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委與記者
回 覆 | 返 回 |
路邊社 於 2002/08/14 10:48 | |
監委與記者 | |
一篇批評監委的文章,在我看來,居然像是媒體自省的文告。只可惜,媒體絕不會把文中的「監委」代換成自己。 監委職司糾彈文武百官,糾彈的根據,必須依事實、證據作判定。因此,當楊記者這般剴切地標榜陶公高義,以譏評當今監委面對權力卻忸昵的姿態,是多麼理充詞沛啊!文中提到監委「精心策劃問題引導」、「臆測」、「對『兵變』一詞認知模糊」、「未深入調查」等等,的確如記者說,實在「草率」。故而文末對監察院「蒼蠅蚊子院」、「冤枉院」的嘲諷之詞,毋寧說是在「恨鐵不成鋼」之心情下的憤激之言。 不過,楊記者此篇若有佳義,大概也言盡於此了。可是我們還可以從此文中,引伸出兩個問題: 1.媒體自省問題 2.監察權的存廢問題
前監委陶百川去世,資深政治學者胡佛評價其一生,除了稱譽其「高風亮節」,更強調他「不冤枉人」。為何監委的「不冤枉人」比「高風亮節」更值得國人敬重?看了最近曝光的監察院拉法葉案調查小組的筆錄,不得不令人感嘆,胡佛的洞察確有見地。 陶百川「不冤枉人」最為突出之事例,是他完全不畏早年白色恐怖及威權統治的政治氛圍,完成了與外界「認知」截然不同的孫立人事件調查報告,直指事件源起於軍中「留美派」與「黃埔派」的政治鬥爭,全案並無謀叛意圖。這項調查雖因政治因素遲至近年始得公布,卻已成為後世觀照歷史的重要證據。 同樣是涉及軍事將領的調查,在監院約詢李前總統的筆錄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在監委「精心策畫」的連環問題引導下,李前總統直指郝柏村「可能兵變」。以當年的政治情境,李登輝午夜夢迴若有此憂懼,或許可以想像;但十年後的今天,監委竟仍將這種純屬個人「臆測」之詞載入筆錄列為心證,也未再作深入的調查,甚且以此作為認定郝柏村等「侵犯統帥權」的依據之一,監委的輕率讓人訝異。 更可議者,監委對「兵變」一辭的出處,認知相當模糊。甚至有監委表示,李總統「應該沒有」直接說出「兵變」二字,兵變可能是委員紀錄時「統整」李登輝想法的一個概念。直到昨天,監委一再討論,才確認李登輝是說過「可能發生兵變」的話。草率若此,就更讓人驚駭莫名。監委們多的是法學碩儒,豈會不知調查報告應力求嚴謹及確實,以免誤斷人的清白及事的是非?若可逕依「統整」認知「兵變」,豈能與「監察」之名相配?更遑論達到「不冤枉人」的境界了。 監察院被譏為蒼蠅蚊子院,或許讓監委覺得不受尊重;但若監察院淪為「冤枉院」,卻將使監委斯文掃地。如果不能對權力及流俗的政風懷有一點抗拒能力,監委如何作出公正而真確的評斷? 【2002/08/14 聯合報】 |
蘭陽醒獅團 於 2002/08/14 17:50 | |
Re:監委與記者 | |
問題點出在哪? 新聞作業員從不用功,只看到一點就 大慨從高中後,這些新聞作業員已經不太讀書了, |
土伯 於 2002/08/14 19:42 | |
Re:監委與記者 | |
我想到的是這些媒體多年來毫無實據、極其荒謬地把拉艦弊案說成是李前總統「貪污」, 這種行為連稱「冤枉」都不配, 只是「惡意抹黑」. 反之, 拉艦案中郝柏村先斬後奏, 且只以數行文字草率向總統「交代」 (然而這卻是我國最重要的軍購案!),有諸多違反常理及行政秩序之處, 確是極明確地應究其責任. 然而這些媒閥卻絲毫不提, 像是郝柏村這種行為是民主國家行政常態一般, 倒是以小說創作式的報導, 繼續編派李前總統「貪污」的謠言. 對監院嚴謹的多的報告, 則是設法模糊焦點, 讓民眾見樹不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