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kkboy 於 2002/12/18 21:06 | |
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有那位先進可以說明一下: 像美國這樣強大的海權國家,卻落後俄羅斯與印度,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kkboy |
帖斯特 於 2002/12/18 22:01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好久沒發言了,為了抵制中華電信現在改用一分鐘一塊錢的PHS上網, 好貴.... 美國的海軍是屬於前進部署的打擊武力,主要不是用來跟敵人的海軍決戰的, 而且由在空機構成的四百公里防衛圈已經足夠把敵方的海軍打個稀巴爛了,而且 超音速反艦飛彈有種種的技術上的問題,so.... |
ㄚ易 於 2002/12/18 22:18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基本上俄國人的超音速反艦飛彈是自知無法對抗美國所向無敵的海軍所開發出來的兵器, 所以在天上以逆火式轟炸機為載具,水上有一堆像基洛夫 光榮級的巡洋艦,水下有OSCAR2, 只求用飽和攻擊賭個運氣看看能不能打垮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 而美國不需要,航空母艦戰鬥群所組成的強大水上及航空兵力像鋼鐵環一樣,無人能掠其鋒, |
ryan2181 於 2002/12/18 22:20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一分鐘一塊錢... 中x電信5min/1.6元.... |
UFO 於 2002/12/18 22:50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超音速反艦飛彈算是俄系配備,對於穿透海上艦艇是相當大的威脅.... 但美國已經有高速反幅射飛彈,而且美國海軍有配備MK方陣,可以命中海上超音速飛行物, 且西方各國都是以發展新式短程防空飛彈系統為主,不能說美國有落後的道理。 |
BWS 於 2002/12/18 23:11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誰說沒有... |
SK2 於 2002/12/18 23:49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其實也不要太神化神盾...始終相信一物治一物 還記得曾看過1988年美伊(朗)戰爭記綠片, 片中的神盾艦(CG-48)從確定要打下敵機到飛彈射出, 把敵機(A300)打下, 花了的時間是以分鐘計算, 曾輸入數十次發射程序都都被電腦拒絕(與我現在那氣人的C++差不多), 到後來成功發射時A300距離CG只有六哩半...當然現在應有改善了, 可是你的敵人也一樣會改善, 勝負難料 |
黃金左腳 於 2002/12/19 01:17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http://61.219.142.242/cgi-bin/topic.cgi?forum=5&topic;=170&show;=0 |
flak 於 2002/12/19 11:36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題目錯了,其實美國有發展過超音速反艦飛彈。 美國海軍曾經開標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還有原型彈試射,但效果都不理想,計畫就無疾而終。 所以,美國的確有發展過,只是不重視,後來也就沒有再提起類似計畫。 |
FromTaiwan 於 2002/12/19 12:47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美軍長程超音速反艦導彈研究工作: (http://www.fas.org/man/dod-101/sys/smart/hystrike.htm) HyStrike HyStrike will begin the development of an operational hypersonic weapon that will be fielded in the 2005 to 2012 time frame. A Low-Cost Missile with reduced radar cross-section is to be demonstrated by the US Navy. The surface-launched system could hit underground targets to a depth of 12 meters after flying at beyond Mach 4. The wingless missile would change direction in flight by using a bending body joint. The LCMS concept comprises a fin-less, bending body airframe, fixed geometry annular inlet, and a slip-out booster/ramjet engine. It demonstrates through a series of ground and flight tests the technologies required to deliver a 700-pound payload to a range exceeding 700 nautical miles at a speed of Mach 