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U235 於 2002/10/01 10:32 | |
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 |
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地區內外的平衡 臺灣人執政要有志氣,獨立搞好國內外經濟,扁政府已成熟能防制大部份資金外流,相關國際、政、經、軍、心已能掌握;國民黨下台後,這殃殃百年大黨,並未表現出在台下或地方也能搞好民生經濟,根本沒有再上台的能力,再搜貼此資料以示不削在野國民黨地方政府之不顧民生。 臺灣人啊!臺灣人!有多少胡塗蛋(含外商)跟著這些壟斷黑今金政商劫貧養黑金而身受其害而不自知呢?該覺醒了!該是再次清除這以破壞民生經濟平衡,搞資本主義壟斷的黑金敗亡國民黨的時候的了,新政府要再次從經濟上擊敗這腐爛政黨! 經濟生態循環息息相關,其間之進化(產業升級)與變動(生產設備再投資與轉移)影響平衡,形成所謂經濟週期或景氣循環或經濟危機,其影響層次,大則廣及國際、地區、政府、業主,小則至眾多的勞工,發生之變動以:物價上漲、失業、產品滯消、企業獲利不足、生產地改變、信用危機、金融危機等;而臺灣這些問題之發生均為企業主的投(移)資過度所造成,破壞了臺灣地區勞動力供應與市場需求的平衡所致。 臺灣的經濟危機,問題出在沒有國家觀念、唯利是圖、不顧國內就業問題與市場穩定的大小企業業主,只見中國的低勞力市場之利,卻不見為斷己民生之害的過度移資。 求取世界和平,必求取區域和平,必定是有區域與區域間的力量協調,更必需看穿經濟、民生、政治、資源間的區域內平衡與區域間的平衡,否則軍事力量亦將受其影響產生不平衡,其結果不是政經不穩定就是戰爭。 經濟週期論(business cycle theory)景氣循環理論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 |
U235 於 2002/10/01 10:33 | |
Re: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 |
危機的非同期性或部分同期性,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戰後初期,由於資本主義各國遭受戰爭破壞的程度不同,經濟恢復的時間不同,資本主義經濟週期的進程也就很不一致。 二、局部戰爭,即50年代初美國的韓戰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美國的越戰,對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週期的進程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三、戰後各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但各國採取的國家干預措施並不相同,所以抵制外國經濟危機影響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四、由於某些地區和某些國家的經濟關係特別密切並有共同利害關係,戰後形成了一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地區性聯盟,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等,因此,經濟危機有時在這些國家裡表現出較明顯的地區同期性,而不表現為世界的同期性。 然而,戰後國際經濟關係日益密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空前發展,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趨勢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以上這些因素終於阻止不了經濟危機向世界同期性發展。70年代以後,連續發生了1973-75年和1980-82年兩次戰後嚴重的同期性世界經濟危機。由非同期性向同期性轉變,這就是戰後經濟危機發展的歷史趨勢。這一轉變,反映了經濟危機嚴重程度的加深。在非同期性的經濟危機中,未發生危機的國家還可以吸收那些陷於危機中的國家的過剩商品和過剩資本,起一定的緩衝作用;而在同期性的世界經濟危機時,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陷於危機之中,誰也救不了誰,而且還互相轉嫁危機,加劇了相互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並使危機的時間拖長。 危機頻繁、週期縮短 19世紀70年代初,馬克思在修訂《資本論》法文版第一卷時曾說過:“直到現在,這種週期的延續時間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絕不應該把這個數字看作是固定不變的。相反,根據我們以上闡述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各個規律,必須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數字是可變的,而且週期的時間將逐漸縮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5頁)。 馬克思關於週期將逐漸縮短的論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否仍然有效,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由戰後只發生過三次同期性的世界經濟危機來看,從1957-58年的危機起到1980-82年的危機爆發止,23年間發生三次危機,每一個週期略長於11年;而20世紀初從19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37年,37年間共發生6次危機,每一個周期略長於7年。兩相比較,戰後的經濟週期是延長了。但如果把非同期的經濟危機也計算在內,以美國為代表,從1948-80年,32年發生7次危機,每一個週期約為5年4個月,顯然又比戰前大大縮短了。還要看到,1973-75年的危機以後,只相隔4年多一點就爆發了1980-82年的危機,這是週期縮短的最近證明。 危機頻繁、週期縮短的首要原因,是由於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政府普遍加強了對於經濟活動的干預。