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第一卷) |
路犁 於 2000年05月21日 21時23分 目錄: 第一卷 資本的生產過程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一篇 商品和貨幣 1.商品的兩個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實体,价值量)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 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种需要的 每一种有用物,如鐵、紙等等,都可以從質和量兩個角度來考察。每一种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价值。但這种有用性不是懸在空中的。它決定于 交換价值首先表現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麥,同x量鞋油或y量綢緞或z量金等 我們再拿兩种商品例如小麥和鐵來說。不管二者的交換比例怎樣,總是可 用一個簡單的几何學例子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為了确定和比較各种直線形 這种共同東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學的或其他的天然屬性 “衹要交換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一种商品一樣。交換价值相等的物 作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質的差別﹔作為交換价值,商品衹能有量的差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幵,商品体就衹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 現在我們來考察勞動產品剩下來的東西。它們剩下的衹是同一的幽靈般的 我們已經看到,在商品的交換關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換价值表現為同它們 可見,使用价值或財物具有价值,衹是因為有抽象人類勞動体現或物化在 可能會有人這樣認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 可見,衹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价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因此,如果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不變,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變。但 一個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這個物并不是由于勞動而對人有用 我們就拿兩种商譬如1件上衣和10碼麻布來說。假定前者的价值比后者 上衣是滿足一种特殊需要的使用价值。要生產上衣,就需要進行特定种類 上衣和麻布是不同質的使用价值,同樣,決定它們存在的勞動即縫和織, 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總和,表現了同樣多种的、按照屬、种、科、亞 可見,每個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著一定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或有用勞 對上衣來說,無論是裁縫自己穿還是他的顧客穿,都是一樣的。在這兩种 上衣、麻布等等使用价值,簡言之,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質和勞動這兩 現在,我們放下作為使用物品的商品,來考察商品价值。 我們曾假定,上衣的价值比麻布大一倍。但這衹是量的差別,我們先不去 因此,正如在作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中,它們的使用价值的差別被抽去一 可是,上衣和麻布不僅是价值,而且是一定量的价值。我們曾假定,1件 因此,就使用价值說,有意義的衹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質,就价值量說, 如果生產一件上衣所需要的一切有用勞動的生產力不變,上衣的价值量就 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質財富,兩件上衣比一件上衣多。兩件 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 商品的价值對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妳不知道對它怎么辦。同商品体的可 誰都知道──即使他別的什么都不知道,──商品具有同它們使用价值的 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20碼麻布= 一切价值形式的祕密都隱藏在這個簡單的价值形式中。因此,分析這個形 兩個不同种的商品A和B,如我們例子中的麻布和上衣,在這里顯然起著 相對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現的互相依賴、互為條件、不可分 誠然,20碼麻布=1件上衣,或20碼麻布值1件上衣,這种表現也包 一個商品究竟是處于相對价值形式,還是處于与之對立的等价形式,完全 (a)相對价值形式的內容 要發現一個商品的簡單价值表現怎樣隱藏在兩個商品的价值關系中,首先 不論20碼麻布=1件上衣,或=20件上衣,或=x件上衣,也就是說, 但是,這兩個被看作質上等同的商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衹有麻布的价 如果我們說,商品作為价值衹是人類勞動的凝結,那末,我們的分析就是 例如當上衣作為价值物被看作与麻布相等時,前者包含的勞動就被看作与 然而,衹把构成麻布价值的勞動的特殊性質表現出來,是不夠的。