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爭議 馬英九談話整理
回 覆 | 返 回 |
文又思 於 2002/11/12 17:30 | |
亞洲週刊爭議 馬英九談話整理 | |
歡迎轉貼,intaipei競選總部整理。 馬英九從1999年12月14日開始,就不斷強調是自己的政績,到2002年10月20日為止,總共至少講了17次。在10月20日李應元公布公文後,10月21日台北市府隨即改口從來沒有獨攬功勞。 馬英九對於給亞洲週刊的原始公文數據根本不敢公布。實際上評比的數據有15項,1998年數據有8項,1999年有7項,1999年數據還有預測值,例如GDP,這也跟北市府無關。 最近兩次馬英九的說明,前後矛盾,刻意竄改數據日期。第一次10月21日的說明,說15項評比阿扁只佔4項。11月11日又改口阿扁只佔6項。 最關鍵的交通通勤數據,10月21日第一次說是馬英九的數據,11月11日第二次才承認是阿扁的數據。在1999年12月14日,馬英九公開聲稱台北第二的關鍵是交通改善,而交通改善是因為他掃蕩路霸的關係。(實際上,掃蕩路霸是1999年6月,北市給亞洲週刊的資料是1998年聯合報調查數據) ----------------------------------------------------------------------- 路霸掃蕩近萬件 還台北生活順暢 (1999/12/14)(民視新聞) 台北市政府近半年來大力掃蕩路霸,雖然造成一些民怨,但是成果豐碩。一共掃除了近萬件的路霸,一躍成為亞洲週刊都市評鑑第二名。(馬英九在電子媒體上強調獲得第二名的關鍵是「交通改善」,交通改善的關鍵是因為他掃路霸)
2000/03/14 (中央社記者康世人台北十四日電)…… 他說,上任一年多,有一些政績是最好的說明,陳水扁當市長時,英文亞洲週刊票選亞洲最適合居住城市,台灣是第五名,他上任之後,變成第二名,證明國民黨只要有改革的決心,政績一定可以超過民進黨,國民黨不怕挑戰,也不怕改革,他認同連戰提出的﹁第三波改革﹂。
2000/03/15 (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十五日電)…… 馬英九這支長達三分鐘的輔選廣告今天開始在台北之音、NEWS 九八等電台播出,主打馬英九引以為傲的台北新經驗,以治安、捷運通車速度、人行道翻修、輔導設立合法老人安養機構等數據,以及去年獲亞洲週刊評選為亞洲城市生活品質第二名的優良成績為例,請選民仔細看看左右周遭是不是真的像某些人說得一樣「一無是處」。
2002/09/19 (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十九日電)…… 至於台北市在英文亞洲週刊(Asiaweek)評選最適合居住城市排名升至第二名,究竟是前市長陳水扁的功勞?還是馬英九的功勞?馬英九說,一九九六年台北市排名第十一名,一九九七年進步到第十名,一九九八年進步到第五名,得分為六十九分,這是陳前市長任內的成績。但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底台北市獲評為第二名,得分七十二分,則已非陳前市長任內。
2002/10/20 馬英九說游揆對北市不熟對他的批評不符事實 (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二十日電)…… 馬英九說,台北市在一九九九年年底被英文亞洲周刊評比為亞洲城市生活品質第二名城市,是他上任一年後的事,資料都是市府主計處提供的,怎麼會說是前任政績?這種說法讓他「哭笑不得」,「可見游院長對台北市不太熟悉」。 ……
