危機,這兩次危機都是在“停滯膨脹”的背景下發生的。

80年代初的危機更具有新的特色,這是一次同期性的經濟危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爆發危機的時間非常接近。

1979年7月英國首先爆發危機,加拿大於同年10月工業生產出現下降,美國於1980年 2月陷入危機,其他國家在1980年爆發危機的有比利時(2月)、日本(3月)、德國(4月)、荷蘭(4月)、法國(5月)、義大利(5月)、愛爾蘭(6月)。各國於1982年底開始走出危機,危機持續3年左右,是戰後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危機。由於英國、加拿大於1979年就陷入了危機,所以有人稱之為1979-82年的經濟危機。但在7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有5個國家:即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義大利,是1980年爆發危機的,並且美國起主導作用。所以一般仍稱之為1980-82年的經濟危機。

  最值得注意的,是1980-82年的危機有很大的曲折性,這是資本主義危機史上所罕見的。在同一次危機中,有些國家出現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即3年內發生兩次下降,如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有的國家,如法國、義大利,則發生數度下降,呈現鋸齒型。以美國為例,從1980年2月開始,工業生產連續下降了6個月,從1980年8月起,工業生產又逐漸回升,到1981年7月已超過1980年1月的水平;但從1981年8月起,美國的工業生產又急轉直下,到1982年11月,明顯地超過了1980年第一次下降的幅度。8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的發展過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曲折,從根本上說,是由於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佔統治地位的條件下,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結果,或者說是採取反週期措施的結果,這種干預使危機的發展受到阻撓,但經過幾個回合的搏鬥,危機終於按照自己的規律繼續展開。

 戰後經濟危機的新特點

  同戰前比較,戰後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週期和經濟危機產生了新的特點。危機的性質、主要特徵、基本原因等等,並沒有改變。但由於戰後資本主義經濟以及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而使經濟週期的發展進程,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等方面出現了以下一些特點:

同期性與非同期性經濟危機交錯發生

  資本主義世界同期性的經濟危機與非同期性的經濟危機互相交錯,而進入70年代以後,則由非同期性穩定地轉向同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經濟危機在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裡趨向於同時爆發,具有比較明顯的同期性。自1847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以後,1857年、1866、1873、1882、1890、1900、1907、1920、1929、1937年爆發的經濟危機,歐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一齊捲入,都是世界同期性的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只有1957-58年、1973-75年、1980-82年的危機是世界同期性的經濟危機,其他各次危機則是非同期性的或部分同期性的經濟危機。例如,美國爆發1948-49年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時,西歐和日本正處於戰後恢復過程中,並未同時發生危機,而當西歐各國爆發1951-52年和1964-66年的經濟危機時,美國則先後發生,韓戰和越戰,使危機分別推遲到1953-54年和1969-70年才爆發。


NO:1293_1
U235  於 2002/10/01 10:33
Re: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危機的非同期性或部分同期性,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戰後初期,由於資本主義各國遭受戰爭破壞的程度不同,經濟恢復的時間不同,資本主義經濟週期的進程也就很不一致。

二、局部戰爭,即50年代初美國的韓戰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美國的越戰,對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週期的進程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三、戰後各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但各國採取的國家干預措施並不相同,所以抵制外國經濟危機影響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四、由於某些地區和某些國家的經濟關係特別密切並有共同利害關係,戰後形成了一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地區性聯盟,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等,因此,經濟危機有時在這些國家裡表現出較明顯的地區同期性,而不表現為世界的同期性。

  然而,戰後國際經濟關係日益密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空前發展,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趨勢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以上這些因素終於阻止不了經濟危機向世界同期性發展。70年代以後,連續發生了1973-75年和1980-82年兩次戰後嚴重的同期性世界經濟危機。由非同期性向同期性轉變,這就是戰後經濟危機發展的歷史趨勢。這一轉變,反映了經濟危機嚴重程度的加深。在非同期性的經濟危機中,未發生危機的國家還可以吸收那些陷於危機中的國家的過剩商品和過剩資本,起一定的緩衝作用;而在同期性的世界經濟危機時,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陷於危機之中,誰也救不了誰,而且還互相轉嫁危機,加劇了相互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並使危機的時間拖長。

危機頻繁、週期縮短

  19世紀70年代初,馬克思在修訂《資本論》法文版第一卷時曾說過:“直到現在,這種週期的延續時間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絕不應該把這個數字看作是固定不變的。相反,根據我們以上闡述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各個規律,必須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數字是可變的,而且週期的時間將逐漸縮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5頁)。

  馬克思關於週期將逐漸縮短的論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否仍然有效,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由戰後只發生過三次同期性的世界經濟危機來看,從1957-58年的危機起到1980-82年的危機爆發止,23年間發生三次危機,每一個週期略長於11年;而20世紀初從19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37年,37年間共發生6次危機,每一個周期略長於7年。兩相比較,戰後的經濟週期是延長了。但如果把非同期的經濟危機也計算在內,以美國為代表,從1948-80年,32年發生7次危機,每一個週期約為5年4個月,顯然又比戰前大大縮短了。還要看到,1973-75年的危機以後,只相隔4年多一點就爆發了1980-82年的危機,這是週期縮短的最近證明。

  危機頻繁、週期縮短的首要原因,是由於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政府普遍加強了對於經濟活動的干預。每當經濟危機爆發時或將要爆發時,各國政府就在財政上和貨幣金融上實行膨脹政策,如增加預算開支,大搞公共工程,增加貨幣發行量等等,同時還用減免稅收、降低貼現率、放寬房屋抵押貸款條件等措施去刺激私人投資和私人消費。這些措施人為地激發起新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暫時地緩和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矛盾,使危機不能充分展開。這些措施,從短期來看,有時固然能夠延緩危機的到來或減輕危機的嚴重程度;但從長期來看,卻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能力,加劇了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矛盾,為下一輪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危機頻繁、週期縮短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由於技術的迅速進步,固定資本更新的週期大為縮短。各國政府為了保證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利潤,還採取加速折舊等措施以刺激私人投資,這也促進了固定資本更新週期的縮短。