4.0. The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sponsors the Hypersonics Weapons Technology (HWT) and the Low-Cost Missile (LCM) programs. The HWT Program is investigating technologies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weapon-system operation in the hypersonic realm. The LCM Program - commonly known as Fast Hawk - is developing an entry-level capability for a Mach 4 hypersonic weapon. Both of these ONR programs will feed into the Hypersonic Strike (HyStrike) Program sponsored by the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 (N88; N87; and N86). A unique aspect of this Navy programs is that the goal is a single hypersonic strike weapon that will be launchable from air, surface and subsurface platforms. This is a first-tim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se three communities to develop a common weapon system for time-critical and deeply buried targets. It is intended to produce increased operations effectiveness as well as life-cycle cost saving. When fielded, the hypersonic strike weapon is intended to have a major positive impact on battlespace management. The weapons greatly decreased time to target will give the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computers and intelligence (C4I) components more time to search for and identify time-critical threats. Powerful kinetic penetrators will defeat the enemys tactic of burrowing deeper or building stronger bunkers. And the ability to take out threat weapons before they are launched will increase US and allied survivability, efficiently, cost effectively - and soon. The hypersonic weapons immense destructive power results from kinetic energy. An object striking a target at Mach 8 will generate 64 times the force of an object of the same mass striking the target at Mach 1. This phenomenon makes hypersonic weapons well suited to attacking hardened or deeply buried targets such as command bunkers or biological-weapon storage facilities. Aerothermic heating, caused by the friction of air passing the weapon body, is one area of intensive research. At Mach 4, as the hypersonic weapon passes through the lower atmosphere in the terminal phase of its flight, its surface reaches about 1200 degrees Fahrenheit. This level is within the tolerance range of new titanium and inconel materials. At Mach 6, however, the surface temperatures exceed 2800 F and at Mach 8 over 5600 F; skin materials, as well as internal temperature control, become a much larger issue. On 25 March 1997 The Boeing Company received an $8 million contract from the US Navy for the Low Cost Missile System (LCMS) Advance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ATD) program, called Fasthawk. The 36-month program will demonstrate technologies applicable to a next-generation, ship-launched, land attack missile system. The LCMS ATD program is conducted jointly with the Naval Air Warfare Center, China Lake, CA. The compliance of this system with various bilateral arms control treaties remains an unresolved issue. |
