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回 覆 返 回


老衲  於 2002/03/26 14:29
『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院線熱門戰爭電影『勇士們』由美國桀驁不馴、大條不甩的梅爾吉勃遜飾演美軍越戰第七團第一營空騎營營長,老衲於「微風國賓」欣賞這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新型的陸軍攻防戰電影,比照當年國共內戰實時代,科技隨歲月的改變日新月異,戰法戰術也因武器裝備投入有所不同,僅將這日後台灣也改變為空騎營的戰術,就該電影表示的情節作一敘述。
1965年法軍在奠邊府一舉被北越正規軍伏擊屠殺,法軍失敗退出越南,緊接著南越由美國協助抵抗北越的「統一戰爭」。北越正規軍及越共游擊隊因裝備落後,採行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戰術,也就是全民戰爭採人海戰術,游擊戰、坑道戰、伏擊戰的「不對稱戰爭」策略,充分的發揮圍點打援、聲東擊西的人海戰術。
故事剛開始說明第七團第一營空騎營組成、訓練與幹部成員家庭背景,而美軍第七團第一營空騎營正式調越南「中央高地」也是美軍第一次出擊北越,第一營空騎營營長摩利莫爾中校〈梅爾吉勃遜飾演〉,身負第一仗不可失敗的重任,在勉勵及宣誓的典禮下毅然踏上征途!摩利莫爾中校對軍方給予新成立的空騎營番號與當年戰術錯誤全團被紅蕃殲滅的「卡斯特將軍」第七騎兵團同一番號「第七團」引以為杵〈卅年前「卡斯特將軍」電影也在台上映〉,幸士官長對摩利莫爾中校深具信心多方鼓勵,而摩利營長本身早就對敵的戰術及法軍與「卡斯特將軍」第七騎兵團為何被殲滅的原因深有研究→敵情不明、敵暗我明引以為戒,對整個戰局情報能充分掌握有十足的信心與經驗!
1965年美軍第七團第一營空騎營奉令出擊於「中央高地」西北方約一千多公尺山林內藏躲的北越正規軍約一師兵力,「中央高地」營區之前已被北越軍夜間騷擾但對敵情仍然不明〈北越軍尚未與美軍正式交鋒僅是打代跑試探美軍戰術實力〉。
當日第一營空騎營奉令出擊第一輪在五公里外團砲兵營〈依砲彈威力應該是105榴彈砲→電影情節不計較〉已先行清勦射擊降落區後,十四架OH-1夜鷹運輸直昇機將第一營A連,空降於遇定降落區,〈若以電影情節十四架OH-1夜鷹運輸直昇機出陣,每架運送九名全副武裝空騎兵,最多一連可運送130人,不知美國和台灣空騎連是否是這個編制〉,幸虧降落即抓有一北越逃兵,能得知對手是一個完整北越正規師兵力,而其師主力就在眼前〈約五公里山頭,老衲估計依植物林象海拔標高約1250M高,與降落區前往攻擊約要升高500M,對美軍攻擊方採仰攻不利,又是面向太陽東方〈即由西往東攻擊〉,美軍瞄準面對太陽更屬不利,故摩利營長能掌握敵情在先,先攻取一丘陵高地當營部指揮中心,右方派出一排先固守右翼及乾河床直昇機降落區的退路,可惜營搜索排排長好大喜功,被敵一名刺候誘敵深入戰術所騙,整排四十人陣亡、兩人失蹤〈後搜尋發覺為救黑人同袍己身也殉職的班長〉,在電影情節中老衲就發現情形不對,一名敵刺候頂多三名搜索兵補之,讓整排犧牲這個排長好大喜功要不得,況且砲轟時敵已聽到砲聲及直昇機運轉聲,為抓一刺候實在得不償失!