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半島死亡之旅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陳納德 於 2002/07/06 22:57 | |
巴丹半島死亡之旅 | |
美國二戰老兵回憶鮮為人知的“巴丹半島死亡之旅” 毫無表情的! (使用簡體)
-45年后,一些新墨西哥州的陸軍后備軍官和學員決定重走“巴丹半島死亡之旅”,以紀念先烈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爆發過一場異常殘酷的“巴丹血戰”,美軍被日軍擊敗,78000名美 但鮮為人知的是后來發生的事情:這些戰俘被逼冒著酷暑在菲律賓的叢林中步行65英裡多的路程到達一個戰俘營,這稱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殘酷的事件,當年的幸存者將其稱為“巴丹半島死亡之旅”,共有15000名士兵倒斃在途中。 韋爾頓﹒漢彌爾頓等當年的幸運者最近公開講述了這段至今仍令他們談之色變的痛苦經歷。 -異常殘酷的巴丹血戰 當一發炮彈呼嘯著從韋爾頓﹒漢彌爾頓頭頂飛過時,他本能地趴在泥土中,幸好那發炮彈打在了樹上,彈殼炸成碎片四處飛散。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有一塊彈片擊中了站在他身后的一個衛兵,那人當場死亡,而他卻安然無恙。 當時,漢彌爾頓正在一條河岸后面挖戰壕,那個衛兵的血濺了他一身,他匆忙把血擦了擦。但對他來說這併不可怕,最讓他忍受不了的是飢餓,他幾乎是筋疲力儘了,腦子裡只有一個可怕的想法,那就是逃跑。 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我真的很想逃跑,但在戰爭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成為一個膽小鬼,你知道你的朋友都在看著你,無論如何要表現出勇敢,即使你嚇得發抖也要表現出勇敢的一面。”當時漢彌爾頓的確是嚇得在發抖,后來,他的靴子和其他一切物品都丟失了,他依然沒有逃跑。但漢彌爾頓併沒有稱自己是英雄,而是說自己只是那場戰爭的幸存者。 漢彌爾頓于1940年10月加入了美國陸軍航空兵部隊,之后不久他就登上了一艘軍艦到菲律賓參加戰鬥,他成為美國最后一批赴菲律賓作戰的士兵之一。 那艘軍艦起航后僅僅過了18天,美國就加入了戰爭。漢彌爾頓和他所在的部隊〞〞第34迫擊炮中隊被部署到馬尼拉郊外的尼科爾斯機場,不過他們只在那裡呆了9天。11月29日,他們被告知帶上行李趕緊離開,他們匆忙趕到附近的德爾卡門,此時此刻災難已經降臨,珍珠港被日本人轟炸了,美國不得不加入戰爭。可是那時世界上絕大部分人的目光都盯著夏威夷時,漢彌爾頓和他的成千上萬的戰友卻在菲律賓為生存而浴血奮戰。
-45年后,一些新墨西哥州的陸軍后備軍官和學員決定重走“巴丹半島死亡之旅”,以紀念先烈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爆發過一場異常殘酷的“巴丹血戰”,美軍被日軍擊敗,78000名美 國和菲律賓士兵向日本投降,這些史實是能夠從歷史書上找到的。 但鮮為人知的是后來發生的事情:這些戰俘被逼冒著酷暑在菲律賓的叢林中步行65英裡多的路程到達一個戰俘營,這稱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殘酷的事件,當年的幸存者將其稱為“巴丹半島死亡之旅”,共有15000名士兵倒斃在途中。 韋爾頓﹒漢彌爾頓等當年的幸運者最近公開講述了這段至今仍令他們談之色變的痛苦經歷。 -異常殘酷的巴丹血戰 當一發炮彈呼嘯著從韋爾頓﹒漢彌爾頓頭頂飛過時,他本能地趴在泥土中,幸好那發炮彈打在了樹上,彈殼炸成碎片四處飛散。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有一塊彈片擊中了站在他身后的一個衛兵,那人當場死亡,而他卻安然無恙。 當時,漢彌爾頓正在一條河岸后面挖戰壕,那個衛兵的血濺了他一身,他匆忙把血擦了擦。