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RIETI  於 2002/09/16 01:01
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下週要去學會作報告,把大綱post上來:

假說一:全球產品與技術的創新速度,追趕不上由於中國生產過剩與內需不足導致的
全球商品價格下滑以及獲利減縮。

假說二:獲利減縮反過頭來壓縮下一波投入創新的動能,導致現有大多數技術與商品
的更進一步陷入價格競爭,生命週期更加短縮,形成惡性循環。

假說三:原來作為解決方法之一的低利率政策,因為亞洲各國企業獲利遭到壓縮無法
發揮刺激投資與消費的經濟效益,這導致亞洲需要透過財政支出與降低企業
稅賦來維持投入能量,維持就業與保障社會安定,但政府財政收支大幅惡化。

假說四:隨著亞洲各國加入自由貿易區或是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在要素價格均等化的
作用力持續發酵之下,亞洲各國將伴隨中國過剩勞力與內需不足而向下沉淪。

假說五:在中國無法跳脫計畫經濟思維本質並解決就業問題的後果,會呈現出對中國
投資國家必須共同負擔中國社會結構轉型所產生的社經成本的現象,其結果
可能是中國社會動盪,而亞洲破產來臨之日亦不遠已。

結論:中國解決問題的手段可為:經濟手段、政治手段、軍事手段,亦可能對外發動
戰爭以轉移人民對其國內問題的注意力。

2002/09/15


NO:1141_1
RIETI  於 2002/09/16 01:06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推論一:中國缺乏消費能力的巨大人口是暫時終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一股力量?
推論二:中國國情並不適合採行市場經濟?

NO:1141_2
RIETI  於 2002/09/16 01:15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解 :中國必須分斷而治,分為六七塊,採更loose couple的統理機制,降低管理難
度,並避免單塊的社經危機快速傳染到其他塊。

課題:如何改變中國人的價值觀以維持亞洲社經安定發展?


NO:1141_3
CW  於 2002/09/16 02:55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RIETI

幾個建議(或疑問)提供給你

<假說一:全球產品與技術的創新速度,追趕不上由於中國生產過剩與內需不足導致的
全球商品價格下滑以及獲利減縮。>

1. 中國生產過剩的大多是低技術和品質低裂的產品,也就是特定的某些產品,你應小心使用
「全球產品」這名詞,我想至少汽車,飛機,生物製藥都不含在裡頭。也因此,某些產品的
<技術的創新速度> 是 <中國生產過剩與內需不足> 所影響不到的。

2. 全球 部份 商品價格下滑以及獲利減縮和<中國內需不足> 應無太大關係。

<假說二:.....,導致現有大多數技術與商品的更進一步陷入價格競爭,生命週期更加短縮>

3. <產品的生命>週期和產品的技術或設計進步的速度有最大關係,和<價格競爭>沒有太大關聯。

<假說三:原來作為解決方法之一的低利率政策>

4. 如果你指的是2001-2002這段時間,那你說亞洲各國利率政策尚可接受,但如果你指的是
過去5-10年,那就不是,至少台灣就不是。

<假說四:隨著亞洲各國加入自由貿易區或是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在要素價格均等化的
作用力持續發酵之下,亞洲各國將伴隨中國過剩勞力與內需不足而向下沉淪。>

5. 小心使用<亞洲各國>這名詞 我認為東南亞國家受<中國過剩勞力>影響比東北亞國家
大很多。同樣的意見對 <亞洲破產來臨之日亦不遠已> 中的亞洲。

<推論一:中國缺乏消費能力的巨大人口是暫時終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一股力量?>

6. <中國缺乏消費能力的巨大人口> 是過去近一百年皆如此,資本主義市場也不見萎縮。

<課題:如何改變中國人的價值觀以維持亞洲社經安定發展?>

7. 請定義一下<價值觀>在此所指為何? 又其如何與<維持亞洲社經安定發展>扯上關係。


如果你present的對像為一般人,你可以ignore我的問題,如對像是有學術背景的或敏感的
企業人,那請謹慎一下比較好。


NO:1141_4
化明者  於 2002/09/16 06:51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好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


NO:1141_5
RIETI  於 2002/09/16 09:40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CW
Thanks for your commnet.

假說一:
全球產品與技術的創新速度所創造的利潤,追趕不上由於中國生產過剩、內需不足、
商品價格下滑而導致的獲利減縮的速度。

重點:
許多對中國投資企業必須不斷引進較新的技術或商品,才能維持獲利。因為中國人
喜歡外國貨,消費價值觀普遍傾向於能夠更便宜地買到好的新的商品。


NO:1141_6
RIETI  於 2002/09/16 09:55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2. 全球 部份 商品價格下滑以及獲利減縮和<中國內需不足> 應無太大關係。

全球部分商品價格下滑與中國絕對有直接與間接的關係。中國對美國出口的金額
與量雖然逐年增加﹝非成長率﹞,但是商品出口單價則是逐年下滑,像是手機、
電腦以及數位像機等周邊設備,主要是由於中國產能過剩導致價格過度競爭所致,
這也使得許多企業獲利因而減縮。