  危機頻繁、週期縮短,表明資本主義矛盾的激化,在國家的多方干預下,戰後雖然沒有發生像30年代那樣的大危機,但多次危機合起來,對於資本主義的打擊仍然是嚴重的。

週期變形

  從一次危機到另一次危機算是一個經濟週期。危機是經濟週期的起點和終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整個週期分為四個階段,這是週期運動的傳統形式。當時整個週期是在國家不干預或干預較少的情況下自行運轉的。戰後,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佔統治地位的條件下,由於資產階級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採取一系列的反週期措施,包括在危機和蕭條階段的膨脹性政策以及在復甦和高漲階段的緊縮性政策,使週期發生了變形;危機的來勢沒有過去那樣兇猛,蕭條和復甦兩個階段,界限不清;高漲階段經濟增長乏力,有時還發生曲折和波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蕭條和復甦兩個階段混淆在一起,不易劃分,從表現形式看,整個週期是由危機、“回升”和高漲三個階段組成的,而不像過去那樣由四個階段組成。蕭條階段和復甦階段混淆不清,不僅50年代和60年代如此,70年代、80年代初期大體上也如此。

  如前所述,在1980-82年的危機中,由於政府加強反危機措施,竟出現了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或幾次下降與回升互相交錯的鋸齒型。這種週期形態變化的新現象,是由週期運動受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嚴重干擾所造成的,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經濟週期的形態變化,並不是否定過去四個階段的劃分,危機、蕭條、復甦、高漲四個階段仍然是週期變化的基礎和前提,資本主義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週期的形態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

經濟危機的沖力相對減弱

  戰後雖然週期縮短,危機頻繁,但在各次危機中,工業生產下降幅度都沒有戰前那樣大。1973-75年的危機,是戰後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它使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15.3%,英國下降11.2%,法國下降16.3%;而戰前比較嚴重的1920-21年的危機,卻使這些國家的工業生產分別下降了32%、55%和24%。至於1929-33年那次世界經濟大危機,各國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就更大了。當時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56.6%,英國下降32.3%,法國下降35.7%。

  戰後危機衝擊力較小的原因,總的來說,是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反危機措施阻礙了危機的展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固定資本投資幅度下降不大。過去危機爆發時,企業一般都中止擴大再生產的投資,甚至暫停固定資本的更新。但戰後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政府實行減免稅收,加速折舊,以及其他各種優惠待遇,去鼓勵投資,再加上科技革命不斷開展,要求固定資本加速更新。所有這些,即使是在危機期間,也使固定資本投資的下降幅度不大,從而緩和了危機的惡化。

二、個人消費需求下降幅度較小。過去在危機期間,由於失業工人大量增加,勞動人民的收入減少,使消費品的生產過剩更加嚴重,轉而又加劇了生產資料的生產過剩,推動經濟危機進一步發展。但戰後由於消費信貸的擴大,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進,以及工人組織程度提高,抵抗資本家降低工資的力量增強,使消費的下降遇到了阻力,從而減輕了危機的嚴重程度。

三、以通貨緊縮、銀根吃緊、銀行擠兌和大批倒閉為主要形式的貨幣信用危機有所改變。這樣的貨幣信用危機,是戰前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大大加劇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戰後由於金融資本力量增強,政府採取膨脹性的貨幣金融政策,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控制和管理,增強了貨幣信用體系抵抗經濟危機衝擊的能力,從而減輕了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

三、由物價暴跌轉為物價上漲。戰前的危機是通貨緊縮,物價暴跌,人心惶惶,造成嚴重的緊張局勢。戰後由於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貨幣金融上和財政上實行膨脹政策,在危機期間,物價不僅不下跌,反而大幅度上漲,儘管留下後患,卻暫時緩和了危機的衝擊力量。

  由於以上各種原因,戰後的經濟危機不能充分展開,生產下降幅度不大。這本身就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可以使危機的衝擊力減弱;但另一方面,又為危機頻繁、週期縮短播下了種子,同時還為70年代以來的停滯膨脹準備了條件。

危機期間物價上漲

  如前所述,伴隨著戰前危機的,是通貨緊縮,物價暴跌。當時的一般情況是:危機階段,物價暴跌;蕭條階段,物價在低水平上徘徊;復甦階段,物價回升;高漲階段,物價迅速上漲;危機再爆發時,物價又大幅度下降。如此循環反覆,起伏波動。支配這種起伏波動的是市場供求關係的週期變化和貨幣供應量的週期變化,而這是在國家干預較少的條件下自發運行的。戰後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發生了變化,在危機期間物價不但不跌落,反而持續上漲。以美國為例,從戰後到80年代初,它爆發了7次經濟危機,僅前兩次危機期間物價有輕微下降,其餘的危機期間物價一律上漲。1948-49年的危機時,消費物價下降了3.1%;1953-54年的危機時消費物價下降了0.75%,從1957-58年的危機開始,以後在各次危機中,消費物價都在上漲,而且上漲幅度有增大的趨勢。1957-58年的危機中物價上漲了4.2%;1960-61年的危機中上漲了4.7%;1969-70年的危機中上漲了6.18%;1973-75年的危機中上漲了14.5%;1980-82年的危機中,1980年上漲了13.5%,1981年上漲了10.7%。

危機期間物價上漲的原因是:

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在戰後大力推行赤字財政政策和擴大信用的政策。每當經濟危機爆發時,它們就增加政府開支,降低貼現率和存款準備率,結果使貨幣供應量不斷增加,釀成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改變了貨幣供應量的週期波動,使之不再像戰前那樣在危機期間大量收縮,而是繼續增長,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推動物價上漲的力量。

