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英德海戰史專輯之一︰ 普特列河口海戰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路過的人  於 2002/07/08 12:54
二戰英德海戰史專輯之一︰ 普特列河口海戰

1. 為保持文章完整性, 本欄恕不接受任何回應。若有任何意見及批評,
煩請移駕至網友留言欄發言,並請各位先進多批評指教。

2. 本文為敝人自行參考書籍及相關資料寫作而成,版權屬敝人所有,
未經敝人許可請勿任意使用,否則後果自負。


NO:477_6
路過的人  於 2002/07/21 13:03
Re:二戰英德海戰史專輯之一︰ 普特列河口海戰

二戰英德海戰史專輯之一︰ 普特列河口海戰

前言︰

普特列河口海戰(The Battle of the River Plat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英德雙方第一次的大型艦隻戰鬥,於二戰海戰史上有其獨特的地位,值得一提。
同時由此次海戰之蘊釀過程中,可以看出一個優秀的指揮官,
能根據其專業素養、實務經驗及情報分析,作出正確的猜測及迅速的決斷;
相反的亦可看出如果指揮者忽略現實狀況及忽視上級之作戰指導原則,
後果可能將使自身陷入危險之中!

凡爾賽條約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海軍的限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19年所簽署的凡爾賽條約,
對戰後的德國海軍作出極為嚴苛的限制。
德國只被允許保持六艘前無畏艦(pre-Dreadnought)型之老型戰鬥艦、
六艘輕巡洋艦、十二艘驅逐艦及一些小型輔助艦艇,
並不得擁有任何飛機、航空母艦及潛艇。條約隨後作了些許放寬,
允許德國多保持兩艘前無畏艦作為備役。
德國海軍的兵力規模被限制在總人數15000人,其中軍官役期25年,士官兵役期12年。

於條約中同時規定,上述船隻於年滿20年後得興建新船艦加以替換。
但是替換戰鬥艦的新艦隻不得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1吋(280mm);
替換巡洋艦之新艦隻不得超過6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6吋(152mm)。
新驅逐艦的噸位不得超過800噸,大型魚雷艇不得超過200噸。
整個條約實質上,將德國海軍定位成一隻只能執行本土海岸防衛的小型兵力。

裝甲艦( “Panzerschiffe”: Armored Ship)的設計理念:

於1920年代,德國海軍所擁有的八艘舊型前無畏艦
(均配備4門11吋炮及14門6.7吋炮,極速18.5節,但防護力不佳)即將屆臨20年役期;
因此德國海軍開始研議建造新艦隻以汰換舊艦。
當時德國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可能之法國及波蘭同盟。
德國海軍可能面臨法國海軍派遣巡洋艦支隊進入波羅的海,
威脅及封鎖德國的海岸地區;而法國更可能派遣其戰鬥艦支援其巡洋艦支隊。
因此新艦隻之設計必需要考量及因應此種威脅。
於1920年代早期,多種可能之新艦構型曾被提出討論,但都不能令德國海軍當局滿意,
而且當時德國的魯爾(Ruhr)工業區尚被法國派兵佔據,造成大口徑火炮的設計及生產
受到相當限制;因此德國決定將建軍重心先放在建造新型輕巡洋艦
(Konigsberg class: 配備9門5.9吋炮,極速32.5節)及建立大型魚雷艇艦隊,
但仍繼續新艦的構型研究,希望能從多項限制因素中得到最好的妥協方案。

1927年法國自魯爾區撤軍,此舉使用德國加速思考新型重型艦隻之建造計劃。
同時根據當時各主要海軍大國所簽署之華盛頓限武條約(The Washington Treaty)
作新艦隻的設計理念參考。由於華盛頓條約限制戰鬥艦噸位不得超過35000噸、
主炮不得超過16吋(406mm);巡洋艦噸位不得超過10000噸、主炮不得超過8吋(203mm),
因此新艦隻的最低標準隱然成型:主炮口徑11吋,極速至少26節。

此型裝甲艦使用當時還算新技術的焊接(Welding)以節省重量,
並使用柴油主機以節省空間。在最後構型確定後,此新型裝甲艦的首艘即於1929年
安放龍骨,1931年下水,命名為德意志號(Deutschland);而於1933年完工。
第二艘則作了些許修改,於1931年安放龍骨,而於1934年完工,
命名為希爾上將號(Admiral Scheer)以紀念這位一次大戰時德國海軍中最勇敢、
最具進取心的將領。而此級裝甲艦的最後一艘則於1932年安放龍骨,1934年下水,
1936年完工,命名為格拉夫.斯比上將號(Admiral Graf Spee),
以紀念另一位於一次大戰時十分傑出的德國海軍將領,
並由格拉夫.斯比將軍之女主持該艦的擲瓶下水典禮。
格拉夫.斯比將軍曾於1914年率領德國的亞洲艦隊執行作戰,並於智利外海
殲滅英國的追擊艦隊;最後於意圖率艦隊突擊英國福克蘭群島時
被英國優勢兵力攻擊,隨同其旗艦夏恩霍斯特號(Scharnhorst)沉沒殉職。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基本性能諸元:

艦身長度617呎,船幅寬71呎。
基本排水量12100噸,滿載排水量16200噸
(還是超重違規了,不過至少看起來像是10000噸級的船)

武裝為11吋主炮6門(三聯裝炮塔兩座,前後各一),使用54.4倍徑SKC/28砲,
其最大仰角正40度,最大射程約36km;副炮為5.9吋8門(單裝炮塔,左右舷各4門),
其最大仰角正30度,最大射程約22km;6門4.1吋(105mm)高射炮(雙聯裝三門);
8門37mm機炮(雙聯裝四座);10門單管20mm機炮;8門21吋(533mm)魚雷管
(位於艦尾,4聯裝兩座,左右舷各一)。

全艦共有三具光學測距儀負責火炮射控,其中兩具為10m級:一具位於塔狀主桅頂端,
一具則位於艦體後方之後射控站;另一具則為6m級,位於前方指揮塔。
此三具光學測距儀均屬立體鏡式光學測距儀(Stereoscopic rangefinder),
由著名的蔡斯公司(Zeiss)所製造,具有極佳的測距功能。
此外此艦亦配有一架Ar-196水上飛機擔任偵搜工作。
於1938年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加裝了一具實驗型海拍(“Seetakt”)FuMo搜索雷達,
該雷達之波長60cm,是世界上第一具海軍用雷達。

裝甲保護為主裝甲帶(Main Belt)3.15吋;主裝甲甲板(Main Armored Deck)1.8吋;
主炮炮塔正面5.5吋,側面3.3吋,主炮塔炮座(Barbette)4.1吋。

動力則由MAN公司所製造的8座2行程9汽缸的柴油主機所提供,
共可提供56800匹馬力,時速26節(測試時曾達28.5節)。
使用柴油主機使得此級裝甲艦擁有極長的航續距離
(以18節之巡弋速度可航行16000浬)。

簡而言之,這型裝甲艦的設計理念乃立足於兩點之上:
速度能快過任何火力比它強的敵艦;火力強過任何速度比它快的敵艦。
由於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裝甲艦的噸位其實與其它各國的重巡洋艦相距不大。
雖然被暱稱為所謂〝袖珍戰鬥艦〞(Pocket Battleship),
但事實上此名稱是有些名不副實。裝甲艦的裝甲與真正的戰鬥艦(Battleship),
甚至於與戰鬥巡洋艦(Battlecruiser)相比均相去甚遠,其設計只假設
能於16000-18000m擋住重巡洋艦的8吋炮之炮火。而當裝甲艦設計及建造當時,
全世界海軍中火力及速度均強過它者,僅有英國海軍的三艘戰鬥巡洋艦,
而當時的德國海軍可是壓根就沒考慮過與英國為敵的可能性。

與其噸位相仿的巡洋艦相比,裝甲艦強調火力而犧牲速度,而裝甲保護則相去不大。
而雖然裝甲艦的原始設計並不是用來專門用作通商破壞作戰,
但因柴油主機所提供的高續航力及迅速反應能力,使得裝甲艦成為極具潛力的
通商破壞作戰用艦艇,此點使得英國特別注意德國裝甲艦的發展。
而法國也感受到威脅,立即針對應付德國的裝甲艦而專門設計建造兩艘鄧克爾克級(Dunkerque Class)戰鬥巡洋艦
(8門13吋炮,16門5.1吋高平雙用副炮,主裝甲帶9.5吋,最高速度29.5節)。

二戰爆發:英德雙方海軍兵力比較

希特勒於1933年起掌握德國的大權,未幾即公開宣佈不受凡爾賽條約之約束,
並近一步擴軍。隨著英德雙方於1935年所簽署的英德海軍協定
(Anglo-German Naval Agreement),德國被允許可擴增海軍水面兵力
至相當於英國的35%,潛艇兵力至英國的45%,德國海軍因此得以開始〝合法〞的
擴增並建造更大的水面艦隻,包含建造中的兩艘夏恩霍斯特級(Scharnhorst Class)
戰鬥巡洋艦及設計中的兩艘俾斯麥級(Bismarck Class)戰鬥艦。
而德國海軍更雄心萬丈的擬定了極大規模的平衡建軍計劃:z計劃(Z-plan),
希望能在1946年時擁有六艘H級(H-Class)超級戰鬥艦
(標準排水量56000噸,8門16吋主炮,最大速度30節)、三艘O級(O-Class)戰鬥巡洋艦
(標準排水量32000噸,6門15吋主炮,最大速度34節)、五艘重巡洋艦、
四十四艘輕巡洋艦、六十八艘驅逐艦、九十艘大型魚雷艇、約兩百五十艘潛艇
及至少兩艘航空母艦,此舉將使德國海軍有與英國海軍一博的實力。
希特勒亦多次與當時的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將軍(Adm. Erich Reader)表示
至少於1944年前不會與英國為敵,雷德爾因而致力於軍力平均發展的Z-Plan。

但未幾年後歐洲即戰雲密佈,局勢很快轉變為大戰一觸及發。
當1939年9月1日德軍越界侵入波蘭之時,德國海軍的實力與Z-Plan之計劃相比,
還只是個零頭!

