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年度中國報告」摘要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VOR  於 2002/07/13 15:16
美國國防部「年度中國報告」摘要

摘要弄完後我再說說我的看法
----------------

第一部份﹕簡介
報告開章明義的表示美國對中國軍事的了解太少,
包括兩岸軍情、中共非硬體類的軍事狀況、及未來
作戰模式。

中國近年來主要發展包括﹕
–先發制人、奇襲、欺敵指導戰則的運用
–國防費用增加﹕公開數據二百億,美國估計實為六百五十億。
–訓練及聯合作戰方面的進步
–飛彈發展﹕增購短程飛彈及提昇核武載台(如洲際飛彈)
–空軍發展﹕取得Su-27及改進JH-7等先進戰機、研發和採購
精確制導彈藥(PGM)和配備反幅射飛彈、發展空中電戰平台及在
各類空中載台上裝備干擾器、繼Y-8 AEW後積極向俄國取得A-50
預警機、改進台灣海峽岸邊的空軍設施、增強空戰戰術及訓練,
且完成空中加油
–海軍發展﹕積極增進軍力投射,例如擴充潛水艇巡邏範圍
和改善海軍水面艦的防空及反艦能力、汰換舊船、民用船隻
的潛力、購入兩艘現代級並增購另兩艘、潛水艇方面的提昇
(包括宋級、基洛級和研發中的零九三型)
–防空及偵察﹕取得SA-N-7,其相關科技將帶動自製地空
飛彈的發展、研發紅旗九型。
–陸軍及裝甲發展﹕五九型坦克火炮的提昇、配備新裝甲
(如輕型坦克、兩棲坦克、兩棲人員運輸器)、持續生產
九六型坦克、縮編陸軍釋出更多資源、加強兩棲攻擊和
空運能力。
–指管通情(C4I)﹕逐步提昇指管通情並與Agat談判購買相關
軟體及設備。
–情報、監視、偵察(ISR)﹕獲得新太空系統、預警機、長程UAV
和能偵測地平線外的雷達。
–資訊戰﹕積極徵募專業人員以發展出全面資訊戰的計劃。
–電戰﹕取得新系統以提昇截收、方向偵尋、干擾能力,
另外可能正在發展GPS干擾器。
–雷射武器﹕大量投入這方面的研發,例如九零型坦克上的
ATGM 電子反制便使用雷射。
–無限電頻率(Radiofrequency)武器﹕研究可裝到飛彈彈頭或空投
炸彈的相關武器。
–太空戰﹕取得可研究反衛星(ASAT)武器的雷射裝備、
與俄國和作。

(待續)


NO:508_1
VOR  於 2002/07/13 17:34
Re:美國國防部「年度中國報告」摘要

我已經看完了,但我打字速度不快、報告長達五十幾頁
(分七部份),請各位耐心等待。
___________

第二部份﹕中國戰略目標及未來趨勢
A 國家大戰略(Grand Stratey)

•戰略目標
中國沒有發表任何正式國家戰略的政府文件,
但可看出中國企圖在兩個目標中取得平衡﹕
一、發展整體國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二、依「勢」取得最大利益及保衛國家主權,進而維持
發展國力的動能。

儘管中國領導將注意力放在國家發展上,他們時時刻刻
的估計較廣的局勢是否有潛在的威脅以隨時改正大戰略,
或增進國家利益。中國相信國家生存有賴於維護三項
因素﹕一、國家統一﹔二、穩定﹔三、主權。

假如中國捲入一場大規模戰爭,其目標的先後順序極可能
改變。鄧小平和江澤民都曾公開表示過,假如中國面臨
國家統一、內亂、或主權上的威脅,重新取得有利的局勢
將會蓋過發展國家力量的目標(例如外國侵華、中國攻台
而面臨美國介入等)。同時鄧和江也強調,在這些情況下
必須盡速在戰爭中取得有利的戰果以便繼續國家的發展。

•戰略來源
中國戰略受到古代歷史政策和現代國家發展理論所影響,
另一項因素就是廣擴國土所面臨的地緣政治方面的難題。
此外毛澤東及馬克思思想、中日戰爭及國共戰爭的教訓
無疑的也非常重要。中國並且研究及參考他國處理國際
事務的模式。

中國將遠程目標定位為國家發展及維持有利的「勢」,
並且強調幾個原則﹕「和平發展」、非武力的解決國際
糾紛、不介入他國內政、防禦式的軍事戰略、「不率先
動用核武」、支持無核武區域、且聲稱中國絕不會派兵
至國外領土。

不過這些原則不該模糊中國在國家發展方面的野心
(ambitious nature),中國對武力的態度其實是有條件
(contingent)的使用而非其強調的被動或防禦性質。
中國可能估計其模糊的聲明可使中國有餘裕的發展國力。