二、私人壟斷的大大加強也是引起危機期間物價上漲的重要因素之一。戰後隨著生產和資本的不斷集中,跨部門的壟斷組織─康采恩進一步興起,主要經濟部門逐漸被壟斷公司集團所控制。這些大壟斷公司在制定商品價格時,實行所謂“領價制”,即由最大的“領頭公司”按照產品的生產費和根據“目標利潤”所確定的利潤量來規定產品的價格,其他公司也按這種價格去出售商品。因此,壟斷價格對整個物價的影響,比戰前大為加強。大壟斷公司在危機爆發時,用降低開工率的辦法去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動,不但不降低商品價格,反而提高價格以彌補損失。

三、戰後各種阻礙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下降的其他因素,也是引起物價在危機期間上漲的重要因素。

新技術革命與經濟危機

  當代世界正面臨著新的技術革命的高潮,電子計算機工業、原子能工業、半導體工業、宇航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鐳射工業等一系列新部門的出現和發展,以及生物工程和海洋工程即將有新的突破,使物質生產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必將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一步發生重大的影響。

  最近一個時期以來,西方國家的一些未來學家和社會學家,大肆宣揚所謂“後工業社會”、“資訊社會”、“第三次浪潮”等理論,企圖論證現代資本主義已經“變形”,它將成為與資本主義本質不同的所謂“後工業社會”、“資訊社會”,竭力掩蓋資本主義的歷史暫時性,把它看成是永久繁榮的社會制度,當然也不會再有經濟週期和經濟危機了。

  那種認為新的技術革命能夠改變資本主義性質、消除經濟危機的說法,當然是錯誤的。這是一種技術決定論,是違反歷史唯物主義的。但不承認新技術革命對於經濟危機會發生重大的影響,也是不客觀的。目前比較明顯的,是新技術革命對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已經發生了雙重作用;一方面是緩和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加劇的作用。

新技術革命緩和危機的作用表現在:

一、使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老工業部門,如鋼鐵、煤炭、紡織等部門的比重將相對縮小,而新興工業部門的比重和作用則日益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某些傳統工業部門因生產過剩而減產時,新興工業部門卻在繼續增長,雖然抵消不了傳統部門的生產下降,但卻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全部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從而緩和了危機。

二、促進了固定資本大規模的更新和改造,不僅新興工業部門的固定資本要大量增加,而且傳統部門也要大規模地採用新技術,更新機器設備,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和危機。

新技術革命加劇危機的作用表現在:

一、加快了固定資本的更新和擴大,縮短了固定資本更新的期限,為危機頻繁、週期縮短進一步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方面使社會生產總量、剩餘價值量以及資本積累量都大大增加,為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另一方面,又使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同樣的生產規模所需要的勞動力日益減少,特別是機器人的使用,導致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固然,新興的工業部門和“第三產業”將吸收一部分剩餘勞動力,但畢竟不能全部抵消由新技術革命所拋出的產業後備大軍。失業的增加不僅使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尖銳化,引起新的動盪,而且還將使勞動人民的購買力減少,加劇了生產的擴大與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從而使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趨於深化。

  在技術革命的雙重作用中,從長遠來看,加劇危機的作用將處於主導地位。因為,新技術革命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飛躍發展,並大大推進生產社會化的進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支配下,雖然也可能進行一些局部的調整,但終究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無法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因此,從發展趨勢看,經濟危機將不是趨於緩和,而是趨於嚴重。

 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的產物,反過來它又促進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起伏波動中繼續向前發展。只要是資本主義制度存在,不管用什麼辦法去調節和制約這一矛盾,危機終究是不可避免的。危機和經濟週期是同資本主義制度共存亡的,只有用社會主義制度去代替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最後消滅週期性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在當代,經濟危機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同壟斷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加劇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轉嫁危機與反轉嫁危機的矛盾;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相互之間的爭奪商品市場和輸出危機的矛盾。總之,經濟危機加劇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它是世界動亂的重要經濟根源之一。

  經濟危機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每次危機都使生產倒退幾年甚至幾十年,為資本主義世界帶來莫大的災難。危機使社會財富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在30年代的大危機中,被毀壞的煉鐵爐,美國達92座,英國為72座,德國為28座,法國為10座。1933年,美國有1,040萬英畝的棉花被毀在地裡,巴西有2,200萬袋咖啡被銷毀,丹麥有117,000頭牲畜被消滅。這種現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並未絕跡。例如美國在1973-75年的危機中,僅在1974年5月15日和16日兩天內,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牛奶壟斷組織就把38,000多加侖的優質鮮奶倒入水溝中。當千百萬人飽受失業痛苦的時候,當廣大人民仍在貧困線上掙紮的時候,資產階級竟如此毀壞由勞動人民辛勤創造的社會財富,這充分反映了它的腐朽性、反動性和歷史局限性。史達林有一句名言:“如果一種經濟制度竟不知道怎樣來處置自己生產出來的“多餘”產品,而在群眾普遍遭到貧困、失業、飢餓和破產的時候卻不得不把它們焚燬掉,那末這種經濟制度本身就給自己宣判了死刑”。只有資本主義制度被社會主義制度所代替,才能最後消滅經濟危機。←蘇聯之瓦解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驗證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之失敗!

  19世紀-資本主義週期性經濟危機(cyclical crisis of capitalist economy in 19th century)

從19世紀20年代起,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出現生產過剩的基礎上,在資本主義國家不斷發生的週期性經濟危機。由於資本主義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經濟危機在各國出現的時間也不一致。

 最早出現的英國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是發生周期性經濟危機的重要前提。因此,最早進行產業革命的英國,也最早發生經濟危機。英國第一次週期性經濟危機發生在1825年,這也是整個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第一次經濟危機。

 1825年的經濟危機

  英國在1825年以前,特別是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雖然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曾多次出現過生產過剩的現象,但是,由於當時機器大生產的發展還不夠充分,這種現象往往局限於少數工業部門和地區。只是到了19世紀20年代,這種局部性的和地方性的生產過剩,才轉變成週期性和普遍性的生產過剩危機。

