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需要大新聞?
回 覆 返 回


路邊社  於 2002/08/13 09:24
誰需要大新聞?

媒體諉罪功力之高,這篇「黑白集」<誰需要大新聞?>可以做為見證。

先看一下作者所使用的對比技巧:

政治人物搞新聞(還首標陳總統一句話「鬧的天翻地覆」以突顯之)→引起媒體追逐的大新聞
民生、治安、保健、教育、家庭倫理、工作環境、人身安全........→牽動人心的大新聞

作者先以簡單的二分法,把政治新聞與民生(社會)新聞一刀劃開,然後以「政治人物擔心新聞不夠」與「一般民眾擔心新聞太多」的兩種「新聞焦慮」定調,再將兩者組合起來,其所呈現的「視覺效果」就是:一般民眾為了生活(或「生存」)的平安已經惶惶不可終日,你們這些政治人物卻還不知「民之所欲」,「不時製造出足令風雲變色的話題」,無端擾亂一池清水(啊!該說已經是潭「濁水」),增加平民生活的不安定感。

台灣人民已經太習慣這種簡單的二元思維,或者說,台灣媒體已經太習慣(老練?)運用這種二分法,所以養成台灣人民二元思維的習慣。習慣既已養成,媒體只要老招「新用」(題材多樣化、技巧精緻化),就可以繼續餵養民眾。以本文為例,看完之後,不對政治人物「搞新聞」產生反感、厭惡之情者,鮮矣。因為我們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歸類於關心「牽動人心的大新聞」這一邊(比較有正當性嘛!),然後對作者所欲批判之「製造新聞的政治人物」升起同仇之感,而認同作者此文乃先說出「吾心之所同然」的正義之言。

可是,作者隱藏了「擾亂這一池清水」中,懷抱最強烈的「新聞焦慮」者,那就是「媒體自己」(好像最近老是出現這四個字)。新聞,不正是這些記者(新聞工作者)吃飯的傢伙嗎?怎麼作者說了半天,需要大新聞的反而是「被採訪者」,而不是靠新聞吃飯的這些傢伙?不管上述二分之前者後者,沒有媒體「功力加持」,三斤菜放五斤鹽、七斤辣,我們的社會會充斥過多的「風雲變色的話題」嗎?再者,政治人物處於媒體行銷的時代,本就難以避免「擔心新聞不夠」的心理焦慮,即使如此,擁有公器、擁有發言權的是誰?是媒體自己啊!你們難道沒有所謂的「專業」、「良心」可以決定報導的方向、尺度,去適度扮演好「第四權」、「無冕王」的社會正義角色?「編輯台」是作什麼用的?為什麼自甘墮落如此,卻還大言不慚地指責、編派別人的不是?

要吸引嗜血的鯊魚,只需要一滴血。誰需要大新聞?去問問鯊魚吧!


http://udnnews.com/NEWS/OPINION/SOCIAL-FORUM/UDNBW/946256.shtml
誰需要大新聞? 黑白集

何謂大新聞?陳總統一句話鬧得天翻地覆,游揆出訪將簽下台灣首件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這些都是引起媒體追逐的大新聞。

但另一方面,青少年犯殺人,連累父親自殺謝罪;登革熱疫情升高,可能全台大爆發;多元入學一筆糊塗帳,有學生哭落榜,卻也有學校「等無人」;女老師、女派報生無辜喪命,徒留家人痛斷肝腸;存款利率直直落到令很多人難以維生的地步……。問問老百姓的感受,這些看似零碎個案,也是牽動多少人心的大新聞。

民之所欲,其實仍不外食衣住行、柴米油鹽。民生、治安、保健、教育、家庭倫理、工作環境、人身安全……,多少人辛苦打拚,所追求的,也不過就是穩固這些日常生活的基礎條件。如果弄到許多人經濟上朝不保夕,辛苦念書不知前景何在,家人出門即擔心能否平安歸來;這樣的社會連安和樂利也稱不上,實在沒有餘力高談其他。

台灣的政治人物好像總擔心新聞不夠,不時製造出足令風雲變色的話題,好像才能振衰起敝。對老百姓來說,新聞實在太多,殺人、搶劫、逆倫、蕭條,諸事不斷,家常日子也常在心驚膽戰之中。「平安是福」,竟成奢求。

「沒新聞就是好消息」,老百姓想過平安日子。誰需要大新聞?

【2002/08/13 聯合報】


NO:906_1
蘭陽醒獅團  於 2002/08/13 10:42
Re:誰需要大新聞?

黑白集,黑白講。

至少署名吧,不負責的聯合報王家,

我要求你們把頭版一半作為更正昨天新聞錯誤的版面。


NO:906_2
路邊社  於 2002/08/13 11:14
Re:誰需要大新聞?

這種專欄的撰文優勢,就是可以大幅簡化新聞事件的內容,以標籤化、印象化的方式處理新聞題材,然後依此「標籤」、「印象」主觀地加以評論。由於文字不多,不可能引述多方、隨文加註,如論文般詳實,故往往流於輕薄,用「文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光鮮外貌掩蓋其「陰損」的本質。這種專欄,「信我者,必往生」。

返 回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語法選項: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
特殊符號輸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