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編譯?(資料還原)
回 覆 返 回


巴茲光年  於 2002/06/24 23:07
這是什麼編譯?(資料還原)

六月六日的聯合報有篇王麗娟編譯的〈太多醫學報告 發表得太早〉,根據CNN六月四日的報導JAMA: 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read和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新近的一期的文章Media Coverage of Scientific Meetings: Too Much, Too Soon?,指出了一個在台灣的朋友大概都挺熟悉的現象:

在醫學會議中發表的報告,許多有太早發表及失之誇大之嫌,有些甚到還有研究人員立場偏頗的問題,而媒體搶先大幅報導,有時更是危險。

但,原因或背景呢?這篇「編譯」沒交代。那麼,聯合報刊出來作什麼?這算新聞?算分析?還是評論?或是記者「編譯」完,交差、領稿費就了事了?

CNN的報導也好,JAMA的研究報告也好,都清楚指出了這個現象背後,事實上涉及了媒體、藥廠和醫學研究團體間的共生或利益衝突關係。也就是說,哪些醫療研究的狀況之所以能夠見載於媒體,其實後頭是有一海票不同的媒體、藥廠和醫學研究團體在那兒運作的。「編譯」為什麼不向消費者提?

不同的醫學研究團體為了在激烈的同儕競爭中脫穎而出,替自己的研究找到經費的支持者,需要透過媒體宣傳研究的重要性和將來的潛在市場。藥廠需要醫學研究者背書,幫忙推動本身的業務;同時,也因此要求他們所支持的研究團體鼓其三寸不爛之舌,大肆為自己的研究吹噓。濫竽充數的東東,也就往往時而有之,很難避免。

此外,JAMA也針對人體臨床試驗是否獲得參與試驗者的「告知後同意」(informed consent)[註1],以及醫療期刊在編審作業上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註2]。試圖理解,為什麼這些研究尚未成熟,可能尚具偏見或統計數據有問題的論文能夠見諸期刊或報章?並且,也期望能透過公開醫學團體和藥廠間的關係加以有效規範,以及改善期刊審查作業的流程來避免上面提到的弊端。

這些問題,都不值得我們消費大眾稍稍瞭解,作點借鏡嗎?媒體,好像這篇「編譯」,就想等著撿現成,當蛋頭和幫兇。是嗎?不是,不是的話,為什麼「編譯」成醬子?

[註1]見JAMA該期 Reporting of Informed Consent and Ethics Committee Approval in Clinical Trials , Vol. 287 No. 21, June 5, 2002.
[註2]見JAMA該期Journal Prestige, Publication Bia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Citation of Published Studies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Vol. 287 No. 21, June 5, 2002.


NO:308_1
大青蛇  於 2002/06/24 23:08
Re:這是什麼編譯?(資料還原)

巴茲兄提到的這個問題在科技媒體學中,是很重要的問題:媒體記者和科學家,科技公司間的糾葛,巴茲兄此文在最近統派中國人士來鬧場的貼文之中,更是一支獨秀呀!

NO:308_2
ola  於 2002/06/24 23:09
Re:這是什麼編譯?(資料還原)

媒體習於說他人錯誤....彷彿媒體就是站在正確的一方了
渾然不覺,第四權已被自己踐踏

NO:308_3
巴茲光年  於 2002/06/24 23:10
Re:這是什麼編譯?(資料還原)

大青蛇兄,

謝謝您的鼓勵。

您說的沒錯。不單是醫學,好多和人民生活福祉攸關的技術訊息,也都多多少少存在著類似「媒體記者和科學家、科技公司間的糾葛」。我個人的瞭解如果不誤的話,台灣的情況其實挺嚴重,但我們經常因為受政治議題吸引,而忽略了媒體在這些民生日用問題上捅的漏子。從核四、澇旱、空難,到腸病毒、威而柔和楊桃汁事件等議題,台灣的媒體記者大概都很少認真花點腦筋仔細剖析相關的問題癥結。我們的政治慢慢上軌道了,我們的生活品質卻不見得比以前好,而且有些錯誤卻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重覆。媒體,的確要負很大的責任吶。


NO:308_4
ROACH  於 2002/06/24 23:10
Re:這是什麼編譯?(資料還原)

巴茲光年:

Informed consent 翻成「知情同意」好像比較好聽∼∼


NO:308_5
巴茲光年  於 2002/06/24 23:11
Re:這是什麼編譯?(資料還原)