但對他來說這併不可怕,最讓他忍受不了的是飢餓,他幾乎是筋疲力儘了,腦子裡只有一個可怕的想法,那就是逃跑。 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我真的很想逃跑,但在戰爭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成為一個膽小鬼,你知道你的朋友都在看著你,無論如何要表現出勇敢,即使你嚇得發抖也要表現出勇敢的一面。”當時漢彌爾頓的確是嚇得在發抖,后來,他的靴子和其他一切物品都丟失了,他依然沒有逃跑。但漢彌爾頓併沒有稱自己是英雄,而是說自己只是那場戰爭的幸存者。 漢彌爾頓于1940年10月加入了美國陸軍航空兵部隊,之后不久他就登上了一艘軍艦到菲律賓參加戰鬥,他成為美國最后一批赴菲律賓作戰的士兵之一。 那艘軍艦起航后僅僅過了18天,美國就加入了戰爭。漢彌爾頓和他所在的部隊〞〞第34迫擊炮中隊被部署到馬尼拉郊外的尼科爾斯機場,不過他們只在那裡呆了9天。11月29日,他們被告知帶上行李趕緊離開,他們匆忙趕到附近的德爾卡門,此時此刻災難已經降臨,珍珠港被日本人轟炸了,美國不得不加入戰爭。可是那時世界上絕大部分人的目光都盯著夏威夷時,漢彌爾頓和他的成千上萬的戰友卻在菲律賓為生存而浴血奮戰。 漢彌爾頓說:“日本的轟炸機對我們狂轟濫炸,那真是一場災難。我們的戰鬥機第一天昇空,便都被日本人打下來了,然后他們又對地面上的飛機進行轟炸。沒有了空中力量,我們只好改成步兵。”地面部隊撤退到巴丹半島的海岸附近,他們在那裡試圖阻擊日本人,但戰鬥的代價相當高昂,由于支援和供給被切斷,士兵又病又餓,一個接一個地倒下了。漢彌爾頓回憶說:“我們的糧食完全斷絕了,只好把第26騎兵部隊的馬吃掉。”在巴丹半島上的美國和菲律賓士兵要麼投降,要麼全部死亡,他們別無選擇。經過了4個月的戰鬥后,巴丹半島部隊的司令官愛德華﹒金少將下令78000名美國和菲律賓軍人向日本人投降,那一天是4月9日。
但是投降后,更大的惡夢來臨了。巴丹血戰的另一個幸存者拉塞爾﹒格羅科特在他的傳記《一千二百天》中寫道:“投降的命令下達后,所有的人擠成一團等待著厄運的降臨,許多人竟然守著日本人哭了起來,美國軍人和菲律賓軍人都在哭。” 據格羅科特回憶,許多人開始逃跑,但他們被命令站住,日本人開始搜刮他們的財物,手表、水壺、錢夾、戒指等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被搶走了。戰俘們被分成每300人一組,然后開始行軍。他們從馬裡韋勒斯出發步行到聖費爾南多去,全程100公裡(62英裡),然后再步行10公裡(6.2英裡)到多奈爾兵營。這段行程對一名軍人來說稱不上漫長,可是在整個行程中,日本人不給他們任何食物和水。投降的美國士兵和菲律賓士兵本來就病得厲害,而且都餓得不行了,哪有力氣行軍! 漢彌爾頓回憶說,他在8天裡吃的唯一的食物就是一個像高爾夫球那麼大小的米飯團子,就竟然堅持了下來。巴丹半島另一個幸存者克拉倫斯﹒拉爾森在他的一本名為《漫長的回家之路》書中描述了當時的情景,他寫道:“沒有食物倒還不是我們最大的痛苦,主要的問題是沒有水,大部分人都快渴死了。他們一路上拼命找水喝,許多人只要看見水就喝,也不管有多髒。旅途中有一個休息點正好在橋上,下面倒是有水,可是上面飄浮著綠色的泡沫,你根本看不見水,可是一些人也顧不得那麼多了,跳下去便往水壺裡灌水,可是我沒有下去,因為裡面還飄著幾個士兵的屍體,看樣子在裡面有好幾天了,當時的氣溫有華氏100度,你可以想象那水的味道是什麼樣的。” 漢彌爾頓表示:“更可氣的是日本軍人,他們簡直就是玩死亡遊戲。對許多美國軍人和菲律賓軍人來說那樣的髒水也是他們的救命水,可是,日本人一看見有人去取水喝就用刺刀刺或者開槍射擊,許多人就因為一口髒水而死在日本人的刺刀下或是槍口下。即使你有幸逃過了日本人的刺刀和槍口,只要你喝了那裡的水也會在劫難逃,只不過死得稍慢一點,死得更痛苦一點罷了,因為河裡的水被嚴重污染,喝了會引發嚴重的腹瀉和嘔吐,你會慢慢倒下而掉隊,最后的結果還是死路一條。