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真相之一---高失業率
回 覆 | 返 回 |
小豬珠 於 2001/03/21 22:32 | |
中國經濟的真相之一---高失業率 | |
小豬珠 於 2001/01/31 08:05 發表內容: 轉載自 台灣日報2001.1.31 中國今年可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光暈籠罩,加上小三通的起跑,「前進中國」的課題最近在在國內high到最高點,人們論及大陸投資與三通,經常無法克制地無限放大中國的優點。究竟中國經濟的實情如何?由於相關報導願景多於實情,動輒以個案推論整體,使得實情更顯隱暗。 若把兩岸比喻成兩個公司,假如台灣公司只是雇用中國的過剩勞力進行加工賺錢,那是一回事。但如果因此而計畫合併兩家公司,那麼台灣就非把中國經濟仔細檢視一番不可。本文首先以中國的就業結構和失業率提供參考。 一、 就業結構 中國居住在農村的人口有66%,而農業就業人口約佔總就業人口的50.5%。在已開發國家中,農業人口比例都相當低。美國2%,法國5%,台灣7%。這些國家都進行過農工部門的轉換,也就是將許多農業人口導向工業部門,例如台灣發展勞力密集工業就是把農民轉換成勞工。但是,台灣勞力密集工業的發展是以世界龐大的市場為出口對象。 相對的,中國現階段的勞力密集工業也是以全世界為銷售對象,問題是,世界市場的吸納胃口是有限的,我們很難想像有12億人口的中國要如何再尋找一個地球來以現行的模式進行農工轉換?就這一點來講,中國的學者認為要發展服務業,把農業人口轉換為服務業勞工,但是,服務業的發展通常都有其經濟上的條件,農村人口的所得遠低於城鎮居民,消費能力非常有限。這個構想有點畫餅充飢。 二、 失業率 根據官方統計,中國城市的失業率是3%,不過,中國學者胡鞍鋼指出實際上不只如此,在1997年底,全國城鎮實際失業人口(指公開失業人員加上下崗職工中尚未就業者),實際失業率在7.5%。他估算1999年應該還要增加1-2%。不過更嚴重的則是在統計外的農村失業人口,胡鞍鋼指出,農村真實失業率為34.8%。這些龐大的失業人口,正如馬克斯所描述的是龐大的「產業後備軍」,正是中國低工資結構性的必然因素,但也因為社會保險制度不健全而形成一股「嚴峻」的社會態勢。然而,中國的就業問題顯然還沒有得到舒緩,因為國營企業經營不善,而將來的補貼解除,將失業的勞工會更多。 企業主為了低工資而到中國投資,有其邏輯,但是,若到中國投資而誇大中國國家前途一片光明,這實在很難令人想像。尤其是那些居住在台灣而相對領取較高薪資的本地勞工,或許他們該怕的是中國勞工有一天因為以經濟統合之名而長驅直入台灣勞動市場,低工資的競爭優勢若在本土上演,那才是真正冬天的來臨。
我不久前在一份平面媒體上看到的數據是 請有發現類似數據朋友提供參考
中國簡體字網站看到的: 另外:據中共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1994年發布的《目前農村社會不穩定因
中國經濟的真相之二、之三、之四、之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