鄧小平的二十四字戰略方針常被引用﹕「冷靜觀察、
沉著應付、穩住陣腳、韜光養晦、決不當頭、有所作為。」
這個方針顯示出中國有意輕描淡寫的帶過其企圖心。

中國認為戰略性模糊(包括戰略阻絕及欺敵) 為影響外國政策
的重要工具。模糊及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行為的「正義本質」
可「引出」敵人和朋友。中國做出敵友判斷後再定出相關
的策略以「獎勵」朋友或「處罰」敵人,提昇自己的地位。

B 安全政策(Security Strategy)
•安全評估(Security Assessment)
如同其國家戰略,中國也沒有在這方面提出正式的聲明。
國家安全方面的領導為列寧式,黨對戰略和政策有舉足輕重
的影響。黨的地位由「雙領導」的交叉制度確立,例如
江澤民就身兼黨總書記和國家總理。

中國雖然認為中美交流有利(主要在貿易及科技方面),同時也
相信美國為未來的對手。中國斷言美國為了維持地緣戰略方面
的優勢而會遏止中國發展。北京並且將美日聯盟、美國進駐亞洲、
北約的擴張視為上述結論的證據。中國兩千年國防白皮書證實
了此點。

中國似乎相信美國飛彈防禦計劃會影響到其核武的威嚇力,
並會將此保護傘延伸到台灣,進而降低解放軍短程飛彈的威脅。

中國分析家也擔心一旦台海或南海有衝突,解放軍無法處理美軍
介入。這類的關注因美國一九九六年危機、科索沃戰爭、和最近
反恐行動中的表現而逐漸增加。此外中國也很關心日本的擴張。

除了上述的傳統安全問題外,中國也逐漸意識到其他的國際問題,
例如愛滋病、國際犯罪、毒品走私、恐怖主義、及控制大規模毀滅
武器(WMD)。因中國二十年來的改革,經濟安全、資訊安全、
全球化對國家獨立的影響也隨著中國加入WTO而變的越來越重要。

中國領導認為軍力能確保中國經濟發展、保護國家利益、和支持
中國成為亞洲霸權。儘管如此自鄧小平時代軍事現代化被放在
農工業和科技發展之後。這主要是基於整體的發展有助於
長期軍事現代化的延續。

中國發展順序方面的爭論偶爾會浮到台面上(如科索沃戰爭後)。
高層的領導雖然依舊強調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近年來開始
提供更多的資源和經費以加速軍事現代化。

評估中國的安全政策必須正視一項變數﹕台灣。阻止台灣獨立
仍為中共的主要目標。中國認為台灣獨立後會變成一個美國
的戰略基地,中國控制台灣則能擴展國防的範圍。
中國仍會持續的壓制(coercive approach)台灣,領導也一再申明
如果台灣正式獨立或抗拒統一,中國必會動武。

除了阻止台灣獨立,中國希望阻止日本的擴張。但中國
仍會重視日本科技輸入、貿易及投資。

此外中國的主要目標為阻止TMD部署、東海和南海的
主權之爭,透過各方交流組織(如ASEAN、APEC等)維護
經濟利益。

美國在這些重要的問題中仍維持其中心地位,故中國的
行動會受到美國政策(聯盟和軍事關係)的影響。中國會
試圖與美國建立穩定的關係,並同時繼續尋求降低美國
影響力的機會。

•安全政策的重要趨勢(Key Trends in Security Strategy)

不論台海衝突有什麼結果或中國政權是否改變,以下三種因素
會長期影響中國安全政策﹕
一、中國領導不太可能維持一個單元化(monolithic)的國家。
二、因全球化中國跟外界的聯結會繼續擴大。
三、將來必會有政治改革的壓力。

C 軍事戰略
中國領導認為軍隊的控制和使用,以及其他壓制工具為其
安全政策的核心。中國沒有跟美國「國家軍事戰略」相同
的文件,最接近的是「新時代國家軍事戰略指導」。

解放軍戰略家已經開始在專業期刊上討論以有限軍力達成
政治目標的有效性。軍事科技的發展也使中國作戰戰略以
壓制取代消滅模式。
•軍事戰略的趨勢
中國軍事壓制能力的發展主要為空權方面,包括飛彈和資訊的運用。
壓制模式也包括封鎖,地面部隊的使用可引起敵人的震驚(Shock Value)
從而降低敵人的意志。中國領導也可能利用經濟手段(如影響股市、
匯市、銀行)及政治和心理的脅迫。

(待續)


