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江澤民談媒體
回 覆 | 返 回 |
江江澤民(代貼) 於 2002/06/14 22:48 | |
江江澤民談媒體 | |
江江澤民 於 2001/10/17 11:01 新聞這行,其實和一般的機關無甚差別...獲得較好的待遇,如升遷或加薪...才是他們關切的要項。這點,大概也是一般職場的通相。 沒錯,據我個人的經驗與觀察,確是如此。當然我們不能極端的認為記者除了飯碗外,其他的事情都不顧,媒體內部還是有一套處理新聞的準則。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要當記者,原本所要的都不同。有人只是想當跳板,不論是從商或從政,當然也有以此為志業的人,不過,老一輩的較多,年輕一輩的比較注重該工作對自己的成長,與可以發揮的影響力。 新聞機構內部針對不同領域分線的做法,不但是為了方便,事實上也決定了每條線記者不同的性格。你選線基本上是根據性格來選的。 不同的線,工作的性質方式與態度根本是天差地別。 舉例來說,政治線的記者與受訪對象容易維持一種"又批判,又交好"的若即若離關係。跑政治線常有個現象,跑愈久,跟採訪對象的關係就愈好。現在的線路大概是按照黨別,政府部門別來分,當然,跑行政院,總統府的的比較有綜觀全局? 漱隢K與可能。 其餘跑黨政線的人就面臨一個問題。記者最需要的是消息來源,有時候來自”己方(即自己的朋友)”,有時來自”敵方(與寫作對象有利益衝突或敵對者)”。每個記者都有自己的buddy或很"肉"的朋友,因此下筆時常碰到兩難的情況。 譬如說,如果我和宋楚瑜很好,我下筆時很難下手批宋批的太重,因為我不但有情感上的衝突,我也必須考慮到日後新聞線中斷,而被迫調線的情況。 商業線的記者則通常性格比較像商人,每位受訪對象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他們比較沒有那種知識份子的要求(何況場域不同,批判的必要性沒有那麼重),寫作常有淪為工商服務稿的情況。流行消費線亦同,報導以宣傳,介紹為重點。 同時,雖說同為記者,但是組長,召集人,各組主任的薪資與影響力還是不同的。採訪時,名片拿出去,"資深記者"或"政治組副主任"的頭銜,顯然比單單是"記者"要好太多,也比較容易有新聞。 報社是這樣的,長官只管你有沒有新聞,能不能在我需要的時候,丟點東西出來,讓老闆覺得聘你是值得的?其他的東西他是不管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那個記者,會為了所謂的批判理想,斷自己的線? 就算是政府與民間,行政與立法等政? v運作都需要妥協,何況是媒體與受訪對象? 當然,新聞寫出來不能與現實情況差太多,不然,不但報社受影響,你自己的credit更受影響。 寫新聞的時候,記者考慮到幾點。一是對你所屬單位的貢獻度,二是長官對自己的評價,三是讀者(分為受訪對象與一般讀者)的觀感,四是自我成就感的滿足。 記者常上電視的原因也在此。常上電視不但可以使更多人認識你,採訪時更為方便,更可以建立自己的權威感。當然,金錢的報酬是少不了的。 我想,這就是唐湘龍常上媒體的原因。 第一篇稍稍提到記者工作環境與個人因素對新聞產出的影響。接下來我們來談老闆的影響。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新聞是”第四權(the Fourth Estate)”。