那可真是太恐怖了,我實在是一點力氣也沒有了,感覺再向前邁一步也是不可能的,可是我親眼看到有人被日軍開槍打死了,所以一下子好像有一個死亡天使站在我身后,推著我向前走。” -一定要活下來 漢彌爾頓畢竟還有力氣向前走,但許多人早已筋疲力儘,真的一步都走不動了,于是一頭栽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在那段不長的旅程中,竟然有15000名美國和菲律賓士兵餓死、渴死、累死或是被日本殺死,在隨后的兩個月裡,又有26000人死于戰俘營中! 死了那麼多人,漢彌爾頓居然不在其中。他說:“我發誓,一定要活下來。那麼殘酷的旅程都挺過來了,怎麼可以再死在監獄裡?”在他的噩夢結束之前,漢彌爾頓他們在那個監獄裡忍受了3年的苦難,他們被折磨、拷打,強制做苦力,而且經常挨餓,好多人就是在那個日本人的營地裡餓死的。 突然有一天,就像他們匆匆來一樣,日本人又匆匆離去。漢彌爾頓說:“不知為什麼,那些日本軍隊突然悄悄地溜走了,而我們只剩下了1800人。我們聽說有美國人在那個島的另一端,就偷偷爬上一列火車跑到那裡。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我媽媽打電話,我告訴她我還活著,我馬上就回家。對我來說,那真是一個無限幸福的日子。”
-重走“死亡之旅” 那次死亡之旅過去45年后,一些新墨西哥州的陸軍后備軍官訓練隊軍官和學員決定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紀念那段歷史,他們不是到處做報告和演講或是拍攝電影,而是重新體驗那次旅程,最后他們終于如願以償。 今年是紀念“巴丹半島死亡之旅”旅行的第12年,他們從新墨西哥沙漠出發進行了26.2英裡的紀念性旅行,紀念像漢彌爾頓那樣的英雄和那些犧牲的戰士。漢彌爾頓說:“我認為用紀念性行軍的方式紀念許多年前犧牲的戰士是最好的方式,我時常驚訝人們會那麼熱情地關註和參與這樣的活動,不過那是一段令人永生難忘的歷史。我不認為我做了什麼勇敢的事情,我只不過是做了任何人在那個環境中都會做的事情而已。重要的是我活下來了。” 當陸軍中士佈倫﹒科利斯第一次聽說有紀念“巴丹半島死亡之旅”的行軍活動時,他也想參加,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習那段歷史。科利斯從美軍在彿羅裡達州邁阿密的南方司令部所在地出發,試圖把那段歷史再現于生活,他說:“我真的不敢相信他們在那次死亡旅程中所承受的一切,我被他們的犧牲精神深深地感動了。” 對每一個參加活動的人來說也許各有各的理由和原因,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到達終點線。 作為一名女軍人,馬蒂內茲已經參加了兩次這種行軍活動。 她說:“我真的很喜歡有這麼一個機會來紀念巴丹半島的士兵。”
|
Skywalker-Luke 於 2002/07/06 23:01 | |
Re:巴丹半島死亡之旅 | |
陳納德 閣下之前的文章:美國志願大隊的戰鬥機、中國空軍抗戰末期軍機介紹- 共和P-43A槍騎兵式戰鬥機、大家對飛虎隊看法如何? 麻煩請再補貼一次,謝謝! |
Y 於 2002/07/07 00:35 | |
Re:巴丹半島死亡之旅 | |
二戰日本軍人真的很殘忍ゼ 上次看國家地理頻道日軍強迫英軍修鐵路真是很@#$%!,後來逃跑的英軍士兵被抓回來後,備用刺刀捅死(通常好像是關禁閉是不),還故意在俘虜面前擦血,後來日軍投降前還在山頭架機關槍打算把英軍俘虜全幹掉,幸好突擊隊在動手前就來了,後來在訪問當時的日軍時,他居然不認帳,還說我們是戰敗國別人愛怎麼說我們沒辦法反駁,這就是戰敗國的缺點,XD,聽了真想扁他們一拳.男子漢敢作敢當,幹麻說的好像別人對不起他的樣子,真是... |
ewings 於 2002/07/07 00:41 | |
Re:巴丹半島死亡之旅 | |
> 二戰日本軍人真的很殘忍ゼ > 華人才是最慘忍的 項羽連給俘虜做苦工的機會都沒有 |
ra 於 2002/07/07 08:50 | |
Re:巴丹半島死亡之旅 | |