爾後經過三天日夜的血戰,電影情節中摩利營長及士官長都很神勇,不用趴下而且摩利營長更是身先士卒,跑到第一線準備挨子彈,士官長〈長得很像白髮蒼蒼的李馬文〉更可笑的不相信長槍M-16,只配帶自己十五顆子彈的白郎寧45手槍,當北越軍不分晝夜以人海戰術衝鋒陷陣時,美軍如打蚊子或K鴨子般,來一個殺一個,來兩個湊一雙,也不知道這個導演有沒當過兵、打過仗,真正打仗是躲都沒地方躲,美軍竟然全無防禦工事〈最起碼挖個簡易散兵坑〉,而北越軍更是刺辣辣的黑壓壓殺過來,若以美軍當年的裝備,這三個連除輕機槍以外,最少有十二挺重機槍,也沒看見誰M-16上頭附掛著槍榴彈發射器,不論是美軍或北越軍衝鋒前均不丟手榴彈,另此戰役美軍的105榴彈砲打得非常準確與適時,未免也太誇張點,倒是81迫擊砲〈或許是60迫擊砲〉因過熱怕膛炸最後用其他電影情節〈四行倉庫葛小寶的機槍〉也有的灑尿降溫,比較感人也合乎事實。美軍在外海航空母艦上的F-14雄貓戰機支援應該沒那麼快,而空中偵查轟炸機總是來得及時雨,美軍最後的衝鋒如果沒有OH-1夜鷹運輸直昇機攜帶地獄火飛彈與機槍,擋在北越軍五○機槍的前面,一陣掃射打得北越軍抱頭鼠竄、狼狽而逃,美軍要硬攻可能全軍覆沒〈很奇怪這個電影情節美軍都不穿防彈衣、戰爭三天也不用睡覺及吃飯〉,美軍最後雖然勝利但給人的感覺勝之不武!〈對手好像是被雷打死了沒下文〉
總之!『勇士們』只不過是個電影,真實世界老衲要是摩利營長,一抓到逃兵問清楚敵軍狀況位置,當然先通知105榴彈砲營及155加農砲營,先就敵主力山頭就威力猛轟,讓你頭抬都抬不起來,再來導引戰機用燒夷彈及高爆彈再猛炸你躲藏的森林野地,讓你無法隱密躲藏,要攻擊前一定請OH-1夜鷹運輸直昇機攜帶地獄火飛彈與機槍先行掃射,用火燄噴射槍與槍榴擔及重機槍打頭陣,俺看你北越軍有幾個腦袋敢人海戰術!必要時更要通知第七團第二營、第三營共同實施包圍殲滅戰術,世界上那有一個營的兵力在喪失半數兵力的狀況下,後面支援的預備兵力〈第二營、第三營〉不投入解危,而能戰勝一個師兵力的部隊。整個電影OH-1夜鷹運輸直昇機的運作與火力與空騎營官兵的戰鬥力極為配合,無論是出生入死的運送部隊、彈藥或傷亡的後送,更是可圈可點,尤其最後支援打擊的火力更是淋漓盡致,整個片子比起以前的「前進高棉」好得太多,記得當年詹森由五萬美軍最後增至五十萬美軍的越戰,老衲就直言為什麼不直接再來一次「仁川登陸」直取河內,難道怕韓戰老共志願軍重演嗎?事實上那時大陸在搞文化大革命又鬧大饑荒,沒有當年韓戰的氣度與能力,或怕蘇聯的原子彈〈事實古巴事件結束不久,蘇聯還不敢鳥老美〉?美國在越戰只想跟韓戰一樣,大家一人分一邊,殊不知越南的地理環境和朝鮮不同〈旁邊尚有寮國、柬埔寨游擊隊可滲透〉,也沒有當年麥克阿瑟將軍的這種人才,在他國打那種跟自己國家八竿子扯不上邊的戰爭,又採取這種不求勝仗的戰爭,日久勞民傷財、民怨四起不打敗才怪!電影總是以票房為標竿,許多情節當然無法全然合理,不過該電影倒是可給我新成立的聯兵旅、空騎營或特戰旅作實戰教學素材,真正的戰爭不是胡瓜、吳宗憲演的那種烏龜王八的鳥片!

