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報老闆的新聞控制
回 覆 返 回


希奧  於 2002/09/13 11:03
台灣報老闆的新聞控制

台灣報老闆的新聞控制

摘自輔大講師陳順孝論文〈新聞組織的控制與反控制——記者與報老闆的互動策
略〉。http://tw.groups.yahoo.com/group/ashaw/

一、報老闆角色的演變
台灣報老闆的角色,隨著政治情勢而演變。在戒嚴時代,報老闆是統治者的文化
侍從,接受統治者給予的特權和保護,相對的提供統治者所需的意識形態支持作
為回報;在一九八八年解嚴之後,政治對報業鬆手,老闆取得完整的自主權,與
統治者的關係從侍從變成伙伴,對內擁有完整的新聞人事權和內容主導權。

(一) 侍從辦報

台灣報老闆和統治者之間,存在著一種「保護主—侍從關係」(patron- client
relationship)。「保護主—侍從關係」是指占有優勢地位的保護主(patron)對非
個人化的正式體制極度不信任,寧願依賴廣泛而靈活的初級關係,去達成各種政
治、社會以及經濟目標;他分配政經利益給其追隨者或結盟者(client),以獲取
後者的政治效忠或支持(Lemarchand,1981;轉引自黃光國,1997:29-30)。戒
嚴時代蔣氏父子就是這樣的保護主,他們給予親近的侍從型報老闆資源和特權,
換取報老闆新聞和言論的支持,兩者共存共榮(李金銓,1992;林麗雲,2000)。
在「保護主—侍從關係」下,報老闆必然是統治者能夠信任的「自己人」。

在戒嚴時代,國民黨政府限制報紙只能有卅一家,其中十五家由黨政軍直接經
營,另外十六家雖然號稱民營,老闆卻也大多是大陸省籍、國民黨籍,與黨政高
層有深厚淵源者,如曾任蔣介石的侍衛、英文秘書、學生、文宣人員等(陳雪雲,
1991:126-134)。連無黨籍的吳三連要接辦自立晚報也需要與國民黨高層協商,
李萬居經營公論報也被蔣介石本人接見、要求配合國民黨文宣工作(楊錦麟,
1993:253-254)。老闆若能與統治者合作,可以得到紙張供應和勢力擴張上的種
種優惠,如中時、聯合先後獲得其他執照得以發展成報系。若違逆當道,也可能
被迫放棄所有權,如李萬居被奪走公論報、傅朝樞被迫讓售台灣日報(陳雪雲,
1991:123;陳國祥,1987;呂亞力,1990;王振寰,1993)。

報老闆辦報要得到黨政高層首肯,人事安排和新聞處理也得接受指揮。例如新進
人事任用,要先通過媒體「人二單位」的忠貞檢查(戴獨行,1998:197-198);
高層人事任命,尤其要得到黨國體制的認可,例如:黨外人士吳三連入股自立晚
報時,黨政機關即指定前中華日報社長葉明勳接任社長,民眾日報、經濟日報等
媒體的總編輯則因得罪當道、被迫下台(時代話題,1987;戴獨行,1998:27)。
報社內部還設有新聞黨部,由老闆自兼主委,接受國民黨的新聞指令。

質言之,在戒嚴時代,報老闆作為文化侍從,沒有完整自主權,經常受到政
經勢力的干預。具有知識份子情懷者,常常要在理想和現實間掙扎。中時報系創
辦人余紀忠就是一個例子:

「民國六、七十年代,威權統治下的台灣爆發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時報的報
導尺度被迫在邊緣游走,余紀忠在理想與理實間被猛烈拉扯。中央廣播電台董事
長周天瑞是當時的採訪主任,他親身感受到余紀忠既要面對政府、又要面對社內
年輕一輩的矛盾與掙扎。周天瑞說,余先生是報老闆,他大可不必在乎年輕人的
看法,但他不希望被年輕人看成是保守的老人。新新聞週刊發行人南方朔也在時
報工作超過十年,他也看見了余紀忠的『複雜』。南方朔說,當時的政治環境非
常險惡,余先生又想做一個自由派的報人,他每天都在猶豫、權衡、拿捏輕重間
傷透腦筋。他要面對現實政治,又想和年輕同事強調新聞人的風骨,內心非常複
雜」(林照真,2002)。

