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出中廣記者葉柏毅的技倆和統派學者周育仁的尾巴
回 覆 | 返 回 |
to 於 2002/11/22 23:05 | |
糾出中廣記者葉柏毅的技倆和統派學者周育仁的尾巴 | |
掛名學者 其實都是統派學者 中廣記者 葉柏毅 你也太小看台灣人的智慧了吧 這個統派學者周育仁早有不良記錄 並非中立的傢伙 .............................................................. http://tw.news.yahoo.com/2002/11/22/top/bcc/3663438.html 中廣新聞網 2002年11月22日 學者:阿扁責怪政院說法是卸責 陳總統昨天南下為農漁會信用部金融改革風波滅火,並且責怪行政院研擬推行政策有問題;不過學者卻認為,民進黨建立黨政一元化體系之後,府院黨合為一體,行政院只是推動總統執政理念的執行單位,如果政策有問題,兼任黨主席的總統當然也該負責;因此學者認為,總統的說法,只是把執政的缺失,推給行政院罷了(葉柏毅報導) 台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周育仁指出,民進黨在陳水扁總統接任黨主席之後,決策體系已經和以往的國民黨一樣,都是由中常會決定,派系共治的情形已經消失,而在中常委以主席馬首是瞻的情況之下,兼任黨主席的總統,對於政策有最後的決定權,因此,如果政策制訂或推動產生缺失,總統怎能沒有責任?「v」 周育仁強調,在民進黨所謂「黨政同步」體系之下,政府重大政策與人事,都由總統一人主導;如果施政發生問題,總統當然應該負責;因此,他認為在這次風波過後,內閣改組,甚至撤換閣揆,都是總統必然要進行的檢討措施。 ............................................................................. http://www.twpolitics.com/fire/a2.asp?messageid=93 台灣政治網 > 火線話題 > 火線話題收錄文章
總統府資政許文龍與國策顧問金美齡關於「台灣論」的不當發言,引發各界熱烈指責,甚至要求ㄚ扁總統將兩人解聘。惟ㄚ扁總統卻搬出言論自由的大帽子,宣稱「絕對不能因為理念、想法及言論不同,而剝奪個人的言論自由,同樣的,資政、國策顧問的自由也必須保障。」 兩相對照,ㄚ扁總統自己的言論自由似乎受到限制。身為國家元首,ㄚ扁總統的言論自由,理應如許、金兩人一般受到保障才對,豈應受限?既然金美齡國策顧問有權不承認中華民國、有權主張更改國號為台灣共和國、有「不計名利為台獨說話」的言論自由,如果ㄚ扁總統對國旗也「很感冒、很不爽」,理應有權大聲講出來;他如果支持台獨,也有權大聲告訴全世界;何需放棄自己的言論自由?! 如果ㄚ扁、許文龍、金美齡只是一介平民,只要他的言論不會導致立即而明顯的危害,沒人會理會他們講了什麼。不幸的是,他們都是位居要津,動見觀瞻的國家要員;有鑑於其一言一行可能影響國家安全,或是導致政治衝突,自應三思而後言。如果言論自由因此受到限制,也是擔任要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所謂人在江湖,「言」不由己,這也是莫可柰何的事。 ㄚ扁總統在言論自由上嚴以律己,寬以待許文龍、金美齡,是否是因為有些話自己不便講,所以自動放棄部分言論自由?金美齡支持台獨、拒絕承認中華民國,ㄚ扁動輒宣稱自己是「台灣總統」;這也是難怪雖然金美齡的發言有辱國格,ㄚ扁不但不將她解聘,還要捍衛她的言論自由。這是否是因為金美齡講出了ㄚ扁內心的話?如果金美齡只是ㄚ扁的代言人,還請ㄚ扁總統不要再亂戴言論自由的大帽子了。 |
Tansa 於 2002/11/23 00:30 | |
Re:糾出中廣記者葉柏毅的技倆和統派學者周育仁的尾巴 | |
