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聯合報記者王麗美<腳的罪名>
回 覆 | 返 回 |
路邊社 於 2002/09/04 11:41 | |
簡評聯合報記者王麗美<腳的罪名> | |
據說婦女還在纏小腳的時代,一些男人因為迷戀小腳,居然像現代的品酒師一樣品起腳來,從彎曲的形狀、大小、氣味等等來評定優劣,還美其名曰「品蓮」(大概是因為小腳有「三寸金蓮」之稱吧?)。陳總統在為李應元打書的場合上一句「應元兄沒香港腳,不會走香港路;他有台灣腳,會走台灣路」的話,從馬英九「謹慎、拘謹、一板一眼」的回應開始,統媒一篇篇「品腳」之作紛紛出籠。看來不用幾天,用Google搜尋出來的品腳文章就可以編成一本「品蓮寶鑑」了。 王麗美<腳的罪名>一文,開門見山地剖析起「香港腳」的罪來。文中有三個主題: 首先,「香港腳」是否影射馬英九的出身?我們先回到總統那句「有XX腳,走XX路」來分析。從字面上看,前一句是因,後一句是果,會得什麼果,要看種什麼因,在這樣的角度下,會關注「有XX腳」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們更該注意的是,「有XX腳」之所以會有評價上的高低,其判準乃在於「走XX路」,這才是這個句型的重點!總統此句套在李應元的一生看,是極相稱的論斷。那麼,馬英九為什麼像遭雷擊般的跳腳呢?9/3的台灣日報<馬英九為何對走香港路對號入座?究竟是誰在操縱族群?陳總統對市政缺失的批評,馬英九刻意忽略,選擇「香港路」話題轉移焦點,令人費解!>一文中說的好: 陳總統當天的談話,並沒有指名道姓馬英九「有香港腳,走香港路」,馬英九為什麼如此敏感?甚至主動對號入座?是不是馬英九本身就有「走香港路」的意向?或者有類似的經驗?還是有特殊的選戰利益考量?........ 關於台灣認同和族群融合的問題固然重要,惟在台北市長選舉這一局裡,市政的討論才是真正的主軸。陳總統替李應元造勢時,整場談話主要內容圍繞在市政上,包括色情業的取締、搖頭丸氾濫的現象、警紀敗壞的問題、以及市長身分和角色的扮演等,這是替李應元就教馬英九,也可以視為一位前市長的指教,馬英九該「挑戰」的是阿扁舉的例子有沒有道理?對或不對?而不是對一句「香港路」無限上綱,擴大解釋成製造族群衝突,以政治口水意圖掩蓋台北市政弊端、和市府團隊執行能力不足等「本質」,所謂紙包不住火,馬英九終究是「露出馬腳」。 這才是馬英九的「司馬昭之心」。王麗美無視於總統對市政提出的批評,反而幫馬英九伴起舞來,強化、深化這句話的政治意涵,還把馬英九的血統問題冠上「原罪」二字!哇咧!王麗美自己在首段就已經說了「一般民眾也許不覺得族群神經受到刺痛」,那麼馬英九是香港出生的,「有那麼嚴重嗎?」一般民眾不覺得刺痛,那你馬英九在痛啥咧?又「就算馬英九願意改名、換血,只怕也難以證明自己有一顆熱騰騰的台灣心」云云,王麗美妳言重了!台灣人不會用這麼野蠻的方法來要求誰去證明自己愛台灣的心,只要馬英九學學台東縣議員與民眾的骨氣,讓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旗與中國五星旗平起平坐,不卑不亢,台灣民眾自會真心地豎起大拇指對馬英九說「讚!」可惜馬英九不是,在五星旗面前,馬英九「不舉」了。 而王麗美對馬英九的委屈感同身受也就算了,最可惡的是居然講出「這是個純種土雞當紅的年代,種類不同、毛色不對的動物就該被丟石頭,而且不許還手」這樣的話,這是對台灣社會很惡質的污衊。什麼叫「純種土雞」?台灣族群的血統,在數百年來的移民歷史裡,早就很難有所謂「純正的XX人」了,傅建中的<一則荒謬的新聞>已經暴露了他的無知與狂妄,妳王麗美也要來湊數嗎?