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無知的中研院院士之文章--農民自主與農業振興--許倬雲
回 覆 返 回


inject  於 2002/12/02 15:29
好一個無知的中研院院士之文章--農民自主與農業振興--許倬雲

> 農民自主與農業振興
> 許倬雲
>
>
> 十一月廿三日農漁民十數萬人大遊行,其規模之大,堪謂台灣群眾運動空前壯舉,遊行人數雖多,正與上次教師們上街一樣終於和平結束,反映了台灣群眾運動的素質令人欽佩,這一波風波,在政壇上帶動了內閣改組,有兩位內閣閣員辭職,影響堪稱不小,這兩天報章議論紛紜,質疑元首誠信,有人討論政府結構,也有人指責退位總統的煽風點火……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卻少有人注視農業本身面對的危機;甚至農漁民遊行提出的十大訴求,似乎也偏重在一些近程的具體政策,竟未提到台灣農業的前途。
>
> 台灣經濟 農業出力不少
>
>
> 台灣的發展,農業生產取得的資金,不斷轉注於經濟發展的各部門。日治時代,台灣的米糖生產,餵養了「工業日本」的建設,卻使台灣的經濟局限於農業。光復以後,政府旋即遷台,初期的外貿收入,以台糖外銷為主要成分,其後又有一個時期,青果外銷為台灣賺了不少外匯。在國內市場方面,「耕者有其田」的土改政策,釋放了巨大經濟能量,農民生活改善,開啟了空前的市場需求。有此累積,台灣才有餘力開拓外銷,從此一步一步展開了台灣的工業化。台灣的農業有其貢獻,但是歷來執政者,都只是著眼於提升以工業生產為主軸的產業,卻未曾致力於提升農業本身的產業結構。當年李登輝擔任台灣省主席,曾有八萬農業大軍的口號,然而,不但這一口號落空,後來身為元首主持全局,也未見有建設農業的新猷。飲水當思源,在奢談經濟起飛,產業升級……之時,多少人還記得為農業多費一分力,為農民多盡一分心?
>
> 農家、農民與農村,是三角形的相關函數,數十年來,台灣的農民人口大幅減少,農村的土地為都市化侵奪,農村社區幾乎已經解體,農業生產價值在整個經濟體所佔比率越來越小。這一萎縮的趨勢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可見,倒也不是僅見於台灣。於是,有人會以為,既然這是大勢所趨,我們又何必為啣山的夕陽悲嘆?
>
> 然而,人類的食物畢竟還是來自農業及其廣義所包括的漁業畜業。人類至今還不能從空氣、水與礦產品直接取得日常所需的營養,今日世界各地農業的萎縮並非意味農產品的需求可以減少,而是因為農業生產已集中於若干地區,例如美國、澳洲……。這些地區的農業已經脫胎換骨,以其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及企業化的經營方式,發揮了拉大的生產效率,取得極大的產量,遂可以低廉的售價,奪取各處的市場,供應各處的需求。換句話說,台灣以及有些其他地區農業的萎縮,並不是命中注定,難以改變,而是自己慢了一步,沒有投注心力於提升自己的農業生產方式。
>
> 我們更須注意,今日台灣農業還必須面對更嚴峻的挑戰。以近程的形勢言,中華民國已經簽訂了WTO的國際條約。自由貿易的門戶洞開之後,美澳農產正挾其低廉的價格,大批湧入台灣,我們又不能運用貼補政策保護自己的農業產品市場,台灣的農業勢將有浪淘沙盡,一捲而空的結局。
>
> 致力改造 扭轉萎縮頹勢
>
> 從遠程的形勢言,生物科技的發展,正在加速進行,在下一個世代,農業生產將進入嶄新的階段。改變基因,複製生物,創造新種……,都會將人類生產食物的方法,推入前所未有,甚至匪夷所思的境界。世界許多地區的農業,在這一全新生產方式的壓力下,將不復存在。
>
> 上月廿三日的遊行後,不論農民運動組織者提出的訴求,還是政府改革計畫所指示的方向,似乎都未將上述近程與遠程計畫兩項挑戰,納入思考之中,如果我們的猜測竟不幸而言中,則十二萬農友的吶喊,豈非只是「喚回昨日」,而沒有準備「迎接明天」?