大戰爆發時德國海軍的總實力為兩艘夏恩霍斯特級戰鬥巡洋艦、三艘裝甲艦、
兩艘希伯上將級(Admiral Hipper Class)重巡洋艦、六艘輕巡洋艦、
三十四艘驅逐艦及大型魚雷艇、五十五艘潛艇,而兩艘極有威力的俾斯麥級戰鬥艦
則尚在建造中。

英國則有十二艘戰鬥艦、三艘戰鬥巡洋艦、六艘航空母艦及五十九艘各式輕重巡洋艦;
法國則共有七艘戰鬥艦及戰鬥巡洋艦、兩艘航空母艦及十九艘各式輕重巡洋艦。

而德國的兩艘夏恩霍斯特級戰鬥巡洋艦甫完成改裝並進行測試中;
三艘裝甲艦中的希爾上將號又正有機械上的問題;
重巡洋艦希伯上將號亦在進行海測中。因此,大戰爆發時德國海軍最有作戰能力的
大型水面艦隻只有兩艘裝甲艦德意志號及格拉夫.斯比上將號。
而為因應武力解決波蘭可能面臨的英法兩國反應,
1939年8月21日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受命啟航,
而其專屬補給艦老馬克號(Altmark)則早於8月3號即啟航前往定點待命;
德意志號則於8月24號與其專屬補給艦Westerwald號同時出航,
依作戰計劃駛往定點待命,準備實施通商破壞作戰。

(未完待續......)


NO:477_7
路過的人  於 2002/12/04 14:21
Re:二戰英德海戰史專輯之一︰ 普特列河口海戰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通商破壞作戰旅程

當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出航時,艦上共有1100餘名官兵,其中包含操作電子截搜系統(E.S.M.)的專門人員;及數名來自商船船隊,對於商船航路十分熟悉的海軍備役人員。
而艦長則是該艦成軍後的第三任艦長漢斯.蘭斯多夫上校 (Capt. Hans Langsdroff)。

蘭斯多夫時年45歲,生於1894年,於1912年成為海軍官校學生,並以極優異的成績畢業。
於一次大戰時先後於巡洋艦及戰鬥艦上以魚雷官之身份任職,並曾參加著名的日德蘭(Jutland)海戰。他隨後獲任命指揮掃雷艇隊,並因功獲頒鐵十字勳章。
一次大戰結束後蘭斯多夫留在海軍中,並曾歷練於許多不同職務,被認為是德國海軍中
最優秀的軍官之一。與日後英國的宣傳不同,蘭斯多夫事實上十分同情納粹主義,
但還不算是狂熱的納粹主義信徒。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及德意志號於出航前,均收到來自德國海軍司令部對於
通商破壞作戰的特別指令,於指令中特別強調〝除非與執行通商作戰之任務直接相關,
否則禁止與敵方兵力交戰,即使對方是弱勢兵力亦然…〞,此點令蘭斯多夫頗感不滿。

當1939年9月1號德國侵入波蘭時,格拉夫.斯比上將號與其補給艦老馬克號
正位於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之西南方。 9月3號英國與法國相繼對德宣戰,
隨後格拉夫.斯比上將號收到作戰指令,駛往第一指定作戰區域:自由城(Freetown)
以西400-500海浬之海域待命。但由於德國希望能對波蘭速戰速決,
將使得英法兩國接受現實並與德國妥協,再加上於9月3號英國郵輪雅典號
(Athenia)被德國潛艇誤認為武裝商船而被擊沉,使德國受到國際壓力及譴責,
這些因素使得德國海軍的作戰受到許多限制,連帶使得裝甲艦的作戰受到許多牽制,
而蘭斯多夫對此感到十分沮喪。直到9月底,鑒於英法兩國並沒有與德國和解之跡象,
德國海軍才解除對兩艘裝甲艦的大部份作戰限制,正式進行通商破壞作戰。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於9月30號俘獲其第一艘獵物:屬於英國的商船Clement號。
商船的船員被要求搭上救生艇,而船長及輪機長則被帶到格拉夫.斯比上將號。
蘭斯多夫決定擊沈Clement號,但過程不太順利:先用兩枚魚雷,結果無一命中;
接著對準商船的水線至少發射25發5.9吋炮彈,結果效果不彰;
最後得動用11吋主炮5發炮彈才了帳。蘭斯多夫以希爾上將號之名發出電訊,
指出Clement號救生艇之方位以利救援,而兩名商船官員則於稍後轉送至一艘希臘籍商船上。10月5號,蘭斯多夫攔截另一艘英國商船Newton Beech號,雖然該商船發出求救訊號,經另一艘商船轉接傳送至英國海軍重巡洋艦康伯蘭號 (HMS Cumberland),
但由於該求救訊號為一般之S.O.S.,而非代表〝遭遇水面通商破壞艦艇〞之特別訊號R.R.R.,因此康伯蘭號並特別注意,也沒有轉報上級。10月7號,蘭斯多夫擊沉英國商船Ashlea號,並俘獲有用之機密文件。10月10號蘭斯多夫俘獲英國商船Huntsman號,
並於稍後將被俘船員轉送至老馬克號後擊沉該船,蘭斯多夫並且自Huntsman號上得到
有關商船無線電通訊之機密資料。隨後格拉夫.斯比上將號航向好望角方向尋找獵物,
於10月22號遭遇英國商船Trevanion號,該商船船長愛德華 (J.M. Edwards)不理會警告,
鎮靜的命令無線電發報員發出R.R.R.電訊,蘭斯多夫被迫開火警告,
但愛德華仍成功的發出求救電訊並銷毀機密文件。稍後蘭斯多夫當面稱贊愛德華的
勇敢行為,而Trevanion號則以炸藥鑿沉。由於Trevanion號的求救電訊,
加上他的E.S.M.小組截收英國海軍電訊顯示其位置有暴露的危險,
於10月底蘭斯多夫決定航向印度洋尋找獵物,但他的印度洋之旅不甚順利,
僅於11月15號攔截及鑿沉商船Africa Shell號。由於其E.S.M.小組截獲電訊,
顯示英方已知有德國通商破壞艦於印度洋出沒,蘭斯多夫決定重回南大西洋,
並向海軍當局要求解除其不得與敵方軍艦交戰之禁令。

11月23日格拉夫.斯比上將號與老馬克號於南大西洋的等待區會合,
並進行格拉夫.斯比上將號之引擎翻修工作,而於此時,蘭斯多夫召集屬下軍官,
宣佈他的重要決定。

違反命令

於此時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已於海上值勤3個多月,而且已航行近30000海浬。
她的柴油引擎急需回港進行大修,引擎活塞需要更換,許多裝備亦需整修,
因此蘭斯多夫決定要將於近期內返回德國。蘭斯多夫召集屬下軍官宣佈這項決定,
並向他們解釋由於決定將於近期內返國,所以與敵艦交戰所造成的損傷及危險將是
〝可被接受的〞;他決定今後將不遵守現行的作戰規定,於必要時將與敵艦交戰!
蘭斯多夫並告訴屬下軍官,由於近期內將不會有其它的通商破壞艦被派來南大西洋區域,
所以他希望能在回國前取得一次重大勝利;一次可與格拉夫.斯比將軍於智利外海
痛擊英國海軍相提並論的大勝!