這個叫做有樣學樣,項羽學武安君白起立威關中,結果卻學錯了方向,白起是因爲無力一舉滅亡趙囯,只能先用這個辦法來打擊趙囯的戰爭動員力,標準的秦楚大戰後遺症,項羽屠滅戰俘就變成邯鄲學步了 不過從歷史和戰爭學的角度來説,大規模屠殺戰俘的行爲,證明了當時中國地區的生産力和戰動力有了巨大的發展,人口和科技都提高到了一定水準以上,所以不需要戰俘來補充勞動力和戰鬥力,而大國戰爭已經開始進入以長期戰爭和總體戰角度進行戰略運籌和戰術指導的階段,不再僅僅局限于有限的人口或者財帛之爭,這也是戰國後期戰爭与之前2000年戰爭的不同點,從某種角度說,這種屠殺是戰爭進化的標誌 至於日本人的行爲,似乎不是戰爭學討論的重點,他們的行爲和納粹屠殺猶太人一樣,偏重意識形態方向和單純的戰爭暴力,和戰略運籌關係不大,某個意義上反而阻礙了戰爭的進行,但是從精神戰的角度分析,長期傾慕和學習英美文化的日本人,通過這種行爲讓士兵確立自己對這些強勢文化群體的優越感和自信心,也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從最小意義上,當時進攻菲律賓的日軍供應不足,對戰俘的減少供應和任其傷病人員死亡也有其必然性,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淞滬作戰後期的南京攻防戰,個人認爲日軍指揮部對暴行的漠視部分是因爲供應緊張而造成的 |
Y 於 2002/07/07 13:13 | |
Re:巴丹半島死亡之旅 | |
去年軍訓課上到拿破崙時提到他是首位實行徵兵制和引進師(divide)觀念的人,之前的歐洲諸國都是蓄私兵的樣子,三皇會戰時二者兵力好像差約二萬(8萬多vs6萬多),看樣子中國比他更早有總體戰觀念,最晚唐朝應該就有了(杜甫--石壕吏中提到官兵到百姓家抓人作兵),但不知師的觀念是孰早?三國時好像有,我馬不清楚... |
ra 於 2002/07/07 14:04 | |
Re:巴丹半島死亡之旅 | |
其實早在法國大革命開開始不久,面對歐洲聯軍的封鎖,公安委員會就發出號召要求全國各省各組建一個團的志願兵,自備裝備糧食開赴戰場,雖然是紅帽子志願兵,但是已經有徵兵制的概念了,此後多次號召全國武裝起來,抵抗外來侵略,之前包括當時,對於歐洲王國來説,並沒有什麽侵略概念,戰爭只是王族内部事務,而從大革命開始,戰爭開始于近代民族國家觀念息息相關,而以法蘭西民族國家的口號要求人民動員起來保衛祖國,應該說大革命是開創歐洲戰爭之先河,至於拿破侖是最終建立和完善這一新戰爭概念下的新體制的創造性軍事政治傢 而之前的歐洲戰爭,不能説是私兵,應該説是傭兵(電玩和漫畫很流行的職業),一些地區(還不成其國家)因爲環境惡劣所以民風彪悍,結果就很多人背井離鄉到外地當兵打工,捷克,瑞典,瑞士(這個國家很和平,不過他的雇傭兵當年享譽全歐洲)都是這樣,而如我之前所說,歐洲戰爭經常使王族内部事務,並沒有太多民族國家矛盾,那麽廣泛的動員全國勞動力去作戰就嚴重缺乏號召力,而且對生産力的破壞不可估量(歐洲的小公國只有幾百人的也多的是,打一仗就沒人種田,打贏了也要全國餓死),農民兵又缺乏訓練,常備軍少到可憐(真的有國家只有三四個常備軍,平時給大公儅依仗都不夠),所以花些錢雇用士兵,甚至不花錢,只是許諾佔領了敵人的領地就任由傭兵掠奪,就可以短時間的組織一只可用的軍隊,而且對農業生産無影響,在歐洲極其流行,小公國非如此不可,大王國也是,而且王國軍經常是公國軍的聯合部隊,其中混雜各地的傭兵就難以避免了。 至於常備的私兵是很奢侈的行爲,即使是中央政府直屬軍也是不多的,以法國王室之豪奢,不過是養了兩個營的瑞典輕騎兵而已,平時開開道,像現在這樣動輒幾百萬的常備軍直屬中央,那個時候想想都可笑 〉〉〉但不知師的觀念是孰早? 總體戰三個字是魯登道伕提出的,但是總體戰的觀念,歐洲早在拿破侖戰爭時期已經推廣,約米尼和克勞塞韋茨都有涉及,至於中國,可以說從孫子就開始不斷強調的戰爭是國家整體投入的社會行爲,並且目標就是征服對方國家的戰爭意志,孫子算第一個體到總體戰的人嗎?不肯定,至少拉美西斯四世在它之前一千多年就開始了征服國家和民族的殖民戰爭,理論的發展慢于實踐,但是也不能認爲古埃及沒有相關的戰爭謀略論積累總結,所以戰爭的藝術,很難嚴格界定其时效性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