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政治跟經濟可以那麼容易 "二元化"分開看
回 覆 返 回


Simon  於 2001/03/21 12:42
不要以為政治跟經濟可以那麼容易 "二元化"分開看

Simon  於 2000/10/16 23:13
發表內容:

作者: Simon
留言時間:2000/08/26 20:47

阿斌本文確實立意良善, 但是觀點有待商榷, 這些觀點跟台灣主流媒體意見非常相似,特別是所謂學術界, 沒有冒犯之意, 其實這也有些政治, 我不認為政治一定多髒多洪水猛獸,其實政治是很生活的, 經濟跟政治是連體嬰,英國美國日本以前大學沒有經濟系,都是政經系, 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長蔣碩傑就出身英國三一政經學院.

台灣的高科技業其實才是最 "政治的":
任何一個公司財務報表均是在 "會計準則" 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les(GAAP)的規範下編定, 折舊年限不同就影響成本跟
獲利.政治力決定的政府法令例如環保法令. 租稅補貼等等也是另類的"會計準則".台灣
高科技表面上的高獲利如果檢視一下,獲利競爭力言過其實.就拿世界標準來CHECK一下
世界級的台積電.
***假設台積電股本1200億,稅前盈餘 600億,稅後盈餘720億,每股稅前盈餘 5元.稅後盈餘
6元.
A.稅後盈餘大於稅前盈餘的怪現象
由於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及創投所賦予的投資抵減, 投資 100元可抵稅額20元,太多
的高科技公司稅後盈餘大於稅前盈餘, 政府從高科技公司收到的所得稅是負的, 反觀
傳統產業 所得稅 25%, 來回相抵,傳統產業遭受的"租稅懲罰"高達稅前盈餘的 41.7%,
B. 除了投資抵減讓高科技公司享受負的營利事業所得稅之外, 平常公司營業行為的"
加值型營業稅" 簡單說就是發票稅, 高科技公司大部份都是外銷,銷項稅額為零,他們
取得的國內進貨發票進項稅額百分之五還可退稅. 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傳統產業繳
發票稅,高科技公司賺發票稅.
C.政府在工研院 國科會 資策會每年數百億的支出,形同對對科技公司的 另類補貼.

A+B+C 可以說是傳統行業 (泛非科技業)繳稅給政府用在科技業, 法律是政治機構訂出來的,傳統行業會有不平很正常, 沒有的話就太傻太奴才性了.

D.員工配股的會計處理--
世界標準的 GAAP 都把公司配給員工的股票以市值列入費用, 不像台灣做為稅後盈餘的
分配, 因此台灣高科技的每股盈餘都是虛增.台積電稅後盈餘 8%分紅配股, 現在帳上處理
認列 57.6億元稅後盈餘的減項, 按美國的GAAP 要算 5.76億股 (57.6億元/10元) *
125元(每股市價)=720億元, 那台積電就變成不賺錢了.
E.新竹科學園區一般員工薪資不高, 僅為美國 1/3--1/5, 雖然台灣 美國 GNP 1:2左右,
台灣高科技公司藉此壓低營業費用增加毛利淨利稅前盈餘, 再靠 D 扭曲的財報準則使
員工靠股市高本益比取得補償或獲利.台灣未課證所稅, 同樣上班傳統產業員工領現金
獎金要課稅科技公司發股票就只用十元面額課稅, 這不是只有不公平而已, 也使得
經濟學上要素成本增加,傳統產業被迫只有提高薪資才能與科技公司在招募人員競爭,
要不然就外移或關廠或縮小規模, 導致傳統產業更加不利.這源自於制度扭曲經濟運作.
F.內部環保處理成本外部化
光從昇利長興廢溶液案, 原始污染源產出者, 千億資本額的委託資本額數百萬的處理業,
利用法律合法取得跡近免費的污染權.財力.知識.義理上都更該更有能力處理的卻合法
逃之夭夭,不用負責.把這內部環保處理成本拿來比較,台積電廢溶液劇毒跟複雜程度,
傳統產業還比較少內部環保處理成本外部化,可不可以說傳統產業比較沒能力運作政治,
所以不能像高科技業的把內部原本該承受的成本轉稼到社會.
不要誤以為傳統產業就是工商三巨頭.
如果把 D+E+F 列入考慮, 真的把扭曲真實面相的 "制度"跟 "法令" 這些具體政治力的結晶
拿掉, 台積電的盈餘會變成多少??? 雖然衝擊很大,但是公平的.較少政府涉入的自由經濟運轉還是比較好,特別是對台灣整體.