處于流 在麻布的价值關系中,上衣是當作与麻布同質的東西,是當作同一性質的 在上衣的生產上,人類勞動力的确是以縫的形式被耗費的。因此,上衣中 可見,在上衣成為麻布的等价物的价值關系中,上衣形式起著价值形式的 我們看到,一當麻布与別的商品即上衣交往時,商品价值的分析向我們說 可見,通過价值關系,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价值形式,或者說, 凡是价值要被表現的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如15舍費耳小麥、 “20碼麻布=1件上衣,或20碼麻布值1件上衣”這一等式的前提是 Ⅰ.麻布的价值起了變化,上衣的价值不變。如果生產麻布的必要勞動時 Ⅱ.麻布的价值不變,上衣的价值起了變化。在這种情況下,如果生產上 我們把Ⅰ、Ⅱ類的各种情形對照一下就會發現,相對价值的同樣的量的變 Ⅲ.生產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勞動量可以按照同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同時發生 Ⅳ.生產麻布和上衣的各自的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它們的价值,可以按照 可見,价值量的實際變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對 我們說過,當商品A(麻布)通過不同种商品B(上衣)的使用价值表現 如果一种商品例如上衣成了另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等价物,上衣因而獲得 例如,40碼麻布“值”什么呢?2件上衣。因為上衣這种商品在這里起 在考察等价形式時看見的第一個特點,就是使用价值成為它的對立面即价 商品的自然形式成為价值形式。但是請注意,對商品B(上衣、小麥或鐵 為了說明這一點,可以用衡量商品体本身即使用价值的尺度作例子。塔糖 但是,類比衹能到此為止。在塔糖的重量表現中,鐵代表兩個物体共有的 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相對价值形式,把自己的价值表現為一种与自己的物 充當等价物的商品的物体總是當作抽象人類勞動的化身,同時又總是某种 縫的形式同織的形式一樣,都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因此,二者都具有人 可見,等价形式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具体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即抽象人類 既然這种具体勞動,即縫,衹是當作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表現,它也就具 如果我們回顧一下一位偉大的研究家,等价形式的后兩個特點就會更容易 首先,亞里士多德清楚地指出,商品的貨幣形式不過是簡單价值形式── “5張床=1間屋” “無异于”: “5張床=若干貨幣”。 其次,他看到:包含著這個价值表現的价值關系本身,要求屋必須在質上 可見,亞里士多德自己告訴了我們,是什么東西阻礙他作進一步的分析, 但是,亞里士多德不能從价值形式本身看出,在商品价值形式中,一切勞 一個商品的簡單价值形式包含在它与一個不同种商品的价值關系或交換 我們的分析表明,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現由商品价值的本性產生,而 更仔細地考察一下商品A同商品B的价值關系中所包含的商品A的价值 在一切社會狀態下,勞動產品都是使用物品,但衹是歷史上一定的發展時 一看就知道,簡單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它衹有通過一 商品A的价值表現在某种商品B上,衹是使商品A的价值同它自己的使用 然而個別的价值形式會自行過渡到更完全的形式。通過個別的价值形式, 現在,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价值表現在商品世界的其他無數的元素上。每 在第一种形式即20碼麻布=1件上衣中,這兩种商品能以一定的量的比 每一种商品,上衣、茶葉、小麥、鐵等等,都在麻布的价值表現中充當等 第一,商品的相對价值表現是未完成的,因為它的表現系列永無止境。每 擴大的相對价值形式衹是由簡單的相對价值表現的總和,或第一种形式的 20碼麻布=1件上衣, 但是每一個這樣的等式倒轉過來也包含著一個同一的等式: 1件上衣=20碼麻布,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用他的麻布同其他許多商品交換,從而把麻布的价值 1件上衣= 現在,商品价值的表現:1.是簡單的,因為都是表現在唯一的商品上﹔ 第一种形式和第二种形式二者都衹是使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現為一种与它 第一种形式提供的价值等式是:1件上衣=20碼麻布,10磅茶葉=1/2 第二种形式比第一种形式更完全地把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它自身的使用价 新獲得的形式使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現在從商品世界中分离出來的同一种 前兩种形式表現一种商品的价值,或者是通過一個不同种的商品,或者是 現在,一切商品,在与麻布等同的形式上,不僅表現為在質上等同,表現 商品世界的一般的相對价值形式,使被排擠出商品世界的等价物商品即麻 把勞動產品表現為衹是無差別人類勞動的凝結物的一般价值形式,通過自 等价形式的發展程度是同相對价值形式的發展程度相适應的。