若不論生物學上的血統,王麗美的純種應該指的是「本土意識」吧?即便如此,妳王麗美是做過怎樣的調查、研究,可以做出「種類不同、毛色不對的動物就該被丟石頭,而且不許還手」的結論?又有誰因「種類毛色不對」就「被丟石頭且不許還手」?陶百川嗎?張學良嗎?郝龍斌嗎?趙少康嗎?還是跟隨國民政府逃難到台灣、定居在清靜農場的雲南少數民族?到底是誰打誰啊?! 再看所謂的「三個風險」。說實話,王麗美在此玩弄了文字遊戲,與其說是討論「風險」,不如說是王麗美自己對「腳」的聯想所做的「聯想」。此文前半段對「XX腳」的定義很清楚,指的就是血統,就算內容有疑義,起碼焦點明確,條理清晰。但這裡第一點的腳指的是「患香港腳病」的腳;第二點「什麼人走什麼路」意義上接近血統,但還不明確;第三點「用腳來檢定人心」講的就更抽象了(其實是不知所云),勉勉強強有概念層次上的意義。但這三個意義上的腳跟總統那句話有什麼關係?自己隨意引伸腳的意義,然後據以推出所謂的「風險」,再將之安在總統的頭上,如此輾轉比附,我不禁要為總統說聲「吾受之有愧」!王麗美這些「聯想」並沒有為讀者廓清總統的言論,反而製造更大的混亂,身為一個記者,王麗美無法做到「忠實」二字,實在有愧其職責。 最後,「好奇總統的智囊、幕僚有問題」,只能說王麗美損人損上癮了,順便擴大打擊面。從王麗美拿「粗魯」、「懷疑宮廷品味」、「不倫」、「走了味」、「請幕僚先噴噴香水,再拿出來供大眾品嘗」等詞句來形容總統這句話,其對總統之貶損可說是不假詞色。對總統都已如此,對幕僚還需客氣?反正總統言行絕對會有幕僚提供意見,因此就算擴大打擊面也是合情合理。再者,我們也可以從王麗美瞧不起總統的「宮廷品味」,看出統派對台灣平民社會的階級歧視,即使平民當上了元首也改不掉。或許他們習慣傳統宮廷的規矩與習氣,對台灣一般老百姓的生活趣味無法欣賞與認同。只不過,「穿了超人的衣服去表演小甜甜」這種形容的「品味」,有比較高級嗎? ps:附帶一提,王文說「尋常百姓在路邊攤酒酣耳熱之餘互相撩撥的話,卻拿到朝廷大殿上來談論」云云,不得不說王麗美實在不用功。總統是在那個場合發言的?在李應元的新書發表會上。這種場合,叫做「朝廷大殿」?連場合都搞不清,還誇誇其談說什麼宮廷品味,看來王麗美要再去跑跑新聞見識見識「場合」,重新教育一下。
如果有李應元那樣的爽朗,哈哈大笑幾聲就沒事了。如果像馬英九那樣謹慎到有些拘謹的話,一板一眼應答起來就很尷尬。陳總統一句「香港腳走香港路」,一般民眾也許不覺得族群神經受到刺痛;但對於那樣的粗魯,也不是人們搖搖頭就能忘掉的。 陳總統引第一夫人扁嫂的話來「刺馬」,就江湖規矩而言,招數稍嫌不正。尋常百姓在路邊攤酒酣耳熱之餘互相撩撥的話,卻拿到朝廷大殿上來談論,除了有點不倫,也讓人對宮廷品味感到幾分懷疑。 不管馬英九怎麼努力,血統始終是他最大的罩門。即使在李登輝見證下宣誓為新台灣人,也努力認同客家宗親──真巧,跟陳總統同一先祖源頭──但名字上留下異地出生的記號,仍是他不可赦的原罪。就算馬英九願意改名、換血,只怕也難以證明自己有一顆熱騰騰的台灣心。 這是個純種土雞當紅的年代,種類不同、毛色不對的動物就該被丟石頭,而且不許還手。 不過,陳總統對於腳的指控,也忽略了幾項風險。首先,別以為台灣土雞就不長香港腳,以台灣氣候之濕熱,香港腳患者之多絕對超過香港人,誰敢說這些人走的是什麼路?其次,政府的責任是要造路給人民走,如果只會貼標籤,說「什麼人走什麼路」,當政府的豈不是太輕鬆了。第三,如果政府連對腳都要作這麼簡單的二元劃分,用腳來檢定人心,最後恐怕只會逼人民走上「用腳投票」的路。 是總統故意「借腳發揮」也好,是馬英九過度反應也好;更讓人們好奇的是:總統的智囊出了什麼問題?陳水扁過去動輒喜歡引述中外哲人名言,有時雖不免脫線,但奉半還不失雅意;這回他的笑話,卻像穿了超人的衣服去表演小甜甜一樣,全然走了味。 選戰雖是兵不厭詐,但觀眾的口味也不能不考慮一下。除非陳水扁覺得自己講的話都適合收進總統嘉言錄,否則,有些話是否請幕僚先噴噴香水,再拿出來供大眾品嘗。或許陳總統有了新的生命情調,自覺能隨心所欲出口成章,這樣的演進,即有勞政治評論家為我們詮釋了。 【2002/09/04 聯合報】 |
