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回 覆 返 回


中間人  於 2002/08/30 13:46
[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覺得這篇文章可以讓大家思考一下...

http://www.mediawatch.org.tw/media/mediaforum_detail.asp?sn=49

討論49: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 ——在政經黑道陰影下、既能寫出事實又能防範報復的報導策略
發言者: 陳順孝、康永欽1997/9/1 ( 0 人回答)
內容:
(轉錄自目擊者雜誌)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凌晨,當時的屏東縣議會議長鄭太吉,帶著七、八個手下到潮州鍾家,親自按門鈴把經營賭場的鍾源峰叫出來,然後在鍾母面前連開兩槍殺了他,鍾母為子下跪求饒不成,憤而報案指控議長殺人。

黑道壓力下的匿名新聞

  第二天,各報都報導鍾源峰被殺,但對兇嫌是誰卻諱莫如深,只模糊寫著「疑與屏東一政壇人士有關」、「死者母親目擊帶頭按鈴者係一民代」;即使三天後,立委蔡式淵公開點名鄭太吉行兇時,報紙仍是欲言又止,有的寫出蔡式淵「在質詢中指名道姓指出涉嫌人」卻不寫這個涉嫌人是誰,有的新聞內文點名、標題卻仍寫「屏東議壇鄭姓人士」。不僅如此,報導這樁血案的記者幾乎全未具名,而以「本報訊」取代「記者某某某屏東報導」。

  記者為什麼反常的不具名報導?為什麼在死者母親和立委點名涉嫌人時仍不寫出「鄭太吉」三個字?一位主導此一新聞處理的報社總編輯說:鄭太吉在屏東不僅有權有勢、還有槍有獠玀,而且在鍾案發生前不久剛率眾砸過一家報社,記者忌憚他的兇狠,所以才欲說還休;至於報社,不僅體諒記者的苦衷、同意他們匿名、模糊報導,更送防彈衣給記者護身。

鄭太吉事件不是個例

  鄭太吉事件是個特例嗎?在新聞戰場衝鋒陷陣過的人都知道:當然不是!我們深度訪談了廿八位記者後,更具體的發現:記者是在多重陰影下工作的,他們經常遭受來自政客、富豪、黑道大哥和消息來源的威脅,如果堅持寫出所知「事實」,就有挨告、被打、新聞來源斷線、乃至被報老板懲罰的危險。

  於是,如何寫出「事實」(記實)又能避免惹禍(避禍),就變成新聞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兩難習題。

  記者如何解開這難題?我們從訪談中看到:儘管學校老師不教、媒體編採手冊不講,但記者們為了保護自己、保護消息來源,已兼用寫作和採訪技巧,不約而同的摸索出一套兼顧「記實」與「避禍」目標的報導技術,包括平衡報導、模糊資訊、暗示聯想、變造內容等寫作技巧,以及無欲則剛、疏通折衝、相互掩護、迂迴轉戰等採訪手法。我們把這套報導技術稱為「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

  本文將對「記實避禍」報導策略進行初探性的介紹,我們希望把這種只能做不便說的報導文化搬上檯面,經由公開討論、系統化研究,使它變得更有效、更合乎倫理,進而幫助滿懷記實理念的記者,在惡質的情境下,安全的揭露更多「真相」。

  本文根據廿八位受訪記者的談話內容寫成,分三部分呈現:先說報導新聞時可能遭遇的「禍」、再談「記實避禍」的寫作策略、最後探討「記實避禍」的採訪策略。基於研究倫理,我們必須隱藏可能讓人辨識出受訪記者身分的資訊,因此以代號取代受訪者姓名,以及受訪者提到的人名、地名、機關名稱。

報導新聞 可能遭遇的「禍」

  記者報導新聞,可能惹來什麼「禍」?

  受訪的記者說,政治人物、商業鉅子、黑道大哥和消息來源是最常干預他們的人,這些干預者常兼具多重身分,譬如一個政客可能出身黑道或財團、又是重要的新聞來源。記者最顧忌的是具有黑道背景、與媒體老板關係密切的「禍源」。

  這些「禍源」對記者的干預形式,則可大體分為法律威脅、暴力威脅、斷線威脅、升遷威脅四種。

法律威脅 虛虛實實

  新聞當事人可能以揚言控告、寄發存證信函、按鈴控告等方式向記者施壓。採取這種施壓方式的通常是政治人物和財經人士。

  揚言控告常是直接向記者提出口頭警告,例如:「禮拜六早上,我們四個人,我、我們主任、我們副主任,還有我們跑甲(部會)的那個記者,一起來採訪他…採訪的時候,A(企業集團負責人)…透明的卷宗夾裡面放一篇文章,第一篇就是B(報社主任)寫的特稿…他坐下來,換了名片以後,第一句話不是聽我們的訪問,第一句話是說,『B,我要告你』『你是B主任是不是?你擺明了就是要修理我嘛』。他就這樣講,『你擺明了就是要修理我嘛』『你就是看我不順眼』」。

