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品戴,<陶百川的象徵>要這樣看!
回 覆 | 返 回 |
路邊社 於 2002/09/02 17:24 | |
桑品戴,<陶百川的象徵>要這樣看! | |
桑品戴<陶百川的象徵>這篇文章,看似是在抒發陶公「哲人日以遠,典型在夙昔」的感嘆,但隱約之中,也透露出他對當代「知識份子(文字工作者)」「言論貶值」的不滿與焦慮。 陶公與小蔣的故事,是頗令人動容的。桑品戴標舉此事,欲對比出「現在,民主了,言論自由了,但跡象卻顯示掌權者對言論的輕忽甚至蔑視」的結論,其心思何需多猜?尤其呂副總統印尼行回來後公開宣稱將對媒體「敬而遠之」,陳總統日前對外國友人明言台灣媒體不值得信任,桑品戴此文一出手,就暴露了他想借此「古」來諷何「今」。然而桑品戴所刻意標舉的「讀書人的良心」,難道只是剩下緬懷「哲人典型」的剩餘價值嗎? 讀書人的良心,是一種知識份子(或傳統點兒說:士大夫)的內在信仰,它的存在,不是建立在「當權者的敬重」之上,而是建立在知識份子的「價值自覺」之上,正所謂「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它的可貴,它的可歌可泣,就在這種死生以之的堅持與卓絕。小蔣尊重陶公,無加於陶公的高行,小蔣不尊陶公,也無損於陶公的令名,這才是「讀書人良心」的價值之所在(相反的,陶公受尊於小蔣,獲益的可是小蔣)。放諸桑文所謂的專制獨裁時期,亦莫不然。可惜桑品戴雖提到「讀書人良心」這個概念,卻只是念念不忘當權者對讀書人的「尊重」,說他緬懷陶公的哲人典型,不如說他緬懷「當權者尊重讀書人」這個「理所當然」與「歷史偶然」。 何況,陶公畢其一生所彰顯的人格典型,難道不值得大書特書?在無品無行的言論充斥的現在,難道對當代的知識份子(文字工作者?)沒有一點點值得自省與效法的地方?不向此處尋求「陶百川的象徵」,卻於當權者對知識份子的敬重去求「陶百川的象徵」,真是辱沒了陶公。甚至我們可以「小人之心」以度之,桑品戴不過是假陶公之令名,去伸張知識份子(文字工作者)的言論必須被認可、被尊重的「特權」而已!說白點,就跟媒體拿著「觀眾知的權利」去伸張其「不得被拒絕」的特權是一樣的! 從桑品戴的結論也可以看出他缺乏自省的人格面。「陶百川先生晚年的落寞,難道是宣示知識良心的式微或死亡嗎?」如果知識份子有「良心」的自覺,在專制時期的文人都不怕砍頭而代代相承了,難不成民主時代的知識份子反而有所忌憚而「喪盡天良」?知識良心的式微或死亡,不在當權者的態度,而在知識份子是否能「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而已!桑品戴,這樣子你懂嗎? 餘論: 1.雖然中國文人的良心值得歌頌,但需要拿西方所謂的黑暗時期做「背景」,來凸顯中國精神文明的光輝嗎?「也因為有這份良心在,中國任何一個朝代的專制政權也比西方幾個著名的黑暗時期顯得光亮」這句話我覺得很有語病,或者說,十分的阿Q。
蔣經國任總統時,聘陶百川任國策顧問,百川先生原不接受,經蔣再三敦請才答應,但向蔣提出一個條件:「我寫的東西,你一定要看。」蔣同意。後來蔣經國因糖尿病發,身體日衰、精神不濟,讀書已感吃力,便婉轉相告,請他少寫一些,但是陶百川說:「該寫的,我還是要寫。」 即使在專制獨裁時期,文人抒時論政,也未嘗中止,這種精神,在歷史中與文字獄一直處拉鋸狀態;當有人頭落地時,看似有權的一方贏了,但只要後繼者有人,被砍頭的也沒有輸。中國稱此現象為「讀書人的良心」,這份良心長期來都成為苦難軟弱中國人民不移的信仰;也因為有這份良心在,中國任何一個朝代的專制政權也比西方幾個著名的黑暗時期顯得光亮。 包括毛澤東、蔣介石在內,他們都很用功讀書,帝制時,王儲的讀書成績,更成為他們日後權力的依據。儘管掌權者與讀書人之間的關係一向緊張,但掌權者愛讀文章,知道文章的厲害,對讀書人的敬畏,即使自負如毛澤東、專橫如秦始皇,也未二致。 蔣經國與陶百川的「約定」,甚至到了蔣經國因健康緣故不能讀書時還信守約定,更準確的說,是蔣經國對陶百川所象徵的那份知識良心的尊重;而陶氏的回答「該寫的,我還是會寫。」即是對那份良心的執著! 現在,民主了,言論自由了,但跡象卻顯示掌權者對言論的輕忽甚至蔑視。陶百川先生晚年的落寞,難道是宣示知識良心的式微或死亡嗎? |
