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與空權─芬蘭經驗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好奇  於 2002/07/07 01:21
小國與空權─芬蘭經驗



提要:

芬蘭立國於蘇、德、瑞典諸強之間其空軍數度與兵力強十倍以上之蘇聯空軍對抗,仍能屹立不搖,其建軍用兵都有值得學習之處。
芬蘭空防之理論發展及作戰觀念來自於對歷次作戰經驗之研究分析其中心理念為空中優勢之爭取與建立、飛行員優越之戰鬥技能。
為了建立獨立自主空權,芬蘭戰機採購買授權國內生產,如此獲得了其他的附加效應,使芬蘭的工業由小型手工轉化提昇為擁有設計及精細生產能力的現代高科技工業,也確保芬蘭空軍擁有高品質功能無缺的後勤支援。
芬蘭空軍最重要的作戰信條就是戰術上永保先制─無論戰力對比為何永保攻勢。飛行員之作戰技巧及強烈之企圖心,此種無形戰力之發揮彌補了有形物資之缺乏。
芬蘭之成功也建立在擁有情報優勢,在蘇軍開始攻勢之前,情報當局已能破譯蘇聯密碼,知道蘇聯將於何時展開攻勢,故可以掌握先機保持主動。
芬蘭空軍在戰術上堅持目標原則,在作戰時他們盡量避開與護航戰鬥機接戰;只專注於攻擊轟炸機。運用森林與雪地的背景掩護,採後方低位突進直到接近到最短距離才將全火力發揚。
前言

  空權之需求因各別國家之歧異而有所不同,空戰規模視交戰雙方國力戰力狀況而有大有小。超強武力衝突及戰具全方位之大戰,由於研究者眾較為大家所知,但就國際社會大部分的小國而言,如何發揮有限之國家資源創造最大之國防效應,以並不完備之建軍確保國家領土主權完整,是國家更嚴肅之課題。芬蘭地處邊陲常為國際社會所忽略,但其立國於蘇、德、瑞典諸強之間,百年來維持獨立而不墜,國家政策有其特點。而其空軍數度與兵力強千倍以上之蘇聯空軍對抗,仍能屹立不搖,其建軍用兵都有值得學習之處。本文希藉由對芬蘭空軍建軍用兵之平鋪直敘,提供讀者對空權運用另一個思考之方向。

芬蘭空軍之建立

  芬蘭空軍之建立始於 1918 年,當時芬蘭正陷於爭取獨立的內戰之中,敵對雙方為了取得優勢分別投入大量經費建立空中兵力,於是世界上有數古老的空軍於焉成立。

  第一架戰機於 1918 年 3 月 6 日由瑞典的艾瑞克范羅主(Eric Von Rosen)伯爵捐贈與白軍的大元帥馬內漢(C.G﹒Mannerheim)將軍,從此之後這天就成為芬蘭的空軍節。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感謝伯爵的慷慨,機上保持圖上伯爵的幸運徽──日後成為納粹標誌的萬年徽。此標誌成為芬蘭空軍的正式軍徽,直到 1945 年 4 月 1 口才為現在所使用的藍自相間徽取代。

  在 1918 年長僅五個月的內戰中,雙方在空中兵力的運用上乏善可陳,僅僅派一些來自於德國、瑞典及帝俄過氣的老飛機做些偵察及轟炸的任務。戰爭很快結束,芬蘭恢復統一,在接著的 20 及 30 年代,芬蘭空軍由於有英國及法國顧問的協助,在組織發展及作戰準則上有顯著之進步。但由於裝備過時以及層出不窮的飛機失事,充分凸顯專業素養不足,也使芬蘭空軍為國際社會所輕視。

  芬蘭空軍惡劣狀況也造成數位領導人在短期內被解職,百到倫奎斯特(J﹒F.Lundqvist)上校於 1932 年接任總司令後情況才開始改善,而倫奎斯特一幹 13 年,到 1945 年才交棒。而這幾位前後任領導人不管好和壞,有一共通點:都是非專業領導──倫奎斯特出身為砲兵軍官,此種情況充分說明芬蘭空軍為何問題不斷而戰力低落。