  1825年以前,英國經歷了一個短時期的工業高漲階段。1825年的工業產值比1820年增長了大約 1/3,反映當時生產水平的生鐵量增加了58%,棉花消費量增長了39%。但是,國內外市場卻沒有隨著相應擴大。當時,拿破侖戰爭結束不久,遭到巨大破壞的歐洲大陸市場容量不大,再加上農業歉收,英國在歐洲市場的商品銷售遇到了很大困難,出口額從1814年的2,690萬英鎊下降到1825年的1,460萬英鎊。對美國和中南美洲的出口也從1815年的1,580萬英鎊減少到1,340萬英鎊。同時,國內市場由於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而受到極大限制。1824-1825年期間,工人的實際工資僅相當於1792年的80%左右。生產和銷售之間嚴重的脫節,使經濟危機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都受到了沈重的打擊。有3,549家企業破產,80家銀行停止支付,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從1824年3月的1,390萬英鎊驟降為1825年12月的120萬英鎊。棉花、羊毛和生絲的消費量減少了33%以上,煤的消費量減少了50%,整個出口減少了16%。大量失業工人出國謀求生計,人口外流的數目大增。

  英國1825年的經濟危機也影響到了美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但是,由於這些國家當時正在或尚未完全展開產業革命,發生週期性經濟危機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它們受到的影響主要是局部的和外部的,還不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週期性經濟危機。

 1837和1847年的經濟危機

  英國在1825年經濟危機之後,在1837和1847年又相繼發生了兩次經濟危機。1837年的經濟危機是在30年代中期英國週期性高漲階段之後爆發的,這次危機侵襲到工業生產的一切主要部門,但其破壞程度不算很嚴重。這次危機在美國也有比較明顯的表現。1847年的經濟危機,幾乎席捲了英國工業的所有部門,並且沈重地打擊了對外貿易和信用系統。同時,對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也很大,所以具有一定的國際性。

 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

  這次經濟危機波及到當時的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了第一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這是與資本主義在世界範圍的發展和大機器工業已在各國佔據優勢地位相適應的。這時,不僅英國的大機器工業已排斥了工場手工業和小生產,美國、德國和法國的大工業也具有了相當大的規模,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的工業生產合在一起已佔世界工業生產的大約80%。這4個國家同時發生經濟危機,必然要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發生巨大影響,使危機具有世界的性質。

  1857年經濟危機發生前,資本主義各國都經歷了經濟高漲階段。促成這次經濟高漲的因素,除了各國本身經濟發展過程的條件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外部影響。一是1848年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和1851年在澳大利亞相繼發現了巨大的金礦。金礦的開採,在美國掀起了建設鐵路的高潮。這使各種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需求急劇擴大了。大量運出的黃金引起了大量商品的回流,並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捲進了世界市場之中。再就是當時在歐洲大陸發生了革命,為了躲避革命風暴,大量資本流入英國和美國,從而進一步加速了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帶動其他國家經濟隨之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世界貿易額迅速增加,從19世紀50年代起,年平均增長速度比以前的20年提高了近2倍。經濟的迅速增長還促使交易所和信用領域過度膨脹,從而為經濟危機的更快到來創造了條件,終於釀成了一次世界經濟危機。

  最早出現經濟危機跡象的是美國和法國。從1856年秋季開始,這兩個國家的股票價格開始猛烈下跌。作為美國當時經濟發展主要支柱的鐵路業的股票價格,從1856年年底到1857年8月期間下跌了一半,貨幣金融危機隨之而起,在紐約的63家銀行中竟有62家停止支付。生產領域很快就受到了衝擊,1857年,美國破產的企業多達5,000家以上,損失的資本總額約3億美元。經濟危機很快波及到當時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大量銀行和企業經不住危機的衝擊而紛紛破產,損失超過了8,000萬英鎊。企業倒閉和生產下降,使英國全失業和半失業的工人數量激增。經濟危機也蔓延到了德國、俄國、奧地利、義大利和北歐國家。由於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發生經濟危機﹐初級產品的國際貿易大幅度減少﹐價格猛跌。廣大殖民地和附屬國一向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經濟危機引起的貿易削減、價格下跌,使它們遭受了巨大的損害。

  1857年的經濟危機,作為第一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開始了資本主義國家統一的再生產週期。從此,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具有著明顯的同期性。這表明資本主義統一的世界經濟體系已開始形成,各類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和相互影響空前加強了。

 1866年的經濟危機

  在經過了1857年的經濟危機之後,1866年又發生過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在60年代初期各國經濟普遍高漲,鐵路建設迅速發展的情況下發生的,並且受到了美國南北戰爭的影響。在危機期間,各個國家除了工業生產下降,對外貿易衰退之外,金融信貸領域也出現了嚴重的混亂。

 1873年的經濟危機

  1873年經濟危機是19世紀持續時間最長、打擊最為沈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的發展發生了重大的轉折,標誌著自由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頂點,從此開始了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這次經濟危機爆發之前,德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法國獲得了巨額的戰爭賠款,這促進了德國的投資高潮和投機狂熱,從而為經濟危機的到來創造了條件。美國由於鐵路建築過度膨脹,也為經濟危機的發生提供了前提。德國和美國最先爆發了經濟危機,並很快衝擊到英國和法國,立即形成了世界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持續了大約5年之久,許多國家的工業生產曾經歷了兩次下降,一次是1873-1874年,另一次是1876或1878年。這使經濟危機帶來的破壞更為嚴重和深刻。危機期間,美國鋼鐵生產下降了25%,石油產量減少了25%,造船量消減了66%。整個工業的股票價格下跌了40%,其中鐵路股票的價格下跌了60%。企業破產達47,000家,負債總額為12億美元。德國鋼鐵產量下降了18%,機器製造業的開工率只有30%,股票價格猛跌了50%。英國的生鐵產量從1872年的685萬噸,減少為1879年的609萬噸,造船量削減了20%以上,資本輸出減少了82%。這次經濟危機表現出一個新的特點,即重工業已經取代輕工業成了經濟週期運動的重心。危機首先從重工業開始,也最沈重地打擊了重工業。

  1873年的經濟危機,還由於同時出現的世界農業危機而顯得更加嚴重和難以擺脫。美洲新開墾地區的農業大幅度增長,使世界農業生產長期相對過剩,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農業危機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農業危機和工業危機相互交織,使資本主義國家在19世紀最後30年裡的經濟發展速度大大放慢了,經濟危機更加頻繁。


