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 第一篇 第一章

路犁  於 2001/03/21 18:46
國富論 第一篇 第一章

路犁  於 2000年05月27日 23時37分
發表內容:

      亞當.斯密 著(Adam Smith,LL.D)
序論

  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國勞動的直接產物,或是用這類產物從外國購進來的物品。

  這類產物或用這類產物從外國購進來的物品,對消費者人數,或是有著大的比例,或是有著小的比例,所以一國國民所需要的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給情況的好坏,視這一比例的大小而定。

  但無論就哪一國國民說,這一比例都要受下述兩种情況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說,這一國國民運用勞動,是怎樣熟練,怎樣技巧,怎樣有判斷力;第二,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和不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究成什么比例。不論一國土壤、气候和面積是怎樣,它的國民每年供給的好坏,必然取決于這兩种情況。

  此外,上述供給的好坏,取決于前一情況的,似乎較多。在未開化的漁獵民族間,一切能夠勞作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從事有用勞動,盡可能以各种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給他自己和家內族內因老幼病弱而不能漁獵的人。不過,他們是那么貧乏,以致往往僅因為貧乏的緣故,迫不得已,或至少覺得迫不得已,要殺害老幼以及長期患病的親人;或遺棄這些人,听其餓死或被野獸吞食。反之,在文明繁榮的民族間,雖有許多人全然不從事勞動,而且他們所消費的勞動生產物,往往比大多數勞動者所消費的要多過十倍乃至百倍。但由于社會全部勞動生產物非常之多,往往一切人都有充足的供給,就連最下等最貧窮的勞動者,只要勤勉節儉,也比野蠻人享受更多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勞動生產力的這种改良的原因,究竟在那里,勞動的生產物,按照什么順序自然而然地分配給社會上各階級?這就是本書第一篇的主題。

  不論一國國民在運用勞動時,實際上究竟是怎樣熟練,怎樣有技巧,怎樣有判斷力,在運用情況繼續不變的期間,一國國民每年供給狀況的好坏,總必取決于其國民每年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和不從事有用勞動的人數,究竟成什么比例。我以后要說明,有用的生產性勞動者人數,無論在什么場合,都和推動勞動的資本量的大小及資本用途成比例。所以本書第二篇,討論資本的性質,逐漸累積資本的方法,只及因為資本用途不同,所推動的勞動量亦不相同這几點。

  在勞動運用上已有相當程度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的不同國民,對于勞動的一般管理或指導,曾采取極不相同的計划。這些計划,并不同等地有利于一國生產物的增加。有些國家的政策,特別鼓勵農村的產業;另一些國家的政策,卻特別鼓勵城市的產業。對于各种產業,不偏不倚地使其平均發展的國家,怕還沒有。自羅馬帝國崩潰以來,歐洲各國的政策,都比較不利于農村的產業,即農業,而比較有利于城市的產業,即工藝、制造業和商業。本書第三篇將說明,什么情況使人們采用和規定這种政策。

  這些計划的實行,最初也許是起因于特殊階級的利益与偏見,對于這些計划將如何影響社會全體的福利,他們不曾具有遠見,亦不曾加以考慮。可是,這些計划卻引起了極不相同的經濟學說。有的人認為城市產業重要;有的人又力說農村產業重要的這些不相同的學說,不僅對學者們的意見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而且君王和國家的政策亦為它們所左右。我將盡我所能,在本書第四篇詳細明确地解釋這些不同學說,并說明它們在各時代和各國中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要之,本書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說明廣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樣构成的,并說明供應各時代各國民每年消費的資源,究竟有什么性質。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討論的,是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在這一篇里,我要努力說明以下各點:第一,什么是君主或國家的稅入費用,其中,哪些部分應該出自由全社會負擔的賦稅,哪些部分應該出自社會某特殊階級或成員負擔的特殊賦稅。第二,來自全社會所有納稅人的經費是怎樣募集的,而各种募集方法大抵有什么利弊。第三,什么使几乎所有近代各國政府都把收入的一部分,作為擔保來舉債,而這种債務,對于真實財富,換言之,對于社會的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有什么影響。


--------------------------------------------------------------------------------


路犁  於 2000年05月27日 23時42分
發表內容:

第一篇 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并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
第一章 論分工