於是蘭斯多夫擬定日後的行動計劃:於完成海上整補及引擎翻修後,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將前往好望角一帶活動;然後再視狀況,前往南美洲的普特列河口
或是返回德國。同時蘭斯多夫對格拉夫.斯比上將號進行偽裝,使其看來像是英國或法國
的戰鬥巡洋艦。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整補整修及偽裝工作於11月28號完成,
蘭斯多夫繼續進行通商破壞作戰,於12月2號攔截並擊沉英國商船Doric Star號,
但Doric Star成功的於被俘前發出R.R.R.電訊。接著於12月3號,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又
成功的攔截英國商船Tairoa號,Tairoa號之船長命令其無線電發報員發出R.R.R.電訊,
直到其無線電裝置被蘭斯多夫用37mm機炮打爛為止。Tairoa號稍後被蘭斯多夫以魚雷擊沈。由於兩天內於南大西洋區域有兩艘船發出R.R.R.電訊,英國海軍因此證實在此區域有
一艘德國裝甲艦活動。

蘭斯多夫決定轉往南美洲海域活動,於12月7日成功攔截並擊沈英國商船Streonshalh號,
並俘獲有用的機密文件。自此蘭斯多夫已擊沉9艘商船,雖然戰果看似不多,但卻於
南大西洋及印度洋海域引起不小的混亂;更難得的是迄今蘭斯多夫未曾致任何一人於死,
且其俘獲的人員均受到極好的待遇。

由Streonshalh號所俘獲的機密文件及來自德國海軍當局的情報顯示,
普特列河口區域的航運十分繁忙,近期內有多艘商船出入;並可能有一個由4艘商船
所組成的小型船團,由一艘武裝商船護航,將自烏拉圭首都啟航。對蘭斯多夫而言,
這是一個十分理想的目標;如果船團有軍艦護航,他將有機會能與敵艦交戰,
而攻擊船團則可以一次擊沈多艘船隻,獲得極大的戰果。於是蘭斯多夫決定前往
普特列河口區域,進行回國前的最後一次作戰,希望能大賺一票後收手凱旋。
在前往普特列河口前,因應可能的作戰需要,蘭斯多夫拆除了艦上的偽裝。但於此時,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Ar196偵察機的BMW引擎,因不堪長時間使用而終於報銷,
使得蘭斯多夫於此重要關頭喪失了長程偵搜的能力。

(未完待續......)


NO:477_11
路過的人  於 2002/12/10 14:41
Re:二戰英德海戰史專輯之一︰ 普特列河口海戰

追獵德國通商破壞艦: 英法兩國的作戰調度

當大戰爆發之時,英法兩國對德國已派出兩艘裝甲艦進行通商破壞作戰之事
一無所知,直至10月1日當Clement號的獲救船員於南美上岸後,
英法兩國才獲知至少有一艘通商破壞艦於大西洋活動。
英國海軍部稍後舉行會議商討對策,由於缺乏足夠船艦執行護航,
以及組成船團將嚴重延遲船運行程,英國決定於南大西洋及印度洋區域
將不組成船團航行,而獨行船隻若遭受損失則被列為〝可接受及無法避免之風險〞。
但為了不使德國通商破壞艦於此區域橫行無阻,英法兩國決定合組數個獵殺群,
尋找及追捕德國通商破壞艦。

英法兩國至少組成8個獵殺群涵蓋大西洋及印度洋水域:

F部隊:包含兩艘英國重巡洋艦巴威克號(HMS Berwick)及約克號(HMS York),
負責警戒北美洲沿岸海域。

G部隊:包含兩艘英國重巡洋艦康伯蘭號及艾瑟特號(HMS Exeter),
負責警戒南美洲西岸海域。

H部隊:包含兩艘英國重巡洋艦什羅浦郡號(HMS Shropshire)
及薩西克斯號(HMS Sussex),負責警戒好望角海域。

I部隊:包含英國航空母艦老鷹號(HMS Eagle)及兩艘英國重巡洋艦
康威爾號(HMS Cornwall)和多塞特郡號(HMS Dorsetshire),負責警戒印度洋錫蘭海域。

K部隊:包含英國戰鬥巡洋艦名譽號(HMS Renown)
及航空母艦皇家方舟號(HMS Eagle),負責警戒非洲自由城一帶海域。

L部隊:由法國船艦組成之戰鬥群,包含戰鬥巡洋艦鄧克爾克號,
航空母艦Bearn號及3艘輕巡洋艦,負責警戒布列斯特(Brest)一帶海域。

M部隊:包含法國重巡洋艦都布列斯號(Dupleix)及福熙號(Foch),
負責警戒北非達喀爾(Dakar)一帶海域。

N部隊:包含法國鄧克爾克級戰鬥巡洋艦斯特拉斯堡號(Strasbourg)
及英國航空母艦赫姆斯號(HMS Hermes),負責警戒西印度群島海域。

除此之外,橫越大西洋的船團則除了本身的護航船艦外,更獲得2艘戰鬥艦
果決號(HMS Resolution)及復仇號(HMS Revenge)之增援。
隨著商船被襲事件陸續發生,各獵殺群的兵力及偵搜區域也陸續進行調整。
橫越大西洋船團之掩護兵力再增加戰鬥艦戰恨號(HMS Warspite),
戰鬥巡洋艦卻敵號(HMS Repulse)及航空母艦狂怒號(HMS Furious);
並於印度洋水域再增加一個獵殺群J部隊,包含戰鬥艦馬來亞號(HMS Malaya)
及航空母艦光榮號(HMS Glorious)。而G部隊因為要負責偵巡廣大的南美洲西岸區域,
因而獲得兩艘輕巡洋艦阿傑斯號(HMS Ajax)及阿奇力斯號(HMS Achilles)的增援,
使其兵力增加為兩艘重巡洋艦及兩艘輕巡洋艦。其中阿奇力斯號原配屬於
紐西蘭海軍,由紐西蘭籍官兵操作,自南太平洋駛至南大西洋增援。
而指揮G部隊的,是自1936年起就被派至南大西洋南美洲區擔任分遣艦隊指揮官的
海軍代將(Commodore)亨利.哈伍德(Henry Harwood)。

哈伍德生於1888年,於15歲時加入英國皇家海軍。
一次大戰時曾在裝甲巡洋艦及戰鬥艦上以魚雷官的身份任職。
在一次大戰結束後,哈伍德曾先後在歐洲、南美、地中海及亞洲地區任職,
並曾任幕僚及教職,其能力甚受肯定,歷練之經歷豐富。

而哈伍德麾下的4艘巡洋艦,均為英國於1920至1930年代所先後建造,
用以保護大英帝國縱橫全球的商業航運。重巡洋艦康伯蘭號為1920年代
英國依據華盛頓限武條約對巡洋艦的規範,所建造的13艘郡級
(Country Class)巡洋艦之一,標準排水量10000噸,武裝為8門8吋炮
(203mm,雙聯裝炮塔4座,前後各2),8門4吋防空炮(雙聯裝炮塔4座,左右舷各2),
8門40mm機炮(四聯裝炮塔2座,左右舷各1),.50機槍8門。
彈藥庫位置之裝甲為1-4吋,裝甲甲板1.375吋,裝甲帶為4.5-4吋,炮塔裝甲為1吋。
動力系統為8座鍋爐,最高出力80000匹馬力,最高時速31.5節。

艾瑟特號則為郡級巡洋艦完成後,英國海軍因應財政部的質疑
(認為建造郡級巡洋艦經費過高且〝不甚必要〞…當時英國財政部長就是胖子邱吉爾),
所嘗試建造的較小型重巡洋艦。艾瑟特號標準排水量8400噸,
武裝為6門8吋炮(雙聯裝炮塔3座,前2後1),4門4吋防空炮(單裝4座,左右舷各2),
6門21吋魚雷管(三聯裝2座,左右舷各1)。裝甲保護為彈藥庫位置裝甲5.5-3吋,
裝甲甲板1.5吋,裝甲帶為3吋,炮塔裝甲為1吋。動力系統為8座鍋爐,
最高出力80000匹馬力,最高時速32節。可攜帶兩架水上偵察機。

而兩艘輕巡洋艦阿傑斯號及阿奇力斯號則同屬1930年起英國海軍為了
艦隊斥候偵搜任務之需要,所陸續建造之李安達級(Leander Class)輕巡洋艦。
阿傑斯號標準排水量6840噸,阿奇力斯號標準排水量則為7030噸。
武裝為8門6吋炮(152mm,雙聯裝炮塔4座,前後各2),4門4吋防空炮
(單裝4座,左右舷各2),8門21吋魚雷管(四聯裝2座,左右舷各1),
並配有12門.50機槍。裝甲保護為彈藥庫位置裝甲3.5-2吋,裝甲甲板1.25吋,
裝甲帶為3吋,炮塔裝甲為1吋。動力系統為6座鍋爐,最高出力72000匹馬力,
最高時速32.5節。可攜帶一至兩架水上偵察機。

(未完待續......)


