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上能否完全和中國斷絕關係 ?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不凡 於 2002/09/25 00:10 | |
台灣經濟上能否完全和中國斷絕關係 ? | |
我覺得他的問題很攏統 在下功力不夠, 有請各位大大發表高見 轉載自http://www.taiwankiss.com/board6/data/34025.htm 你們覺得一切的一切都要和中國分開! 可不可以告訴我 什麼產業? 若你回答的出來你的成就一定超過梭羅!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Simon 於 2002/09/25 01:03 | |
Re:台灣經濟上能否完全和中國斷絕關係 ? | |
沒有戰爭的情況下不可能. 同樣的, 中國再怎麼對台灣不爽, 他也斷不了. 是中國依賴台灣 多於 台灣依靠中國. 如果兩邊高度緊張的話, 台灣不再增加流向中國,那是對台灣最有利的. 如果真來一次戰爭, 那是中國自取滅亡. 也好, 14億人口才得以解脫. 台灣會因國賊不再猖狂, 從此發展的更好. 其他就頂回去, 國家機密豈容匪諜竊取. |
蘭陽醒獅團 於 2002/09/25 10:34 | |
Re:台灣經濟上能否完全和中國斷絕關係 ? | |
台灣經濟上能否完全和中國斷絕關係 ? 我覺得他可以去應徵2100全民開獎的標題撰稿人了。 滿無聊的文字遊戲。 |
草地人 於 2002/09/25 11:15 | |
Re:台灣經濟上能否完全和中國斷絕關係 ? | |
以目前來講台灣對中國順差表面看是台灣依賴中國,可是沒有對台灣的逆差,哪來的中國對美國的大量順差(台灣輸往中國的原物料到中國加工成品出口中國賺的只是工錢而已)今天中國對台商的吸引力只有語言優勢,其他在東南亞國家都可以找得到(不過說來悲哀一個所謂世界強國也不過是一個世界低極品加工廠,中國人不要生氣喔!) |
CW 於 2002/09/25 14:55 | |
Re:台灣經濟上能否完全和中國斷絕關係 ? | |
<如果兩邊高度緊張的話, 台灣不再增加流向中國,那是對台灣最有利的.> Simon,我的看法亦是如此,「穩定的兩岸關係」是中國想要的,也只對中國有利。 台灣應在政治,外交,軍事上讓兩岸保持高度緊張,如此中國在經濟,外交的傷害 |
不凡 於 2002/09/25 20:04 | |
Re:台灣經濟上能否完全和中國斷絕關係 ? | |
收到 不過開版的人卻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
芋薯屬 於 2002/09/25 20:08 | |
Re:台灣經濟上能否完全和中國斷絕關係 ? | |
想必是個自認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呆子。 |
過客 於 2002/09/26 13:06 | |
Re:台灣經濟上能否完全和中國斷絕關係 ? | |
幹嘛要斷絕經濟的往來貿易? 只要沒有主權上的關係就可以了. |
暴支膺懲 於 2002/09/27 05:19 | |
Re:台灣經濟上能否完全和中國斷絕關係 ? | |
依存支那的下場 王永慶後台不夠硬嗎? 可是...嘿嘿... 中共查稅 多名台商被捕 中共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今年初宣布大力查緝逃漏稅,近日連多家知名台商也遭受波及。威盛關係企業香港建達董事陸虹、三星大中華區代理商耀科國際負責人施爭輝等人,均遭大陸稅務機關逮捕,大陸官方更認為耀科案是史上最大逃稅案。 台商在大陸被查到逃漏稅已經不是第一次,今年初在朱鎔基登高一呼要全面調查逃漏稅企業後,下半年大陸稅務單位已連續查緝幾起案例,其中也包括台灣業者,已讓其餘西進投資台商聞「稅」色變。 香港建達是威盛集團在大陸的主要通路,主要股東為威盛集團董事長王雪紅、總經理陳文琦主導的允盛、孟亞投資公司等,其餘股份則是藍德負責人陸虹的相關資金; 香港建達再轉投資大陸通路商藍德公司,持股六成以上。香港建達主要是銷售資訊周邊產品的通路商。 威盛集團透過香港建達在北京成立北京建達藍德,最近再成立上海建達。這次陸虹被抓,就是大陸稅務單位抽查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貨運公司,抓到上海建達逃漏稅,再牽扯到威盛集團。 香港建達總經理兼台灣建達國際總經理高英聰昨(25)日證實此事。高英聰表示,這是由於兩岸稅務不同所造成的誤解,主要是建達取回換修的新品沒有報稅,是建達紙上作業的問題,目前已付款了事,同時積極爭取上訴的機會。 高英聰強調,國內上櫃公司建達國際與香港建達沒有直接投資關係。 香港耀科國際為香港上市公司,耀科董事會主席兼總經理施爭輝22日也被大陸官方逮捕,理由是施爭輝涉嫌在大陸以收購、合資方式成立廣東佛山新領域、天賦等公司,3年中逃漏稅款超過3億元人民幣,占應納稅額的90%以上,被大陸媒體指為史上最大逃漏稅案。 (經濟日報) |