NO:1293_2
U235  於 2002/10/01 10:34
Re: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1882、1890、1900年的經濟危機

  這三次相繼發生的危機在廣度和深度方面都反映出資本主義矛盾的進一步尖銳化。隨著壟斷資本的不斷發展,壟斷組織在危機中的影響和作用也愈益明顯。

19世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展過程表明:

一、即使資本主義正處於極盛的自由競爭時期,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就已成為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的障礙。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過程一再遭受經濟危機的破壞。

二、隨著資本主義逐步成為世界體系,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越來越密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受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也必然影響到其他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週期逐漸統一,各國經濟危機的同期性日益明顯,從而發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三、經濟危機加速了大資本吞食小資本的過程。在頻繁的經濟危機推動下,資本集中逐漸達到了這樣的規模和程度,使壟斷日益成為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基礎。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的資本主義過渡。

  二次大戰前-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 in the period of monopoly capitalism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指1900-193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在這一時期,即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日益尖銳。市場問題的激化,帝國主義加強對殖民地、附屬國的掠奪和準備爭霸世界的戰爭,都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再生產過程有著巨大的影響。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更加頻繁,各國的再生產週期明顯地縮短,從過去的9-10年,縮短為7-8年。經濟危機和一再爆發的戰爭,使社會生產力遭受了巨大的破壞。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嚴重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的腐朽寄生性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來。

 1900年經濟危機

  1900年,爆發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第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從當時經濟上相對落後的俄國開始的。1899年9月,彼得堡發生了嚴重的交易所危機,從而揭開了這次經濟危機的序幕,接著是鐵路建築的大規模削減,鋼鐵進口猛烈下降。緊隨俄國之後爆發危機的是美國。美國在這次經濟危機中經歷了兩次工業生產下降。1900年第一次下降,鋼鐵生產減少了30%,建築業減少了1/3。此後,經歷了短暫的回升。1903-1904年,工業生產第二次下降,鋼鐵生產削減了51%,鐵路機車和貨車的生產減少了33-63%,造船噸位減少了32%。德國和法國也在此同時發生了經濟危機。當時,英國正在南部非洲進行侵略戰爭(英布戰爭),戰爭使英國的一系列工業部門獲得了巨額的軍事訂貨。即使如此,也未能免遭危機襲擊。這次危機從1900年一直持續到1904年。在此期間,一些主要的工業部門(如鋼鐵工業和造船工業)的生產下降了15-20%,失業人數增加了一倍。

  1900年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日本也開始發生經濟危機。明治維新加速了資本主義在日本的發展。19世紀末日本從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1894-1895)中攫取了2億兩白銀“賠款”,更使日本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繁榮。這樣,加上歐美各國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發生經濟危機的條件成熟了。危機首先打擊了日本的重工業,使生鐵產量下降了46%,造船業削減了27%,鐵路建築下降了約66%。

  1900年的經濟危機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從而起了鞏固和加強各國壟斷資本統治的作用。

 1907年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國家在1904年擺脫經濟危機後,僅僅過了3年,就又在1907年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這一次經濟危機是從當時最強大的美國開始的。最早受到打擊的是鋼鐵工業,接著是股票行市猛烈下降。從1907年1-11月,美國的鐵路股票價格下跌了34%,工業股票價格下跌了40%。大量的企業在經濟危機中破產。1907-1908年,美國破產的信貸機構有312家,破產的工商企業達27,400多家。經濟危機期間,美國的鋼鐵生產下降了38-40%,整個加工工業下降了17%。

  在歐洲國家中,英國在這次經濟危機中遭受的打擊最重,工業生產指數的下降比1900年危機時擴大了2倍,鋼產量下降了19%,造船業減產48%。德國遭受的打擊也不輕,鋼產量下降了13%,建築業下降了36%,造船業削減了近36%。這次危機對法國的打擊較輕,因為在危機前法國的經濟還沒有形成高漲,重工業在法國還未充分發展。所以,危機期間法國的鋼鐵工業和其他工業的下降都比較輕微,整個工業的下降還不到2%,建築業也只下降了不到5%。

  這次經濟危機波及到俄國和日本,也影響到許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危機的廣度表明帝國主義的世界體系已最終形成,不僅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同期爆發,而且經濟落後的殖民地、附屬國也越來越被捲入到帝國主義國家再生產的週期過程之中。

 1913年經濟危機

  1907年經濟危機後,經過了6年,資本主義世界又爆發了1913年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的爆發與帝國主義國家準備進行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有著密切的關係。戰爭準備推動了各國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而日益逼近的戰爭危險,卻引起了恐慌和股票行市的下跌。1912年10月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半個月內,紐約交易所內就拋售了3,000-4,000萬美元的有價證券,以換取黃金。這成了1913年經濟危機的先導。1913-1914年,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14%,其中汽車產量減少一半以上,煤產量下降50%,鋼鐵產量削減了33%。在積極準備世界大戰的德國和英國,也同樣爆發了經濟危機。德國的鋼鐵銷售量在1913年減少了16%,建築業削減了20%,小汽車和摩托車的產量分別減少了11%和22%。英國的經濟危機爆發稍晚,是從1913年年底開始的。危機席捲了各個重要工業部門,工業產量下降了10-20%。法國和日本的經濟危機相對說來不如其他國家嚴重。