2002/10/21 (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二十一日電) 吳秀光說,亞洲週刊二十三項評比標準中,只有四項是一九九八年資料,其餘項目例如每萬人刑案發生數、每公里道路機動車輛數、空氣中懸浮微粒含量、失業率、每千人電話數等,都是一九九九年的新資料。 ……
2002/11/11 改口評比十五項中,六項是1998年資料。 src=http://home.pchome.com.tw/todo/piano17/image002.jpg> |
超限戰記男記女 於 2002/11/12 17:54 | |
Re:亞洲週刊爭議 馬英九談話整理 | |
在自由時報,自由論壇一個月內,有「我不選馬英九的十個理由」,吳玉昇回應文 ,也說過一次馬市府的功勞。 大家找找。 |
超限戰記男記女 於 2002/11/12 18:06 | |
Re:亞洲週刊爭議 馬英九談話整理 | |
回應「台北不能繼續讓他掌舵的十大原因」 ☉吳育昇 選舉期間,高知名度的候選人常為不實流言所困擾,民眾也不易分辨真相。陳昭姿「台北不能繼續讓他掌舵的十大原因」一文(自由廣場,十月二十三日),其中關於台北市長馬英九的陳述,多不符事實,為免以訛傳訛、積非成是,我認為有必要就其中明顯不符事實之處,予以釐清。 第一,文中指稱馬市長具超強省籍情結,事實上,馬市長擔任台北市長後,推動幼稚園小朋友河洛語詩歌吟唱教學,推出全國第一套河洛語補充教材,要求教育局為每一種母語編輯「一百句」常用句讓小朋友學習,推展母語、保存本土文化不遺餘力,何來省籍情結?至於文中說馬市長以省籍情結作文章,也不是事實,回顧歷史,從八十七年的「土狗、貴賓狗」、「新賣台集團的棋子」,到今年的「香港腳」,每一次都是對手陣營主動挑起,馬市長只是被動回應。 第二,文中指稱納莉颱風前一天 ,馬市長在日月潭與美女共泳,事實上,當時馬市長從未去日月潭,相反地,十五日晚間馬市長即巡視災害應變中心,十六日晚間再度到應變中心掌握情況,隨即馬不停蹄探視磺港溪、老泉里。至於文中指抽水站罷工導致納莉災情,關於這一點,士林地檢署已簽結該案,證明當時站內八名技工都有簽到在勤做應變處理,並無廢弛職務,抽水機組無法運轉,是因降雨量遠超過抽水站及下水道排洪設計而導致。此外,文中稱馬市長與團隊堅不認錯,也非事實,雖然納莉釀成水災主因是雨量超過歷史紀錄,但馬市長從未迴避責任,多次向台北市民致 歉,且積極投入復舊工作。 第三,文中指稱亞洲周刊評定台北市為亞洲第二個適合居住的城市,根據的是八十七年的資料,馬市長剽竊政績。事實上,該項調查是在馬市長就任將近一年時公布,所用的統計數字也是當年的資料,怎能說是剽竊?何況該調查根據的二十幾項評比資料,只有四項用到八十七年度總結統計數字表,其他多採用馬市長上任八個月後的基本數字。馬市長一再強調,一個城市的進步成長具有延續性,是歷任市長共同的光榮,反而李應元將所有功勞歸給陳前市長,公平嗎? 第五,文中指稱陳前市長卸任 時減少了市府負債,馬市長任內卻增加了市府人事費用比率。確實,台北市已連續預算負成長,究其原因:其一是中央大幅調降營業稅、土地增值稅等稅率,中央請客、地方買單;其二是經濟不景氣,交易減少,加上中央宣布土增稅減半徵收兩年,使台北市一年稅收平均短少四百億元;其三是中央大幅刪減台北市統籌分配稅款,民進黨執政後,第一年砍五十億元,第二年砍三億元,原訂第三年要再砍七十億元,還好台北市提出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讓中央正視問題,才保住預算。至於人事費用比率提高,主要是因為配合中央年度調薪、增設學 校及教職員退撫基金增加等因素所造成,用簡化語言推論複雜預算問題,反而扭曲真相。 第六,文中指稱馬市長對陳水扁總統不敬,這指控對馬市長來說太過沈重了。