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戰的迷思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1 18:30 | |
反戰的迷思 | |
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第二次波斯灣戰爭)在冗長的外交行動失敗後,正式展開。 在正式開戰前,形形式式的反戰示威在世界各國相繼出現,敝人對此不以為然。 如果反戰是反對以任何形式的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議的手段的話,那麼這幫自稱「反戰」,「愛好和平」,「捍衛人權自由」的人要反對的就不止這一次美國單方面對伊拉克發動的戰爭了。弔詭的是,為甚麼近代只要美國有份參予的戰爭,就有一幫人跑出來,站在「道德高地」(Moral High Grounds)上說三道四。 觀乎這幫所謂「反戰」份子,說穿了不過是反美而已。這幫自稱「反戰」,「愛好和平」,「捍衛人權自由」的人所提出的「反戰」理由不過是1)美國是為了伊拉克的石油而戰2)戰爭會做成無辜的平民傷亡。 這些理由看似很合理。向來仇美的人對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當然深信不疑;即使是一般對美攻伊持反對意見的人也偏向接受這一套理由。只有冷靜和理智及獨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才能免於被這些歪理所愚弄。 美國真的是為了伊拉克的石油而動干戈嗎?表面上或許是的。如果美國真的垂涎伊拉克的石油,她在十二年前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戰勝後大可乘機奪取伊拉克的油田。那時要這樣做實在不難,而且當時國際輿論對美國也甚為有利。但美國卻沒有這樣做。如果現在的美國真的單純地為了石油而動干戈的話,那麼政治和經濟上的機會成本實在高得她也不願意付。大家想想,如果美國只想要伊拉克的石油的話,她可以對海珊誘之以利(例如撤銷聯合國的制裁)。這樣的幕後交易不是便宜得多嗎? 再說,在過去十二年間,全球的石油供應不單穩定,而且在俄羅斯加入生產石油的行列後,石油供應還出現過剩的現像,在1998年,原油價格還創了歷史新低。所以即使現在伊拉克一滴石油也沒有,其他石油生產國只要增產多一點便足以彌補伊拉克的那一部份。 在九一一事件後,美國跟其中東的重要盟友-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出現變數。這是因為沙烏地阿拉伯已不止一次被傳其皇室中有成員直接或間接資助阿蓋達組織,使美國對這個中東盟友有所猜疑。美國也作了最壞的打算,所以在將來盡量減少對中東石油的倚賴。新的戰略方向已定,此間實沒有必要再在中東找一個穩定的石油供應來源。除非伊拉克已是一個親美的國家,但現在又不是。為了石油而多扶植一個親美政權的風險太大了。 真正為了石油利益的倒是現在喊反戰喊得最兇的德國,法國和俄羅斯。無他,伊拉克為了突破聯合國的制裁,以石油利益利誘英法俄德去使他們令聯合國放寬對其制裁,即是以出口石油去換取人道物資。現在伊拉克境內的油田大部份為德,法和俄的資金所控制。這就是為甚麼德,法和俄老是要阻撓美國攻伊。 那一幫自稱「反戰」,「愛好和平」,「捍衛人權自由」的人又說戰爭會做成無辜平民的傷亡。表面上是對的,因為戰爭是會對無辜平民做成傷亡。奇怪的是,為甚麼這票人只在美國快要進攻伊拉克的時候跑出來大聲疾呼,難道凡是美國參與的戰爭才會做成平民傷亡?敝人想問問這些人當海珊用毒氣對付境內的庫爾德族人的時候;當海珊把大殺傷力武器藏於民居的時候;當中東的兒童被灌輸仇美意識及給訓練成人肉炸彈的時候究竟跑到那裡去了?與此同時,死於兩伊戰爭中和海珊暴政的伊拉克人民多還是死於美國炮火下的伊拉克人民多?遠的不說,近半個世紀以來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爭中,有大量平民傷亡(如種族清洗,報復性屠殺)的,美國並沒有參與。當波斯尼亞的回教徒給塞爾維亞人進行種族清洗的時候,你們又在幹甚麼?在戰爭中有系統地針對平民的多是屬於獨裁國家的軍隊。做成大量無辜平民傷亡的反而是恐怖襲擊。 美國是次攻打伊拉克,目的是重整中東的政治秩序,石油反而是次要。要知道,小布希上台時,他的中東政策是不希望再接這個燙手山芋,因為他那時想專注於國內事務。誰知九一一事件卻激起了他重整中東秩序的決心,在小布希的邪惡軸心演說中不難發現這個端倪。 這幫人,骨子裡反美,但用反戰作幌子。這些人老是罵美國雙重標準,他們也不過五十步笑百步-對沒有美國參與的戰爭則視若無睹。 敝人雖不喜歡小布希,但更討厭這些偽君子。 退一萬步而言,即使小布希聽從這些「反戰」人仕的聲音而不對伊拉克動武,也不見得對伊拉克遵從聯合國決議有甚麼幫助。如果海珊真的刻意隱約收藏大殺傷力的武器,又或者把它們藏在民居中,再給聯合國武器檢查團更多時間檢查也不會有甚麼收獲。大家別忘記,伊拉克在1998年曾驅逐聯合國的武檢團人員,要不是去年美國開始施壓,聯合國的武檢人員才得以重返伊拉克。這四年間,伊拉克在沒有國際監督下作過些甚麼就只有天曉得。即使美國不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聯合國的威信早已盪然無存。當伊拉克在1998年驅逐聯合國人員的時候就已說明她根本不打算履行聯合國的決議。又假如美國對伊拉克不採取行動就是否代表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會有所改善? 歷史早就說明,對暴君/獨裁者是不可以姑息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爆發前,英法兩國也認為透過外交行動去滿足希特拉的野心後就天下太平;對獨裁者/野心家而言外交行動/斡旋只不過是給他們作秀及拖延時間罷了。誰不知一紙慕尼黑協定只換來短暫的和平。雖然現在的伊拉克不像當時的德國,但伊拉克的海珊政權對別國有領土上的野心,而且還有發動過兩次侵略戰爭的紀錄。那幫那一幫自稱「反戰」,「愛好和平」,「捍衛人權自由」的人如果真的為伊拉克人民著想的話就應該協助他們推翻海珊的暴政。 是的,沒有人會喜歡戰爭,但和平是有代價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有些人老是不滿美國要當世界警察或美國的霸權行為。但問題是美國不當世界警察或對國際事務莫不關心的時候是否就代表世界會更加太平?30年代的美國對世界事務基本上是漠不關心的,即使納粹德國在歐洲蠢蠢欲動;日本在亞洲肆無忌憚地蹂躪中國,她也不大願意去理會。根據「反戰」,「愛好和平」,「捍衛人權自由」的人的理念,美國是不應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理應透過外交斡旋去解決國與國的爭端。但結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 痛斥美國是霸權主義的人,尤其在西歐,北美洲的,某程度上是美國霸權的直接和間接受益人。 敝人行文的目的是對那些自稱「愛好和平」,「捍衛人權自由」的反戰人仕的無知和幼稚及偽善甚為不屑。雖然不喜歡小布希,但更不喜歡海珊。如果兩個都是魔鬼,敝人也選小布希。敝人以為,美國再壞再霸權也是一個民主政體;民主自由是美國成為強國的重要基石,美國人最可愛的地方就是他對自己那一套價值觀很有信心,認為是可行的,而且會毫無保留地向你推銷,你接受與否是另一回事,但總不會有人向你推銷獨裁政體吧?對小布希恨之入骨的人也不必太傷心,因為即使他明年連任成功也得在2008年退位讓賢,寄望於下任的美國總統。但反觀伊拉克,海珊當權24年,伊拉克人民想把他幹下台的能力也沒有。即使海珊死了,他的兒子也會繼承他的暴政。在美國,你怎樣罵小布希也不會給逮捕,如果伊拉克人民在電視鏡頭面前罵海珊會有甚麼下場? 國際政治基本上是沒有甚麼道義/道德可言,只有利益的交換。人類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是脫離不了「森林定律」中弱肉強食的循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適用於地球上任何生物,包括人類。 記著,恐怖主義(或暴政/獨裁政體)於文明社會等於癌細胞於人。雖然化學治療或手術也不能夠保證癌症不會復發和擴散,而且治療過程會相當痛苦(副作用),但甚麼都不做的話就只有等死。 敝人的立場是,對付海珊這類獨裁者/暴君,武力是必要的手段,雖然這個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是聯合國授權的話就最最好,但最壞的也就是美國決定繞過聯合國單方面行動。但讓外交斡旋處於交著狀態也不見得對事件有幫助。 |
恆愛台 於 2003/03/21 18:45 | |
Re:反戰的迷思 | |
以台灣而言∼我覺得是【新聞炒作後遺症!】..............台灣根本沒立場! 雖然美國出兵的理由有部份瑕疵! 但邏輯上並無不妥∼ 為【防範類似911可怕的恐怖攻擊美國本土】→【與凱達交好的海珊政權擁有致命生化及化學武器】→【為防止恐怖組織竄連反擊】→【使用更殘暴的生化武器攻擊美國一如911】→【所以美國務必斬草除根有此敵意的伊拉克總統及其手上的恐怖核生化武器】→【以確保美國人民永遠不再受到此類恐怖攻擊的恐懼害怕!】 |
Armstrong 於 2003/03/21 20:58 | |
Re:反戰的迷思 | |
Well Said !!!! |
港燦 於 2003/03/21 22:08 | |
Re:反戰的迷思 | |
Totally agree. One problem of the anti-war camp which is either INTENTIONALLY or STUPIDLY ignored is that THINGS IN THE WORLD CAN, AND DO, BECOME EXTREME and one can only take either side in certain occasions, like this one. So far, in talking about global politics there are now only two options as G. W. Bush said, With us, or against us. One can call the US-camp the Pseudo-democractic and freedom but de facto imperialist camp and the other side, consisting a majority of Muslim states, the PRC, Russia, and those tiny African states the true self-determination and anti-imperialist alternative camp, fighting against. Im not convinced by the anti-war argument, but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choose - just that one CANNOT SHY AWAY FROM ACKNOWLEDGING THE MAJORITY OF VALUES AND PRACTICES THE PARTICULAR SIDE HE/SHE CHOOSES. Unfortunately, the anti-war activists do not show their guts and moral courage to tell everyone: Muslims are right in not allowing women to blah-blah-blah. The PRC can subdue Taiwanese and Tibetans or whatsoever. Russia should rule XXX and YYY. N. Korea and Cubas ethno-communist regime dont really have any problem. These are principles or rules that states of this camp BELIEVE IN and PRACTISE, and have no room for negotiation. So if one is against the imperialist US camp and support the other side, he/she HAVE TO stand by the holy and non-negotiable principles of such states because if not, he/she isnt really supporting. Putting it the other way round, such states would perceive any support as total and make use of such support to promote their own values/principles/practices. The anti-war camp right now DONT, and DARE NOT to say what they really think (for some) and should say (for all of them). One has to be clear about what he/she supports, and what he/she supports ALLOW them to do. What a pity that few, if not none, can be honest and courageous enough to pledge REAL support for the camp they choose. |
恆愛台 於 2003/03/21 23:37 | |
Re:反戰的迷思 | |
港燦兄 多借!∼∼∼LONG TIME NO SEE ! |
yl 於 2003/03/21 23:38 | |
Re:反戰的迷思 | |
I like to post here one article by Senator Byrd from West Virginia. He was one of the few who voted against the resolution Congress abrogating its own duty in this crisis. Today I weep for my country-----3/20/03 But, today I weep for my country. I have watched the events of recent months with a heavy, heavy heart. No more is the image of America one of strong, yet benevolent peacekeeper. The image of America has changed. Around the globe, our friends mistrust us, our word is disputed, our intentions are questioned. Instead of reasoning with those with whom we disagree, we demand obedience or threaten recrimination. Instead of isolating Saddam Hussein, we seem to have isolated ourselves. We proclaim a new doctrine of preemption which is understood by few and feared by many. We say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right to turn its firepower on any corner of the globe which might be suspect in the war on terrorism. We assert that right without the sanction of any international body. As a result, the world has become a much more dangerous place. We flaunt our superpower status with arrogance. We treat UN Security Council members like ingrates who offend our princely dignity by lifting their heads from the carpet. Valuable alliances are split. After war has ended, the United States will have to rebuild much more than the country of Iraq. We will have to rebuild Americas image around the globe. The case this Administration tries to make to justify its fixation with war is tainted by charges of falsified documents and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We cannot convince the world of the necessity of this war for one simple reason. This is a war of choice. There is no credible information to connect Saddam Hussein to 9/11. The twin towers fell because a world-wide terrorist group, Al Qaeda, with cells in over 60 nations, struck at our wealth and our influence by turning our own planes into missiles, one of which would likely have slammed into the dome of this beautiful Capitol except for the brave sacrifice of the passengers on board. The brutality seen on September 11th and in other terrorist attacks we have witnessed around the globe are the violent and desperate efforts by extremists to stop the daily encroachment of western values upon their cultures. That is what we fight. It is a force not confined to borders. It is a shadowy entity with many faces, many names, and many addresses. But, this Administration has directed all of the anger, fear, and grief which emerg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twin towers and the twisted metal of the Pentagon towards a tangible villain, one we can see and hate and attack. And villain he is. But, he is the wrong villain. And this is the wrong war. If we attack Saddam Hussein, we will probably drive him from power. But, the zeal of our friends to assist our global war on terrorism may have already taken flight. The general unease surrounding this war is not just due to orange alert. There is a pervasive sense of rush and risk and too many questions unanswered. How long will we be in Iraq? What will be the cost? What is the ultimate mission? How great is the danger at home? A pall has fallen over the Senate Chamber. We avoid our solemn duty to debate the one topic on the minds of all Americans, even while scores of thousands of our sons and daughters faithfully do their duty in Iraq. What is happening to this country? When did we become a nation which ignores and berates our friends? When did we decide to risk undermining international order by adopting a radical and doctrinaire approach to using our awesome military might? How can we abandon diplomatic efforts when the turmoil in the world cries out for diplomacy? Why can this President not seem to see that Americas true power lies not in its will to intimidate, but in its ability to inspire? War appears inevitable. But, I continue to hope that the cloud will lift. Perhaps Saddam will yet turn tail and run. Perhaps reason will somehow still prevail. I along with millions of Americans will pray for the safety of our troops, for the innocent civilians in Iraq, and for the security of our homeland. May God continue to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the troubled days ahead, and may we somehow recapture the vision which for the present eludes us. |
六溪番 於 2003/03/21 23:40 | |
Re:反戰的迷思 | |
其實依反戰者的思考邏輯,90年代的巴爾幹半島危機,美國人根本不應該插手,應該讓南斯拉夫的各個民族繼續自相殘殺下去,或者讓偉大的歐洲人自己想辦法解決,說什麼美國人都不應該插手才對。而美國人也真的不想插手巴爾幹半島事務,如果不是被北約盟國拖下水,可能今天巴爾幹半島的情勢還是一團混亂(當然種族問題到現仍是無解)。 |
少年台灣人 於 2003/03/22 01:18 | |
Re:反戰的迷思 | |
同意開欄者的說法。 以下說說我自己不理性的看法。 1.反戰者的理由是什麼?為了世界和平。但是,誠如各位所提到的,過去在南斯拉夫的種族屠殺、伊拉克屠殺庫德族人、車臣人民被俄羅斯的迫害,這樣的屠殺、迫害難道就不是戰爭?這時就得好好質疑現在站出來的反戰者在得知此些屠殺種族、迫害人民事件後,就當作是一件不關己事而忽略過,是否也曾站出來抗議當時的南斯拉夫主政者、伊拉克掌權者、俄羅斯總統?同樣在台灣,有些人嘴裡喊著反戰,但是就在「此時此刻」中國以400枚飛彈對準台灣,我也要以這樣的標準來質疑這些台灣反戰者是否曾經站出來抗議中國的暴行?如果反戰者愛好的和平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和平?反戰者只是不想看到世界目前的秩序有所變化罷了,這就如同明明有人已經對他人造成實害或危險,卻視若無睹,寧願閉眼當作沒看到,也不願意面對,亦即,反戰者大多數只是想要「表象」的和平。此時此刻的台灣何嘗不是處於危險有被中國不法攻擊的可能性!如果反戰者說美國攻打伊拉克就是立即對伊拉克造成危險、實害,我不禁要問當有人犯罪了,司法機關予以追訴、審判,旁人卻罵司法機關怎麼可以侵害罪犯?旁人這樣的說辭,一般社會大眾可以接受嗎?我想一般社會大眾都不會接受這樣的說辭! 2.這樣說好像美國就如同對罪犯予以懲罰處於司法機關的地位,這問題就出在於美國是否具有這樣的權力?出兵權力理論上當然是要經由聯合國授權才具有正當性,然而理論終歸理論,聯合國目前早已遇到兩難問題。其一,美國自認目前有必要作預防性戰爭,而美國又是聯合國的根基,如果少了美國聯合國實質上就不再是聯合國,因此聯合國能憾然阻止美國嗎?事實上聯合國也沒有這樣的強大力量足以對抗美國。其二,聯合國的任務就是應該制裁有違人道的國家暴行出現,可是海珊屠殺庫德族人民時聯合國做過了哪些實際「有效」的行動?沒有!就因為沒有,這樣的聯合國要來做什麼?美國不正是聯合國的領導,為何海珊屠殺庫德族人時美國不提議經聯合國授權?我個人的看法是,對美國的影響利益甚小,且美國當時的國家安全政策也非現在的「預防性戰爭」政策,當時也沒有料想到會有911這樣的恐怖事件發生。現在美國出兵伊拉克當然是為了自身利益而出兵,但這利益其實絕大部分不是為了石油問題,如同各位前輩所指出的理由,當然更不會是如某些人所說為了消耗庫存彈藥。我個人認為的出兵的理由就是預防性政策,美國不可能再容忍伊拉克與恐怖活動者的勾結串聯。坦白說,如果按照聯合國所提的武檢報告,確實不足以證明伊拉克有毀滅性武器存在,美國理應積極證明伊拉克有之,但美國似乎並沒有開示證據給世人。這只是在說訴訟上的舉證責任,但是這樣的說法終究也只是訴訟法,國際法並不會這樣操作的,國際法的法源只有「權力與利益」。 3.如果德、法一直認為伊拉克並沒有毀滅性武器,則萬一這次戰爭中伊拉克確實使用了所謂的毀滅性武器時,德、法要如何自處?再者,法國最近幾天透過媒體報導似乎有意參予戰後伊拉克的重建,甚至聯合國也想軋一腳,這不禁讓我想到,美英既然是攻打國家,理當由美英負責戰後一切重建事務,當然如果法國願意施予重建所需財力、物力固是好事一樁,但法國真的是有這麼好心嗎?法國自己不也在伊拉克有眾多石化工業的投資,德國也是,這幾個反戰國真有這麼寬容只願意重建而不會想分杯羹(我並沒有排除英美不是為了石油利益,只是石油應該是附隨的利益、附隨結果罷了)?恐怕也不是。如果德法中俄真的反戰,那德法中俄等國就應該立刻出兵阻止美國「惡行」不是嗎?但這是不可能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打不過美國,而是不想自己在伊拉克的利益將來可能無法順利持續下去。再者,海珊其實就像是當年的希特勒,只是這個伊拉克的「希特勒」並沒有如同希特勒那麼具有能力可以獨霸中東,但兩人的獨裁專制及排他性的民族主義卻是共通的,手段也是同樣殘忍。為何現在談到希特勒大部分知悉歷史的世人都會恨得牙癢癢,但對於如同希特勒般的海珊很多人卻可以視若無睹,甚至是容忍?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聯合國,恐怕就會像如同已然消逝的「國聯」一樣吧! |
無語 於 2003/03/22 01:46 | |
Re:反戰的迷思 | |
我贊成你的看法,我討厭戰爭,但我更討厭那些帶著虛假面具自以為是的反戰分子, 當台灣受到威脅時,怎沒看見這些人出來燒中國旗子,打江澤明的人像,尤其從他 們口中喊出喪權辱國的口號時,感覺更令人啼笑皆非。 |
港燦 於 2003/03/22 02:33 | |
Re:反戰的迷思 | |
So far another problem for the anti-war side is that as many fellows here claim, they JUST PICK THE US AS THEIR TARGET. Wherere they when its the PRC, Russia, N. Korea, or other repressive regimes? The US has a similar behavioural trait of picking easy targets - you dont see it confronting the PRC much either. Yet, in terms of having multiple standards one can still se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S and many (not all) anti-warriors: the US picks the softer ones to fight and have war against and it still needs to put effort to get something done; however, the anti-warriors are in an even more comfortable position - they just shout slogans against the US which wouldnt do anything on them, and they do nothing against MANY OTHER GROUPS/STATES THAT ARE AT LEAST AS EVIL AS THE US. They have their right to choose targets after weighing the cost and effectiveness - but they have to bear the consequences of being blamed for being un-productive in solving problems and having multiple standards in terms of morality. This is their choice, and they have to face the questions raised by doubters. |