這跟中國(文化上的)的政治文化與發展有著脫離不了的關係,也跟西方新聞學的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中國政治自近代開始便陷入人民無法制衡的混亂局面當中,缺乏政治參與管道的人民,當然會挑中對輿論有影響力的媒體作為管道,同時也希望報人能發揮比較”中立客觀”的角度,為人民發聲。 在這種情況下,媒體的角色常與政治密不可分。人民開始賦予新聞行業一種崇高的使命。 國共內戰時,新華社和中央社,人民日報(後期)和中央日報各擁其主,互相對幹,這是政團作為媒體老闆的時代。這也是自認代表人民的中國共產黨,最後要求新聞必須為黨的喉舌的原因。因為,黨代表人民,你自然必須為我說話。 而同屬中國文化圈的台灣,社會對新聞業的要求自然會承襲同樣的標準,也就是: 為人民喉舌。 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忘? O,報社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不管是什麼報,有許多根本不能得罪的對象,如廣告主或特定的政治人物等。 所以,竊以為,根本沒有報導客觀中立這回事。民眾對新聞界,亦不應有太過崇高的期望。 報禁解除的初期,新聞機構的確以政治為主要報導題材。如當年的首都早報,新新聞周刊等。一位老記者曾對我說,當時比較少人考慮到市場的供需問題,因為政治當時有市場,辦報的人(如康寧祥)欠缺考慮,也還能撐一陣子。 他說,目前有許多報紙會以降價的手段來吸引讀者,不過在首都早報的時代卻不同,”你一份100元都有人要買”,因為民眾關心政治,再怎麼樣都有人看。 不過,隨著新聞機構日益增加,政治參與管道的逐漸流暢,政治開始變得沒那麼重要﹔同時隨著景氣的起伏,如何賺錢變成民眾關心的事。 作為營利機構的媒體當然會隨這種社會潮流而改變。報紙要發行量-->據此要廣告--->擴增規模,爭取讀者--->要更多的廣告....君不見,新新聞周刊近年來報導題材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嗎? 媒體分幾種。一,報閥型,如中時,聯合以辦報起家的大型媒體集團﹔二,旗幟鮮明型,如自立晚報﹔三,老店新開型,如台灣日報﹔四,商人辦報型,如江道生的! 勁報,林榮三的自由時報等。 報閥型有幾個特點。第一,報老闆有比較重的政治使命感(當然是他們自己的使命感)﹔第二,內部官僚習氣較為濃重,因為結構組織較大的關係。這兩個報社的工會是形同虛設的(其實,除了自晚,其他報社根本沒有工會可言)。 中時的自由派味道較濃,所以在言論上較能容忍不同的意見,由他們的記者日後在不同光譜的政治位置發展可知(陳婉真,陳文茜,金惟純,吳敦義等等)﹔聯合則是步調其一,不容許有自己太重的風格。 不過,內部的權力鬥爭則是一樣濃重。不但內部分派系,而且階級分明。中時某記者談到個人的經驗,表示有天遇到大老闆余紀忠,上前自我介紹的結果,遭到其他高層主管的另眼看待,覺得忤逆了職場倫理。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新聞的處理若不慎,很容易成為不同派系鬥爭的藉口。同時由於兩大報的地位,往往是平面記者生涯的終站,所以記者對職務的敏感度比其他報社要來的重,自不待言。 商人辦報型有幾個特點:一,報老闆比較注重媒體報導對他個人地位的影響﹔二,比較沒有所謂的使命感,以營利為目的的傾向重。所以報導口味以辛辣,新鮮,閱讀率高為主,同時,報老闆容易有干涉編務的傾向。 像自由時報的報導常出現這種情況。去年有一篇專題,放在三版,重點是台商不應盲目至大陸投資。這篇報導很怪,執筆記者的筆調全部都是正面的,都是台商在大陸成功的例子,結果報導的結論卻是相反,編輯台介入的情況便相當明顯。 勁報則有一陣子專衝”獨家”,完全是因為報份的考量。 