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記者楊欣怡把「陳朝容」改名為「陳朝龍」
回 覆 返 回


土伯  於 2002/08/13 16:06
中時記者楊欣怡把「陳朝容」改名為「陳朝龍」

容 = ㄖㄨㄥ′
龍 = ㄌㄨㄥ′

記者比一般人還沒常識 ??


http://yam.chinatimes.com/ctrealtm/politics/news/200208/200208131513280117R.html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101+112002081300714,00.html

游月霞:鄭余鎮不負責 王筱嬋不正常


楊欣怡/台北報導
2002-8-13 15:13

--------------------------------------------------------------------------------

立委游月霞今天上午痛批鄭余鎮的婚外情,她一一點名表示,鄭余鎮是不負責任,王筱嬋是不正常,而邱彰是助紂為虐,統統都是社會不良示範。
昨天甫自大陸返台的游月霞表示,鄭余鎮這樣遠走高飛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像他這樣另結新婚拋棄元配,未來的下場一定像她的前夫陳朝龍一樣,游月霞表示,陳朝龍前幾天還來求助她幫忙解決財務問題,她很想反問陳朝龍,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游月霞表示,他希望鄭余鎮不要貪圖一時的快樂,做出這種不負責任的事情,他應該回來面對選民與家人,向元配將事情說清楚並認錯,她認為身為立法委員,不應該是自己爽就好,要捨才有得,他希望鄭余鎮要高明不要精明。

她也認為邱彰是在渲染一些不健康的想法,至於王筱嬋則是身心有問題,明明是破壞別人家庭,卻還不知羞愧而在那裡大吼大叫。她表示,王筱嬋似乎覺得只有她最漂亮,但漂亮是不可靠的,年輕雖然是本錢,但卻不是一切。


NO:909_1
土伯  於 2002/08/13 16:32
Re:中時記者楊欣怡把「陳朝容」改名為「陳朝龍」

另一則問題報導:

問題點1: 「國防部」的什麼人作出以下發言 ?

問題點2: 此項發言未見問答原始文句, 只有意含不清的報導,
即發言人原意究為何者:
(a)是針對國軍現狀而言, 軍隊已國家化, 故無發動兵變的可能.( 指將來不會, 未對過去作斷定 )
(b)國軍是國家的軍隊,是過去以來一直成立之事實, 故從來沒有兵變之可能性(含軍購拉艦時).

★PS: 請版主幫忙把本討論串標題更改為「本週問題報導--程度輕之部分」

反購艦即遭兵變?國防部:不可能

民視 2002-8-13 14:12

--------------------------------------------------------------------------------

根據媒體報導,在監察院拉法葉案調查報告中,李前總統被監委約談時表示,如果當時他反對這項購艦案,可能會發生兵變。

對於兵變的可能,國防部則強調,國軍是國家的軍隊,絕對不可能發生兵變。


NO:909_2
簡單  於 2002/08/13 16:35
Re:中時記者楊欣怡把「陳朝容」改名為「陳朝龍」


這種大烏龍
中時這次總該刊登啟示道歉了吧

NO:909_4
土伯  於 2002/08/13 16:44
Re:中時記者楊欣怡把「陳朝容」改名為「陳朝龍」

補充前一篇貼文,

唯有當發言人原意為
《 (b)國軍是國家的軍隊,是過去以來一直成立之事實, 故從來沒有兵變之可能性(含軍購拉艦時). 》
之時, 本篇報導才能正當地使用這個標題『 反購艦即遭兵變?國防部:不可能 』
,也才能成為前後相關的報導!

然而, 該報導最後一句卻隱性地暗示原問答應為:
Q: 「國軍有沒有可能發動兵變 ? 」
A: 「國軍是國家的軍隊,絕對不可能發生兵變。」

而這種情況乃是指發言人原意為
《 (a)是針對國軍現狀而言, 軍隊已國家化, 故無發動兵變的可能.( 指將來不會, 未對過去作斷定 ) 》

此時, 這篇報導就是「移花接木」式地斷章取義了!


NO:909_5
土伯  於 2002/08/13 17:25
Re:中時記者楊欣怡把「陳朝容」改名為「陳朝龍」

答案揭曉!
請注意這篇中央社報導最後一段 :

『 黃穗生說,當時的運作狀況他不了解也不能說明和評論,而現在國防部的運作,是絕對會依據法令、規定向三軍統帥、總統報告。另外,黃穗生也重申,國軍效忠國家,是國家的軍隊,完全遵照憲法約制和政府法令,絕對不可能發生「兵變」。 』

★由此可知, 黃穗生關於「國軍是國家的軍隊,絕對不可能發生兵變。」的發言, 文意乃是指「現在國軍的運作狀況」, 即為我前篇貼文所指的(a) .

★可以明確指出, 上篇民視報導採取嚴重誤導的陳述方式, 而下面這一篇中央社報導則採取部分誤導的陳述方式.