過客 於 2003/03/22 03:47 | |
Re:反戰的迷思 | |
【沒有人喜歡戰爭,但和平是有代價的】 這句話相當令人感觸良深. 同理, 伊拉克人民終於有希望獲得這一切, |
kel 於 2003/03/22 07:41 | |
Re:反戰的迷思 | |
Great article. Totally agree.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2 09:51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3/200303220009.html 英反戰民眾轉為支持在伊作戰英軍 (中央社記者韓乃國倫敦特稿)許多原本反戰的英國人,在英美聯軍展開對伊拉克的攻擊後,開始收斂起不滿的情緒,轉而支持在前線作戰的英軍。因為他們認為,繼續抗爭下去也改變不了戰爭已成定局的事實,只會打擊在前線作戰的英軍士氣。 在下院表決中集體和布萊爾唱反調的五十餘名自由民主黨籍國會議員,現在也都已表態支持在伊拉克作戰的英軍。 英國宗教界領袖懷著悲天憫人的胸襟,自然是不主張對伊拉克動武。英格蘭教會的肯特柏里大主教威廉斯以及約克大主教霍普,曾經多次公開發表反戰的聲明;其他的英國國教轄區主教絕大多數也都反對戰爭。 然而在戰爭開打之後,這些英國國教領袖已不再發表反戰言論,他們在聯合聲明中呼籲英國民眾在此一艱困的時刻共同來祈禱。其中尤以肯特柏里大主教的轉變最為明顯,他的反戰立場原本極為鮮明,但是現在他刻意保持低調,不談伊拉克問題,也拒絕媒體的訪問以及刊物的邀請撰稿,因為在他管轄之下的英格蘭南部三十個主教轄區內,有許多年輕人正在前線出生入死,他沒有理由在此時去打擊他們的士氣。 有些主教甚至邀請教區內的回教徒到教堂,一同為和平祈禱。然而,英國的回教徒多半心懷不滿,認為布萊爾首相處理伊拉克問題所採的立場顯示出雙重標準。他們覺得,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並未受到英美兩國相同的重視。雖然溫和派的回教領袖並不認為對伊拉克的戰爭有任何宗教含意,但是仍有一些極端的回教徒堅信,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就是美英兩國對回教的戰爭。 在美軍發射戰斧巡弋飛彈,揭開對伊拉克戰爭序幕後的第一天,英國各地有十幾個都市出現中學生走上街頭抗議的場面,其中以倫敦國會大廈前的抗議規模最大,參加人數超過三千人,其餘各地的示威只有數百人參與。警方對於這些學生多半採取勸導方式,但仍有部分學生和維持秩序的警察發生衝突,甚至用雞蛋與硬幣攻擊他們。各地遭到逮捕的人數超過五十人。 英國政府已籲請各校校長防止學生曠課走上街頭,同時並警告學生家長,如果他們的子女逃學,家長將依法遭到罰款的處分。 英國回教協會以及回教徒為主要成員的「停止戰爭聯盟」,仍在計畫走上街頭抗議,要求停止戰爭。他們決定於三月二十二日週末在英國各地發動大規模示威遊行。二月十五日,在這兩個團體號召下,曾有上百萬人參加倫敦市中心的反戰遊行,之後並至海德公園集會。這次的反戰示威活動能否有同樣的規模,將可作為判斷英國民意是否有變化的指標。停止戰爭聯盟並要求各地工會會員集體罷工,甚至鼓勵他們以不順從雇主的方式抗議對伊拉克的戰爭,然而一些主流媒體期期以為不可,認為雇主何辜,竟然要受到員工以這種方式對待,更何況這樣做的結果只會在工作場所造成更多衝突,對勞資雙方都沒有好處。 |
大胃被剋漢 於 2003/03/22 10:36 | |
Re:反戰的迷思 | |
仔細觀察,反戰人士的主要構成,多半來自先進國家; 政界、學界、產業界、演藝界、中產階級、資產階級、精英份子... 許多動物保護團體、女權團體等也是類似的結構。 這些團體有一個共通特色,就是偏執而錯亂的價值觀; 如許多環保人士在亞非國家,指責當地人對自然動植物的殘害, |
大胃被剋漢 於 2003/03/22 11:31 | |
Re:反戰的迷思 | |
來自中下階級的反戰人士,其實動機多半也就是單純的反對殺戮與破壞。 他們可能不知道,為了維護所謂的「比真實戰爭還好的虛假和平」,造成的殺戮與破壞其實更多。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二戰,最初國際間也是以愛好和平為由, 其實現今國際上類似的事情還是不斷在發生, 像我們台灣,一般老百姓為求生存勞心勞力, 至於美國,當然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前面提到的以色列及許多第三世界獨夫政權,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2 12:20 | |
Re:反戰的迷思 | |
>仔細觀察,反戰人士的主要構成,多半來自先進國家; >政界、學界、產業界、演藝界、中產階級、資產階級、精英份子... 其實這就印證了敝人所說「痛斥美國是霸權主義的人,尤其在西歐,北美洲的,某程度上是美國霸權的直接和間接受益人。」 試想,沒有強大的美國海軍在波斯灣巡邏,任憑伊朗或伊拉克亂搞的話,中東的石油能否順利到達西歐和北美也是問題。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雖然中東有豐富的石油,但石油的開採和鑽探技術為西方所掌握。沒有了西方的資金和技術,有石油跟沒有石油是沒有分別的。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2 13:31 | |
Re:反戰的迷思 | |
敝人還想作一點小補充,就近日北韓的金正日在搞小動作,但美國就北韓的問題偏向用外交方式解決,這就使「美國為了石油而攻打伊拉克」的說法更有說服力。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2 13:40 | |
Re:反戰的迷思 | |
>許多動物保護團體、女權團體等也是類似的結構。 >這些團體有一個共通特色,就是偏執而錯亂的價值觀; 那些反貧窮團體也是這一類。 |
過客 於 2003/03/22 14:49 | |
Re:反戰的迷思 | |
其實美國會對伊拉克使用最後手段,我想另有一個很大的考量因素來自於九一一事件與海珊政權的間接關係---儘管它目前仍無確切證據。 註:九一一事件總共造成3,025人死亡,超過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中的死亡人數2,400人;珍珠港事件促使美國向日本宣戰。 |
過客 於 2003/03/22 15:02 | |
Re:反戰的迷思 | |
有關美國就北韓的問題偏向用外交方式解決,使「美國為了石油而攻打伊拉克」的說法更有說服力方面,其實在開欄文章中已有相關論述。 若是為了石油,美國有許多更為經濟的管道可使用,如解除經濟制裁,而且美國對伊拉克的石油並沒有很大的依存度,所以美國實無需為了伊拉克的石油,以代價如此之大的經濟和政治風險去換取。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2 16:33 | |
Re:反戰的迷思 | |
>3.如果德、法一直認為伊拉克並沒有毀滅性武器,則萬一這次戰爭中伊拉克確實使用了所謂的毀滅性武器時,德、法要如何自處? 不要說使用,如果給英美聯軍找到伊拉克真的隱藏了大殺傷力武器,已可使中,法,德,俄非常尷尬,而且是尷尬得要死。最少也能說明聯合國武檢團的無能。倘若情況發展真的如此的話,英美攻伊的合理性則大增;反戰的人到時在也得要閉咀。說實的我倒也希望這個情況出現。要是海珊真的對英美部隊使用生化武器,那就真的正中小布希下懷。 >主要原因並不是打不過美國,而是不想自己在伊拉克的利益將來可能無法順利持續下去。 法國現在已開口要求分贓哩~ 敝人認為,小布希用苦肉計來一個釜底抽薪。首先,英美自己的情報系統早已確定了伊拉克隱藏了大批違禁武器。大家還記得美國國務卿鮑爾在聯合國裡把美國的間諜衛星拍下的照片公開展示嗎?(美國就算知道海珊的武器藏在那裡也不會把這些情報告訴聯合國)如果美國英國沒有這麼大的把握,他們會冒著這麼大的政治風險(政治代價)去繞過聯合國安理會直接向伊拉克動武嗎?再說,值得為了石油押下這麼大的注碼嗎?這次真的是豪賭阿。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2 16:38 | |
Re:反戰的迷思 | |
>註:九一一事件總共造成3,025人死亡,超過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中的死亡人數2,400人;珍珠港事件促使美國向日本宣戰。 九一一事件的死者皆為平民;偷襲珍珠港中的死者多數是軍人。 |
PFCA 於 2003/03/22 16:44 | |
Re:反戰的迷思 | |
大家再來看看這些無恥學者,不但藉反戰搞反獨促統的玩意兒,還把釣魚台扯進來。而當初中國打飛彈時,這些爛貨在那裡?中國聲明釣魚台是他們的土地時,這些蛋頭學者又在那裡? 愛臺灣就得反美?難怪孔夫子說《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 2003.03.22 中國時報 「中華教授協會」今天舉行成立一週年慶祝活動,與會學者在會中發表一篇反戰聲明,呼籲陳水扁總統應勇於向美國總統布希說「請住手」;此外,他們也發出「反獨」聲明,堅決反對所謂「認同台灣國、制訂新憲法」的論調。 與會學者在反戰聲明中指出,用暴力遂行自己意志,是早該揚棄的冷戰時代思維,但政府卻沒能聲張和平解決爭端的人道理念,還參與美國的陣線,用反恐當擋箭牌,這與布希用自由民主作藉口行侵略伊拉克是一樣的,都不能掩飾戰爭是人類最嚴重的惡行。 另一方面,與會學者在另一份反獨聲明中質疑,當今台灣有部分人一面說「愛台灣」、「台灣優先」,卻又在別的場合承認釣魚台是日本領土、要求認同台灣國,這些人都必須接受歷史與人民的考驗。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2 19:46 | |
Re:反戰的迷思 | |
這次戰爭美國並不真的需要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因為1991年波斯灣戰爭當初是協議雙方停火,所以沒有任何一方宣佈勝利。基於當初的停火協議,美國是有權利在認為伊拉克違反協議之後回到伊拉克「繼續」當初沒有打完的戰爭。即使在很多國家反對下,美國還是回到了1991年所留下的戰場,算是完成以前沒有完成的作戰計劃。 |
Jonathan 於 2003/03/22 20:02 | |
Re:反戰的迷思 | |
奇也怪哉 台灣人 總要隨著 媒體起舞! 先將因應措施做好!!!!!!! 戰後經濟 物資 衝擊!多花點心 幫政府吧!!! 戰與不戰 關我國現在何事??? 談自己國家的事! 任何民主國家 人民有權 闡訴己見! 還有 雜扯! 將一大堆 不關此戰 的冥想 空談 自我膨脹!!!! |
PowerLook 於 2003/03/23 01:29 | |
Re:反戰的迷思 | |
台灣人要反戰,請先從家門口做起.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3 01:40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news.yam.com/cna/news/news/200303/200303210190.html 高雄反戰聯盟到美在台協會譴責對伊動武 http://news.yam.com/cna/news/news/200303/200303220074.html http://news.yam.com/cna/news/news/200303/200303220158.html http://news.yam.com/cna/news/news/200303/200303220264.html ★當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對台灣「試射」彈道飛彈時,這些人躲那裡去了...... |
PowerLook 於 2003/03/23 01:44 | |
Re:反戰的迷思 | |
>>當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對台灣「試射」彈道飛彈時,這些人躲那裡去了...... 當年是老爸關起門來教訓不聽話的小孩,當然不能反... |
生活 於 2003/03/23 05:49 | |
Re:反戰的迷思 | |
到處認親,不太好吧。 在AIT前,這次去的,不會是反戰中的好戰份子?反戰還去推擠作挑釁的動作? 台灣近十五年來,有民主自由平等,真是個寶島。任何聲音意見,都有不會被限制 打壓,人人有充分表達意念的空間。很多人,多年來的努力,讓這一部分做到了。 |
緋村劍心 於 2003/03/23 06:28 | |
Re:反戰的迷思 | |
>★當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對台灣「試射」彈道飛彈時,這些人躲那裡去了...... 何止! 庫德族人被海珊用毒氣種族屠殺的時候, 全球反戰者倒是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也沒看到台灣這些假清高的反戰者出來替手無寸鐵被灌毒氣的庫德族老弱父孺說話, 種族屠殺不是戰爭嗎? 台灣的反戰者可以保護庫德族人不再受海珊滅族的威脅嗎? 把自己的反美私心和沽名釣譽建築在弱勢族群的生死掙扎之上, 威廉楓葉國說的沒錯, 這些假自由派真是偽善 來聽聽庫德族人的心聲吧, 來自英國新左派良心, 衛報3/22的報導 http://www.guardian.co.uk/elsewhere/journalist/story/0,7792,919808,00.html Blair is a symbol of braveness Jalal Talabani, head of the Patriotic Union of Kurdistan, believes that American and British forces have come to liberate the Iraqi people, reports Helena Smith Helena Smith in Ankara Tony Blair, says Jalal Talabani with a jab of a plump finger is a symbol of braveness, of wisdom, of great vision. The larger-than-life Talabani, who heads the Patriotic Union of Kurdistan (PUK) - one of the two main parties to run northern Iraqs Kurdish-controlled region - has only good words for Bush and Blair. While anti-war protests sweep the globe, the freedom fighter-turned politician, cannot contain himself from blasting blandishments for the two men. Sir Winston, he argues, was in the same boat, left alone to oppose Hitler when other world leaders and their liberal populaces were appeasing the German fascist. When Hitler seized power, Churchills was also the lone voice against him, he said over breakfast in Ankara where the Iraqi opposition convened with Turkish and American officials this week. But then he became the hero of the liberation of Europe. Soon the British will understand. You will see after one month how everyone will say Tony you were right, Tony you did best, Tony you were the liberator. Talabani, who formed a secret Kurdish student association when he was barely a teenager in 1946, has fought for the cause of the Kurds in Iraq for more than 50 years. This, he says, patting his ample girth, is the moment he has waited for, for half a century. This is the first time a big power like the US is coming to liberate our country, give us the Iraqi people the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and replace dictatorship with a democratic federative system, he smiles. That is my dream. While Kurdish nationalists have long looked to the eventual establishment of a Kurdistani state - of the kind provided for in 1920 with the defunct Treaty of Sevres - Talabani is more pragmatic. Achieving nation-state status for the 17 million Kurds who inhabit large parts of what are now eastern Turkey, northern Iraq, northwestern Iran and Syria is simply impossible, he says. I am at the age not to dream but to achieve what is possible for Kurdish people. Uniting nations divided is unrealistic and very, very difficult, just look at the Arabs. Have they ever managed to reunify? They cant unite two neighbouring countries although they are always claiming unity. All this talk about reunification is used as propaganda against the Kurds. Talabani, whose PUK party enjoys close relations with Ankara, dismissed concerns about an imminent war between Turkish troops, seemingly bent on entering northern Iraq and Kurdish forces there. In recent weeks up to 70,000 heavily armed soldiers are believed to have amassed along the 250-mile border Turkey shares with its neighbour. Despite warnings from both Britain and the US not to make the move, Ankara has repeatedly said it reserves the right to intervene in the area where thousands of rebel Turkish Kurd militants have also sought sanctuary. We dont see any need or reason for their presence in Iraq but at the same time I must say that Turkey is a friendly country. It provided the base for US and British planes to patrol the no-fly zone [in northern Iraq] and personally I cannot forget the way it help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refugees who fled across the border [during the first Gulf war], said Talabani. During his talks in the Turkish capital, he had been reassured by Foreign Minister Abdullah Gul that if troops did cross the frontier it would be for purely humanitarian reasons and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Kurds. The Turks were actually very reasonable, he said. When I met Mr Gul to talk about keeping the trust between the two sides he was very kind, saying you are our brothers and we respect your administration. We agreed to form a standing committee that will coordinate Americans, Turks and Kurds inside Iraq [post Saddam]. I am confident now that the Turks are not coming to fight us, to disarm us, to destroy our administration ... perhaps [Iraqi] people will not be very happy but there will be no war between us and the Turkish army. Talk about displaced Kurds returning en masse to Kirkuk before the end of the war was also very wrong, said Talabani who attended high school in the oil-rich town and still has hundreds of relatives there. Since 1991 when the safe haven was created in northern Iraq, Kirkuk had been within the government-controlled area, just beyond reach of Kurds forced to flee as a result of Saddams cruel Arabisation program. Turkey has longed feared that Kurds will seize Kirkuk in a bid to give economic might to their claims for independence, thus stirring similar sentiment amongst its own Kurdish population in the south east. But Talabani insisted that when refugees went back it would be in an orderly fashion. We believe, of course, that Kirkuk is located in an area called Iraqi Kurdistan but that it should also be a city of brotherhood, he said diplomatically. Kirkuk should be a sort of Brussels which is ruled by Kurds, Turkcomans, Arabs and Assyrians. Too much fuss has been made about Kirkuk and Mosul [another oil-rich town]. What people dont realise is that there are other big oil fields in Iraqi Kurdistan. Soon, he said, those and many more would be resources that all Iraqis would control. The moment he has long waited for has almost arrived. With the help of Bush and Blair, he said, Iraq would soon have an administration comprised of the Iraqi opposition inside the country and those who for so long have been suppressed by Saddam.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3 08:09 | |
Re:反戰的迷思 | |
今天在台灣喊反美的人請他們撫心自問,若不是當時美國的「軍事霸權」-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今天的台灣會是甚麼樣?沒有美國的「軍事霸權」,共產主義在亞洲的漫延必定猖獗。 是的,美國也不是甚麼好貨色,但對比起中共,誰對台灣的貢獻大? |
神武不死 於 2003/03/23 08:14 | |
Re:反戰的迷思 | |
中國人的確應該恨美國 因為二次大戰沒有美國介入,他們今日就可以享受身為大日本國國民的榮耀 他們就不必喊毛主席萬歲,不必受中國共產黨的荼毒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3 08:19 | |
Re:反戰的迷思 | |
開欄至今,感謝各方的熱烈回應,但最使敝人開懷的就是此文並沒有被曲解為支持戰爭。 反戰並沒有錯,而且是一個很崇高的理念,但當被人有選擇性地利用作反美的幌子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指出他們的偽善,以免這個崇高的理念給蒙污。 |
馮一鳴 於 2003/03/23 08:53 | |
Re:反戰的迷思 | |
就跟反戰人士是一堆大雜燴的組合一樣,這欄也有很多情續化的人身攻擊。 原文頗長,不過關鍵點甚少。我打字慢,只提出兩點: >奇怪的是,為甚麼這票人只在美國快要進攻伊拉克的時候跑出來大聲疾呼,難道凡是美國參與 目前反戰的英美自由主義者與知識份子之中,有許多人在二十年前,當雷根政府、柴契爾政府 >當波斯尼亞的回教徒給塞爾維亞人進行種族清洗的時候,你們又在幹甚麼? 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波士尼亞的情況遠比你瞭解的複雜。 >開欄至今,感謝各方的熱烈回應,但最使敝人開懷的就是此文並沒有被曲解為支持戰爭。 我倒覺得你把多數西方反戰人士(臺灣那些湊熱鬧的不算!)曲解為支持海珊。 把某個陣營一起貼上某種標籤,必然會以偏概全。這樣的討論就會造成誤解。 |
馮一鳴 於 2003/03/23 08:56 | |
Re:反戰的迷思 | |
>臺灣那些湊熱鬧的不算! 補充:上文中指的是國親黨的那些政客。這些人是指桑罵槐,藉機親中,不值得我討論。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3 09:34 | |
Re:反戰的迷思 | |
>我倒覺得你把多數西方反戰人士(臺灣那些湊熱鬧的不算!)曲解為支持海珊。 我覺得他們多是反美,不覺得他們支持海珊,歐美的反戰人仕沒有公開支持他(我也沒說過他們支持海珊),支持海珊的倒是巴勒斯坦人及阿拉伯人較多。這些人支持海珊並不出奇,在西方世界支持海珊的恐怕不會太多。 正如我先前所說反戰並沒有錯,而且是一個很崇高的理念,但當被人有選擇性地利用作反美的幌子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指出他們的偽善,以免這個崇高的理念給蒙污。 反戰是反對任何戰爭,而不只是反對美國參與的戰爭罷了。 >大力支持伊拉克以牽制伊朗,甚至於對伊拉克秘密輸出化學武器技術的時候,就站出來反對。當時雷根政府、柴契爾政府對海珊政權的獨裁暴行倒是視若無睹, 政治家在那時的考量是整體的戰略部署,人權法治和自由當然是次要的考慮。智利的皮諾切特就是一個例子。英美寧可容忍一個獨裁的親美政體也不會讓一個國家倒向前蘇聯陣營。這就是當時的戰略考量。我不會說這樣的考量是對還是錯的。 |