flak 於 2002/12/19 13:28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美軍長程超音速反艦導彈研究工作: 這些是美國海軍的超音速飛彈,卻都不是「反艦」飛彈 |
FromTaiwan 於 2002/12/19 13:43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flak, 你說得沒錯, 是攻地用的, 沒仔細看, 抱歉 |
phi long 於 2002/12/19 14:34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以下文章是在中國某網站討論版下載,如果有違版規請刪除 作者不詳(文章用辭很多與台灣不同) 超音速飛彈與次音速飛彈之比較 美國早期用來反艦的導彈都是超音速的,不過那都是防空反艦雙用途導彈以防空為主,美國50年代的陸基波馬克2對空巡航導彈用來反艦時高空彈道是3.8馬赫,低空彈道是3馬赫,高空彈道反艦射程是1200公里低空彈道反艦射程是760公里,防空射程是800多公里,艦載導彈韃靼人與黃銅騎士都能用來反艦,現在的標準導彈也能用來反艦。至於專用的反艦導彈才是亞音速的,因為超音速飛行受到激波影響長度4米的導彈最低持續平飛高度是20米,而亞音速導彈則只要不觸海就行了沒什麼硬限制,所以超音速反艦導彈面對雷達系統很難不被在遠距離探測到,但掠海飛行的亞音速導彈雷達則探測能力很低只能在很近距離才能發現,而且不一定能夠對導彈穩定的跟蹤定位,所以超音速導彈飛的快但留給對方防空系統的反應時間並不短而且可能更長,面對先進的綜合防空探測系統,亞音速導彈至少還有以下優勢,由於飛行速度慢多譜勒效應比超音速導彈不明顯的多,掠海飛行時海面雜波將影響到雷達的探測結果,超音速導彈多譜勒效應明顯即使能夠掠海飛行對連續波雷達也是醒目的目標,超音速導彈由於速度快所以其發動機的功率與發熱量很大通常有醒目的尾焰外加空氣摩擦作用導彈是個明顯的熱點很容易被光電探測系統甚至肉眼截獲,亞音速導彈則無此缺點,此外亞音速導彈可以做成棱錐型彈體成為隱型導彈,但超音速導彈氣動外型要求高不可能做成這樣否則難以超音速飛行,亞音速導彈由於速度低可以設計成按程式進行規避探測或攔截的機動飛行,但超音速導彈如果這樣做就不行,一是超載問題如果機動幅度大那很可能導彈無法承受這樣的超載而失靈或解體,防空導彈的超載就很大但機動幅度並不大,如果機動幅度小那對於躲避探測或攔截沒有什麼用途,二是能量問題進行大幅機動肯定大幅損失能量如何保證導彈進行機動時不因為過度失能墜毀就很難,超音速導彈彈翼提供的升力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導彈飛行高度較低時如果因機動減速過度很容易失控墜毀,三是動力能力的問題超音速導彈的發動機有效工作時間都很短,如果導彈進行大幅度機動規避飛行動力系統必須能大幅加大功率,那麼動力很可能在抵達目標前就耗盡了導致導彈中途墜海,四是當導彈進行大幅度機動規避飛行時由於速度快實際運動半徑很大很可能錯過目標。亞音速導彈還可以強化彈體用裝甲的手段對付攔截但超音速導彈能否增加這樣的重量就很成問題,而且對導彈的攔截發自目標本身屬於迎面攔截即使增加了與亞音速導彈相同級別的裝甲由於相對速度太大也沒有什麼用處,中彈後依然會立即解體粉碎,例如飛機在靜止時一隻鴿子撞上去不會有任何危險但時速300公里時鴿子就能在飛機蒙皮上撞個洞當時速達到700公里時連麻雀都能在飛機蒙皮上撞個洞,時速超過1000公里時撞上一隻鴿子足夠使小型飛機解體,假設亞音速導彈的裝甲強化到了被敵彈擊中只相當飛機在地面靜止時被只飛行的鴿子撞了一下的地步(當然絕對沒有這樣的可能)那麼同樣的裝甲裝在超音速導彈上還是沒有用。此外超音速導彈遭到干擾時比亞音速導彈後果要嚴重的多,因為速度的原因短時間就會錯過目標而亞音速導彈則有一段時間消除干擾而且先進的亞音速導彈即使錯過目標也能回頭重新搜索再度攻擊(如魚叉L型)這對超音速導彈是無法想像的,此外亞音速導彈飛行環境較好如果具備與超音速導彈同樣的抗干擾探測目標能力那麼彈上設備成本要低的多,同理技術相同的情況下造出來的導彈亞音速的無論在目標截獲飛行控制與抗干擾能力方面都要超過超音速導彈,此外超音速導彈因為雷達光電特徵明顯很容易在遠距離就被精確定位而且飛行航路比較呆板比亞音速導彈更容易攔截,由目標發出的攔截對於導彈是迎面攔截速度並不能降低命中率,即使是低速攔截彈都能有效的攔截這與地空導彈攔截飛掠目標是兩回事,地空導彈射擊飛掠目標屬於側擊原則上攔截彈必須速度超過目標否則只能在很小的區域攔截目標。尤其是紅外導彈對超音速來襲目標威脅更大,美國的拉拇導彈對於超音速目標的攔截成功率就遠遠高於對亞音速導彈的攔截成功率。 |
flak 於 2002/12/19 14:43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很奇怪攻地用超音速飛彈,能做即時圖形辨識嗎? 請愛用無敵的GPS(目前美國的JDAM生產量已經多到快把庫存的Mk-84用完了,開始考慮重開鐵殼炸彈生產線) |
TTSO 於 2002/12/19 20:20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連SM4都是無敵GPS導引...:> |