NO:477_12
路過的人  於 2002/12/10 14:47
Re:二戰英德海戰史專輯之一︰ 普特列河口海戰

嘗試大海撈針:哈伍德的猜測及判斷

當兩艘輕巡洋艦阿傑斯號及阿奇力斯號於1939年10月底陸續到達後,
哈伍德的全部兵力終於完全到齊。
首先他命令值勤已久的艾瑟特號駛往福克蘭群島進行整補,同時轉移他的旗艦
至阿傑斯號。接著由於10月底至11月商船遇襲之求救電訊均來自好望角一帶,
吸引聯軍的H及K獵殺群至此水域搜索,使得哈伍德有機會對其兵力進行再調整。
阿傑斯號前往福克蘭群島進行整補,而讓康伯蘭號警戒普特列河口區域,
阿奇力斯號則負責警戒里約熱內盧一帶海域。

由於12月8號是當年格拉夫.斯比上將率艦隊突襲福克蘭群島的紀念日,
為提防德國可能會故計重施,哈伍德決定將其重巡洋艦兵力於當日集中於
福克蘭群島,以阿傑斯號取代康伯蘭號,而康伯蘭號則調回福克蘭群島警戒,
並於情況許可時入港進行其急需之整補工作。

而當哈伍德離開福克蘭群島不久後,於12月2號他得知Doric Star號
於好望角西北方海域遇襲,稍後又得知有另一艘商船(Tairoa號)也遭受襲擊,
而其遇襲位置在Doric Star號遇襲位置的西南方。哈伍德於12月3號早晨仔細思考
相關情報並作判斷。他用海軍的便條紙做為輔助工具,於紙的右下方標明
德國通商破壞艦於4號的可能位置 (根據兩艘遇襲商船之船位所推估),
再劃一條線向西北方,經計算後標明一點,代表德國通商破壞艦若意圖於今後駛往
南大西洋之南美洲沿岸活動,其於12月8號之可能位置。再以這點當基準點,
向西再劃三條線並標明3點,分別代表3個可能目標:
由上而下分別為里約熱內盧一帶海域 (R)、普特列河口區域 (P) 及福克蘭群島 (F)。
哈伍德假設該德國通商破壞艦若以15節時速巡航,將於12月12號上午到達里約熱內盧
一帶海域,12月13號上午到達普特列河口區域,或於12月14日左右到達福克蘭群島。
但是到底哪裡會是是德國通商破壞艦的可能目標?由於哈伍德早於數年前就被派往
南大西洋南美洲區服務,根據其數年所累積的豐富實務經驗,他瞭解普特列河口區域
是南美洲當地最大的航運交會中心,他猜測若是德國通商破壞艦將前往他的防區活動,
其目標將可能是普特列河口區域!於是哈伍德在便條紙上代表普特列河口區域的P點旁
加註一個箭號,並決定將其兵力集中在普特列河口區域。

於是於3號1315時,哈伍德對所屬各艦發佈命令:
阿奇力斯號應立刻駛往普特列河口區域,並應於12月8號早晨進入烏拉圭首都
蒙特維多(Montevideo)加油;艾瑟特號應於12月4號自福克蘭群島起程駛往普特列河口
區域;康伯蘭號則仍留於福克蘭群島進行整補,但必需保持其4具傳動軸中的兩具
於隨時備便狀況,除康伯蘭號外其於兵力將於12月10日後集中於普特列河口區域,
航行時應嚴格保持無線電靜默。

於12月12日,阿傑斯號、阿奇力斯號及艾瑟特號於普特列河口區域會合,而於同時,
哈伍德仔細思考要如何跟德國的裝甲艦作戰。由於對於巡洋艦而言,
裝甲艦的火力甚強,若單打獨鬥必定遭到各個擊破,於是哈伍德決定將其兵力
分成兩個分隊,左右夾擊裝甲艦並迫使裝甲艦分火還擊。
兩艘輕巡洋艦阿傑斯號及阿奇力斯號將組成第一分隊;而艾瑟特號則單獨構成
第二分隊。作戰時兩分隊將互相通聯觀測對方之彈著,而兩艘輕巡洋艦將實施
同時集火射擊。哈伍德並實際演練,使各艦官兵瞭解並熟悉戰術戰法。
自12月12日起3艘巡洋艦開始於普特列河口區域偵巡,等待德國裝甲艦的可能來犯。

(未完待續......)


NO:477_14
路過的人  於 2002/12/13 14:28
Re:二戰英德海戰史專輯之一︰ 普特列河口海戰

雙方遭遇,戰鬥爆發

12月13號清晨,格拉夫.斯比上將號於普特列河口區域搜尋獵物,但一無所獲。
直至0552時,當格拉夫.斯比上將號以15節時速,航向155度向東南方巡弋時,
瞭望值勤人員發現約30km外之遠方水平線上,有3艘船艦出現。
蘭斯多夫自其官艙趕往艦橋,並命令保持航向朝目標駛去。蘭斯多夫認為
這3艘船艦是1艘輕巡洋艦及2艘驅逐艦,正在擔任船團的護航工作。如果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能以其強大火力迅速解決這3艘船的話,那船團將是其
唾手可得之物。於此時艦上之首席領航官華特保中校
(Korvettenkapitan Jurgen Wattenberg) 提醒蘭斯多夫,現行並經
上級多次強調的作戰準則仍是〝避免與對方兵力交戰,
即使對方是弱勢兵力亦然〞,但蘭斯多夫經短暫考慮後,仍決定
他將主動求戰,並認為他將與對方船團交戰。蘭斯多夫命令全速向對方駛去,
下令全員就戰鬥位置,並親自爬上主桅塔頂準備指揮作戰。
由於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引擎因長時間使用效率降低,並且因長時
於海上巡航致使船底附著海中生物,使其最大時速只能達到24節,
並排出濃厚的黑煙。

蘭斯多夫看到的這3艘船艦正是哈伍德所率的G部隊,正以一字縱隊
於普特列河口區域巡邏。旗艦阿傑斯號領頭,阿奇力斯號居中,艾瑟特號殿後,
以14節時速,航向60度向東北方航行。大約於0604時,阿傑斯號的第一信號士官
發現於左舷方向有黑煙升起。正在值勤擔任瞭望軍官的艦上水上偵察機飛行員
李紋中尉( Lt. Lewin)立刻以傳聲筒報告哈伍德及旗艦艦長查理.伍德豪斯上校
(Capt. Charles Woodhouse)。水平線上出現的黑煙剛開始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
很多人認為可能只不過是一艘商船罷了。於0614時,哈伍德以燈號命令艾瑟特號:
〝前去觀測位於方位322度之黑煙來源〞。於同時艾瑟特號也發現遠方的可疑黑煙,
艾瑟特號艦長貝爾上校(Capt. Bell)於0615時以旗號向旗艦報告
〝於方位320度處發現黑煙〞,而於接到哈伍德之命令後,艾瑟特號向左轉向
前去觀察。未幾艾瑟特號之魚雷官史密斯中校(Lt. Cdr. C. J. Smith)辨識出
可疑船隻是一艘德國希爾上將級艦,艾瑟特號立刻以燈號回報:
”I think it is a pocket battleship”,並以旗號N322回報
(發現敵艦,方位322度)。英軍各艦立刻響起作戰警號,哈伍德於其官艙中
急忙抓起制服披在橘色睡衣上,一路趕往艦橋。於0617時,3艘英艦同時
展開戰旗,準備作戰。哈伍德於0622時以旗號命令阿奇力斯號同時轉向至
方位340度,並加速接近敵艦。哈伍德並向海軍部拍發接敵電文:
〝我正與敵袖珍戰艦交戰〞。同時艾瑟特號也加速朝向格拉夫.斯比上將號駛去,
兩個分隊分別自左右兩側接近德艦,普特列河口海戰正式展開。

戰鬥過程

等到格拉夫.斯比上將號更接近3艘英艦後,蘭斯多夫才發現他的對手
不是1艘輕巡洋艦及2艘驅逐艦,而是1艘重巡洋艦及2艘輕巡洋艦;
他不是面對護船團的護航艦隻,而是碰上了搜尋他的獵殺群!
但是此時他已無法不戰而退了,英國船艦也已發現他的行蹤,而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最快只能到24節,英方有至少6節的速度優勢。
由於無法容易甩掉英艦的跟蹤,因此蘭斯多夫決定盡快靠近敵艦,希望
能在敵艦到達最高速前將其擊沉或重創,免得自己行蹤暴露而被英方聞訊而來
的增援艦艇圍攻。於0612時格拉夫.斯比上將號以全速轉向115度,
準備接戰英國艦艇,第一槍炮官亞舍中校(Korvettenkapitan Ascer)
負責掌控11吋主炮之射控;另兩位槍炮官慕斯曼中校
(Korvettenkapitan Meusemann)及符屈中校(Korvettenkapitan Fuchs)
則分別負責5.9吋副炮及4.1吋防空炮之射控。於0617時格拉夫.斯比上將號
以艦首的11吋主炮首先開火,目標則是對其威脅最大的重巡洋艦艾瑟特號,
距離約19700m。

因目標為裝甲不厚的巡洋艦,亞舍決定以高爆彈射擊,以得到較大的
破片殺傷效果。雖然受到艦體抖動及炮塔傳動裝置故障的困擾,但亞舍仍能
在第2次齊射時跨射(Straddled)艾瑟特號。0623時第3次齊射的1枚近彈爆炸
的破片更橫掃艾瑟特號右舷,擊斃了右舷魚雷管的所有操作人員,
損壞了兩架水上偵察機,並損毀了艦上的通話迴路。

