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聯合報報導潘思源建構媒體集團--請問版上大大
回 覆 | 返 回 |
caffen 於 2002/10/09 23:45 | |
關於聯合報報導潘思源建構媒體集團--請問版上大大 | |
剛剛看到聯合報兩篇關於平面媒體購併的新聞。 平面媒體 颳起整併風 有些訊息很有趣,值得繼續觀察。也有些背景資料想請教版上各位大大。 記者費家琪、王皓正寫的那篇《平面媒體 颳起整併風》裡面提到一段: 「童再興並指出,外傳Home Media Group將在台灣併購或投資中國時報系的傳言,並非事實;短期之內,Home Media Group將以雜誌、書籍等為主,不會在台辦報,不過,長期而言,並不排除與國內報業合作的可能性。」 如果這段話屬實,那麼中時報系入股中天就很看玩味。中時以經營困難不堪虧損為由年來不斷裁員,虧損應該是事實,但是裁員優退恐怕還有少主掌權,整飭舊人事結構的意味。如果,謠傳Home Media入股中時,沒有談成,那麼,中時一方面裁員,一方面大手筆投資中天,資金從那裡來? 另外值得堪憂的是,未來台灣平面媒體出版業的發展。同一篇報導裡提到: Home Media Group總經理童再興表示,現階段將以整合大中華印刷媒體為要務,計劃與大陸書籍及雜誌經營者合作,發展中國大陸的發行及廣告業務,並在今年內於香港主板或創業板掛牌,從Tom.com 中分拆上市。 未來平面媒體包含出版社資金整合,形成媒體財團掌控的趨勢大概已成定局。這些大型財團對於兩岸三地未來的閱讀走向、輿論議題的參與設計,甚至操作,我想,都值得小心觀察。 潘思源入主九家平面媒體的那一篇報導,裡寫到: 「泛太平洋集團副總經理劉韋麟昨(8)日證實,潘思源近期的確以個人名義,相繼投資新新聞、商業時代、生活情報以及經典傳訊等九本平面雜誌,預估規模約在上億元,主因是潘思源個人對新聞出版事業有濃厚興趣,期望未來能在台灣建構平面雜誌集團。」 「劉韋麟表示,目前潘思源投資的平面媒體中,股權超過50%的共計有三本,包括新新聞、商業時代以及生活情報;在新新聞方面,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的最新資料顯示,潘思源擁有75%的股份,是新新聞最大的股東。」 其他所列舉的雜誌,我非常陌生,對我最有意思的是新新聞賣出75%的股份。九本平面雜誌總共頭資規模在上億元,那一本平均差不多一千萬。那麼,新新聞的營運恐怕不如改版之後所宣稱那樣風光。前陣子還有從台灣剛出國的朋友跟我信誓旦旦說,新新聞賣得緊追壹週刊之後,楊照以個人魅力拉台新新聞的營運,不管我們怎麼幹醮,不論是楊照或是新新聞還是具有影響力。這樣的說法跟我印象差異甚大。賣得好壞是一個問題,能不能主導輿論市場又是另一個問題,雖然兩者相關。但是,新新聞在我的印象裡,兩者皆不如。只是,我沒有可資佐證的資料。這一篇股份轉移的新聞相當程度佐證了我先前的看法。 我好奇的是,潘思源是個什麼樣的人?泛太平洋集團,是個什麼樣性質的財團?對未來新聞媒體業有什麼可能的影響?雖然現在宣稱,不會干涉新新聞的編輯業務,但是,新新聞未來持續看扁,新財主有無可能改變? 順帶一提,前一陣子,網路上還因為一篇 這篇文章以及後續許多出版人追加討論,對我來說,還不在於以前手工出版、小而美的出版舊人文情懷。更讓我關注的是這一波整併的風潮,香港的李嘉誠,現在的泛太平洋,他們做的是跨平台跨平面多國多元「媒體」企業集團的合併,不僅是看後即丟的雜誌,或是書籍出版業,都被席捲進去。他們要如何打造心目中的大華人圈媒體王國,絕對影響未來台灣閱讀市場的走向。不僅是文字、思維表達、流行品味、甚至是更顯的政治風向。 以往屬於台灣本土的文學、雜誌出版市場,或是發聲管道,一直是在夾縫中艱辛求生存。這裡面整個市場機制和閱讀人口、書寫品質和特色幾乎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我並非熟知媒體、出版業生態。只是因為長期閱讀,開始關注這一波以「全球化」之名所進行的財團整併,是否會讓台灣的閱聽市場更加輕薄短小、媒體市場更加腥羶色?這關係到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看什麼、怎麼看?不僅是政治的,更是文化生態的影響。 |