NO:508_2
 於 2002/07/13 17:58
Re:美國國防部「年度中國報告」摘要

Thanks, go on, please

NO:508_3
截稿來逛逛  於 2002/07/13 21:02
Re:美國國防部「年度中國報告」摘要

相關全文可以在美國國防部網站找到。
http://www.dod.gov/news/Jul2002/d20020712china.pdf

NO:508_4
VOR  於 2002/07/14 07:42
Re:美國國防部「年度中國報告」摘要

第三部份 (PRC Military Modernization)有很多有趣的細節,
可用於解放軍軍力的資料印證,基本上是第一部份的詳細解釋。
第四部份為軍事交流(Cooperation betwee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China)。這兩部份我先略過,直接跳到很多人都想看的
第五節。晚點看看我還有沒有精力翻譯剩下的,想現在馬上閱讀
的人請自己看原文。

------------------------
第五部份﹕台海安全的局勢(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A 北京對台戰略
北京對待台灣的模式向來就相當多面化,包括政經、文化及
軍事上的策略。雖然兩方都聲稱他們希望和平解決統一的問題,
北京始終不願放棄使用武力,且列出了幾個會引起動武的局勢
(包括正式台獨、外力介入台灣內政、兩岸對談無限期延後、
台灣取得核武、台灣內亂)。不過北京在任何台海危機中的主要
政治目標都會是快速強迫台灣政府在北京的條件下和談,避免
外力介入。

儘管陳水扁總統強調不會尋求台獨,北京認為台灣正走向獨立。
民進黨在2001年國會選舉增席以及陳水扁可能連任這兩個因素
使大陸鷹派的立場更加堅定。但北京透露出的訊息較複雜。

在台灣問題上,這十年來中國內部的爭論不斷。一九九六年
總統大選北京企圖以軍事演習阻止台灣選民投給台獨後選人,
一九九九年李登輝總統的「國與國」發言也使北京大搞政治
宣傳及軍事活動。不過在兩千年的台灣總統選舉中北京決定
不動用軍事威脅,在陳當選後北京低調的接觸支持統一的
台灣政經精英。此種行為的目的是忽視陳且跟陳的政敵交流,
以便在國內外都孤立陳水扁。也因此中國的領導在2001年
立法委員選舉時對國民黨減少席次和民進黨增席一事感到
相當驚訝。中國內部的爭執便是跟使用更多脅迫手法
(Coercive Options)以阻止陳續任有關。同時,解放軍也持續
的發展軍事力量以增加對台衝突模式的選擇。

•北京壓制台灣的政經選擇(Beijing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ptions for Coercion)

北京發展出一系列非致命的脅迫手法,包括政治外交、經濟、
和軍事方面。中國會企圖影響台灣政治人物,任何的脅迫
都會使台灣領導受到內部的壓力。中國領導也很清楚台灣
經濟受到台海局勢的影響,可在緊張時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台灣股市和投資者的信心。

•北京的軍事選擇
解放軍逐年增強的攻擊力使北京有許多恐嚇或攻擊台灣的模式可
選擇。假如中國選擇動武,主要目標為迫使台灣在北京
的條件下和談﹔要達成此目標必須是台灣國家意志迅速
瓦解和阻止美國介入。目前無法確定北京會使用的手段,
這極有可能是他們內部激烈爭辯的主題。脅迫模式可能
是以突然的暴力威嚇台灣,也可能是逐漸提高軍事壓力
以迫使台灣領導人採取對北京有利的政策。另一方面,
北京也可能會打破台灣軍方抵抗的能力,借此說服台灣
領導繼續反抗是沒用的﹔解放軍或許會在「繼承者會
制定對北京有利政策」的前提下,以「砍頭」策略擺平
台灣政軍領導。

脅迫模式包括而不限於﹕資訊戰、空中及飛彈攻擊,
或海軍封鎖。北京也可能在毫無預警下利用兩棲或空投
軍力快速的奪下重要的台灣設施以迫使台灣政府投降。
在未來解放軍會對「以最低傷亡成功達成任務」越來
越有信心。這類的壓制手法不止可用於台灣,也對菲律賓
和日本造成威脅。

假如脅迫失敗,北京可能會試圖攻下整個台灣島。此種選擇
需要大量的軍力而不一定成功。解放軍要像 D-Day (VOR按﹕
二戰諾曼第登陸戰) 那樣打下台灣必須要考慮幾個變數,
如沒有足夠的兩棲登陸艦、兩岸軍力、解放軍聯合作戰能力、
中國是否有能支援快速戰爭的後勤等。成功必須要有能打
多面戰役的能力﹕空襲、空降、特種部隊侵襲、兩棲登陸、
海域阻絕行動、空優戰、和傳統飛彈攻擊。儘管在這十年內
解放軍要實行這種作戰可能會遇到巨大的困難,戰役在沒有
外力介入下仍可能成功–假如北京願意接受政經、外交、
軍事方面損失的話。