經濟學上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利益與要素成本必需要把各國經濟運作背後的制度傾向納入比較才不會被誤導.如果對高科技施惠別那麼過份, 傳統產業就算沒給優惠也會比現在好.
從以上的論述, 把既存的制度扭曲拿掉, 用世界標準的法令看,台灣的高科技業競爭力沒想像的那麼好,傳統產業也沒有大家認為的那麼爛, 現在大家認為的高科技業其實不是經濟面貌, 那是高度政治涉入後的不完全面相.

因為有上述 A到F 太多 bias,提供給阿斌對經濟上一些參考.
以上所談, 與救傳統產業股票完全無關, 對股票市場順勢逆勢等沒任何意見.
只不過自己對糾正台灣主流經濟觀點的一些看法.如此而已.


路犁代貼


--------------------------------------------------------------------------------


阿甘  於 2000/10/17 08:50
發表內容:


擬定產業發展政策, 通常都是不公平的.
我很佩服Simon兄, 也喜歡他的文章.

但在這個議題上, 原諒小弟點出這個"不公平"的必須性.

政府發展特定產業, 多半伴隨一些保護性,補貼性措施,
這些措施, 對國內其他行業或消費者而言, 通常是不公平的.

舉例 :

從前發展汽車產業, 高關稅保護持續了多少年?
國內消費者忍受了多少年的不公平?
(事後證明這些保護及不公平, 並未達到產業發展的目的)

當初發展中鋼, 別人進口鋼鐵還要它簽證才行,
許多人也因此受到限制,
幸好中鋼還算爭氣, 對於台灣建構鋼鐵上下游也算出了一份力.
當初給他的保護及不公平, 達到了一些些目的.

鋼鐵是工業之母, 許多行業都是鋼鐵的下游客戶.
例如我國過去十幾二十年能成為鐵管家具自行車之重要輸出國,
跟國內鋼管供應無虞及多樣化有關.

發展紡織業, 石化業, 都伴隨著相關的補貼保護,
也都伴隨著"不公平".

問題在於這些不公平能否在日後對社會整體經濟創造出更大利益?
這是一個大關鍵.

新黨黨徒所歌頌的,偉大的趙耀東,李國鼎,孫運璿,
也都是以政策保護來發展產業的奉行者.

李國鼎主導發展資訊電子產業, 也是如此 .


--------------------------------------------------------------------------------


阿甘  於 2000/10/17 09:07
發表內容:


有關政府對於高科技電子業的偏愛,
還有一個最鮮明的例子 : 免徵貿易推廣基金.
從前政府一紙行政命令, 全國所有出口商出口賺任何一筆錢,
都要抽0.625%的貿易推廣基金.
(這是五年前,現在多少不知道)

但就是新竹科學園區 及高科技電子業者不用付這筆費用.
很明顯的, 這也對傳統產業形成一種賦稅逞罰.

政府只要動用資源發展某項產業, 很難避免不公平性.
所以越是民主開放, 就越難推動產業政策 .

但就我個人而言, 台灣環境特殊,
尤其是現在面臨中共的總體戰,吸金吸技術導致我國產業空洞化,
我認為我們有必要深思發展產業的必須性.
當然也要面對連帶的不公平性.
(及如何降低這種不公平性)

還是那個關鍵:
這些不公平能否在日後對社會整體經濟創造出更大利益?


返 回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語法選項: 文章內容使用HTML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