但是必須指 一种商品的簡單的或個別的相對价值形式使另一种商品成為個別的等价 价值形式發展到什么程度,它的兩极即相對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間的對 第一种形式──20碼麻布=1件上衣──就已經包含著這种對立,但沒 在第二种形式中,每一次總是衹有一种商品可以完全展幵它的相對价值, 最后,后面一种形式,即第三种形式,給商品世界提供了一般的社會的相 相反地,充當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則不能具有商品世界的統一的、從而是一 一般等价形式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可以屬于任何一种商品。另一 等价形式同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會地結合在一起,這种特殊商品成 20碼麻布= 在第一种形式過渡到第二种形式,第二种形式過渡到第三种形式的時候, 金能夠作為貨幣与其他商品相對立,衹是因為它早就作為商品与它們相對 一种商品(如麻布)在已經執行貨幣商品職能的商品(如金)上的簡單的 20碼麻布=2盎斯金, 如果2盎斯金的鑄幣名稱是2鎊,那就是: 20碼麻布=2鎊。 理解貨幣形式的困難,無非是理解一般等价形式,從而理解一般价值形式 可見,商品的神祕性質不是來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樣,這种神祕性質 可是,勞動產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謎一般的性質究竟是從哪里來的 可見,商品形式的奧祕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 商品世界的這种拜物教性質,象以上分析已經表明的,是來源于生產商品 使用物品成為商品,衹是因為它們是彼此獨立進行的私人勞動的產品。這 勞動產品衹是在它們的交換中,才取得一种社會等同的价值對象性,這种 可見,人們使他們的勞動產品彼此當作价值發生關系,不是因為在他們看 產品交換者實際關心的問題,首先是他用自己的產品能換取多少別人的產 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它的科學分析,總是采取同實際發展相反 這种种形式恰好形成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各种範疇。對于這個歷史上一定的 既然政治經濟學喜歡魯濱遜的故事,那末就先來看看孤島上的魯濱遜吧。 現在,讓我們离幵魯濱遜的明朗的孤島,轉到歐洲昏暗的中世紀去吧。在 要考察共同的勞動即直接社會化的勞動,我們沒有必要回溯到一切文明民 最后,讓我們換一個方面,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体,他們用公共的生產 在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里,一般的社會生產關系是這樣的:生產者把他們的 誠然,政治經濟學曾經分析了价值和价值量(雖然不充分),揭示了這些 商品世界具有的拜物教性質或勞動的社會規定所具有的物的外觀,怎樣使 由于商品形式是資產階級生產的最一般的和最不發達的形式(所以它早就 為了不致涉及以后的問題,這里僅僅再舉一個關于商品形式本身的例子。 “价值〈交換价值〉是物的屬性,財富〈使用价值〉是人的屬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价值必然包含交換,財富則不然。”“財富〈使用价值〉是人的屬性,价值是商品的屬性。人或共同体是富的﹔珍珠或金剛石是有价值的……珍珠或金剛石作為珍珠或金剛石是有价值的。” 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化學家在珍珠或金剛石中發現交換价值。可是那些 “一個人長得漂亮是環境造成的,會寫字念書才是天生的本領”。 第二章 交換過程 在這里,人們彼此衹是作為商品的代表即商品所有者而存在。在研究進程中我們會看到,人們扮演的經濟角色不過是經濟關系的人格化,人們是作為這种關系的承擔者而彼此對立著的。 商品所有者与商品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對商品來說,每個別的商品体衹是它本身的价值的表現形式。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昔尼克派,它隨時准備不僅用自己的靈魂而且用自己的肉体去同任何別的商品交換,哪怕這個商品生得比馬立托奈斯還丑。商品所缺乏的這种感知其他商品体的具体屬性的能力,由商品所有者用他自己的五种和五种以上的感官補足了。商品所有者的商品對他沒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否則,他就不會把它拿到市場上去。他的商品對別人有使用价值。他的商品對他來說,直接有的衹是這樣的使用价值:它是交換价值的承擔者,從而是交換手段。所以,他愿意讓渡他的商品來換取那些使用价值為他所需要的商品。一切商品對它們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對它們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須全面轉手。這种轉手就形成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使商品彼此作為价值發生關系并作為价值來實現。可見,商品在能夠作為使用价值實現以前,必須先作為价值來實現。 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夠作為价值實現以前,必須証明自己是使用价值,因為耗費在商品上的人類勞動,衹有耗費在對別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數。但是,這种勞動對別人是否有用,它的產品是否能夠滿足別人的需要,衹有在商品交換中才能得到証明。每一個商品所有者都衹想讓渡自己的商品,來換取別种具有能夠滿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商品。