  正當1913年經濟危機深入發展時,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世界經濟危機的進程在1914年被打斷,從而使這次經濟危機沒有充分展開。只有在遠離歐洲戰場的美國,經濟危機一直延續到1915年才結束。
 1920年經濟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很不同的。美國和日本經濟在戰爭的刺激下迅速增長了,尤其是日本增長更為顯著。1919年日本的工業生產比1913年增長了89%,其中鋼鐵生產增長近一倍半。德國和其他中歐國家的經濟在戰爭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德國的鋼鐵生產比戰前減少50%,煤減少33%,整個工業生產削減了57%。由於德國戰敗,割地賠款更加重了經濟困難。法國經濟也遭到了戰爭的嚴重破壞。但由於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暫時佔領了德國的工業區薩爾,並從德國獲得了大量的實物賠款,這些都有利於法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英國在從戰時經濟轉向和平經濟的過程中雖曾出現過困難,但很快也得到了克服。這樣,在1919-1920年,帝國主義國家普遍出現了短暫的經濟繁榮。物價猛漲,信用急劇膨脹,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物價分別上漲了30-90%。德國由於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更上漲了4倍以上。各國的股票價格分別上漲了50%到幾倍。生產的增長,物價和股票價格的迅猛上漲,使再生產過程的矛盾急劇尖銳,很快就帶來又一次經濟危機。1920年年底,經濟危機席捲了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

  受1920年經濟危機打擊最重的是在戰爭中經濟增長最快的日本。在危機中,日本的工業總產值下降了48%,鋼鐵產量減少了50%,造船業削減了88%,化學工業下降了34%。美國遭到的打擊也不輕,工業生產下降了25%,鋼鐵產量減少了一半,汽車產量下降了28%,造船業削減了83%,基本建設規模縮小了33%。這次危機不僅衝擊了美國和日本以外的其他所有帝國主義國家,也波及到了許多殖民地和附屬國。

 1929-1933年經濟危機

  1920年經濟危機渡過之後,帝國主義國家曾經經歷過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相對穩定時期的出現,並不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緩和,而是各種矛盾積累的過程。正是由於在相對穩定時期所積累起來的尖銳矛盾,終於導致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即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爆發。

 1937年經濟危機

  在1929年的大危機過去後,資本主義經濟陷入了特種蕭條。直到1936年前後才稍有好轉。但是,在1937年又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雖然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由於早已把國民經濟轉上了軍事化軌道而暫時倖免。但對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打擊卻十分沈重。只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全面爆發,危機才被中斷。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world-wide crisis of capitalist economy in 1929-1933)

  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延續時間最長、波及範圍最廣、打擊最為沈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危機爆發的原因

  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曾經歷了短暫的相對穩定時期。各國恢復和發展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破壞的經濟;恢復了不完全的金本位制,穩定了貨幣流通,國際貿易也有了較大的增長。這一時期各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並通過“產業合理化”,使生產迅速地發展和擴大了,但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不能不產生尖銳的矛盾,使企業經常開工不足,造成了工人的大量失業。例如在美國,即使在經濟最高漲的1929年,企業的開工率也只有73%。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失業人數就已超過了1,000萬人。但是,各國統治階級卻被虛假的繁榮景象所迷惑,仍然大肆鼓吹“永久繁榮”的理論和幻想,並且繼續擴大投資和生產,交易所也掀起了投機的狂熱。從而,促使生產和消費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和深刻的經濟危機。

  這次經濟危機首先在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爆發。1929年6月,美國的工業生產開始出現下降趨勢。10月,證券市場出現價格猛跌的浪潮。一次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便由此開始,並迅速蔓延到了其他國家。

 危機的嚴重性

  這次經濟危機的嚴重和深刻程度表現在:

一、延續的時間長:從1929年6月美國開始生產下降起,一直到1933年,各國才陸續擺脫。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週期一般約為8-10年。這一次危機就延續了將近5年,佔據了平均經濟週期進程的一半以上。

二、工業生產倒退了20-30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37.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下降雖然很不平衡,但下降幅度大卻是共同的。1933年的工業生產和1929年相比,美國下降最多,達46.2%;其次為德國和法國,分別為40.6%和28.4%;英國下降了16.5%;只有日本下降比較小,但也達8.4%。生產的猛烈下降,使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跌回到20世紀初期的水平。各國的工業生產在危機最嚴重的1932年,都大大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德國減少了48.2%,英國減少了29.3%,美國和法國分別減少了18.8%和8%,個別重要的工業部門倒退的幅度還要大。例如,美國和德國的鋼鐵產量都跌落到19世紀90年代的水平。

三、企業破產倒閉的數目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美國破產的企業最多,而且逐年增多;1929年為22,909家,1930年為26,355家,1931年為29,288家,1932年為31,822家。1933年由於開始擺脫危機,企業倒閉之風有所減弱,但在頭9個月裡也仍有17,732家企業破產。此外,在危機期間美國還倒閉了近6,000家銀行。破產的工商企業和銀行總計在134,000家以上。倒閉企業的負債總額超過了35億美元。在德國,這次危機期間倒閉的企業有62,000餘家。英國和法國在此期間倒閉的企業也分別達到31,000餘家和37,000餘家。

四、工人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一般高達30%以上:在危機期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全失業的工人人數曾多達3,000萬人以上,加上半失業的工人,總數則高達4,500萬人左右。德國的失業率最高,1933年接近45%。美國的失業率在30%以上,而在工業、建築業和運輸業中,失業率更高達45-48%。大量企業倒閉和大量工人失業,使在業工人的工資水平大大降低了。在危機期間,德國工人和職員的實際工資水平下降了26%,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則倒退到1900年的水平。

五、物價和股票價格猛跌:危機期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物價都下跌了33%左右。1933年和1929年相比,各國物價下跌的幅度是:英國31%,美國和德國33%,法國36%。股票價格下跌的幅度更大,以危機最嚴重的1932年和1929年相比,美國下跌了77%,英國下跌了40%,法國和德國分別下跌了53%和60%。物價和股票價格的空前狂跌,集中地反映了生產過剩的嚴重程度。

六、國際貿易嚴重萎縮:危機期間資本主義國家貿易的實物量減少了25%,再加上物價猛跌,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貿易額比1929年減少了大約40%。