•台灣被脅迫所影響的條件(Taiwans Susceptiblity to Coercion)
台灣是否會被脅迫所影響要看幾個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北京
的要求,此外就是台灣軍事的優缺點、解放軍施壓的能力、
兩岸領導人是否能在他們的政府及人民同意下達成協議
(台灣是否能以中國政經或軍事方面的損失脅迫中國,可使
台灣談判籌碼增加或降低中國的要求)、北京「在台灣反抗下
可造成更大損失」的可信度、國際(尤其是美國)是否支持台灣。

•對付外力介入
假如北京認為戰爭無法避免,他們可能會採取有限戰爭的模式,
且迅速的完成軍事目標以防他們自己賴以維生的貿易和投資
受到負面影響。這種戰略需要對台灣宣傳武力威脅,
並且持續的強調台海衝突為內政、因此不必接受國際介入。
外力若介入,解放軍的回應將是展示其威脅(或直接攻擊)
高價值資產的能力。解放軍會以不對稱(asymmetric)作戰
反制敵人的優勢。中國許多文章便證明了解放軍意圖
用不對稱方式威脅支援台灣的美國航母艦隊。

B 武力狀況 (Force Posture)
•解放軍地面武力狀況
解軍地面武力跟台灣陸軍、海軍陸戰隊比起來有相當多的
數量優勢。南京軍區有三個團(Group),戰時包括其他團以作為攻擊
主力,且多半會有空降部隊、SOF、海軍陸戰隊等支援。儘管有
數量優勢,中國的地面主力仍受到海上運輸、後勤等缺陷
的限制。不過中國正逐漸擴展空運的能力。

•解放海軍武力狀況
解放海軍在過去十年投入現代化,以質代量。不過海軍仍有
相當龐大的艦隊,包括﹕約六十艘水面艦、六十幾艘潛水艇、
四十艘中大型兩棲艦、和約五十艘的岸防飛彈巡邏艦。
這些艦艇三分之二在東海及南海艦隊。有報告指出北京
利用改裝的民船以彌補登陸艦方面的不足。

•解放軍海空軍的空中武力狀況
解放空軍和解放海軍擁有三千四百架各型戰轟機,另有
九十多家偵察機和五百多架運輸機。大部份都在東部服役。

•解放軍傳統彈道飛彈部隊狀況
據信所有中國擁有的短程彈道飛彈都部署在南京軍區,
增產的也將部署在同樣的地方。數量在未來幾年將會大幅
增加。

•在台灣戰役中可能使用的軍力
戰爭時南京軍區會變成「南京戰區」,至少會包括南京的
三個團(Group),及臨近軍區的軍隊(如廣州和濟南)、空降、
海軍陸戰隊的支援。空中軍力也一樣以南京為主,再加上
其他區域的飛機。海軍則以東海和南海艦隊為主,北海
艦隊為輔。所有的短程彈道飛彈也會在南京戰區司令的
控制下。

•戰略及戰術奇襲在台海戰役中的影響
解放軍認為奇襲及欺敵為戰爭成功的要素。北京很可能
只在確定會達成奇襲下才出兵。飛彈及空中的奇襲很可能
重創台灣大部份的戰機和破壞空防及指管通情系統。同時,
海軍也可能在無預警下攻擊台灣的水面艦艇。假如成功的
話,解放軍可護送足夠的空地部隊橫渡海峽,並在台灣奪取
一個基地。這類構想若有效的被中國納入準則(doctrine),
台灣將會越來越容易被奇襲擊傷。

•台海軍事的不平衡(Military Imbalances in the Taiwan Strait)
–飛彈﹕中國有三百多枚短程彈道飛彈可攻擊台灣,此數目
將會在短期內大量增加。台灣毫無防禦彈道飛彈的能力。
–海軍﹕儘管台灣海軍仍有質量的優勢,中國大量的潛水艇
可用水魚雷造成很大的威脅。此外水面艦艇上的反艦巡弋飛彈
可攻擊台灣船隻
–空軍﹕多年來台灣空軍一直在台海上空維持了優勢,現在台灣
仍有質量的優勢且有多出解放軍三倍的四代戰機。解放空軍目前
似乎也沒有能力同時派出大量戰機、維持大量的戰管、或長期的
維持高架次的作戰。中國飛行員的素質正在進步中,但中國最好
的飛行員仍比不上他們的台灣對手。
不過,中國空軍在現代化方面的努力以開始抵消台灣質量的優勢。
中國四代戰機的數量逐漸跟台灣相同,環境認知(Situmation Awareness)
方面也有進步。短程彈道飛彈更可以降低台灣空防和擾亂基地運作,
也能支援癱瘓台灣空軍或毀滅台灣軍事目標的作戰。依目前的趨勢,
未來幾年中國可能以短程彈道飛彈、陸攻巡弋飛彈、特種部隊和
其他的資源重創台灣所有的機場和迅速的破壞台灣地面防空和相關的
控管中心。