  存證信函有時寄給記者個人、有時同時寄給記者和報社主管。「像A(立委)就蠻會寫存證信函的,他的存證信函並不是說你的報導錯誤,而是說你的報導對他構成什麼傷害,但他念在跟你報老板的交情很好的份上放你一馬,但下次一定會追究,這根本不是什麼存證信函,而是恐嚇信」。

  控告威脅,有時更會變成事實。國民黨投資事業管理委員會主委劉泰英控告《亞洲週刊》記者毀謗案、國安局長殷宗文控告自立報系案,都是鮮明的實例。

暴力威脅 動口動手

  暴力威脅是受訪者最常提到的壓力,而且是政治、財經、社會乃至體育各線記者都曾碰到的,受訪者沒人被打過,但很多人被恐嚇過。會對記者動粗的,除了黑道和黑道出身的民代外,還包括與黑道往來密切的政治人物和財團首腦。

  恐嚇,往往暗地進行:「最近我跑甲(國營事業)的一些弊案,碰到很大的壓力,有人晚上十二點連續兩三天打電話來我家,然後不講話,然後電話掛了,十五分鐘後他再打來。然後又掛掉,十五分鐘又打一次,連續三天,後來我就把電話線拔掉,後來才沒打…等到A(甲國營事業董事長)跟B(甲國營事業總經理)最後的鬥爭階段,我又進來開始痛批,家裡電話又來了。這次電話一拿起來,就罵三字經,說你再寫你試試看,斷你一條腿」。

  恐嚇,有時也會公然出現:「以前我都不相信黑道可以威脅到媒體,但是我看到甲(銀行),就什麼都相信!那實在很恐怖,現場還打起來。同業之間也會講來講去,像…A(立委)在現場就會當場威脅記者:你敢寫怎麼樣,我就給你好看。我也聽一個電視記者面色慘白的說:『A警告我們的攝影記者,鏡頭不要照著他,回去敢亂寫、亂報的話,他都有錄影存證;哪個記者?叫什麼名字?哪一家報社、電視台的?他都有拍照。』他直接來恐嚇…」。

  恐嚇,有時更會變成行動。一九九五年夏天,台灣時報記者包克明和聯合報記者蔡政欣就在不顧「勸阻」、報導某位省議員遭警方開槍攔檢後,遭歹徒以球棒、破酒瓶攻擊,以致重傷送醫。

斷線威脅 四面楚歌

  新聞當事人本身若是重要新聞來源,他可能以停止提供新聞來威脅記者,或者不需威脅,記者就因害怕斷了這條線而在下筆時有所顧忌;當事人若非重要新聞來源,也可能查出你的消息來源、切斷你的新聞供應線。

  一位記者談到他向某大企業集團負責人求和的考量:「我們沒有辦法…說實在的,A(企業集團負責人)一句話說,全面封殺甲報(受訪者任職的報社),他們的主管誰敢見我一面?沒有人敢」。

  另一位記者則談到他揭發某政府機關人員逃漏稅、而被封殺新聞的慘痛經驗:「他們(甲政府機關)是有報稅,可是他們報的稅很少…大部份人會佔到這個便宜…我就把這個新聞寫出來…我十點鐘新聞寫出來,十一點甲機關那邊就有人打電話給我…他問我:『你缺錢用是不是?你缺錢用我給你嘛!你何必寫這個新聞呢?你寫這條新聞,獨家獎金有多少呢?三百?五百?值得嗎?不值得嘛!你寫這條新聞把我們整個甲機關都得罪光了。』…晚一點的時候,甲機關更高級的人打電話來,那個人跟我交情很好:『不要報了啦!新聞嘛,我們這裡有很多案子,你來我資料拿給你看都可以…』,還有人打電話來:『喂!你知不知道你這新聞報導出來,我要補多少稅?…一補上去,全家都沒有錢,要去貸款耶!兄弟這樣做的嗎?』…後來我們新聞還是登了,各報也跟著登,這個新聞鬧的很大,甲機關還被國稅局罰了四千萬,甲機關三千多個人,每個人都要補五年來的逃漏稅…後來他們就封鎖我…我也度過了一段相當黑暗的黑暗期」。

升遷威脅 內外夾攻

  有些新聞當事人與報社老板和高級主管交情很深,或者權勢大到足以令報社屈服,這時,他們可能向記者表明他與上司的關係、甚至透過報社老板和主管向記者施壓,這種的脅迫是受訪記者最頭痛的。例如:

「我跑立法院的時候,有一些…立法委員對我的報導不高興,但我作的是正確的報導,他們沒有辦法來函更正,就告訴你他跟你的老板多熟多熟、他跟總編輯什麼時候才吃過飯,藉機警告你他能影響你的考績、影響老板和高級主管對你的印象」。