蘭陽醒獅團  於 2002/03/26 14:50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感謝分享。

你的觀後感想很精采。


路過的人  於 2002/03/26 15:04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 也沒看見誰M-16上頭附掛著槍榴彈發射器

那時候好像還沒有附掛式的槍榴彈發射器

>>> 美軍在外海航空母艦上的F-14雄貓戰機支援應該沒那麼快

那不是F-14, F-14在當時可能連設計圖都沒有...

支援的戰機有美國海軍的A-1, A-4, A-6...
美國空軍的F-100, F-4...

>>> 要攻擊前一定請OH-1夜鷹運輸直昇機攜帶地獄火飛彈與機槍先行掃射

那不是OH-1, 是UH-1通用運輸直昇機...
地獄火飛彈在那時是連影子都沒有, 連TOW都好像才剛出來

總而言之: 您不能以現在的科技去比當年的狀況!!
基本上這部片子的敘述是相當接近真實的
(這場血戰是確有其事, 並非虛構!!)

而片中的混亂(雙方都是如此...)
就是克勞塞惟茨所謂 "戰爭之霧" 的最佳寫照!!!


借過  於 2002/03/26 20:15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這個事件摩爾中校後來出書
有中文版 : 越戰忠魂

百步穿楊有書摘簡介,附上超連結

http://freehomepage.taconet.com.tw/This/is/taconet/top_hosts//Light/opinions/wewere.htm


老衲  於 2002/03/26 21:08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依借過兄指點轉貼越戰忠魂實錄,看過電影再看老衲感言與下文,實感慨萬千:
Moore, Harold G. & Galloway, Joseph L., We Were Soliders Once...and Young,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92

越戰忠魂,原著者:哈羅德•G•穆爾,喬瑟夫•L•蓋洛威;譯者:王執中,徐舟濤,星光出版社,1998。

這本書跟一般越戰書籍不太一樣,它不是在探討越戰的背景或是政治折衝的內幕,也不是在談個人在這場荒謬戰爭中的心路歷程,它純粹講的是戰鬥,兩場在美軍開始大量介入越戰初期,於1965年下旬在越南中部高地 Ia Drang 河谷發生的戰鬥。第一場是美國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400人在數千北越軍的攻擊下撐了三天的戰鬥,最後增援部隊到達,他們終能脫離戰場。第二場戰鬥是來解圍的第二營在第一營脫離後返回基地途中,又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一場遭遇戰中幾乎被一掃而空的慘狀。

寫書的是當時第一營的指揮官穆爾中校,以及親歷其境的戰地記者蓋洛威,所以除了有軍事戰術指揮決策過程的可靠性外,更有記者犀利觀察能力發揮極致。這(兩)場戰鬥之所以出名,除了因為是空中直昇機突擊作戰初期樹立模範的戰鬥外,更因為是美軍在越南開始直接介入並且蒙受重大損失的開端。

這個戰鬥屬於1965年10月下旬,美國第一騎兵師到達越南不久後第一次以直昇機空中突擊進行大規模的 Pleiku 戰役。北越軍在中央高地的這個地區有三個團的兵力,把附近的美軍基地包圍起來,引誘南越軍來增援解圍,然後在半途設伏殲滅增援的兵力,典型「圍點打援」的戰術。

但是這次不同,10月28日,美國第一騎兵師投入戰鬥,以直昇機空中突擊反過來威脅北越軍的後方,降落在離北越地區司令部附近不遠處,造成北越軍方面一陣恐慌,讓部隊趕快撤離交戰地區,向高棉邊境的高地集結整補。美軍大略知道北越軍在這個地區,但是數量及確實分佈地區並不清楚。

11月14日,第一營受命在靠近高棉邊境的一處林間空地突擊降落,進行威力搜索,這個降落區被稱為X-Ray。第一營的人數大約400人左右,由於直昇機不夠(這次任務只分配到16架),所以必須要分5個梯次,逐次運到X-RAY。第一梯次的80多人在早上10:30分到達目標區。