於0620時,當距格拉夫.斯比上將號17000m左右,艾瑟特號開始以其艦首
A、B炮塔的8吋炮開火還擊。艾瑟特號的槍炮官詹寧斯中校(Lt. Cdr. Jennings)
於第3次齊射時跨射格拉夫.斯比上將號。貝爾下令稍為轉變航向,使得艦尾的
Y炮塔也能加入作戰,同時拋棄受損的水上偵察機已避免造成火災。
稍後第5次或第6次齊射的1枚8吋炮彈擊中德艦,炮彈穿過兩層甲板後爆炸,
損毀了右舷的4.1吋防空炮及艦上的淡水製造機。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向左轉向,開始以2座主炮塔射擊艾瑟特號,而以5.9吋副炮
射擊2艘輕巡洋艦。不久後1枚11吋炮彈擊中艾瑟特號B炮塔附近但未爆炸。
接著於0624時1枚11吋炮彈擊中艾瑟特號B炮塔,雖然炮彈並未貫穿炮塔,但其
爆炸威力使得B炮塔失去作戰能力;更糟的是炮彈破片向後橫掃艦橋,
使得艦橋人員死傷枕藉:除了艦長,魚雷官及另一人外全員陣亡。艦長貝爾
雖臉部掛彩,仍不顧自己傷勢,立即前往艦後的第二指揮臺續指揮作戰,
並利用人員接力傳話的方式指揮船艦航行,且繼續以A、Y炮塔還擊。
不久後艾瑟特號前方又被11吋炮彈擊中2次造成極重損傷,而近彈的破片
造成更多傷亡及損害,但艾瑟特號仍繼續戰鬥。

而於同時,哈伍德率領2艘輕巡洋艦轉向左方拉近距離;於0622時2艦陸續開火。
稍後2艘輕巡洋艦以無線電取得通聯,開始實施同時集火射擊;於0628時
蘭斯多夫開始被每隔15-20秒1波的16枚6吋炮彈所跨射。由於發現2艘輕巡洋艦
構成威脅並害怕其魚雷攻擊,蘭斯多夫下令向左轉向,同時轉移主炮射擊目標
至阿傑斯號。於0631時阿傑斯號開始被11吋炮彈跨射,哈伍德下令轉向
以迴避敵火。此時艾瑟特號已經受創嚴重,艦身起火並艦首進水;蘭斯多夫之
轉移主炮火力,給予艾瑟特號喘息的機會。艾瑟特號的魚雷官史密斯中校
召集人員利用局部控制 (local control) 的方式發射右舷的3枚魚雷攻擊敵艦,
但未能擊中。同時艾瑟特號的8吋炮又擊中格拉夫.斯比上將號2次,
1發擊中其塔桅;另1發更先貫穿指揮塔下方的主裝甲帶,再貫穿艦身內部的
破片防護隔壁後才爆炸,只差3呎就會貫入輪機艙!蘭斯多夫再將主炮轉回
應付艾瑟特號,不久後1枚11吋炮彈擊中艾瑟特號A炮塔前端艦身,使其喪失作用。
艾瑟特號轉向發射左舷魚雷但還是沒有擊中目標,隨後又再被11吋炮擊中2次,
全艦四處火起損毀處處。由於射控通話迴路損毀,槍炮官詹寧斯中校被迫利用
局部控制方式指揮僅存的Y炮塔作戰;而羅盤損壞迫使艦長貝爾以救生艇上的
簡易羅盤指揮航向。雖然狀況如此不利,艾瑟特號仍然沒有嘗試撤退,
繼續與敵艦作戰。

於0637時,阿傑斯號彈射出艦上的海狐式水上偵察機(由李紋中尉駕駛),
進行彈著觀測任務。但是因為弄錯通訊頻率而無法通聯;而原因則是因為
偵察機將其通訊頻率設為偵訊用, 而非彈著觀測用頻率, 雖然飛機彈射前
飛行員將此頻道改變通知甲板人員,但此訊息卻沒有立即通知阿傑士號的
無線電人員,一直到0649時雙方才通聯上。蘭斯多夫又將主炮轉向射擊
2艘輕巡洋艦,1枚11吋近彈落在阿奇力斯號左舷,阿奇力斯號艦長佩理
(Capt. Parry)雙腿均被彈片所傷;而阿奇力斯號的主炮射控塔也被彈片
穿透多處,造成人員傷亡,槍炮官瓦布魯恩中尉(Lt. Washbourne)雖然肩膀受創,
但仍能沉著指揮搶修,使射控塔立刻恢復新作業,並帶傷繼續指揮觀測。
2艘輕巡洋艦於6分鐘內集火齊射至少16次,約10-12秒就有1波16枚6吋炮彈
射向德艦,並擊中德艦數次。但稍後2艦之無線電通訊發生問題,變成各自射擊;
而觀測機又錯誤的將阿奇力斯號的彈著誤認為阿傑斯號的彈著,不只使得觀測機
的功用大減,更混淆了2艘輕巡洋艦的射控觀測,火力大打折扣。

不過此時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射控也出現問題,蘭斯多夫將主炮又轉向射擊
艾瑟特號,過度頻繁的轉換射擊目標造成了射控解算的混亂。而0710時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前炮塔又出現問題,影響火力發揚。於此時艾瑟特號
仍以繼續以Y炮塔作戰,但未幾於0729時因進水造成電源短路,
使得Y炮塔也無法使用。艦長貝爾被迫轉向西南方退出戰鬥,艾瑟特號因受創進水
向右傾斜10度,艦首因進水而下傾3呎,全艦殘破不堪,官兵共計
61人殉職23人受傷,主炮全部無法射擊,艦身的破洞看來比篩子還多,
主桅搖搖欲墜,似乎只因有信心支撐,而能對抗地心引力而沒垮掉!
而輪機亦奇蹟般未嚴重受損,還可以29節速度航行。

而於此時,哈伍德下令2艘輕巡洋艦以全速向德艦接近,於0720時轉向右方
開始集火射擊,格拉夫.斯比上將號被擊中多處,故障無法起飛的水上偵察機
被擊中起火。蘭斯多夫集中主炮火力射擊阿傑斯號,於約10000m之距離
以11吋主炮跨射阿傑斯號3次,並於0725時於相距約8000m時擊中阿傑斯號,
使得其後方2座炮塔無法使用。隨後阿傑斯號向左轉向並於約8200m距離
發射4枚魚雷。蘭斯多夫躲開了英艦的魚雷,並發射其右舷魚雷管的4枚魚雷
回敬英方。英方的海狐觀測機發現德國的魚雷尾跡並即時回報,
英方立即轉變航向躲過了魚雷。但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主炮火力仍然兇猛,
阿傑斯號的主桅尖端被未爆的11吋炮彈打斷,無線電天線也同時損壞。

此時整個戰鬥變成追擊戰:德艦航向朝西,英方在後追擊。於0738時
哈伍德接獲報告指出彈藥狀況吃緊,只剩20%的彈藥。事實上此報告不十分正確,
只有A炮塔彈藥吃緊,但憂慮彈藥狀況的哈伍德於0740時下令暫時中止戰鬥,
於煙霧掩護下向右轉向拉開距離,於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後佔位跟蹤。
而蘭斯多夫則以22節的速度向西航行,朝向普特列河口前進。

(未完待續......)


NO:477_15
路過的人  於 2002/12/13 14:33
Re:二戰英德海戰史專輯之一︰ 普特列河口海戰

逃逸與追蹤

由於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主塔桅十分容易辨認,因此哈伍德沒什麼困難
的可率2艘輕巡洋艦於後跟蹤。0807時由於阿傑斯號的無線電通訊尚未修復,
哈伍德命令阿奇力斯號發出電訊,廣播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航向及速度,
以警告在附近海域的英國商船。同時哈伍德下令仍在空中的海狐式水上偵察機
尋找失去聯絡的艾瑟特號,水上偵察機回報艾瑟特號仍然健在,但受損極為嚴重
恐難再戰。而艾瑟特號仍藉由水上偵察機通聯,回報哈伍德
〝本艦受損嚴重,但將盡全力加入編隊〞(哇靠…還想跟!)。

0912時阿傑斯號收回水上偵察機,但仍保持跟蹤態勢。哈伍德感到他的兵力單薄
急需增援,故於0946時電令尚在福克蘭群島整補的康伯蘭號盡快前往支援。

哈伍德原本命令康伯蘭號必需保持其4具傳動軸中的2具於隨時備便狀況,限令
需於受令後8小時啟程;但康伯蘭號的輪機長覺得耗時太長,主動自行下令需於
2小時內備便。於是於1000時,康伯蘭號的艦長費羅菲德(Capt. Fallowfield)
即可出航趕往增援。康伯蘭號以2具傳動軸推進仍可到達25節,而當另2具傳動軸
也加入後,康伯蘭號以30節之速度趕往增援,並保持此速度持續航行34小時!