  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

  為使讀者易于理解社會一般業務分工所產生的結果,我現在來討論個別制造業分工狀況。一般人認為,分工最完全的制造業,乃是一些極不重要的制造業。不重要制造業的分工,實際上并不比重要制造業的分工更為周密。但是,目的在于供給少數人小量需要的不重要制造業,所雇用的勞動者人數,必然不多,而從事各部門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合在同一工厂內,使觀察者能一覽無遺。反之,那些大制造業,要供給大多數人的大量需要,所以,各工作部門都雇有許許多多勞動者,要把這許許多多勞動者集合在一個厂內,勢不可能。我們要同時看見一個部門以上的工人,也不可能。象這种大制造業的工作,盡管實際上比小制造業分成多得多的部分,但因為這种划分不能象小制造業的划分那么明顯,所以很少人注意到。

  扣針制造業是極微小的了,但它的分工往往喚起人們的注意。所以,我把它引來作為例子。一個勞動者,如果對于這職業(分工的結果,使扣針的制造成為一种專門職業)沒有受過相當訓練,又不知怎樣使用這職業上的机械(使這种机械有發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結果),那末縱使竭力工作,也許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針,要做二十枚,當然是決不可能了。但按照現在經營的方法,不但這种作業全部已經成為專門職業,而且這种職業分成若干部門,其中有大多數也同樣成為專門職業。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一個人削尖線的一端,一個人磨另一端,以便裝上圓頭。要做圓頭,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裝圓頭,涂白色,乃至包裝,都是專門的職業。這樣,扣針的制造分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個專門工人擔任。固然,有時一人也兼任二三門。我見過一個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個工人,因此在這一個工厂中,有几個工人擔任二三种操作。象這樣一個小工厂的工人,雖很窮困,他們的必要机械設備,雖很簡陋,但他們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針十二磅。從每磅中等針有四千枚計,這十個工人每日就可成針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四千八百枚。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不專習一种特殊業務,那末,他們不論是誰,絕對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針,說不定一天連一枚針也制造不出來。他們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當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數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連這數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來。

  就其他各种工藝及制造業說,雖有許多不能作這樣細密的分工,共操作也不能變得這樣簡單,但分工的效果總是一樣的。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藝,一經采用分工制,便相應地增進勞動的生產力。各种行業之所以各各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這种好處。一個國家的產業与勞動生產力的增進程度如果是極高的,則其各种行業的分工一般也都達到極高的程度。未開化社會中一人獨任的工作,在進步的社會中,一般都成為几個人分任的工作。在進步的社會中,農民一般只是農民,制造者只是制造者。而且,生產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勞動,也往往分由許多勞動者擔任。試以麻織業和毛織業為例,從亞麻及羊毛的生產到麻布的漂白和燙平或呢絨的染色和最后一道加工,各部門所使用的不同技藝是那么多啊!農業由于它的性質,不能有象制造業那樣細密的分工,各种工作,不能象制造業那樣判然分立。木匠的職業与鐵匠的職業,通常是截然分開的,但畜牧者的業務与种稻者的業務,不能象前者那樣完全分開。紡工和織工,几乎都是各別的兩個人,但鋤耕、耙掘、播种和收割,卻常由一人兼任。農業上种种勞動,隨季節推移而巡回,要指定一個人只從事一种勞動,事實上絕不可能。所以,農業上勞動生產力的增進,總跟不上制造業上勞動生產力的增進的主要原因,也許就是農業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現在最富裕的國家,固然在農業和制造業上都优于鄰國,但制造業方面的优越程度,必定大于農業方面的优越程度。富國的土地,一般都耕耘得較好,投在土地上的勞動与費用也比較多,生產出來的產品按照土地面積与肥沃的比例來說也較多;但是,這樣較大的生產量,很少在比例上大大超過所花的較大勞動量和費用。在農業方面,富國勞動生產力未必都比貧國勞動生產力大得多,至少不象制造業方面一般情況那樣大得多。所以,如果品質同樣优良,富國小麥在市場上的售价,未必都比貧國低廉。就富裕和進步的程度說,法國遠胜于波蘭,但波蘭小麥的价格,与品質同樣优良的法國小麥同樣低廉。与英格蘭比較,論富裕,論進步,法國可能要遜一籌,但法國產麥省出產的小麥,其品質之懮良完全和英格蘭小麥相同,而且在大多數年頭,兩者的价格也大致相同。可是,英格蘭的麥田耕种得比法國好,而法國的麥田,据說耕种得比波蘭好得多。貧國的耕作,盡管不及富國,但貧國生產的小麥,在品質优良及售价低廉方面,卻能在相當程度上与富國競爭。但是,貧國在制造業上不能和富國競爭;至少在富國土壤气候位置适宜于這類制造業的場合,貧國不能和富國競爭。法國綢所以比英國綢又好又便宜,就是因為織綢業,至少在今日原絲進口稅很高的條件下,更适合于法國气候,而不十分适合于英國气候。但英國的鐵器和粗毛織物,卻遠胜于法國,而且品質同樣优良的英國貨品,在价格上比法國低廉得多。据說,波蘭除了少數立國所需的粗糙家庭制造業外,几乎沒有什么制造業。