>
> 台灣農業的未來是在發展精緻農業,創造高價值,於是勢須努力朝「科技化」、「工業化」及「企業化」三個發展的方向。事實上,這三個方向,在台灣都不陌生。日治時代已開始引進育種、化肥……等等,今日可稱為初級的農業科技,光復後農復會的農推工作,及其支持的研究工作,促成更進一步的現代化。日治時代的製糖工業是很成功的農產工業企業化經驗。近來大成集團與統一集團發展的雞肉加工業,則是農產企業化的好例證。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更往前走,台灣農業當可開拓一片新天地,不僅使農業復甦,還可繼長增高再次成為台灣經濟的重要部門。
>
> 上述諸例,大多是由農業以外的力量操持促成。農民們自己還未曾採取主動,今後,台灣的農民們應當自求多福,致力於改造農業的鴻猷大業。台灣的農會,過去曾是農民聯絡的中心。固然有些地方農會,可能已經變質,淪落為少數人士操縱圖利的機構,我們相信,只要農民們努力,仍可使農會發揮其服務農友的原有功能,從而啟動改造農業的大事。
>
> 集體合作 產製銷三合一
>
> 舉一個例言,台灣的茶葉曾經舉世聞名。英美茶商曾在台「包種」烏龍茶,運銷歐美市場。今天,烏龍仍是名產,但是國際大眾茶市場上已沒有台灣茶的蹤影,歐美的茶葉市場不少,已全為印度、錫蘭、埃及佔去。其中緣故,有人以為台灣茶品味特殊,但是實際理由一則我們個別茶農的產量太少;二則各家茶農產品的品質並不一致。是以外商不願來台大量採購,如果南投的農會能夠結集所有茶農,栽培大眾茶口味的品種,制定基本品種的茶葉品質,而且保持先在國際市場上推銷一二種台灣品牌,稍有成績後,再逐步開拓種植面積,則台灣名茶將再振雄風,不讓大吉嶺與錫蘭佔盡市場,這一過程中,無疑還須改變家庭作坊的舊習,設立大量生產的工廠,並由選種種植,以至烘焙、包裝、運輸,都能一貫,當然其中也須有融資、廣告、推銷……種種工作,均須以「企業化」為必要手段。
>
> 同樣的,中部的花農,也不必僅滿足於國內的鮮花市場。如果以農會為中心,研究如何發展新品種,以投合國際市場的品味,如何改進保鮮技術及運輸方式,以能遠銷全球各處,而保持一定時間的新鮮度;研究大量養蜂採蜜的方法,製造高級蜜料;甚至更進一步種植香花,採取香精,以製造高級香料與化妝用香水。又如,產柑橘的地區,農民們可以農會為中心,設廠生產橘汁,橘汁是今日眾人喜愛、銷路甚廣的飲料,台灣既有舶來品牌,也有本地品牌;但只有打出名號,方有廣大的國際市場。此外,還有許多農產品,值得以其加工產品,開拓外銷市場。凡此以農會為中心的「產、製、銷三合一」集體合作,均可經由合資公司的方式,由農民認股參加。一個地方有了這樣的合作機制,必有裨益於振興產業。
>
> 農村重建 縮短城鄉差距
>
> 台灣近年來因為都市化而土地價格大漲,一些城鎮的周邊農地,往往轉化為市肆、住宅、或休閒田地(例如高爾夫球場),以致農地割裂,灌溉用水道與陂塘也多填衍。農村社區崩解,農村人口外移,如果以地方農會為中心,農民集體投入農村重建計畫,有計畫的規劃新住宅區及新市鎮,以改善農民居住作息環境,並可以這些新社區的優良環境吸納都市人口,則既可紓解都市過分擁擠的病態,又可縮短城鄉生活條件的差距,於國家發展,國土利用,當都有所裨益。當然,農村社區可以因重組,而有豐富的生活條件,農村居民也就不必大量遷往城市了。
>
> 發揮了新功能的農會,行有餘力,仍當投資於國內研究單位,委託獎助有關的科技研究及人文社會研究,開拓嶄新科技與經營方式,則農民藉農會的集合功能,發百尺竿頭的願心,推進農業更進一步。
>
> 十二萬人齊心上街,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更偉大的事業,更長久的事業,或可由此起端而發軔。寄語台灣農友,尤其自救會的有志之士,我們不必依賴政府。只要我們自己有決心,將手邊已有的機制,發揮自己的潛能,我們可以自己開拓新路,成就大事。
>