Taiwan Rambo 於 2002/09/04 12:31 | |
Re:簡評聯合報記者王麗美<腳的罪名> | |
香港何罪之有? 腳何罪之有? 若真有香港腳買條悠悠來抹即可。 偏偏有人患有香港腳過敏症,「司馬昭之心」等於此地無銀300兩。 馬英九沒喊過他是新臺灣人嗎? 血統省籍不是統媒保護傘下的原罪; 台灣認同,市政效率低落弊端百出,市府團隊能力不足,企圖以政治口水掩飾市政弊端,色情業取締不力甚至擄妓勒索包庇、搖頭丸氾濫、警紀治安敗壞...等等,才是臺北市民用選票審判馬英九的罪名。 |
Green Flag 於 2002/09/04 12:45 | |
Re:簡評聯合報記者王麗美<腳的罪名> | |
中國在國際上不斷宣傳台灣應以香港模式與中國統一, 陳水扁說香港腳走香港路好有什麼不恰當嗎? 是誰心術不正?是誰在挑撥族群? 如果要以馬英九及妓者王美麗的心態來找語病, 恐怕被挑撥的應該是患有香港腳的族群吧!! 別懷疑,90%的外省族群選票就是被這樣挑撥出來的. |
恆愛台 於 2002/09/04 12:52 | |
Re:簡評聯合報記者王麗美<腳的罪名> | |
>>>就算馬英九願意改名、換血,只怕也難以證明自己有一顆熱騰騰的台灣心??? 漂亮話誰都會說!言行舉止卻明明不是這回事!!!台灣人連阿逗仔都歡迎的來認同的, 台灣是他們的家》珍愛台灣 徐賓諾夫婦奉獻半世紀 編按:內政部最近發出七張外僑永久居留證,給七位在台灣定居數十年、對台灣貢獻良多的外籍人士,包括埔里基督教醫院創辦人徐賓諾夫婦、彰化喜樂保育院創辦人瑪喜樂女士、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彭蒙惠女士、美籍傳教士白寶珠女士及神愛兒童之家創辦人史可堯夫婦等。 這些外籍人士來台有的已經半世紀,最少的也有三十多年,在台灣最窮困的年代,他們離開了富裕的母國,來到當時環境艱困的台灣,並將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歲月奉獻出來,他們無私的行誼,堪稱是「正港的台灣人」。 目前台灣社會正出現嚴重的國家認同歧異之際,這七位長期居住在台灣的外籍人士,用實際行動豐富了台灣人的內涵與價值,而本報也將從本週開始,深入報導這七位外籍人士,讓台灣人能夠了解到,他們為台灣的付出與努力,讓真正愛台灣的人,不分國籍,一起來為台灣打拚。 ●鐘麗華、佟振國/特稿 挪威與台灣,相隔半個地球之遠,但是在徐賓諾與紀歐惠夫婦的心中卻毫無距離,因為「挪威是他們的祖國,台灣是他們的家」,他們把生命中最燦爛的青春歲月,給了台灣人。在他們的身上,沒有愛台灣的焦慮,也看不到任何他們究竟是台灣人還是挪威人的爭辯,他們很自然地成為埔里人口中的「阿公」與「阿媽」。 七十九歲的阿公徐賓諾,今年來台正好滿五十年,八十四歲的阿媽紀歐惠也有四十年了,雖然五年前他們從埔里基督教醫院退休,但說什麼也不願回到挪威享受悠閒的退休生活,因為他們早把自己當成台灣人,不願離開台灣,甚至希望能夠長眠於此,與這塊土地長相廝守。 說起阿公阿媽的故事,就無法不提到台灣戰後對抗流行病與貧窮的歷史。