台灣的媒體,在競爭激烈下,早就沒有了使命感。現在對報社老闆來說,最大的使命感就是:賺錢。這一定影響到記者的新聞操作。 例如,某黨政治人物放給你一條消息,指稱對手黨曾以「可統帥三軍的職務」相授受。標準處理的程序是,你應該先去問那個對手黨的意見,綜合判斷後,再寫出一條比較中肯的新聞。 不過,據我所知,台灣的記者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這樣處理:先寫出來再說。一方面是求時效性(與其他媒體的競爭關係),二方面是求新聞的爆炸性(以好看為重的記者或新聞機構),三,在記者個人方面,讓這條新聞能延續更久,減低必須找出其他新聞而造成! 的額外工作負擔。 而不同屬性的媒體有不同的新聞操作方式,這也影響到新聞產出後的不同結果。 【中時的自由派味道較濃,所以在言論上較能容忍不同的意見,由他們的記者日後在不同光譜的政治位置發展可知(陳婉真,陳文茜,金惟純,吳敦義等等)﹔聯合則是步調其一,不容許有自己太重的風格。】 這點我有不同意見,陳婉真當年在中時的時候政治光譜如何?她在1978年參選立委的時候口號可是「一切為中國」,她走政治路線,發展台建,這都是80年代以後的事情了。陳文茜印象中沒當過中時記者(除非是她學生的時候去當實習記者),她曾自陳下文宣部主任後,去EMI當創意總監,是她的第一份工作。金惟純是「高雄暴力事件」的紅旗手這就不用說了,吳敦義的政治光譜有人懷疑嗎? 自解嚴前以來一個錯誤的印象,認為中時比聯合「自由」。事實上反應的只是中時文字和版面比較花俏活潑、聯合比較一板一眼。中時內部會因老闆欣賞那個記者編輯破格升遷,聯合重人事體制。中時老闆喜歡搞職棒等外務,聯合就只辦報紙不碰其他。事實上那只是報社內部的企業文化使然。如果談到政治光! 譜,例如我們去追尋過去十年、十五年,台灣在面臨轉捩點的時候,例如國會全面改選、國安法、核四、總統應否直選、96年飛彈危機、廢省等等,大家會發現,去除那些包裝「自由派」的花飾,中時和聯合在政治立場、政治光譜上還真沒有兩樣。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不同的媒體,對新聞報導的產出常有不同的影響。 晚報講求的是時效性,內容要求的是好看,自然會比較講求獨家新聞、有趣的新聞與衝突性較高的新聞。同時,由於記者只有短短數小時的操作時間,所以新聞的呈現會比較片面。 通常,記者報稿的時間是早上7點左右。那時除非你昨天晚上曾經與消息來源深聊,有日報發不出的獨家,不然,只能寫早上的現場新聞,如院會,公聽會,記者會等。 許多政客常常抓住晚報的特性,在早上爆”內幕”讓記者報,來不及查證的結果,當然大家都是全文照登。所以晚報常有一個立委或市議員就霸佔住整個版面的現象。(雖然社內常說,他媽的,李x華、鍾x平算什麼?但是還是登了) 你想查證嗎?等著漏新聞吧。等你查證完,也已經截稿,不必寫了。 日報的記者工作時間就比較能讓他們慢慢醞釀。中午或下午進現場,看看晚報寫了什麼,找相關對象作反映,也寫寫特稿抒發意見,同時賺稿費。報稿時間約在4點左右! 。 日報就可以寫比較有”深度”的新聞,這時,負責寫特稿的老記者們開始下筆,有時是個人意見重(像夏珍、唐湘龍等都算大牌,他們的稿子反映出自我意見的成分重,受到干預的成分小),有時是長官的要求,不得不迎合意見,這種情況發生在新進記者身上較多。 特稿的撰寫同時進行。親民黨的夏珍,羊曉東當然有自己的意見﹔民進黨的何榮幸也有自己的觀察,尹乃菁跑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當然也有自己的立場。 這時我上面所說的各種影響就出來了。每個記者自然向其採訪對象的立場靠攏,這是夾雜著對自我發展與利益判斷的人性。 