馮一鳴 於 2003/03/23 10:09 | |
Re:反戰的迷思 | |
>我覺得他們多是反美 講「反美」也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譬如美國一些自由派反戰學者,他們自己就是美國人,如何 >但當被人有選擇性地利用作反美的幌子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指出他們的偽善,以免這個崇高的 可以,但是請把對象指清楚。而且得先客觀瞭解這些個別的反戰團體在說什麼?他們主張的歷史 >政治家在那時的考量是整體的戰略部署,人權法治和自由當然是次要的考慮。智利的皮諾切特 反戰人士是從道德高度來看這兩件事(支持海珊或發動戰爭),所以當然有對錯之別。反過來說,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我倒是覺得你的雙重標準比這些歐美反戰人士更嚴重。 |
freefree 於 2003/03/23 10:30 | |
Re:反戰的迷思 | |
Good Arguments! Even more insightful and well-thought than other political commentaries concerning war in iraq that ive read thus far |
過客 於 2003/03/23 11:48 | |
Re:反戰的迷思 | |
個人以為,此次小布希決定推翻哈珊,並非由於單純一個因素(施用毒氣, 或暴政, 或九一一關聯, 或多次違反聯合國決議, 或石油, 或中東安全)。 而是由於以上所述長期的全部總合因素,才會導致必須使用最後手段。 如馮一嗚先生所言雷根時期對伊拉克施用毒氣時倒未嚴厲制裁,但光是施用毒氣之罪行,其實並不足以因此推翻哈珊;其餘單一因素亦同。 從一九七九年哈珊取得政權開始,其罪行歷歷,而且演化得邪惡有餘,仿如當如希特勒;歷經長達二十幾年的斑斑劣跡,難以有效制止哈珊政權,反而經濟制裁又導致被哈珊暴政犧牲,如何抉擇?如何制止? 瞭解哈珊長期以來的種種,其邪惡之進程,若回顧昔日時光之和平,真會令人冷汗直流,怎有辦法容忍其危害至如此地步?瞭解的人又怎能安心生活的?忍耐至此,我真的佩服洞悉全球危機的美國總統其危機耐受性如此大!其實早該推翻哈珊政權了,今日才推翻算是力挽狂瀾,日後才推翻,將真正造成可怕的悲劇。 此次安理會理事國會員國-法、俄、德、中,均為了捍衛自身利益,而完全漠視哈珊政權的巨大危害,不僅偽善,甚至貪婪腐敗,實已令聯合國安理會失去維護和平的功能,反而成為間接維繫哈珊危害以換取自身利益,聯合國安理會成為罪惡交易之所,實在不能再有期望其顯現出公義的力量。 |
過客 於 2003/03/23 11:52 | |
Re:反戰的迷思 | |
美國在表面上,的確欠缺獲有明顯的證據,足以支持推翻哈珊,而有師出無名之缺憾,固難以名正言順地啟發戰爭,獲得普遍支持。 但是,像哈珊政權這樣斑斑罪跡與暴行的政權,是否還值得去反對它被推翻? |
過客 於 2003/03/23 11:55 | |
Re:反戰的迷思 | |
簡言之,美國缺乏明證,故有不支持開戰之合理,但哈珊此一邪惡政權,卻也不值得去反對它被推翻。 |
過客 於 2003/03/23 12:16 | |
Re:反戰的迷思 | |
此次美國布希總統, 在遭遇全球不小的反戰聲浪, 與強大的反戰阻力下, 為美國安全, 為世界安全與和平, 為長期受迫害的伊拉克人民 甘冒巨大的經濟與政治風險, 去阻止邪惡至此的哈珊政權危機繼續孳長, 個人以為, 這是美國總統值得美國人民尊敬的地方, 因為美國總統總是將國家利益置於第一位, 同時亦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作出努力。 美國會如此強大,不是沒有原因的; 美國被稱霸權,但它卻是最善良、最有人道精神的霸權。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3 12:36 | |
Re:反戰的迷思 | |
↑簡單來說,美國是「歡喜做,甘願受」,這些國家(還有那些反戰團體)為了利益而不願意幹的事,美國都承擔下來做,還在那邊說三道四,最後還不是想分一杯羹! |
馮一鳴 於 2003/03/23 14:13 | |
Re:反戰的迷思 | |
謝謝過客回應。 反戰、擁戰人士有各式各樣的色彩,我無法替他們逐一分析批辯。不過從思考的角度,我再 一、就反戰的觀點而言:海珊的惡行應該被終止,伊拉克人民應該得到自由,這是所有自由派 二、就擁戰的觀點而言:假定美英必須對伊拉克執行某種制裁(未必是戰爭),以除去海珊 以上兩點分別是針對擁戰與反戰的挑戰與質疑。 |
過客 於 2003/03/23 14:30 | |
Re:反戰的迷思 | |
馮一嗚先生的見解, 讓我得到一種啟發, 凡事不應求二元性的思考(如他是對的,則另一人就是錯的), 反而應是避免走向二元性的觀念思考(如:雖不應支持甲,但亦不值得反對乙被推翻), 太極平衡圖,是最好的事務顯象,亦提供最好的省思, |
過客 於 2003/03/23 14:33 | |
Re:反戰的迷思 | |
比方說,霸權是不好的,但除了美國之外,還有造成威脅的次霸權,如中國。 如果沒有美國這個善霸權,則其它愛好自由平等的國家,恐怕全會被惡的次霸權給併吞。 這是另一種思考。 |
馮一鳴 於 2003/03/23 15:14 | |
Re:反戰的迷思 | |
過客: Yes! Youve got my point! 但是我的網名是馮一「鳴」(ㄇㄧㄥ二聲)而不是馮一「嗚」(ㄨ)。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3 16:32 | |
Re:反戰的迷思 | |
>反戰人士是從道德高度來看這兩件事(支持海珊或發動戰爭),所以當然有對錯之別。>反過來說, >純就戰略考量的話,那世上無任何對錯可言,一切都是現實利益的權衡,所有的道德正>義論都 >可以丟到垃圾筒去,其它的話就甭講了。海珊與布希將佔在完全平等的地位,差別只在>於兩人所 >能投射的軍力大小──人類有時候雖然很虛偽,但是恐怕良心上還無法完全信服這樣的>哲學 我想說的就是平民與政治家的分別。一般人可以用道德的角度去看世界時局。是的,在我可以看得見的客觀事實而言,政客/政治家的是非道德觀念可以比一般平民還來得差。我前文之所以說「我不會說他們是對或錯」正是知道政客/政治家在他們做決定的時候,道德是非往往不是他們首要的考慮,你也說得對,他們是以利益作為考慮。所以在看國際局勢/問題的時候,用道德角度去考慮或看的話往往會十分失望。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3 16:36 | |
Re:反戰的迷思 | |
>↑簡單來說,美國是「歡喜做,甘願受」,這些國家(還有那些反戰團體)為了利益而>不願意幹的事,美國都承擔下來做,還在那邊說三道四,最後還不是想分一杯羹! 法國已開口要求分贓囉。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3 16:44 | |
Re:反戰的迷思 | |
>講「反美」也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譬如美國一些自由派反戰學者,他們自己就是美國>人,如何反美?難道他們應該先自殺?與其說他們是反美,不如說是反對美國成為新霸>權。 不一定要自殺,他們可以先行放棄美國國藉才說。新霸權跟舊霸權有何分別?這點要你指教了。 |
馮一鳴 於 2003/03/23 16:57 | |
Re:反戰的迷思 | |
>他們可以先行放棄美國國藉才說 任何國家(含美國)公民都有權表達對自己國家外交軍事的主張。他們不支持布希政府的戰爭, |
馮一鳴 於 2003/03/23 17:00 | |
Re:反戰的迷思 | |
這裡說「新霸權」,就是另一個霸權的意思。這裡沒什麼大學問,不用探討太多。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3 17:10 | |
Re:反戰的迷思 | |
>凡事不應求二元性的思考(如他是對的,則另一人就是錯的), 反戰本身沒有錯,這個理念是可敬的。 敝人行文也不是想討論擁戰和反戰的對或錯,只是實在太不明白世界上的戰爭何其多,何以只有美國參與的戰爭這些自稱「反戰」的人才跑出來? 當美國發動反恐戰爭的時候,那幫「反戰」人仕一樣照跑出來,但不見他們遣責恐怖主義。 |
馮一鳴 於 2003/03/23 17:29 | |
Re:反戰的迷思 | |
>何以只有美國參與的戰爭這些自稱「反戰」的人才跑出來? 哪些人?不要貼一個標籤囊括所有人。 俄軍在車臣清鄉攻擊平民的時候,也有反戰人士在莫斯科抗議,並在歐美國家要求該國政府 美國特別容易招惹反戰運動,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它的利益遍布全球,它的舉動受全球注目, 舉例來說:現在也許某個非洲小國軍隊正在屠殺鄰國人民。但是我們根本不知道,媒體也不會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3 17:46 | |
Re:反戰的迷思 | |
任何國家(含美國)公民都有權表達對自己國家外交軍事的主張。他們不支持布希政府的戰爭, 為何要放棄美國國藉才能說?「美國」代表了全體美國公民意志,除此之外沒有另一個「美國」 可言。所以他們反戰,在法理上當然不可能變成反美。 你說出了我心目中的疑問,他們反對戰爭而不支持小布希的政策可以理解,如果他們真的反戰,理應貫徹他們的理念,任何形式的戰爭都應站出來反對。但他們顯然是有選擇性的呀。自由左派不滿的豈止是小布希的政府?美國的政治/社會制度跟他們的理想國度實在相去甚遠,但他們卻在美國享受著現行社會制度帶給他們的利益,他們正是我文中所說「是美國霸權的直接和間接受益人」。你現在應明白我為什麼叫他們先放棄美國國籍的原因。 |
馮一鳴 於 2003/03/23 18:09 | |
Re:反戰的迷思 | |
William(楓葉國) : 你以上的論述有一些邏輯跳脫。 1. 自由派美籍反戰人士,不見得都是反對美國的政治/社會制度,他們可以只是反對美國參戰 2. 就算他們有其理想國度,在追求的過程中也不等於要放棄美國籍。美國籍只是一個身份符號, 3. 你以上的說法,是以極端概括中庸的謬誤。打個比方說:A主張不要侵佔別人利益,B就回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3 18:14 | |
Re:反戰的迷思 | |
>何以只有美國參與的戰爭這些自稱「反戰」的人才跑出來? 哪些人?不要貼一個標籤囊括所有人。
|
OBS 於 2003/03/23 18:32 | |
Re:反戰的迷思 | |
【仔細觀察,反戰人士的主要構成,多半來自先進國家;政界、學界、產業界、演藝界、中產階級、資產階級、精英份子..許多動物保護團體、女權團體等也是類似的結構。 這些團體有一個共通特色,就是偏執而錯亂的價值觀;把自己當成絕對正義,但實際上卻是傲慢與偽善的綜合體。】 ----- 我們仔細觀察這些人士,都會發覺他們的真正面目,真的是反對暴力戰爭嗎。 落選組的支持者,失去奶水的各類基金會,這撮貪污的人渣團體。 台灣人若能仔細分類,自然很明白【他們真正利受損】就刻意杯革,何必先查那些非業務範圍。卻用各類基金會名義獲取不當利益,社會的公平性,真的存在嗎。 |
過客 於 2003/03/23 18:39 | |
Re:反戰的迷思 | |
馮一鳴先生: 抱歉,幾次貼文亦才發覺將您的網名Key錯了,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3 18:45 | |
Re:反戰的迷思 | |
. 你以上的說法,是以極端概括中庸的謬誤。打個比方說:A主張不要侵佔別人利益,B就回 說,那你都不要賺別人的錢,餓死算了!這就屬於以極端概括中庸的謬誤。 你對我的批評使我想起一個說法,那就是「既然你不能阻止他,那就加入他」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3 18:52 | |
Re:反戰的迷思 | |
【仔細觀察,反戰人士的主要構成,多半來自先進國家;政界、學界、產業界、演藝界、中產階級、資產階級、精英份子..許多動物保護團體、女權團體等也是類似的結構。 這些團體有一個共通特色,就是偏執而錯亂的價值觀;把自己當成絕對正義,但實際上卻是傲慢與偽善的綜合體。】 ↑ 以上是其他網友的回應,但也解答了馮一鳴先生對我的部分提問。 |
董董 於 2003/03/23 20:33 | |
Re:反戰的迷思 | |
國際上石油輸出國最大為沙烏地阿拉伯 , 其次伊拉克 ,科威特 . 蘇俄有生產未來有 可能為中國最主要石油供應國 . 老美這次不顧聯合國決議冒然出兵伊拉克 , 表面上為了制裁海珊 ,實際上還是為了石油 . 老美自己有石油生產為甚麼還要搶油源 ? 原因是美國近來經濟已出現危機現象 , 過度的金錢遊戲(國際資金運作)已擋不住 日益浮現的泡沫經濟 .日本已受此害12年之久 但日人儲蓄力高有抵抗力 . 美國金融危機一旦 爆發後果就很嚴重 .國際資本家有遠見已將投資 逐漸轉移至歐元 .這就是美國與歐盟最大的心中 疙瘩 .法國與德國都在伊拉克有石油投資 . 歐州國家依賴中東石油程度最深 .美國一旦對伊拉克 掌控石油 ,就等於掌控住歐洲國家經濟發展 , 歐元就沒有機會凌駕美元之上 . 英國這次佔在美國 , 但下次會不會如此就很難說 ,不用說搞不清楚狀況的 西班牙,義大利等國 . 歐盟與美國未來經濟較勁將更 為慘烈 . 其程度足以發動世界大戰 . 中國與蘇聯此次唯持中立是明智的 , 誰來挑戰美國霸權 地位目前還輪不到他們 . |
觀瀾 於 2003/03/23 21:23 | |
Re:反戰的迷思 | |
在進入本文前,先解釋一下我的立場。 我個人既不反美也不反戰。我非常清楚,今天台海的和平有賴美國的維持;同時一旦中國出兵攻打台灣,台灣需要美國的支援(主要是請美國提供情報與後勤補給,不一定是指美國軍隊的介入)但我還是認為此次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是個不智之舉。 首先,美國這次戰爭的目的何在?他的軍隊戰鬥的目標為何? 其次,上次的波灣戰爭是在聯合國旗下,由英美法以及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敘利亞和沙烏地阿拉伯,組成的聯合國部隊。不錯,在戰爭中,多國聯軍的組織複雜,遠不如英美兩國共同作戰來的省事。但是到戰後重建和平的時候,沒有聯合國的支持,如何建立和平維持部隊,如何使新的伊拉克政府得到國際承認? 最後,我是覺得上次的波灣戰爭打的太漂亮了,當時美軍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如果這次打的不如以前順利,對於美國的威望多少有所損傷。像英國自從特拉法加(1805年)起到日得蘭海戰(1916年)止,一百多年間,海上霸主的地位無人敢挑戰,就是威望懾人。這次戰爭最壞的結果,就是美國牽扯入大城市的街巷戰造成大量傷亡;或者戰後英美建立的新政府無法維持,大軍必須久駐伊拉克,造成另一個越南。若是如此,打擊到美國的威望,則一些心懷不軌的國家,如北韓、中國,莫不蠢蠢欲動,則將衝擊東亞局勢,如此,禍害將遠大於伊拉克。希望不要如此才好。 |
yl 於 2003/03/23 23:32 | |
Re:反戰的迷思 | |
An article by E. Said, a true intellectual in my mind. is worth reading. The title is Who is in Charge. Think it over, everyone. http://www.counterpunch.org/said03082003.html |
南嘉生 於 2003/03/23 23:55 | |
Re:反戰的迷思 | |
有關反戰思維,我以台灣利益為中心,提出兩個問題就教各位。一是反戰的一致性,一是台灣反戰的條件。 反戰的一致性指的是這些主張反戰的人是否對任何具有戰爭、人類傷亡的行為都在反對。例如他們不僅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也反對海珊對人民施行不人道的屠殺和對庫德族的種族滅絕行動。他們關心的面向不僅注意到伊拉克、中東,也將關心的角度放在東亞,放在中國、放在北韓。因為和海珊處在中東的策略一樣,中國對其國內的少數民族如西藏、維吾爾都採行強力鎮壓,對他管不到的土地如台灣,他也和海珊一樣,以歷史領土的角度要求統有台灣,並且以武力威脅、侵犯台灣。反戰者必須關照面這麼廣,才會讓人覺得他們不是選擇性的反戰。不然他們也犯有他們所指責的美國政府一樣,選擇性的選擇攻擊和保護的對象,他們所訴諸的道德形象是殘缺不全的。 台灣反戰的條件也影響我們對美伊戰爭的態度。因為即令西方的民主國家人權鬥士全面一致的關心地球各地的人權和反戰,但我們可以這樣解釋,那是因為他本身的利害未受到強烈威脅,如果他們像台灣一樣,國家安全受到強烈威脅,他們會像現在那樣的自由的主張反戰嗎?台灣主張反戰與否,與其說是道德的選擇,不如說是生存的奮鬥,我們連選擇的條件都沒有。這是對台灣局勢有清楚瞭解的人所持的共識,並非高論。所以面對生存威脅的國家,有權利為其生存而奮戰,此時道德訴求的意義已經不大了。從歷史來看,許多的西方人道主義者面對這樣的生存危機,也以我們相同的方式處理,他們並沒有比我們偉大。以台灣現有的局勢,對台灣政府、人民要求對反戰表態,可以說是過高的要求,這樣的要求即令對中國這樣的大國,尚且不被接受,中國並不敢讓反戰反美人士全面上街,以中國的民族主義,這種情形絕對會發生,而且規模也會很大。更何況是處在風雨飄搖的台灣。 我的論點較現實,忽略道德面的偉大情操。但是強調一己偉大的情操,卻使更多的人受到不道德的傷害,這樣的道德是有嚴重瑕疵的。要求面臨生存危機的一群人和生活安逸的一群人,以相同高標準的道德相期許,他的公平性會被人質疑。 |
apollo 於 2003/03/24 00:45 | |
Re:反戰的迷思 | |
要說法國德國的反戰是一種道德情操, 我才不屑! 要不是當初美國出兵科威特擊退伊拉克, 今天石油市場會如此平穩? 而德法等國又利用美國與伊拉克交惡之機會從中獲利, 取得伊拉克石油合約(哪管你海珊是個什麼樣的魔頭!), 這種壞人你做, 好處我拿的國家, 何來的道德情操? 現在蘇俄及中國又出來說, 伊拉克重建必須由聯合國主導, 擺明了要分一杯羹, 真是吃相難看! |
FreeFree 於 2003/03/24 05:07 | |
Re:反戰的迷思 | |
yl That article was written mainly based on emotional outbursts and theoretical ideologies, not based on what truely is happening in this world. The world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we are no longer living in the past. But from the prespective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I would say the article is well-written. |
過客 於 2003/03/24 06:57 | |
Re:反戰的迷思 | |
台大教授竟淺顯地將美國推翻伊拉克哈珊殘暴政權的戰爭, 解釋為將戰爭合理化, 伊拉克殘暴政權和台灣兩者相同嗎? 再言, 當台灣面臨中國侵略時, ----------------- 從美伊看兩岸。 學者:合理化動武行為將是中共犯台隱憂 ----------------- |
yl 於 2003/03/24 07:10 | |
Re:反戰的迷思 | |
The problem with Nan-Jia Sheng is that he generalized the anti-war in this crisis to the pacifist position, which is said to oppose all wars. Yet, it is acknowledged that there have been (and still will be) just wars and unjust wars. In the case of this crisis, we can take the one in 1991 and the current one. In the previous one, there was not much opposition to it simply because that war was deemed to be a just one in the eyes of most of the world and Saddams invasion into Kuwait was an aggression despite Iraq did have some grievance against Kuwait. I would like to remind Nan-Jia Sheng of the great Mo Di of ancient time. We all know very well the story of his struggle with Lu Ban. He sent out his disciples to help vassal states defend against aggression. He was anti-war, but he certainly was not pacifist as we understood here. The concept of non-aggression (Fe Gong) is close to my understanding of anti-war. Just take a look of the diplomacy efforts (though half-heartly) by US and UK, I would say that even Bush and Blair were not sure of the legitimacy of going to war without the approval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For otherwise, they should have gone into war long time ago if the danger posed by Saddam were indeed that grave as they claimed! In the case of the aggression of China toward Taiwan, the issue is very clear. A defense against aggression is always justified.
|
Armstrong 於 2003/03/24 07:11 | |
Re:反戰的迷思 | |
E. Said, A true Intellectual ???? God, give me a break !!! |
Armstrong 於 2003/03/24 07:15 | |
Re:反戰的迷思 | |
E. Saids strong pan-arabic nationalisitic view (If you dont know, he is an Arab American) has already precluded him from saying anything that is unbiasedly intellectual in this debate. |
恆愛台 於 2003/03/24 08:03 | |
Re:反戰的迷思 | |
南嘉生 您說得真有理!...............這些反戰者的道德,依我看是選擇性對象佔多數! 當然還看是誰在當家∼..............非中國人當家,他們【很道德】∼安全地造反! 但當中國人當家時∼.............他們可是【很愛國】∼他們最崇拜屠刀了! |
黃重義 於 2003/03/24 10:21 | |
Re:反戰的迷思 | |
看到一位我的記者朋友 她的反戰新聞台的留言 他答覆支持開戰的網友說
我徹底反對一切武力戰爭, 因為跟她見過幾次面 反戰可以由不同的的觀點出發 我想妳所處的生活環境可能很難讓妳體會這一句話 我曾經說過:『善良的想法卻不一定是正確的想法』 很多想法或許皆出至於善意 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牠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 支持戰爭的人可能基於正義 兩方的人都是都有充足的理由 我認為妳總是過份執著一些 有些事情只是〔沒有錯〕 妳可以用任何理由反戰 我的觀點也不一定是對的 我也希望有一天妳可以體會到『我必須慘忍才能善良』這句話的含意 |
FreeFree 於 2003/03/24 11:05 | |
Re:反戰的迷思 | |
One thing that I would like to say is that: War can destroy peace; but it can also create peace in the same process It is the cycle that the world must go through to insure that the aggressors well not endanger the well-beings of people of free nations. And unfortunately, history repeats itself. And this is something that people should always be prepared for. |
馮一鳴 於 2003/03/24 11:10 | |
Re:反戰的迷思 | |
南嘉生: 我同意你大多數的觀點,不過我也補充一下: 1. 這次攻伊戰爭前,歐美各國反戰聲浪特別高漲,原因在於這次出兵的(或被要求表態支持的) 你提到有關中國的部份,道理同上。當然我相信,萬一中國真敢武力犯臺的話,必然有大量的 2. 關於臺灣自身的部份,我也清楚認識臺灣安全非常倚賴美、日,所以在現實上,臺灣政府有 |
過客 於 2003/03/24 11:17 | |
Re:反戰的迷思 | |
【沒有人喜歡戰爭,但和平是有代價的】 同理,自由民主也是。 若以此種觀點來看的話, 再以死刑判決罪犯者的行為來看, 美國此次的確缺乏足夠的證據與法理可啟動戰爭, 但是美國並非去向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政權開戰, 在此種情況下,最適當的態度是: 支持反恐,不是支持戰爭,也不是支持美國; 今日反戰之人士,如果瞭解哈珊是怎樣一個已相當邪惡的殘暴政權,相信沒有多少人還會去反對美國向哈珊政權開戰-即使不是合法的開戰。 就如同看待一個團體非經由合法的程序,去消滅了一個犯罪組織。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4 11:20 | |
Re:反戰的迷思 | |
文化版的反戰議題:關於反戰宣言:愛,是全世界的事。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4 11:34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udn.com/NEWS/OPINION/X1/1244889.shtml 反戰 請別造成破壞 王宛/教(新竹市) 一九九六年大陸飛彈對著我們擺,美國派了戰艦來協防。民國八十七年腸病毒大流行,美國最先對我們伸出援手。今年不明原因的非典型肺炎威脅台灣,還是美國先幫我們。 要反戰,行!但請理性一點,有智慧一點。別像前幾年一些宗教團體,把魚兒放生了,反讓這些魚造成生態浩劫。 「反戰」反對的是戰爭、暴行,所以也請不要在反戰的同時,也在台灣造成破壞、暴行。在大陸仍不放棄武力犯台的同時,請留下大部分力氣去跟大陸抗議,反戰,這才是跟我們最相關的事。 【2003/03/24 聯合報】 ★聯合報民意論壇 |
yl 於 2003/03/24 12:01 | |
Re:反戰的迷思 | |
Armstrong: I read E. Said for about 25 years, I knew perfectly well his Palestinian background. I admire him very much for his integrity. Your excluding him from any discussion in this issue itself is not a position an intellectual should take. (Based on your own standard, you will have no standing to talk about anything related to Taiwan, I guess.) An intellectual certainly can speak anything on any issue regardless of his position. What counts is his/her integrity.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4 13:34 | |
Re:反戰的迷思 | |
美國攻打伊拉克是兩個主權國之間的戰爭,但台灣跟中共之間的武裝衝突,很容易被解讀為「一個國家的內部衝突」(同理,車臣跟俄羅斯的關係也是一樣),這是我所擔心的地方。雖然很多國家心底裡也知道這世界是有兩個中國的,只是基於外交及利益才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的中國。 換句話說,這次美國打破了聯合國這個「利益協商機制」,有正反兩面的作用或宣示。 反面的就是,美國這樣做立下了壞的先例,當聯合國這個「利益協商機制」不能平衡一方面的利益的時候,其他國家就有樣學樣。 正面的作用,尤其對台灣而言,當中共決定要武力犯台的時候,美國(如果真的願意)一樣可以不經聯合國的「利益協商機制」直接為台灣提供保護。因為台灣並不是聯合國的主權國會員,聯合國的「利益協商機制」對台灣而言並不是抵擋中共的外交盾牌,況且,當中共說台灣問題是其內政的時候,其他國家是沒有反駁的餘地。聯合國的「利益協商機制」對台灣來說是沒用的。 純以台灣的利益來說,美國打破聯合國的「利益協商機制」對台灣是有利的。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4 13:41 | |
