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香港報紙如何的香港本土化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阿雷  於 2003/05/04 23:49
看看香港報紙如何的香港本土化


香港的媒體界,在英國殖民與中國文人傳統的雙重影響下,
多年來已經養成相當獨特的生態。
一方面,在英式民主的扶植與限制下,
媒體業界的商業性格一向較台灣明顯許多。
由於政治環境敏感與特殊,加上都市化程度高,
一般民眾關心社會生活新聞的需求,遠高於政治議題,
報紙傾向也以此為準。

而極端保守的報紙老闆,在中國傳統文人性格之下,
對於報紙經營相對的非常保守。
縱使報紙獲利,也不輕易將利潤與同仁共享,
所以新聞記者長期以來社會地位低落,收入偏低,
許多記者在外都有兼職,甚至四處收取佣金(例如自黑社會幫派)補貼自用,
也因此影響報導客觀公正。報紙內部的設備與品質,也在保守經營之下不見起色。


◆東方日報的革命
一九七○年代崛起的東方日報,針對這些弊病進行激烈革命。
尤其鎖定一般香港市民最關心的賭馬賽事(馬經),
提供內幕資訊而快速衝高銷量。


此外,東方日報特意經營言論廣場版面,

讓一般勞苦市民有一個暢所欲言的園地,

東方日報因此銷量蒸蒸日上。

在新聞報導文字與編排上,
東方日報也著重在圖片式引導,文字減少,


文章的用字遣辭,

也盡量使用香港本地俚俗語來書寫,

大量使用粵語文字,

必要時還「依聲借字或者自行造字」,

而拋棄新聞寫作的窠臼,將新聞事件以故事性寫法呈現,
以聳動標題引導,這些改變,都是以往香港報紙沒有見過的。

另一個東方日報的重要影響,就是引入「狗仔隊」。
「狗仔隊」原本是香港當地對於刑警跟監的一種通俗說法,
東方日報首創購買無線電掃描器,二十四小時監聽警方無線電通訊,
一旦有狀況,甚至比警方更早到事件現場,
此種操作社會事件的手法,雖然在歐美新聞高度自由的社會中算是常態,
但是對於香港媒體業界而言,還是相當革命性的做法。
此外,東方日報以高薪供養記者,要求記者一律專職,
破除以往香港記者社會地位低落的窘況,
記者相對的也更加為東方日報賣命。
在彼此互惠的環境下,東方日報短期內就成為香港通俗市場的第一大報,
許多類似明報等香港老報紙,雖然意圖急起直追,
但多數因為捨不得投資,瞻前顧後,所以皆被東方日報拋諸腦後。

◆比東方還東方
一九九五年五月,因為《壹周刊》搶攻市場成功的黎智英,
以蘋果日報切入市場,終於動搖東方日報的地位。
簡單來說,黎智英的《壹周刊》走的就是東方日報的老路線,
八卦、關心社會低層、狗仔、高薪挖角。而蘋果日報進入市場,
被認為比東方日報還要的「東方日報」,
徹底實現「市場導向新聞學」路線。
而在短短三個月以三十萬份的報量,
打敗東方日報而躍居為香港第一大報。

人家蘋果日報和東方日報在香港

可是

文章的用字遣辭,盡量使用香港本地俚俗語來書寫,

大量使用粵語文字,

必要時還「依聲借字或者自行造字」,

他們報導新聞時可是以粵語來報導的

並且獲得廣大的支持

我們台灣的報紙有哪一家能做到這一點的?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11&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