我也喜歡google,搜尋力強,且未受統媒污染。 一國之公民,誰都有主張更改國號國旗的自由,當然也包括總統。陳總統太客氣(或身段太軟),當時還為就職,面對日本產經新聞的訪問,就說要繼續捍衛所謂的「中華民國」國旗。2000年末,俄羅斯總統普汀還一手主導更改國歌呢。 周育仁這傢伙昧於國際上的諸多事實,算什麼學者。請看看這星期新台灣的一篇文章: 國歌該換就換 — 它必須聽得對味才行 [文:孤槍俠, 新台灣新聞週刊 第348期] 正因為國號、國旗與國歌都只是代表國家,所以必須隨著人民的喜好與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對政治圖騰的不同意見,是民主社會的規則現象,反對者大可不必歇斯底里。大刀闊斧地更動這些符記在聯合國的會員中更是屢見不鮮,不用說得太遠,光只是尚未過完的二○○二年裡,就有新名新旗的葛摩聯邦,更改國號的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原南斯拉夫),換了新國旗的阿富汗與巴林,更別忘了全新出發的東帝汶。只要國家主權獲得國際正式承認,各種外在的標籤都可以商榷。 國歌也是一樣,不喜歡就換掉。德國國歌曲出海頓的「皇帝」絃樂四重奏,大師的作品聽起來就像多了個光環;俄國人可不這麼想,蘇聯解體後,前總統葉爾欽選擇了俄國國民樂派之父葛令卡(M. Glinka, 1804-1857)的「愛國之歌」做為新國歌,這首有曲無詞的名家之作,許多運動選手得了獎牌之後無法開口歌唱覺得彆扭,有些民眾更覺得曲調不夠激昂。經過一陣熱烈的討論,考量多個替選方案之後,新國歌終於在兩千年末以前蘇聯國歌填上新詞拍版定案。日本著名的足球選手中田英壽一回代表國家出賽卻未唱國歌,事後表示「日本國歌調子太沉悶,不適合球員於上場比賽前歌唱」,如此情況若發生在台灣,足球英雄恐怕一夕間成了賣國賊。 反之,聽了對味,在平等而無爭議的前提下,共用也無妨。如同摩納哥侯國與印尼、羅馬尼亞與查德共和國使用相同的國旗,鄰近的芬蘭與愛沙尼亞國歌使用相同的旋律,英國與列支敦斯登侯國(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的國歌情況亦同,同一曲調,不同的語言與歌詞,誰也犯不著誰。而多數人看了倒盡胃口的,必然是除之而後快;羅馬尼亞甫推翻共產政權時,還來不及製作新旗,就先動手把原國旗上代表極權政府的國徽挖掉,國旗頓時呈現「中空」的狀態,國歌也另立了新曲,類似案例比比皆是。 一九九三年起,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別成爲獨立國家,國土分裂,原先組合式的國歌也一分為二。連體嬰的國歌形式也沒有就此退出國際舞台,隔年南非所採用的新國歌,即以反抗種族歧視與隔離運動時傳唱的「天佑非洲」與「南非的呼喚」結合而成,她的旋律,早已在電影【哭喊自由】(Cry Freedom, 1987)中撼動了世人的心靈。 只要稍加留意,收錄各國國歌的CD並不難找。小澤征爾指揮新日本愛樂交響樂團在九八年長野冬季奧運舉行的前一年錄製了七十一個參賽隊伍的旗歌,除了做為選手奪金時播放的版本,也發行一套雙CD的專輯,編曲演奏相當中肯嚴謹,除了具紀念性,也是相當好的研究資料。隔年再版時刪除了波多黎各、關島、維京群島與中華台北四個不屬於國家的地區,合併成一張CD;飛利浦發行的國際版本,除了曲順不同,也是六十七曲真正國歌版。美國小廠Delos九六年發行的國歌專輯亦值得觀察,或許為了討好台灣買家,罕見地收錄了程懋筠的作品,青天白日紅地旗也擺在封面顯眼的位置,然而樂曲的最後一個樂句卻奏錯了。此外,俄羅斯、埃及與保加利亞的部分更離譜地收錄了錯誤的樂曲,因此並非理想的國歌資料;撇開這些烏龍與稍嫌另類的編曲,此CD算是演奏與錄音皆優的管樂專輯。 聽聽別人怎麼唱吧!別忘了CD裡的國歌隨時都可能成為史料。至於我們該唱什麼歌,只要其中包含國家主體認同的真正重點,都值得繼續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