記者的特稿不完全是自己的判斷。有時候是某個新聞對象意見的包裝。就是說,譬如吳乃仁私下對我說了他對未來選情的判斷,我不掛他的名字,改成特稿發表(我沒影射誰,僅舉例)。 所以對記者而言,工作的關鍵字是”關係”,”學識”其次。自己不懂不重要,只要你有一個秘密的backgrounder(提供背景說明者),不懂的人都能寫特稿。 報社講求套稿,如果你配得好,加上新聞重要性夠(這個判斷就很微妙了,有時不見得是政治性的),自然容易上版面。在此同時,有許多特稿被丟掉,記者在外面,可能要隔天翻開報? ~知道。 據我所知,由於報社裁員風的興起,常常有人身兼數線,甚至一人扛起整個中央部會的情況也有,怎麼辦呢?抄。只得抄同業的稿子。不然,怎麼玩?新聞品質常常就在這種情況下流失掉。 再講到通訊社與網路報。 國家通訊社,就是中央社,是記者的主要消息來源之一,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報社記者對中央社的依賴愈來愈少。一方面是中央社記者發稿的速度和品質愈來愈差。 中央社目前是所有新聞機構內最沒有競爭力的單位。中央社的記者不用發獨家,因為你發了也沒用。他們講究的,是稿量,所以雞毛蒜皮的事情可以拆成好幾條發,你也可以看到那些報上沒登的新聞。 中央社因為不需要搶獨家,所以很多是通稿,或單純反映受訪者的意見,記者通常很閒,心態有點像公務員,老記者也少。 我曾經看到中央社是這樣發新聞的:一場頗有深度的學術研討會,中央社的記者邊聽邊打,打到字數夠了,好了,可以截稿了。聽不懂沒關係,反正我寫自己了解的就好了。 他們的外電稿更差。記者常常不知道人名亂譯,錯譯,誤譯的情況很多﹔駐外記者的稿文筆更是不通。不過,駐華府的記者還頗用功,常常會追著美國官員問一些台灣安全的問! 題。 中央社因為是國家所屬,所以立場比較中立。 已經倒掉的明日報和東森新聞報,在發稿速度方面往往比中央社更快。不過,勤抓外電與港報急發的結果,查證,往往是不可能的任務,也沒人當一回事。反正,錯了,可以馬上換版。 之四 電子媒體因為注重影像,所以文字記者問的問題大部分比較膚淺,也很好笑(當然,也有人很屌的)。 電子媒體的記者,常常一人身兼性質不同的線路。或是這麼說吧,沒有固定的線,所以受長官指派,上面要你跑那,你就跑那。 所以他們常常是早上看完報紙(中時、聯合、自由)就出發了,問題常是要對象就報漸蒆鶧策^應。懶一點的,到現場再問同業吧。 因為講究”聲刺(sound bite)”,所以打架吵架的畫面他們最喜歡。 我還看過有電視台的記者,因為跑太多線,所以臨時被叫到現場時,還不知道講話的人是誰,抓著負責新聞聯絡的官員猛問,「這人是誰啊?幹嘛的?(名字)怎麼寫?」跑完了,因為還有下一場,所以也無暇細問相關細節,先回去剪帶子過音再說吧。 因為電視的記者通常比較資淺,所以評論常出錯,或者是即興演出一番,明明不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還要在後面硬加上自己的評論,結果通常是很爆笑,落是亂評一通,讓人看完後,只有一個感想,「幹」。 廣播的問題通常! 不大。不過我聽過有人報的太爽,結果到最後要報自己名字時(記者xxx台北報導)時,突然忘記自己叫什麼名字的,最後只得重錄。 之五 再說大報記者或大型新聞機構,在採訪過程中的主導性影響。 這個題目,新聞系的學生可以社會學的方法,當碩士論文題目好好研究一番。 記者有老記者和小記者,有強勢的記者和弱勢的記者,更有關係好的和關係壞的記者。 不幸的是,通常關係好的記者,都是大型新聞機構的記者。在採訪的同時,他們對其他媒體的從業員的筆調,發揮了關鍵的影響力。 