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李光耀任兩岸調人的面紗
回 覆 返 回


東門慶  於 2001/03/21 12:34
揭開李光耀任兩岸調人的面紗

東門慶  於 2000年07月13日 13時11分
發表內容:

揭開李光耀任兩岸調人的面紗(89/06/27、28)
※ 辜汪會 李光耀只是配合演出的演員
※ 穿梭兩岸 李光耀利字當頭


辜汪會 李光耀只是配合演出的演員

〔記者鄒景雯/報導〕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本月中赴中國進行為期四天的訪問,期間曾與中共總書記江澤民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會談﹔李光耀在離開北京前公開表示,他有意到台灣進行訪問,晤見陳水扁總統,以便直接了解台灣的最新情勢。

 在李光耀表達態度未久,美國方面卻在近日非常技巧的向台灣政府當局暗示,「千萬不要透過李光耀當調人」﹗

 李光耀最後一次到台灣訪問是八十三年,此後長達六年的時間,他未曾與台灣官方正式互動,今年台灣政權轉移,李光耀重新燃起到台灣看看的興趣,相當耐人尋味。

 李光耀結束訪中行程後,日來發表一系列談話抨擊前總統李登輝在任時的分離行為,他並「提醒」台灣新政府,沒有「一個中國」,什麼談判都不可能﹔如果否定「一個中國」,那就是即刻宣布開戰。

 李光耀以文化宿命為思考,迷信亞洲價值,與西方民主主流文明經常扞格不入,他的兩岸思維對台灣而言是利?是弊?確實十分爭議,連美國重量級人士都忍不住在最近對台灣提出善意建言,這名人士甚至私下直陳:「與其找李光耀,還不如找金大中」。

 李光耀曾經一度被外界塑造為風光穿梭兩岸的中介者,李光耀的角色也被賦予太多不確實的聯想;事實上,他從不是兩岸互動的發動機,通常,李光耀思考的是如何在兩岸之間尋找新加坡自身的利益。

 八十二年兩岸首次辜汪會談在新加坡舉行,是李光耀被傳為兩岸調人的肇始,然而其實七十九年李登輝當選第八任總統後,兩岸最高領導之間即已建立了不公開的溝通「管道」。

 當時,李登輝除致力民主化,並且陸續成立國統會、陸委會與海基會,來積極推動兩岸關係。民國八十年,中國的海協會也在北京成立,兩岸民間接觸跨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但是如何逐步推進兩岸最高階層之間的往來,海峽雙方則苦思不出良策。

 這時,兩岸最高領導經由不公開的「管道」,在一次關鍵性會面中交換意見並進行腦力激盪,終於做成由辜振甫與汪道涵見面來尋求進一步突破的共識。這就是為何李登輝經常說,辜汪會談是我們(台灣與大陸)共同想出來的,不是第三者的建議。

 在當時雙方代表密會中,針對辜汪兩人見面後的結果與發展,兩岸皆採取開放的態度,重要的是先建立官方授權的高層對話機制,是雙方共同的體認。

 在上述共識下,雙方也進一步研商辜汪會談的構想應該如何提出?若由台灣提出,中共內部可能會有阻力,若由中共提出,台灣的反對黨也會有疑懼,於是雙方商議由一向熱中兩岸事務的新加坡李光耀來扮演現成的傳話者。

 經過中共代表據此默契向上回報,不假多時,楊尚昆即訪問新加坡,向李光耀提出中共有意與台灣展開高層對話的意思,楊尚昆並且對李光耀具體指出,「這次的國共談判只談經濟合作議題,不談其他政治性的爭論」。

 八十一年二月十一日,李光耀銜著楊尚昆的口信抵達台灣,向李總統轉達對岸的「提議」。

 李總統見兩岸事先排練的戲碼照劇本順利演出,隨即召開高層會議,李登輝宣布李光耀帶來的訊息,會中做成同意舉行辜汪會談的結論﹔會談的地點,在「順水人情」的考慮下,新加坡也由北京、台北、香港、泰國、日本、夏威夷等方案中脫穎而出。

 之後,汪道涵在同年八月六日正式來函邀約辜振甫見面,辜振甫也在八月二十二日去函海協會,建議辜汪在新加坡會晤。辜汪會談並於次年四月於新加坡順利召開。

 或許在李光耀個人看來,他是楊尚昆的「特使」,然而李光耀不知,其實他是台灣與中國共同導演下,配合演出的演員,辜汪會談是中國與台灣直接聯繫的產物,新加坡基於兩岸需要順道搭上了舞台,李光耀當然不是兩岸撮合者,更絕非辜汪會談的主導者。

 辜汪會談之後,李光耀與台灣發生了一段至今未完整曝光的重要事件,導致李光耀與台灣不再熱絡。

 八十三年五月十六日,李總統出訪南非的回程過境新加坡,在樟宜機場的貴賓室中,台方人士包括李總統、外交部長錢復與經建會主委蕭萬長,星方則是總理吳作棟與部長柯新治。

 李總統向星方表示,台灣有高度的誠意希望對兩岸三通的問題尋求解決,蕭萬長並向吳作棟提出,由兩岸與新加坡合資成立船務公司的構想,其中兩岸各佔四十五%股份,新加坡佔十%,專門經營兩岸之間的海線運輸,公司在新加坡註冊,由董事會決定營運方針,以解決兩岸直航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主權管轄等政治爭議。李總統期望星方代為向中國提出。