★這兩篇報導事實上可以輕易避開誤導, 讓讀者更快地得到更具意義的資訊
[ 而非存有(a)或(b) 兩者判讀的問題 ]

例如: 中央社報導可以採用這個標題:
『國防部指目前國軍遵照憲法,故無發生兵變的可能性』,或,
『國防部指目前國軍已國家化,絕不可能發生兵變』

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news/200208/20020813115057.html

國防部說國軍遵照憲法約制絕不可能發生兵變
中央社
2002-8-13 11:37

--------------------------------------------------------------------------------

(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十三日電)媒體報導監察院拉法葉案調查小組約詢前總統李登輝的筆錄指出,李登輝向監委指控,當初如果不同意採購拉法葉艦,「絕對可能兵變」。國防部軍事發言人黃穗生表示,國防部尊重監察院調查權,對於調查中的案件不作評論,他強調,國軍遵照憲法約制和政府法令,絕不可能發生兵變。


黃穗生上午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中,答覆記者詢問時說明,有關監察院調查前海軍上校尹清楓命案和拉法葉艦案,目前仍在調查中,正式報告目前並未公布,媒體披露的內容是非正式的公文書,國防部獲得的相關資訊也是在媒體中得知,目前並未接獲監察院正式的調查報告,因此貿然說明和評論並不合宜。

黃穗生說,國防部將在接獲監察院正式調查報告後再提出說明,並會依相關規定處理,也會將處理狀況向社會大眾說明。

對於媒體記者追問當初軍方採購拉法葉艦,是否未向三軍統帥、總統報告?黃穗生說,當時的運作狀況他不了解也不能說明和評論,而現在國防部的運作,是絕對會依據法令、規定向三軍統帥、總統報告。另外,黃穗生也重申,國軍效忠國家,是國家的軍隊,完全遵照憲法約制和政府法令,絕對不可能發生「兵變」。


NO:909_6
土伯  於 2002/08/13 17:54
Re:中時記者楊欣怡把「陳朝容」改名為「陳朝龍」

以下報導, 性質上可能不止於「問題報導」, 而該歸於二級「侵犯惡性報導」.

【診療方式】先觀察病徵, 在作分類(給出病名, 輕重程度), 描述此病毒攻擊方式及對象, 如果可能, 則給出抗病處方.


【病徵】
問題點1: 「鄭余鎮」果真有出現在事件當事人的爭論中嗎? 還是記者本人自行關連?

問題點2: 「鄭余鎮」是事件當事人的爭論的起點嗎? 謝姓工程人員是如報導引示的:
「鄭余鎮事件後, 才首次 決定/提出 分手要求」, 並且該女子以鄭王兩人情況向謝姓工程人員施壓嗎 ? 是否「鄭余鎮」在兩人爭論中一直出現, 還是偶爾提及 ?

問題點3: 關於當事人的資訊是記者由同事口中打聽來的嗎 ? 若如此, 「鄭余鎮」究竟是同事甚至記者的用語, 還是當事人雙方的用語 ?


我的術語:
【引示】在前後行文環境中, 設定一個使讀者易誤解的方向, 通常的方式是: 去除事實間整體的關連性質, 而僅陳列片斷, 讓讀者在暗示下錯誤組合、推導它們.
( 參考觀念: Computer Science 中的 Formal Language 學門, 其中的 ambiguous language/grammar )


【原報導】
http://yam.chinatimes.com/ctrealtm/society/news/200208/200208131323420509R.html
中時

鄭余鎮效應?台電員工因情所困跳樓命危


陳世宗/中縣報導
2002-8-13 13:23

--------------------------------------------------------------------------------

為何鄭余鎮敢帶心愛的女人另組家庭,你卻不敢?台電台中火力發電廠一名謝姓工程人員,受婚外情所困,對方要求效法鄭余鎮精神,謝因有擁有美滿的家庭,兩名兒子今年分別上高中及國中,只好選擇用繩索套住頸部,從四樓跳樓自殺,尚於沙鹿童綜合醫院加護病房觀察中。
任職於台電台中火力發電廠的謝姓工程人員,三年前從台北西區調來台中電廠服務,平常個性活潑樂觀,卻與女子發生婚外情;鄭余鎮事件後,謝堅決要與該女子分手,卻因該女子不願鬆手,堅持要求謝與原配離婚,效法鄭余鎮和心愛的王筱蟬,另組家庭,逼的謝走向絕路。

前天謝於該女子住處四樓,先以繩索套住頸部後,從四樓後側往下跳,警方據報趕到時,將謝送往沙鹿童綜合醫院急救,卻因傷勢慘重,於加護病房觀察中;上午大批同事前往探視,對謝因婚外情自殺,認為實在太不值得,對原本幸福的家庭造成嚴重衝擊!

國內知名藝人陳寶蓮,及保齡球國手曾素芬等人,都以選擇跳樓來結束寶貴的生命;童綜合醫院心身科醫師黃于誠醫師指出,因跳樓致死率較高,以跳樓自我了結的人,常為死意甚堅。根據門診經驗,覺得遭遇無法可解之難題,或是一時情緒不穩,較易有跳樓自殺的念頭。

黃于誠表示,選擇以自殺解決問題、結束生命的人,一般遭遇的情況包括,認為事情的情況已無法好轉,到無法挽回、挽救的地步,常見於癌末、愛滋、憂鬱症病患;另外擁有邊緣性人格者,此類病患常不是真的想結束生命,只是想利用自殺引發他人注意,操控身邊的人;還有情緒衝動、影響判斷力,引起自殺行為,如感情遭受挫折等。


返 回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語法選項: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
特殊符號輸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