每當經濟危機爆發時或將要爆發時,各國政府就在財政上和貨幣金融上實行膨脹政策,如增加預算開支,大搞公共工程,增加貨幣發行量等等,同時還用減免稅收、降低貼現率、放寬房屋抵押貸款條件等措施去刺激私人投資和私人消費。這些措施人為地激發起新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暫時地緩和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矛盾,使危機不能充分展開。這些措施,從短期來看,有時固然能夠延緩危機的到來或減輕危機的嚴重程度;但從長期來看,卻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能力,加劇了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矛盾,為下一輪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危機頻繁、週期縮短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由於技術的迅速進步,固定資本更新的週期大為縮短。各國政府為了保證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利潤,還採取加速折舊等措施以刺激私人投資,這也促進了固定資本更新週期的縮短。 危機頻繁、週期縮短,表明資本主義矛盾的激化,在國家的多方干預下,戰後雖然沒有發生像30年代那樣的大危機,但多次危機合起來,對於資本主義的打擊仍然是嚴重的。 週期變形 從一次危機到另一次危機算是一個經濟週期。危機是經濟週期的起點和終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整個週期分為四個階段,這是週期運動的傳統形式。當時整個週期是在國家不干預或干預較少的情況下自行運轉的。戰後,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佔統治地位的條件下,由於資產階級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採取一系列的反週期措施,包括在危機和蕭條階段的膨脹性政策以及在復甦和高漲階段的緊縮性政策,使週期發生了變形;危機的來勢沒有過去那樣兇猛,蕭條和復甦兩個階段,界限不清;高漲階段經濟增長乏力,有時還發生曲折和波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蕭條和復甦兩個階段混淆在一起,不易劃分,從表現形式看,整個週期是由危機、“回升”和高漲三個階段組成的,而不像過去那樣由四個階段組成。蕭條階段和復甦階段混淆不清,不僅50年代和60年代如此,70年代、80年代初期大體上也如此。 如前所述,在1980-82年的危機中,由於政府加強反危機措施,竟出現了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或幾次下降與回升互相交錯的鋸齒型。這種週期形態變化的新現象,是由週期運動受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嚴重干擾所造成的,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經濟週期的形態變化,並不是否定過去四個階段的劃分,危機、蕭條、復甦、高漲四個階段仍然是週期變化的基礎和前提,資本主義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週期的形態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 經濟危機的沖力相對減弱 戰後雖然週期縮短,危機頻繁,但在各次危機中,工業生產下降幅度都沒有戰前那樣大。1973-75年的危機,是戰後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它使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15.3%,英國下降11.2%,法國下降16.3%;而戰前比較嚴重的1920-21年的危機,卻使這些國家的工業生產分別下降了32%、55%和24%。至於1929-33年那次世界經濟大危機,各國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就更大了。當時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56.6%,英國下降32.3%,法國下降35.7%。 戰後危機衝擊力較小的原因,總的來說,是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反危機措施阻礙了危機的展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固定資本投資幅度下降不大。過去危機爆發時,企業一般都中止擴大再生產的投資,甚至暫停固定資本的更新。但戰後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政府實行減免稅收,加速折舊,以及其他各種優惠待遇,去鼓勵投資,再加上科技革命不斷開展,要求固定資本加速更新。所有這些,即使是在危機期間,也使固定資本投資的下降幅度不大,從而緩和了危機的惡化。 二、個人消費需求下降幅度較小。過去在危機期間,由於失業工人大量增加,勞動人民的收入減少,使消費品的生產過剩更加嚴重,轉而又加劇了生產資料的生產過剩,推動經濟危機進一步發展。但戰後由於消費信貸的擴大,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進,以及工人組織程度提高,抵抗資本家降低工資的力量增強,使消費的下降遇到了阻力,從而減輕了危機的嚴重程度。 三、以通貨緊縮、銀根吃緊、銀行擠兌和大批倒閉為主要形式的貨幣信用危機有所改變。這樣的貨幣信用危機,是戰前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大大加劇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戰後由於金融資本力量增強,政府採取膨脹性的貨幣金融政策,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控制和管理,增強了貨幣信用體系抵抗經濟危機衝擊的能力,從而減輕了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 三、由物價暴跌轉為物價上漲。戰前的危機是通貨緊縮,物價暴跌,人心惶惶,造成嚴重的緊張局勢。