而艾塞特號於1107時仍回報〝本艦仍有1門8吋炮及1門4吋炮可用,速度可達18節〞,
但20分鐘後沮喪的回報〝全艦火炮故障無法使用〞。艾塞特號至此已完全無法再戰,
因此哈伍德命令艾塞特號退出戰鬥,駛往福克蘭群島緊急維修。

蘭斯多夫的情況雖然比艾塞特號好些,但也實在沒什麼值得慶賀的。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只剩40%的主炮彈藥,全艦共1名軍官36名士官兵陣亡,
57人輕重傷,蘭斯多夫自己也頭部受傷,並曾短暫失去意識,可能有輕微腦震盪。
於交戰中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共被英艦擊中3枚8吋及至少17枚6吋炮彈,受損不輕。
其麵包房,飲水及燃油過濾裝置都受到損毀;艦首也被6吋炮擊中破了個大洞,
持續長時航行能力嚴重受損。而在武裝方面更是受損不輕:前防空炮指揮塔
因戰損失效,左右舷的4.1吋防空炮均受損,左舷的5.9吋副炮的供彈系統受損,
艦尾左右舷魚雷管均受損,前主炮塔有嚴重機械問題,而最糟的是位於主塔桅頂
的主炮射控測距儀因受彈片擊中而失效。

蘭斯多夫評估狀況,認為應設法緊急修護他的船艦,並需要充足時間來仔細思考
今後的行動方針。於是他下令向西航行,駛往烏拉圭首都蒙特維多。哈伍德
則在後緊追不捨。於追逐過程中雙方雖交火數次但均無受損。於當日近午夜時,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進入蒙特維多,而蘭斯多夫通知尚滯留在艦上的戰俘,
他們將於次日獲得自由。這些戰俘於交戰中都幸運的毫髮未傷,保持了蘭斯多夫
迄今完美的人道紀錄。

(未完待續......)


NO:477_16
路過的人  於 2002/12/16 13:02
Re:二戰英德海戰史專輯之一︰ 普特列河口海戰

爾虞我詐:外交戰,情報戰及心理戰

當格拉夫.斯比上將號於烏拉圭首都蒙特維多停泊後,
一場外交角力大賽立即上演:爭執的兩方自然是英國及德國;夾在中間的
則是烏拉圭政府。烏拉圭政府與英國有十分密切的經貿關係,其國內有許多公司
為英商所掌控,甚至於連許多公共事業也是如此;而德國則利用此點在烏拉圭國內
進行反英宣傳。烏拉圭必需要保持其為中立國之立場,但同時想要保持與英國一貫
的的友好關係,而也要注意其國內許多同情德國的民眾情緒。

當格拉夫.斯比上將號進入蒙特維多後,德方立即試圖安排修復工作,
但卻四處碰壁。蒙特維多當地最大的船舶修理廠的經理率直的拒絕德方的要求,
其部份原因是其父是法國人,而在一次大戰時曾有親戚死於德國之手!德方最後
只能由當時停泊蒙特維多港內的2艘德國商船上尋找人手,再得到1家德資公司及
旅居當地德國僑民的協助,嘗試盡快修理格拉夫.斯比上將號。

1907年所制定的海牙公約(Hague Convention)規定,交戰國的戰鬥船艦
如無受損狀況,只能於中立國港口停留24小時。而若艦隻受損則可在中立國進行
必要修護,但此修護只能局限於恢復船艦之適航性(seaworthy),而且嚴禁
〝以任何方法〞增加船艦之戰鬥能力。對於德方而言,希望能夠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來徹底修復格拉夫.斯比上將號之戰損,並使其能承受長途遠洋航行。
但是延長停留時間,將使英法兩國有機會增調援兵圍堵格拉夫.斯比上將號。
而英方則利用平時已厚植的人脈關係,要求烏拉圭政府立即要求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離開蒙特維多。英國駐在當地及由阿根廷連夜趕來的
情報官員,利用機會於12月14號乘小船〝遊港一周〞,實際觀察格拉夫.斯比上將號
的受創狀況。由於他們並非專業的海軍人員,他們的觀察結論為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僅受輕微損害〞(嚴重低估實際狀況),而該艦逃逸至蒙特維多
的唯一的理由可能是〝火控系統損害或彈藥缺乏〞(這判斷倒是雖不中亦不遠矣)。
英方駐蒙特維多公使密理敦.追克(Eugen Millington-Drake)在法國大使的陪同下,
於12月14號中午會見烏拉圭外交部長甘睨(Dr. Alberto Guani),要求烏拉圭政府
應儘快勒令格拉夫.斯比上將號離開蒙特維多,並反駁德方關於該艦適航性之觀點,
認為格拉夫.斯比上將號於交戰後〝以全速航行300餘海浬〞來到蒙特維多,自然其
適航性絕無問題,理該於24小時後離開。而德國駐阿根廷的海軍武官也在2名旅居
阿根廷的德籍工程專家的陪同下,連夜趕到蒙特維多,並在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
輪機官克立普中校(Korvettenkapitan Klepp)的陪同下實際登上格拉夫.斯比上將號
並評估其受損程度,而他們經觀察評估後認定修復工程需2個星期。蘭斯多夫因此要求
德國駐烏拉圭大使蘭曼(Dr. Otto Langmann)向烏拉圭要求允許停泊至少2個星期
以完成修復工作。

而於14日1900時,烏拉圭的損害評估小組在蘭斯多夫及蘭曼的陪同下,登上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勘查損害狀況。他們認定將格拉夫.斯比上將號艦身的
破損修補,以使其具有長程適航性,應只需時3天;而其它損害則不屬於適航性問題。
根據此項評估,烏拉圭當局決定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可於蒙特維多停留72小時,
截止日期為12月17日2000時。

12月15日,密理敦.追克得到來自哈伍德的消息,要求其〝盡一切方法〞來阻止
德艦過早出港。雖然康伯蘭號已於14日2200時趕到普特列河口與其會合,但哈伍德
認為他的兵力還太過單薄,無法保證能阻絕德艦突圍;而其他的增援船艦卻無法
立即趕到現場。英方的增援部隊包含戰鬥巡洋艦名譽號、航母皇家方舟號及
輕巡洋艦海王星號(HMS Neptune,阿傑斯號及阿奇力斯號的同型艦),她們最快將於
19號趕到現場;而重巡洋艦多塞特郡號(康伯蘭號的同型艦)則預計12月21日到達;
重巡洋艦索羅浦郡號(也是康伯蘭號的同型艦)則預計12月23日到達。因此英方最快於
12月19日才能於普特列河口區域集結優勢兵力,若將德艦過早逼出蒙特維多並不划算。
由於海牙公約規定任何交戰國的戰鬥船隻於中立國停留其間,禁止於任何懸掛敵方國旗
之商船出港後之24小時內發航,以利商船有足夠時間逃避;而現在於蒙特維多港內
有不少英國商船,因此哈伍德建議藉由〝巧妙安排〞英國商船的出港時間,可以做到
限制甚至遲滯德方出港之時間。哈伍德並要求蒙特維多方面每2小時藉由福克蘭群島
轉傳德艦的最新動態,同時英方也立即設立據點,全天候監測格拉夫.斯比上將號
的動態。

至此英德雙方各懷鬼胎:德方希望能停留2個星期,但不希望〝說得太白〞以免英國
藉此評估出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實際受損狀況。英方則希望烏拉圭能扣留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如果不行則退而求其次,希望能延遲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
出港時間至19日後,但也不希望〝做得太露骨〞免得德方猜出英方目前攔截兵力仍
不夠強大。

12月15日蘭斯多夫埋葬格拉夫.斯比上將號陣亡的船員,曾經被俘的英國商船船員
也參加了葬禮並獻上花圈致意。於葬禮中蘭斯多夫以海軍傳統方式行禮致敬,
而沒用納粹的舉手禮,這點日後被英方拿來大做宣傳。同時英方更策動情報戰
及心理戰,希望能讓德方相信英國的重型艦隻已到達普特列河口區域。已趕往
蒙特維多的英國駐阿根廷武官麥考上校(Capt. McCall)知道連接兩地的電話線
常被竊聽,所以他故意利用電話與英國駐阿根廷大使聯繫,表示情況緊急,請求
大使安排油料供〝已來到的重型艦隻加油〞,當不知情的大使提醒使用電話
不能保密時,麥考故意表示〝由於情況緊急,顧不得保密的需求〞!不久後果然
小道消息傳出,〝據可靠消息來源〞指出,英方的重型艦隻即將來到普特列河口
區域。而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槍炮官亞舍報告他〝明確的看到〞名譽號
及皇家方舟號出現於蒙特維多外海。這些假造訊息及杯弓蛇影的錯誤使蘭斯多夫
及蘭曼相信,強大的英國增援兵力已趕到現場等待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出港。
蘭斯多夫將狀況電告上級並請示日後之行動方針。

(未完待續......)