  在倫奎斯特接任總司令之時,芬蘭的鄰邦蘇聯正運用其龐大的工業基礎大力發展空軍。強權在側,對芬蘭來說如何建立一個質量相稱的防空武力成為刻不容緩之問題,由於國家總體資源有限,加上政界所瀰漫之姑息氣氛,少有人相信未來將發生戰爭。

  在 30 年代之前,普遍認為水上飛機最適合運用於類似芬蘭之地理環境,由於芬蘭瀕臨波羅的海,本身又有千湖之國的美譽,建造水上航空基地較簡單和廉價。在那個時代裡,無論就戰機性能或武器酬載考量,水上飛機或陸基飛機之間差距有限,並且,在冬季裡由浮板換成雪撬,水上飛機在運作上也較為方便。但是,軍事航空的快速發展、國際環境的日趨惡劣以及在武裝衝突中對轟炸機之需求,已經清楚說明陸基飛機遠勝水上飛機。但是弔詭的是:芬蘭空軍並沒有把國際間普遍重韓炸輕戰鬥的觀念轉化為建軍發展的信條,相較於鄰國,芬蘭對發展攔截戰機更感興趣。在 1932 年,高階國防會議由騎兵出身卻對空權發展極為狂熱的麥內漢(Mannerheim)將軍主持,會中確立了芬蘭未來國防武力發展之主要方向。由於麥內漢已被內定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擁有建軍發展之主導權,他劍及履及立刻出發到英、法、德諸國考察,期能增進對空軍用兵及航空工業之瞭解。在麥內漢的政策支持之下許多空軍大型研發及採購計畫完成建案;在 1932 年的目標是建立 17 個中隊,其中包括 3 個戰鬥攔截機、5 個陸基密支機、3 個水上密支機及 6 個長程攔截機中隊,機數共為 221 架。雖然麥內漢企圖心旺盛,但當時芬蘭空軍只有 7 個裝備不全的中隊,戰機只有 81 架。由於世界性的經濟蕭條影響,芬蘭國力難以承擔,建軍計畫在 1934 年被修訂減為 12 個中隊,而再經過四年此計畫終於完成。這新成軍的 5 個中隊其中包括:2 個陸基密支、1 個攔截戰機、1 個輕型長程戰機及 1 個重型長程戰機。芬蘭空軍戰力的增長不僅僅在新戰機的成軍,航空工業上也有長足的進步;在 1936 到 1938 年間,政府經由談判取得了四項重要的飛機及發動機生產許可:

從荷蘭取得了佛克(Fokker)D.21 戰鬥機及佛克 C.X 俯衝轟炸機的生產許可。
從英國取得了布里斯托不來梅型(Bristol Blenhelm)轟炸機的生產許可。
同時也取得了布里斯托水星型(Bristol Mercury)發動機及其附屬零件之生產許可。
  由於航空工業發展方向已被確定,空軍戰力被規劃為:

佛克D.21戰鬥機為防空作戰之主力。
佛克C.X俯衝轟炸機為密接支援戰機,擔負對地攻擊及偵察之任務。
布里斯托不來梅型轟炸機為長程作戰轟炸機,擔負戰略轟炸及偵察任務。
  第一批飛機的零組件是採包裹全套進口,但大部分機身是由芬蘭國家航空製造廠所製造。雖然這些戰機生產並不受評論家好評;佛克 D.21 戰鬥機由於其起落架為固定式,不適於冬季作戰。雙發動機的佛克 C.X 俯衝轟炸機在採購之時已經過時。而不來梅型轟炸機價格過於昂貴,一架抵數架戰鬥機。但就戰史顯示,無論對芬蘭空軍或航空工業,這幾個生產授權所產生之影響都是巨大而不可磨滅的,設若授權談判再延遲幾個月到 1939 年 11 月 30 日,芬蘭突遭蘇聯攻擊時,空軍將會連少數可用於作戰的佛克 D.21 戰鬥機及不來梅型轟炸機都沒有。