Re:反戰的迷思 | |
【美國此次的確缺乏足夠的證據與法理可啟動戰爭, 因此不支持故有其合理之處。 但是美國並非去向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政權開戰, 你說中了這個議題的弔詭之處。敝人十分同意。 |
南嘉生 於 2003/03/24 16:44 | |
Re:反戰的迷思 | |
給 馮一鳴先生 我同意你所補充的兩點。但中間有一些問題。 1. 你說:「俄軍在車臣清鄉傷害平民時,歐美的反戰示威較少(當然還是有),倒不見得是他們選擇性正義。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俄軍的行動與這些西方國家內部的民主程序無關,俄國也未要求彼國政府在聯合國中支持。」你將程序正義在此推上決定反戰行動與否的關鍵點或關鍵點之一,可能會引發下面的問題: (1) 聯合國真的那麼重要嗎?如果聯合國的決議真的那麼重要,則將一些國際事務變成國內事務,就很容易躲過聯合國的監督;在聯合國長袖善舞,很多事情就可以躲過聯合國干預的機會,那聯合國對國以下的人民單位,基本上,保護性很低,則現在很多的反戰的道德宣示,是「國家哈哈鏡」下的產物(所謂「國家哈哈鏡」是以國家法律程序看到的現象,不是根據人性需要的正義);許多國際強權的行為,如果明知無法通過聯合國的決議,就以不提交聯合國方式處理,他就沒有「聯合國決議沒通過」的瑕疵,如此國際正義就很容易沒有普遍性! (2) 那會讓很多國家對內鎮壓自己國家的異議份子,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因為對專制國家內部的形式民主正義,是很容易取得的,如此就會使所謂的正義、道德行為,變得相對軟弱而無力。更顯得像台灣這樣的國家若要爭取國際的支持,宣告獨立或強調自己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必然且一定要做的事,因為只有是國際事務,非國內事務,才容易爭取國際支持。在這樣的基礎下,強化宣誓主權的公民投票法有其必須通過的必要性。 2. 我很同意「我們一般人還是應該對戰爭與和平議題深入思辯,作為一種心靈視野的自我鍛鍊。」拋開台灣的國家安全問題,我們真的必須由此深入討論: |
過客 於 2003/03/24 17:28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news.yam.com/ftv_news/international/news/200303/135755.html 美雙面夾攻 查封伊拉克在美資產 2003-3-22 1:08 |
過客 於 2003/03/24 17:32 | |
Re:反戰的迷思 | |
海珊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室相較, 恐怕仍是比不上. 沙烏地阿拉伯王室若是據國家財產為己有, 至少是在其人民生活還過得去的情況之下, 但眾人皆知伊拉克人民有很多人餓死, 但哈珊政權卻相反地據有龐大財產. |
過客 於 2003/03/24 17:35 | |
Re:反戰的迷思 | |
最近若有看電視報導的話, 應有看到一再重播報導哈珊所建造的地下碉堡, 那是花費了九千萬美元而建造完成的, 然而伊拉克人民卻有很多人餓死。 |
過客 於 2003/03/24 17:43 | |
Re:反戰的迷思 | |
那個花費了九千萬美元建造而成的地下碉堡, 建成已有二十年, 地上建築以會議廳作偽裝, 其下是堅固又防震,防彈(核彈也奈何不了)的建築構造, 最底層則是豪華奢侈的佈置, 除了休息室之外,還有游泳池,健身房等, 而伊拉克人民在挨餓,甚至餓死。 |
大胃被剋漢 於 2003/03/24 18:12 | |
Re:反戰的迷思 | |
>那個花費了九千萬美元建造而成的地下碉堡, 建成已有二十年, 地上建築以會議廳作偽裝, 其下是堅固又防震,防彈(核彈也奈何不了)的建築構造, 最底層則是豪華奢侈的佈置, 除了休息室之外,還有游泳池,健身房等, 而伊拉克人民在挨餓,甚至餓死。 喊反戰的朋友應該仔細思考,這樣的和平對人民是否真的好?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4 18:30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3/200303240198.html 反戰 台灣多所大學校院學生串連表心聲 (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二十四日電)美國不顧國際反戰聲浪,對伊拉克展開攻擊,儘管台灣民間的反戰規模不如國外浩大,但許多大學社團與民間組織串聯,這幾天透過研討會、反戰連署等方式,向國際傳達台灣人民反戰的聲音。 東吳「大研社」則是與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一同舉辦「反對戰爭,和平至上」活動,號召全校師生連署反戰,分為街頭、網路、立委和大專院校四部分,目前已有超過四千名師生參與連署。 關於學生反戰立場,世新草根工作室學生吳松霖認為,有正義感的人都會支持反戰,反戰與否和個人身份並無太大關連;台灣大學大學論壇社學生鄭麗雯則指出,其實校園內關心反戰的學生不少,只不過會表達意見者並不多。 對於美國出兵的正當性,政治大學外交系助教黃奎博指出,美國意圖在伊拉克推展美式民主,強力推銷自由放任和分權制衡,漠視文化差異及適用性,才導致反戰聲四起。 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講師趙秋蒂則表示,台灣學生一向透過美國視野,所見並非事件全貌,反戰的同時,更應研討阿拉伯民族本質以及西方世界和阿拉伯世界間的衝突,如此才不至失之片面。由於此次學生串連反戰,大學生應不應該參與社會運動也引起討論,東吳課外活動組主任林至善表示,大學存在的價值在培養獨立思考風氣、給予學生表達意見的空間,因此,學生對如此重大的國際事件表示關心是好現象,至於議題的形成只是討論而非絕對。 |
南嘉生 於 2003/03/24 22:31 | |
Re:反戰的迷思 | |
聯合國沒有正義的最寫真答案在東亞! 全世界最渴望聯合國能主持國際正義,讓美國和伊拉克和平解決爭端的國家,理論上不在歐洲,而在東亞的台灣、韓國和日本。因為歐洲沒有戰爭威脅,他們不需要聯合國出來主持正義,反之,台灣受到中國的武力威脅,日本和韓國受北韓的飛彈威脅,這些都是世界的火藥庫,當然希望和平。如果聯合國的確能發揮主持國際正義,免除戰爭、維持和平的功能,他們一定會強力支持聯合國。但弔詭的是這些國家都一致支持美國對伊拉克攻擊,連韓國反美新政府也全力支持美國政策,否定聯合國決議的有效性和必要性。這就證明所謂聯合國決議的效力在東亞是不被重視,在東亞,美國的武力與決心才是捍衛這些國家的保障,脫離美國,拉攏聯合國,無異是將自己國家帶入恐懼的危機中。 從人道概念下的反戰,台灣人的不反戰更能達成較高的人道目標。什麼叫人道,他應該是先對自己好,然後行有餘力,再對別人好。這一個規則應該具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行為準則。反戰是在人道下面的一個概念,他的概念界定應該在人道概念下發展出來,且不應該違反人道的概念。所以一個人要反戰,必須這樣的反戰對自己的好處多於對別人的好處,或者這個反戰對自己沒有致命的損失,是自己可以負擔的,然後反戰才有意義。從聯合國的國際聲望、台灣安全維護等等來觀察,台灣人的不反戰有基本條件,也是應該的行徑。 不反戰不證明支持戰爭。反戰和支持戰爭之間有很多的討論空間。當聯合國的決議爭執發生時,許多國家的國民反戰,既有向美國抗議,也有向本國政府施壓的意義。但台灣人民反戰的著力點在哪裡?我們並不是聯合國的一員,也是必須仰賴美國支持才能抵抗侵略的國家,我們憑什麼和美國唱反調?但我們並沒有支持戰爭。有人說我們支持美國將會引發恐怖人士的攻擊,這更證明美國攻擊伊拉克是正確的,面對土匪國家,解決方式不是妥協,而是瓦解!台灣支持美國的行動很難說明這是台灣人的本質好戰,就像中國反對美國出兵,難道他們就愛好和平? 台灣堅持聯合國正義,不證明聯合國會給國際正義。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我們堅持國際正義、反戰,我們就能在中國打台灣時得到保障。台海自1949年不是發生過許多衝突,請問聯合國出面主持正義過嗎?科索伏戰爭也不是聯合國出面來制止塞爾維亞的種族滅絕政策,車臣戰爭呢?這些事件都指出聯合國並無像一個國家,他對許多的國際正義並不能出面主持,請問我們必須將我們的安全寄望在他的正義嗎?絕不! |
馮一鳴 於 2003/03/25 10:02 | |
Re:反戰的迷思 | |
南嘉生君: 很高興能與你深入討論! 你提出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之間的衝突,以及聯合國這個機構的道德正當性問題。 不過我前文舉出俄軍在車臣戰事的例證,談的是比較淺顯的層次。我原意是說明歐美 |
南嘉生 於 2003/03/25 17:01 | |
Re:反戰的迷思 | |
馮一鳴君 很高興看到有一個有意義的問題持續討論,我不敢用「深入」,改用「持續」,是因為本人對法律並不精專,有關中東問題或伊斯蘭世界與美國的糾葛情仇並不清楚,所以不敢誇稱「深入」。 你對歐美人士在發動抗議時的效果評估,以致於「比較無法激起熱情來反抗,這也是人之常情。」的說法,我接受。很清楚,因此既然正義無法普遍存在,我想就沒有普遍性的行為法則。就如同大家要守法,但若政府不嚴厲執法,造成人民的利益經常出現有人受益、有人經常受害,那我們就沒有充分理由說那些受害者必需一定要守法。台灣面對今天的美伊戰爭,他的選擇與進退困擾,就出現在這樣的狀況下,挺聯合國及反戰對台灣都可能一點安全的保障都沒有,台灣政府根本沒有必要「為正義犧牲」。 更進一步的說,對偉大情操的孺慕之情與「雖不能至,然新嚮往之」的心理,使國內很多人面對泛藍軍的道德譴責和他們對政府的攻擊,產生了道德缺失的「慌恐之心」。認為台灣也應該反戰,卻忘記特殊條件下的偉大道德經常是不正常的行為,就像中國的荀巨伯故事,「要救朋友,可以先犧牲自己」。就因為奇特,必然稀少,所以能夠名留史冊,把特例當常態看,必然讓自己痛苦。台灣人老是以這樣的史例要求自己,必然使自己不斷的自卑而感到罪惡感。而泛藍軍以此要求政府、人民,是一種心存不軌的難為人民,也是居心不良。更何況他們真的道德如此高尚嗎?他們對伊拉克、科索伏受難的人民又是什麼樣的態度。看泛藍軍以前在攻擊李登輝總統的三億元援助科索伏的事件就知道了。 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網路上沒有人用心提到,至少我沒有看到,如果現在美國沒有攻打伊拉克,讓海珊以國家力量製造出生化武器,並且將其中100噸的炭岨(同音字)熱交給賓拉登,請問反戰人士要如何處理?炭岨熱不僅會殺布希,也會出現在巴黎凡爾賽宮和柏林的國會。 |
過客 於 2003/03/25 19:44 | |
Re:反戰的迷思 | |
在NO:521_85及NO:521_86提及之海珊奢華地下碉堡 http://www.ttv.com.tw/HomeV2/News/NewsView.asp?NewsID={532176EF-575F-42DE-9570-01504BFAF6BE}&rsno;=83&NewsCond;=G 海珊祕密武器地下碉堡 超級防護罩 震耳欲聾的炮火聲不絕於耳,熊熊烈焰和濃煙不斷竄出。不過,即使巴格達被炸的面目全非,躲在碉堡裡的海珊可能還是毫髮無傷。這是海珊特別為自己設計的防護罩,二十年前由德國設計師為海珊量身訂做。精心打造的地下巢穴,飛彈打不壞,連核武都拿它沒輒。碉堡露出地面的部份偽裝成會議中心,下面是厚達480公分的混凝土檔牆,可以耐熱900度,內層還有吸震隔音效果。據說光是碉堡頂層就重達4500公噸。地面上是銅牆鐵壁,地面下則是海珊真正的藏身處。地下一層是豪華宮殿,海珊在這裡掌控大權。內部設計極盡豪奢,裡面有游泳池和健身房,還以黃金和珍珠作裝飾,據說總共花了9000萬美金才完工。再往下則是九公尺深的金屬格狀底層,採超高耐震設計,完全不怕敵軍砲火轟炸的憾動。可是美軍也有法寶,最新的碉堡剋星炸彈,就是專門對付海珊的地下防護罩,面對精準的新銳武器,這次海珊恐怕很難睡得安穩。 |
yl 於 2003/03/25 21:21 | |
Re:反戰的迷思 | |
南嘉生 於 2003/03/25 17:01 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網路上沒有人用心提到,至少我沒有看到,如果現在美國沒有攻打伊拉克,讓海珊以國家力量製造出生化武器,並且將其中100噸的炭岨(同音字)熱交給賓拉登,請問反戰人士要如何處理?炭岨熱不僅會殺布希,也會出現在巴黎凡爾賽宮和柏林的國會。 You posted many ifs in this statement. Of course one can and has the right speculate like you just did. The problem is a powerful government like the US should not base its policy (especially one of war and peace and gigantic ramification) on this kind of speculation. The key is the intentional elides 讓海珊以國家力量製造出生化武器. Was it not what the UN imspection regime designed to prevent (and according to H. Blix, is working fine! and can be completed in another three months)? The next one elide of yours,並且將其中100噸的炭岨(同音字)熱交給賓拉登, does not stand the check of simple fact. The CIA still does not want to say affirmatively that there is link between Saddam and Osama. So, you see, your arguemnt simply melts when you look into the reality. As I said before, it is your right to speculate, but it is another matter for an issue of war and peace to be based on this kind of fantasy. Another point is that as far as I know that the anti-war position of France (and most of the world) is not do-nothing as you strongly implied. I, speak as a friend on the net, hope you are truthful to yourself to own up your, in my opinion, not so noble an attempt here. This kind of of statement is beneath the self-reflective 南嘉生 I learned before in the thread of self-reflection. |
yl 於 2003/03/25 21:32 | |
Re:反戰的迷思 | |
南嘉生: I hope that you can take some time to visit the following link and get some idea about the lies (and half truths) that have been disseminated in the past few months. The writer, in my opinion, is a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 of integrity. You may not agree with his conclusions, but I think it may be a good antidote to the propaganda that are so prevalent in the so called main stream media. http://www.newyorker.com/fact/content/?030331fa_fact1 |
yl 於 2003/03/25 21:48 | |
Re:反戰的迷思 | |
A glimpse of how the US policy was fashioned: http://www.upi.com/view.cfm?StoryID=20030324-101930-3031r In computer jargon, |
yl 於 2003/03/25 23:18 | |
Re:反戰的迷思 | |
An article by Ralph Nader on Counterpunch. http://www.counterpunch.org/nader03252003.html There is not much new information, yet he succintly summarized the reasons refuting the propaganda of the Coalition. |
yl 於 2003/03/26 00:27 | |
Re:反戰的迷思 | |
Be wary of what you read and hear from TV. http://www.csmonitor.com/2003/0325/p01s04-woiq.html |
過客 於 2003/03/26 02:35 | |
Re:反戰的迷思 | |
想想看,如果美國不開戰, 中國就不會侵略台灣嗎? 會因此有顧慮嗎? 中國不是不肯, 從來也沒想過中國不會主動開戰吧? 怎麼美國開戰後,卻有這種想法勒!? |
yl 於 2003/03/26 02:37 | |
Re:反戰的迷思 | |
Another article punched holes in the arguments for the war. Watch their Lips. http://www.outlookindia.com/full.asp?sid=2&fodname;=20030322&fname;=said |
yl 於 2003/03/26 02:53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www.reason.com/links/links032003.shtml An analysis of the peace of this war--Peace is Hell. It paints a grim picture of the aftermath of this war. |
遊子 於 2003/03/26 03:11 | |
Re:反戰的迷思 | |
我建議 AIT 人員應該調查台面上這些高舉反美親中的泛藍政客們有多少人是擁有美國籍或有兒女 財產在美國的,我想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收留這種吃裡扒外的移民!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6 23:05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3/200303260337.html 在伊拉克南非人盾因畏戰紛紛返國 (中央社記者張哲雄約翰尼斯堡二十六日專電)在伊拉克戰事爆發前,有數十名南非人飛赴伊拉克,擬與其他國家的反戰人士以肉身充當人盾,希望阻止美英對伊拉克展開攻擊行動,如今戰事爆發,巴格達受到猛烈轟炸,有些人盾已因畏懼戰火,紛紛離開伊拉克返回南非。 沒想到戰事發生兩三天之後,有些人盾便相繼離開,昨天已有四人返抵約堡,受到家人熱烈擁抱歡迎歸來,並受到媒體英雄式的採訪。 一週前赴伊拉克.現年四十五歲的蘇利曼(Mohammed Suliman)說,他與別人雇了一輛計程車從巴格達經陸路到約旦邊境,然後轉往安曼返回南非。他說,計程車在戰火中曾多次表示不願再作生意。 蘇利曼在巴格達僅待了兩天,他說:「炸彈實在可怕」,在前往約旦沿途看到許多可怖的被炸景象。他強調,媒體只看戰鬥進展,卻很少去觀察民間受害情況;而且媒體多數聽信美英軍方的說詞,不夠客觀。據報導,有些南非人肉盾牌還在返國途中,目前仍有二十三名南非人盾繼續留在巴格達。 ★要反戰,就應該不怕死,並不畏懼戰爭,這樣算什麼反戰人士!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7 03:42 | |
Re:反戰的迷思 | |
↑ 這就是本文的最佳註腳★ |
kiddens 於 2003/03/27 04:15 | |
Re:反戰的迷思 | |
名言一句. 戰爭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畏懼戰爭.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7 09:44 | |
Re:反戰的迷思 | |
戰爭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畏懼戰爭! 部份反戰人士在行前是那麼的表現英勇,一到戰場卻是這種表現,他們在行前的勇氣完全消失不見,更枉論去反戰。 |
白賊七 於 2003/03/27 09:54 | |
Re:反戰的迷思 | |
每日戰爭新聞之後,緊接著就是世界各地的反戰遊行示威抗議 看起來全球都反戰 以下這篇值得看一看 尤其關於[民調]部分 南方快報《張錫模專欄》 圍繞著伊拉克問題的求戰與反戰,人們以為「歐洲」與美國已陷入巨大分裂。然而,真正的實情卻更為複雜:這不僅是美國與德法的分裂,更是歐洲本身的分裂,而歐洲自有的政治力學,最終將支配著歐洲歷史的變動。 認知與現實的鴻溝 過去幾個月,人們普遍認為,美國與「歐洲」正因伊拉克問題而陷入史無前例的分裂。分裂的表徵,不僅反映在二月十五日全歐的跨國反戰大遊行之中,也反映在德法等國於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反美投票之上。 確實,在西歐的街道上,人們很容易可以聽到反對美國政策的聲浪頗為巨大,但這不表示歐洲的主流民意就是反美。相反地,真正的現實要遠比美主戰而歐主和這種通俗認知複雜得多,而且和這種美歐分裂的構圖很不相同。 攤開地圖,標定歐洲諸國對伊拉克問題的立場,可以將歐洲諸國略分為下列四大類型。 第一類是反對美國開戰的國家。這一類型的國家,以法國與德國為領導國,另有比利時、盧森堡、瑞典、希臘參與,並且獲得非歐盟成員國的俄羅斯奧援,共計七國。 第二類是支持美國開戰的國家。包括英國、西班牙、葡萄牙、丹麥、義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以及外交政策獨立於塞爾維亞的蒙地納哥羅,共計十六國,全數在官方立場上表態支持美國。這一類型的國家,或是給予美國外交支持,或是直接在軍事上協助美國的伊拉克戰爭,如匈牙利代為訓練伊拉克流亡軍,保加利亞政府對美軍提供空軍基地,而波蘭政府則是直接派遣化學防衛部隊前進波灣戰區。 第三類是有條件支持美國開戰的國家,即同意在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支持美國對伊拉克開戰的國家,包括荷蘭、愛沙尼亞、捷克、斯洛汶尼亞與斯洛伐克,共計五國。這些國家的政府,公開立場是同意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新決議案授權的情況下支持美國,但實質上則更為積極,如在北約尚未批准共同防衛土耳其之前,荷蘭政府已先將愛國者飛彈運至土耳其協防,而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國政府,則早已派遣化武部隊進駐科威特,準備在美國全面發動進攻時提供軍事協作。 第四類國家是中立國,包括愛爾蘭、奧地利、芬蘭、塞爾維亞、瑞士,以及挪威,共計六國,共同的立場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謹守中立,但不曾在伊拉克問題上批判美國政府的政策。 把上述四類立場的國家數做一下簡單的統計,可以發現,歐洲總共有7國(包括俄羅斯)反對美國對伊拉克開戰,但有16國無條件支持美國,5國有條件支持美國,另有6個國家中立(實質上變成不反對)。因此,單純就數量來看,在伊拉克問題上,票數是21:6:6,美國贏得壓倒性的支持。 簡言之,在「歐洲」這個多元素組成的集合體之中,真實圖像要複雜得多:民意主流雖然看似反戰,但大多數的政府,從西南歐的葡萄牙以迄東北歐的立陶宛,則是支持美國的戰爭政策。 這幅真實的構圖引起了一些意味深長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語意學上的通俗誤解對政治認識產生的深刻扭曲。作為名詞,「歐洲」是個文法上的單數概念,這種單數概念容易遮掩我們對歐洲實況的認知:「歐洲」不是鐵板一塊,而是由數十個主權國家組成的集合體概念,一個內涵多重元素的集合,而這個抽象的集合不等於實體上的單一行為主體。簡言之,語意上習焉不察的慣性,容易使人將特稱命題誤解為全稱命題,將部分誤解為全體。 第二個問題是認知心理學上的「月暈效果」:亮的暈光所表現出來的月亮,實際上要比真實的月亮大得多。長期以來,由於政治、經濟力量的突出地位,人們對歐洲的關注主要集中在西歐。西歐經常被視為歐洲的代表。久而久之,代表(西歐)的巨大形象遮掩著被他們代表的主人翁(整個歐洲)。德法等西歐諸國反對美國,人們便以為是「歐洲」──整個歐洲,反對美國。 精確理解反戰民意 上述的評估方式只是針對形式上的政府立場,既未將歐洲各國國力強弱與發言權強弱考慮在內,也未將各國政府與民意的落差考慮在內。我們依次檢討這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相對容易。確實,個別國家的票數對比並不等於力量的對比。人們可以宣稱,法國與德國是歐洲的大國,發言權最強。這種說法當然成立。但不應忘記,英國、義大利、西班牙與其他國家的力量總合,未必會亞於法德軸心的力量總合,尤其是當英義西諸國加美國時,力量的對比就會完全逆轉。 第二個問題較為複雜:就算歐洲大多數國家的政府支持美國,也不等於這些國家內部的民意支持美國。確實如此。但同樣地,這種說法也不能證明這些國家的主流民意是反對美國。因此,第二個問題的核心是,我們要如何精確認識與理解歐洲的民意? 這就提起了媒體效應與政治學上所謂的顯著性效果。所謂媒體效應,這裡指的是法德等國的媒體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遠勝於其他歐洲國家,因而很容易讓人以為法德的情況就等於歐洲的情況。這是一個常見的認識偏差。 所謂顯著性效果,指的是對一個主題之感受性的強度(intensity)。例如,有人問你喜歡青菜還是豆腐,你隨口回答青菜。這個答案沒有錯,你沒說謊,但不因此表示青菜在你的菜單偏好排序中佔據要津。你回答青菜,只是因為問題規定你只能就青菜和豆腐來進行選擇。如果問題規定的內容改變,問你是喜歡青菜還是龍蝦,你的答案可能變成龍蝦,此時我們是否可以立刻推斷說,「哈!你不喜歡青菜!」當然不能這麼武斷,因為真實的情況可能是,你根本不覺得這些問題有什麼重要性,只是既然被問到了,就隨便挑一個答案──反正沒說謊就行了。 答案的顯著性不等於答案的強度。這是我們理解歐洲民意真實狀態的關鍵。歐洲的大多數人民對伊拉克問題未必有特殊的偏好。畢竟,和歐洲內部所面臨的各種重大課題,如經濟、國家主權與歐洲統合等議題相較,伊拉克問題並不是政策議程中的重點。但是,一旦民意調查問卷採行顯著性設定(只問伊拉克問題)與排中律策略(只讓你答贊成或反對),要人們作出非此即彼的二分選擇,那麼,大多數人民的一般傾向是選擇一個答案,而民調解讀者便可據此強調「主流民意如何如何」。問題是,這一類型的民調結果,反映的只是人們針對被刻意凸顯並被迫進行排中律選擇之特定議題的偏好排序,而非偏好的強度。 對大多數歐洲國家來說,伊拉克不是一個高顯著性的議題。但是,一旦民意調查把這個問題獨立出來,並通過排中律的處理設計來測試人們的意向,受訪者就會根據他們對美國的態度來作出回應。在德法,這反映為民意主流是反對美國的政策。而在中東歐,如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等,民意主流則變成了支持美國的政策。重點是,這種反對或支持,只是偏好排序,不是偏好強度。人們既不應據此高估中東歐民意對美國的支持強度,也不應據此高估法德等國民意對美國的反對強度。 這層思考是我們理解歐洲民意與歐洲各國政府立場之「落差」的鎖鑰。如果說,通俗的認知(歐洲主流民意反對美國的政策)是對的,那麼我們很快就可以得出「歐洲大多數國家的政府正在有意識地選擇政治自殺」的結論,因為他們公開挺美的立場顯然直接牴觸本國的主流民意。但這種結論顯然太匪夷所思了。 各國政府戰略思慮 對歐洲諸國的政府而言,伊拉克問題不是重要的問題。但是,伊拉克問題引發的爭議,特別是德法與美國的爭議,迫使這些國家必須表態,必須在支持美國或是支持德法這兩者之間作出選擇。這個問題遠比伊拉克問題來得重要。正因如此,大多數歐洲國家選擇支持美國而非支持德法,因為他們真正關切的,不是伊拉克問題與聯合國是否通過新決議案授權美國動武,而是他們和德法軸心在歐洲的互動。 支持美國的國家,在地緣分佈上,可以歸納為西南歐、北歐與中東歐。這些國家就位在德法周邊,他們的主要關切是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這些關切更因歐洲聯盟的擴張而尖銳化,致使這些國家必須考慮幾項重大的戰略性議題:在歐洲聯盟擴張的過程中,國家主權如何維護?經濟利益的得失如何計算?最後,統合下的歐洲聯盟,究竟由誰主導?簡言之,因應歐盟統合的課題,是歐洲諸國戰略思慮的重心所在。 確實,歐洲統合,尤其是經濟統合,是當代歐洲政冶變遷的最大驅動力。這個驅動力業已對大多數的歐洲國家及其人民構成強大壓力,不僅因此帶來國家主權可能漸次被腐蝕的戰略憂慮,而且直接影響著國內的產業發展、就業/失業動態,以及由此而來的選票移動。 歐盟統合在2002年12月12、13日哥本哈根歐洲理事會議(歐盟領袖會議)上臻於高峰,該次高峰會宣布吸收中東歐八國(捷克、波蘭、斯洛伐克、斯洛汶尼亞、匈牙利與波羅的海三國)和地中海兩國(馬爾他與塞普路斯),預定在2004年5月將歐盟目前的15國體制一舉擴大為25國體制。這個宣言出爐後,被德國現代史學家越飛(J.Joffe)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終結以來,歐洲的最重大事件」。 重大的不僅是歐盟的版圖擴張,更是歐盟的體質轉變。在該次高峰會之前,歐盟的實體可以被視為歐洲諸國農業利益團體巨大遊說活動的代行機關,農業部門補助金占歐盟2001年年度預算(總額807億歐元)約五成,且有四分之三的補助金直接支付給農民。由於接受補助的農業部門占歐盟現行成員諸國平均國民生產總額約3%,因而如此高額補助金比率顯得極為突出,說歐盟採行重農輕工政策並不為過,因為高額農業補助金的反面是促進工業部門活絡發展以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公共投資不足。這種重農輕工政策,有助於緩和法國、西班牙等國國內的政局,同時有助於波蘭等中東歐農業國性格甚強的國家(如波蘭的農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19%)對歐盟的向心力。 但是,哥本哈根會議一舉逆轉了此一重農輕工政策,決定2004年預算年度對農民的現金補助給付水準從目前的四分之三降為25%,並決定未來十年(2004年度至2013年度)漸次撤銷這些補助。與此相對,資訊產業、生化科技、航空宇宙、燃料電池汽車等產業,成為補助的重心,藉此「追上美國並超越美國」。 這層轉向是強化歐盟的工業強國並弱化波蘭等中東歐諸國。波蘭政府對此一轉向的評語,「波蘭將因此被迫成為歐盟的窮國」,充分象徵出歐盟體質轉向所造成的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歐盟統合與體質轉換的作用趨勢之中,處於劣勢國家及其內部處於劣勢的人民,將通過選票來表達他們的不滿與反彈,而部分知識層與戰略家集團,也將因為憂慮國家主權的腐蝕而亟思牽制德法軸心在歐盟統合中的主導力。 這就設定著歐洲諸國的戰略思慮重心。在地緣經濟上,這些歐洲國家無法漠視歐洲統合的趨勢;但在地緣政治上,他們嚴重關切國家主權的腐蝕與德法軸心強化其支配權的動向。 歐洲政治力學原理 這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戰略思慮,支配著歐洲大多數國家在此次伊拉克問題上的判斷,並因此支配著相關各國政府的立場選定。在伊拉克問題上支特德法而反對美國,背後的意涵是支持一個由德法支配而強力統合並因此漸次剝奪其他國家國家主權的歐盟;相對地,支持美國的意涵,則是牽制德法支配歐盟與歐盟架空其他國家國家主權的動向。換言之,歐洲諸國政府對美國的支持或反對,關鍵不是伊拉克問題,而是他們在歐洲的戰略衡量。 只有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事物的變動,我們才能精確地掌握歐洲政治與民意的真正運轉邏輯。在事物外觀的最外環,是伊拉克問題,一般的圖像是歐洲主流民意反對美國。在外環之內的中間環節,是歐盟統合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角力,此時的圖像是西南歐、北歐與中東歐等國,寧可選擇拉攏美國來牽制德法支配歐洲的潛在威脅,尤其是當德法軸心有俄羅斯加入的時候,這種威脅更強而戰略焦慮更深。而在事物核心的最內環,則是各國政府因應本國民意的政冶計算:他們知道,伊拉克問題雖然是目前媒體的頭版頭條,但不會是明後年選舉的主導議題,主導今後選戰的關鍵議題,是歐洲自己的問題:歐洲統合與德法軸心的威脅。 事物核心的最內環節,支配著歐洲大多數國家領導人的思慮,他們知道,當本國選民被迫在伊拉克問題上作出支持戰爭還是和平的二分選擇時,或許和平派的聲浪會較大;但是,當選戰季節來臨,選民在是否支持由德法主導歐洲統合時,大多數的選民會傾向於負面的答案,而此一答案會直接影響到選票的流動。 這才是真正支配當代歐洲政治變遷的力學原理。無論伊拉克問題何時與如何終結,這組力學將繼續支配著歐洲政治的未來史。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7 09:58 | |