當時的台灣被痲瘋病、肺結核、小兒麻痺緊緊糾纏,孩子們在街頭流浪,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於是在上帝的召喚下,一九五二年時,阿公隻身來到台灣進行醫療宣教。 一百九十二公分高的阿公,其實是個男護士,在高大的身材下,有著一顆纖細柔軟的心。來台之後,他先在馬偕醫院擔任護理師,後來到新莊麻瘋病療養院,照顧當時被視為最骯髒的麻瘋病人,還收容了許多孤兒。 但阿公發現,平地的醫療服務已有許多人投入,然而偏遠的山區卻沒有半個醫護人員。他聽說一個母親,因為沒錢看病,讓十個孩子病死的事,他覺得心酸,於是選擇在最接近山區的埔里落腳,並與孫理蓮、謝緯創辦了醫院,這就是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身。 醫院草創時,是用竹子搭蓋而成的,因此取名為「竹子醫院」,附近霧社、廬山、武界等地的原住民,都會不遠千里來到這裡看病。 「一人生病全家飽」,這裡不愁吃穿,全家老小跟著住院,只是每到晚上,陪同的家屬就會把醫院的牆壁拆了,把竹子拿來生火,飲酒作樂,阿公不但不會生氣,反而還耐心地說,第二天再去砍竹子,把牆壁的漏洞補上去就好了。 也因為埔基,讓阿公與阿媽相遇。阿媽在挪威唸完醫科後,前往美國研習,專攻麻醉科,原本可以過著優渥的生活,但當時台灣流行小兒麻痺,罹病的孩子急需矯正手術,可是全台只有二名麻醉科醫師,人在美國的阿媽聽說了,於是在教會的安排下來到台灣。 阿公阿媽雖然都是挪威的南方人,彼此的家住得很近,但他們在挪威沒有機會認識,卻繞過了大半個地球,在台灣共結連理。提起這一段姻緣,阿媽總是笑著說,她在屏東基督教醫院服務時,就聽說埔里有一個挪威人,每天總是向上帝禱告,希望有一個醫生與一位太太來幫忙,於是她就來了。 阿公阿媽結婚時,阿公四十歲,阿媽四十五歲,他們原本以為這輩子不會結婚了,沒想到在上帝的意旨與帶領之下,他們在陽明山的台灣神學院完成了終身大事,並在埔里長住下來。阿公阿媽結婚近四十年,他們沒有生子,卻收養無數的台灣學生與孩子,把每個需要幫助的台灣兒童,視如己出。 護士阿公與醫師阿媽婚後攜手到偏遠山地部落進行巡迴醫療服務,每回深入山區都得走上三、四個小時的路程,熾熱的天氣,對生長在溫帶的阿公阿媽是極大的考驗,他們仍清楚記得進出武界部落的路非常陡險,每到一個檢查哨,總要求哨兵施捨一大杯水。武界當地有八百多個原住民,其中五百多人患有肺結核,每兩個星期,他們總要拜訪病患一次,阿公用流利的原住民語,催促他們按時吃藥,關心他們家中的藥罐子是否空了。 布農族的魯碧就是阿公阿媽到山上醫療宣教時,獲得幫助的例子。當時阿公阿媽看到患有小兒麻痺的魯碧,六歲時還在地上爬,相當不忍心,於是三番兩次地上山勸她的父母,讓她下山接受開刀治療,最後終於說服。阿公阿媽免費幫她完成手術,還特地訂做了一雙掛著紅色鞋子的殘障支架給她,魯碧就這樣站了起來,並在阿公阿媽的幫助之下,完成高中學業。 不只是魯碧,還有更多原住民孩子得到照顧。為了原住民的教育與就業問題,阿公在一九五八年創辦了「埔里基督教醫院護理學校」,前後長達十二年,總共培養了一百二十多位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排灣族等原住民護士。 阿公阿媽對學生的訓練相當嚴格,第九屆畢業的林島眉飛色舞地形容,阿公阿媽希望她們專心學業,不准她們交男朋友,有一次同學的爸爸來探視,由於長相太年輕,阿公以為是同學的男朋友,二話不說就把他轟出去;而阿媽也因為附近軍營的阿兵哥常常來偷看護校的女生,跑去向營長告狀,要求營長訓練阿兵哥「目不斜視」。 雖然是護校,阿公阿媽也培養了二名男護士,第十屆畢業的羅瑞祺猜測,他可能是台灣第一位男護士。