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最近F-18的''變形翼''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LUZE 於 2002/11/22 01:56 | |
關於最近F-18的''變形翼'' | |
文中有提到對多可彎5度,從這點看,所謂變形指的是改變機翼的剖面形狀、彎曲、扭曲現象等。 SU-47極可能以類似技術控制使FSW再高速時只彎曲而不扭曲。不過真正的變形翼還應加入改變意剖面形狀的要求。
目前要達成這些任務有幾種方法: 這類技術在歐洲也在發展,目的是為了提升飛機的效率 |
LUZE 於 2002/11/22 20:16 | |
Re:關於最近F-18的 | |
看到一筆就資料 美國1985年就開始類似的實驗,對象也是F-18 目的是研究主動控制的柔性機翼。 研究柔性機意識一種趨勢,過去機翼之所以不能做成柔性,是因為如果機意識柔性的,那麼因為風壓為了對抗離散效應會把機翼向下壓,則機翼越柔,就越需要向下壓,也就是總升力下降,但如果柔性機翼是可控的,那麼就能讓機翼再任何時候都保持最適合的彎扭度。這樣一來,因為不需要把機翼做得很剛硬,因此可以減輕重量,並且增加氣動力效率。美國當時對許多架飛機估計,如果使用這種技術,其重量減輕與效率提高都是以幾成計。 當時美國再F-18上的實驗是在前後緣安裝許多控制面,讓他們根據飛行環境改變機翼受力狀況,其結果是,這些控制面只要在5度以內活動就能達到需要的性能,這與最近F-18換裝變形機翼的可變形5度似乎是吻合的。 現在技術比較進步,已經可以不需要用外漏的控制面,只要在內部用機械操控即可 |
cobrachen 於 2002/11/23 00:02 | |
Re:關於最近F-18的 | |
但是可變或是柔性機翼在當時認為無法在翼下掛東西,浪費空間。未來匿蹤的需求既然會認彈藥得要內掛,加上對地彈藥可以縮小,可能就會間接推動這個技術的發展。 |
LUZE 於 2002/11/23 01:34 | |
Re:關於最近F-18的 | |
真的嗎?柔性機翼並不是機翼有非常重大的扭轉,只是微不足道的扭法,會影響外掛嗎? 柔性機翼的操作機制基本上是,藉由各種方法施與材料應力,改變它容易彎曲或扭曲的程度(白話一點就是軟硬),使得空氣動力作用時,機翼傳力的最短路徑剛好是指彎曲不扭曲,這樣一來就不會出現局部攻角增加,也就不會有因此產生的阻力或局部失速問題。 如果機翼極度柔軟,那麼就失去意義,因為如果機翼極度柔軟,她可能會很嚴重的彎曲,雖然這樣並不會增加阻力,但升力有更多部份變成水平分力,這樣也相當於等效翼面積減小。 所以機翼要有柔性,但是不能太柔 所以說如果柔性機翼作用時不太影響掛點,那應該是沒有外掛的問題 |
LUZE 於 2002/11/23 01:38 | |
Re:關於最近F-18的 | |
類似的技術除了美國外,還有俄國SU-47、德國DASA為EF-2000研製的新型機翼 2000年不知道哪一期國際航空有報導DASA的相關計畫,包括裡面的操作機制等等 |
ewings VonBraun 於 2002/11/24 21:47 | |
Re:關於最近F-18的 | |
要提柔性機翼,當然不能忘記萊特兄弟 |
黃金左腳 於 2002/11/24 21:52 | |
Re:關於最近F-18的 | |
更長遠終極的發展,應該是塑造出如蜻蜓那般輕薄強韌的翅膀式柔型翼,屆時所謂的飛行器動效率將會有全新的定義。 |
TTSO 於 2002/11/24 23:01 | |
Re:關於最近F-18的 | |
well.. 硬點設計都是在結構架上 如非結構架在可曲的狀況下不會被影響,否則... 另外的問題就是結構油箱還能不能用... 適型主翼是理想啦,至於到底能不能實用化就再研究了... |
UFO 於 2002/11/24 23:11 | |
Re:關於最近F-18的 | |
目前已發展到F/A-18E/F型。飛行測試計畫在1998年12月底已完成2621次飛行,且大多數的試飛結果都相當的好,可惜的是在高次音速領域內遭遇主翼下垂的問題。主翼下垂會產生在高速飛行時無法控制轉彎的後果,最初波音公司嘗試以軟體來改良但並未成功,最後終於在1998年初,於其機翼摺疊接合處加上多孔蓋予以補強,才算擺平此一困擾。其主翼的設計重新引入主翼前緣鋸齒狀的設計,早期的A/B型在開發時就有此項設計,但在量產時因震顫問題而取消,E/F型因為主翼更後且更堅固,可以容忍此一設計,鋸齒前緣由於可以產生動的捲動的渦流,使得滯留於輔助翼的氣流更有利而不潰散,進而增強飛機滾轉的控制力道。 |
TTSO 於 2002/11/25 02:54 | |
Re:關於最近F-18的 | |
鋸齒... 匿蹤不良呀... |
LUZE 於 2002/11/25 11:10 | |
Re:關於最近F-18的 | |
X-29有沒有掛過武器,有的話就沒啥問題了。 X-29也是讓機翼只彎不扭,不過他是再製造機翼時,控制纖維的鋪設,因此是不能任意改變剛性分布的。所以說他的穿音速與超音速性能差異很大應該究來自這個原因(升力中心就已經不同)。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