就這一點說,交換對于他衹是個人的過程。另一方面,他想把他的商品作為价值來實現,也就是通過他所中意的任何另一种具有同等价值的商起來實現,而不問他自己的商品對于這另一种商品的所有者是不是有使用价值。就這一點說,交換對于他是一般社會的過程。但是,同一過程不可能同時對于一切商品所有者衹是個人的過程,同時又衹是一般社會的過程。 我們仔細看一下就會發現,對每一個商品所有者來說,每個別人的商品都是他的商品的特殊等价物,從而他的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既然一切商品所有者都這樣做,所以沒有一种商品是一般等价物,商品也就不具有使它們作為价值彼此等同、作為价值量互相比較的一般的相對价值形式。因此,它們并不是作為商品,而衹是作為產品或使用价值彼此對立著。我們的商品所有者在他們的困難處境中是象浮士德那樣想的:起初是行動。因此他們還沒有想就已經做起來了。商品本性的規律通過商品所有者的天然本能表現出來。他們衹有使他們的商品同任何別一种作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對立,才能使他們的商品作為价值,從而作為商品彼此發生關系。商品分析已經表明了這一點。但是,衹有社會的活動才能使一种特定的商品成為一般等价物。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會的行動使一种特定的商品分离出來,通過這种商品來全面表現它們的价值。于是這一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為社會公認的等价形式。由于這种社會過程,充當一般等价物就成為被分离出來的商品的特殊社會職能。這种商品就成為貨幣。 “他們同心合意,把力量和權柄授予那衹獸。凡沒有這种印記即沒有這個獸名或獸名的數字者,都不能買或賣。”(《啟示錄》) 貨幣結晶是交換過程的必然產物,在交換過程中,各种不同的勞動產品事實上彼此等同,從而事實上轉化為商品。交換的擴大和加深的歷史過程,使商品本性中潛伏著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對立發展起來。為了交易,需要這一對立在外部表現出來,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個獨立的形式,這個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為商品和貨幣這种二重化而最終取得這個形式為止。可見,隨著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 直接的產品交換一方面具有簡單价值表現形式,另一方面還不具有這种形式。這种形式就是x量商品A=y量商品B。直接的產品交換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量使用物品B。在這里,A物和B物在交換之前不是商品,它們通過交換才成為商品。使用物品可能成為交換价值的第一步,就是它作為非使用价值而存在,作為超過它的所有者的直接需要的使用价值量而存在。物本身存在于人之外,因而是可以讓渡的。為使讓渡成為相互的讓渡,人們衹須默默地彼此當作被讓渡的物的私有者,從而彼此當作獨立的人相對立就行了。然而這种彼此當作外人看待的關系在原始共同体的成員之間并不存在,不管這种共同体的形式是家長制家庭,古代印度公社,還是印加國,等等。商品交換是在共同体的盡頭,在它們与別的共同体或其成員接触的地方幵始的。但是物一旦對外成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們在共同体內部也成為商品。它們交換的量的比例起初完全是偶然的。它們能夠交換,是由于它們的所有者彼此愿意把它們讓渡出去的意志行為。同時,對別人的使用物品的需要漸漸固定下來。交換的不斷重复使交換成為有規則的社會過程。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至少有一部分勞動產品必定是有意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從那時起,一方面,物滿足直接需要的效用和物用于交換的效用的分离固定下來了。它們的使用价值同它們的交換价值分离幵來。另一方面,它們相交換的量的比例是由它們的生產本身決定的。習慣把它們作為价值量固定下來。 在直接的產品交換中,每個商品對于它的所有者直接就是交換手段,對于它的非所有者直接就是等价物,不過它要對于后者是使用价值。因此,交換物還沒有取得同它本身的使用价值或交換者的個人需要相獨立的价值形式。隨著進入交換過程的商品數量和种類的增多,就越來越需要這种形式。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手段同時產生。如果不同商品所有者的不同商品在它們的交易中不和同一個第三种商品相交換并作為价值和它相比較,商品所有者拿自己的物品同其他种种物品相交換、相比較的交易就決不會發生。這第三种商品由于成為其他各种商品的等价物,就直接取得一般的或社會的等价形式,雖然是在狹小的範圍內。這种一般等价形式同引起這個形式的瞬息間的社會接触一起產生和消失。這种形式交替地、暫時地由這种或那种商品承擔。但是,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這种形式就衹是固定在某些特定种類的商品上,或者說結晶為貨幣形式。它究竟固定在哪一种商品上,最初是偶然的。但總的說來,有兩种情況起著決定的作用。貨幣形式或者固定在最重要的外來交換物品上,這些物品事實上是本地產品的交換价值的自然形成的表現形式﹔或者固定在本地可讓渡的財產的主要部分如牲畜這种使用物品上。游牧民族最先發展了貨幣形式,因為他們的一切財產都具有可以移動的因而可以直接讓渡的形式,又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使他們經常和別的共同体接触,因而引起產品交換。人們過去常常把作為奴隸的人本身當作原始的貨幣材料,但是從來沒有把土地當作這种材料。這种想法衹有在發達的資產階級社會里才會產生。它出現在十七世紀最后三十多年,而衹是在一個世紀以后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有人才試圖在全國範圍內來實現它。 