(二) 財團辦報

一九八七年台灣解除戒嚴,一九八八年報禁開放,同年蔣經國病逝、李登輝繼任
總統,台灣的政治和報業同時轉型。一方面,隨著戒嚴解除和民主化政策的逐步
推動,國民黨不再能夠依靠黨政軍特來控制媒體;另一方面,李登輝執政後的國
民黨爆發主流非主流之爭、新興的民進黨逐漸展露執政的雄心和實力,台灣政治
由一元領導轉向多方角逐,沒有任何一股勢力能夠像早期國民黨一樣高度掌控媒
體,各方勢力反而需要拉攏媒體支持,於是媒體漸漸從黨國文化侍從轉型為各方
勢力的拉攏對象,老闆對媒體的人事和新聞政策開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在此同時,由於報禁開放後只要有錢就能辦報、不再需要黨政高層許可,因此報
紙的家數迅速擴增,從卅一家迅速增加到三六七家 。台灣的報業環境進入經濟
力掛帥時代,中時、聯合憑藉報禁期間累積的雄厚財力和實力繼續發展、聯邦集
團林榮三的自由時報以更雄厚的資金後來居上,此外,統一集團高清愿和宏福集
團陳政忠先後接手自立晚報,台塑集團王永慶大力投資台灣日報、力霸集團王令
麟接辦民眾日報、宏國集團林謝罕見創辦大成報,台灣報業由侍從辦報一變而成
財團辦報。

財團辦報時代,老闆不必受制於政治勢力,但仍與政商勢力具有錯綜複雜的關
係,加上老闆個人立場和好惡,仍然限制了記者的報導自由。

二、報老闆的特質與作風

創辦一家報社,需要數十億甚至數百億資金。拿得出這麼多錢的媒體老闆,勢必
會有錯綜的政商人脈、複雜的利害關係,以及個人的意識形態主張和對人對事的
種種好惡;這些主張和利益大多會變成媒體的政策,進而限制旗下記者報導的方
向。

(一) 政治立場

報老闆對統獨、對民主政治的看法,往往會框限記者報導的方向。

例如:余紀忠曾在一九八八年手書中時報系的編輯政策,強調「對政府改革腳步
的遲緩,加以督責批評。對政府採取革新的作為,加以宣揚」、「贊成反對黨制衡
功能的正常運作,但反對脫法行為,更反對台獨思想」、「蔣氏兩代,收復台灣,
建設台灣,鞠躬盡瘁,還政於國民,必須敬之重之,不應有輕率不當之批評」(余
紀忠,2000)。

王惕吾則更強烈的擁護國民黨和蔣氏父子,反對民進黨和台獨主張。他強調「唯
有國民黨才能領導我們打倒中共政權,反攻大陸」,而民進黨以台獨做為政治號
召甚至列入黨綱,聯合報系對此應提出嚴正撻伐,「沒有商榷的餘地」,「報系編
採同仁中若仍有同情支持他們者,我不能同意」(彭明輝,2001:14-18)。

自由時報的立場則大相逕庭,老闆林榮三明白表示「我對中國沒有興趣,因為我
的祖先就是因為不喜歡中國才來這裡的」,他高舉台灣優先大纛,強力支持戒急
用忍政策、反對三通、反對開放赴大陸投資,曾說如果他當總統,大陸投資一律
暫緩三年(財訊,2001)。

無論是統是獨,是否擁蔣,報老闆立場一定,記者就會受到束縛,難以掙脫。

(二) 個人好惡

立場之外,老闆個人的人脈關係、對政商名流的個人好惡,也會影響新聞處理。
例如王惕吾反對李登輝支持宋楚瑜,林榮三擁護李登輝痛恨宋楚瑜、余紀忠對李
登輝和宋楚瑜大致保持友善。此外,余紀忠和王惕吾都對蔣氏父子相當尊崇,林
榮三和余紀忠則對李遠哲推崇備至,紛紛要求旗下記者擴大報導李遠哲的新聞。
例如,二000年總統大選,李遠哲出面挺扁,中國時報以相當顯著篇幅報導,
加速李遠哲效應的擴散速度,一位中國時報編輯透露「這確實是出自余先生的直
接授意,但即使李遠哲支持的是其他候選人,可以預期中時仍會作相同處理」(王
興中,2000)。