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正好降落在北越軍集結地區的中央。北越軍第66團第7營在X-Ray西邊不遠的山嶺上,第8營在 X-Ray 東北約半天的路程,第9營在 X-Ray 西南約500碼。第66團在前面的戰鬥中擔任預備隊,沒有什麼損失,所以每個營大概都差不多滿員(550人)。在10月中戰鬥損失較重的第33團也在附近整補,散布在周圍大概兩英里方圓的地區。另外在西邊不遠高地上,北越軍的地區司令部還控制著越共 H-15營,約有600人兵力的游擊隊。北越第320團則在西北約10英里處。

第一營開始在10:30分降落時,當然一定驚動了北越軍。但是如果仔細分析起來,北越的指揮方面很顯然犯了嚴重的錯誤,因為他們並沒有馬上採取行動,而一直等到 1 小時又 45 分鐘後的 12:15分──第一營的第三梯次降落後5分鐘──才開始攻擊。如果北越軍及時採取行動,在最初的30分鐘內就開始攻擊,80個人是無論如何都擋不住的。延誤這麼長的時間,後果是等到他們開始攻擊時,美軍已經有240人在地面上布防了。

不過即使如此,第一營還是處在一個極不利的地位。他們搗了一個大馬蜂窩,北越方面至少有2000人,兵力比是5:1,美軍唯一比較佔優勢的地方是在火力支援方面。第一營有兩個105mm榴彈砲連(在幾公里外的火力基地)以及大量的空中支援。即使如此,他們沒有被吃掉的原因,除了摩爾指揮得宜外(摩爾是韓戰老兵),更重要的是運氣太好──北越指揮官顯然對整個戰況無法掌控,北越部隊也都是逐次投入戰場,先碰上美軍的正面,耗上一陣子摸清狀況要開始迂迴時,摩爾都能及時調動部隊填補空隙──有時是剛從直昇機運到的部隊。最危急的時候在兩個連之間的一個200公尺的大空隙只靠一挺M60機槍在撐著,而摩爾的防線也只守了北西南三面,東面完全是空城計,竟然也沒被發現。在戰鬥中有一個排失散,被切斷在外,所謂的「the lost platoon」,竟然也沒有被消滅,雖然傷亡不少,第二天還是連接回來。

第二天後,美軍的增援部隊逐漸到達,第七團第2營和第五團第2營都來支援,北越軍才撤離。在這場戰鬥中,第一營79人陣亡,121人負傷,估計北越陣亡600人,傷1200人(主要應該來自砲擊和空中轟炸),美軍俘獲57支AK-47,54支SKS,7支Degtyarev,4挺馬克沁重機槍,2門82mm迫砲,另外就地銷毀100多支雜牌步槍、衝鋒槍,400多顆手榴彈。(北越和越共一向把死傷和武器在盡可能的狀況下都帶離戰場,讓敵人無法確切知道戰果,這也是心戰策略之一。)

第三天,在第一營撤離戰場後,5團2營和7團2營以行軍撤出。兩支部隊在中途分道揚鑣,各自前往個別的降落區等直昇機來載運。7團2營和5團2營A連一道,往X-Ray 東北的 Albany 降落區前進。在快到達的時候,抓到兩名北越俘虜,沒經驗的2營營長竟然把整個在叢林中拖長到500碼的縱隊停下審訊戰俘,並且把各連連長叫來開會。

這時在 Albany 降落區附近的正是北越66團第8營,33團第1營的殘部,以及33團第3營的營部連,他們並沒有參加前兩天的戰鬥。在發現美軍接近時,他們全員出動,往美軍方向接戰。

嚴格講起來這應該算是一場遭遇戰。但是美軍整個部隊分的太散,連長們又集中在前頭,指揮層級中斷。一開始接觸,美軍除了前面的營部和最後面的5團2營A連外,完全失去掌握,無法構成有效防禦。中間幾個連只能各自為戰,很快地就被突破,與北越軍混戰一夜。