戰後由於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貨幣金融上和財政上實行膨脹政策,在危機期間,物價不僅不下跌,反而大幅度上漲,儘管留下後患,卻暫時緩和了危機的衝擊力量。 由於以上各種原因,戰後的經濟危機不能充分展開,生產下降幅度不大。這本身就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可以使危機的衝擊力減弱;但另一方面,又為危機頻繁、週期縮短播下了種子,同時還為70年代以來的停滯膨脹準備了條件。 危機期間物價上漲 如前所述,伴隨著戰前危機的,是通貨緊縮,物價暴跌。當時的一般情況是:危機階段,物價暴跌;蕭條階段,物價在低水平上徘徊;復甦階段,物價回升;高漲階段,物價迅速上漲;危機再爆發時,物價又大幅度下降。如此循環反覆,起伏波動。支配這種起伏波動的是市場供求關係的週期變化和貨幣供應量的週期變化,而這是在國家干預較少的條件下自發運行的。戰後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發生了變化,在危機期間物價不但不跌落,反而持續上漲。以美國為例,從戰後到80年代初,它爆發了7次經濟危機,僅前兩次危機期間物價有輕微下降,其餘的危機期間物價一律上漲。1948-49年的危機時,消費物價下降了3.1%;1953-54年的危機時消費物價下降了0.75%,從1957-58年的危機開始,以後在各次危機中,消費物價都在上漲,而且上漲幅度有增大的趨勢。1957-58年的危機中物價上漲了4.2%;1960-61年的危機中上漲了4.7%;1969-70年的危機中上漲了6.18%;1973-75年的危機中上漲了14.5%;1980-82年的危機中,1980年上漲了13.5%,1981年上漲了10.7%。 危機期間物價上漲的原因是: 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在戰後大力推行赤字財政政策和擴大信用的政策。每當經濟危機爆發時,它們就增加政府開支,降低貼現率和存款準備率,結果使貨幣供應量不斷增加,釀成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改變了貨幣供應量的週期波動,使之不再像戰前那樣在危機期間大量收縮,而是繼續增長,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推動物價上漲的力量。 二、私人壟斷的大大加強也是引起危機期間物價上漲的重要因素之一。戰後隨著生產和資本的不斷集中,跨部門的壟斷組織─康采恩進一步興起,主要經濟部門逐漸被壟斷公司集團所控制。這些大壟斷公司在制定商品價格時,實行所謂“領價制”,即由最大的“領頭公司”按照產品的生產費和根據“目標利潤”所確定的利潤量來規定產品的價格,其他公司也按這種價格去出售商品。因此,壟斷價格對整個物價的影響,比戰前大為加強。大壟斷公司在危機爆發時,用降低開工率的辦法去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動,不但不降低商品價格,反而提高價格以彌補損失。 三、戰後各種阻礙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下降的其他因素,也是引起物價在危機期間上漲的重要因素。 新技術革命與經濟危機 當代世界正面臨著新的技術革命的高潮,電子計算機工業、原子能工業、半導體工業、宇航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鐳射工業等一系列新部門的出現和發展,以及生物工程和海洋工程即將有新的突破,使物質生產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必將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一步發生重大的影響。 最近一個時期以來,西方國家的一些未來學家和社會學家,大肆宣揚所謂“後工業社會”、“資訊社會”、“第三次浪潮”等理論,企圖論證現代資本主義已經“變形”,它將成為與資本主義本質不同的所謂“後工業社會”、“資訊社會”,竭力掩蓋資本主義的歷史暫時性,把它看成是永久繁榮的社會制度,當然也不會再有經濟週期和經濟危機了。 那種認為新的技術革命能夠改變資本主義性質、消除經濟危機的說法,當然是錯誤的。這是一種技術決定論,是違反歷史唯物主義的。但不承認新技術革命對於經濟危機會發生重大的影響,也是不客觀的。目前比較明顯的,是新技術革命對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已經發生了雙重作用;一方面是緩和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加劇的作用。 新技術革命緩和危機的作用表現在: 一、使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老工業部門,如鋼鐵、煤炭、紡織等部門的比重將相對縮小,而新興工業部門的比重和作用則日益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某些傳統工業部門因生產過剩而減產時,新興工業部門卻在繼續增長,雖然抵消不了傳統部門的生產下降,但卻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全部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從而緩和了危機。 二、促進了固定資本大規模的更新和改造,不僅新興工業部門的固定資本要大量增加,而且傳統部門也要大規模地採用新技術,更新機器設備,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和危機。 新技術革命加劇危機的作用表現在: 一、加快了固定資本的更新和擴大,縮短了固定資本更新的期限,為危機頻繁、週期縮短進一步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方面使社會生產總量、剩餘價值量以及資本積累量都大大增加,為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另一方面,又使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同樣的生產規模所需要的勞動力日益減少,特別是機器人的使用,導致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固然,新興的工業部門和“第三產業”將吸收一部分剩餘勞動力,但畢竟不能全部抵消由新技術革命所拋出的產業後備大軍。