值得注意的是,事無輕重大小,凡是老闆在意的就會成為報社敏感地帶。筆者工
作報社的老闆娘,喜歡讀報抓錯字,報社上至社長、下至編輯、校對為此都戰戰
兢兢,把消除錯字當作第一要務;筆者離開報社後,還曾應邀回去演講,主題就
是「編輯如何不犯錯?」。

(三) 利害關係

報老闆家大業大、政商關係複雜,難免會牽涉到許多利益問題,因而影響新聞和
言論方向。例如,王永慶積極前進大陸,他所投資的台灣日報大力鼓吹兩岸三通、
戒急用忍;房地產起家的林榮三對政府振興房市政策則有獨特的主張。當老闆參
與選舉時,利害關係會更直接且嚴重的影響新聞表現。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當時自立報系老闆陳政忠出馬競選台北市議長,自立早晚報
在新聞上予以大力支持。一面宣傳「陳政忠不貪金權」、「陳政忠催生利益迴避監
委會」、「陳政忠擁人和」,一面攻擊對手吳碧珠「約有十七、八票對吳由副扶正
不滿,換句話說,這些票可能投不下去」,等到國民黨提名吳碧珠競選議長,自
立早晚報仍強調「陳進棋等人宣稱鐵票有十一張,如果再拉攏他黨支持,必能順
利讓陳政忠登上議長職位」;到了十二月廿五日,吳碧珠和費鴻泰當選正副議長,
自立早報卻用四版頭條說「吳費成功上壘、陳政忠功不可沒」,強調「陳家班一
票未跑」(目擊者,1999)。

自立報系直接力挺陳政忠,自由時報則委婉曲折的支持林榮三。一九九二年林榮
三競選監察院副院長,中時、聯合等媒體質疑他的財團背景,林榮三旗下的自由
時報並未積極為老闆辯護,對相關新聞都淡化處理,僅在選前數日,轉載商業周
刊一篇推崇林榮三的文章,不直接為老闆宣傳的作法贏得不少新聞界人士的肯
定。不過,一位參與當時新聞運作的自由時報主管告訴筆者,其實商周這篇文章
是由自由時報記者執筆,藉由商周發表後再予以轉載,目的在提高可信度,幫老
闆做更有力的辯護。

(四) 人脈網絡

中國人講人情,講究情理法,人脈關係和人情考量也是報老闆所在意的。例如王
惕吾曾說:「報紙為社會公器,天理、國法、人情要兼顧,雖然不能作為人情工
具,有些官式新聞還是要衡量其新聞性作妥善處理,例如立法院倪院長以八十高
齡仍在為國宣勞,昨天風塵僕樸自中南美返國,今天本報卻隻字未發」,王惕吾
認定這是重大疏失,要求追查處分(彭明輝,2001:41)。
當報導對象是老闆的親人時,新聞專業常被置於一旁。余紀忠曾用新聞版面報導
母親壽宴的盛況,陳政忠入主自立報系期間也在副刊連載母親傳記《生命中第一
個女人:阿母》。一九九六年大成報老闆林謝罕見的弟弟謝隆盛與陳金讓競選國
民大會副議長,大成報在新聞上大力支持;同年立委選舉,台北縣候選人陳宏昌
的樁腳涉嫌賄選被捕,各報爭相報導,獨獨陳宏昌舅舅經營的自由時報獨漏。


質言之,報老闆的立場、好惡、利害與人脈關係,形成報社正式新聞政策和非正
式辦公室政治的重心,加上老闆往往公私不分、一人獨斷,這些立場和利益就形
成記者難以擺脫的緊箍咒。

更複雜的是,老闆的立場和好惡經常改變,如自由時報在李登輝執政初期對宋楚
瑜還算友善,到了宋楚瑜出任台灣省主席後卻又視之如寇讎;又如中國時報在余
紀忠時代強力支持統一、反對獨立,余紀忠死後則對統獨新聞和言論平等呈現;
這當中的轉折,記者不僅無權參與,連轉變的原因都未必能夠瞭解,只能在「天
威難測」的情境下,不斷調整步伐、謹慎行事。