–地面部隊﹕中國地面部隊唯一的優勢就是其壓倒性的數量…假如
這些軍力能運送到戰場上。台灣在中國擴展兩棲能力前會維持優勢。
中國文章中很少提到這方面的發展。

•該區進行大規模作戰的缺陷
(Shortcomings in Conducting Extended Campaigns in the Region)

中國攻台是否會成功要看北京克服下列困難的能力﹕
實行作戰準則的改革、部署新裝備並發揮裝備的潛力、
進行聯合作戰、吸收科技。目前中國在近海以外範圍
作戰的主要弱點為無法保護海空通訊以防較強的海空
敵軍攻擊、差勁的反潛能力、重大的後勤及訓練缺陷、
依靠出口美日的經濟、無法取得即時情報(real-time intelligence)。
其海軍也無法對付空襲。

中國為了改正這些弱點,正在提昇海空能力、增加彈道飛彈、
改善後勤、分散出口(尤其注重歐洲)、積極取得可提供即時情報
的載台和預警機。

C 2000到2001期間對台灣嚇阻能力的評估
近年來解放軍不斷的進步,如陸軍增加訓練節奏和裝備提昇、
海軍人員摸熟軍備和增強海域監視能力、空軍部署Su-30。

•台灣國防改革
自九零年代中期以來,台灣在政經方面的進步使台灣軍方也
開始解決軍事方面的缺陷,如不透明的軍事決策過程、大陸軍
主義、軍事高層的保守文化。為推行改革,立法院在公元
兩千年通過了兩個大型的國防改革法案,於2003年實行。

(VOR按﹕法案內容略)

如果法案實行成功,可增強「民控軍」和減少軍種本位
主義 (尤其是台灣戰略方向及計劃),更可推行聯合作戰以
抵抗解放軍逐漸現代化的海空軍和二炮部隊。儘管有這些改革,
台灣國防在整體預算比例中逐年下降將會造成台灣軍隊現代化
的困難。
–地面部隊﹕台灣陸軍在九零年代中期有 250,000 以反登陸
為目標的軍力。1997至2001,精實案將全部軍力 440,000 縮減
為 385,000 ,並注重陸軍的精簡。縮編後陸軍剩下 200,000 人。
儘管過去五年陸軍已有進步,但還是有許多的缺點,尤其是
聯合作戰和發展專業 NCO 的部份。
–海軍﹕因精實案,台灣海軍在基本結構不變下由55,000 縮減
為 45,000 人。台灣海軍組織運作良好、其軍備通常保持的很好、
領導也很了解己方的優缺點和所面臨的威脅。海軍並且由國外
取得了幾項重要的硬體裝備,因此整個艦隊較新且有不少作戰
潛力。儘管如此,海軍無法有效的跟陸空軍合作,聯合訓練太差
也太少。最糟糕的是海軍無法同時進行多種任務。
–空軍﹕從某方面來說空軍近年來的發展跟海軍很類似。空軍從
55,000縮減為45,000,基本結構不變。台灣空軍軍官非常專業且
非常努力。在維持舊裝備方面台灣空軍也展現了不少才能。
空軍高層正努力的解決空軍飛行員短缺的問題,延長
最低服役期、提昇薪水、擴充徵募人員。雖然數量上
輸給解放軍,台灣空軍的武器及訓練在質量上超越敵手。
但據了解台灣空軍人員(尤其是戰鬥機飛行員)的工作量過大。
飛行訓練仍注重在防禦空中反制任務,但很少進行不同
(dissimiliar)的空中訓練 (VOR按﹕dissimiliar好像是指模擬
敵人的敵我空戰訓練)。


NO:508_5
VOR  於 2002/07/14 10:08
Re:美國國防部「年度中國報告」摘要

OK,現在來談談我的看法。(剩下的我懶的再翻,抱歉 ^_^)

這篇報告沒什麼新意,有關中國戰略部份跟蘭德公司、兩千年的
報告差不多。相關數據雖然很有用,也只有對照的功能而沒有出
人意表的新發現。

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幾點﹕
1 強調解放軍注重奇襲
這點倒是兩千年的報告沒有提到的,今年卻反復提起。

「奇襲」(Surprise) 這個概念其實自古以來東西方的軍事著作都必
然會提到。然而在實際運用時,奇襲一般被視為軍方喜歡的多餘
輔助,很少被指為決勝負的關鍵。如果解放軍確實實行此種思想
準則,台灣必須特別警惕,並且貫徹「戰略嚇阻,戰術欺敵」的
原則。台灣無疑的是先天上的弱者,所以必須實行所謂的毒蠍論,
宣揚自己的實力以嚇阻敵人的侵略。在戰術上則該徹底相反,用
盡各種手段欺騙、混亂解放軍,以降低中共攻台第一擊時可能造
成的損傷。