鳥羽 於 2002/09/02 17:47 | |
Re:桑品戴,<陶百川的象徵>要這樣看! | |
蔣經國任總統時,聘陶百川任國策顧問,百川先生原不接受,經蔣再三敦請才答應,但向蔣提出一個條件:「我寫的東西,你一定要看。」....... 幸好小蔣不是請桑品載擔任國策顧問 否則他以前在翡翠雜誌獨家報導寫的下流文章小蔣都得看 還要看他以前因為詐欺案被告到警察局寫的筆錄 哇咧 如果連這些也要看 小蔣豈不是累死了 |
酥餅 於 2002/09/03 07:01 | |
Re:桑品戴,<陶百川的象徵>要這樣看! | |
>>小蔣尊重陶公,無加於陶公的高行,小蔣不尊陶公,也無損於陶公的令名,這才是「讀書人良心」的價值之所在 >>知識良心的式微或死亡,不在當權者的態度,而在知識份子是否能「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而已! 說的好。知識份子的價值,不在於當權者的認可,也不在於自身權位的高低,職業的貴賤(不要以為有個報紙可以寫評論的人就一定是有價值的知識份子,別人就一定要敬重你)。知識份子的價值在於其能不能基於對真理的執著,發出良心之聲;在於其能不能基於理性,對社會產生撥亂反正的效果;在於其能不能基於關懷,促成公平正義;在於其有沒有勇氣,堅持並執行自己的信仰;更在於有沒有自省能力,檢討並批判自己。畢竟良心是用來檢視自己的。知識份子如果連自省能力都沒有,想當社會的良心。我看就免了吧。 |
路邊社 於 2002/09/03 09:02 | |
Re:桑品戴,<陶百川的象徵>要這樣看! | |
面對往哲,上等人是效法其人(見賢思齊),其次者是感念其人(紀德述行),最下者乃假名欺人(拿陶公的名號來指責別人)。桑品戴看來是最下者。今早看UDN,多數受訪人都在感念陶公行誼,此乃人情之常,畢竟見賢思齊者,屬於個人立志之事,比較不適合拿出來公開宣揚。不過還是有篇報導流露出「借古諷今」的意味。記者李志德、馬道容在<御史風範 長留人間>這篇裡,在訪問過王作榮、監院老員工後,末段的內容居然是: 陶百川在其自傳「困勉強狷八十年」裡提到民國卅六年,上海流傳這樣一句話:「守法者死,違法者富,玩法者貴,毀法者富而且貴。」陶公在天之靈,不知是否仍有如此喟歎? 看來記者比較關心「世道人心」,較少關心「個人良心」。 |
路邊社 於 2002/09/03 09:17 | |
Re:桑品戴,<陶百川的象徵>要這樣看! | |
2002.09.03 中國時報 多次為民主人士求情 惹得蔣拒見 張慧英/台北報導 (上略) 李鴻禧表示,大陸來台的學者中,雖然胡適、殷海光等人都主張民主,但多在學術層次,唯有陶百川學問廣闊,又是積極的行動派,對台灣的影響非常直接且切合潮流。李鴻禧並指出,陶百川在監委任內兢兢業業,不畏權勢,他反對萬年國會,自己更率先辭去監委。雖然現在的社會如此冷落他,但他高潔的御史形象,卻長留人心。 唯有良心才懂良心。巍然兀立、獨抗千層浪的志節固然可感,「人不知而不慍」的修養更是惟君子為能的風度。桑品戴,請細味之! ps:寫了此文,我也成了「假名欺人」之輩了,呵呵∼ |
路邊社 於 2002/09/03 09:37 | |
Re:桑品戴,<陶百川的象徵>要這樣看! | |