第二天其他美軍部隊來援時,北越軍已經撤退。美軍死155人傷124人,還有許多人打散了,幾天後才和友軍聯絡上。美軍死這麼多人主要是因為在那天黎明北越部隊撤退前曾經清掃戰場,把找到的美軍傷患都打死。北越方面損失應該也不少,美軍增援部隊清查戰場,發現北越軍留下了33支輕機槍(應是AK─47),112支步槍,4門82迫砲,2具RPG發射器,3挺重機槍,估計死傷在400-500人左右。

這兩場戰鬥震驚了美國本土,因為這是美軍第一次在越南戰場上有這麼重大傷亡。日後,當電視直接播映血淋淋的戰場時,會造成更大的震撼。

這本書除了以軍事觀點和報導觀點來看前線外,也從這些軍人的家庭方面來看這兩場血腥的戰鬥。雖然大部分士兵的家庭都散佈在全美各處,第一騎兵師中軍官和資深士官的家庭卻大都住在第一師在美國的永久基地附近。當戰鬥的消息開始傳回來,對心愛的人不知能不能回來,那種無助的擔心與等待實在讓人心酸。

個人認為這本書十分值得一讀,作者們對戰鬥過程平實的描述,老兵們驚懾的回憶,訪問當年敵人指揮官印證資料的忠實性,流暢而絕無冷場的文筆,絕對可以把這本書拿來跟「奪橋遺恨」、「最長的一日」等二次大戰經典文獻相提並論而毫不遜色。個人強力推薦。

附註:這本書已經被派拉蒙拍成電影,預計2002年夏天推出。Mel Gibson 演摩爾中校,其他演員都不是很大牌,台灣這邊唯一比較熟悉的大概是演記者卡洛威的 Berry Pepper(「搶救雷恩大兵」裡的狙擊手)。導演兼編劇是「珍珠港」的編劇 Randall Wallace ,雖然有點讓人擔心,但是一些看過劇本的影評家都認為劇本寫得不錯,希望真的不會再出現「珍珠港」的問題。


外獨PLA  於 2002/03/26 22:58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戰術,也就是全民戰爭採人海戰術

你這樣理解﹖
難怪國民黨會輸掉內戰
美國西點軍校專門有開人民戰爭的課哦﹗


ryan2181  於 2002/03/27 11:14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那天去誠品/金石堂買回家慢慢看『越戰忠魂』

借過  於 2002/03/27 11:17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To ryan2181

這本書不大好找,我打算用網路訂購的方式
如果您找不到,可以試試看這個方式

祝您順利找到


ryan2181  於 2002/03/27 11:25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搭勇士們的車
應該會再推出


Monkey  於 2002/03/27 11:58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我上周去看過了,很棒的電影!

網友投書  於 2002/03/31 04:14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3/30 , 去看了這一部電影

感想 : ...

1. 摩利莫爾中校擊斃了一名衝向美軍營指揮部的北越士兵 ( 那個瘦瘦高高戴金邊眼鏡的斯文年輕人 , 不過個人覺得他應該是北越的士官或軍官 )

之後莫爾中校的部下在其身上搜出了一本紅色日記簿 , 書中還附有他(越共)妻子的照片 ,

在戰後莫爾中校寫信給這位越南女士(戴金邊眼鏡的越共之妻子) , 表達了他的感傷及歉意... ,

對白寫得很感人... , 配樂也做的很入場景 , 這一幕讓人久久無法忘懷...

願這位越南女士 ,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祝她 一切都好...

2. ......

...... 待續


默默  於 2002/03/31 04:27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臺中火車站前的何嘉仁書局二樓一直有越戰忠魂在架上,中部的朋友可以去那裡買。

Joker  於 2002/03/31 12:15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在戰後莫爾中校寫信給這位越南女士(戴金邊眼鏡的越共之妻子) ,
>表達了他的感傷及歉意... , 對白寫得很感人... , 配樂也做的很入場景 ,
>這一幕讓人久久無法忘懷...