Re:反戰的迷思 | |
開欄文同時轉貼於DTM軍武論壇,之「2003波灣戰雲」特別討論區內:反戰的迷思 同時另一網站的不同言論供網友們參考:MDC主留言版 |
南嘉生 於 2003/03/27 10:08 | |
Re:反戰的迷思 | |
謝謝yl sir的回文 的確,文章中有很多的if是不非常不好的,有關這一點缺失,我會注意,非常謝謝你的好意。同時,你提供的網站文章,會有空會發時間看,謝謝。 也許我必需更澄清我思維上的缺失,就我的想法來說,那不只是個案問題,更且是新世界秩序的問題。他較精確的說法是: 「當一個有侵略他國意向的國家,將生化戰和911式的恐怖份子戰術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全世界各國要如何處理?」 其次, 當軍事科技文明已經發展到足以讓一國政府的政策走向會威脅別國、乃至全世界一些不相關國家安危的時候,例如北韓以核子彈攻擊南韓,輻射塵嚴重影響到台灣、日本的生態,傳統的政治理念就必需更改。否則將會出現更多、更嚴重的問題。 有關海珊的問題、海珊會使用生化武器問題,散見在許多的報章雜誌,並不是現在才有。目前就有一篇文章可以參考, 這篇文章的缺失是不能用嚴格標準說他是第一手資料,但其他的論點並沒有特出。海珊這一類型的人如果將他的侵略政策影響到其他人的時候,要如何處理?和海珊相似的是北韓的金日成,更重要的是中國(我們無法用「理性」二字形容中國的對台政策)對台灣的威脅。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7 12:36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249785.html 以戰換油? 法俄中共 早簽下伊油田 華盛頓記者張宗智/華府-倫敦電話專訪 2003/03/27 前伊拉克石油專家蓋藍尼廿五日在倫敦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法國、俄羅斯和中共已和伊拉克簽訂開發油田合約,是石油業界公開的事實,但沒有一項合約近期內能夠執行。 蓋藍尼表示,伊拉克具有世界第二大石油儲藏量,在已知與有潛力開發的油藏約三千兩百七十億桶,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但在西部和南部等石油蘊藏量極高的地區仍是亟待開發的處女地。 因此他表示,伊拉克當局一直希望能吸引外國投資開發新油田,因此也提供許多誘因給有意願的國家;不過,在第一次波灣戰後,伊拉克遭到聯合國制裁,石油無法出口,許多和伊拉克簽署開發合約的國家,必須等聯合國制裁解除後才有機會開發,目前都停留在評估階段。 「其中,法國、俄羅斯和中共是近年內最積極和伊拉克政府接觸並簽署開發合約的三大國家。」蓋藍尼說,這些合約大概都在一九九八年前後簽署,其中中國大陸的中國國家石油公司,著眼於有一百四十億桶藏量的Ahdeb區,俄羅斯則把焦點放在西部最重要的油藏區West Qurna,法國已爭取到南部麥吉農區的開發。 「所有國家對伊拉克的油源都有意開發。」蓋藍尼對此則表示,美國與英國當然也有興趣,但在波斯灣戰後,美、英兩國的石油公司,卻被伊拉克政府完全排除在開發名單外。客戶遍布全球各大石油公司的蓋藍尼,對這場戰爭是否如外界所言是「以戰換油」,謹慎地不願評論,但他也說,在聯合國制裁禁令未解除下,這些已和伊拉克達成協議的國家,未來不見得就可以如願執行。 |
yl 於 2003/03/27 12:37 | |
Re:反戰的迷思 | |
南嘉生 I took a glance of the article in the Open magazine. I can only say that it is full of half truth and is a simple regurgitation of the propaganda. The author apparently did not know the history that Saddam was the apple of the eye of the US before 1990. Yes, he did invade Iran. The US used him as a counterbalance of Iran under Khomeni. When Saddam was failing in the battlefield,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 did everything possible (except direct intervention) to help him. Before his invasion of Kuwait (due to some territorial dispute and oil price), his government consulted the US ambassador A. G. about the US position of it. Some people claimed that the US gave him green light. Some people said that she (A.G) gave an ambivalent answer and that caused a misunderstanding on the part of Saddam as a green light. As to Saddams gassing the Iranians, the US did not say much then. On the gassing of the Kurds, there are still some dispute about the veracity of the story and even whether it was Saddam. I am not defending Saddam, a brutal tyrrant he is. What I am trying to say is that the accusation(s) should be based on facts. (I still think one can get some good information from the website, www.antiwar.com, though someone detested it very much. It is a very good repository of articles published. Only caveat is that one has to read a lot. ) Otherwise, one will end up with the old ridiculous joke about Mao Ze-Dong consuming one hundred chicken every day. I asked before, how will Bush handle North Korea after this war? I believe it become much difficult to disarm Kim now that everyone knows Bush will not be satisfied with mere disarmament even though claiming otherwise, and there is no more credibl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like the Security Council to carry it out! (Please consult the logic explained in The Case Against The War, by J. Schell www.thenation.com) |
鯨摑先生 於 2003/03/27 12:48 | |
Re:反戰的迷思 | |
美國有正當理由,並光明正大的說出來〈如海珊定是賓拉登同路人、伊拉克必須是親美政權等〉,此時再來攻伊也不遲! |
馮一鳴 於 2003/03/27 12:56 | |
Re:反戰的迷思 | |
南嘉生君: 我相信 yl 提供的資料,對於伊拉克這個個案 你提到國際新秩序與制裁侵略野心國家的 當然我要強調,以臺灣模糊的國際地位而言, |
崛江共和衛隊 於 2003/03/27 13:53 | |
Re:反戰的迷思 | |
反戰 反對中國軍方侵略性挑釁言論和政策 反對中國以戰爭做威脅 反對中國軍國主義 是台灣人都同意吧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7 15:19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3/200303270171.html 美伊之戰究竟增進和平抑或分裂世界 (中央社記者陳毓平吉隆坡二十七日專電)馬來西亞政黨研究中心主任鄭赤琰教授對美伊之戰的看法,認為美國最終雖可打贏這場戰爭,但是,必然輸在整個世界輿論之下。 他預測,美英盟軍將以嚴密的圍城計,徹底切斷巴格達的水源糧食供應。再配合密集的飛彈炸彈攻擊,不出一個月,巴城必淪陷。 他說,海珊最精銳與最忠誠的部隊都集中在巴城內,美英盟軍生命寶貴,絕不會輕易入城進行巷戰。圍城截水斷糧是最徹底的辦法。加上高科技的導彈與炸彈引爆的高分貝聲浪,最終將導致軍民精神潰散,士氣消失,除了自戕便只有放下武器。 美英盟軍的行動,早已造成全球的反戰聲浪,如今伊拉克表現的卻是不堪一擊,處於挨打狀態,這卻只有讓全球輿論對美國進一步反感。不要忘了,輿論民意對戰爭所起著的意義,起碼它決定了引發戰爭者是否正義之師抑或是侵略者。 他指出,美國的強大與先進軍事力量,要攻克弱勢的敵對國家,絕對是輕而易舉的事。現在令人關注的事是,美國消除了海珊政權,對伊拉克這塊國土將如何善後?並且對國際社會將引起怎樣的影響? 美國今天實際上已和聯合國絕裂,既然可以不顧安理會與絕大多數會員國的反對而出兵,那麼攻克之後,自然也可不必通過聯合國的議程而扶植新政權。這也正是英美勢力伸延的基本作法,但顯然的,美國這次真要扶起新的政權,勢必遭受聯合國的否決。 他說,聯合國不會採取重大的法律制裁措施,但是伊拉克週遭的國家可能就不服新的政權,甚至也想藉機介入分得一杯羹。土耳其首先就發難,趁勢出兵解決它與庫德族人的宿怨,難保不會在事後佔據一些利益;隨後伊朗、敘利亞、約旦以及沙烏地阿拉伯都會相繼入侵,形成群雄逐鹿局面。這可是英國著名「阿拉伯的勞倫斯」故事的重演。(這故事拍成電影,片名「沙漠梟雄」) 。 美國攻擊伊拉克是源自「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在聯合國首肯以及世界輿論尚對美國帶點同情心理的情況下,順利瓦解阿富汗塔里班政權後,再延續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的另一場戰役。 他認為,打擊恐怖主義是全球贊同的議題,但是打擊的方式卻是絕對值得商榷的另一回事,更不是圈定範圍、立定一個名堂,就以強勢軍力去殲滅對方的那麼簡單一件事。 對恐怖主義所進行的正確與合理的打擊方式,莫過於對第三世界,或貧窮落後國家地區,盡心盡力的給予協助,改善當地人民的經濟能力與生活狀況,至少衣食足而知廉恥,民間道德力量的制衡,遠比法治有效,人們看重生命時,就不會為少量利誘而賣命,或幹下傷天害理的勾當。那麼恐怖主義也就不易滋長,恐怖份子的活動自然易受箝制。 但是,他說,今天美國追擊伊拉克的恐怖份子行動,卻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戰爭局面,恐怖份子能否全數被殲滅尚是未知數。然而伊拉克國民首先就淪落得一窮二白,國土盡成廢墟,在民不聊生的境況下,人命大不值錢,還有什麼卑賤事不能做。這是美國向伊拉克開戰後令人憂慮的負面效果之一。 他指出,美國攻打伊拉克後,已使第三世界,尤其是回教國家,與歐美先進國劃下難以彌合的鴻溝。更加重要的是,美伊之戰,卻使歐盟國家大團結,反而使英國被孤立。另方面,俄國與東歐諸國疏離,卻與中國大陸結合成密切的重要戰略伙伴。美國與其盟國在聯合國內,將持續進行外交冷熱戰。 美國的反恐戰爭是無窮盡的,伊拉克戰役之後,下一個目標很可能是北韓,也可能是北非。因而所造成的分裂狀態或現象,將呈連瑣反應。 無論如何,他認為一個事實已展現眼前,那就是現在中東、西亞與歐洲各自分裂的局勢已形成,再來隨著美國與北韓衝突劇升後,必然在亞洲地區造成另一形勢的分裂,東北亞與東南亞諸國都面臨嚴竣考驗。 他說,美國在伊拉克開戰後的後遺症已經不難體會,一些地區的回教徒不再作喧嘩叫囂式的示威,卻是把各種怒恨之情,深埋心中。這應是令人最感戰憟的因素。美國人民卻要揹負全球反美的重大壓力。他認為,美國民意與輿論的力量,將會升格。布希總統在面對下一屆的選舉,實在須自求多福了。 |
yl 於 2003/03/28 00:26 | |
Re:反戰的迷思 | |
A voice of reason from Israel! http://www.haaretz.com/hasen/pages/ShArt.jhtml?itemNo=276859&contrassID;=2&subContrassID;=4&sbSubContrassID;=0&listSrc;=Y |
過客 於 2003/03/28 03:09 | |
Re:反戰的迷思 | |
馮一鳴: NO:521_114>>(譬如美英從前支持海珊的作為)<< 比方說.....? |
yl 於 2003/03/28 04:20 | |
Re:反戰的迷思 | |
For example, http://www.nytimes.com/2003/03/14/opinion/14MORR.html?th A Tyrant 40 Years in the Making
Both sides are mistaken. Washingtons policy traces an even longer, more shrouded and fateful history. Forty years ago,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under President John F. Kennedy, conducted its own regime change in Baghdad, carried out in collaboration with Saddam Hussein. The Iraqi leader seen as a grave threat in 1963 was Abdel Karim Kassem, a general who five years earlier had deposed the Western-allied Iraqi monarchy. Washingtons role in the coup went unreported at the time and has been little noted since. Americas anti-Kassem intrigue has been widely substantiated, however, in disclosures by the Senate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 and in the work of journalists and historians like David Wise, an authority on the C.I.A. From 1958 to 1960, despite Kassems harsh repression, 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abided him as a counter to Washingtons Arab nemesis of the era, Gamal Abdel Nasser of Egypt — much as Ronald Reagan and George H. W. Bush would aid Saddam Hussein in the 1980s against the common foe of Iran. By 1961, the Kassem regime had grown more assertive. Seeking new arms rivaling Israels arsenal, threatening Western oil interests, resuming his countrys old quarrel with Kuwait, talking openly of challenging the dominance of America in the Middle East — all steps Saddam Hussein was to repeat in some form — Kassem was regarded by Washington as a dangerous leader who must be removed. In 1963 Britain and Israel backed American intervention in Iraq, while other United States allies — chiefly France and Germany — resisted. But without significant opposition within the government, Kennedy, like President Bush today, pressed on. In Cairo, Damascus, Tehran and Baghdad, American agents marshaled opponents of the Iraqi regime. Washington set up a base of operations in Kuwait, intercepting Iraqi communications and radioing orders to rebels. The United States armed Kurdish insurgents. The C.I.A.s Health Alteration Committee, as it was tactfully called, sent Kassem a monogrammed, poisoned handkerchief, though the potentially lethal gift either failed to work or never reached its victim. Then, on Feb. 8, 1963, the conspirators staged a coup in Baghdad. For a time the government held out, but eventually Kassem gave up, and after a swift trial was shot; his body was later shown on Baghdad television. Washington immediately befriended the successor regime. Almost certainly a gain for our side, Robert Komer, a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aide, wrote to Kennedy the day of the takeover. As its instrument the C.I.A. had chosen the authoritarian and anti-Communist Baath Party, in 1963 still a relatively small political faction influential in the Iraqi Army. According to the former Baathist leader Hani Fkaiki, among party members colluding with the C.I.A. in 1962 and 1963 was Saddam Hussein, then a 25-year-old who had fled to Cairo after taking part in a failed assassination of Kassem in 1958. According to Western scholars, as well as Iraqi refugees and a British human rights organization, the 1963 coup was accompanied by a bloodbath. Using lists of suspected Communists and other leftists provided by the C.I.A., the Baathists systematically murdered untold numbers of Iraqs educated elite — killings in which Saddam Hussein himself is said to have participated. No one knows the exact toll, but accounts agree that the victims included hundreds of doctors, teachers, technicians, lawyers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as well as military and political figures. The United States also sent arms to the new regime, weapons later used against the same Kurdish insurgents the United States had backed against Kassem and then abandoned. Soon, Western corporations like Mobil, Bechtel and British Petroleum were doing business with Baghdad — for American firms, their first major involvement in Iraq. But it wasnt long before there was infighting among Iraqs new rulers. In 1968, after yet another coup, the Baathist general Ahmed Hassan al-Bakr seized control, bringing to the threshold of power his kinsman, Saddam Hussein. Again, this coup, amid more factional violence, came with C.I.A. backing. Serving on the staff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under Lyndon Johnson and Richard Nixon in the late 1960s, I often heard C.I.A. officers — including Archibald Roosevelt, grandson of Theodore Roosevelt and a ranking C.I.A. official for the Near East and Africa at the time — speak openly about their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Iraqi Baathists. This history is known to many in the Middle East and Europe, though few Americans are acquainted with it, much less understand it. Yet these interventions help explain why United States policy is viewed with some cynicism abroad. George W. Bush is not the first American president to seek regime change in Iraq. Mr. Bush and his advisers are following a familiar pattern. The Kassem episode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war at hand. In the last half century, regime change in Iraq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bloody reprisals. How fierce, then, may be the resistance of hundreds of officers, scientists and others identified with Saddam Husseins long rule? Why should they believe America and its latest Iraqi clients will act more wisely, or less vengefully, now than in the past? If a new war in Iraq seems fraught with danger and uncertainty, just wait for the peace.