補注: 上貼中「唯有良心才懂良心」以下,是各人意見,以上才是中時之報導。 |
SSL 於 2002/09/03 12:20 | |
Re:桑品戴,<陶百川的象徵>要這樣看! | |
Democracy comes with free competition of opinion. The best ideas stand out from noise to win the hearts of the public. Those ideas become mainstream of society and will certainly influence public policy. Lousy ideas and petty minds wont get much attention and disappear. If a journalist, a writer, or a commentator cant get the attention he or she desired, he / she should think twice about his/her own idea. It is not the governments fault nor the publics ignorance that makes his/her idea irrelevant. The truth is : these ideas dont get any attention simply because they are not worthy of any. |
temping_hands 於 2002/09/03 13:29 | |
Re:桑品戴,<陶百川的象徵>要這樣看! | |
德道是狗屎,德道批判是士大夫阻礙中華民族進步的原罪。 |
路邊社 於 2002/09/03 15:45 | |
Re:桑品戴,<陶百川的象徵>要這樣看! | |
以下是中時剛出爐的陶百川紀念文,歸結的重點, 落在「言論自由需要保障」、「政治權利需要節制」這兩點上。這樣的價值觀沒錯,只不過從中時這種媒體口中說出,還是讓人覺得挺刺眼的。中時在擔憂當權者濫用全力的同時,可否先默想一下陶公的言論水平,看看自己的文字夠不夠格成為權力的監督者? 2002.09.03 中時晚報 紀念陶百川先生,有雙重意義:第一是面向過去的歷史探討,還原民主政治演進過程中,陶先生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其二是面向未來,由陶先生的理念,反省民主政治及其理當堅持的終極價值。 最近對陶先生的紀念,最讓人感慨的是,幾乎不分朝野,都一致認同民主理念,追念陶先生的風骨,對民主人權的貢獻。然而,歷史未遠,當年曾發動追剿陶百川的警備總部、政戰系統以及相關的媒體,又將如何面對這一段歷史呢?難道歷史就只能在遺忘中前行?在國家權力與人權之間,我們如何建立一個防止濫權的機制,以避免陶百川被圍剿事件的重演? 以陶百川最在意的言論自由來說,政黨輪替後,曾發生搜索媒體、侵犯人權、違反民主憲政原則的事例。這就顯示出權力需要節制,並不以其出身反對黨,就必然是言論自由的捍衛者,同時民眾與媒體也應隨時警覺權力的墮落,以避免政治獨裁的反復。從這個觀點看,紀念陶百川就不能只是一種歷史記憶的重現,更應該是對一種價值觀的堅持,那是對民主政治、人權、言論自由等普世價值的一種高度的警覺與堅持。 |
每個人皆應深思 於 2002/09/03 20:25 | |
Re:桑品戴,<陶百川的象徵>要這樣看! | |
現在的政治人物無論是在野或是執政 在口口聲聲誇耀自己的德政時 請先自行檢討一下 自己的作為是否能讓陶公的在天之靈心滿意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