中時聯合的記者,通常已經在其他的媒體待過一段時間,其與新聞對象的熟悉度與關係,自然無人能比,而且,他們的新聞資歷因為比較深,加上年紀通常比較大,所以在同一條線的記者中常扮演「老大哥」、「老大姐」的形象。 OK,線上發生事情了。每個人蜂擁而上,想問出一些問題。這時大型媒體的影響力首先發酵,對象通常會認出那位大記者,親密的叫著「某某兄」,先寒喧一下。有時還會說,「某某兄,給我們一些意見吧」。 常常這位某某兄,私下就是可以讓官員或對象講出一些一般人問不出來的事情。小報的記者幹在心裡,但是也? S辦法。只能幾個人聚在一起時,罵罵兩大報出出氣。 政界人物也很聰明,你的報紙影響力大,當然有獨家先給你,不但讀者看得到,連電視廣播的報導都會追隨著兩大報跑,一家烤肉萬家香,何樂而不為? 中時聯合兩報系的新聞,通常決定了晚間電視新聞的報導主題﹔這和紐約時報的新聞,常決定了全美三大電視網的6點新聞內容的情況,有異曲同工之妙,不信,多觀察一下吧。 一般的新進記者,或是不太熟情況的電視記者,有問題時要問誰?這條新聞應該怎麼下筆才能抓住「重點」?當然要問最權威,最資深的記者,而這位記者,常常就是「某某兄」。他(她)常是記者圈中的意見領袖,資深一點的,連你自己的長官都要叫聲「老大」咧。 所以,共同記者會採訪現場常可見大報記者問完問題後,還要指導「後進」的場面。我看過有一家大報帶著其他大報(包括自由時報)一起分享新聞的情況,這是合作﹔也有獨派記者自己聯合搞新聞,以突破封鎖的情況,不過,這通常要看個別記者與對象的私下交情。我的結論是,大報記者還是比較有人要鳥你。 國內有一家晚報的女記者,因為常常巴著同路線另一家晚報的「某某兄」,結果因為新聞都很像,被報社發現,最? 廕G遭裁員,結果只得到電視台另謀生路的情況。 所以,當你看到某條新聞,為何在不同的報紙有著同樣的呈現方式時,別懷疑,背後的藏鏡人,就是「某某兄」。 之六 接下來談談大家有興趣的中國新聞報導。 中國新聞,或稱之為大陸新聞,在中時聯合是歷史悠久的版面﹔自由時報因為把中國當外國處理,所以他們的中國消息都出現在國際新聞版面,有的時候,會刻意把中國的壞事放在前面,當作大新聞處理。 不過,隨著中國與我國的民間往來日益密切,許多商業經濟新聞都跟中國有關,譬如,聯電在上海的佈局等等。這些新聞除非很重要,不然還是會待在原來的版面。 兩報的大陸版,以報導中國政治、軍事、社會等硬性議題為主,中美台三角關係的新聞也會放在這裡。 目前有中國專版的媒體包括,中時、聯合、中央(他們稱為台商版,專報台商新聞有一版,原有的大陸新聞有一版,共2版﹔改版是今年中的事)﹔財經報只有工商、經濟﹔晚報沒有大陸新聞專版,只有勁報有大上海版(今年中新增),專門報導台灣人在上海的消息。 台灣新生報最近由外資接手後,轉型為中國投資議題為主的報紙。後面的老闆叫四通利方(香港),與中國聯想電腦有關,是中資轉港? 磭e來台灣投資的。 中國/兩岸新聞的消息來源與報導對象 「中國新聞」跟「兩岸新聞」基本上是不同的(大家應該了解我的意思),但是有時候因為議題相關,會「軋」在一起。兩岸新聞通常由政治組負責,報導我方的大陸政策動向。因為消息洩漏的管道都不同,所以可能是行政院記者來寫、或是跑海基會、陸委會的記者操刀。 現在和兩岸新聞有關的其他部會還包括:經濟部(通商,入會)、交通部(三通)、外交部、國防部等等。 立法院是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兩岸新聞來源。立委嘴吧都很大,喜歡亂說,因此是記者最好的朋友。問不到官員,可以去問他們﹔有的時候,他們還會主動召開記者會或公聽會(如馮滬祥等人)。 雖然立院國防委員會號稱秘密會議,但是國防部軍官都知道,關於兩岸軍情,立委在會後一定會出去講,所以乾脆多搞幾個「機密(其實根本是常識)」,讓立委去講個爽。 