中國內需不足與生產過剩壓迫扭曲了對中國投資企業原有的獲利模式,許多跨國
企業已經紛紛擬定中長期策略,準備打消耗戰,價格崩跌將更加嚴重。這點可從
中國消費者物價以及廠商出貨價格指數連年下滑一窺究竟。

許多企業必需不短引進新技術與新產品才能維持獲利,但卻反而進一步加速技術
與產品生命週期的短縮化,主要是因為舊技術與舊產品可能在中國賺到錢的時間
越來越短,縮短的原因就是消費規模不如想像中那麼大。


NO:1141_7
RIETI  於 2002/09/16 09:56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4. 如果你指的是2001-2002這段時間,那你說亞洲各國利率政策尚可接受,但如果你指的是過去5-10年,那就不是,至少台灣就不是。

沒錯,是近兩年!


NO:1141_8
RIETI  於 2002/09/16 09:59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5. 小心使用<亞洲各國>這名詞 我認為東南亞國家受<中國過剩勞力>影響比東北亞國家
>>大很多。同樣的意見對 <亞洲破產來臨之日亦不遠已> 中的亞洲。

應該說是東亞比較恰當,東亞國家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有些原本就很相似,產也屬性也較
接近,將來製品與技術overlap的機率大於其他區域。


NO:1141_9
RIETI  於 2002/09/16 10:01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6. <中國缺乏消費能力的巨大人口> 是過去近一百年皆如此,資本主義市場也不見萎
>>縮。

有所疏漏,我只的是中國本身而非全球。指出中國並不適合採用市場經濟!


NO:1141_10
RIETI  於 2002/09/16 10:03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請定義一下<價值觀>在此所指為何? 又其如何與<維持亞洲社經安定發展>扯上關係。

價值觀指的是『必須硬撐去維持中國統一局面』的價值觀,放棄這點,或許中國比較
不會罹患大頭症。


NO:1141_11
RIETI  於 2002/09/16 10:21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CW兄
有事請教,請惠賜您的email。
[email protected]

NO:1141_12
化明者  於 2002/09/16 11:26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放棄『必須硬撐去維持中國統一局面』的價值觀.

Good try.


NO:1141_13
CW  於 2002/09/16 13:20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RIETI :

eamil 已寄出

另,你還是對有些名詞的使用不夠小心

<東亞國家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有些原本就很相似>

1. 東亞包含了日本 ,韓國,台灣,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我不相信你可以把日本和
菲律賓放在同一等級來討論其經濟與產業發展而不受到質疑。


2. 產品的生命週期和產品的技術或設計進步的速度有最大關係,不要混淆<價格的競爭
與下滑> 和 <產品生命週期的長短> 的關係。 價格下滑有時和產品生命週期
是沒有關係的。particualar in China.


NO:1141_14
CW  於 2002/09/16 13:40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中國內需不足與生產過剩壓迫扭曲了對中國投資企業原有的獲利模式,…
這點可從中國消費者物價以及廠商出貨價格指數連年下滑一窺究竟。>


中國產能過剩 有一部份是導因於政治指導經濟
市場供需無法產生作用 特別是國企業生產了一堆品質低
不具競爭力的產品 所以才 ”生產過剩 供過於求” 因沒人要買!

與一般 產業因對市場過度樂觀 投資過度 或因競爭策略
括大投資以降低成本 而導致的供過於求 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消費者物價之所以下滑也很可能和中國的消費力不振
有直接關係(代表中國實際上經濟惡化) 和生產過剩無太大
關係

<價值觀指的是『必須硬撐去維持中國統一局面』的價值觀,放棄這點,或許中國比較不會罹患大頭症。>

民主 自由 法治 應是重點 不然再小的國家也可以窮兵黷武



NO:1141_15
Simon  於 2002/09/21 16:55
Re:亞洲經濟破產之日

RIETI  

Sorry for late reply.

你的假設一.二. 基本上都沒錯,CW 所提假設一汽車,飛機,生物製藥等等是對的,讓你的報告更完整,不過這幾個項目都不是所謂標準「自由化 全球化」的商品,太多非關稅障礙還有政策影響,對構成總體經濟的權數也不見得那麼重。還有,直接金融股市的不振也影響了全球產品與技術的創新速度,這必須提到。假設一 跟.二確實存在了密切的連動關係,但是,有一點應該要提的,也就是檢驗外在 macro 大環境,『科技創新』能夠對經濟產生重大的推動作用的商品 ,經濟史上從來就不是很多,90年代的PC是極少數特例。另外『有效需求』應該是著墨的重點之一。

假說三到假設五實際上是一連貫的發展,我認為檢驗東亞諸國的『要素生產力』毋寧是病危開刀房之前徹底的身體檢查。

東亞製造業應該回顧過去:
甲:冷戰瓦解釋放出來的生產力跟民間消費力,軍事預算轉化跟累積數十年先端科技一次爆發。
乙:供給面從歐美民生消費品製造業產業結構,不能滿足增加的內部有效需求,烏拉圭回合到 WTO的開放自由貿易,交易平台的較小阻礙,又加速了一次到底的狂飆。
丙:以日本為首加四小龍,與加入東協到加入中國所產生的「量變」到「質變」,四小龍當時不到六千萬人口投入製造出口人力跟現今的東亞起碼五六億不可同日而語。
丁: IT產業從 PC Moil Phone 衍生的龐大需求。