另外就是應該積極研究解放軍奇襲的模式。奇襲不單是指在敵人
毫無察覺下攻擊敵人﹔事實上我們可能很清楚有關中共攻擊的細
節,卻仍被其攻擊之處、時間或節奏弄的措手不及。簡單的說,
奇襲成功有三要素﹕秘密、速度、力量。秘密指的不但是隱瞞動
向,且混淆敵軍。速度不是指事事都要像閃電般的進行,而是要
比敵人還快。力量不單是使用足夠的軍力,而是有效的攻敵於不
備之處 (也就是解放軍所謂的點穴戰)。

台灣自然應該針對這三點做出反制。奇襲再怎麼秘密,都不可能
完全不讓下屬知道,這違背用兵必須反復訓練的原則。儘管如此,
台灣偵測、監視方面還有待加強。繼戰機偵察逐漸減少後,台灣
應該積極尋求替代模式,尤其該致力於太空科技及無人偵察機的
發展。此外就是情報人員的滲透。解放軍也慣用欺敵戰術,唯有
情報人員才能直接確認情報真假。速度方面,便是老生常談的搞
好指管通情和將軍力機動化。沒有有效的指管通情系統,再快的
軍隊也沒法及時的以適當的情報下達準確的命令。機動化方面,
陸軍尤其應該檢討。解放軍快,我們就必須比他們更快﹔身為弱
方就要有必須事事比敵人強的準備。後勤更是達成快速部隊的要
素,一樣是台灣軍方應該檢討的項目。別的不說,單就前一陣子
有人提起的空軍飛彈存放的問題﹕四種戰機六種空對空飛彈,基
地只存放部署在該基地戰機使用的飛彈。如果一個基地被癱瘓,
戰機被迫轉場,沒有可用飛彈怎麼快速反擊﹖力量方面,國軍在
建構掩體、要塞地下化等都有所建設。最主要的還是要剔除一切
所謂「不可能」的說法。一般專家常談的什麼地形、後勤、軍隊
傳統、攻擊模式方面的困難常常被誇大了。分析者往往忽略了舊
問題可用新辦法解決、新武器可提供新模式、並且許多難題只要
願意花出代價就可克服。

當然,上面囉哩羅嗦的講了那麼一大段都是「知易行難」的東西。
隨便喊喊幾句人人都會,是否能解決還有待國軍的努力。

(待續)


NO:508_6
VOR  於 2002/07/15 09:09
Re:美國國防部「年度中國報告」摘要

2. 值得注意的武器細節和數據
•海軍防空
報告說﹕
Only about twelve of its destroyers and frigates are outfitted
with SAM systems; the others are only armed only with AAA
and possibly man-portable air defense systems. In addition,
PLAN warships lack teh modern air surveillance system and
data links required for area air defesne missions.

幾年前就有人提到中共海軍意識到防空方面的缺點而著手
改進,看來進展蠻慢的,只有五分之一有較好的防空系統。

•共軍海軍新船艦
在「大型水面作戰艦」一欄,報告說﹕
By 2010, another new destroyer class probably will begin
to enter the fleet, as could a new frigate.

•新潛艇服役
在「核能潛艇一欄」﹕
The first Type 093 Class SSN probably will be operational
sooon after 2005. It eventually will replace the HAN Class SSNs,
all of which China will withdraw crom service by 2020.

•在「反輻射飛彈發展」部份,報告先提到FT-2000 和
FT-2000A ,然後說﹕
There is no information indicating that any country,
including China, has expressed an interest in acquiring
either system or that either system has progressed beyond
the conceptual phase

因此許多文章提到的什麼「預警機殺手」已經少量服役
的消息很可能是錯誤的。

•Su-27 的數量
報告說台灣有「多出解放軍三倍的四代戰機」。
340 / 3 = 113 (再算寬鬆點一百三十架)
依照買的扣一扣,各位可以粗略的估計出年產量多少。


NO:508_8
sohonor  於 2002/07/15 15:04
轉貼佳文

2002.07.15  中國時報
從「解放軍軍力報告」看臺海軍事均衡
梅復興


日前出爐的美國國防部二○○二年度「中國解放軍軍力報告」,雖無太多真正驚人內容,而且針究臺海軍事態勢之討論篇幅亦頗為有限,然對我國軍方仍有相當的啟示空間。

首先,各媒體報導多所強調的台灣海空軍優勢逐漸流失一事,其實並不足奇。蓋在中共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防預算持續以二位數百分比成長、而其排名全球第二位的實際國防支出更是我國八倍以上(六百五十億vs.七十餘億美元),兩岸軍力的逐年消長乃必然趨勢。基本上解放軍還是要到二○一○年左右才能匯聚較大規模之現代化海空軍兵力(第四代戰機、新型作戰艦艇等),對臺灣暨西太平洋的美軍構成較嚴重的威脅。這一點,基本上與今年國軍「漢光十八號」演習兵棋推演相符。