A little bit history knowledge may do you some good, Passer-by. I remember reading summary of the US-Iraq story somewhere, unfortunately I do not remember the link. Yet just last week I saw a very good 3-hours Frontline program on local PBS station. You can try to search for it in www.pbs.org/frontline (I guess!) |
yl 於 2003/03/28 04:50 | |
Re:反戰的迷思 | |
The Long Road To War, a Frontline special: 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shows/longroad/ It gives a history of this crisis. A vivid example of the proverbial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he US foreign policy.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8 10:27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3/200303280006.html 美駐俄大使:戰後美無法保障俄在伊拉克利益 (中央社記者張弘光莫斯科二十七日專電)美國駐俄羅斯大使弗什博今天表示,戰後美國無法保障俄羅斯在伊拉克的利益。他說,俄羅斯與伊拉克之間的商業合同與石油利益,未來都需要由伊拉克戰的後新民主政府來決定。 這枚「白楊型」 (Topol)火箭落在勘察加半島。勘察加半島也是俄羅斯洲際導彈試射通常落點所在。俄羅斯軍方人士宣稱,這次試射飛彈與美軍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沒有關係。但是美國大使的聲明與飛彈試射的時機如此巧合,在莫斯科外國記者圈引起相當大的關注。 伊拉克戰爭爆發,導致俄羅斯在伊拉克蒙受重大損失。根據俄羅斯聯邦統計局一般商品訂單損失即高達二十億美元。加上石油合同與債務高達一百億美金以上。戰爭前,俄羅斯總統蒲亭年初在聖彼得堡高峰會議中,曾特別請美國注意到俄羅斯在伊拉克的利益。 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伊凡諾夫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目前俄羅斯沒有向海灣派部隊的計畫,但是俄羅斯將會採取措施保護俄羅斯在伊拉克的利益。由於這兩天美國從布希總統、國務卿鮑爾一再對俄羅斯軍售伊拉克非常不滿,美國駐俄大使弗什博的聲明被此間觀察家認為這是重要指標。此間評論家說,此訊息會在俄羅斯內部引發辯論,保守派將會催促蒲亭總統對美國採取更強硬手段,今年是俄羅斯國會大選年,朝野政治家也認為對美國強硬才會有選票,所以今年美俄關係不管伊拉克戰爭如何,紛爭與緊張已經勢所難免。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8 10:30 | |
Re:反戰的迷思 | |
最使敝人肅然起敬的就是那些在炮火下接濟伊拉克人的人道救援組織的工作人員。 這些人默默工作,儘管這些人心底裡也反戰,但最少他們已在幹一些能力範圍內的事去幫助別人。相比起那群偽反戰人仕,這些人才是真正的人道主義者。 敝人要強調的是反戰本身沒有錯,而且是一個崇高的理想。但我們更應反對暴政。暴政的開始和結束都是戰爭的源頭。沒有暴政就少了爆發戰爭的機會。但我們看到的是以反戰為名的反美示威囉。我就是看不到有人跑出來反對暴政。這幫偽反戰人仕反被海珊用作道德上的擋箭牌。真正的反戰人仕應要以同時反對暴政以跟偽反戰人仕劃清界線。不然雖則無心但給海珊用作政治宣傳及繼續其暴政,那就是好心做壞事。這樣對伊拉克人民有好處嗎? 現在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便是那些暴政,看,北韓的金正日,伊拉克的海珊,阿富汗的神學士政權,中共政權。 要不是給這些偽反戰份子的倒果為因而氣上心頭,敝人不會行文「反戰的迷思」。 |
崛江共和衛隊 於 2003/03/28 13:09 | |
Re:反戰的迷思 | |
因為反戰者對暴政的無知和同情 讓這些邪惡統治者可以奢縱殘暴下去 像中國這各瘟疫政權就是了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8 15:04 | |
Re:反戰的迷思 | |
轉貼自http://board2.tacocity.com.tw/USER/ankokuji/ Captain Sulu 2003-03-28 11:34:35 //// 請了解反戰者的論點!不是不反對暴政。 反戰者的提問是:誰來界定誰是暴政! 反戰者的提問是:為何這個國家就不准有自主性社會演化的機會?為什麼小布希能自行跨越國界主張他必須越俎代庖? 請弄清楚反戰者的論點!請反反戰者不要再自行虛構一個反戰的芭比娃娃然後不斷地攻擊這個娃娃。反戰人士在一旁看著您們在揍這個娃娃實在不知道您在做什麼。 //// 我不知道William兄的文章是否有指向性?針對是那些反美當成反戰的臨時跑龍套的反戰人士?而非全部的反戰人士?看其文章的行文我不敢替William兄妄下斷語。 這場國際事件中,出現了許多「十分鐘理念」人士,相信我,這種人士反戰與主戰陣營都有,原因在於,這些人士之所以反戰或主戰並不是針對美國開戰的邏輯,而是針對他在台灣的政敵是何立場我就反對之,這種人士自然不值一顧。建議反反戰者不要提出這種論述「虛偽的反戰者混在真的反戰者之中」,這種論述只會使所有反戰人士感到受到羞怒,反戰陣營不是只有那些人,自己先把別人搞混了,還要反戰人士自已與虛偽的反戰者劃清界線?我沒事走在路上你跑來踢我一腳,我說你認錯了人,你還要我證明我不是那個人?這又是什麼道理?不知其論述的技巧與策略到底是什麼! 美國高層官員在發動這場戰爭決策過程中,除了主動預防戰略、經濟利益的考量外,還有總結上上個世紀以來殖民主義反殖民主義思想,從文化、文明衝擊的觀點以及社會變遷的觀點,戰後日本、菲律賓、南韓的社會體制推銷經驗,形成了白宮發動這場戰爭在道德上的支持與自我說服。殖民與被殖民國家之間存在的愛恨糾結就在於,壓迫者不可否認地給予了受壓迫者現代化的經驗,白宮這場主動預防的戰爭,捉住了過去經驗成功的部分,將去這種無意或有意的歷史情境變成一種主動的社會體制移植策略與他的反恐戰爭結合在一起,我本身亦在觀察,美國這場「有意識的亞歷山大東征」式的戰役,在後續的社會體制的移植上是否會有什麼成效?若是成功,對於所有反戰者與自由主義的衝擊會有多大?是否賦予有能力者主動改變國際社會現狀的權力,然後聯合國跟在後頭接管這種策略會隱然形成? 但問題在於,雖然白宮所挑的對手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伊拉克的石油、過去與美國的新仇舊恨、伊拉克的軍力、海珊的不受歡迎等等因素,在這種體制移植的戰爭名單中,絕對是名列前頭。但是,對手雖然易攻,布希與美國是否有能力達成更後面的重大任務?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不能解決了,現今伊拉克人民的經濟活動與人民本身的職業技術是否能夠進入全球化國際社會之中?這麼多龐大的人口不能一下子就任其暴露在資本主義的衝擊之下,其中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社會衝突問題,美國打勝後要如何解決?是否有提出一套做法或說法?這不是一句「推翻海珊暴政」簡單帶過就好。 /// 一件事的主張本來就有其實質上造成的後果與邏輯設想上的後果,混在一起就會顯很您的論點莫名其妙! 捉住實質上造成的後果應該是: A與B坐在房裡,C走進來時B放了一個屁!A聞到味道後,A罵B說你怎麼這麼沒禮貌!B說對不起! 捉住邏輯設想上的後果的謬誤是: A與B坐在房裡,C走進來時B放了一個屁!A聞到味道後,A罵C說你怎麼這麼沒禮貌!C說我沒有啊!A說「怎麼會沒有!為什麼你沒進來時就沒事,你一進來後有臭味!」 William兄所謂反戰者支持海珊的謬誤就是後者。反戰者的理念與海珊要拿他來當成工具有何干係?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3/28 16:16 | |
Re:反戰的迷思 | |
↑ 這就是為什麼真正的反戰人仕更要同時反對暴政,因為歷史已告訴我們暴政很大機會是戰爭的根源。當真正的反戰人仕混在一班偽反戰人仕中間是很容易混淆的。我也得抱歉在開欄時說漏了這點,不然就不會有樓上的這樣的回應。敝人從開始所指的反戰人仕是在西方世界的那一群。在阿拉伯世界裡的不是。 西方反戰人仕本身未必想當海珊的宣傳工具,但西方的反戰示威畫面出現在阿拉伯世界的電視上,尤其在伊拉克,可給海珊的宣傳工具曲解為對其個人的支持。其他同情海珊的阿拉伯人也可以將之理解是西方國家(尤其是德,法,俄)也某程度上站到他們那邊去了。 況且觀乎那批自稱反戰和愛好和平的人在示威時的表現也跟他們嘴巴喊著的有點自相矛盾吧。 還有就是那批去當人肉盾牌的笨蛋(有部份卻偷偷回家囉),為什麼不去譴責海珊把武器收藏於民居內? 天行大大,我想不必把不屬於這版的回應轉貼過來,給我一個連結就是了。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8 16:20 | |
Re:反戰的迷思 | |
William(楓葉國) 詳本欄NO:521_109的第二行文字,就有其連結!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8 16:38 | |
Re:反戰的迷思 | |
William(楓葉國) 本版NO:569_6也有連結 |
Captain Sulu 於 2003/03/28 18:12 | |
Re:反戰的迷思 | |
William兄,請您暫且擔待,您的文章被轉到我們那邊,所以才有上文的回應,您的文章也是經過天行兄的介紹才得知的,很榮幸能來這裡與您討論。 您所反對的那一種人:只打著反戰旗幟而卻不反暴政的人,我很好奇,有那些反戰人士是支持暴政的?這些在伊拉克當人肉盾牌的人所反對的是美國逕自動武以及以武力片面解決伊拉克問題,有那個人肉盾牌被問到你是否支持海珊屠殺人民時會說「是的!我支持海珊?」,雖然反戰理念與自由主義本身內部亦存在著許多衝突,但還不致於衝突到反戰又去支持暴政,您所反對的那群人,在反戰者中只是少數,不應擴大到「西方世界的那一群」的程度。反反戰者替反戰者自行訂定出來的標準,例如樓上許多人所說的,先要對世界上所有不義的事都有實際行動後才有資格,而且,已經身在第一線者的人肉盾牌,只要有一些人離開,整個反戰理念就會受到譏笑。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標準?反反戰者為反戰者設定了一個只有幾乎能以身殉道才能證明是真反戰者的標準,要求反戰者依此標準驗明正身,這不是個合理的主張。 您也提到:即使反戰者無意,這麼做也有支持暴政的效果!我的回應是: 第一、不管是那一種理念或主張,其本身內在就會有價值衝突而造成個人的兩難,但一個人卻只能擇一而行動,此時一個人的理念的位階就會顯現,這不表示一個人虛偽或者他就反對他未採行的那個行動,這種衝突不管主戰或反戰,任何人都會碰到。例如:捍衛國家與家人之愛、死刑與人權、環保與經濟發展,再再都顯示這人類問題的複雜性,對於反戰者主張不以武力解決國際紛爭的理念卻要背負支持海珊暴政的責任,是不公平的說法。其二、反戰的主張就沒有包含解決暴政問題的論述嗎?天行兄轉貼新聞中就有許多,再此不做贅述。 這次的戰爭,是美國做在前頭,後頭思想界再慢慢地來收拾他所造成的後果,結果會是什麼沒人知道。但這種在阿拉伯世界殖入一個民主政府的社會體制移植,實驗性質太大太冒險。雖有精密武器減少人民傷亡,媒體全程公開過程,雖意圖以一個文明國家的姿態進入伊拉克,但白宮主事者仍不能一廂情願的認為阿拉伯民族主義與反戰聲浪是個不該出現的干擾因素。由其在發動戰爭前就先摧毀西方集體安全機制,集體安全機制雖被攻擊為虛枉,但其明示的破滅亦非小事,無怪乎會遭到反對。 |
過客 於 2003/03/28 18:45 | |
Re:反戰的迷思 | |
就美伊戰爭而言, 支持反戰,確實不等同於支持海珊暴政, 但是, 個人以為,反戰仍有迷思, 和平不能推至極端, 和平的極端,反而變為孳長侵略。 所謂反戰仍有迷思,是指: 美國處於兩難,聯合國安理會又早已失去維護和平的有效機制,甚至安理會成員等國成為與海珊政權利益交易者; 美國對海珊政權的危害已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制止,但終告無效, 反戰,不等同於支持海珊邪惡政權, 如果不能,那麼反戰就具有迷思了。 |
港燦 於 2003/03/28 22:36 | |
Re:反戰的迷思 | |
Captain Sulu兄: 雖說反戰人士↗團體的成份很複雜,一概而論未必公道;可是就現時所見的反團行動參與者而言,實亦難以指出某一類人是主流。說得難聽點,也許有一半人是借反戰作道德支票各取所需,意向難料。現在的事實是薰蕕同器而各方無意自行區別,百口一辭而共同製造出某些後果,給他人罪以同科也不算過份吧。將人數有限的秉持正道者視為主流而進一步推論,賦予反戰行動正義的定位,似乎亦未算公允。換句話說,反戰人士的成份及目的,絕對影響其正當性 - 就如美國出兵,被不少人認為跟石油有關,動機齷齪一樣。總不能因為反戰在理論本質上具正當性(甚至這一點亦有討論餘地),就能在實踐過程方面避過檢測和批判。 說得不清楚的話,幸勿見怪~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9 15:42 | |
Re:反戰的迷思 | |
來看一則報導.........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3/200303290113.html (中央社記者褚盧生洛杉磯二十八日專電)在伊拉克南部大城巴斯拉,今天出現伊拉克回教民兵向難民潮開槍射擊事件,造成多人負傷,一人生命垂危的不幸。 美國哥倫比亞電視網報導,當美、英聯軍今天繼續在巴斯拉與伊拉克民兵發生激戰時,一批自城內湧出的難民在等候過橋時,遭到民兵以機關槍掃射,當場造成一人傷勢嚴重、多人負傷的慘況。據當時負責指揮的英軍少校麥杜夫表示,難民總數約有兩千人,分成兩批出城,他們希望逃離巴斯拉,前往鄰近的科威特或是沙烏地阿拉伯境內躲避戰火。 |
南嘉生 於 2003/03/30 00:54 | |
Re:反戰的迷思 | |
對台灣統派「反戰」的質疑 本文不在討論美伊戰爭,而是反戰 很多人很喜歡用道德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反戰」是一個很好的名詞。很多人說主張反戰就已經站在「道德高地」,具有不敗的地位。這一點我反對。我也不認為反戰就一定有偉大的道德情操。 當一個善良的人被欺負,你認為他要不要反抗,他反抗就產生暴力,就引發「戰爭」,他不反抗就是「和平」,請問他要不要反抗? 其次,如果這一個善良的人在路上被欺負,修理的很慘,結果警察出現,將那一個暴徒修理,制止暴力行為,請問警察這樣的行為對不對?如果你在旁邊,你制止警察這樣的行為,你可能減少那一個警察修理暴徒,並且贏得「反戰」的美名,你覺得對不對呢? 如果你在路上,看到兩個小孩起衝突,較弱小的小孩行為正確,卻被體格較大的小孩修理,請問我們這一個路旁的大人要不要出面制止?你出面制止就是引起「戰爭」,如果有人見義勇為,你出面制止,你就有「反戰」的美名。 我並不認為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一定是對的,我要質疑的是「反戰」一定就站在「道德高地」嗎? 1992年中國長江大水,台灣有很多人努力捐輸,希望拯救災民。1993年、1994年,中國從俄羅斯買進很多的武器,1996年,中國為制止李登輝選上總統,往台灣海峽發射兩顆飛彈。我從不懷疑行善的價值,但是行善的錢被暴徒去行兇,請問要如何討論? 隔著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們津津有味的在談美伊戰爭的道德,很容易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況,如果美伊戰爭的主角換人,變成中國侵略台灣呢?求生存才是最重要的,此時最重要的不是國際正義,也不是聯合國的決議,而是誰能制止中國侵略台灣?按照以往的經驗,現在很多反戰的國家依然沈默不語,或者說嘴巴講講而已,一點動作都不做,只有美國,也只有美國出面替台灣撐腰!很多人也會說口頭的正義,但這是「誰要在貓頭上掛鈴鐺」,沒有意義,只有美國敢出面,我不向著美國,我向誰呢?至於聯合國的正義,從事政治的立法委員最能夠知道他的正義,1996和2000年,中國對台灣的威脅,他都沒有發出聲音,請問他的正義算什麼?明白乎此,卻又一直強調聯合國決議的重要性,這樣的立法委員所出現的問題,已經不只是知識充分不充分的問題,而是基本道德夠不夠的問題了。 台灣人並不是沒有正義。如果是英國打伊拉克,我們也會反戰。如果是法國打伊拉克,我們也會和今天法國國民一樣,出面反戰。如果是德國入侵捷克,我們也會和今天的德國人一樣,發出正義的聲音,如果俄羅斯入侵匈牙利,當然我們也會反戰,中國打台灣呢?我們一定全面抗戰!至於今天反戰的泛藍軍領袖呢?大概已經全部逃往帝國主義國家的美國。不是台灣人沒有正義,是台灣人面對美國出兵,沒有選擇的空間。而對台灣人最正義的行為,就是選擇支持美國! |
yl 於 2003/03/30 04:40 | |
Re:反戰的迷思 | |
THE NOBLE ART OF LOSING FACE WILL ONE DAY SAVE THE HUMAN RACE. --words of wisdom from Hans Blix. An interview of Hans Blix is a must read for everyone with some conscience irrespective of one is pro- or anti- this war. http://www.guardian.co.uk/Iraq/Story/0,2763,924387,00.html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30 10:58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3/200303300009.html 在伊拉克南非人盾已全部撤離 (中央社記者張哲雄約翰尼斯堡二十九日專電)在伊拉克的南非人肉盾牌已全部撤離,其中二十多名昨天才離開巴格達,將經由約旦和埃及,預定下月一日返抵南非。 這些人肉盾牌是在美英軍隊展開攻擊之前便前往伊拉克,分散在巴格達及附近的學校.醫院.發電廠.淨水廠.及煉油廠等場所,希望以人身阻擋戰事爆發。 稍早已有四名人盾返回南非,一位四十五歲的蘇利曼說:「炸彈實在可怕」,他在撤往約旦途中,看了許多被炸景象。 南非的人肉盾牌在出發前都表現得很勇敢,均以英雄式的姿態表示不顧生命危險,將在伊拉克與其他國家的人肉盾牌共同阻止戰事爆發;但在戰火中他們還是感到畏懼。 蘇利曼說,即然戰火爆發,人盾留不留在伊拉克已沒有什麼區別。除上述人盾之外,有四名較早離開伊拉克的南非人盾,目前留在約旦和伊拉克邊界的難民營中,為難民提供服務;據稱這四人也將與昨天離開巴格達的二十多位人盾一起返回南非。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30 11:07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3/200303300016.html 聯合國的人道援助遭到伊拉克反對 (中央社記者張弘光莫斯科二十九日專電)聯合國安理會已經投票決定恢復對伊拉克的「石油換糧食」人道主義援助計劃,但該計劃發生了重大改變:在未來四十五天內,該計劃將繞過海珊政府來進行。此提議卻遭到伊拉克反對。 據此間媒體引述伊拉克通訊社報導指出,由於最近伊拉克戰爭逐漸升高,美英聯軍除正面作戰,也發動離間戰術,透過電話與E-MAIL寫信給原海珊的盟友,企圖分化海珊與支持者的關係。 據此間俄國媒體報導,在過去幾年,俄羅斯和法國斯一直是聯合國「石油換食品」計劃下伊拉克的物資供應商。七年以來,海珊家族與其政治支持者一直控制著「石油換食品」計劃59%的資金以及82%的人道主義援助資金。 從1996年到2000年,俄羅斯與法國各向伊拉克出售價值約二十億美元的貨物。但這些年,海珊開始用此計劃吸引埃及、約旦、敘利亞等附近國家,已經有地方區域聯盟的趨勢。 據俄羅斯此間獨立電視台報導,聯合國安理會二十八日一致通過決議,重新啟動「石油換食品」計劃,向伊拉克人民提供數十億美元的食物和藥品援助。聯合國安理會十五個成員國都對這項決議草案投贊成票,重新啟動三月十七日中止的「石油換食品」計劃。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30 11:12 | |
Re:反戰的迷思 | |
所以.....在這場美伊互K的戰爭中 我們只是觀戰者 不用在一旁搖旗吶喊 |
Captain Sulu 於 2003/03/31 00:05 | |
Re:反戰的迷思 | |
過客兄: 謝謝您的指教,以下是針對您的回應我所提出的一些看法: 每一種主張與理念都會有迷思,這點我亦不否認。您所提到的這種「反對一切任何形式的戰爭」式的理念,以其字面上的意義,拿來與人類歷史的進程一比對,的確無法通過檢視。這種嬉皮式的反戰所碰到的難題在於,雖然侵略的戰爭絕對地令人唾棄,但反抗侵略之戰爭卻不可不為之。但如此是否就足以讓我們對這種嬉皮式的反戰不攻自破?我個人覺得倒還未必,甚至我覺得各位不必花時間去把嬉皮式反戰與這一次的反戰人士扯在一起。侵略與被侵略本來就是相依相生,嬉皮反戰即然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對向乃是指向,任何戰爭的發動者,即然如此,在他們的邏輯中何來有您所指責的助長侵略的本質?既然嬉皮反戰反對戰爭行為之發生,那麼,其他網友拿「把軍事物資藏在學校」這種「戰爭發生」後必然會產生的罪惡要來攻擊嬉皮反戰,又能攻擊到什麼論點呢?其實,嬉皮反戰的問題不是在於什麼道德不道德,而是其理念本身是一個自證自明的循環論證,沒有被討論的空間,反戰者自己都無法檢驗了更遑論主戰者,過客兄把這次反戰聲浪打成嬉皮反戰加以駁斥,只是捉不到重點又是白花力氣。 這一次反戰聲浪從來就不是這種嬉皮式反戰。反戰者不是反對解除海珊武裝,而是反對這種師出無名的戰爭;即使不支持美國的俄德法,在二月底提出以有計劃的擴大武檢,包括使用偵察機支援武檢的備忘錄,除了採用手段的程序與美國不同外,又有何不妥之處?備忘錄中又那裡反對解除海珊武裝了?美國軍事配置的作戰天候條件的考量迫使他非得爭取時間開戰,造成美軍嚴面與聯合國威信的雙輸,自然會有大量的人投向反戰陣營,這其中的差別乃是在於對聯合國機制會不會有效果的不同認知,美國在這個上問題即是果又是因,橫豎都落在美國手上,那是什麼反戰者的迷思? |
soujiya併欄 於 2003/04/01 11:19 | |
Re:反戰的迷思 | |