失業的增加不僅使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尖銳化,引起新的動盪,而且還將使勞動人民的購買力減少,加劇了生產的擴大與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從而使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趨於深化。 在技術革命的雙重作用中,從長遠來看,加劇危機的作用將處於主導地位。因為,新技術革命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飛躍發展,並大大推進生產社會化的進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支配下,雖然也可能進行一些局部的調整,但終究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無法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因此,從發展趨勢看,經濟危機將不是趨於緩和,而是趨於嚴重。 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的產物,反過來它又促進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起伏波動中繼續向前發展。只要是資本主義制度存在,不管用什麼辦法去調節和制約這一矛盾,危機終究是不可避免的。危機和經濟週期是同資本主義制度共存亡的,只有用社會主義制度去代替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最後消滅週期性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在當代,經濟危機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同壟斷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加劇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轉嫁危機與反轉嫁危機的矛盾;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相互之間的爭奪商品市場和輸出危機的矛盾。總之,經濟危機加劇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它是世界動亂的重要經濟根源之一。 經濟危機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每次危機都使生產倒退幾年甚至幾十年,為資本主義世界帶來莫大的災難。危機使社會財富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在30年代的大危機中,被毀壞的煉鐵爐,美國達92座,英國為72座,德國為28座,法國為10座。1933年,美國有1,040萬英畝的棉花被毀在地裡,巴西有2,200萬袋咖啡被銷毀,丹麥有117,000頭牲畜被消滅。這種現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並未絕跡。例如美國在1973-75年的危機中,僅在1974年5月15日和16日兩天內,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牛奶壟斷組織就把38,000多加侖的優質鮮奶倒入水溝中。當千百萬人飽受失業痛苦的時候,當廣大人民仍在貧困線上掙紮的時候,資產階級竟如此毀壞由勞動人民辛勤創造的社會財富,這充分反映了它的腐朽性、反動性和歷史局限性。史達林有一句名言:“如果一種經濟制度竟不知道怎樣來處置自己生產出來的“多餘”產品,而在群眾普遍遭到貧困、失業、飢餓和破產的時候卻不得不把它們焚燬掉,那末這種經濟制度本身就給自己宣判了死刑”。只有資本主義制度被社會主義制度所代替,才能最後消滅經濟危機。←蘇聯之瓦解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驗證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之失敗! 19世紀-資本主義週期性經濟危機(cyclical crisis of capitalist economy in 19th century) |
U235 於 2002/10/01 10:34 | |
Re: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 |
1882、1890、1900年的經濟危機 這三次相繼發生的危機在廣度和深度方面都反映出資本主義矛盾的進一步尖銳化。隨著壟斷資本的不斷發展,壟斷組織在危機中的影響和作用也愈益明顯。 19世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展過程表明: 一、即使資本主義正處於極盛的自由競爭時期,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就已成為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的障礙。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過程一再遭受經濟危機的破壞。 二、隨著資本主義逐步成為世界體系,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越來越密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受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也必然影響到其他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週期逐漸統一,各國經濟危機的同期性日益明顯,從而發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三、經濟危機加速了大資本吞食小資本的過程。在頻繁的經濟危機推動下,資本集中逐漸達到了這樣的規模和程度,使壟斷日益成為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基礎。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的資本主義過渡。 