「鴻源事件發生時,我曾經分析鴻源集團背後的黑道勢力,A(鴻源高層主管)非常不爽,當時鴻源案慢慢爆開來,他也不願用黑道的方式解決,就一再要求請吃飯,他要了解我為什麼要寫他、新聞來源是誰,他找我我拒絕,他就找我的採訪主任,一直找、一直找,後來採訪主任也希望能夠化解就答應了…在飯局上,我跟我的採訪對象和主管一起吃飯,相對變得弱勢」。

「A(政商名人)利用甲證券這個公司來炒作股票…這炒作股票的案子被調查局查到了,調查局有一次就去搜索A的家…結果搜到了兩個蠻好玩的支票,兩張金額都不小,一張是B(政府要員)開的,一張是C(政黨要員)開出來的…我後來報導了這個新聞,但沒有把這兩人的名字寫出來…我就用較模糊、指射的手法:政壇裡高層的兩位人物,一個在黨、一個在政…報紙登出來後,聽說B那天非常不高興,打電話跟我們報社董事長抗議…但很奇怪的是,我並沒有寫是誰,為什麼會有人自己打電話來抗議?所以這件事有沒有,就很明顯了。後來董事長就問總編輯,總編輯就問我…後來就不了了之。到了隔年一月二日…每個人的考績表都發了,只有我的沒有發,採訪主任就約談我:『我知道你歷年來的考績都是特優,但是今年報社有一些狀況,希望你以後下筆能謹慎一點,所以考績方面打的比較差一點。』…在我一在追問之下,他才告訴我是因為『這件事』」。

「記實避禍」的寫作策略

  筆,是揭發「真相」的利劍,也是防範報復的盾牌。記者下筆時,可以平衡客觀報導、模糊敏感資訊、營造聯想情境、甚至在不得已時變造訊息來「記實避禍」。

客觀策略 精確平衡

  多位受訪者認為在一般情況下,挖掘充分的證據、平實、平衡的報導就是最佳策略,許多玩弄其他策略的人,只是為了掩飾證據不足的心虛而已。

  一位記者說「你的新聞如果是事實的話,愈寫你的力量會愈大」,另一位記者更進一步指出,以充分証據為基礎的報導足以讓當事人無話可說,即使報導對當事人不利,也不敢輕舉妄動,他曾撰文論及伍澤元的操守問題,而未遭受任何反彈,因為「他(伍澤元)看內容就知道哪些東西是我可以拿得到的…那手寫的東西基本上是兩三個人在裡面而已…他覺得說,你連這個都可以拿得到,你搞不好還有很多東西沒寫出來」。

  掌握事實之外,下筆平實、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也可以避免許多紛擾,「很接近事實的事實,但不代表是一個事實,所以在下筆的時候要把沒有把握的東西過濾掉,把有把握的東西寫出來,好比說,第一,他們去圍標一個工程,這是一個事實;第二,他們圍標以後可以分到多少錢,各種價錢都有,無法判斷哪一個是真的、準確的,所以這種東西就要過濾掉、刪掉,不報了,或者用另一種方式『獲得鉅額的資金』,就是不能寫死說有多少錢」;「我今天殺一個人,你寫我殺一個人沒有關係,你不能說我殺十個人,雖然說殺一個人也是死刑,殺十個人也是死刑,但是這種東西在他們當事人感覺就是不一樣」。

  讓當事人有辯駁的機會尤其重要,「打個電話花不到三分鐘的時間,他否認你就寫『他否認』三個字,這也是一種平衡,這道手續做完了,就無懈可擊」;「你寫否認之後,不怕被告。因為你給他講話的機會,最好是第一段就寫」。

  不過,受訪者也承認,在某些情況下,例如鄭太吉殺人事件,即使掌握充分證據、平實、平衡報導一樣可能惹禍,這時,就需要其他策略了。

模糊策略 欲說還休

  模糊策略是指記者在報導新聞時,對新聞中的部分資訊不直接寫明,包括對報導者、消息來源、報導對象、內容、文體、文詞的模糊。這是為了保護消息來源,使他不致曝光,以及保護記者自己,避免因激怒當事人而遭報復。

  報導者模糊,乃是記者為隱藏自已,不具名寫「本報記者某某某報導」,而以匿名的「本報訊」、「某地訊」、「本報記者」替代。不過,在小地方、特定路線或打長期戰時,即使匿名報導也容易被查出身分:「都知道你就跑這個線…這個線出了大新聞,不就可能是你寫的嗎?尤其是地方記者,大家都很熟,你就算寫『本報記者屏東報導』,人家還是會知道就是你」;「像A(商界名人)的事情,剛開始我有寫本報訊…我們主任就跟我聊…他大概說你事實上要長期寫下去,你寫到最後人家也知道是你在寫的,那你寫不寫本報訊其實都已經沒有差別了…後來我就改成記者╳╳╳採訪報導」。

  消息來源模糊,則是以全隱、抽象化、加多法來隱匿消息來源的筆法:全隱是隱藏與消息來源身分有關的所有訊息,只寫「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指出」、「消息來源指出」、「據瞭解」、「據指出」、「據熟悉內情的人表示」、「本報訊」;抽象化是提高消息來源身分的抽象層次,擴大涵蓋的人數,增加別人追查的困難,「其實是教育局裡面的督學表示,但是我把它拉高,變成『市政府』表示…也可能寫教育界」;加多法則是「把(機密會議)與會者名字都寫出,大家要查誰洩密就不簡單」。