  所有的訓練計畫針對飛機的換裝都經過修訂,如針對戰鬥攔截機中隊的訓練,為了能以少量飛機防禦相對廣大國土,自 1935 年起運用的四機戰鬥方式被取消。飛行員的空戰技巧經由制度化的訓練而有長足之進步,訓練內容特重機砲近戰射擊,其要求標準甚為嚴格;射擊時並不僅僅以能瞄準敵機為滿足,更要求能瞄準到敵機的脆弱部位。戰鬥機飛行員空戰操作極為自由,僚機被要求不僅僅能掩護長機,更要隨時保持警覺,掌握任何擊落敵機之機會。在這方面佛克 D.21 戰鬥機頗值一提,由於其穩定性甚佳,雖然在對蘇聯的冬季作戰時,佛克 D.21 戰鬥機數量有限,但對敵轟炸機卻產生了極重要之戰果。

  芬蘭空軍最重要的作戰信條就是戰術上永保先制──無論戰力對比為何永保攻勢。雖然信條如此,在執行上還是有其彈性,為了減少戰損,所有飛行員都受過嚴格的俯衝加速脫逃訓練,以使飛行員於狀況不利時可全身脫離戰場。這方面蘇聯的飛行員就居於劣勢,由於 I─15、I─16 及 I─153 穩定性欠佳,作戰時飛行員便不出這招。

  為了完成戰機的合約生產,芬蘭國家飛機製造廠還獲得其他的附加效應,使芬蘭的工業由小型手工轉化提昇為擁有設計及精細生產能力的現代高科技工業,也確保芬蘭空軍擁有高品質功能無缺的後勤支援。航空工業的成長也使空軍專業維護人員受惠,在對蘇聯的冬季戰爭中,雖然環境嚴苛,專業維護人員表現卻可圈可點,使芬蘭空軍少量的飛機發揮了最大的功效。

1939-1940 冬季戰爭

  在 1939 年 11 月 30 日,芬蘭遭受蘇聯的突擊;蘇聯列寧格勒軍區的部隊擊破邊防要塞入侵,同時蘇聯空軍 SE─3、DB─3 轟炸機轟炸首都赫爾辛基,這一天爾後成為芬蘭的國殤日。雖然芬蘭在之前也從蘇聯強硬要求限期談判中嗅出戰爭的危機,但在國內並沒有人真正認為蘇聯會訴諸武力以解決「列寧格勒的安全」。芬蘭的政治圈相信,芬蘭的安全主要依賴國際聯盟,沒能體認到自德俄於 1939 年 8 月 23 日簽定有關入侵波蘭之協定後,國際環境已有根本之改變。雖然芬蘭未能完成戰備,但空軍在反應上卻毫不猶豫;立刻將少數的戰機向東南方蘇聯主攻擊區集中,如此使芬蘭的左翼也就是其第二道防線的拉度佳湖區(LakeLadoga)沒有戰機防禦。在這場作戰中值得一提的一點,就是瑞典志願軍以 12 架戰機在拉普蘭地區(Lapland)協助防禦了芬蘭將近一半的國土。另一方面蘇聯投入了約 1,600 架戰機與芬蘭空軍的 36 架佛克 D.21、17 架不來梅型轟炸機對抗。蘇聯空中兵團主由列寧格勒軍區的第七航空軍及波羅的海空軍集團軍所組成。另外,第八、第九、第十四軍及北方集團軍各派遣約 100 架戰機於北邊策應攻擊。同時,在較遠的洛夫哥羅德(Novgorod─Pskov)軍區也以長程轟炸機支援。蘇聯參與戰鬥的戰機有 I─15、I─16、I─153 戰鬥機及 SE、DB 轟炸機。