比較重要的是,中共軍事現代化的屬性、走向與具體作為,尤其是表現在其戰略、用兵思想及作戰準則上的進化,在在彰顯中共正有計劃、有條不紊的轉型其整體國防戰略和戰役指導成一個以「先制震撼、詭詐欺敵、奇襲致勝、速戰速決」為核心的對臺軍事態勢,以配合北京以政治脅迫為目的之「以戰逼和」對臺整體方略。面對此種發展,我方應該積極研擬具體的反制之道,並認真將其落實於兵力整建、準則發展和戰略調整工作。更值得我們省思的是,在戰略思想的開發工作上(包括「境外拒敵作戰」、「戰爭終結」等課題),我國軍方(乃至與整個國家安全體系)進 展迂緩、著力不深,顯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與資源投入。

美國國防部在此次的報告中開宗明義的坦承其對中共之瞭解存在若干落差。即,臺海兩岸雙方之政軍思維與運作、共軍之所謂「無形戰力」(如訓練、後勤、指管能力、特種作戰等)、中共之新興戰法(如彈道飛彈及資訊作戰等)對兩岸軍力均衡之影響。在報告正文當中(尤其因為日前公布的是非機密的版本),也可經常看到美方對關於中共情資不確定的例子,顯示美國對中共軍力及用兵構想等方面之研究仍待加強。有鑑於此,我國軍方應該針對共軍準則發展的情報加強合作交流。據瞭解,軍情局多年來持續蒐集此方面情資頗豐,參謀本部似宜考慮責成(態度趨於保守的)「聯二」(情報次長室)更積極的開放予美方,以有利於臺美雙贏。

在軍事技術議題方面,今年度報告之部分內容亦足提醒、啟發我軍方正視一些系統觀念的重要性。舉例來說,無人飛行載具(UAV)乃是近年來國際間發展最快速的技術之一,此次美國國防部的報告所提中共解放軍對於無人飛行載具之投資與運用狀況,很值得注意。該報告亦指出,共軍正透過籌獲新型之衛星偵察系統、空中預警機、長程無人飛行載具、及超地平線雷達、水下偵測系統等以增強其對西太平洋區域海上目標之掌控能力,並結合引進國外技術發展一套全軍可使用之聯合作戰管理、戰區武器管制與指揮管制系統。中共此發展趨勢,足為我軍方啟示。蓋制海作戰能力主要取決於在遠程廣闊海域準確獲取目標之能量,而非飛彈等武器之絕對射程。也就是說,不是能打多遠,而是能看多遠,才決定武器系統的有效距離。我軍方在擬定未來作戰需求與建軍投資排序時,切須充分融會此一(中共顯然都已逐漸重視的)道理。

今年度的報告對台海安全評析部分,與一九九九年的報告內容相比,因為缺乏細部討論與動態均衡分析,只有對臺灣軍力優缺點之評述較具參考價值。其中尤以下列五點值得注意:

一、國軍亟需加強三軍聯合作戰能力。這不僅事關台灣自身能否將量較小但質較精的部隊藉由統合行動發揮出較高之有效戰力,更會直接影響到在臺海發生嚴重衝突時臺灣軍隊配合美方馳援兵力遂行聯合作 戰(combinedoperations)之可行性。對美臺雙方來說,都極為重要 。

二、臺灣的飛彈防禦能力微不足道。美國國防部官員其實十分關切台灣近兩年來對於增強反飛彈戰力計劃遲滯不前的態度。我軍方應該透過適當溝通管道向美方詳盡說明在此方面的建軍構想。

三、陸軍對於建立專業士官制度,仍力有未逮。美國國防部的報告雖未深入分析,但部分美軍方人士私下討論時卻顯然認為台灣陸軍確實需要進一步精簡,,以更有效集中運 用現有士官人力資源。

四、海軍同時執行多重任務的能力不足。海軍顯然需要檢討其各級訓練課表以及綜合訓練、協同作戰演訓之設計、程序與模擬實際作戰狀況的真切性。當然,加強訓練除了更積極的領導作為以外,尚需要資源配合。在合理的範圍內,國防部應與參謀本部協調,設法在來年的作業維持預算中適度增加訓練經費之比重。

五、空軍人員(尤其飛行員)工作量可能過於沉重,而且飛行訓練仍僅著重防禦性制空作戰,其他戰術訓練精進顯然仍嫌不足。筆者曾與美方人士交換意見,蓋認為台灣空軍飛行員基礎飛行課目與視距內空戰戰術雖多能掌握,且年度飛行時數也大致能達到北約標準。但在新一代戰機陸續成軍後,偵測系統性能與武器射程均大幅增加,操作複雜性亦提高,然而我戰鬥機飛行員卻因種種因素始終未能就高級戰術課目訓練獲得顯著精進。針對此問題,空軍可委派一位高級長官(如副總司令級者)責成並授權予空軍作戰司令部配合作戰署督導各作戰聯隊修訂訓練計劃並確實追蹤執行成效。參謀本部也應該重視並大力 支持、 推動此一對持續確保我國空優至關重要的工作。