不知怎說 許是中研院院士 研究歷史的吧 享有極高學術地位
但是這文章 看似又好像再一個完全不懂農村的都市學者發表不切實際的高論 台灣這社會是怎麼了 學有專精的學者 研究農業的學者都到哪去了 豈容這些人在放肆呢

第二段 提到李登輝的八萬農建大軍 以其說法是毫無貢獻 敝人多少對其有一點點了解 (當時家母任職省政府農林廳) 當時的確有一些正興農業的計畫 包含推動精緻農業 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有一些經政府輔導成功的案例 亦造就不少年輕的千萬小富翁 後來導致成效不彰其主要原因 是台灣社會重士工商 而輕農 反映在教育體系上也是如此 (農校的入學一般而言 是最容易的) 年輕的人才 好的人才不願投入農業 務農的家長也不希望其子女投入農業 (由遊行隊伍可知 現今農業的主力居然都是70-80歲老人可見一般) 經過農業專家研究的成果新的觀念 有傳遞的困難 這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問題 為何中研院院士 會不知道也沒有提到呢


提到澳洲 美國更是笑掉大牙的說法 試想這兩個國家皆屬地大人稀 其農業發展之方式 與我國地稠人密相去甚大 她們那種粗耕的方式 每個農夫的地可能幾萬畝 要開飛機施肥灑農藥 您說可運用到台灣嗎 何況那種耕種方式 單位面積生產量絕對沒有我們這種方式高 要學也只能學日本吧 因為耕種方式比較相近 看看能不能種出那種一顆要300元台幣還賣的出去的蘋果 這就是精緻農業 (美澳得蘋果一顆賣十元就偷笑了) 提到茶農更是好笑 若像這樣搞 一斤幾千元的茶不生產 反而去生產一斤幾百幾十元的茶 這像話嗎

「科技化」、「工業化」及「企業化」這口號不用當中研院院是也會喊 但其可有想過可行性 台灣農地的特色 一人小塊地 是如何「工業化」及「企業化」呢 在想想人力素質的問題 以及農地買賣的困難度 這只能說是空言罷了 對問題可毫無幫助阿 若是那些地交給大企業去工業化 第一沒企業願意做 因地價太高 不符成本 對那些去遊行的農民可是完全無幫助

再看看他舉的例子 他真得是太理想化了 ,如果以地方農會為中心,農民集體投入農村重建計畫,有計畫的規劃新住宅區及新市鎮 產柑橘的地區,農民們可以農會為中心,設廠生產橘汁 農會可不是人民公社阿 哪來哪麼大影響力 何況其將農會惡質化的事實視而不見 (逾放比超高而且都不是貸給真農民 四成多總幹事有前科) 而理想化的將所有農村發展歸功於農會 這種無知的說法 真人讓人覺得可笑 其可知農林廳下屬有農改場 專責研究農業相關科技......怎麼文章中完全沒提到??農會為中心,研究如何發展新品種台灣有這方面的研究 只不過不是農會 而是農改場 何況研究是要經費的 農會是人民團體 經費從何處來阿 而農改場可是國家的農業機構啊 他發文論農業而不提農改場 農林廳 其對農業的了解可見一般