  由於當時蘇聯已佔領愛沙尼亞(Estonia),蘇軍運用該國空軍基地,其作戰半徑涵蓋芬蘭南部所有的主要城市,使芬蘭處於被包圍戰略態勢極不利之地位,雖然如此,但芬蘭集中運用少數戰機卻產生極佳戰果。芬蘭空軍在 30 年代所建立的準則得以實戰驗證,依據蘇聯波羅的海空軍集團軍的正式報告:敵軍戰鬥機以 3 到 10 架為一組,在作戰時他們盡量避開與護航戰鬥機接戰,只專注於攻擊轟炸機。他們的慣用戰法是這樣的:運用森林與雪地的背景掩護,採後方低位突進直到接近到 50 到 80 公尺才將全火力發揚。雖然掩護機遍布四周,這種作戰方式居然有效,蘇聯戰機之損失主要來自於新成立的單位,如:白俄羅斯、烏克蘭、內陸的空軍集團軍及波羅的海空軍集團軍,其兵員補充來自於黑海甚至於太平洋集團軍對極地冬天之作戰毫無經驗。蘇聯空軍在冬季作戰之損失超過 700 架,而飛行員之傷亡至少 926 員,其中有 89 員為芬蘭所俘。特別的是,約 1/3 的損失是在戰機遭受攻擊退場時墜毀。芬蘭空軍為了減少損失盡可能不與蘇聯戰鬥機接戰,也間接使芬蘭地對空防空砲兵創造了豐碩之戰果。相對於蘇軍驚人戰損,冬季作戰全程芬蘭只損失了 68 架戰機及 72 名飛行員。

  芬蘭空軍成功之關鍵因素在於:飛行員之作戰技巧及強烈之企圖心,此種無形戰力之發揮彌補了有形物資之缺乏,在冬季作戰之末期芬蘭由外國補充了性能優越的撒尼爾(Morane Saulnier)406、飛雅特(Fiat)G.50、颶風式(Hurricane)及釀酒人式(Brewster)戰機,其戰力反較戰前更為增長。

  到最後蘇聯的高戰損嚴重影響了其超級強權之形象,迫使莫斯科必須尋求和談。對芬蘭而言,由於德國態度日趨敵意、瑞典嚴守中立而來自法國及英國之援助日漸不足,大環境的不利使芬蘭也無力再獨力作戰。和平協定終於在 1940 年 3 月 13 日於莫斯科簽定。

1941─1944 延續戰爭

  在 1941 年,整個波羅的海地區已完全為蘇聯所控制,波羅的海軍區建立完成擁有較冬季作戰更多之空軍基地及作戰單位,而蘇聯空軍已完成戰耗補充,新型戰機如 MIG、JAK、Pe─2 及 IL─2 開始大量生產,冬季作戰之經驗與教訓也有廣泛之討論與研究。在兵力部署上,蘇空軍半數共有 3,260 架戰機部署於蘇聯西北國界,而其中又有 1,592 架部署直接指向芬蘭。在芬蘭方面,戰機已經完全得到補充,在數量上空軍擁有 235 架戰機,較冬季作戰時為多,在機動轉場上亦有長足之進步,但在飛機性能上相較於蘇聯空軍卻明顯落後。

  芬蘭的延續戰爭於 1941 年 6 月 25 日由蘇軍以 263 架轟炸機與 224 架戰鬥機同時攻擊芬蘭18處空軍基地揭開序幕,蘇軍反制作戰之目的在企圖一舉擊滅芬空軍於地面,但此次行動卻成為蘇軍災難的開始,蘇軍損失 25 架戰機卻僅僅炸毀芬蘭2架戰機。以柏崔左伏斯克(Petrozavodsk)為基地出擊的 SB 型轟炸機為例,由於沒有戰鬥機掩護,72 架轟炸機中有八架 SE 轟炸機為芬蘭空軍所擊落,但卻有 9 架在返航時被自己的戰鬥機擊落:和冬季作戰不同的是,芬蘭很快的就掌握了局部空優,在空軍重創蘇軍的掩護下,芬蘭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推進到色維爾河(River Svir)與奧內嘉湖(Lake Onega)一線幾乎完全恢復原有之國界,芬蘭之攻勢到 1941 年 12 月才停止,新的接觸線維持穩定直到 1944 年 6 月,在此期間芬蘭保有局部空優,而在空中雙方只有零星之作戰行動。