猶記得馬市長訪問香港期間,為了國家尊嚴,不但未批評陳總統,反而積極為總統辯護,回台後,更立即向陸委會蔡主委報告,這樣還不夠尊重嗎? 第七,文中指稱馬市長對游錫堃院長「目無尊長,欠缺教養」,這指控也與事實不符,相較於陳前市長經常缺席行政院會,馬市長幾乎不缺席;相對於陳前市長經常砲打中央,馬英九只有在台北市民權益受損時才據理力爭,有錯嗎?至於文中說馬市長發明「中央與地方政府是夥伴關係」說詞以諉過,更是誤解,這句話應該是陳總統提出來的。 第八,文中指稱馬市長對李前總統忘恩負義,但相對於陳前市長當年辱罵李前總統老番顛,馬市長從未對李前總統口出惡言,即使李前總統離開國民黨後,對台北市政有許多誤解,馬市長也始終保持敬意,且總以晚輩自居,從未僭越。 第九,文中指稱馬市長早年在美國校園裡,蒐集舉發校園同學罪行,此事四年前已經炒作過,也已證明子虛烏有,實不應再以此惡意栽贓、抹黑馬市長。 第十,文中指稱馬市長禁止民眾 攜帶國旗,進入二○○一年在台北舉行的國際足球賽運動場,我必須重申,馬市長從未下令,禁止民眾攜帶國旗進場。當天賽程中,確實有民眾攜帶國旗及大陸五星旗進場,鼓噪對峙,但市府並未介入,完全由中華民國足球協會處理;有人抗議,才由足球協會會同危機處理小組,出面柔性勸導。十二月十日事件發生後,中華民國足球協會已向社會大眾鞠躬道歉,同時聲明,在行政院體委會、中華奧會未做出更明確指示前,將不再申辦國際性正式比賽。我認為,少數有心人士為了政治目的,不惜傷害國家利益,以致影響我國在國際體壇中露臉的 機會,非常不值、不智。 文中還戲稱「香港腳」、「台北狗」、「檳榔西施」,是馬市長自己對號入座,事實上,馬市長對此都一笑置之,反而是許多台北市民,對李應元陣營如此謾罵,破壞高格調選舉的承諾,感到十分無奈。 (作者吳育昇╱台北市政府新聞處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oct/27/today-o1.htm#o4 相關討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oct/29/today-o1.htm#o5 ☉ 陳昭姿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oct/23/today-o1.htm ☉陳昭姿 |
超限戰記男記女 於 2002/11/12 18:11 | |
Re:亞洲週刊爭議 馬英九談話整理 | |
不過,就算有一百篇也不如電視畫面一兩篇夠力! |
台灣青年 於 2002/11/12 20:55 | |
Re:亞洲週刊爭議 馬英九談話整理 | |
前亞洲周刊記者艾頓證實馬英九說謊 台灣日報12日報導指出,亞洲周刊1999年評鑑台北市進步到第二名有人爭政績,但是2000年掉到第四名卻沒有人擔責任,從亞洲周刊公布的資料顯示,台北市在99年從前一年的第五名進步為第二名,但2000年卻退步成為第四名。
勞倫斯•艾頓於1996年到1999年任職於亞洲周刊,擔任駐台記者,而且曾參與1996年至1998年的城市評比工作,相當清楚該周刊如何評比亞洲城市。雖然馬英九強調在亞洲周刊公布評比的十五項項目中,引用他任內資料的項目有八項,但艾頓認為,和馬英九有關的那幾項,其實都不可能在其短期的任內完成,所以馬英九不該都說成是他的功勞。 根據亞洲周刊公布資料,其評比的15個項目包括「平均所得」、「教育支出」、「房價與所得比」、「每千人病床數」、「空氣污染」、「每公里道路機動車輛數」、「每萬人刑案發生數」、「每千人電視機數」、「物價上漲率」、「全國GDP成長」、「失業率」、「國民小學每班學生人數」、「平均壽命」、「平均通勤時間」、「每千人電話數」。 報導中說,曾參與亞洲周刊評比工作的勞倫斯、艾頓指出,以其經驗,亞洲周刊評比絕大部分是仰賴官方所提前一年的統計數據,意即1999年的評比,大部分是採用98年陳水扁市長任內的數據資料。 