  報導對象模糊策略,是為了減低醜聞主角反彈的可能性,而不直接寫出他的姓名,只點出他的身分範圍(如:屏東政壇人士)、身分頭銜(如:立委)、身分特徵(如:曾任省府高級官員的現任部長級人士)、或姓氏(如:林姓立委)。

  內容模糊策略:當新聞內容的知情者極少時,為了保護消息來源,往往把所得到的精確資料含糊化。「好比說調查局查逃漏稅的案子,查到那人逃漏兩億三千五百四十四萬幾千幾百幾十幾元,這只有承辦人員才會知道這麼精確的數字,如果故意寫錯又違反職業道德,所以就寫兩億多元,沒有精確到個位數。知道兩億多元的可能有很多人,但知道精確數字的可能只有一兩個」。

  文體模糊策略,則是為了降低內容的衝擊力,而把嚴肅新聞用輕鬆文體呈現、把負面新聞用正面筆法寫出。一位受訪記者說:「那一天我不是寫連戰夫婦要去夏威夷度假,結果被中共阻撓去不成嗎?我如果用很嚴肅、很大篇幅的寫法當一版頭條的話,很可能會帶給當事人困擾。於是我就用一種輕鬆的『政壇外記』的方式寫連方瑀說:『夏威夷你們去,金幣我留著』,很簡單的帶出這件事」。

  文詞模糊策略,則是以委婉、含混用語來表達負面人物的身分和作為,以防反撲。譬如:南部某黑道幫派大哥被槍擊斃命,「按純粹新聞來說,應該寫『甲幫老大A被槍擊』可是這條新聞見報是『乙(縣市)地方聞人A在那裡遭槍擊』,在地方上很多黑道份子都很要面子,他們在地方上都是地方仕紳,不叫幫派老大,公開寫他是某幫老大他們會找你麻煩」;「我也會用一些抽象或中性的字眼避免黑道找麻煩。例如:不寫『A與B掛鉤』,而寫『A與B交往』;不寫『A向B行賄』…而寫『A與B有金錢往來』」。

聯想策略 欲蓋彌彰

  不明示「某人涉及某事」,而以否認式筆法、互補式編排來達到「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暗示效果。

  否認式筆法,是以「某人否認某事」的形式來暗指某人涉及某事,「表面的寫法是要幫你撇清,可是其實是暗地裡就點出來說就是你」。例如一九九一年一位政府官員請辭獲准,一家日報的標題先寫某某某辭職獲准,然後帶上一句「否認係因涉及緋聞」。

  互補式編排,通常包含兩則相互搭配的新聞,主新聞不寫新聞主角姓名,只含糊點到他的身分;搭配稿則寫出身分特徵與主新聞相符者的姓名,凸顯他否認指控的說詞;主新聞和搭配稿在版面上緊鄰排列,有時更合併成塊、加框呈現。例如:在報導前立委魏鏞進女廁被指偷窺疑案時,有家報紙先在版面右方刊出主標題為「立院女廁傳有男立委偷窺」的主新聞,內文詳述偷窺事件經過,但沒說明涉案男立委是誰;主新聞左側則緊貼著魏鏞照片和主標題為「魏鏞遺憾,指為惡意影射、政治事件」、子標題為「昨兩次發言稱確曾因腹痛入女廁,百分之百沒有偷窺,有人影射將採法律行動」的搭配稿。

變造策略 下下之策

  部分記者,有時會以變造資訊作為避禍手段,包括變造報導者、消息來源、文體和部分內容。這種策略,在新聞倫理上的爭議性極高,很多記者表示他們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出此下策,更有記者堅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變造。

  報導者資訊,是常被變造的重點:有時甲記者跑的新聞,掛乙記者的名,以防有心人從甲記者的人脈關係中查出消息來源。例如:「當天出來之主新聞其實是我寫的,裡面的消息來源大部份也是從我這邊來的,可是我為了要保護我的消息來源,我刻意掛我們跑警政署那位記者的名字」;有時則把甲地發的稿、掛上乙地的地名。

  消息來源,也常被篡改:方法是把甲線民提供的資訊,偽裝成乙來源外洩的。

「我跑甲(國營事業)這個案子,是…A廠商告訴我的,白紙黑字,這些廠商的資料都是白紙黑字的提供,…但是這樣子的新聞你絕對不能哪一家廠商表示,甚至你不能寫廠商表示,因為你一寫廠商表示,可能這幾家廠商很熟悉,這時候你可能寫甲(國營事業)內部高層主管表示,這個時候不會有任何人懷疑,因為甲(國營事業)的內鬥很激烈。甚至你寫經濟部國營會表示也可以,國營會可能灰頭土臉被經濟部長K一頓,但是事實上國營會沒有講,但是國營會有這些資料,甚至你寫監察院表示都可以,監察院因為他也會有一些文字的檔案」。