NO:477_17
路過的人  於 2002/12/17 17:11
Re:二戰英德海戰史專輯之一︰ 普特列河口海戰

蘭斯多夫的抉擇

基本上,蘭斯多夫有3個方案條路可供選擇:第一是接受烏拉圭當局的拘留;
第二是嘗試作戰突圍並航向阿根廷,希望在阿根廷能得到較好的待遇;第三為
自行鑿沉格拉夫.斯比上將號。

12月16號早晨,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召集海軍總部參謀人員,研商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狀況及今後行動原則。由於蘭斯多夫回報英國海軍
的戰鬥巡洋艦名譽號及航母皇家方舟號已到達普特列河口區域,致使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突圍幾乎毫無勝算可言。於會中作戰部門的華格納上校
提出質疑,認為英方目前不可能已於普特列河口區域集結重兵,但他的意見遭到
海軍參謀總長施奈溫德(Adm. Schniewind)所批駁;施奈溫德認為
〝蘭斯多夫是身在現場的指揮官,他應該比我們更清楚狀況〞。而於會議後,
雷德爾於當日1300時前往覲見希特勒,並報告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狀況。
雷德爾認為烏拉圭無法承受英國的壓力,所謂中立只是有名無實;如果選擇
遭受拘留,則艦上的機密裝備將會落入英方之手,所以此方案絕不可行。嘗試突圍
航向阿根廷之方案值得考慮,但若突圍成功機率不大時則應考慮自行鑿沉。
希特勒同意雷德爾的看法,認為接受拘留絕不可行,應嘗試突圍或選擇自沉;
並授予雷德爾全權來處理。

於16號1707時,雷德爾電告蘭斯多夫有關日後行動方針的基本原則,要求盡一切方法
試圖延長停留時間,並明確指示不得考慮接受烏拉圭的拘留,應試圖結合一切力量及
方法突圍至阿根廷;若考慮自沉則需要盡可能做到徹底破壞。

蘭斯多夫與其所屬軍官於艦上官廳討論相關狀況,輪機官克立普中校及
領航官華特保中校均對於船艦狀況表示憂慮,認為以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現況
嘗試突圍,成功機會將不會太大。稍後蘭斯多夫於1930時上岸與大使蘭曼討論狀況,
得知其外交努力未獲成效,無法獲得烏拉圭政府的延長停留許可。於2040時柏林來電
指示由於外交努力失敗,指示蘭斯多夫於突圍及自沉兩案中擇一實行,並授與
蘭斯多夫全權依狀況作出決定。

蘭斯多夫幾經考慮,認為只有72小時不足以完全修補艦身的戰損破洞,致使船隻
缺乏長途適航力;彈藥不足,無法確保持續作戰能力;輪機狀況不佳,速度無法滿足
作戰需求。再加上英國一艘商船〝恰巧〞於16日1815時離開蒙特維多,意謂蘭斯多夫
的出航時間被限制在17日1815-2000時,若要嘗試突破可謂毫無奇襲機會可言!

於是蘭斯多夫作了最後決定,於17日0300時於艦上官艙中向等待的軍官們宣佈
他的決定:自行鑿沉格拉夫.斯比上將號。修復工作立刻停止,並連夜準備自沉之
相關作業。火控系統及機密文件均加以破壞及銷毀,貴重物品則移送岸上,
並開始裝設炸藥以準備自沉。但是於17日1300時,於蒙特維多的德國大使館接獲
令人震驚的消息:戰鬥巡洋艦名譽號及航母皇家方舟號剛抵達巴西的里約熱內盧,
它們根本不在普特列河口區域!但是蘭斯多夫並未受此事影響,仍認為他已作了
最好的選擇。

在蒙特維多外海,哈伍德仍在焦急的等待蘭斯多夫突圍。他的作戰方針
沒有太大變動:艦隻仍然分為兩個支隊進行夾擊。哈伍德仍保守的估計,
若此時德艦選擇突圍,他只有30%機會能成功攔阻。

12月17日1720時,700餘名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官兵被移轉至停泊於蒙特維多港內
的德國油輪Tacoma號上。當日傍晚1800時,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啟錨發航,艦上
2面大幅德國軍旗迎風飄揚,Tacoma號跟於其後。蒙特維多港區擠滿人潮,目送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啟航,很多人認為將可看到一場大戰。當駛離烏拉圭領海後,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轉向西方並下錨,並開始疏散其船員。由於擔心交戰時炮彈落入
烏拉圭領海及領土,哈伍德並未馬上逼近格拉夫.斯比上將號,而彈射其海狐
水上偵察機持續觀察德艦動態。於1954時,格拉夫.斯比上將號上預設的炸藥
陸續引爆,艦上冒出火焰及濃煙;同時艦上的艦底活門也已全部打開以加速下沉。
哈伍德藉由偵察機報告得知德艦自沉的消息,普特列河口之戰結束了。

未遵守命令的代價

在格拉夫.斯比上將號自沉後,生還官兵被烏拉圭轉送至阿根廷;而阿根廷當局並未
如德國所期望的〝比烏拉圭友善〞,堅持拘留這些官兵。而蘭斯多夫於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自沉2天後,在處理完大部份應盡事宜並確定其所屬官兵能受
妥善對待後,於他的下榻旅館房間中分別寫信給他的雙親、妻子及德國駐阿根廷大使。
而在此事完成後,他攤開一幅德國海軍軍旗(可能是與英艦交戰時艦上所飄揚的,或是
自沉前所懸掛的),然後以手槍自裁飲彈自盡。在他寫給德國大使的信中,蘭斯多夫
表示他對於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自沉負完全之責任。信中有云:
〝以身為艦長的榮譽感,自不待言,他的命運將與其船艦不可分離…〞。

於身後,蘭斯多夫以全軍禮下葬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於參加葬禮
的人中,曾被蘭斯多夫所擄獲的英國商船Ashlea號的船長,亦代表蘭斯多夫昔日的
俘獲人員出席。蘭斯多夫自己雖為其未遵守作戰命令而付出了代價;但對許多英國
商船船員來說,由於蘭斯多夫的恪遵國際公約及人道精神,使他們得以逃出生天
慶得生還!

後記

哈伍德因此戰功,立即於戰場上就地晉昇少將,並受封為貝斯騎士
(Knight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Bath),而3艘巡洋艦之艦長也同時受封為
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Bath。同時此3艘巡洋艦的官兵獲頒各式勳獎者
共有數十人之多。哈伍德隨後曾接替康寧漢(Adm. Andrew Cunningham)出任英國
駐地中海艦隊司令,而後經轉任多項職務後因健康因素於1945年11月退役。
而3艘巡洋艦之艦長中,除了艾瑟特號艦長貝爾的官運較差外,其餘2人均昇至
官拜將軍之位。

有些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官兵成功的逃出阿根廷的拘留回到德國。亞舍回國後
最後被任命為新戰鬥艦俾斯麥號出擊時的艦隊作戰參謀官,但他隨俾斯麥號沉沒
而陣亡。華特保日後成為一名極成功的U艇艦長,並有擊沉14艘商船(總噸位86000噸,
比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戰果還大)的戰績,最後其指揮的U-162號於西印度群島水域
被擊沈,他慶得生還但成了美軍戰俘。而有500多名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官兵最後
選擇永久居留在阿根廷。

艾瑟特號共被擊中7枚11吋炮彈,由於受創太重,曾有建議將其於福克蘭群島就地
報廢除役。但時任海軍部長的邱吉爾堅持他的〝英雄艦〞必需安全回國修理後繼續服役。
艾瑟特號於福克蘭群島緊急修理後(許多修補的鐵板,來自於當地居民的熱情捐贈),
於嚴密的保護下返國,於其母港德文波(Devenport)受到居民的熱烈歡迎。艾瑟特號
經過1年多的修復,加裝新的雙聯裝4吋防空炮及2座8聯裝40mm防空機炮
(俗稱 ”Pom-Poms”)及279型(Type-279雷達,所有工程於1941年3月才完成。
她最後被派遣至英國遠東艦隊對抗日本艦隊,於1942年3月1日於爪哇海海戰
(The Battle of Java Sea)中寡不敵眾而被日軍重巡洋艦及驅逐艦擊沉。阿傑斯號則
日後轉戰地中海戰區戰功卓絕,並曾參與支援諾曼地登陸。阿奇力斯號則轉戰太平洋
戰區,並於戰後轉移至印度海軍,改名為德里號(Delhi)繼續服役,直至1978年才停役
拆解。值得一提的,阿奇力斯號(當時已改名德里號)曾於1950年代中期參與電影
〝普特列河口之役〞的拍攝工作,並於片中扮演自己;片中輕巡洋艦雪菲爾號
(HMS Sheffield)扮演阿傑斯號,輕巡洋艦牙買加號(HMS Jamaica)扮演艾瑟特號,
而康伯蘭號(已成訓練艦)也在片中出場扮演自己(看來怪怪的,沒有炮塔!)。
而〝壞人〞的角色則由美國重巡洋艦賽倫號(Salem, CA139)扮演。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引爆自沉後,燃燒了4天4夜之久,但大部份艦身仍浮於水面上。
後來英國情報單位利用各種管道,參與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殘骸拆解工程,
並取得部份設備運回英國。該艦的大部份殘骸現今仍留在原地,但已完全沉入海中。
而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補給艦老馬克號,則輾轉逃避英國海軍的追補,最後於挪威
外海被英國海軍發現。老馬克號逃入挪威領海中逃避追補,邱吉爾直接命令英軍指揮官
維安上校(Capt. Philip Vian) 率艦闖入挪威領海,無視國際法之約束、不理會挪威的
抗議,強行派員登上老馬克號,在〝皇家海軍在這裡〞的喊叫聲中解放了299名被俘的
英國商船船員。此次事件使得希特勒大怒,認為挪威在跟英國唱雙簧,抗議只是
故作姿態。老馬克號事件是希特勒入侵挪威的直接原因之一。老馬克號後來改名為
優克馬號(Uckermark),繼續擔任補給艦之勤務,最後於1942年11月因加油意外引起
爆炸而沉沒於日本橫濱(Yokohama)港內。

德國於一次大戰後被允許保有的8艘前無畏艦始終沒有完全汰除,其中1艘
Schleswin-Holstein號於1939年8月底出航至波蘭但澤(Danzig)進行〝友好訪問〞,
而於9月1日清晨德國入侵波蘭時,該艦以其11吋主炮開火攻擊波軍據點,可說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軍第一炮〞,同時寫下此等老朽前無畏艦的不死鳥傳奇。
該艦隨後擔任訓練艦之角色,最後於1944年12月被英國皇家空軍炸沉於波蘭哥騰海芬(Gotenhafen)軍港內。

(未完待續......)