特別是對 1960 70年代一路蓬勃發展的日本跟四小龍,很輕率地把高成長 take for granted,跟麥克阿瑟當年說日本(其實台灣也一樣)只有十歲的頭腦一樣,更加需要總體檢 review ,現今的問題其實源自於我們過去所形成的觀念、體制跟做法。
『亞洲經濟破產之日』,我認為很多日本人跟台灣人都把中國看的太重了,也很少注意到西方人在中國投資的屬性,他們多投資在金融業 零售業跟 『政策保護的汽車業』,一方面使「過剩資本」得到出路,從事的行業都是不折不扣的開發新商機,沒有像東亞出口製造業投資中國反過頭來打擊到自己原來賴以為生的本業。
我對於你推論一:中國缺乏消費能力的巨大人口是暫時終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一股力量?沒有那麼悲觀。推論二:中國國情並不適合採行市場經濟? 我認為這是他家的事。事實上經濟發展存在著不同的選項。交往帶著指導性圍堵,是冷戰後與舊共產國家如何漸進式的控制在 「動態穩定平衡 equibrium」狀態,也是 soft landing必要的做法。 『和平演變中國』不是東亞國家的目標,美國拿這個是他們的立場,卻是以東亞國家大幅投入資源到中國做代價,歐美國家還因此受惠,保持進口CPI 低指數,對於他們國內其他各級產業更有消費能力 ,東亞國家卻引發一大串的經濟問題。因為先進國如日本美國的第三產業,特別是自己內需服務業都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而這部份還不至於通縮太嚴重,起碼如何.提升直接跟國際關聯性較低的產業(non-import export industry)的多樣化跟生產力,特別是日本應該有改善的空間,傳統式的橋樑道路港口等硬體已經失效,軟體化 無形貿易財還有相當空間。戰前『大東亞共榮圈』如果現在換個方式,捨棄『征韓論』 改以『南方共榮圈』為主軸,畢竟俄羅斯一下難以跟日本成局、朝鮮跟中國敏感太難搞又太大,這也是日本在亞洲數百年的路線之爭,北方應側重的是國防安全,而不是經濟。南方反而是經濟、生存與國防命脈跟多邊集體安全先。不妨設定台灣 越南泰馬印尼,當成一個大經濟區塊,用西方式的合資 技援共同或委託經營,譬如日語 越南語泰語印尼語等的區塊間交換設校,觀光資源的參與建設推廣,指向性地區產業的經營推廣等等,這畢竟都還是在日本的能力範圍,不會陷入像中國那麼大的黑洞泥沼,大家東亞的區塊內因為有真正的相對落差,彼此淨流通,實質生產力可以因明顯的比較利益獲得真正的提升,特別是由日本帶頭有明顯的穩定全局力量,不致於像現在集中在對歐美有形商品輸出,還是拼命自我內部壓榨消耗,對歐美實際是流血輸出,還因供過於求 價格崩跌金融緊縮。
這不是說日本要斷絕跟歐美的往來,日本在汽車 機電上面的全球競爭力世界首區一指,但是,如果日本能更積極地與台菲越泰馬印區域整合,將能把民間剩餘資本導入較有生產力 也帶動經濟活動。

對製造業外銷部份,我想,把『有效需求』--各世界主要經濟體及其內部 by block & segmentation ,跟『要素生產力』--by industry & factor做出一個評估與對比;潛在的消費能力跟有真正實質競爭力的產業如果能夠配對,針對自身國內及國際可能的『有效需求』做出回應,我認為這是產學政界可以做的。

至於現在因為中國所引發普遍性製造業的通縮問題,我一直認為台灣是個關鍵,日本應該腰稈挺起來跟台灣官方對官方,嚴正要求台灣善盡『國際責任』,甚至於說難聽點,逼迫阿扁政府做個『負責任的國際成員』,台灣佔中國 IT 產業產值的 七十幾百分點,其他外銷製造業也都從三四成到五六成產值,這些都是害東亞供過於求的極重要原因。台灣自己的內部一大串的『不當補貼』,政治上的推波助瀾跟放任,助長商人對中國過度投資的無賴行為。

短期內日本應該要求扁政府矯正並扭轉過度向中國投資的情形,美國的立場一直不定,但是日本必須要採取行動,拿 FTA 嚴肅要求,否則像 SONY , Toshiba ,NEC 都不得不要台灣的 OEM 廠 鴻海華碩 大眾等從中國深圳廠 蘇州廠上海廠生產出貨。

中期徹底正視『有效需求』跟『要素生產力』,修訂21世紀版的 『南方共榮圈』產業發展。對美國可以深談說明,日美不可能因為小矛盾(例如戴爾Dell, 惠普HP進口商要低價進口電腦)而在大架構上產生誤會,我想日美應該可以溝通出一個辦法。


希望這對你有幫助.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