三、報老闆的控制策略

老闆要貫徹他的立場、好惡、利害和人脈,需要對記者編輯進行一系列的教化和
控制。這種教化和控制從新聞徵選就已開始,然後藉由職前訓練和新聞室社會化
的種種運作加以強化,並由新聞科層組織層層監控,必要時還由老闆親自下令,
若有違抗,輕則記過、調線,重則開除,毫不留情。

(一) 人事任免

徵選新人是媒體和應徵者兩相情願的事。Hulteng & Nelson (1971)、Chan & Lee
(1985)分別研究美國和香港的新聞機構後,都發現:媒體往往政策性地任用與
其政策契合、與目前成員特質相近的求職者;相對的,Sigelman(1973) 在美
國進行的研究發現:求職者通常會選擇進入與自己意識形態相近的媒介。國內的
李金銓(1983:37) 更綜合指出:求職者會選擇與自己觀點相近的媒體,媒體
也儘量挑選與既定編輯政策一致的求職者。

在具體作法上,報社藉由筆試、面談甚至身家調查來確認新人的忠貞。例如詢問
應試者為何前來應徵、知不知道報社發行人和社長是誰、並要應試者說明這家報
紙的特色和優缺點等等(陳順孝,1993)。此外,林榮三、王惕吾、余紀忠都會
親自面試新人;一九八三年四月廿六日聯合報系第一大廈電梯控制室發生爆炸案
後,王惕吾更要求晉用新人(不論正式編制或臨時人員)時「都應先經安全檢查,
始得錄用」(彭明輝,2001:37)。

新人任用講究理念相同,主管任用更強調忠誠。財訊月刊在二000年統計
三大報「組」以上階層的主管省籍,結果發現:傾向統一的中國時報外省主管的
比例達六五•六%,聯合報外省籍主管比例更超過八成,而且創刊五十年來只有
一位非外省籍的總編輯;至於本土意識濃厚的自由時報,自老闆林榮三以降的廿
四名主管中,本省人佔了七成五,外省人相對成了「稀有品種」(田習如,2000)。
省籍雖不等於政治立場,但三大報省籍結構與其統獨立場若合符節,顯示兩者不
無關係;而老闆任用省籍相同、理念相近的主管,對其控制新聞言論走向自然有
利。

(二) 理念教化

新人進入報社後,又經由新聞室社會化過程,逐漸學習、內化媒介組織的價值觀。
新聞室社會化理論指出,記者為求升遷,會從老闆的談話、行為(如開除某位職
員或封殺某條新聞)間去揣摩、領會組織政策,進而把組織政策內化為自己的價
值觀;這種社會化是在潛移默化中持續不斷進行的,記者自己未必察覺得到
(Breed,l955 ; Bagdikian,1983 ; Moore,1969) 。除了記者揣摩外,老闆
也會有直接訓示,例如余紀忠、王惕吾、林榮三都曾公開宣示前一節提到政治立
場;王惕吾還要求記者與編輯仔細研讀聯合報社論,並責成編輯部各單位主管抽
查結果,列為考績之依據(彭明輝,2001:11)。

職前訓練是社會化的重要過程。以編輯為例,獲報社錄用後,還需經過三階段培
訓才能上陣編報。一、上課:由編輯主任和資深編輯授課,講授的重點在於編輯
的基本概念和技巧、此報的編輯政策、此報編輯的風格與禁忌。二、跟版:編輯
主任會為每位新進編輯指定一位資深編輯作「師父」,新進編輯每晚就跟隨師父
學習,師父會批改他下的題並指出有那些地方不妥(如:切入點不當、用詞不當、
違反報社政策)。三、比報:比報是指比較同一則新聞各報不同的作法,包括新
聞稿內容、標題切入角度和用字遣詞,以及新聞稿和標題反映的報社立場,比報
結果要送請編輯主任批改(陳順孝,1993)。記者亦然,也要經由上課、跟隨資
深記者學習、撰寫採訪日誌等過程才能正式上陣。