很奇怪,不知道是不是我看錯了,這一幕...,越共之妻子桌上的報紙,居然是中文的 ??!!

另外,片中的中文翻譯也有點小瑕疵,莫爾中校的官階好幾次被翻譯成「上校」,
可能是因為片中人物常常僅稱呼其「Colonel」,非「Lieutenant Colonel」,而翻譯的人就直接翻為「上校」的源故吧!


Skywalker-Luke  於 2002/03/31 20:37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題外話:
我們要消滅共匪=我想到了=網友投書
閣下到底有幾個ID呀!

網友投書  於 2002/04/01 00:17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Luke老哥

因為個人是覺得...

這麼讓人感傷且印象深刻的電影情節 , 署名應該用較溫和中性點的稱呼比較妥當

還有 , 我的天啊 ... , 您老人家竟然把我的ID給背起來了 ?...

真感動 ! ! !

茫茫的網海中竟然會有人這麼的關心我...

感謝感謝... ^^

不過這會讓我感到很大的壓力的...

請高抬貴手 , 忘了我吧... ^^

^_^ ......


老衲  於 2002/04/01 10:59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關於摩利營長寫信給這位北越的陣亡軍士遺孀〈或許是華裔眼尖的網友能看出她在看中文報〉,事實可能沒有,這個北越的陣亡軍士所用的筆記或日記是敵人的語文,在共黨的世界早就被懷疑與批鬥。老衲的判斷這是添加的感人電影情節,也代表著許多美國人對參戰的遺憾與歉意!對世人反戰的詮釋吧!
另更有眼尖的網友發現摩利營長在電影的官階確實是中校營長「Lieutenant Colonel」,不論肩章、領章或鋼盔上的標示都是樺樹葉〈台灣規定打仗時都不得有階級掛上,這仗不知怎麼領導打?〉但中譯時翻成上校「Colonel」之誤,可能老美對單位戰場上的「主官」都統稱「Colonel」之義,貼切點應該是「主帥」或長官、或老共所稱的「領導」的意思,就好像連長、機長、艦長或特殊戰鬥單位的小單位「主官」,老美有時即使官階是中校也稱capatain,中文譯者大慨是個沒當過兵的女孩,無可厚非!
但是電影最後的情節不知大家是否與老衲一樣刻意注意到,當摩利營長的夫人由窗戶瞧見黃色計程車停於門外,深怕打開門又是手執「陸軍部長很遺憾的通知妳、、、、」的陣亡通知書而怒斥孩子上樓睡覺時,當門一打開所見的是個軍戎盛裝而肩上所扛的已不是先前的中校樺樹葉,卻是一隻不折不扣的eagle「老鷹」!故稱他為上校乃實至名歸!昨天大地震時軍事立委林郁芳聽說也正在看本片,地震一來還以為電影效果這麼逼真,不知他觀後感想如何?待俺問問?

西門慶  於 2002/04/01 21:13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德朗河谷之役, 參加的不只是第七騎兵團. 應該還有別的書本討論這個戰役.

Mel Gibson的電影都比較膚淺一些, 未能切中重心.

德朗河谷一役, 對美越雙方都產生了重大的戰略影響.

對越南而言, 算是充分體驗到美國人的火力及三度空間作戰能力,
類似奠邊府之役的戰法不容易成功, 因為美國人可充分調度直昇機運兵及空中火力支援.

北越領悟到不能跟美軍硬碰硬的搞大部隊作戰, 所以爾後少見北越以團營級規模部隊與美軍對幹.

武元甲堅持必須以游擊戰長期騷擾.

後來的溪山戰役(北越圍困美陸戰隊)也是一樣, 想要圍點打援的北越軍被美空軍消滅大半.
更讓北越不敢以大部隊與美軍決戰.