以上是國內兩岸新聞的大致情況。而在中國新聞方面,操作就有所不同。 大陸版的記者消息自何而來?其實,外電佔大多數。外電包括中文的(中國報紙、香港報紙、通訊社),與英日文的報紙,通訊社,雜誌。 你以為台灣記者有多神通,能夠接近? 什穈盲h?早就被國安部逮捕了。由於中國宮廷深似海,我認為,根本沒有人能真正接近高層。不過,港媒有他們特殊的消息管道,台灣也樂於引用。 兩岸三地最有名的中國新聞記者叫林和立,英文叫Willy Wo Lap Lam,以前是英文「南華早報」的副總編輯,專門寫一些中國政治的內幕,譬如,江澤民和李鵬又如何衝突,軍頭們又是如何不爽之類的。 結果,北京對他很感冒。由於南早的新老闆梅鐸在中國有大筆生意,所以親自出馬,在讀者投書上批駁林和立,結果林和立被迫去職,現在在CNN當資深評論員。 林和立的消息來源據說是六四之後被江澤民鬥倒的人,或是中國的改革派。由於中國新聞難以查證的特性,所以有人對林和立的消息還是嗤之以鼻。 至於與聯合報有換稿關係的香港太陽報,已經變成中國軍方威嚇台灣的固定管道,常常寫的天花亂墜,讓人覺得解放軍好像明天就可以幹掉美軍。國防部常常要針對太陽報的報導做出澄清,很累。 那記者看到太陽報寫不寫?寫,除非是太扯的東西,或是根本明顯在嚇唬台灣人的東西。因為你不寫,別人會寫,明知有點譁眾取寵,還是得寫。 中國媒體常反應對台政策 中國的新聞通常反映出官方的意志? P政策,不是每一則都在恐嚇台灣人,所以台灣媒體會選擇性引用重要的部分。比較大的媒體還是有分辨純恐嚇消息和政策洩漏消息的能力。 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機關報,反映黨內意見﹔新華社是國務院直屬,反映官方意見,這兩個新聞機構常常會寫文章批台灣。 如果文章的署名是「本報評論員」或一些假名,常常只是編輯部的共同意見,還好﹔如果署名「特約評論員」,那就有可能是對台相關部門的主官親自操刀,反映出中國對台政策的基本意向,這個連情報單位都會注意。人民日報最有名的特約評論員叫毛澤東,在文革時曾經撰文批鬥對手劉少奇等人。 有些名字是有意義的,像新華社的「邰海(意為台海)」,常批蔡英文,但他的層級顯然不高。在李總統時代,兩岸關係緊張的時候,還出現「達理(打李)」和「江邊(江澤民身邊的人)」這種指向性明確的署名。到底是誰寫的?大概只有老共自己知道。 香港文匯報也是老共常放消息的媒體之一。國台辦在陳總統上任後,特別喜歡藉著港媒放試探汽球,一方面放給台灣政府看,另一方面放給大陸內部看,看看其他機關或派系的反應如何(免得被解放軍方面幹)。 台灣記者在中國 台灣記者在中國的一! 般地區還算可以,基本上,你不跑政治新聞,不挖國家機密都好。 台灣記者到中國去,要先向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申請批文。要注意,如果你這次只申請到北京和上海,你就不能跑到別的地方去跑新聞。想違規?以後不用來了,把你列做persona no grata(不受歡迎的人)。 在北京,除了每週二、四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加上不定期舉行的國台辦記者會,台灣記者與中國官方其實是沒有什麼接觸管道的。 除了聯合報外,其他台灣記者的官方管道除了台辦,就是學者,一些名之曰「消息來源」所透露的消息,其實有的根本就是學者﹔有沒有注意到台灣記者很少寫中國的軍事消息?因為這是極機密,寫了可是要坐牢的。所以到北京,軍事消息只能抄抄當地刊物了事。 台灣記者理所當然受到中國官方的嚴密監控,他們知道你住哪裡,去哪裡,問了什麼。我聽過一名記者在中國時,被北京國安部扣了好幾個小時。