二次大戰前-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 in the period of monopoly capitalism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world-wide crisis of capitalist economy in 1929-1933) 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law of uneve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in imperialist period)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義、日三國戰敗,英、法兩國削弱,唯獨美國利用戰時大大擴張起來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在戰後初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戰前1937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佔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額的42%,出口貿易佔14.2%,黃金儲備佔50.5%;1948年,相應地增為53.4%、32.4% (1947)和74.5%。這是美國的全盛時期。 從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聯邦德國、義大利、法國等國經過戰後的經濟恢復和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速度超過美國。而美國從侵略朝鮮戰爭失敗以來,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它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相對削弱。1958年,美國佔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46.1%,佔世界出口貿易的20.6% (1957),佔世界黃金儲備的54.1%;1977年相應下降為:36.3% (1976)、11.8%和27.5%。與此同時,日本以及聯邦德國、義大利、法國等歐洲共同體國家經濟實力則大大增強,特別是日本,經過50年代和6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到70年代初已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這就使得美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日本之間的經濟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形成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根據1979年的材料,它們之間的基本力量對比是: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為23,680億美元,出口貿易額為1,786億美元;歐洲共同體九國國民生產總值為23,800億美元,出口貿易額為5,626億美元;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為10,200億美元,出口貿易額為1,030億美元。可見,歐洲共同體在國民生產總值方面已趕上美國,在出口貿易方面更大大超過美國,日本的經濟力量雖不如以上兩方,但發展速度最快,在經濟比重方面繼續呈上升趨勢。美國經濟力量和政治地位雖相對削弱,但絕對實力仍居首位。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地位發生重大變化,導致資本主義世界三個實力中心(美國、西歐和日本)的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重重。但是,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發展為爭奪世界霸權、重新分割世界有所不同,當今它們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經濟上爭奪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的鬥爭。美國的霸權地位在相對下降,但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仍居主導地位,並且仍然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主要支柱。美國力圖繼續維持自己的勢力範圍,其他國家則力圖擺脫美國的控制,並且互相爭奪市場和原料產地,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發展不平衡規律發生作用的新情況。 |
U235 於 2002/10/01 10:35 | |
Re: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 |
參考資料: 1. 經濟學基礎篇 2. 世界經濟危機 3. 解救台灣經濟危機的正路 4. 如何解決台灣當前之經濟危機 5. 亞洲眾小龍 面臨比經濟危機更大威脅 6. 相關“經濟 發展戰略”搜尋 7.中國大百科:政治學、經濟學、地理學等。 |
恆愛台 於 2002/10/01 13:26 | |
Re: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 |
U235桑 [黑虷仔ㄉㄟ豆油]........無ㄉㄟ↘看!!!^__^ 水喔!........閣下射擊運動中海上目標!佩服~佩服!.......超好文一篇! 謝謝!3Q~~受益良多! |
U235 於 2002/10/01 18:03 | |
Re: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 |
恆愛台: 免客氣!應該的! |
玩天堂的小朋友 於 2002/10/04 21:19 | |
Re:打破經濟危機的迷思-經濟週期與中國人眼中的經濟危機 | |
寫的太棒了,只是看太久眼睛在痛了(嗚~~~電腦太亮ㄌ) 喔!對了我第一次看到這種網站(我同學的阿爸介紹ㄉ)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