ROACH桑,

謝謝您的指點。Informed consent該怎麼譯,我不大清楚目前台灣醫界一般通行的譯法。這裡譯成「告知後同意」,則是借自長庚醫管所楊秀儀女士的譯筆。如果您有進一步的意見,請您不吝惠示、指教,讓我和朋友們都有機會多作點學習和瞭解。


NO:308_6
ROACH  於 2002/06/24 23:12
Re:這是什麼編譯?(資料還原)

在大部份的情形下,報上出現去頭去尾省中間的文章時,
通常是網輯檯中編輯的問題,而非記者或編譯,後者通常
會交待到自認清楚的地步,而常常稿子的長度會超過版
面容許的地步。此時編輯檯會依照稿子的重要程度來取
捨,愈不重要的稿子愈後排進去,此時很可能只剩一小段
的版面可容納,編輯就會大刀一砍,砍掉他們認為不重
要的地方,最常見的是只剩第一段開題的導言,就沒了。
而事實上記者可能後面還有好幾大段的心血就石沈大海,
新聞出來後反而被對該新聞有興趣的讀者怪罪這個記者
沒頭沒腦不知所云。


NO:308_7
巴茲光年  於 2002/06/24 23:14
Re:這是什麼編譯?(資料還原)

#####sorry,上篇為predator發言。修補者註#####

predator兄,

是的,您講到重點啦。小弟行文中沒有特別點出的媒體作業問題,都讓您給指出來了。謝謝您。


NO:308_8
ROACH  於 2002/06/24 23:14
Re:這是什麼編譯?(資料還原)

巴茲光年:

Informed consent 的意思如果要完整表達,應該是「告訴當事人,讓他瞭解,同意之後,才能進行」,「告知後同意」跟「知情同意」在字面上其實都無法完整表達。不過,當我在報 paper 時,講四個字就比講五個字流暢些∼∼再者,我覺得「知情」比「告知」更需要強調,但這只是個人想法啦。比如說現在很多基因科技的東西,「告知」後大部分民眾恐怕還是不懂,要講到「知情」才算數。


NO:308_9
大青蛇  於 2002/06/24 23:15
Re:這是什麼編譯?(資料還原)

巴茲兄舉得例子很對,
在台灣討論媒體與科技的情況,核四與船隻漏油事件就是經典,
根於台灣媒體記者的短視沒見地再加上他們的特定打扁政府意識型態,
整個報導偏向立即見效的科技,
首先製造閱眾的危機感:不建核四就會沒電,不立即清除油污就會...,
完全不去考慮永續的生態面,
而這些無知的論點卻透過傳媒大大地影響台灣民眾的視聽,
於是整個台灣的主流民意很短視,
另外的經典例子就是產業新聞記者,
和科技產業公司關係良好的記者,或是和某大學/研究院裡關係良好的記者,就會寫些文章來
吹捧他們的研究,而不是持續地報導/關心科技發展,很多研究被報導其實都已不是新聞了,
國際上的科學研究早就到了另一階段了,
台灣科技新聞缺乏的就是持續,客觀的報導,
大概不只是科技新聞而已吧

NO:308_10
Akasaka  於 2002/06/24 23:16
Re:這是什麼編譯?(資料還原)

>>在醫學會議中發表的報告,許多有太早發表及失之誇大之嫌,有些甚到還有研究人員立場偏頗的問題,而媒體搶先大幅報導,有時更是危險。>>

補充一下,這問題可分好幾個層面:
1.有時候只是宣傳用.報上根本不說引用的來源.
2.新藥尚在動物實驗階段,根本就還沒提出臨床試驗的計劃.----畢竟白老鼠和人類是不一樣的.
3.某個小環節的作用,被引申成有整體的影響.如:某某藥物可增加某些免疫細胞的數量,便誇大成可以抗癌.
4.玩弄統計數字(data torturing).即把無意義的數據,硬ㄠ成有意義的結果,這技巧可能念過生物統計的人才知道.舉簡單的例子:某研究顯示身高越高,收入越好.cut-off 的標準是160公分以上為身高較高者.謬誤在哪裡?160公分可能是看到資料硬分出來的.說不定以170公分來 cut-off,命題就無法成立.
5.實驗設計方法漏洞百出,如:case number 太少;病人接受實驗(enrollment)的資格定義有問題;並沒有雙盲法(double-blind),服藥一組病人已事先告知他服用藥物,會造成實驗組心理作用加強....etc


返 回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語法選項: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
特殊符號輸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