國安部的人還算客氣,會請你進房吃點心,但是進房之前,所有身上的「雞私」都要卸下來。他們會「請問」你,這幾天都和那些人接觸了? 如果你說,我記不起來耶,沒關係,慢慢來,反正我們有的是時間。還記得新華社的記者和林中斌「頂嘴」? 漕隉H在中國,那個人敢在老共的官方場子裡鬧?鬧?你下次就不用來了。 不能去中國,這個大陸新聞中心記者就等於職業生涯終結了,除非調線,不然只得轉行。所以沒人敢碰觸一些諸如疆獨、西藏自治的議題。我只看過一個例子,那就是中時的林照真,因為,她本來就不是跑大陸線的,不去,頂多多一個遺憾,還不會危及職業生命。 聯合報的大陸線記者大多是資深的老記者,常常有特定的消息管道,令其他媒體望塵莫及。像周明偉接國台辦副主任和中國將在2009年前解決台灣問題的新聞,只有聯合報有﹔前者證實是真的,而後者,因為沒法查證,其他的記者也只能咒罵了事。 大陸組的記者視出差為主要任務,其他時間大部分在家裡改寫外電。所以中時那一整版的新聞其實不難搞,每人分個一條,就解決了﹔更何況現在網上的新聞那麼多,英文的稿件都幫你翻好了。 像民運人士何頻在美加地區創辦的多維網站,大部分大陸組記者都會看﹔這也是消息比較正確的網站,其他像是大紀元,人民報(非人民日報)等大多是小道消息,可信度很低。 大陸組的記者因為可以常出差,讓其他單位的人都很眼紅。現在尤其如此,因為財經、交通等線與中國有關的新聞很多,! 所以該線的記者當然會跟著去。中時乾脆就大家一起去,免得打架﹔但是其他的單位就只能選擇性的派人去了,常有「樵」不平的事情發生。 中國新聞有個特點,就是大多數根本無法查證,所以大家就盡量寫吧。 台商常有刻意美化實際情況的舉動 台商,不管是大台商,小台商,記者訪問的大多是所謂成功的台商。前一陣子的香港在台某周刊寫了東莞落魄台商的新聞,結果呢,台商自己和家人打電話到該周刊,大罵「幹x娘」…因為,他們覺得很丟臉。 這些大部分是中小企業主的台商,拜兩岸鬥爭之賜,一生從來沒有像現在那麼爽過。在他們大部分的心中,中國一切都好(就算壞他也不會講),因為中國官員(尤其是小地方的)在他們面前跟孫子一樣,行政效率又超高﹔台灣的政府也不得不重視他們。左右逢源的結果,當然春風得意。 台商不但要面子,還要所謂的企業形象,他們跟中國當局混得太熟,很難當壞人(商人嘛)。就有一位在中國某直轄市的記者透露,他寫了一則台商在中國惡行惡狀的稿子,結果當地台商聯合封鎖他,讓他很難玩下去。 台商常常跟記者賣弄自己在中國的關係,也會常常訓記者,說你們那有我了解大陸的狀況。 就算是極! 端贊成兩岸加速經貿交流的記者,有時對這些人的「囂掰」也看不下去,像他們聯名要求我政府應該允許台商去中國當人大、政協的舉動,有位外省媒體的記者就表示,他們自我膨脹的太過分了,「忘了自己是誰」。 大陸新聞閱讀率低 民眾受影響小 據內部透露,某大報的大陸版閱讀率大概只有1%,民眾對那種硬性的中國新聞其實根本不感興趣。 自由時報常在頭版刻意登中國爛的消息。多登一些真實的消息其實我不反對,但是自由登的其實是中國經年累月早就有的問題,不稀奇,不需要刻意做大,要做,就應該做一些真正反映現實社會黑暗面的新聞,真正能突顯台灣對中國有優勢的新聞。你登個乾旱的新聞,好像不能證明台灣的優勢吧? 還有個論述我覺得沒打到盲點。有人常說中國追上美國還要100年,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只要核心都市追上你台灣就可以了。我們看中國,應該實事求是,既不刻意誇大中國的發展,也不應眼中只見中國的弱點而沾沾自喜,應該對兩岸整體的發展做出合理的評估,並擬出政策,拉開與中國的距離。 說大陸版會幫台灣人洗腦,我覺得太高估這種版面的影響力。因為現在到中國很容易,而每個(包括我自己)到過中國的人,回來都覺! 