  到 1943 年蘇軍開始大量接收如 YAK─5、LA─5 等新型戰鬥機及 IL─4、TU─2、PE─2 等型新型轟炸機,而蘇聯飛行員之訓練也較前大為進步,但在芬蘭方面,由於國力受限,三年間只向德國添購了 30 架司密特(Messerschmitt)BF─l09 及 24 架容克(Junkers)JU─88 戰機。

  1944 年 6 月蘇聯的遠程作戰司令部展示了它強大的戰略轟炸能力,在 3 日內出動 2,000 餘架次轟炸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其目的在迫使芬蘭放棄與德國之結盟,並開始與蘇聯和平談判。在蘇軍開始攻勢之前,芬蘭情報當局已能破譯蘇聯密碼,知道蘇聯將於何時展開攻勢,也知道蘇軍葛羅凡諾夫(Golovanov)元帥已進駐列寧格勒指揮作戰。由於情報的正確掌握,芬蘭的雷達防空火砲以強大火力迫使大部分的轟炸機無法進入首都,而將彈投入海面;在投下的 10,980 枚彈中只有 799 枚落在人煙較稀的城區,145 人罹難,由於早期預警及部署綿密的防空武器系統,赫爾辛基受到的傷害甚為有限。

  蘇聯的第二個戰略轟炸目標為芬蘭灣邊愛莎尼亞首都塔林(Tallinn),由於防空火力不足,這個居民以日爾曼裔為主的城市遭到嚴重之破壞,半數建築被毀,1,300 人罹難。雖然芬蘭的兵力不足以防禦,但由於情報系統仍然有足夠效率,芬蘭仍派遣少數轟炸機採躡蹤戰法尾隨蘇軍返航,出其不意轟炸其機場、彈藥庫,在毫無損傷情況下創造可觀之戰果。

  芬蘭空軍在研究赫爾辛基反轟炸作戰時,為何產生不同之結論:總部方面認為應盡速將部分戰機如司密特 BF─l09 更改為夜間攔截機,以確保首都安全。而前線作戰指揮官卻認為,由於兵力已甚為有限又要抽調人員訓練,若如此將使空防洞開。但由於赫爾辛基地位之重要無可替代,最後總部的意見被採納。以後見之明看二者,雙方理念都是正確的;單單依靠防空砲兵絕對無法有效防衛赫爾辛基,另一方面看,就全般戰略發展由於蘇聯已取得了新型高性能戰機,芬蘭南方邊界情勢已愈趨不利,雙方都對,千錯萬錯只能怪周密特戰機買得太少。

  芬蘭的夜間作戰訓練是由德國規劃執行,第一批 20 個飛行員於 1944 年 6 月 13 日啟程赴德,由於芬蘭的夜間作戰中隊尚未建立,這個進訓時間點可以說是糟透了,到 1944 年 9 月 4 日芬蘭蘇聯間爆發地面部隊武裝衝突時,這批飛行員不及返國成為戰場遊兵,而購買夜間戰鬥機案也無疾而終。

蘇聯 1944 年 6 月攻勢

  史達林的第四波戰略攻勢是在列寧格勒方面發起,所集結之兵力前所未有,空中支援兵力是由空軍第 13 軍、兩個空中衛隊及波羅的海航空群所擔任,總兵力達 1,294 架。機型組成如下:

489 架 JAK─g、LA─5、眼鏡蛇型(Aircobra)戰鬥機
346 架 IL─2 對地攻擊機
288 架 IL─4、PE─2、TU─2 型轟炸機
171 架 JAK─9、JAK─7、IL─2、PO─2 型偵查及觀測機
  芬蘭空軍相對所能派出的只有 51 架戰鬥機及 66 架轟炸機,但芬蘭也了解情況的嚴重,同德國緊急採購了 44 架容克 JU─87 及 34 架 FW─l90 戰機,這些飛機有許多是由貨輪送達前線立刻投入戰場。戰鬥於 6 月 9 日開始,在初期雖然蘇軍地面部隊頗有進展,但戰場局部空優泰半為芬蘭空軍所掌握,芬蘭飛行員戰技上的優越在對蘇作戰上展露無遺,雖然蘇軍擁有 10 倍以上的數量優勢,但芬蘭戰鬥機在執行護航任務上沒有損失任何一架戰機。而蘇軍方面,單就十三航空軍在六月份就損失了 198 架飛機。據蘇空軍飛行員報告披露,芬蘭空軍作戰之方式如后:

  敵機常飛過領空出其不意的發動突擊,他們像狼群一般以 10 到 20 架為一群,2 到 4 架為一組,專找落單的飛機攻擊,(由於芬蘭能截讀蘇軍電訊)他們像從天而降一般,毫不浪費時間直撲而來,很特別的是,在我機往目標前進時敵軍並不採取行動,但在我機到達目標準備投彈時敵機才開始行動,企圖打亂編隊影響我們的投彈準確度,在我們返航時期開始攻擊落單飛機。在戰鬥技巧上,敵機通常以雲或背光為掩護突進,一擊奏效之後立刻脫離,在我們的掩護機開始反擊時又飛回雲裡,而在晴朗萬里無雲的日子,敵機則利用地貌掩護採低位突進。我們的前線指揮站常常無法發現敵機,掩護兵力也不足。在整個作戰期程中,275 導航師從來不曾提供有關敵機作戰方式之情報。

  同樣嚴厲的指責也來自於遭受巨大損害的 IL─2 對地攻擊機飛行員。敵機由右方接近,這樣使 IL─2 的機槍手無法射擊並迫使 IL─2 採取蛇形或環形編隊以建立防禦火網。對地攻擊機持續的在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出擊,以致受到重大傷亡,對地攻擊機最大的錯誤在於對地時過度強調保持攻擊隊形,以致於部分攻擊機在回頭時落後,回程中無法保持緊密之防禦隊形。

  相對於蘇軍的巨量損失,芬蘭空軍在慘烈的 1944 年 6 月只被擊落 19 架戰機,事實上到停火的 9 月止,芬蘭空軍擁有世界上最高比率的空戰英雄,無論蘇軍推出何種戰機,飛 BE─l09 的芬蘭飛行員都可以取得優勢,由於芬蘭空軍能保持高效率、小戰損,到戰爭結束時,其戰力不但不見殘破,反而是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峰。

  但芬蘭空軍的成功也有相當的運氣成份,蘇軍的 6 月攻勢其兵力之大完全出芬蘭情報當局之判斷,蘇軍的空中作戰構想是這樣的:

  第十三航空軍的 PE─2、TU─2 俯衝轟炸機及 IL─2 對地攻擊機,於D日開始轟炸接觸線之敵,而數量超過 400 架的 IL─4 及 B─25 轟炸機,則於次日清晨轟炸芬蘭空軍基地及交通樞紐。但當日航路大雨使轟炸機困於地面,任務改由第十三軍執行,但就在這 40 分鐘的延遲裡,芬蘭已完成兵力分散部署,時機掌握上也由被動轉為主動。

戰後發展

  臨時和平條約簽訂於 1944 年 9 月 19 日,約內規定芬蘭必須將拉普蘭地區的德軍驅逐出境,延續戰爭的結果是芬蘭放棄1940年的邊界主張,能將卡瑞利安(Karelia)及佩脫沙摩(Petsamo)的廣大地區割讓予蘇聯。雖然損失甚大,但歷史家評估冬季及延續戰爭是芬蘭的重大勝利,因為戰爭最重要之目的──維持芬蘭主權獨立自主之目的已達成o有趣卻少人提起的是,在二次大戰中只有英國和芬蘭不曾為敵國佔領。