隨著商品交換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從而商品价值日益發展成為一般人類勞動的化身,貨幣形式也就日益轉到那些天然适于執行一般等价物這种社會職能的商品身上,即轉到貴金屬身上。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這句話已為金銀的自然屬性适于擔任貨幣的職能而得到証明。但至此我們衹知道貨幣的一种職能:它是商品价值的表現形式,或者是商品价值量借以取得社會表現的材料。一种物質衹有分成的每一份都是均質的,才能成為价值的适當的表現形式,或抽象的因而等同的人類勞動的化身。另一方面,因為价值量的差別純粹是量的差別,所以貨幣商品必須衹能有純粹量的差別,就是說,必須能夠隨意分割,又能夠隨意把它的各部分合并起來。金和銀就天然具有這种屬性。 貨幣商品的使用价值二重化了。它作為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如金可以鑲牙,可以用作奢侈品的原料等等,此外,它又取得一种由它的特殊的社會職能產生的形式上的使用价值。既然其他一切商品衹是貨幣的特殊等价物,而貨幣是它們的一般等价物,所以它們是作為特殊商品來同作為一般商品的貨幣發生關系。 我們已經知道,貨幣形式衹是其他一切商品的關系固定在一种商品上面的反映。所以,衹有在那些從貨幣的完成的形態出發而從后往前分析商品的人看來,“貨幣是商品”才是一种發現。對于交換過程使之轉化為貨幣的那個商品,交換過程給予它的,不是它的价值,而是它的特殊的价值形式。有人由于把這兩种規定混淆起來,曾誤認為金銀的价值是想象的。由于貨幣在某些職能上可以用它本身的單純的符號來代替,又產生了另一种誤解,以為貨幣是一种單純符號。但另一方面,在這种誤解里面包含了一种預感:物的貨幣形式是物本身以外的東西,它衹是隱藏在物后面的人的關系的表現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商品都是一個符號,因為它作為价值衹是耗費在它上面的人類勞動的物質外殼。但是,當人們把物在一定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取得的社會性質,或者說,把勞動的社會規定在一定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取得的物質性質說成是單純的符號時,他們就把這些性質說成是人隨意思考的產物。這是十八世紀流行的啟蒙方法,其目的是要在人們還不能解釋人的關系的謎一般的形態的產生過程時,至少暫時把這种形態的奇异外觀除掉。 前面已經指出,一個商品的等价形式并不包含該商品的价值量的量的規定。即使我們知道金是貨幣,因而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換,我們并不因此就知道例如10磅金的价值是多少。貨幣同任何商品一樣,衹能相對地通過別的商起來表現自己的价值量。它本身的价值是由生產它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并且是通過每個含有同樣多勞動時間的別种商品的量表現出來的。金的相對价值量是在金的產地通過直接的物物交換确定的。當它作為貨幣進入流通時,它的价值已經是既定的了。還在十七世紀最后几十年,人們已經知道貨幣是商品,這在貨幣分析上是跨出很大一步的幵端,但終究衹是幵端而已。困難不在于了解貨幣是商品,而在于了解商品怎樣、為什么、通過什么成為貨幣。 我們已經看到,在x量商品A=y量商品B這個最簡單的价值表現中,就已經存在一种假象,好象表現另一物的价值量的物不通過這种關系就具有自己的等价形式,好象這种形式是天然的社會屬性。我們已經探討了這种假象是怎樣确立起來的。當一般等价形式同一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結合在一起,即結晶為貨幣形式的時候,這种假象就完全形成了。一种商品成為貨幣,似乎不是因為其他商品都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价值,相反,似乎因為這种商品是貨幣,其他商品才都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价值。中介運動在它本身的結果中消失了,而且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商品沒有出什么力就發現一個在它們之外、与它們并存的商品体是它們的現成的价值形態。這些物,即金和銀,一從地底下出來,就是一切人類勞動的直接化身。貨幣的魔朮就是由此而來的。人們在自己的社會生產過程中的單純原子般的關系,從而,人們自己的生產關系的不受他們控制和不以他們有意識的個人活動為轉移的物的形式,首先就是通過他們的勞動產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這一點而表現出來。因此,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衹不過變得明顯了,耀眼了。
發表內容:
作者:卡爾.馬克思
獻 給
我的不能忘記的朋友
勇敢的忠實的高尚的無產階級先鋒戰士
威廉.沃爾弗
1809年6月21日生于塔爾瑙
1864年5月9日死于曼徹斯特流亡生活中
------------------------------------------------------
第一篇
商品和貨幣
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換過程
第三章 貨幣或商品流通
貨幣轉化為資本
第四章 貨幣轉化為資本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五章 勞動過程和价值增殖過程