得台灣真是個好地方。統一,唉,不要吧。 台灣人的感覺其實就說明了一切。兩岸存在著難以改變的歷史性因素,這些,又豈是那種難看的大陸版可以改變的? 巴茲按:以下是一位從事媒體工作的朋友(我還在徵詢他需不需要使用網路暱稱中)慨允代貼的一些看法。這些看法,有的是針對本版所發,有的則屬他個人的近距離觀察,內容共分三則,現在一併貼上,請朋友們參考。 --------------------- 真慘 明日報就是累積了一票這樣的記者 江江澤民漏了講黎老闆這種新的媒體人! 現在唯一讓媒體工作者可跳槽的去處 台灣的晚報經常在亂寫 這點就是何榮幸所謂的,硬是叫媒體工作者在體制內裡頭搞革命,是不可行也強人所難。 所謂的「中時強調自由」,是指對於記者的管理與約束! 上,那些跑去從政的人,陳學聖、吳敦義、陳婉真都是中時記者出身的,李慶元以前是《時報週刊》的編輯(我在《時報週刊》辦公室見過此人,他的弊案扒糞功力都是從那本雜誌開始累積起來的,最早動機應該只是為了掀名人八卦,誰曉得卻變成今天這德性),絕對不代表老闆自己的政治想法。 真正的媒體經營,是內容(新聞)、廣告、行銷三者的巧妙結合,因為廣告主才是媒體得以經營下去的要素。台灣所有在威權時代誕生的媒體,如三台、中廣、聯合、中時(或者任何有中字輩的,自立也一樣),全都不會這一套,因為他們成長的過於保護而安逸,以至於失去了經營與競爭能力。會玩這一套的,就只有邱復生,因為他在TVBS開台時吃了很大的虧,終於學會了。 大約是兩年前,我觀察Call-In節目為期一週,發現了竟然可以在同時段,有人同時出現在兩個不同的頻道,而兩個節目都打出「現場直播」字樣,造成了「靈異現象」!更別提有人可以趕場,從八點檔直奔九點檔,雖然你會懷疑電視台又不是蓋在一起,他們如何飛車呢?抓這種電子媒體的包,非常容易。 張雅琴也是個噴飯寶,請注意她播報新聞時,如果你把雙眼閉起來,或者背對螢光幕注意聽她用詞遣字,你就發現她! 是個「唯恐天下不亂女王」,什麼事情都是頭條、都很緊急、常常用「怎麼會這樣呢?」「讓我們一起來瞧瞧」等讓人不知不覺感到急促與焦慮的語句。 她新聞的片尾更是奇怪,每天都是用「Fashion Show」,然後在上頭滾上一堆字幕,也不解釋這些流行服裝的設計理念從何而來。每天都給觀眾收看「Fashion Show」當作新聞結尾,是什麼用意,難道看多了自動就有服裝品味、常識?還是她貪圖「Fashion Show」畫面很養眼,若是養眼,乾脆模仿綜藝節目都都賣給唱片公司打歌,或者如同0204廣告找些美女搔首弄姿算了?! 《壹周刊》的作業流程,就是不斷地分工合作,然後不斷地做到「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把事情水落石出弄個一清二處為最高目的,不計任何代價。當中牽扯到記者、編輯、攝影、美術等團隊合作,所以媒體觀察、批判光是修理記者是不對的,《壹周刊》的編輯在整理每個報導的觀點時,有很大的影響力與判斷。不用講究什麼理念,只有讀者喜歡看才是唯一的理念。因為黎智英每一期、每一周都會街頭找讀者來市調,不斷地修正,所以全部的工作人員每週都要被迫進步,不進步是你家的事,黎智英會跟你說「再見」。 有邱復生這種注重「內容、廣告、行? P」經營媒體哲學的商人,對上黎智英這種只在乎「內容」的商人(其實這樣的經營理念很像台灣戒嚴時期,只是黎老闆喜歡的內容不是忠黨愛國,而是煽色腥),應該會是很有趣的壹種比較(對決)。 至於中時、聯合,我就不曉得他們要花多久,才有辦法調整過來。 三台?你看小野到了台視,還是得辛辛苦苦地拼八點檔收視率,不是搞革命做一堆「台灣念真情」那種節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