(作者為「臺海軍情研析中心」TDReview.com執行長)



NO:508_9
cchs(otway)  於 2002/07/15 22:44
Re:美國國防部「年度中國報告」摘要

我至今看完約1,500本中華民國出版的軍事著作, 其中95%是翻譯國外原著作品, 真正有原創性而且具啟蒙性質的國內軍事著作寥寥無幾, 從數量龐大的軍方內部著作中, 還看不見RMA in ROC該有的成效.
VOR及梅復興的專業評論指出現階段國軍架構缺陷所在, 因為沒有閱讀到現役總司令級以上將領的報告, 所以, 很難知道軍方領導階層是否已經有解決之道??
蘇紫雲提出[境外決戰]引發喧嘩爭議; 林宗達研究解放軍的著作只限於敵情軍備資料報告, 除了明顯引發政爭之外, 都沒有沒有多大參考價值.
唐飛在立法院國防部年度報告中的主戰武器數量, 可以讓具備軍事專業素養者反推出概略的國軍作戰思想組織. 美國國防部「年度中國報告」畢竟不是為台灣而寫, 是為美國所為, 中華民國91年度國防報告書至今未有面世的訊息, 否則兩相對照, 應該有些分析結果.
反彈道飛彈或巡弋飛彈的有效作法, 可能是特種部隊深入敵後打擊敵人二砲部隊, 將戰場轉移至敵境內, 使解放軍無法有效發揚飛彈飽和攻擊. 因此, 台灣需要實施這種主動防禦作戰所需的軍備, 若是等到解放軍奇襲成功, 那等於是韓戰翻版! 當年美軍8軍團的釜山防衛圈與仁川登陸都可能無法運用於台灣, 小說[台灣的最後一夜]內荒誕不經的陳述, 可能成為先知的預言.....
英法軍根深柢固的陣地戰思想, 在1940年後屢敗於德軍機動戰思想. 直到1944.06在美軍海空共同參與下地面部隊以牙還牙, 使德軍反陷於陣地戰防禦模式中, 在東西兩戰線夾攻下崩潰.
越戰武元甲掌握美軍戰略思想, 以游擊戰反制機動垂直作戰, 雖然北越軍民傷亡慘重, 終於讓胡志明取得政治勝利. 1991年美國協助科威特復國, 卻在1993年索馬利亞; 1999年南斯拉夫; 2001年阿富汗等地, 讓盟邦軍民陷入永無寧日....
根據中國朝代興替的歷史經驗, 北京堅持政治上一個中國的內涵, 就是內戰模式的持續, DDP在軍事上想要國際問題化, CCP卻想盡手段要國內化, 最後只有在經貿上較量. 問題是那一邊政權會因為輸不起而發動戰爭???
國軍長期習慣於國共內戰模式 加上1958年後大多數沒見識過解放軍活人模樣 1988年台灣民主化後因為反戰勢力壯大 因此台獨勢力公開宣揚獨立 這很類似英國與北愛爾蘭的關係 如果兩岸關係逐漸正常化 就PRC而言 Taiwan(北京不承認1950年後的ROC)就像加拿大安大略省 兩德模式可以是解決僵局的方法
而KMT的邦聯模式顯然是繼承大陸時期的模式 嚴家其提出聯邦論時被CCP政治迫害 因此兩岸在1980~88年的和平統一勢力在1989.06.04後宣告失敗 1992年李登輝任總統後 KMT內部分裂加劇 1993年新黨及2000年PFP都是1950~2002年KMT的舊勢力組合 對大陸民眾持友好 與CCP是世仇 DDP則成為CCP; PFP; NKMT的共同敵人. 國軍職業軍人思想產生嚴重錯亂也是根源於時局變化, 當領袖與國家主義三足鼎立時,責任與榮譽如何認定?
PRC也面臨CCP受到新興政治經貿勢力挑戰的考驗, 類似ROC蔣經國時代威權統合體制遭受內憂外患, 解放軍經歷兩次裁軍, 然後兩岸因政治差異進行軍備競賽, 就像Eric Hobsbawm所評論 世界進入革命(1789~1848);資本(1848~1875);帝國(1875~1914);極端(1914~1991)的年代, 亞洲如今也很類似.
軍隊國家化是由民族國家利益應該超越政黨利益而來, 軍人有選擇黨派的權利, 只是要區別清楚黨國差異, 否則歐洲法西斯制度就會死灰復燃 .
嗯, 離題太遠了!! Tea time coming.....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1&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