Skywalker-Luke 於 2002/12/01 17:45 | |
Re:台灣經濟上能否完全和中國斷絕關係 ? | |
http://news.yam.com/cna/china/news/200212/20021201102025.html 商業週刊:大中華經濟組合成形但有潛在危險 (中央社台北一日電)最新一期美國商業週刊指出,正在形成的大中華經濟組合,將成為人類史上一個最大的經濟組合,但是這個經濟組合有其潛在危險,那就是台灣和香港將更容易受到中國大陸政治和金融危機的衝擊。 報導以上海張江為例,說明大中華經濟組合的過程,包括了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海外華人。這場經濟融合意義深遠,不亞於歐洲及北美地區的經濟一體化。 報導提出了大中華經濟融合加速發展的數種表現: 一、在過去兩年,正式居住在中國大陸的台灣人,從三十萬劇增至五十萬,有些估計甚至超過五十萬。數千名台灣學生正在中國大陸攻讀學位,而不是到美國留學。 二、今年中國大陸將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進口市場,未來一至兩年內,如果兩岸能實現直接通航,兩岸貿易額將更大幅上升。 三、中國大陸正成為世界第三大資訊科技產品生產地,產量超過台灣,但是其中許多好處流入台灣公司。 四、為了維持珠江三角洲的競爭力能領先中國大陸其他地區,香港和廣東的商界及政府,正在討論一項投資額達十九億美元的建橋計劃,興建一條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大橋,他們還討論密切香港與內地的鐵路和公路聯繫,以及更方便的過關措施和協調珠三角五大機場服務運作的方式。 五、香港作為中國大陸國際資本窗口的作用正在發展。更快的審批手續促使中國銀行(香港)選擇在香港而不是在紐約上市。同時,有大批其他中國大陸的企業已在香港創業板上市。 報導引述世界銀行估計,大中華經濟整體國內生產總值,將在五年內超過歐盟,達到十二兆美元,這個水準將是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近三倍。到那時,台灣、香港、中國大陸的股票市值,可能挑戰日本兩兆一千億美元的水準。 報導指出,如果將龐大的海外華人包括在內,大中華的概念甚至具有更大的範疇。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返回中國大陸做生意。 報導引據管理顧問大前研一說,中國大陸有大批經濟開發區租給外國投資者,估計約有十萬名韓國人居住在黃海地區的城市如青島和天津,大約四千家日本公司在大連附近營業,新加坡公司也是中國大陸外資的主要來源。上海、重慶、深圳、東莞、香港等地的企業家,已經花費二十年時間擴展人際網絡和建立基礎,這些優勢將使其他外國人非常難於與之競爭。而他們同時也為中國大陸提供了與外國競爭所需要的管理和金融專長。 報導分析,香港向中國大陸傳遞的金融業經驗和資金,將協助中國大陸的公司走向國際。在多年來極力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之後,現在香港人已願意到中國大陸工作。香港所要扮演的最重要角色,或許是成為大中華的華爾街。 對於兩岸關係,報導說,現在中國大陸已減少經濟發展中的政府指令,北京也已經開始意識到,實現兩岸統一的最方式是推進兩岸經濟合作進程。而兩岸緊張關係的冷卻,有助於大中華經濟組合。中共不但低調處理台灣的分裂言論,還暗示願意與台灣磋商貿易問題。兩岸的全面合作,顯然將給雙方帶來好處。分析人員估計,如果兩岸直航,台灣和中國大陸至二○一一年的經濟成長將增加三個百分點,同時還將使雙方的出口額每年增加一千億美元。 在論述了大中華經濟組合的發展前景之後,報導也指出,大中華經濟組合存在一些潛在危險:由於台灣和香港公司在製造、配件、工程和市場方面越來越依靠中國大陸,它們將更容易受到中國大陸政治和金融危機的衝擊。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