  有了分工,同數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業專而日進;第二,由一种工作轉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須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种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机械的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

  第一,勞動者熟練程度的增進,勢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分工實施的結果,各勞動者的業務,既然終生局限于一种單純操作,當然能夠大大增進自己的熟練程度。慣于使用鐵錘而不曾練習制鐵釘的普通鐵匠,一旦因特殊事故,必須制釘時,我敢說,他一天至多只能做出二三百枚針來,而且質量還拙劣不堪。即使慣于制釘,但若不以制釘為主業或專業,就是竭力工作,也不會一天制造出八百枚或一千枚以上。我看見過几個專以制釘為業的不滿二十歲的青年人,在盡力工作時,每人每日能制造二千三百多枚。可是,制釘決不是最簡單的操作。同一勞動者,要鼓爐、調整火力,要燒鐵揮錘打制,在打制釘頭時還得調換工具。比較起來,制扣針和制金屬紐扣所需的各項操作要簡單得多,而以此為終生業務的人,其熟練程度通常也高得多。所以,在此等制造業中,有几种操作的迅速程度簡直使人難于想象,如果你不曾親眼見過,你決不會相信人的手能有這樣大的本領。

  第二,由一种工作轉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損失一些時間,因節省這种時間而得到的利益,比我們驟看到時所想象的大得多。不可能很快地從一种工作轉到使用完全不相同工具而且在不同地方進行的另一种工作。耕作小農地的鄉村織工,由織机轉到耕地,又由耕地轉到織机,一定要虛費許多時間。誠然,這兩种技藝,如果能在同一厂坊內進行,那末時間上的損失,無疑要少得多,但即使如此,損失還是很大。人由一种工作轉到另一种工作時,通常要閑逛一會儿。在開始新工作之初,勢難立即精神貫注地積極工作,總不免心不在焉。而且在相當時間內,与其說他是在工作,倒不如說他是在開玩笑。閑蕩、偷懶、隨便這种种習慣,對于每半小時要換一次工作和工具,而且一生中几乎每天必須從事二十項不同工作的農村勞動者,可說是自然會養成的,甚而可說必然會養成的。這种种習慣,使農村勞動者常流于遲緩懶惰,即在非常吃緊的時候,也不會精神勃勃地干。所以,縱使沒有技巧方面的缺陷,僅僅這些習慣也一定會大大減少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第三,利用适當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簡化勞動和節省勞動,這必定是大家都知道的,無須舉例。我在這里所要說的只是:簡化勞動和節省勞動的那些机械的發明,看來也是起因于分工。人類把注意力集中在單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許多种事物上,更能發現達到目標的更簡易更便利的方法。分工的結果,各個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會傾注在一种簡單事物上。所以只要工作性質上還有改良的余地,各個勞動部門所雇的勞動者中,不久自會有人發現一些比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來完成他們各自的工作。唯其如此,用在今日分工最細密的各种制造業上的机械,有很大部分,原是普通工人的發明。他們從事于最單純的操作,當然會發明比較便易的操作方法。不論是誰,只要他常去觀察制造厂,他一定會看到極象樣的机械,這些机械是普通工人為了要使他們擔當的那部分工作容易迅速地完成而發明出來的。最初的蒸汽机,原需雇用一個儿童,按活塞的升降,不斷開閉汽鍋与汽筒間的通路。有一次擔任這工作的某儿童,因為愛和朋友游玩,他用一條繩把開閉通路的舌門的把手,系在机械的另一部分,舌門就可不需人力自行開閉。原為貪玩想出來的方法,就這樣成為蒸汽机大改良之一。