全面宣戰 於 2003/03/26 12:45 戰爭∴反戰∵正義?善良?和平? 剛剛看到一位我的記者朋友 『你說不要「為了反戰而反戰」, 我徹底反對一切武力戰爭, 因為跟她見過幾次面 反戰可以由不同的的觀點出發 我想妳所處的生活環境可能很難讓妳體會這一句話 我曾經說過:『善良的想法卻不一定是正確的想法』 很多想法或許皆出至於善意 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牠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 支持戰爭的人可能基於正義 兩方的人都是都有充足的理由 我認為妳總是過份執著一些 有些事情只是〔沒有錯〕 妳可以用任何理由反戰 我的觀點也不一定是對的 我也希望有一天妳可以體會到『我必須慘忍才能善良』這句話的含意 -- 2003-03-22 12:33:28 -- 全面宣戰 於 2003/03/26 12:45 以下是我記者友人的答覆 「武力戰爭」對你來講,作何解釋? 以下是我的回答 但是我不認同妳說的這一句: 而我最看不起的是 在我眼裡這種父母 但我能說所有遺棄小孩的父母都是畜牲嗎 有的父母不懂得節育----不得以只好送人 我看不起惡意遺棄的父母 我沒有支持或反對攻擊伊拉克 妳可以用任何理由反戰 還有一件事就是妳是女孩子 不管是1.2.3.我一定會主動的毫不留情的打斷牠狗腿 司佳 於 2003/03/26 16:09 只有強大的武力,才能捍衛〔和平〕. 我支持美國一切的戰爭行為,因為美國是〔為了和平而戰〕,〔為了自由而戰〕,〔為了民主而戰〕,〔為了人權而戰〕,甚至〔為了保衛台灣而戰〕. 〔反戰〕,就是〔反對和平〕.∼沒有戰爭,就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和平.(例如台灣) 統派反戰,就是反對〔為了保衛台灣而戰〕. 芋薯屬 於 2003/03/26 17:30 台灣新聞媒體根本是因中國持反美反戰立場而在新聞中長期有意無意附和中國立場,鼓吹反美反戰,根本不是持著人道立場,或者是由台灣出發在看事情! 內幕 於 2003/03/26 18:51 >>中國武嚇台灣 司佳 於 2003/03/29 15:25 3月21日自由時報(自 由 廣 場 ) 作者陳昭姿╱台灣北社社員,和信醫院藥劑科主任 面對於半個世紀以來,對台灣最為友善的美國總統布希,想到他幾個月來對全世界的呼喚—選擇與我們同一陣線,或是與恐怖份子同一邊,我看到我們的相對冷台漠,始終覺得愧疚不安。當台灣受到強敵飛彈武嚇,全世界沒有人當它一回事的時候,只有這個長期盟友,不但會出來聲援,也會讓強敵看到他如何聲援。這個老大哥的適時出現,每回總是帶給我們幾分安心。雖然,有人老是算計別人的動機,將分明利己利他的行為,強化別人的「利己」,對「利他」的受益閃爍其詞,十足是得了便宜又賣乖。 住在台灣的許多中國人,儘管將妻小安頓在美國,儘管將後路舖設在美國,儘管刻意在美國懷孕生子,儘管千方百計取得綠卡,卻擺脫不了中國人嘴巴說一套,行事另一套的劣低作風—儘管情緒反美,儘管意識反美,卻創造了一個有最多高幹子弟移居美國的全球奇蹟。這種無情無義,高度勢利,只要甜頭,不要苦頭的風格,出現在一向不問是非只求私利的中國人,我毫不意外。只是,台灣人這回似乎也選擇了沉默旁觀,我覺得十分困惑。 九一一事件幾乎瓦解了美國人最可愛可敬的國民特質,從此人們不再互信,從此人們不再交心,事事防衛,步步為營。美國人想要找回他們的立國精神,美國人想要重拾生命的原有秩序,他們向全世界的盟國呼救,向曾經受助於他們的朋友求援。我們沒有軍援,沒有提供捐款,石瑞琦一句「請海珊總統離境以避免戰爭」竟然引起抨擊。才為簡部長在拉法葉案的力敵在野立委的風骨感到驕傲,隨即又為他的「石瑞琦發言不代表外交部立場」的說辭覺得錯愕。謝市長的一句「謹慎發言,以免恐怖份子抓不到美國人就找台灣人」,也讓我感慨凡人世間的無情冷漠。 當朋友遭遇苦難而欲反擊,如果你選擇隔岸觀火,如果你選擇自掃門前雪,憑什麼在你身受惡鄰武嚇之時,期待別人的正義之聲?憑什麼在你行走國際空間而受挫折之時,期待別人的情義支援? 我看不到台灣人的正義。 司佳 於 2003/03/30 15:27 呷人一口,報人一斗 針對美伊戰爭,官方相繼有總統府副秘書長吳釗燮以「反戰未必和平,反美不符台灣利益」為題發表意見,接著外交部也出現「希望伊拉克總統海珊四十八小時內離開伊拉克」的說法,就台灣與美國的深厚關係而言,理應朋友有難拔刀相助,堅定支持美國絕對沒錯,未料卻引來在野黨立委強烈的抨擊。 在野立委質疑「這種說法會讓台灣陷入被恐怖組織攻擊的危險」,並謂「台灣不必隨美國起舞」,逼得行政院不得不將「希望海珊離開伊拉克」的說法,改成「希望伊拉克四十八小時內對美國有所回應」,政府部門面對國會壓力而軟化的立場可以理解,但在野立委無事不反、惡意破壞台美關係的作法則難以苟同。 美國是自由世界的龍頭,更是「中華民國」長期最忠實可靠的盟邦,對「中國」的友善溯及清末,而民國以來無論抗日戰爭,或國民黨退守台灣面對實力懸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威脅,若非美國鼎力相助,恐怕早已赤化。 美國不僅在經濟、教育及外交上全力協助我們,甚至武力協防台灣,保障台灣縱有八二三砲戰等戰端,仍能全力發展經濟。至於最近兩次總統大選,中國以文宣及飛彈文攻武嚇,若非美國在政治上牽制中國,在武力上派遣艦隊巡弋台海,台灣政權焉能和平轉移?舉世有哪個國家曾給予我們像美國這樣慷慨且深遠的幫助?這些不是久遠歷史,而是我們多數人,包括反美人士的親身經歷,先人曾謂「呷果子拜樹頭」,又謂「呷人一口,報人一斗」,我們無法與美國並肩作戰,至少口頭上也該聲援盟邦,在野黨如果擔心恐怖份子報復,怎不對中國瞄準台灣的飛彈發出譴責?如此害怕恐怖份子,為何對比伊拉克更毗鄰台灣,武力更強悍,且對台灣充滿敵意的中國視若無睹?本末倒置的在野黨才該譴責,政府聲援美國的作法則應支持。 |
yl 於 2003/04/02 23:36 | |
Re:反戰的迷思 | |
Let us see how many myths are there in the pro-war camp! http://www.guardian.co.uk/Iraq/Story/0,2763,927849,00.html It is a very long article. But it worths the time for any thinking person.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03 21:39 | |
Re:反戰的迷思 | |
怎麼行政院青輔會與政府不同調?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4/200304030319.html (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三日電)行政院青輔會今天舉辦「GYSD青年大使自由車環台」活動,來自全台各地多個不同的青年志工團體,將以十天的時間,宣揚服務精神。青輔會主委林芳玫為先遣的車隊授旗時表示,在當前國際籠罩著戰爭與疫病的陰影下,台灣參與這波全球青年服務日活動,別具意義。 青輔會從四月三日到十二日規劃「愛與成長在服務中蔓延」的青年大使自行車環台活動,今天在授旗後從台北車站出發,路線是走台北縣新莊,然後抵達桃園縣,繞行台灣一週後,於四月十二日返抵台北市中山堂,參與「二○○三全球青年服務日」的青年大使將誓師並向外界展示服務的成果。今天出發的車隊青年,高喊「No War,No SARS」,將反戰防疫結合青年志工服務。林芳玫表示,從一個個青年學生組成的服務團隊,親身下鄉在社區為老人、小孩、弱勢團體服務,就看出台灣年輕一代仍洋溢服務的熱忱與社會關懷,她也邀約更多年輕朋友以行動加入青輔會的行列。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04 22:02 | |
Re:反戰的迷思 | |
這是真有其事,還是造假的報導? http://www.singpao.com/20030403/international/345634.html 【本報綜合報道】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名後備軍逃兵周二自首,並聲稱自己是一個由於道德原因而拒絕服兵役的人,成為自從伊拉克戰爭爆發以來,首位登記成為「良知拒服兵役者」的美國軍人。 拉丁美洲戰士圓美國夢 二十歲的芬克於去年簽字參加海軍陸戰隊,並通過新兵訓練,更接受狙擊兵射手訓練,但其後卻意識到自己不希望參與暴力行動。芬克自首前向記者說:「我沒有想過要參與暴力行動,我的信念是反暴力的,我在作為一個加州居民時用來消遣時間,以及學習新事物。」 另一方面,超過一萬名來自拉丁美洲的士兵在伊拉克為美國而戰,除了一般薪金外,他們還可以快速成為美國公民,圓他們的「美國夢」。近一萬五千名拉美裔人士部署在海灣地區,當中大部分人是美國居民但並非美國公民。不過,美國總統布殊於去年七月簽署的一項法令,讓九一一事件後服役的武裝部隊成員,在退役後可以立即申請成為美國公民。 美國居民通常要等五年才能開始申請成為美國公民,而在武裝部隊,年期已經減至三年。但自從布殊簽署法令後,擁有美國居留權的士兵在服役當天便能開始申請程序,不必等三年。 除拉美裔人為美國國籍而參戰外,無數貧窮黑人參軍是為了取得專業資格,以致黑人在今次參戰的三十萬大軍中所佔比例奇高;黑人佔總人口不足一成三,在全美一百四十萬大軍中卻佔二成二。但實際上,美國有六成一的黑人反戰,知名的黑人由國會議員至歌手,以及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均表明反戰立場。 其中一名在開戰第二天即捐軀的黑人美兵的父親,抱?虓R兒遺照在電視鏡頭前質問總統布殊:「戰爭目的何在?」 |
勇敢 於 2003/04/05 00:47 | |
Re:反戰的迷思 | |
坦白的說我是反戰的,我嚮往一種理想中的和平。 但我認為在反戰問題的雙方,都有理由,這是「存在即合理」的情形。 不過,我想指出的, |
Armstrong 於 2003/04/07 08:39 | |
Re:反戰的迷思 | |
Whos is Edward Said ?? To me, he is (and has always been) a charlatan .. although a rather convincing charlatan for some people. There are certainly many justification for the anti-war movement; however http://www.travelbrochuregraphics.com/extra/edward_Said_imperialist.htm |
Armstrong 於 2003/04/07 09:22 | |
Re:反戰的迷思 | |
More about Said, an unapologetic charlatan http://windsofchange.net/archives/002274.html http://arabterrorism.tripod.com/FAQ/said.html |
過客 於 2003/04/07 09:37 | |
Re:反戰的迷思 | |
勇敢您好: 您在NO:521_142如此提到:「今天的反戰是反侵略,是反美,但不是反美國人,不是反美國政府,是反美國破壞和平機制的錯誤政策!」 這部份具有可討論之空間. 過去十年來,武檢團猶如海珊政權的玩偶,聯合國是無力制止. 所謂的「和平機制」,其實早已蕩然無存,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
過客 於 2003/04/07 10:38 | |
Re:反戰的迷思 | |
Captain Sulu 您好, 謝謝您的指教, 您在NO:521_137如此提到:「這一次反戰聲浪從來就不是這種嬉皮式反戰。反戰者不是反對解除海珊武裝,而是反對這種師出無名的戰爭;即使不支持美國的俄德法,在二月底提出以有計劃的擴大武檢,包括使用偵察機支援武檢的備忘錄,除了採用手段的程序與美國不同外,又有何不妥之處?備忘錄中又那裡反對解除海珊武裝了?」 由聯合國武檢團與海珊政權過去十年來的武檢行動中可知,聯合國其實早已威信盡失。 美國在一年前即已注意到擁有聯合國同意的重要性,因此一再斡旋並展開與各國的溝通,最終仍告失敗。 上述提到之擴大武檢,基本上是屬於美國已然蓄勢待發之情勢下所為之計劃,即使動用偵察機支援武檢,事實上對於武檢仍無太大成效,海珊政權仍盡可於關鍵時刻「趕出」武檢團,聯合國還是沒辦法有效制止。 另外,所謂「師出有名」很重要的基礎在於「通過聯合國決議」;然已身為利益、共犯結構的「法、俄、中」三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現屆非常任理事國-德,如何可能使之通過?如何還能期望此四個國家能發揮聯合國安理會維護世界和平的理念、決心及行動? 如果強力反戰的國家-法、俄、德、中,能對十年來可算失敗的武檢,提出真正有效制止的辦法,那麼反戰是合理的;若否,只是延長了海珊政權的化武製造時間與準備時間。 美國也許應該再給予最後機會,不過,在美英向法國提出「七點建議」時,法國在伊拉克未研究之前即已先行表明拒絕。 在此情形下,若無有效制止之辦法,亦無法迅速行動,將令開戰情勢對美國愈來愈不利,相對地,對海珊政權更有利;美國若與聯合國採延續姑息,對美國而言,將造成更大危機的孳長,同時也對伊拉克鄰國及全世界和平造成更大的威脅。 |
過客 於 2003/04/07 10:58 | |
Re:反戰的迷思 | |
更正NO:521_146。 「七點建議」應改為「六項建議」。 另提供一則相關報導參考:http://www.un.org/chinese/av/radio/transcript/bt0313.htm ---------------- |
過客 於 2003/04/07 11:03 | |
Re:反戰的迷思 | |
俄美總統為國會預算但書展開電話外交折衝 中央社 事實上,蒲亭那句話並無任何權謀,他只是講出事實,因為權衡目前世界局勢及俄羅斯本身實力,如果世界超級強權美國在伊拉克失敗,俄羅斯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與貿易利益全然不保。而且如果美國失敗以後,目前俄羅斯與其密切經濟利益也無法倖免,因為俄羅斯無法忍受再一次的經濟崩盤,所以俄羅斯認為美國在伊拉克不能輸。 另外,蒲亭掌握關鍵時刻發言,他講這句話是選擇美國在伊拉克戰爭陷入最低潮的時候;跟九一一事件爆發,蒲亭在案發第一時間,打電話找到布希總統,表明俄羅斯與美國在反恐怖主義站在同一陣線的情節非常相似。 雖然稍早俄羅斯與中國大陸剛簽訂中俄友好睦鄰條約,俄國仍然義無反顧的支持美國反恐;後來美國進軍阿富汗俄國鼎力相挺,美國為投桃報李,連帶順著俄羅斯的意將車臣分離份子指為恐怖份子,美俄關係進入自蘇聯解體後最親蜜狀態。 伊拉克戰爭爆發,俄羅斯反對戰爭,為維護國家最高利益,不派兵支持美國,也不派兵協助伊拉克;俄羅斯國內所有針對美國的抵制抗議行動完全受到控制,外交上要求伊拉克問題要在聯合國的架構下解決。目標與底線非常明確,最後加上一句貼切的實話,卻發揮強大的影響力。但是在美國眾議院通過預算的但書消息傳到莫斯科,熟悉美俄關係人士指出,當時大家都呆住了,包括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俄羅斯外交部長伊凡諾夫,本來興緻勃勃要向美國國務卿鮑爾提出重建伊拉克的建議,立即緊急煞車。整個情況一直到布希與蒲亭通電話後,情況才獲得紓解。由於俄羅斯在伊拉克利益太大了,俄羅斯一定會給美國時間的,一位俄羅斯國際關係學者如是說。 |
過客 於 2003/04/07 15:27 | |
Re:反戰的迷思 | |
有關聯合國組織的墮落與腐敗, 文章參考: 墮落中的聯合國 |
yl 於 2003/04/07 22:18 | |
Re:反戰的迷思 | |
armstrong: I am surprised that you linked to the magazines Weekly Standard and Commentary and another windofchange (how apt a name! reed on top of the wall?) web sites. In the Standard article how many anti-Said scribes searched from hell to heaven to find some fragmentary words to defame Said? I do notice that Sullivan was among them. If you have any idea who he is you probably wont be so confident. In my opinion he is a whore (literally!). Those two magazines are influential neo-con rags (with strong Zionist color). In the Commentary article, I can not see what wrong with Saids reflection of his formative years. The author claimed that Said was wrong to say the 10 Bauer house was his family home by showing the deed title belonged to his aunt (inherited from his grandfather!). What a hair-splitting job! As to the dispute between Said and Lewis cited in the article in changeofwind, I would like to point out that recently an article details the inconsitencies in Lewis thoughts on issues of mideast (particularly on Iraq) between 1990 and now. (I read it from a link from the website www.antiwar.com, I did not save it though. ). I am wondering whether you had read any of those articles you linked at all. It seems to me that you just cited some polemics without thinking them over. But of course you are entitled to your opinion. It reminds me that a few years ago the right camp tried to make a big issue that Said threw a pebble across the border in Lebanon. How ridiculous and how low the rightist goons could sink to! After all, the screeds from the ultr-right camp can not dent the shining armour of Said. And he certainly does not need my clumsy attempt to defend him. |
yl 於 2003/04/07 22:45 | |
Re:反戰的迷思 | |
Let us see who is morally bankrupt and in myth! http://weekly.ahram.org.eg/2003/625/op2.htm |
yl 於 2003/04/07 23:17 | |
Re:反戰的迷思 | |
What did Said say on various issues? http://www.progressive.org/0901/intv1101.html |
reader 於 2003/04/08 00:41 | |
Re:反戰的迷思 | |
回 No. 521_141: http://www.ktvu.com/news/2081014/detail.html (the earliest report) |
yl 於 2003/04/08 00:48 | |
Re:反戰的迷思 | |
A thought-provoking passage: < < ----Lewis Carroll, |
yl 於 2003/04/08 01:27 | |
Re:反戰的迷思 | |
Sort of rejoinder to the article armstrong cited (from Commentary) by E. Said himself. http://weekly.ahram.org.eg/2001/525/op2.htm Judge for yourself who is lying! |
yl 於 2003/04/08 01:37 | |
Re:反戰的迷思 | |
Sort of rejoinder to the article armstrong cited (from Commentary) by E. Said himself. http://weekly.ahram.org.eg/2001/525/op2.htm Judge for yourself who is lying! |
yl 於 2003/04/08 02:29 | |
Re:反戰的迷思 | |
Saids rebuttal to Commentary: http://www.counterpunch.org/said2.html See how the web of lies were weaved by Weiner! |
花道 於 2003/04/08 04:49 | |
Re:反戰的迷思 | |
我很好奇是不是有些美國人認為反戦=反美? 前些日子看加拿大新聞,指出有些eBay的賣家以不接受來自不支持此戦國家的買賣 更傳出有些餐廳或旅館不招待這些國家的旅客(不過記者有去查,沒發現) 而French Fries 變成 Freedom Fries 大家也知道拉 有趣的是法語區的加拿大人反戦比率最高(不知因為是反美or反戦??) 而阿拉伯世界似乎已不是單純的反戦了 不管是對或錯,都已發生了,只希望未來承受的了這段歷史 |
Armstrong 於 2003/04/08 05:27 | |
Re:反戰的迷思 | |
I can just laugh off with this with strong Zionist color. I am sorry to say, but with phrase like this (probably one of several frequently cited phrases in Saids work), i find no reason to discuss this further. I havnt read Saids rebuttal you mentioned above.