目前農會所有輔導農民的措施可都是透過國家補助 經由農林廳 農改場等輔導成立的 要不是有這些公務人員努力 哪有今日成果

綜觀其全文 充滿著完全不懂農業的都市派幼稚 間之以人民公社般的不切實際之理想 其一相情願的將農會當成農民的工會而完全不了解現實農會之狀況 完全抹殺政府輔導農業的一些事實而將其歸功於農會 國家養這樣的學者來發表這樣的文章幹嘛 而其發言的動機何在 真有可議之處

少一點這種不重視專業高談擴論的學者 多一點學有專精的學者來發言 對我們社會才有建設性


NO:2107_1
Taiwan First  於 2002/12/02 15:47
Re:好一個無知的中研院院士之文章--農民自主與農業振興--許倬雲


許濁雲去國四十年,根本與台灣完全脫節,

更不知今夕何夕。這個人的文章跟南方朔一樣,

不值得浪費時間去讀或評。


NO:2107_2
spglein  於 2002/12/02 22:31
Re:好一個無知的中研院院士之文章--農民自主與農業振興--許倬雲

農民自主與農業振興
> 許倬雲
﹣﹣﹣﹣﹣﹣﹣﹣﹣﹣﹣﹣﹣﹣﹣﹣﹣﹣﹣﹣﹣﹣﹣﹣﹣﹣﹣﹣﹣﹣﹣﹣﹣﹣﹣﹣
﹣﹣﹣﹣﹣﹣﹣﹣﹣﹣﹣﹣﹣﹣﹣﹣﹣﹣﹣﹣﹣﹣﹣﹣﹣﹣﹣﹣
集體合作 產製銷三合一
舉一個例言,台灣的茶葉曾經舉世聞名。英美茶商曾在台「包種」烏龍茶,運銷歐美市場。今天,烏龍仍是名產,但是國際大眾茶市場上已沒有台灣茶的蹤影﹣﹣﹣﹣﹣﹣﹣﹣﹣﹣﹣﹣﹣﹣﹣﹣﹣
。。。。。。。。

德國北方一家1921年以來著名的老茶店多年來(所知至少十年)一直供售

Taiwan Oolong (現價 100g 9.95 歐元)
Formosa Pi Lo Chun (現價 50g 9.95 歐元)

德國不少高級咖啡屋也賣Taiwan Oolong 或 Formosa Oolong

臺灣茶的高品質素有名氣;目前西歐經濟不振,然而高品質產品

的市場並未受大影響。

臺灣加油!臺灣加油!臺灣加油!


NO:2107_3
飛俠阿達  於 2002/12/03 00:25
Re:好一個無知的中研院院士之文章--農民自主與農業振興--許倬雲

Taiwan Oolong (現價 100g 9.95 歐元)
Formosa Pi Lo Chun (現價 50g 9.95 歐元)
---------------------------------------------------------------------------------------------------------------------------
不曉得是台灣哪裡產的...
看來要勸故鄉的父老別只固守產地了
想辦法找到外銷的通路比較實在

NO:2107_4
巴茲光年  於 2002/12/05 02:23
Re:好一個無知的中研院院士之文章--農民自主與農業振興--許倬雲

好一陣子沒來留言,很遺憾這兒又發生了「異常」現象,前面一些朋友的精彩留言,不曉得能不能復原?

無論如何,依據過往的經驗,我在這便就這篇東東所反映的一些媒體現象作點猜測吧。如果有誤或寫得離譜的地方,也歡迎朋友隨時指正。

這篇東東的見報一則可能是許倬雲先寫好了,事後再塞給中時總經理黃肇松或某某某的;一則可能是中時黃肇松或什麼人想到了有這麼一個大題目可寫,因此差人或親自打電話向許倬雲邀稿的。如果是許倬雲塞給中時的,黃肇松會不會說個「不」字?大概不會。黃肇松請許倬雲寫東東,人在台灣,退了休的許倬雲寫是不寫呢?答案大概也通常是「何樂而不為」吧。事實上,在中時(聯合的情況也差不多),可以說,這大概就是這類文稿從撰寫到刊登的基本作業模式吧。換句話說,這篇文章的內容脫線與否姑且不論,但我們大致可以推估,這篇東東是透過老交情、老關係的框架,從老管道裡蹦出來的,和報社及所謂「學院」人物間的應酬文化關係相當密切的產物之一吧,和專業與否(包括媒體和所謂「學院」人物的專業)是不太搭軋滴。

