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端的文章
回 覆 | 返 回 |
Flying 於 2002/12/14 14:55 | |
林端的文章 | |
林端選擇這個時候, 投這篇文章在聯合報. 我是不是想太多了呢? 文章內容完沒有建設的建議, 只反覆加強我們一個印象, 什麼馬克思啦德國社會學家等等大頭啦都認為司法是階級的產物, 但是 (1)馬克思和達倫朵夫講的是上下階級的不公,楊照和馮滬祥都是超級上層階級,和這個階級問題根本無關 (2)馬克斯和達倫多夫講的階級造成司法的不公,基本上全世界都一樣,除非資本主義社會不見, 才有可能解決,所以本質上跟台灣一點關係都沒有,除非林端是想在台灣主張社會主義 所以他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拿幾個幾乎完全和台灣司改無關的大頭理論,來評論台灣司改 又選在這個時候發表,聯合報正好拿來做論壇版的頭版 林端這個人要不然就是頭腦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在幹麻, 要不然就是利用無關的大頭來落井下石呼應馮滬祥 台灣的學術界怎麼都是這種人 我還知道很多台大社會系的人喜歡林端勒... 人民的司法?權貴的司法?
然而,最近台灣一連串涉及權貴的司法偵察與審判的結果,在我們竭力解謎的過程中,又加添了一些疑惑與不安。疑惑的是,這些司法偵察與審判似乎無助於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不安的是,它們一連串地發生,似乎並非偶然地,暗示我們或許已經找到可能的答案,儘管我們並不樂見這樣的解答。 蘇永欽教授曾在台灣做過兩次司法公信力的田野調查,有一項相當值得注意的問題,他詢問台灣民眾說:「法律制度是否對富人與權貴較有利?」一九八五年台北市相信的人有百分之四十一,台北縣的有百分之四十九;十年後的一九九五年全台調查的結果,攀升到百分之七十八,可見民眾對法院審判的公正性的確相當缺乏信心,尤其研究顯示,在台灣經濟發展後,社會貧富差距正在逐漸加大中,此時檢調與法院如果還是給人為富人與權貴而服務的印象,無法以法律來濟弱扶傾,將會離「人民的司法」的理想越來越遠。 最近一連串案件的偵察與審判,有人批評選擇性地偵察辦案,有人批評審判結果對權貴較為有利。我們無從得知司法實務工作者肩上所承擔的龐大壓力,我們也無法完全得知他們認真與努力的程度,但是我們卻可知道各種猜測與推論不脛而走,這不但無助於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而且正在斲傷多年司法改革的根基。 法律保護了誰?法律是誰的武器呢?法律是否只是優勢團體的武器?法律是社會治安的最後一道防線,它本來是為了排難解紛、濟弱扶傾而存在的。但是黑盒子一般的法律,常常變成社會優勢團體的武器。多年前,馬克思主義法學家曾極力批判西方社會的司法,只反映了資本主義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是一種「階級司法」。衝突學派的德國法律社會學家達倫朵夫,以西德邦高等法院法官父親職業的社會統計為基礎,將「階級司法」的命題改用「二分的社會」來代替,西德法官父親的職業多半是中上階層,來自這半個世界的法官們,他們卻要對多半來自另外半個世界的涉案人加以審判。 值此台灣司法改革的關鍵時刻,我們實在擔心法律本為伸張正義、解決社會階級衝突而存在,但是如果法律只是對權貴有利,成為支配者壟斷的支配與權力之時,法律本身便會變成製造衝突的來源,成為「在社會衝突充當武器的法律」。但願「階級的司法」在台灣不是事實,但願為扶助窮人打官司,卻被朝野立委譏為「錢坑法案」的「法律扶助法」能夠早日通過,則台灣司法幸甚!台灣人民幸甚! 【2002/12/14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