|
yl 於 2003/04/08 08:16 | |
Re:反戰的迷思 | |
armstrong: then you should check Counterpunch and see what A. Cockburn has to say about Hitchen after 911. C.H and A. S are indeed a good pair (A drunkard and a whore!)Probably also check the Nation to see C. Hwhat he said when he quited his column. |
泥土 於 2003/04/08 11:34 | |
Re:反戰的迷思 | |
過客先生,您好。 您在NO:521_145提到:我所提 「今天的反戰是反侵略,是反美,但不是反美國人,不是反美國政府,是反美國破壞和平機制的錯誤政策!」 這部份具有可討論之空間. 極謝謝您如此理性處理。 我是研究教育的人,美國既然已將其問題向聯合國提出,我認為他就應遵守其運作規則;否則,他應該先宣佈退出聯合國。否則,出兵把對方打得奄奄一息,再抓聯合國來善後?聯合國所代表的紀律何在,如何自處?將來這一頁歷史恐怕很難講授。 如果嘲笑聯合國的功能,我可以同意,但是我仍認為美國作為一會員國,就有健全其功能的責任,對它失望也可以,但是應該以退出表態,更可以在退出同時發表譴責聲明;表示自己的偉大與失落,我不認為他可以擁有會員的身份,做出比別的弱國更加的不守運作規則的行動。 以上即是我指「美國破壞和平機制」的理由。 對不起,關於其他美國傳媒往往強於阿拉伯傳媒的種種,我無力廓清,恕不作答。 |
泥土 於 2003/04/08 11:37 | |
Re:反戰的迷思 | |
對不起,泥土就是勇敢。用了兩個名字。 |
過客 於 2003/04/08 12:49 | |
Re:反戰的迷思 | |
泥土 您好, NO:521_161所指『「美國破壞和平機制」的理由』,回溯至「維護和平」功能來說,基本上聯合國已喪失有效制止的「和平機制」。 聯合國的對海珊政權無力制止的「和平機制」,在過去十年成為海珊政權繼續製造更大量,更多樣化大規模殺傷性生化武器的屏幕,反而變成坐視海珊政權對它國威脅,對世界和平危害孳長的機制。 |
過客 於 2003/04/08 12:59 | |
Re:反戰的迷思 | |
在NO:253_121所貼之文章中,如此提到: 「判斷一場戰爭的「正當性」、「違反國際正義」與否的標準是什麼?是「國際輿論」嗎?是「聯合國授權」與否嗎? 不是。檢驗的標準,是這場戰爭的目的和手段。 這場戰爭的目的是什麼?是侵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是美帝霸權掠奪伊拉克石油之戰,還是終結海珊獨裁政權血腥統治、為伊拉克人民的自由之戰? 這是區分兩類戰爭的兩種目的,本來不難辨別。」 有關於此,該文章分三段敘述: 全文請閱: |
大傻 於 2003/04/08 20:18 | |
揭露薩達姆政權的暴行 | |
揭露薩達姆政權的暴行http://home.kimo.com.tw/jessies38/World/MiddleEast/MiddleEast_00/00019.htm 白宮新聞秘書辦公室4月4日發表報告,題目是「薩達姆•海珊統治下的生活:薩達姆•海珊政權的鎮壓與暴行史」。以下是報告全文的譯文,由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翻譯: 20多年來,對伊拉克人民的最大威脅是薩達姆•海珊政權──他殺害、折磨、強暴和恐嚇伊拉克人民及其鄰國達20多年之久。 伊拉克一旦獲得自由,對伊拉克人民歷來所犯的非人道罪和戰爭罪都將在戰後由伊拉克人領導的程式中得到清算。美國、聯盟成員和國際社會將與伊拉克人民共同努力,制訂一個有力的、可信的審理程式。 在薩達姆政權的統治下,數十萬人死於他的行動,其中絕大多數是穆斯林。 據「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2001年的一份報告,「伊拉克的酷刑受害者遭受多種形式的刑罰,包括挖眼、狠打和電擊……有些受害者被折磨致死,還有很多受害者留下了永久的肉體和心理創傷。」薩達姆指使謀殺了約40名他自己的眷屬。 薩達姆政權用指控賣淫來恐嚇其反對者,並以此爲由野蠻地將婦女斬首。從1983年到1988年,該政權發動的有記錄在案的化學襲擊導致約3萬名伊拉克人和伊朗人死亡。 據「人權觀察」估計,薩達姆1987-88年期間對庫爾德人發動的恐怖行動使至少5萬名,甚至可能多達10萬名庫爾德人喪生。 在1987-1988年期間,伊拉克政權使用包括芥子氣和神經毒劑在內的化學劑攻擊了至少40個庫爾德人的村莊。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對哈萊蔔傑(Halabja)的襲擊,造成約5000人死亡。──在恐怖行動期間,共有2000個庫爾德人村莊被毀。 在伊拉克全國約2200萬人口中占多數的1300萬什葉派穆斯林,他們的宗教活動受到極嚴厲的限制,包括禁止他們星期五的集體禱告和限制他們的送葬儀式。 據「人權觀察」說,「阿拉伯高級外交人士1991年10月對倫敦阿拉伯文報紙《生活日報》(al-Hayat)說,伊拉克領導人私下承認,在起義期間,有25萬人喪生,其中多數是在南部地區。」 「國際難民」組織(Refugees International)報告說,「政府的鎮壓政策迫使90萬伊拉克人在國內流離失所,其中主要是庫爾德人──他們爲逃避薩達姆•海珊的阿拉伯化運動(即迫使庫爾德人放棄其庫爾德人身份,否則就喪失財産)而逃往北部,以及沼澤地阿拉伯人──政府將南部沼澤地抽乾改爲農田的運動使他們逃往他鄉。另有20多萬伊拉克人繼續在伊朗過著難民生活。」 據美國難民委員會2002年估計,早先曾有將近10萬庫爾德人、亞述人和土庫曼人被薩達姆政權從「中央政府控制下的、與庫爾德人控制的北部接壤的盛産石油的庫爾庫克及其周圍地區」攆走。 「在過去五年中,有40萬5歲以下的伊拉克兒童死於營養不良和可預防的疾病,統治他們生活的政權的性質導致了他們的死亡。」(英國布萊爾首相,2003年3月27日) ──國際社會根據石油換糧食計劃謀求使伊拉克人民得到足夠的食品和藥品供應,但是,薩達姆政權不讓國際工作人員獲得確保這些物資合理分配的充份渠道。 ──自「伊拉克自由」行動開始以來,聯盟軍隊發現了堆滿食品的軍用倉庫,伊拉克軍隊將本應給伊拉克人民的食品竊爲己用。 伊拉克政權一再拒絕接受人權觀察人員的訪問。從1992年至2002年,薩達姆一直阻止聯合國特別報告員訪問伊拉克。聯合國特別報告員2001年9月提交的報告批評薩達姆政權「處決量極大」、「因政治原因的司法程式外殺人」多、以及「缺乏正當的法律程式」。 薩達姆•海珊政權經常執行即刻處決,包括: ──1984年在阿布哈?婼?(Abu Ghraib)監獄處決4000名囚犯,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09 21:58 | |
Re:反戰的迷思 | |
真正反戰的...... 是歷經兩伊戰爭、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及第二次波斯灣的苦難伊拉克人民 因為...... 誰比他們更瞭解二十幾年來多次戰爭的痛苦 |
Armstrong 於 2003/04/09 22:05 | |
Re:反戰的迷思 | |
The most ironic image: Three Iraqis holding a banner which says, |
過客 於 2003/04/10 00:12 | |
Re:反戰的迷思 | |
自從聯軍進入巴格達之後, 伊軍對伊拉克人民的威脅解除, 在昨天的電視畫面中曾看到一位伊拉克青年說道: 很高興改變了生活,但美國人休想留下來. 在巴斯拉,有一些小孩對聯軍舉起大姆指. 在今日的台視晚間新聞中, |
泥土 於 2003/04/10 00:35 | |
Re:反戰的迷思 | |
過客先生: 前次在我NO:521_161所謂 『 關於其他美國傳媒往往強於阿拉伯傳媒的種種,我無力廓清,恕不作答。』 想想,我或許可以試著以前一次美伊戰爭時,日本名人石原慎太郎、江藤淳的觀點,作為不一樣的參考觀點。解說我的觀點。 以下,引文皆引自其名作「能說的no日本<三>」,洪墩謨譯,書泉出版社。 「打從戰爭開始,我就料想到美國還是為著確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為自己的利益想要『瓜分』冷戰後的世界的『自我幻想』而不得不戰。•••是主要理由。•••」〈頁2〉〈江藤語〉 「終戰後,在布希總統屢次演說中反覆說過的,即美國在這次戰爭贏得漂亮的勝利,『越戰的傷痕終於痊癒了』。這好像是現在美國所最強調的。 〈頁3〉〈江藤語〉 「想想看,往昔歐美對阿拉伯的所作所為,比今天海珊的技倆更殘酷,不是嗎?看一下非洲北岸與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諸國的國境線可知,那好像用尺度劃出來那樣幾成直線就能明白,這是歐洲人的專橫。自從阿拉伯發現石油以來直到今日,為著支配石油利益,歐美又做了什麼好事?煽動一些當國王還不夠格的『族長』,賦與主權,讓他們稱王,任其胡作非為榨取同胞,另方則遙控操作石油價格,這不就等於歐美間接在統治阿拉伯嗎?」 如果上次海灣戰爭是如此的,這次戰爭會有多大的差別?我真不知我們應該如何相信關於這次美國對美伊戰爭的種種說辭?而未來又會如何呢?真是人類的悲劇。 |
Captain Sulu 於 2003/04/10 04:26 | |
Re:反戰的迷思 | |
過客兄: 謝謝您的回應。如您所願,我亦樂意以理性的態度與各位討論。 安理會中對立的兩造,對於解釋布里克斯的武檢報告,乃是一個文本兩種詮釋。反戰一方捉住了報告裡提到伊拉克已有善意、配合度逐漸改善中,主戰一方則表示這些伊拉克這些改善意圖拖延、不具實質意義,前者希望再給予武檢小組更多時間,並擴大武檢的規模與效率,後者則認為伊拉克陽奉陰違、毫無誠意,英國一方的提議,即已類似檢方不想動用檢查官而是要被告自動檄械自己定罪之敦促儘快做決議之舉,法德俄認為這與安理會為英美出兵即刻背書並無不同,即然法德俄所持的主張向來寬於英美之提案,當然對於英國之提議不予同意。 的確,我相信這些法德俄若與伊拉克無經濟利益上的往來,以及戰後伊拉克能由聯合國託管,並且這個樂於解放他國的國家願意自掏腰包出戰費,法德俄的行逕必然與今日大不相同,這也是您亟欲說明反戰國家偽善之所在,這都表示國際關係建構在利益與現實之上,道德外衣隨時可以披上,端看情境是什麼。如果說伊拉克有經濟利益時就成了反戰急先鋒是虛偽,同樣的,若非鷹派得勢與九一一事件,美國也不願意在抱著龐大的預算赤字去當正義之師。如果您同意國際關係乃根基於國家現實利益這個前提,那麼,反戰者主張無條件反戰與主戰者主張有解放之戰、正義之師,其不切實際的程度是等量齊觀的。要立論反戰者的迷思,揭法德俄的面具並非有力的論點。 美國不經聯合國授權逕自出兵並非第一次,如果您認為聯合國不重要,那麼大可對安理會反戰陣營就一笑置之。然而,即便聯合國再怎麼跛腳地靠幾個強權獨撐大局,聯合國的象徵意義在它實質破滅的前仍是一個政治現實,件何決策者都不能忽視反戰聲浪中所呈現出聯合國在一般人心目的的意義,無論您認為它多麼地愚昧。美國即然要訴諸聯合國,就要至少言之成理,固然鮑爾在安理會出提出不少可提供合理懷疑的佐證,但具體的事證卻尚未備便,誠然許多反戰者亦讚同要「有效制止危機孳長的辦法」,但「危機的事證」現在在何處?要讓人在生活在西方無罪推定法治價值下的人們在他們法治觀念與反暴政兩種衝突價值中做選擇,何以您認為在這種證據不足狀況下所有人該選後者? 伊拉克人民在這歷史過程中受益,看來似乎反戰陣營受到了失敗,的確,外來力量對於未開發國家間的吊詭關係向來既讓人恨又讓人愛,許多國家自身的發展歷程就無法漠視這樣的事實,況且反戰陣營在美軍精準轟炸減少傷亡的前提下,只拿軍事人員與政治中樞開刀這種作戰綱領,將戰爭如此重新的定義後,會有什麼樣的回應,是否還是主張一事無成的自由主義?反戰者在這點想必受到了衝擊。不過,國家乃是人民利益的結合體,非慈善家,出兵伊拉克若無任何實質補償,損及國力,輜銖計較的外交國策就不可能有此權衡,想必美國解決幾個犖犖大者後,此種解放正義之國策,也不會是常態了,必竟,以解放之名興師將會使美國落入是否一體適用的質疑,以道義為名必然會遭此困境,可讓美國解套者,乃是將此戰爭回歸預防國際公害為名的個案狀態,也就是證明伊拉克的大規模毁滅性武器的持有,但目前為止,證據何在?反戰者固然在受到衝擊與挫敗,但相對伴隨著的是對手的行徑讓這次戰爭的起因與結果顯得十分吊詭與錯亂。 個人認為每種理念都有迷思,反戰者亦不能豁免,但理由卻非諸位所提的論點。與諸位的論點在許多基本公設上就已不同,但個人亦十分受教,抱以相當之尊重。只是一點小弟不能茍同,由上頭所述各國種種口徑,所呈現的乃是和戰之決斷利益牽涉至大,居事者本身亦被形勢推演不得不為,如此糾結成歷史之洪流,一小小之人肉盾牌猶如螳臂擋車,巨輪輾過後無影無踪,能血肉之軀上主張反戰理念所對抗者,所對抗的是一個無情的巨靈,已是難得的勇氣了,一旦戰爭機器發動,將只被視為「合理戰損」而消失在歷史中,與歷史洪流對抗的個人向來是悲劇性的輸家,貫以笨蛋之名,似有失厚道。 另外,港燦兄用詞典雅,即使主張不同,讀來亦如沐春風,只是無暇專文回應,只能將小弟的想法寓寄於上文一併回覆,在此致歉。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16 11:06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4/200304160029.html 伊拉克戰後反戰軸心失去舞台 (中央社記者鄒明智巴黎特稿)美英聯軍按照計劃以不到四個星期的時間打垮伊拉克的海珊政權,大獲全勝,頗使袖手旁觀的法、德、俄三個反戰派國家大為尷尬,因為伊拉克戰爭的結束,國際情勢頓時產生極大的變化,反戰勢力已失去可以呼風喚雨的國際舞台。 上週末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舉行的法德俄三巨頭會議,顯然是反戰陣營為伊拉克戰後爭取最後發言的機會,希望在戰爭進入尾聲時再打出聯合國牌,給予英美「違法」發動戰爭「合法」的機會。換言之,如此法德俄三國就可堂而皇之參與伊拉克重建。 法國總統席哈克、俄羅斯總統蒲亭及德國總理施若德同聲表示,唯有聯合國出面收拾伊拉克戰後殘局才是正途。可是美英聯盟並不領情,布希政府甚至強調,聯合國應可負起人道救援的基本任務,言下之意排除參與其他重建工作的可能。 在兩天的峰會中,席哈克露出法國強烈反戰的真正目的,他聲明反對片面主義,反對超強獨霸全球事務,強調世界應該多極化,由聯合國主導國際政治情勢。但是他的論調沒有獲得迴響,德國比較實際,採取溫和態度面對美英聯軍勝利的現實。由於德國態度轉變,會後三國領袖表示這是非正式會議,不公開發表共同聲明。 事實上,伊拉克戰爭的結束,已徹底改變中東國際局勢,讓席哈克與蒲亭反戰的陣營頓時失去活動的空間,意圖組成對抗美國超強的軸心也失去了可靠的憑藉。戰前三國信誓旦旦為中東和平而反戰的口號,一致的聲調咄咄逼人,確曾令英美主戰聯盟有一陣陷入孤掌難鳴的窘境,甚至使支持美國的東歐國家都不敢公開聲援。而今情勢丕變,主客易位,連橫三國各有所圖,結盟自是難以持續。 施若德於十五日與英國首相布萊爾會晤,表達德國參與伊拉克重建的意願。他在六個月前因選舉的需要,以和平鴿的姿態出現,大唱反戰高調,以爭取中間主和派的選票,選戰獲勝,連任順利成功,自然要繼續扮白臉一陣,因此才與席哈克沆瀣一氣。但在聖彼得堡峰會中他才發現,席哈克高聲譴責美英「武力佔領」、「帝國主義殖民」,蒲亭嚴詞抨擊美英「強力推銷資本主義」、「武力推動民主革命」,與聯合國參與重建原意相去甚遠,更不想讓人誤以為意圖建立巴黎、莫斯科、柏林為軸心的聯盟,才急流勇退。 再則,德國也認為,英美聯軍的勝利應視為伊拉克人脫離專制統治獲得自由的一大勝利;而基民黨與綠黨的聯合政府也主張,北約組織雖然受到憲章的限制,不能對北約以外的地區用兵,但並非不能負起伊拉克重建的任務。上週德國外長費雪特別訪問以色列及巴勒斯坦,試圖重建以巴和平對話管道。這個作法,與法國外長德維勒班則訪埃及、黎巴嫩、大馬士革及利雅德之行,大異其趣。德國這些觀念上的轉變很能迎合英國的好感,數月來與法國同一外交步調也就此打住。 至於蒲亭也有另一套想法,面對明年春天的俄羅斯國會及總統大選,與其支持美國的伊拉克戰爭,不如反戰來得迎合選民的意向。對布希政府指控敘利亞收容海珊政權的黨羽,且可能窩藏伊拉克的毀滅性武器,蒲亭特別嚴正警告美國,既然未在伊拉克境內發現重大毀滅性武器,不應一再犯錯,輕易動武推翻敘利亞政府。 席哈克數月來努力反戰,因為美英聯軍如期完成推翻海珊政權的目標,知大勢已去,日來說話的態度已有一百八十度轉變。他在上星期美英聯軍攻下巴格達後,立即向布希表示慶賀之意,但是依法國媒體的報導,布希沒有接這通電話,席哈克頗感悻悻然。戰前,也是席哈克帶頭在聯合國安理會唱反調,威脅動用否決權,不讓美國在一四四一號決議案之外提出第二個決議案通過,力阻聯合國出面主導戰爭。席哈克態度的轉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多方反戰的努力失敗後,發現戰後中東棋盤的變局,既然無法參與伊拉克重建工作,等於坐失分享石油利益的機會。法國因力主反戰的結果,可說是裡外不是人,未來在西方陣營的地位,必然越來越孤立,甚至在歐盟集團中,恐也難再呼風喚雨了。 |
William(楓葉國) 於 2003/04/16 14:32 | |
Re:反戰的迷思 | |
敝人以為反戰人仕應該閉咀了。戰爭已結束,再反戰已無意義 美英聯軍只用了二十多天的時間便攻克伊拉克的確使某些人很不爽。首先美英聯軍的傷亡數字比上一次波斯灣戰爭還要少,使得一些滿以為美英聯軍會有重大傷亡藉以繼續反戰的人先輸一仗,其次是對平民的傷亡並沒有預期般的高,這幫反戰人仕再少了一個繼續抗議的藉口。況且戰爭既然已結束,他們更沒有抗議的空間。 反戰人仕可以不理,但作為反戰尖兵的法德俄卻處於進退兩難的時刻。敝人早就看出法德俄的反戰動機最可疑,誰不知戰事還未結束,這三國卻最先開口要求分臟。當然他們也碰得一鼻子灰。把話說得最盡的法國就在開戰前公開說過如果聯合國在戰後參與伊拉克的重建的話就等於承認美國攻伊的合法性。既然如此,法德俄現在卻要求聯合國在重建伊拉克扮演關鍵角色豈不是自相矛盾。美英當然不會讓他們佔便宜,仗是美國和英國人出錢打的,死的也是美國大兵,法德俄只管扯美英的後腿,又不出兵,現在卻要求分贓,這口氣,小布希和布萊爾怎吞下去?既然法德俄指責美英繞過聯合國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是不合法的話,伊拉克這個爛攤子理應也由美英善後。 法德俄這次明顯是押錯了注。美英在軍事上的勝利全是意料之內,唯一教人意外的是速度之快,快得他們反戰的道德理由也開始站不住腳。如果他們現在全力爭取分贓,那就說明他們的偽善,美英要是玩弄手段的話也可以主動向他們分贓,如果他們要的話,那麼他們的道德信用馬上就要破產。如果堅持原則的話,他們只有眼巴巴看著美英坐地分肥,嬴了道德,輸了利益,作為一個政治家而言,這樣的判斷是愚蠢之極。 另一方面,法德作為歐盟的大大,這次因為反美而賠上了在中東的利益,其他歐盟裡的小國看在眼裡,當然暗地裡向美英靠攏;法德在歐盟的領導能力也打了折扣。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17 15:55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279725.shtml 著眼伊國重建 法與英美修好 華盛頓記者張宗智/十五日電 2003/04/17 經過兩個多月隔空放話後,法國總統席哈克十五日主動致電美國總統布希,同意敘利亞不得窩藏伊拉克領導人,並表達他也想在伊拉克重建議題上扮演一個「務實的角色」。 傅雷雪說,布希和席哈克論及伊拉克,表示在美國努力下,有信心伊拉克會比戰前更好。此外,布希和席哈克也討論即將在法國舉行的八國高峰會議;傅雷雪說,布希計畫出席這項會議。 在回答媒體詢問兩人對話算不算「正面」時,傅雷雪說,布希總統會認為這是像談公事般的對話。 席哈克曾是反對美英聯軍對伊動武的急先鋒,甚至是第一個放話必會在聯合國安理會動用否決權,讓美英提出的第二項對伊動武決議腰斬的常任理事國,美法兩國元首還因此中斷對話兩個多月。 因此,當媒體詢問席哈克這次和布希通話是否代表誤會冰釋時,傅雷雪對此僅直接引用席哈克想在伊拉克重建議題上,扮演一個「務實角色」的談話回應後說:「我話就說到這裡,這是席哈克總統的聲明。」 但隨後傅雷雪又表示,「這是一串有趣的用辭,我想法國可以解釋那是什麼意思,我想他們可能要找他們可以扮演的角色。」 至於兩人因對伊拉克動武所產生的嫌隙是否因此消失,傅雷雪說,布希總統一直不怕明言美國與法國有成為盟邦的共同價值觀,也不怕說美國在對伊拉克動武,推翻海珊政權的議題上,「強烈不同意」法國的作法。 但傅雷雪說,美法的確有歧見,某些歧見也還存在,但這不影響布希和像法國一樣的盟邦,用談公事和專業的方式共事。 【編譯王麗娟/綜合希臘雅典十六日外電報導】英國首相布萊爾與法國總統席哈克今天在雅典歐盟高峰會舉行前,進行了約廿五分鐘「未經安排」的會談,並討論了伊拉克前途問題。 一名法國外交官指出,兩人談話時,法國總理拉法漢也在座。席哈克堅持,聯合國必須在伊拉克重建上「扮演要角」。消息人士說,席哈克認為如此一來,法國與英國即有望達成共識。席哈克還表達希望「國際社會能重新團結」。 布萊爾的發言人形容兩人的談話「相當正面」,且「十分友善,極為有用。」 他指出,兩人的會面十分偶然,兩人都在會議大樓內,布萊爾想透透氣,席哈克有相同想法,就這樣不期而遇。發言人形容兩人見面是「自然發生,未經事先安排」。他指出,兩人廣泛就伊拉克、中東、歐洲議題交換意見。 布萊爾也主張聯合國應參與伊國的戰後重建,不光是提供人道援助。布萊爾在歐盟高峰會的會外會與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會面後告訴記者說:「我們對聯合國的重要性看法一致。」 不過布萊爾的發言人指出,布萊爾認為,此時就伊國前途通過新的聯合國決議案,仍是言之過早。包括德國在內,很多國家均希望聯合國能針對伊國前途通過新決議案。 另一方面,參與歐盟會議的英國外相史卓與法國、德國、西班牙外長今天上午曾進行早餐會談。四人將在今晚與俄羅斯、保加利亞外長會談,並與安南會面。 詢及這些外長是否計畫就聯合國在伊拉克的角色發表聲明時,史卓的發言人說:「我們希望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建立共識,之後再談其他。」 由於英國與法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立場對立,媒體一再猜測,布萊爾與席哈克會否以歐洲前途為重,藉由類似握手的象徵性動作化解前嫌。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5/09 14:07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tw.news.yahoo.com/2003/05/09/international/cna/3979454.html 布希與布萊爾獲提名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八日專電)美國福斯電視新聞網今天報導,美國總統布希及英國首相布萊爾已獲提名共同角逐二○○四年諾貝爾和平獎。 |
浮水 於 2003/05/09 14:33 | |
Re:反戰的迷思 | |
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19191
前民進黨駐美代表處主任 賴怡忠博士 隨著美國所率領的多國聯軍長驅直入巴格達,統治伊拉克的海珊政權已經覆滅,伊拉克戰爭已進入尾聲,重建的工作成為目前的重點,先前國際反對伊拉克戰爭的聲浪也因局勢的變化而逐漸消退。以台灣而言,也有跨越統獨、左右、階級、宗教等各種不同意識型態光譜的國內團體與國際反戰運動連結反對伊拉克戰爭,同時也有不少人認為基於和平的價值,政府不應該支持英美多國聯軍對伊主戰的立場。在現在談論反戰對伊拉克情勢可能無多大助益,但是對於戰爭與和平的批判卻應進一步深化,反戰與和平的關係也應需要進一步的考量。 討論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區分反戰做為一種價值以及反戰作為一個政策的選擇。如果沒有提出相關的和平政策,會造成選擇反對伊拉克戰爭,在現實上就是表示要維持攻伊前的伊拉克政策。這意味著持續聯合國對伊拉克十餘年的國際封鎖、持續以英美為主聯合國部隊執行禁航任務、持續對海珊政權進行入侵式的武檢(Intrusive Inspection)以防止其在核生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研發、生產以及輸出能力、持續對伊拉克進行已歷十年以上的經濟制裁等。這些是選擇反戰後在現實國際政治的必然結果。如果要實事求是的討論反戰與和平的關係,我們就必須要討論反戰所意涵的上述政治選擇,是否會有助於和平的到來。 眾所周知,對伊拉克十餘年的經濟制裁以及國際封鎖,使得伊拉克必要的醫藥及生活物資出現極度短缺的現象,造成每年有相當數目的平民因為缺乏足夠的醫療服務而喪生。而為了執行聯合國禁航區的命令,致使美英等聯合國部隊必須長期駐紮在中東地區,尤其是科威特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地,不僅英美及其他負擔聯合國任務的國家必須長年抽調其部隊以遂行該項任務,同時更造成科威特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人民的長期負擔。更有甚者,為了獲得當地政府的合作以利於任務的執行,這些聯合國部隊無意中成為該地區不民主政權的支持者,嚴重延緩了民主改革的進程。而企圖封鎖海珊政權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技術的獲取及輸出,在現行國際出口管制(Export Regime Control)規約的要求下,使得許多民生器材因具有軍民兩用的性質,而無以讓伊拉克平民使用。持續現行的伊拉克政策,意味著伊拉克人民要繼續承受聯合國十餘年來國際封鎖的代價,在以石油換糧食(Oil for Food)的計畫下,伊拉克人民只能准許獲得最基本的生活物資,被剝奪了應可擁有的生活選擇。 此外,由於十餘年聯合國部隊駐紮中東地區被視為當地獨裁政權繼續存在的幫兇,嚴重影響民主改革的議程,已經造成阿拉伯世界具有改革意識的菁英在極度失望的情形下向恐怖主義轉向的情況。由許多基地組織(Al-Qaeda)執行自殺任務成員的背景來自於受過高等教育,所得中上的家庭來看,可以約略察覺到現在恐怖主義的主因並不完全是因為生活的貧困,而是對政治腐敗的不滿所致。我們可以這麼說,90年代中後出現與伊斯蘭宗教有關的恐怖主義,在相當的程度上與1991年波灣戰爭後遂行的聯合國政策有相當關係。我們處理問題的關鍵,似乎應該是斬斷這樣的惡性因果循環,而不是繼續維持現狀吧。 因此,反對伊拉克戰爭本身是否會帶來和平,是需要被檢討的。發動對伊戰爭固然不一定能帶來和平,但是今天中東戰亂的頻仍、恐怖主義的激化、以及伊拉克人民所受到的折磨,卻和原則性反戰所不自覺隱含的政策選項-維持現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正因為沒有提出相對應的政策主張,使得反戰的價值性論述與主戰者所宣稱的和平政策之間,無法建立對話的焦點。這也是為什麼199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東帝汶獨立運動領導人霍塔博士Jose Ramos-Horta)會公開撰文表示支持對伊戰爭(2003年2月25日紐約時報”War for Peace, It Worked in My Country”),而與過去支持東帝汶和平運動,但是現在反對美伊戰爭的人道主義朋友們在意見上南轅北轍。相信在反戰與和平的辯證間,二十世紀英國戰略史家李德哈特的名言「如欲實現和平,請先理解戰爭」,是非常值得我們玩味再三的。 (刊於4月24-31日台灣財經綜合週刊)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