這類脫線文章,為什麼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報端?上述的應酬文化固然是可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大概也還有幾個問題值得提提。

一、一方面,它可能反映中時內部並沒有足夠的專業人才和相應的權力足以判斷、分辨和控管這類文稿的貨色好壞,或是說縱有這類專業人才,但擺的地方不對,或沒受重視,或沒被賦予足夠的控管權力;另一方面,它可能說明近年來中時高層沒有在相關專業領域認真、持續地開發「新貨源」,或是說真有兩把刷子的專業人士對中時感冒,不屑給中時寫稿,或壓根就因為寫得「不中聽」,早給中時列為拒絕往來戶(我的瞭解如果不錯,聯合的情況似乎更有過之)。

二、中時的領導班子,包括四、五年級的那一幫編輯、主筆,腦袋瓜裡的東東大概多半還是余老先生帶出來的那套,臭味相去不遠的許倬雲願意看著舊情面、頂著院士的帽子為中時的立場背書,比起費神去找學有專精的農經與財金內行,務實地針對具體問題提出分析,既符合自家意思,便宜省事,又能籠絡交情,中時裡的小朋友、大朋友爽不爽?答案大概不難想像。

但,有意思的地方也在這。我們老百姓其實一點都不傻,倒是掩耳盜鈴的中時,傻斃了!為什麼?

一、現在的資訊管道多得很,不獨中時一家媒體報導、評論這檔事。讀者有心,稍稍花點時間,也能從不同的資訊來源,或像inject君一樣,從切身的經驗中還原「事實」,提出反證。要想一手遮天,很難。但中時裡的大朋友、小朋友卻似乎仍深信這套,相信自己還是打戒嚴以來便屹立不搖、能夠壟斷視聽的老牌大報。這點,也大概可以說明為什麼中時的本業會逐漸成為時報整個企業體裡越來越需要被補貼的對象,一匹必須當活馬醫的死馬吧?

二、院士固然是專業榮銜,但不表示跨出了專業領域,院士仍舊事事在行。院士的產生,也不必然與專業成就相關。這點,除了中時、聯合,大家好像也都很清楚。許倬雲的專業「成就」,「歷史」自有公斷,我們可以存而不論。他頂著院士招牌越俎代庖,則涉及個人自不自知的問題,我們雖沒那個閒工夫特別理會,但我非常同意之前campusnell君的意見,非但不應為其院士頭銜而卻步,而且也應該適時予以駁斥,以正視聽。另一方面,中時作為一個媒體,套句前陣子中時社論〈為打造更優質的媒體環境共同努力〉自己說的,「媒體屬民間社會的一環,如果本身已經自我疏離於民間而不自知,會受到民間的質疑,也就不令人意外了」。那麼,既不知人,又不知世,中時傻是不傻呢?

如果中時想正大辦報,像王健壯替中時吹噓的,想要成為台灣的紐約時報,上面提的這些鳥問題,總該好好認真改改了吧。


NO:2107_5
關魚  於 2002/12/13 15:36
Re:給巴茲拍拍手

巴茲光年請笑納: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愛的鼓勵三次,但節省空間只留一次)


NO:2107_6
關魚  於 2002/12/16 01:11
Re:體驗一下農民的心情吧

想瞭解農民的真實心情嗎?
請看我好朋友寫的文章「稻米之香」:

http://forum.edirect168.com/enews/enewsgetmsg.asp?Page=1&ID;=15912&CH;=212&days;=-11356


NO:2107_7
關魚  於 2002/12/22 18:21
Re:葡萄正豐美

以行動支持台灣農業,順便吃好料,請見:
http://ourpaper.ttimes.com.tw/leave_messageboard.php?ourpaper_flow_no=6&page;=10

返 回

■ 為一般的欄位  為必填的欄位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其它選項: HTML僅開放字體變化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