FromTaiwan 於 2002/12/19 23:53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flak, >>很奇怪攻地用超音速飛彈,能做即時圖形辨識嗎? 題外話,用GPS還是得做contour-mapping 否則很容易撞擊高地物,除非它為持很高的巡航高度但這就容易被攔截,不是嗎? |
黃金左腳 於 2002/12/20 00:16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當它的速度是六至十二馬赫級,又能機動閃躲兼改變彈道,且可能具備相當匿蹤外型水準的時候,想有效攔截它??等激光或電磁炮武器實戰化之後再說吧...... 老美的SR-71黑鳥是如何他國領空任我行達近三十年之久的??何況這裡所探討的武器,速度可是黑鳥二至四倍,機動性與雷達匿蹤性更是其千百倍,發起作戰時雙方在空中數量上的差異就更別說了........從何容易攔截起?? |
SWB 於 2002/12/20 00:36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提外話,用GPS還是得做contour-mapping 否則很容易撞擊高地物 來自茂綸股份有限公司(Galaxy Far East Corp.)網站 節錄如下:: say less,see more !! |
FromTaiwan 於 2002/12/20 00:50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SWB, 我當然了解的能耐 |
小滬尾 於 2002/12/20 00:53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題外話,用GPS還是得做contour-mapping 否則很容易撞擊高地物,除非它為持很高的 巡航高度但這就容易被攔截,不是嗎? GPS可得出飛彈的位置﹐及高度﹐甚至可用精確是高度計得到更精確位置 有的甚至有光學地貌裝置﹐作更精確修正 |
FromTaiwan 於 2002/12/20 00:57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更正: 我當然了解的能耐---->我當然了解GPS的能耐 |
flak 於 2002/12/20 09:52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除非它為持很高的巡航高度但這就容易被攔截,不是嗎? 沒錯,它們的確都是在高空飛行的。 容易被攔截嗎?卻不是。 以30年歷史的SR-71為例,今天哪一個國家的防空網敢說可以阻擋它進入的?很少。目前地對空或空對空的系統上限大都還是在兩馬赫/六萬呎左右。很少人能對付3馬赫/七萬呎的怪物。 現在一枚衝壓飛彈以同樣的高度速度,但是只有SR-71 1/10的RCS衝進來,美俄防空網有沒有把握攔得住?相信機率是有,也不會太大。 現在一枚極音速衝壓飛彈以六馬赫/八萬呎衝進來,美俄防空網還有沒有把握攔得住? 這就是極音速飛彈的利基。一般的飛彈被偵測幾乎等於被攔截,但極音速武器,還真的沒什麼攔截武器可以用。 |
FromTaiwan 於 2002/12/20 11:41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flak, >現在一枚極音速衝壓飛彈以六馬赫/八萬呎衝進來,美俄防空網還有沒有把握攔得住? 再請教一下: 我對這種極音速的飛彈還是很懷疑 |
flak 於 2002/12/20 12:33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飛彈在6馬赫以上對周圍空氣高熱磨擦會產生游離電子,對飛彈導控系統起了屏蔽作用 這個我就不清楚了。電離作用到底在哪個高度層與速度發生的。 不過我確定的是,你提到的計畫都是用GPS/INS導引的,所以我想這些飛彈產生的電離作用應該還不會影響到GPS天線。 |
黃金左腳 於 2002/12/20 17:33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這類極音速打擊武器的實戰化尚需10至15年左右的時間,屆時就看防空鐳射或電磁軌道炮近迫系統能否爭氣了.................. |
小滬尾 於 2002/12/21 00:13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飛彈在6馬赫以上對周圍空氣高熱磨擦會產生游離電子,對飛彈導控系統起了屏蔽作 用 這個我就不清楚了。電離作用到底在哪個高度層與速度發生的。 不過我確定的是,你提到的計畫都是用GPS/INS導引的,所以我想這些飛彈產生的電 離作用應該還不會影響到GPS天線。 很有趣的討論 |
小滬尾 於 2002/12/21 00:16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電離層 http://www.haarp.alaska.edu/haarp/ion1.html |
ewings VonBraun 於 2002/12/30 17:29 | |
Re:為何美國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 | |
其實不能用電漿吸收電波一言以蔽之 電漿好歹是第四態,就像液態的水、水銀、醬油、W40機油,電漿本身就是泛指一群性質可能互異的物質 半公分的水可以讓四成以上的電磁波通過(看波段),但是半公分的水銀可以擋下全部 電漿也一樣,氮和氫被解離後所吸收的頻普段也會不一樣,不同的溫度也不一樣 也就是說在熱氣層與同溫層同樣六馬赫,因為空氣構成的不同,電漿也不同 而且就熱力學來說,過於稀薄的空氣,分子將能量傳遞給其他分子的機會就很低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