穿梭兩岸 李光耀利字當頭

〔記者鄒景雯/報導〕 吳作棟回答,中國總理李嵐清一週後將前來新加坡,屆時他是否可請李嵐清將台灣的提議帶回去?李總統表示同意。

 八十三年六月二十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就此事寫了一封信給吳作棟,江澤民在信中感謝星方傳達的訊息,他也強調,現在兩岸溝通的渠道是暢通的,只要台灣有誠意,透過兩岸直接商談,可以逕行合作,不會有什麼困難。  

 七月十九日,星方將江澤民這封信轉來台灣,雖然江澤民對這個方案未明言同意或不同意,但星方對我表示,此案應大有可為,星方對於能夠參與股份也顯示高度興趣。

 不過,在李光耀與吳作棟詳細評估後,新加坡卻自行提出了一個新的對案,星方主張由星方籌組一個專營兩岸海空運的公司,初期由新加坡出資三十四%,其餘六十六%由兩岸均分,即各三十三%,三年後新加坡願意讓出股權減為十%。  

 星國當局隨即在八月六日就此案徵詢台灣的意見,不僅如此,李光耀也於九月二十一日親自來到台灣進行遊說。 二十一日晚間,李總統特地在鴻禧山莊設宴招待,作陪的有行政院長連戰、總統府秘書長蔣彥士、錢復、蕭萬長。 次日二十二日上午,李總統、李光耀、錢復又進行第二次會晤,前後長達四小時。

 會談中,針對李光耀想自己當「老闆」的對案,李總統認為宜由新加坡自行向中國提出較好,也強調所謂的通航不是漫無限制,而是定點航行。
據了解,這次晤面中,李光耀特地向李登輝鼓吹,如果要取得中國的信任,促成這個公司的組成,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中國相信台灣承認自己是中國的一部份,未來一定會邁向統一,不論是二十年、三十年、或五十年。

 李光耀也說,美國人不可靠,將來有一天會拋棄台灣,台灣不應該相信美國的保護。只要中國內部不動亂,三十年後中國將會非常強大。

 對於李光耀臣服民族主義的建議,李登輝沒有同意,李登輝認為台灣現在最重要的是進行民主化,充分自由民主後,台灣前途由人民作決定。 這是李光耀最後一次來台灣,八十六年他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回憶起這段過程,李光耀說,李登輝只想盡可能讓台灣自中國大陸分離,他已被李登輝「潑了冷水」,因此決定鞠躬退出,不再充當調人。

 但是,李光耀當年結束台灣行程,兩週後就轉往中國訪問,並於十月六日與江澤民見面,當面推銷新加坡海空運公司。

 十月三十一日,李光耀寫信給李登輝,李光耀形容他與江澤民見面時,他講了十五分鐘,江澤民講了三十分鐘,對於新加坡提出的方案,李光耀在信中說「江澤民似乎無法自己作決定」。

 李光耀並稱,由於李登輝接受司馬遼太郎訪問的內容觸怒了中國,使得江澤民認為李登輝是在「聲東擊西」,毫無信義感,因此決定與台灣斷絕了關係。

 令人納悶的是,李登輝接受司馬遼太郎的訪問內容,中文版是在八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刊出,江澤民在六月二十日回給吳作棟的信,仍樂觀地表示「兩岸溝通的渠道是暢通的」,兩者間出現相當落差。

 顯見李光耀對於兩岸問題的處理有了片面的認知,當年江澤民權力基礎脆弱、無法當家作主,才應是兩岸關係難以進一步推展的重要因素,李光耀在給李登輝的信也曾自承此點;但八十三年以後,李光耀便開始言論轉向,將新加坡「生意」作不成的原因完全怪罪台灣,並且不斷發表言論,指責李登輝在兩岸統一問題上不具誠意是最大禍首。

 李光耀好於兩岸穿梭的性格,在八十五年台海危機期間也有顯例。當時他曾向台灣方面自稱,美國希望他出面當調人,化解兩岸危機。

 但李光耀不知道,針對中國打飛彈武嚇的行動,當時台灣與美國早就已經連上線,國安會秘書長丁懋時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建立了固定聯繫管道,針對李光耀所謂的調人說法,經我當局與美方查證,證實並無此事, 美方也明確表示無意要他插手。

 在沈寂多年後,李光耀在兩岸間的身影儼然有重新活躍的企圖,本月他在中國抨擊李登輝曾經「傷了他的耳朵」,並「寄語」陳水扁應「實事求是」,千萬不要走李登輝的老路,種種指手畫腳的行徑,看在台灣民眾眼裡,實在是無言可對。

 對於李光耀在台海、乃至亞太區域的功能,美國的態度已經相當清楚,而回顧李光耀這些年與台灣高層交手的真實秘辛,台灣新政府在保持應有的外交禮貌之外,相信也絕不會淪為其操弄的傀儡。


--------------------------------------------------------------------------------


東門慶  於 2000年07月13日 13時26分
發表內容:

李光耀應該迅速的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並宣佈新加坡承認自己是中國的一部份。
請問有誰知道新加坡在中國為何投資失敗???


返 回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語法選項: 文章內容使用HTML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