阿真 於 2002/10/10 10:31 | |
Re:關於聯合報報導潘思源建構媒體集團--請問版上大大 | |
caffen大大: 財訊獨家專訪「媒體投資家」潘思源 |
微有秋涼 於 2002/10/10 17:13 | |
Re:關於聯合報報導潘思源建構媒體集團--請問版上大大 | |
我們家附近的小書店,沒賣新新聞。老闆告訴我,新新聞賣不出去,性質類似的「商業週刊」銷路好多了。他告訴我看一份雜誌買的好不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看其廣告的多寡。商業週刊有很多廣告,新新聞沒有什麼廣告,幾乎都是宣傳自家新書用的。廣告主花錢總會花在刀口上嘛! 我也剛從台灣出國,剛好看過一份類似出版情報的雜誌銷售統計,壹週刊排行第二,新新聞?不知道排到那裡了。 |
caffen 於 2002/10/11 07:33 | |
Re:關於聯合報報導潘思源建構媒體集團--請問版上大大 | |
哇,謝謝阿真大大、微有秋涼大大 這篇財訊的專訪報導看起來有點不太妙,又是金維純,又是王健壯,外加成露茜、殷允芃,一票政大幫的。哇,潘思源大學開跑車,又收集古董古書,唉,我想台灣本土類媒體、出版等等,未來市場版圖前途不太妙∼∼ 不是我對政大幫的有成見啦∼ 啊吶,金維純和王健壯兩位就不必說了。(哈哈,好家在,還沒出現周天瑞的名字。)成露茜,哈,翠谷世新幫的。唉∼∼一言難盡∼∼ 我想講的其實只有一點啦,金主怎麼換來換去,都還是原本圈圈裡沾親帶故的人。我只是不再信任那整個傳播媒體世代的之間大風吹,能帶來什麼新氣象啦∼ 不能離題太遠。那篇專訪提到幾個讓我很警惕的狀態,一是台灣的編採人員是台灣出版、媒體業的最具競爭力資產,但是,卻沒有穩定的企業環境,可以讓他們發揮所長。這些老闆們談來談去都以上市股價來談,以價錢高低來看文化媒體出版業。你看那篇專訪最後落下的那句話: 「潘思源認為新新聞在王健壯、呂秀蓮法庭相見後,品牌知名度增分不少。」 這裡面我看到的是一個精打細算商人的話,完全沒有一點新聞專業的羞恥感,雖然他還念新聞的出身的。(正是因為他念新聞出身,這樣對新新聞誹謗副總統案的註腳,才讓人一點也不樂觀。) 講白一點,我常覺得那些一群超過十年以上資歷的中下階層的媒體員,出版編輯(不是那些掌權的人喔)很可憐。大概,這一波整併對他們未來生涯撞擊最大吧。人才的流失,是文化企業最難以追補回來的洞。而這樣一批站在社會傳遞文化訊息中間位置的人,或許他們的工作還離直接表達政治立場與否有點距離,但是,他們卻直接和大陸出版媒體文字企業短兵相接,回過頭來要繼續在台做出文字產品。嗯嗯,我講得很繞口,腦袋有點打結,最簡單的話,我在第一帖已經說過了,就是未來台灣媒體出版傳播文字等等這一類的文化工作環境遠景讓人堪憂啦∼∼ 第二個是,報導提到,「時報文化現在股價十幾元、中視、資傳股價都剩個位數,萬一是這種價錢你怎麼跟李嘉誠談?」 哇,時報股價變這麼低? 第二點是硬扯的,我只是有點擔心屢屢面臨裁員不得不低頭的中低階的勞工而已∼∼ |
reader x 於 2002/10/12 00:34 | |
Re:關於聯合報報導潘思源建構媒體集團--請問版上大大 | |
source: http://brainnew.com.tw/Article/report2001/re_121001.asp WTO 吹皺一池春水 呂理哲Dec 10, 2001
目前他投資的媒體包括 商周文化事業的 聖誕節的展望 以上不管是本土的或是香港的還是美國的媒體佈局計劃,不論是在明還是在暗裡,台灣島上的出版公司正在整合進行中,儘管WTO大陸的出版自由化並沒有肯定的答案,但是大門就是要開了,所有的想要整合科技通訊和媒體的集團都躍躍欲試。 備註: 以上潘思源先生投資各出版社的比例,參考2001年十一月份出版的「財訊」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