  可是,一切机械的改良,決不是至由机械使用者發明。有許多改良,是出自專門机械制造師的智巧;還有一些改良,是出自哲學家或思想家的智能。哲學家或思想家的任務,不在于制造任何實物,而在于觀察一切事物,所只他們常常能夠結合利用各种完全沒有關系而且極不類似的物力。隨著社會的進步,哲學或推想也象其他各种職業那樣,成為某一特定階級人民的主要業務和專門工作。一此外,這种業務或工作,也象其他職業那樣,分成了許多部門,每個部門,又各成為一种哲學家的行業。哲學上這种分工,象產業上的分工那樣,增進了技巧,并節省了時間。各人擅長各人的特殊工們不但增加全體的成就,而且大大增進科學的內容。

  在一個政治修明的社會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層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況的,是各行各業的產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勞動者,除自身所需數的以外,還有大量產物可以出賣;同時,因為一切其他勞動者的處境相同,各個人都能以自身生產的大量產物,換得其他勞動著生產的大量產物,換言之,都能換得其他勞動者大量產物的价格。別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与以充分供給;他自身所需的,別人亦能与以充分供給。于是,社會各階級普遍富裕。

  考察一下文明而繁榮的國家的最普通技工或日工的日用物品罷;你就會看到,用他的勞動的一部分(雖然只是一小部分)來生產這种日用品的人的數目,是難以數計的。例如,日工所穿的粗劣呢級上衣,就是許多勞動者聯合勞動的產物。為完成這种朴素的產物,勢須有牧羊者、揀羊毛者、梳羊毛者、染工、粗梳工、紡工、織工、漂白工、裁縫工,以及其他許多人,聯合起來工作。加之,這些勞動者居住的地方,往往相隔很遠,把材料由甲地運至乙地,該需要多少商人和運輸者啊!染工所用藥料,常須購自世界上各個遙遠的地方,要把各种藥料由各個不同地方收集起來,該需要多少商業和航運業,該需要雇用多少船工、水手、帆布制造者和繩索制造者啊!為生產這些最普通勞動者所使用的工具,又需要多少种類的勞動啊!复雜机械如水手工作的船、漂白工用的水車或織工用的織机,姑置不論,單就簡單器械如牧羊者剪毛時所用的剪刀來說,其制造就須經過許多种類的勞動。為了生產這極簡單的剪刀,礦工、熔鐵爐建造者、木材采伐者、熔鐵厂燒炭工人、制磚者、泥水匠、在熔鐵爐旁服務的工人、机械安裝工人、鐵匠等等,必須把他們各种各樣的技藝聯結起來。同樣,要是我們考察一個勞動者的服裝和家庭用具,如貼身穿的粗麻襯衣,腳上穿的鞋子,就寢用的床鋪和床鋪上各种裝置,調制食物的爐子,由地下采掘出來而且也許需要經過水陸運輸才能送到他手邊供他燒飯的煤炭,廚房中一切其他用具,食桌上一切用具,刀子和叉子,盛放食物和分取食物的陶制和錫蜡制器皿,制造面包和麥酒供他食喝的各种工人,那种透得熱气和光線并能遮蔽風雨的玻璃窗,和使世界北部成為極舒适的居住地的大發明所必須借助的一切知識和技術,只及工人制造這些便利品所用的各种器具等等。總之,我們如果考察這一切東西,并考慮到投在這每樣東西上的各种勞動,我們就會覺得,沒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幫助和合作,一個文明國家里的卑不足道的人,即便按照(這是我們很錯誤地想象的)他一般适應的舒服簡單的方式也不能夠取得其日用品的供給的。


為一般的欄位  為必填的欄位

管理者名稱
管理者密碼
匿稱: [♂♀]:
☆☆: 本欄無作用
其它選項: 文章內容使用HTML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

轉貼本文章至精華區
管理者名稱
管理者密碼
文章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