新進人員經由跟班、聽課、比報,以及一連串的會議和長官指示,不僅學得編採
技巧、也瞭解了報社政策,並在實際工作中加以實踐,漸漸的,從技術到理念都
深受組織影響、甚至被同化了;以老闆為核心的組織不需強作要求,記者、編輯
的表現就能大體符合規範、不易逾矩了(陳順孝,1993)。

(三) 編採監控

報社是個分工細密的科層組織,一則新聞要見報,從記者寫完稿後,還得經過召
集人、組長、主任、總編輯以及分核稿的層層審核,最後再由編輯編排交印。而
編輯的標題也要經由核稿核閱,重要標題更得一關關送請編輯主任、總編輯、社
長核可。在這層層關卡中,任何違背政策的資訊和意見,即使過了一關,也可能
在下一關被刪改,唯一能夠貫穿全局的,只有組織的政策、老闆的意志。

例如,筆者工作的報社曾設置電話熱線,針對「總統應否由人民直接選舉」、「監
察院應否改為準司法機構」等熱門話題,請讀者打電話表示意見,再由記者記錄
正反意見,在媒體上刊登。有一回的記錄稿中,赫然出現民眾痛罵筆者老闆是金
牛的內容,擔任編輯的筆者很驚訝這段文字經過層層審核竟然沒被刪除,隨即決
定裝作沒看見,讓它見報。第二天,筆者既緊張又興奮的準備面對新聞室風暴,
沒想到打開報紙卻看不到罵老闆的文字,原來,筆者剛下班離開報社,校對就發
現異樣,編輯主管據報趕緊衝進印務部,硬是在準備曬版印刷的報紙底片上直接
刮除這段文字。新聞室層層監控之嚴密,可見一斑。

(四) 新聞指令

撰寫社論的會議,余紀忠、王惕吾、林榮三等報老闆都會親自參加;遇有重要新
聞時,報老闆也會親自出馬指揮,甚至「御筆」親征。

一九九六年底,宋楚瑜反對「凍省」憤而請辭省長,升高凍省與反凍省的路線之
爭。當時民眾日報總編輯李旺臺透露:「『凍省』爭議時,老闆直接交代要『百分
之百』支持宋楚瑜:從第一版做到第四版,全部訪問支持宋楚瑜的各縣市長、議
長、鄉鎮長,反對宋楚瑜的聲音就不要登。但我反對這種一面倒式的新聞處理,
這樣對報社的信譽傷害太大,所以我主張用『七比三』或『八比二』的篇幅來做
新聞,我分析利弊得失給老闆聽,但是老闆李哲朗堅持『宋楚瑜這個人很好,一
定要挺』,我則仍然採用『七比三』或『八比二』的作法,第二天見報,老闆非
常不高興」,認為李旺臺違逆他的意思,李旺臺因此去職(何榮幸與蔡慧琳,1998)。

一九九七年七月廿二日,自立早報頭版頭條新聞,指稱當時國安局長殷宗文下令
監聽反凍省國代,殷宗文澄清無效憤而控告自立早報,引爆激烈的新聞和法律攻
防戰。自立早報這場戰役,由當時的老闆陳政忠親自領軍,連續一個多月砲轟殷
宗文、製作「揭發白色恐怖特別報導」、還自己辦民調表示獲得七成六民眾支持,
陳政忠甚至親自下標題,如第一天新聞標題「強力揭發殷宗文秘密監控反凍省可
恥行徑」的「可恥行徑」四字,就出自陳政忠手筆;陳政忠領軍作戰,讓自立記
者鬥志昂揚,沒想到官司開庭後,陳政忠態度忽然轉變,下令刊出道歉啟事、與
殷宗文和解,記者為之扼腕(陳劍志,1997)。

(五) 調職獎懲

在層層教化、命令、監控下,若還有人敢於違抗報老闆意志或誤觸老闆禁忌,老
闆輕則予以記過、減薪、調線、重則將他開除,如此,不僅懲罰違逆者,也形成
殺雞儆猴作用,讓其他記者知所警懼。徐瑞希被開除、李旺臺被迫去職都是明顯
的例子。