 貨幣信用危機

  嚴重的經濟危機還由於伴隨著嚴重的貨幣信用危機而更加具有破壞性。1929年10月美國發生的股票價格猛跌是這次貨幣信用危機的開端。經濟危機前,美國的信用過度膨脹則是造成嚴重貨幣信用危機的客觀條件。1923-1929年,美國的貸款業務增長了37%,有價證券的發行增加了1.5倍,股票價格上漲了2倍,而在此期間,工業生產卻只增長了18%。因此,經濟危機一爆發,貨幣信用突然緊縮,便導致貨幣信用危機接踵而至。貨幣信用危機很快從美國延及歐洲大陸。首先受到影響的是奧地利和德國。1931年5月,奧地利的信用銀行宣告破產,並影響到當時已經存在嚴重國際支付危機的德國。在1930年12月至1931年7月這段時間裡,從德國提走的外國資本多達21億馬克。德國的黃金儲備因之從23.9億馬克驟減為13.6億馬克,黃金儲備已不足貨幣發行額的5%。大銀行紛紛倒閉和合併,原來的9大銀行減少為4個。德國政府不得不採取停止支付外債,禁止黃金自由輸出,嚴格實行外匯管制等措施來渡過難關。英國在此後不久也爆發了嚴重的貨幣信用危機。在短短兩個月內,各國在倫敦的存款被提走了大約一半。大量的黃金外流,迫使英國政府在1931年率先放棄了當時實行的金塊本位制,宣佈英鎊貶值,加強外匯管制,並籌組了英鎊集團,以鞏固英國對自治領和殖民地的金融控制。除此以外,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僅拒絕償付外債或延期償付外債的國家,就多達廿幾個,這是過去經濟危機發生時從未有過的現象。

  歐洲國家嚴重的貨幣信用危機又反過來加劇了美國貨幣信用危機的發展。1933年春季,美國再次發生嚴重的銀行擠兌風潮,大批銀行經不住衝擊而倒閉。在此期間宣告破產的銀行達銀行總數的將近一半。為了遏止銀行倒閉之風,美國政府1933年3月5日命令全國銀行“休假”4天,暫時停止銀行的一切經營活動。4天後,又通過《緊急銀行救濟法》再度延長銀行緩兌存款的期限,接著又公佈了《銀行存款保險法》。正是在美國政府的大力干預之下,銀行的倒閉之風才得以平息。嚴重的貨幣信用危機促使美國政府放棄了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崩潰)。1933年4月,美國總統羅斯福(1882-1945)簽署了“黃金法令”,強制個人和私人銀行把握有的黃金全部交給聯邦儲備銀行,不准私人再貯藏黃金,停止銀行券兌換黃金,禁止黃金的自由輸出。5月,政府又宣佈美元正式貶值,把每美元的含金量減少41%。與此同時,國會還授權聯邦儲備銀行可以用國家債券為擔保來發行紙幣。美國的金本位制從此就為紙幣流通的制度所代替。

 危機的深遠影響

  這次經濟危機的打擊是如此沈重,以致各國的工業生產遲遲不能恢復到危機以前的最高水準。危機之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普遍陷入了特種蕭條之中。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直到1936年仍低於1929年大約5%。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法國和美國的經濟回升最慢,其工業生產1936年只分別相當於1929年的70.3%和88.1%。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積累和發展,使這次經濟危機後的蕭條時期拖得特別長,並且還沒有等到形成一次新的經濟高漲,下一次經濟危機又在一些國家爆發了。1937年,又是美國首先進入經濟危機,英國和法國也接著發生經濟危機。只有實行法西斯主義的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由於已經把經濟轉入戰爭軌道,才延緩了這次經濟危機的爆發。

  金本位制的崩潰,是1929-1933年經濟危機在貨幣金融領域裡引起的深刻後果。金本位制的崩潰,使資本主義國家失去了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通貨膨脹從此成了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醫治的又一經濟痼疾。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還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空前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嚴重的經濟危機迫使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它們紛紛尋求對策,以圖緩和和避免經濟危機。美國羅斯福新政,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鼓吹國家干預經濟、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手段和措施進行“反危機”的凱恩斯主義也應運而生。

  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也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世界範圍的爭奪。為了在經濟上劃分勢力範圍,各種對立的貨幣集團相繼出現,英鎊區、法郎區和美元區,把統一的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割裂了。外匯傾銷盛行,貿易保護主義空前發展,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遇到了許多人為的障礙,陷入了巨大的混亂之中。
  這次經濟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大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law of uneve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in imperialist period)

  在帝國主義階段,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跳躍式地發展,趕上或超過原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引起各國政治、軍事力量及其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發生相應的變化,造成帝國主義體系各種矛盾激化,乃至導致帝國主義戰爭的爆發,使社會主義革命有可能突破資本主義體系的薄弱環節首先取得勝利。這一規律,是列寧揭示和論證的,是帝國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具體表現

  “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列寧選集》第2卷,第709頁)。這種不平衡主要是指發展速度的不平衡。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於剩餘價值規律、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的作用,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必然是不平衡的。這首先表現為各個企業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在追逐利潤的激烈競爭中,一些企業興旺發達,另一些企業破產倒閉。其次表現為各個部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一些利潤率高的部門資本大量流入,這些部門就迅速擴展;一些利潤率低的部門資本大量流出,這些部門則停滯衰落。企業發展的不平衡和部門發展的不平衡,最後集中表現為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由於新技術的採用,新部門的開發,新企業的建立,後進的國家在經濟實力上可以迅速地趕上並超過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後來居上,實現跳躍式的發展。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資本主義政治發展的不平衡。首先表現為由於經濟實力對比的變化引起資本主義各國政治、軍事力量和他們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所處地位的相應變化,要求按照新的實力對比重新分割世界,劃分勢力範圍。其次表現為在資本主義體系的不同國家中,無產階級革命的政治條件及其成熟程度的不同。這種政治條件包括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如階級力量對比情況,階級矛盾激化情況,階級鬥爭發展情況,無產階級的覺悟程度、組織能力和領導水平等等。歷史實踐表明,在資本主義體系各國中,無產階級革命的政治條件的成熟程度同經濟條件的成熟程度不一定是成正比例的。有些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中階級矛盾異常尖銳,無產階級革命的政治條件往往成熟較早。