  內容,也是變造的對象:「用故意出錯的方式,讓人家猜不出消息來自何方,以保護消息來源。像一些重要的人事名單,如果照實登出來,很快就會查出是誰洩漏的。但是我在名單上動一些手腳,故意弄錯幾個無關緊要的人名,消息來源至少就有理由說那不是他洩漏的」。

  文體的變換也不罕見:將應該以甲文體(如:新聞稿)刊出的文稿,偽造成乙文體(如:日記)資訊。千島湖事件期間,「我們報社每一天在三版都有登一大篇千島湖的報導,第一天寫千島湖一個死難者的家屬去大陸看遺體寫的日記,我們全部刊登,寫得非常煽情、好看。我們報社說法是我們有記者去那邊獲得那人同意把日記每一篇都傳真回來我們這邊,然後我們刊登。後來事實證明根本就沒有這回事,那是我們記者在現場,然後把情況報回來,執筆(的)是我們採訪主任」。

「記實避禍」的採訪策略

  除了下筆時客觀、模糊、聯想、變造外,記者在操守上的無欲則剛、在與新聞主角互動時的疏通折衝、記者間的交相掩護、跨媒體的迂迴轉戰也都有助於「記實避禍」。有些記者甚至認為「下筆反而並不是一個重點,反而是人際之間的調停」更重要。

清白策略 無欲則剛

  主跑不同路線的多位受訪者異口同聲表示,操守清廉的記者能贏得新聞當事人的敬重,即使當事人對報導有所不滿,通常也不會採取報復行動。

「其實在這個環境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警察、公務人員、記者也好,我是業者,你沒有收我任何的好處,你做應該做的事,我沒話講,可是你收了我的好處,你還找我麻煩,我就會找黑道對付你」;「如果說我真的很正對不對,我當烈士,真的鬼看了都怕耶!他道上他也會敬重你啊」。

  當然,並不是所有新聞當事人都講「江湖道義」,因此,記者也需要其他採訪策略來防身。

人情策略 疏通折衝

  中國人是個講人情、愛面子的民族,在新聞見報前後,記者可以透過報社內外的人脈與當事人溝通,給他面子或加一點人情壓力,以化解他的反彈情緒。

「兄弟五個球員被押時,曾出現報導說這些黑道是誰…有一個記者A…他就點名是台中縣省議員顏清標…他做得最好的就是…在寫這篇報導時,曾經跟組長報告過,由組長去跟顏清標打招呼會出來」結果,他具名寫出「三分之一」的「真相」,「到目前為止…沒受到任何騷擾」。

「A(記者)去年職棒七年上半球季寫了一篇有關甲(縣市)議員B進甲(縣市)職棒場去賣檳榔的事…事後,B…到報社來鬧事…報社並沒有給A很好的保護…倒是A他透過職棒聯盟,因為這件事他與職棒聯盟是站在同一線上…由職棒聯盟出面來跟B談判…其實新聞記者有很多保護傘…當報社沒有辦法去提供你完全保護時,就必須利用我們的人脈」。

掩護策略 一搭一唱

  要保護消息不曝光、保護記者自己不受報復,有時也需要以採訪技巧進行掩護。

  掩護消息來源是記者的義務,至於如何掩護,「可能採用交叉的方式,這裡查出來的事到那裡查證,做很多掩護的動作。今天譬如說我從調查局那裡知道一個訊息後,他們調查局大概都是跟檢察官合作辦案,然後我故意去套檢察官,他們會先否認,然後我說:『可是我有聽到調查局出去,他們有跟你們申請搜索票,有沒有這麼一件事情?』沒有辦法了,他們就會大概講一些,再打到調查局的發言單位講:『你們今天是不是有辦一個什麼案子?』『沒有沒有。』『可是檢察官說有啊!』這樣就可以製造一種模糊,這樣兩邊會互相認為是對方講的,就沒有辦法查出是誰講的」。

  有時,記者也需要相互掩護,一位記者談到他們在揭露某商界名人的醜聞時,如何分進合擊:「A(商界名人)是我在顧的線,所以那時候我們是分頭進行,報社主管下了一個命令…一個人扮黑臉,一個人扮白臉,我是那個白臉,財政部那個人是黑臉。從財政部盡量挖新聞來打他,我盡量幫他講話,讓版面同時呈現,第一個可以達到平衡,第二個我們可以拿到一半資料,第三個我們可以領先…(後來)他問,你們那個B(扮黑臉記者)跟我有仇是不是?…他問這樣子的話…你應該知道…或許他也氣到一定的程度,想要有一些動作…我說你不能怪記者…你去打記者的腦筋,這對你而言,絕對只有負面的…他沒講話,點了點頭。我回來,馬上跟我們組員講,叫他們做準備,萬事要小心。」