所以, 老美一直找不到越軍主力做決戰.


在另一方面, 美軍則因德朗河谷之役, 落入數字迷思,
Westmorland堅信美軍損失一人換取北越軍損失九人的比例, 將會拖垮北越.

因為北越無法快速產生出新部隊, 來彌補被美軍消滅掉的部隊.

落入消耗戰的數字迷思, 而未能體察北越轉換戰略.(轉換成游擊戰)


美國另外一個戰略錯誤, 與德朗戰役比較無關的, 是不願在1965年侵入高棉.
一直要等到1970年才痛下決心, 甘願背上侵略之名進入高棉.

差這五年, 就差很多, 已失去先機.
當然也有老美反對, 認為即使在1965年入侵高棉, 也只是將戰區擴大而已,無助於解決北越.


老納兄上面提到美軍應登陸北越, 釜底抽薪, 不必擔心中共入越.

well , 這就不得不佩服中共草菅人命, 甘願在韓戰犧牲三十萬人所帶來的戰略效益.

中共一再警告美國不得入侵北越, 否則必將派軍入越.

美國對此相信不疑. 憑的就是韓戰經驗.

依我個人的看法, 60年代的中共, 不像現在被資本主義腐化的中共,
它當時還有50年代的遺風, 老美當時怕再次與中共打陸戰, 有它的道理.


很遺憾該部電影, 都沒有談到這些.
越戰忠魂這本書好像有提到.


cchs(otway)  於 2002/04/02 02:40
We were Soldiers

[越戰忠魂]一出版, 我就詳細看過內容.
91.03.27買招待券(NT$150)看本片, 只是我注意的焦點在C3I方面. 另一方面, 2002年的空騎營或特戰旅, 可能還沒有類似當年1965年美軍第7騎兵團第1營這種能力.
我正在等DIIC;DTM, 對今年年度例行演習的相關報導...

PYCB  於 2002/04/10 12:58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關於那越共妻子看信的那一段有些好笑 因為她旁邊有一份中文報紙(應該是世界日報吧) 而且標題上寫了和海峽兩岸的關係 雖然和電影沒什麼關係 不過電影真的很好看 而且很真實

rio  於 2002/04/10 23:11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德浪河谷 (La Drang) X ray 著陸區之戰可以參考 www.lzxray.com 有詳細介紹(Battle Animation 和 photos).
整個戰役最傑出的連長 Myron Diduryk (2B2C) 後來死於1970年的第二次越南服務
最神奇的排長Rick Rescorla (也是2B2C 就是在Albany撿到法國號那位) 死於去年911世貿恐怖攻擊 當時他任職 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 & Co 的安全主管
他們105榴炮的火力支援和前官運用配合真完美...如果Moore寫的是真的



蘭陽醒獅團  於 2002/04/11 21:18
Re:『勇士們』電影欣賞的感想

這是一部好片,對我而言,是超過雷恩大兵跟黑鷹計劃的。

幾個片段當然是非常精采的,尤其配樂更是添加深度。

有幾個我到是覺得會降低緊湊度,而使得冷場。

精采的方面,包括要出征的幾場戲,像摩爾的感人演說,
一人不回頭的孤獨堅定走出家門,
弟兄的集合點集合再坐車片段,
摩爾環顧弟兄後,大夥衝到直昇機準備作戰。
最後反攻的片段。

冷場的有家人片段的插入太突兀,會使得戰爭場面感到不連貫,
越共的情感面也使得劇情又回到為何要戰爭的思考,
這種電影劇情處理通常是兩面不討好的狀況。

用尿液冷卻炮管,但尿液呈現透明不符合醫學原理。

再次提醒,配樂真是太棒了,
摩爾一人走出家門的20秒畫面,只有
曾經在月黑風高時,要出門奮鬥的人或家人最感受深刻了。
這一鏡頭列為經典。


返 回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語法選項: 文章內容使用HTML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
特殊符號輸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