NO:477_18
路過的人  於 2002/12/18 15:31
Re:二戰英德海戰史專輯之一︰ 普特列河口海戰

觀點:

(一) 論裝甲艦的設計理念:

普特列河口海戰暴露了德國裝甲艦的數項設計缺點,如裝甲強度不如預期、
只能攜帶1架水上偵察機致使搜索能力不足等。但這不代表德國的船艦設計能力
不佳,而是必需向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妥協的結果。

火力、速度及保護是當時船艦設計的三大要求,而在噸位被限定的狀況下,
三者的關係不是互相獨立,而是彼此相關;正有如三角形的三個頂點決定
三角型的形狀一般,特意追求某一者將無可避免的犧牲其餘一或兩者。
以裝甲艦而言,受限於重巡洋艦級的噸位,其設計者根據戰術需求而著重於
相對上重武裝的配備,而於保護方面持平,而受犧牲的就是速度。
由於希望減短裝甲帶的長度以節省重量,主炮塔採三聯裝兩座的設計,
使得其必需同時使用兩座主炮塔接戰單一目標,以得到足夠的齊射量供彈著標定,
因而影響裝甲艦對抗多目標的能力。採用柴油主機的理由主要是其佔據的空間較小,
相對上能提供不錯的速度,反應時間縮短,至於長航程則是額外的紅利;
但所冒的風險則是機械的可靠性。而只能攜帶1架水上偵察機也是受限於噸位及空間
不足的妥協結果。

裝甲艦雖被暱稱為〝袖珍戰鬥艦〞,但事實上此名稱是名不副實,甚至於
造成誤解。裝甲艦的裝甲保護基本上只與一般巡洋艦大致相當,火力強過巡洋艦
而速度低於巡洋艦,因此裝甲艦可說是德國針對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本身的戰術需求
及能力限制,所設計製造的〝巡洋艦變種〞。而於普特列河口海戰後,德國立即將
剩餘的2艘同型艦重新分級,改變級別為重巡洋艦。以德國裝甲艦的例子來說,
凡爾賽條約事實上達到了限制的作用;而德國自納粹黨執政後,對於大型艦隻的建造,
開始採取〝一字箴言〞來應對條約的限制:騙!

不管是艦艇、戰機、裝甲車輛等武器的設計與研發,最後定案的構形,往往都是
妥協的結果。舉凡人力、財力、物力、技術能力、研發能力等都是限制因子。
武器裝備的設計不是玩積木堆砌,更不是憑空玄想,而往往是審慎評估諸項因素後
的妥協產物,德國對於裝甲艦的研發即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尤其是對於能力有限
的我國而言,沒有閒錢可以浪費,更沒有閒時可以磋跎;如何確實針對所受威脅、
戰法想定、人力財力、研發能量、補保後勤等因素來規畫武器的研發及採購,
實為急迫的要務!

(二) 論蘭斯多夫的錯誤:

毫無疑問,蘭斯多夫的最大錯誤,就是違反上級所規定之交戰規則,主動與
對方兵力作戰。他大可在哈伍德尚未發現他蹤跡前轉航離去。主動前去迎戰
英國船艦是蘭斯多夫自己的決定,自然他要為後果負責。

從戰史上的例子來看,〝上級的命令該不該遵守〞這個問題,永遠沒有正確的答案。
一個在海戰史上比較誇張的例子是一次世界大戰的多格淺灘之戰
(The Battle of Dogger Bank, 1915年1月),當時英德雙方的戰鬥巡洋艦於
多格淺灘不期而遇,英方佔有數量及火力上的相當優勢,極有可能將德國的
戰鬥巡洋艦支隊一舉殲滅,但結果卻因一連串的錯誤及分艦隊指揮官的保守缺乏主動
而功虧一簣,德方雖損失甚重,但其主力仍能逃脫。事後英國海軍的大老,
無畏艦概念的創始大師費雪提督(Adm. Fisher)大光其火,憤怒的咆哮曰:
〝…在作戰中第一項要則就是違背命令!任何白癡都能夠作到遵守命令!…〞。
當然這位脾氣火爆的大老說話誇張了些,但多少表示了不少人對於所謂上級命令
的真實想法。

但是對於蘭斯多夫而言,上級所規定之交戰規則是應該要絕對遵守的,
原因是他的任務屬性不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而是進行持續的通商破壞戰。
通商突襲破壞艦的最大存活要訣就是隱密性,而其最重要目標即為儘量造成
對方的混亂及損失,而造成對方的混亂往往更是最主要的目標。
蘭斯多夫於橫行南太平洋及印度洋期間,雖然其戰果只有9艘商船,還低於
不少U艇的戰績;但他的活動卻逼迫英法兩國總共動員4艘戰鬥艦、4艘戰鬥巡洋艦、
6艘航空母艦及不下20艘輕重巡洋艦來進行效果不佳的搜索,這種擾亂對手兵力調度
及商船航運的效果絕非U艇能夠達成的。若因貿然與敵兵力交戰而暴露自己蹤跡,
如何能造成對方混亂?而一旦遭遇對方的搜索獵殺群,除非有把握立即將對手
擊沉或重創,否則以裝甲艦的速度將不容易甩掉對方的追蹤,獵殺群不必然要扮演
獵人的角色,也可以如獵犬般緊跟獵物,等待強援趕到。事實上,當蘭斯多夫被
哈伍德發現,於交戰中又無法把3艘英國巡洋艦全部擺平,又無法擺脫英方跟蹤後,
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命運等於已經註定悽慘!

而蘭斯多夫更沒有深思到交戰過程中若有戰損,要如何因應?己方的補給艦就算能給
予食物、飲水、油料、甚至於彈藥的再補給;但對於戰鬥損傷及人員損失,幫助就
十分的有限。更何況德國於大西洋地區根本沒有任何海外基地或親密盟國,萬一
被人追擊時沒地方躲,戰鬥受損時沒地方修,一切只能自求多福!蘭斯多夫居然沒有
注意到這些,實在是令人無法理解。而蘭斯多夫忽略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現實狀況
(引擎需要大修,許多設備需要更新保修)而貿然與哈伍德交戰,更代表蘭斯多夫高估了
自己而低估了對手,此乃兵家大忌。

至於蘭斯多夫選擇自行鑿沉而非奮力突圍,他的作法是否正確?這點可能永遠沒有
正確答案,端看個人的看法而定。以英國海軍納爾遜式的軍風來看,自沉不會列入
考慮之列。英國艦長將選擇奮力一搏、嘗試突圍,如果有必要,與強敵奮戰後
光榮沉沒。而蘭斯多夫的看法比較實際,考量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實際狀況:
長程適航性存疑,彈藥不足(主炮彈藥只剩186發),輪機狀況不佳
(最高時速可能只能到16-17節),射控系統受損,防空火力減弱等等不利因素,
就算英國於普特列河口只有巡洋艦級的兵力,突圍未必會有極高的成功率。
於先前交戰中,英國重巡洋艦的8吋炮已被證明足以貫穿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裝甲,
就算突圍時英國海軍的強援尚未到達,從福克蘭群島趕來的重巡洋艦康伯蘭號就可能
對蘭斯多夫構成極大威脅。而格拉夫.斯比上將號的5.9吋副炮的效果有限,連對
輕巡洋艦也未必有充足的壓制能力。而就算成功突圍至阿根廷,接下來情況不見得
更好。樂觀的假定阿根廷會比烏拉圭更友善,實在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就算阿根廷
給予德方充足的時間修補作戰損傷,但對於消耗彈藥的補充可能就無能為力了;
同時英方的優勢兵力將有充分時間趕到現場等待,最後還是死路一條。而往北突圍
試圖返國則將面對英法兩國派出的層層攔阻兵力,若是無法擺脫哈伍德的跟蹤,
被對方強勢兵力攔截是幾乎無法避免的!經評估突圍的成功率甚小,而極富人道精神
的蘭斯多夫又不願其部屬承受無謂的犧牲,所以最後選擇自行鑿沉座艦,而以自裁來
表示對一切負全責。

〝勿逞血氣之勇〞是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但其中實涵深意。蘭斯多夫的例子
十分值得大家參考及警惕。面對著對岸不時的挑釁,相信許多服役中的弟兄都有
氣憤不已、甚至有想以牙還牙的衝動,但逞匹夫之勇往往只會誤事,甚至於
傷及大局,特以此海戰史為例與大家分享。

(全文完)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1&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