迂迴策略 遠交近攻

  有時,來自報社外部或內部的壓力太大,記者無法以一己之力對抗,這時可以援引其他媒體或社會勢力來反制干預,進而達到報導目的。

  「記者會傳遞一些敏感的消息給立委,讓他們去質詢,然後再據實報導立委質詢的內容。因為如果不藉由立委言論免責權的管道,一些敏感的消息記者發出去,他自己就要承擔後果」;記者有時也會提供消息給檢警單位,等檢警採取行動再跟進報導。

  有時,新聞當事人已成功的促使媒體老板、主管封殺一則新聞,由於組織的壓力,記者已無機會在自己的報紙上刊登消息,這時記者可以提供消息給不具競爭性的其他媒體,或以筆名在別的媒體寫稿、等新聞炒大再跟進。「我記得那個時候好像是甲(航空公司)出問題,好像是差一點撞機,還是說差一點撞山,好像是撞山,記者已經寫出去了,但是扣了兩天沒用,那記者很生氣,就把消息放給電視台…對,報導出去的效果是說第一個,給報社壓力,第二個,反制報社給壓力的人…如果不是報老闆的意志的話…那我們還可以FIGHT,比如說,副總編輯、採訪主任…甚至總編輯,我們都可以去FIGHT」。

陳順孝(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講師)
康永欽(經濟日報記者)


NO:1068_1
NOBODY  於 2002/08/30 16:05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全文充滿推託卸責之詞,
完全不合邏輯與常識,
企圖替記者的枉顧新聞道德尋找藉口罷了!
人家要告你,
如果自己說的是事實,怕什麼?(文中不也是這麼說?)
怎麼說成是恐嚇威脅?
難道只允許自己隨意抹黑?不許人家自衛?
更何況許多記者還以被告為榮,
不僅如此,還要求被報導者去告,
一副如果對方不去告,
就代表對方默認的嘴臉.
此類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唐湘龍,張大春.

NO:1068_2
中間人  於 2002/08/30 17:05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我到不認為這篇不合邏輯或只是卸責的藉口, 也不是所有的記者都以被告為榮....而 如果自己說的是事實,怕什麼? 這樣的話, 唉, 在現在這個社會很難不怕...

順帶一提, 這篇文章的作者陳順孝是前自由時報的頭版主編及政治版主編...


NO:1068_3
KSC  於 2002/08/30 17:35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台灣記者是不是「記實避禍」?天知地知記者自己知.摸摸良心吧.

政經黑道陰影下?我看跑地方新聞時,黑道陰影是有可能的.

跑阿扁的總統府及民進黨的行政院,做政治新聞還在推諉有[陰影威脅],而不得不使用「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指出」、「消息來源指出」、「據瞭解」、「據指出」、「據熟悉內情的人表示」、「本報訊」;大概只有記者們和欄主相信!


NO:1068_4
中間人  於 2002/08/30 17:42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指出」、「消息來源指出」、「據瞭解」、「據指出」、「據熟悉內情的人表示」、「本報訊」, 當自由時報(或台日)出現這些詞時, 又做何解呢?

我想記者受到威脅是有的, 屈於壓力而改寫的也是有的, 但這並不表示我認為報社不會做假, 做假新聞和這篇post是兩回事, 也不是針對任何一家媒體或任何立場而轉貼, 請別誤會囉~


NO:1068_5
yj  於 2002/08/30 17:51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all right

NO:1068_6
KSC  於 2002/08/30 17:55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有人提到自由時報或台日嗎?

既然欄主喜歡提自由時報和台日做counter argument,KSC不妨告訴欄主:好記者就是好記者,差就是差,不會因為在xx報社,就有專業有良知了.


NO:1068_7
OGS  於 2002/08/30 17:56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若敗德媒體怕人修理,又如何抹黑﹖它們就是黑金集團成員的寫照。
是不是有報應,它們不怕死,會是真的嗎﹖﹖大家都有機會明白真相。
別被KMT宰來嫁禍,那又有何困難呢﹖﹖

NO:1068_8
中間人  於 2002/08/30 18:00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那好吧, 改成若媒體報導在野黨或中國相關新聞時使用上述的說法, 是不是也一樣的不可信呢??

我要強調的是「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指出」、「消息來源指出」、「據瞭解」、「據指出」、「據熟悉內情的人表示」、「本報訊」 這些每家報社都在用, 或許其中做假的有, 但是也不該以偏概全啦~ 就是醬囉...

而這篇轉貼反應的是真實情況中的一部份, 但不代表全部...


NO:1068_9
擺渡人  於 2002/08/30 18:30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也許是有部分的記者處於暴力威脅下工作,迫使他們不得不採某些方式以記實避禍,
然而欄主也在文中提到:清廉的記者所寫的報導較能贏得當事人的尊重,然而我們來看看跑地方或是跑中央的記者,有多少是不收受好處的(以平面媒體言),平面媒體無須讓記者拋頭露面(在此指新聞見報之際),於是乎記者與地方人士,稱兄道弟,酒酣耳熱之際,自然談不上新聞專業與良知,於是乎記者成了拿筆桿的流氓,用文字暴力強姦你,助紂為虐,只因你不願給予他任何好處!
或許真有有良知的記者為揭發真相而努力,但已有太多的記者沈淪在記者的外衣下,享受這身份帶給他的好處!!