除了解雇,調動異議記者的採訪路線,也是老闆貫徹意志的常用手法。一位長期
耕耘地方新聞的資深記者透露,他在高雄某報社跑新聞時,揭發許多不利某瓦斯
公司的新聞,這家報社老闆與瓦斯公司老闆家族有過節,因此支持記者耙糞;沒
想到,老闆和對方幾番交手後決定和解,達成不再攻擊瓦斯公司的默契,這位記
者成了雙方和解的障礙。老闆決心和解,但又相當器重這位記者,於是將他由高
雄市記者調升為高雄縣新聞召集人、讓他遠離爭議路線。這位記者得知升官的內
幕後憤而辭職、另投明主(008) 。

不過,這種升官式調線並不多見,只有大牌記者能得到如此「禮遇」,比較常見
的反倒是懲罰式調線。一位女性記者透露,她在主跑環保署新聞期間,同線記者
對環保署長的政策和作風同表不滿,大加撻伐,記者們甚至跨報社合作揭發署長
弊端,署長惱羞成怒,逐一拜會各報社高層、數落記者不是,不久之後,各報社
紛紛調動環保線記者,她也因此被迫換線採訪(035)。

四、小結

總之,台灣報老闆從解嚴前的文化侍從變成解嚴後的無冕皇帝,藉由人事任免、
理念教化、編採監控、新聞指令、獎懲調線來操控記者,從而貫徹其政治立場和
個人好惡,照顧其利益關係和人脈網絡。不過,老闆的命令並非毫無彈性,老闆
與記者也並非永遠對立,新聞室內還有許多模糊地帶和折衝空間。

(一) 老闆與記者未必對立

當老闆尊重新聞專業或與記者理念一致時,會給予記者極大的助力,例如中國時
報在二00二年三月廿日刊出未署名報導,指控國安局利用非法基金搞外交,國
安局憤而控告中時總編輯觸犯外患罪,余紀忠力挺記者和總編輯並爭取輿論聲
援,終於促使陳水扁總統出面探訪余紀忠並宣示:「任何人都不能…以國家安全
的大纛作為損害新聞自由的藉口」,為記者排除了巨大的政治壓力。

(二) 老闆的控制並非全面

老闆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對每一則新聞表達意見,他所在乎的只是與他立場、利
益、人脈和好惡有關的新聞。從量的方面來看,老闆在乎的新聞在所有新聞中只
佔極少數,記者可以自由處理的新聞仍然相當多;但若從質的方面來看,老闆干
預的通常是最重要、最具敏感性、也是記者最最在乎的新聞,無法自主處理這類
新聞,即使只是一兩則,也足以讓記者抑鬱終身。不過,如果把視野放大,在老
闆不在乎的領域裡,仍可發現許多重要新聞,值得記者用心處理、善加報導。

(三) 老闆的政策寬嚴有別

老闆很少針對個案下達直接指令,記者所接收到的「老闆指示」有時只是主管揣
摩上意的產物。更具體的說,我們可以根據老闆是否直接下令、對象是個案還是
通案,將「老闆指示」分為四大類:一、老闆對通案的直接指令,如余紀忠和王
惕吾宣示反對台獨言行;二、老闆對個案的直接指令,如陳政忠親筆批判國安局
「可恥行徑」;三、老闆對個案的間接影響,老闆未做指示,但主管或記者揣摩
其意志,例如筆者擔任編輯期間曾看到記者在新聞稿旁加註,宣稱老闆朋友透過
助理要求他「盼登此稿」;四、老闆對通案的間接影響,記者揣摩老闆立場或好
惡,例如有的報社記者一味反對李登輝、有的報社記者一味批判宋楚瑜。

這四大類「老闆指示」對記者的約束力不一,老闆對個案的直接指令難以違抗,
老闆對通案的直接指令(如反獨)有時可以彈性處理,老闆對個案和通案的間接
影響則有很大的折衝空間,記者可以運用策略拓展自主領域。


NO:1223_1
thinkmax  於 2002/09/15 04:36
Re:台灣報老闆的新聞控制

寫得好,值得保存!

NO:1223_2
無風  於 2002/09/15 10:23
Re:台灣報老闆的新聞控制

寫的非常好!!

返 回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語法選項: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
特殊符號輸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