勞倫斯•艾頓指出,從公布的資料中可看出,1999年平均收入成長25%、教育支出微幅成長、污染問題有些微改善、房價微幅下跌、但交通及犯罪率卻日益嚴重,而平均收入及教育主要是屬中央政府,馬英九怎可將其歸為他的政績。而從北市府提出的資料也顯示,交通及犯罪率的數據,即是馬英九上任後的1999年數據。 報導又說,「每萬人刑案發生數」卻從1998年及1999年的67.6,遽升為106,也使得該項的排名往後掉了三名,據艾頓說法,許多評比項目都和中央有關,但卻是與地方政府較直接相關。而大部分項目都是進步或差距不大情況下,凸顯刑案發生數的上昇,是台北市2000年退步的重要原因,而反映在一般人的感覺可會覺「治安變壞了」。
報導中說,馬英九把1999年評比排名列為政績的作法,並且避而不談2000年的評比排名,讓勞倫斯•艾頓感覺馬英九是標準的投機者,因為亞洲周刊已經關門,馬英九玩弄數據,許多人不易探究那些數據,而來強調是自己政績,這是「不對的」、「不可以這樣」。他曾為文指出疑問,馬英九如果聰明的話就不應再講,如今還在強調自己政績,讓他覺得馬英九是誠信有很大問題的人。 |
威兒乾 於 2002/11/12 22:04 | |
Re:亞洲週刊爭議 馬英九談話整理 | |
嘿∼ 嘿∼嘿∼ 亞洲城市軍歌比賽中, 主辦單位在報名表上開宗明義就講明了, 只唱(1998年的市政指定歌曲)來評比! 這就意味了, 就算各城市自行提供{1999年的市政自選歌曲}主辦單位也不會納入計算, 所以完全不必提供自選曲! 好了, 軍歌比賽結果出來......亞週週刊是明確指定要(1998年的台北市政指定歌曲)來參加評比, 明明是靠指定歌曲{1998年的市政}得了名, 結果馬英九卻不要臉的說, 因為也有唱{1999年的自選歌曲}, 所以功勞是我的, 列入我的政績之中! 好一匹不要臉拿〔1999年的市政自選歌曲〕來炸胡, 混淆視聽的爛馬!
身懷優越骨,頭頂高傲帽, |
超限戰記女 於 2002/11/13 22:19 | |
Re:亞洲週刊爭議 馬英九談話整理 | |
1998市政牛肉評比,有人拿1999馬肉蒙混「請一併參考」 人家亞洲1998牛肉評審委員會,會認不出年份還是牛肉馬肉的差別嗎? |
阿得 於 2002/11/13 22:43 | |
Re:亞洲週刊爭議 馬英九談話整理 | |
超限戰記女 君 現在的台北飼民 就跟流浪漢一樣 |
Lancu 於 2002/11/14 00:26 | |
Re:亞洲週刊爭議 馬英九談話整理 | |
今天,馬英九又出了相類似的以張冠李戴來為自己擦粉: 東森報導說: 馬英九十三日出席「誰識馬英九」新書發表會,馬英九回憶說, 1.台美斷交是1978年十二月十五日,由美國宣佈的.此時, 令人想不通的是,馬英九在這時候,為什麼也想要跟李應元一樣,有個 他不是只想和總統同位階,而不屑和李應元平起平坐嗎? 他在怕什麼? |
Lancu 於 2002/11/14 00:27 | |
Re:亞洲週刊爭議 馬英九談話整理 | |
更正: 東森報導說: 馬英九十三日出席「誰識馬英九」新書發表會,馬英九回憶說, 馬英九說的是1972年. |
文又思 於 2002/11/14 13:23 | |
Re:亞洲週刊爭議 馬英九談話整理 | |
很顯然的, 馬營會有這樣的舉動是因為覺得李應元的黑名單牌奏效了 打到痛處才會叫。 |
麥勾夏 於 2002/11/14 | |
ON | |
楊振寧也曾經被《波士頓通訊》迫害 |
阿得 於 2002/11/15 08:39 | |
Re:亞洲週刊爭議 馬英九談話整理 | |
改天萬一再流行起侏儸紀 恐怕馬也會說他被恐龍咬過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