NO:1068_10
NOBODY  於 2002/08/31 09:40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在現代社會中報導事實也會怕?
人家如果是採法律行動,
就代表他不會使用暴力,
這也可以說是恐嚇威脅嗎?
文中所提的都是有關負面報導的情況,
那正面報導呢?
有些記者還收人家的錢,
專寫付錢者的好話,
奉承吹捧無所不用其極,
許多政治人物就是使用這一套。
你去看看有些縣市長的正面新聞就是特別多,
還是全國版,就是這些記者拿了人家好處的結果。

有關在野黨與中國新聞的部份,
在統派媒體中很少看到負面報導,
至於隱名的報導,那就更少了。
至於是不是可信?
我的看法是如果是負面新聞就可信,
正面報導就不一定可信了。
統派嘛,對於自己的神主牌怎麼可以口出惡言呢?

最後套一句俗話,
如果怕熱就不要進廚房。
怎麼可以自己無法秉持道德良知行事,
就把責任推給環境。
如果自己都無法堅守道德防線,
那麼有什麼資格批判別人?
只不過是一群偽君子罷了!


NO:1068_11
文貝  於 2002/08/31 23:23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這真是一篇推托之詞,怕政治人物的壓力,怕黑道
真是屁話一堆
怎麼國安局的機密都敢洩?
怎麼檢查官的問案口供都敢洩?
記者在寫這些東西都不怕了
還是因為新政府所以不怕
奇怪哦
國民黨政府時不敢做
現在就敢做
不是共犯結構
是什麼?


NO:1068_12
文貝  於 2002/08/31 23:29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中間人兄:
你真是被唬住了
講難聽一點
三大報的地方記者
特別是跑縣政,市政的
有可能是因為怕惹麻煩所以不敢寫嗎?
你可以去問問他們有什麼樣的麻煩啦!
陳學聖,李慶安,璩美鳳....他們以前都是記者哩!跑什麼線的你知道嗎?
惹麻煩哦!
現在哪一個不是吃香喝辣.

NO:1068_13
中間人  於 2002/08/31 23:56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所以說各位是覺得這篇文章是100%的謊言囉??

我先前所說的, 是這篇代表了部份情況, 並不是說所有的記者都是像這樣的情況... 而各位所說的, 也只是部份, 不是所有的記者都是像這篇文章中講的一樣, 也不是所有的記者都像各位講的那樣不堪...何必一概否定呢??


NO:1068_14
小明  於 2002/09/01 00:14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記者是流氓,但是當然也怕最大尾的流氓,記者什麼都不怕的是政府。

NO:1068_15
文貝  於 2002/09/02 17:37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也不是所有的記者都像各位講的那樣不堪
你講的可是那些線的記者哩,我只是要說明,這些理由到底能不能拿來解釋劉冠軍案及檢查官的口供照登案的發生,如果如你文中所提他們會受影響,會怕而不敢登,這中間,難道沒有矛盾嗎?
想想國民黨政府時代
特別是戒嚴時期
那篇文章的時空背景
恐怕也比較合適吧!

NO:1068_16
Ota-Killer  於 2002/09/02 18:25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也不是所有的記者都像各位講的那樣不堪...何必一概否定呢??

現在的情況是「一鍋老鼠屎,只剩幾粒粥」...


NO:1068_17
中間人  於 2002/09/02 19:07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一鍋老鼠屎,只剩幾粒粥... 呵, 這樣講也是言重了, 不過記者的素質到是蠻低的, 整體大環境不好, 報社的立場, 編輯的作風都有影響..唉, 悲哀哦...

NO:1068_18
大呆  於 2002/09/02 21:29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同意NOBODY的說法 ,將這篇文章套到每個行業都可以成立 ,例如也可說警察常臨檢會引來諸

多關說 ,造成長官壓力 ,進而影響考績升遷或下班會被埋伏毆打 ,例如路邊收停車費就只能

收弱族群 ,大哥們開雙B就不敢收 ,不然就要迂迴開單 ,例如教師打成績也得顧慮學生背

景 ,以免影響升遷或出校門被毒打 , 這篇文章標準的不負責任寫法 ,如果這篇文章所說為

真的 ,為什麼現在民進黨執政 ,媒體反而屈服於在野黨, 處處對政府欲殺之而後快 ,難道不

知道執政黨手握大權 ,權力更大, 更能對媒體打壓 ,說穿了 ,只不過是媒體不能再像以前一

樣享有很多不合理的特權 ,而要回歸公平的商業競爭 ,只能舒發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來聊表

安慰 ,昔日的文化流氓 ,現在變成了文化無賴了


NO:1068_19
中間人  於 2002/09/02 23:03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您搞錯了, 這篇文章的完成日期是在1997年哦, 遠在政黨輪替前, 所以舒發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來聊表安慰 完全不對...