  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但是,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上,由於經濟條件的不同,這個規律發生作用的形式和引起的後果也有重大的區別。在自由競爭階段,整個資本主義還處在向上發展的時期,生產技術尚未高度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也還不高,企業規模相對比較狹小和分散。這時,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雖然也不平衡,但總的來說,發展還是比較緩慢、比較平穩的。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趕上和超過先進的國家,當時世界領土尚未瓜分完畢,發展較快的國家尚有擴張的餘地,還不致於引起重新分割殖民地的世界規模的軍事衝突。

  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由於壟斷的形成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具有了新的特點。經濟發展不平衡表現為跳躍式的。在帝國主義時期,壟斷對於生產和技術的發展具有推動和阻礙的雙重作用。在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壟斷資本為了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和爭奪世界市場,儘量利用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使本國經濟迅速地發展起來;而在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壟斷卻阻礙著新技術的採用,生產和技術的發展出現相對停滯的趨勢,並且由於這些國家大量輸出資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國內經濟的發展。這就造成一些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能夠跳躍式地較快地趕上和超過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從而在經濟實力的對比上發生急劇的變化。例如,英國在1870年以前一直是在世界工業生產中佔第一位,號稱“世界的工廠”。但是,當時英國的工業主要是紡織、採煤等舊的工業部門。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新的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新的工業部門不斷出現,到19世紀80年代末,美國引進科學技術,大力發展新興工業部門,迅速地趕上了英國,躍居世界工業生產的第一位。19世紀末,另一個新興工業強國,德國也超過了英國,躍居世界工業生產的第二位。這一時期政治發展不平衡表現為:一方面,隨著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它們強烈要求按照新的力量對比重新瓜分已被瓜分完畢的世界領土,要想按照自己的實力佔領新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就必須從老殖民帝國手中奪取,而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則力圖維持和鞏固原來劃分的勢力範圍。這樣,便造成新老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尖銳矛盾,以至導致世界性的軍事衝突。20世紀以來的兩次世界大戰,就其根本原因來說,都是因此而爆發的。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條件下,帝國主義國家的實力會遭到削弱,其矛盾最集中、最尖銳的國家將成為世界帝國主義體系內最薄弱的環節,革命就會首先在這裡爆發,並取得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是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和其他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也證明了這一點。

 社會主義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

  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是列寧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學說的出發點。列寧指出:“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產的條件下也只能是這樣。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確定不移的結論: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而其餘的國家在一段時期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或者資產階級以前時期的國家”。在列寧這個理論的基礎上,斯大林進一步指出:“戰爭揭露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的無法克服的弱點,而發展不平衡的規律預先就決定了不同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成熟的時間不同,這時列寧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得出結論:在新的發展條件下,社會主義革命在單獨一個國家內完全可能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切國家或大多數文明國家內同時勝利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這些國家內革命的成熟是不平衡的”。列寧和斯大林的這個科學結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它揭示了帝國主義時代無產階級革命的規律,展示了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進程,極大地激勵了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對革命勝利的信心。

 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不平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義、日三國戰敗,英、法兩國削弱,唯獨美國利用戰時大大擴張起來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在戰後初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戰前1937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佔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額的42%,出口貿易佔14.2%,黃金儲備佔50.5%;1948年,相應地增為53.4%、32.4% (1947)和74.5%。這是美國的全盛時期。

  從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聯邦德國、義大利、法國等國經過戰後的經濟恢復和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速度超過美國。而美國從侵略朝鮮戰爭失敗以來,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它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相對削弱。1958年,美國佔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46.1%,佔世界出口貿易的20.6% (1957),佔世界黃金儲備的54.1%;1977年相應下降為:36.3% (1976)、11.8%和27.5%。與此同時,日本以及聯邦德國、義大利、法國等歐洲共同體國家經濟實力則大大增強,特別是日本,經過50年代和6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到70年代初已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這就使得美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日本之間的經濟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形成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根據1979年的材料,它們之間的基本力量對比是: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為23,680億美元,出口貿易額為1,786億美元;歐洲共同體九國國民生產總值為23,800億美元,出口貿易額為5,626億美元;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為10,200億美元,出口貿易額為1,030億美元。可見,歐洲共同體在國民生產總值方面已趕上美國,在出口貿易方面更大大超過美國,日本的經濟力量雖不如以上兩方,但發展速度最快,在經濟比重方面繼續呈上升趨勢。美國經濟力量和政治地位雖相對削弱,但絕對實力仍居首位。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地位發生重大變化,導致資本主義世界三個實力中心(美國、西歐和日本)的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重重。但是,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發展為爭奪世界霸權、重新分割世界有所不同,當今它們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經濟上爭奪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的鬥爭。美國的霸權地位在相對下降,但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仍居主導地位,並且仍然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主要支柱。美國力圖繼續維持自己的勢力範圍,其他國家則力圖擺脫美國的控制,並且互相爭奪市場和原料產地,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發展不平衡規律發生作用的新情況。


NO:1293_3
U235  於 2002/10/01 10:35
Re: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參考資料:

1. 經濟學基礎篇

2. 世界經濟危機

3. 解救台灣經濟危機的正路

4. 如何解決台灣當前之經濟危機

5. 亞洲眾小龍 面臨比經濟危機更大威脅

6. 相關“經濟 發展戰略”搜尋

7.中國大百科:政治學、經濟學、地理學等。

NO:1293_4
恆愛台  於 2002/10/01 13:26
Re: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U235桑

[黑虷仔ㄉㄟ豆油]........無ㄉㄟ↘看!!!^__^

水喔!........閣下射擊運動中海上目標!佩服~佩服!.......超好文一篇!

謝謝!3Q~~受益良多!


NO:1293_5
U235  於 2002/10/01 18:03
Re: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恆愛台:
免客氣!應該的!

NO:1293_6
玩天堂的小朋友  於 2002/10/04 21:19
Re: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寫的太棒了,只是看太久眼睛在痛了(嗚~~~電腦太亮ㄌ)
喔!對了我第一次看到這種網站(我同學的阿爸介紹ㄉ)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