他回憶說,國小畢業時,他常到埔基前面晃,阿公看到他閒閒沒事,於是要他到埔基幫忙,阿公問他想不想繼續讀書,他點了點頭,於是阿公破例讓他進入護士學校就讀。 今年四十八歲的羅瑞祺,前後在埔基擔任六年的護理工作,後來轉入總務部門,他說,他的一生與阿公阿媽緊緊扣合。他的太太是護校同學,三個小孩是阿媽接生的,現在孩子們也都在埔基工作,羅家是「一門忠烈」,但也無法報答阿公阿媽的恩惠。 阿公阿媽視病如親的態度,成為埔基上下的好榜樣。在埔基擔任護士長達二十五年的廖女叔園說,埔基常常有路邊撿回來的病人,由於這些病人很多天沒洗澡,身體發臭,沒人敢接近,但阿公總是會主動幫他們洗澡,給他們最舒適的照顧,台灣醫護人員不願做的、不敢做的,阿公阿媽總是搶先一步完成。 以前埔基醫治的原住民,很多都缺乏親人的照顧,生了重病,在醫院死去,卻沒人來認領,阿公總會自動處理這些遺體,幫他們穿戴整齊,背到墓園埋葬,阿公阿媽為他們禱告,陪他們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台灣的災難,阿公與阿媽也沒有缺席。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阿公阿媽正好在挪威,他們從電視上得知台灣發生地震的消息,心中極為憂慮,立刻打電話回台灣,但電話卻不通,連續撥了四天,終於跟台灣的家聯絡上了。 阿公阿媽年紀大了,卻清楚地記得大地震時埔里的死傷數字,他們說,埔里的事就是他們的事,他們不能置身事外。於是當時阿公阿媽在挪威募得數千個毛毯與帳篷,馬上飛回台灣分送給災民,並在埔基幫忙救治傷病患者。 現在阿公阿媽退休了,但每天總會到埔基走走轉轉,心中想的仍是原住民酗酒造成的肝病問題,擔心哪個部落的肺結核還沒根治……。 埔基最後的舊大樓,再過幾天就要拆掉了,這幾天阿公阿媽總是不捨地多望了好幾眼,希望把從前美好的記憶留在腦中。不過阿公說,過去的埔基是外援建造而成,他們希望這次台灣人能「自己幫助自己」,為原住民的醫療奉獻心力,這樣他們才能安心地放下肩上的重擔。(6/17)
《 |
Excalibur 於 2002/09/04 13:50 | |
Re:簡評聯合報記者王麗美<腳的罪名> | |
明鏡本無塵, 何處惹塵埃? 阿扁的原文如果要扯上馬英九, 那還真得是想像力豐富! 看來馬英九還真的是有被害妄想症! |
路邊社 於 2002/09/04 14:15 | |
Re:簡評聯合報記者王麗美<腳的罪名> | |
統媒若能持續品腳一個月以上,那就表示馬英九實在太遜,逼得眾「統媒媽媽」不得不追打族群議題,好讓馬英九的市政缺失在僅剩的時間裡,壓縮曝光的空間。 今天的自由時報地方版刊出蘇貞昌在縣政會議上發飆,痛斥警政、交通等單位績效不佳,還說不要以為縣長不連任了就可以懈怠。看看不連任的都還緊鎖螺絲不敢鬆懈,想連任的居然到要選舉了才去拜會警政署長請益警政,兩相比較,高下立判! |
路人乙 於 2002/09/09 13:25 | |
Re:簡評聯合報記者王麗美<腳的罪名> | |
初到貴寶地 才發現台灣還有這麼個媒體淨土 看了幾乎是大部分的媒體 實在無法茍同 也一直不解為何無相對制衡的評論出現 直到看到貴寶地的文章 可惜的事 貴站不是強勢媒體 知道的人可能不多(我不知道多不多) 希望貴網站能快速茁壯 有你真好! |
ststst 於 2002/09/10 17:47 | |
Re:簡評聯合報記者王麗美<腳的罪名> | |
一句無趣的俏皮話..引來這麼多非議.. 總統請慎言.. 唉..借題發揮 是舞台上的人的事.. 沒什麼好評論的吧 有人特為文評論已是無聊 還有人再為文評論評論之文.. 天下之謬 少見少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