NO:1068_20
大呆  於 2002/09/02 23:40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謝謝您的提醒 ,我知道這篇文章的完成日期是在1997年時 ,記得經國先生逝世後 ,阿輝伯上

台 ,就開始有媒體可以肆無忌憚的批評元首(現在則是漫罵) ,還記得媒體那時炒的火熱的主

流非主流之爭 ,不輸現在的統獨之爭 ,台灣一旦走向真正的自由民主 ,以前特權的黨派結合

特權的行業結合特權的的人從事結合特權的工作 ,將不再是常態 ,這些特權兆因於傳統中國

歷史領導裡的帝王心術 ,特權階級喪失了舞台 ,以往各聚山頭的特權將因利害關係緊密的結

合在一起 ,就是現在俗稱的統媒 ,這篇文章的年代我就不記得裡頭違法亂紀到這種程度 ,偶

一案件被當成常態 ,再來解釋自然會演變現象 ,實在誇張 ,中間人兄您又貼您認為是描述之

前現象的文章來思考現狀 ,邏輯思考 ,好像還可以商榷吧 (統媒最喜歡搞意識之爭 ,其中三

昧就是千萬不要中了似是而非的觀念題) 


NO:1068_21
大呆  於 2002/09/02 23:56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補充一下 ,例如鄭太吉如果真能永遠橫行下去 ,也不會被槍斃(我在高雄住了3年早就聽過屏

東鄭太吉橫行無阻的傳聞),媒體有大力強調這點嗎 ,報禁解除後的媒體都只會把台灣的一些

負面事件極盡誇張幾百倍 ,講到台灣好像不能住人了 ,套句阿扁的話,有那麼嚴重嗎 ,比起

先進國家 ,台灣就算不能排名在前面 ,也排得到中上


NO:1068_22
催使  於 2002/09/03 08:04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引述的文章真的是傳統中國的阿Q精神 ,誠如前面發言所說 ,檢察官或警察也照裡邊記者如

何「記實避禍」 ,鄭太吉一輩子也不會被抓 ,各行各業也「記實避禍」 ,台灣還真沒希望 ,

毋寧相信「記實避禍」只是作者陳順孝主編自己的觀念有問題 ,不值一哂


NO:1068_23
Ota-Killer  於 2002/09/03 13:10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一鍋老鼠屎,只剩幾粒粥... 呵, 這樣講也是言重了

嗯,小弟也覺得誇張了點,不如改成這樣好了:
「據了解,這鍋老鼠屎裡的粥事實上至少還有幾十粒,同時據某媒體高層指出,未來不排除有增加到幾百粒的可能性...」


NO:1068_24
中間人  於 2002/09/03 15:19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我到是覺得不要想這麼偏, 已經說過很多次了, 這篇文章又不是說代表了全部的意見, 只是其中一部份, 我相信文中所說的卻有其事, 但也不是說所有的記者都是這樣, 畢竟原因太多, 這文章反應部份, 應不為過吧??

至於講到 作者陳順孝主編自己的觀念有問題,不值一哂... 我想大家可以去網上搜尋一下, 會發現陳老師對這個社會的觀注是不是真的有問題...


NO:1068_25
NOBODY  於 2002/09/03 16:47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這個問題真要從較大的格局來看的話,
那麼媒體的缺乏自律就是最大的主因。
媒體人一天到晚誇耀自己是社會良心,
可是大眾所看到的卻是許多不堪聞問的作為,
因此早就把媒體人看成是社會中的害蟲,
連帶的就算媒體人真的有所委屈,
恐怕也少有人會加以同情。
就像會計師業一樣,
目前大家對於會計師的看法幾乎都是負面,
會計師也搬出一大堆道理,
說什麼他們已經制定有非常完整的專業倫理、查帳準則、與自律公約,
也嘗試把責任推給受稽核的公司與政府法規,
可是有多少人會接受會計師的說詞呢?
其實會計師公會對於會員的自律雖然仍然非常不理想,
但是卻也偶而會對違規會員祭出停止職業的大旗。
反觀媒體記者,雖然也有自己的記者協會,
卻從來沒有看到哪一個人因為胡說八道而受到懲戒。
(至少我還沒有在媒體上看到哪些記者或報社受到懲戒)
這種缺乏自省能力的團體,
每天扛著言論自由的大旗以為卵翼,
但是所作所為卻經常違反職業倫理,
日積月累,不為人所唾棄才是怪事!

NO:1068_26
OGS  於 2002/09/03 16:55
Re:[轉貼] 台灣記者如何「記實避禍」?在政經黑道陰影下....

>沒有看到哪一個人因為胡說八道而受到懲戒。
記者都有門道當線民費,此為她們胡說八道之主因。
雖非猜到全部也都有機可趁,人民就是奈何不了。除非私了,大家認為呢﹖

返 回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語法選項: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
特殊符號輸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