  1947 年的巴黎和平協定加諸芬蘭嚴格的武裝限制;戰鬥機只允許裝配 60 架\不可以擁有轟炸機和飛彈。但這對芬蘭並沒有造成反彈。60 架的限制被解釋為第一線最新型戰機,由於預算因素及多年經驗,芬蘭早就決定放棄發展轟炸機,而不可擁有飛彈的禁令也在 60 年代經談判後解除,而芬蘭政府也在後幾年正式宣布取消巴黎和約。

  芬蘭空軍於 1954 年以吸血鬼式(DeHavilland Vampire)戰鬥機進入噴射年代,1958 年以蚊式機(Folland Gnat)進入超音速,而在 1963 年換裝第一個 MiG─21 中隊時正式踏入倍音速時代,爾後芬蘭空軍逐漸將所有戰機改換 SAAB─35S、SAAB─35F 龍式機(Draken)及 MiG─2lBIS 等全天候戰鬥機,而教練機也在 70 年代末期換裝為 BAE 鷹式機(Bae Hawk)。

  芬蘭空軍組織在 50 年代重組修編,全國分為三個空軍司令部,各自建有完整之作戰部隊、基地後勤支援及指管通情系統。而在 60 年代,長程雷達偵蒐系統也建立完成。國家航空工業上,芬那伏提克公司(Finnavitec Ltd.)經由授權生產及裝配,也建立了完整之後勤支援能力。雖然國家資源有限,但空軍在質量及數量的發展都尚稱穩定,如此使空軍的士氣及優良傳統得以維持,而精密航空工業的發展也帶動空軍高度專業之維修能力。

結語──現代芬蘭空軍與軍種任務

  就小國而言,由於資源有限故特意強調爭取空優為國家安全戰略最重要之一環,到九十年代,芬蘭再度提昇其防空指管系統,完成空地資訊聯線及戰機防空飛彈,防空砲火之整合。在戰機採購上,則以壽期成本及防空作戰能力綜合考量,選擇 F─l8 戰機為第一線主戰機種,數量為 57 架單座及 7 架雙座機,獲得方式則維持芬蘭優良傳統,取得輸出許可於芬蘭裝配。飛行員獲得上則採精兵政策,招募及完訓比約 51 比 1,訓練則以完成戰鬥機飛行員訓練為目標,運輸機及其他支援機種則由老飛行員轉任。在指揮體系上,空軍總司令也直接肩負保障芬蘭空防安全、人員訓練及後勤支援之責任,俾使事權統一,用兵上也有足夠之彈性。

  芬蘭空防之理論發展及作戰觀念來自於對歷次作戰經驗之研究分析,其中心理念為空中優勢之爭取與建立、飛行員優越之戰鬥技能。芬蘭獨特之地略環境使芬蘭必須集中所有可用資源以建立可恃之空中優勢,而戰爭經驗顯示,雖然預算受限,但經由質的嚴格要求,統合運用有限資源依然可滿足國家空防之需求。

  芬蘭空軍之任務為經由擊敗進犯之敵,以支持國家全般防衛作戰;盡諸般手段確保空防,以維持芬蘭之中立政策,並進而成為歐洲穩定發展之重要基石。

參考資料

Cal─Fredrik:Red Stars in the Sky,April 1996
Cal─Fredrik:In the Sky of Helsinki and the Karelian Isthmus 1944Rodian No.12/1995,p.59
Ivanov P.N.:Wing over the Sea─HiStory Of SViet NaVal Air ForceSVoyenizday,1973
Juntilainen Ilmari:Double FighterKnight,April 1996
Pajari Risto:Winter War in the Air WSOY 1971
Pajari Risto:Continuation War inthe Air WSOY l982
作者簡介:

  林於豹上校,空軍官校 55 期,空參院 74 年班,戰院 81 年班,共研所 84 年班畢業,曾任職空軍總部飛安組組長。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1&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