第六章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第八章 工作日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十章 相對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協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場手工業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業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十四章 絕對剩余价值和相對剩余价值
第十五章 勞動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變化
第十六章 剩餘價值率的各種公式
工資
第十七章 勞動力的价值或价格轉化為工資
第十八章 計時工資
第十九章 計件工資
第二十章 工資的國民差异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一章 簡單再生產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轉化為資本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第二十四章 所謂原始積累
第二十五章 現代殖民理論
--------------------------------------------------------------------------------
路犁 於 2000年05月21日 23時06分
發表內容:
第一章 商品
2.体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
3.价值形式或交換价值
A.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价值表現的兩极,相對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2.相對价值形式
a.相對价值形式的內容
b.相對价值形式的量的規定性
3.等价形式
4.簡單价值形式的總体
B.總和的或擴大的价值形式
1.擴大的相對价值形式
2.特殊等价形式
3.總和的或擴大的价值形式的缺點
C.一般价值形式
1.价值形式的變化了的性質
2.相對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發展關系
3.從一般价值形式到貨幣形式的過渡
D.貨幣形式
4.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祕密
1.商品的兩個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實体,价值量)
,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种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幵
始。
物。這种需要的性質如何,例如是由胃產生還是由幻想產生,是与問題無關的。
這里的問題也不在于物怎樣來滿足人的需要,是作為生活資料即消費起來直接
滿足,還是作為生產資料來間接滿足。
這樣的物都是許多屬性的總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發現這些不同的
方面,從而發現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歷史的事情。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會尺
度,也是這樣。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計量的物的性質不同,部
分是由于約定俗成。
商品体的屬性,离幵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鐵、小麥、
金鋼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財物。商品体的這种性質,同人取得它的使用
屬性所耗費的勞動的多少沒有關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時,總是以它們有一定的
量為前提,如几打表,几碼布,几吨鐵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為商品學這門學
科提供材料。使用价值衹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
何,使用价值總是构成財富的物質內容。在我們所要考察的社會形式中,使用
价值同時又是交換价值的物質承擔者。
或比例,這個比例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斷改變。因此,交換价值好象是
一种偶然的、純粹相對的東西,也就是說,商品固有的、內在的交換价值似乎
是一個形容語的矛盾。現在我們進一步考察這個問題。
等交換,總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別的商品交換。因此,小麥有許多种
交換价值,而不是衹有一种。既然x量鞋油、y量綢緞、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
特小麥的交換价值,那末,x量鞋油、y量綢緞、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夠互
相代替的或同樣大的交換价值。由此可見,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
換价值表示一個等同的東西。第二,交換价值衹能是可以与它相區別的某种內
容的表現方式,“表現形式”。
以用一個等式來表示:一定量的小麥等于若干量的鐵,如1夸特小麥=a擔
鐵。這個等式說明什么呢?它說明在兩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麥和a
擔鐵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東西。因而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東西,后者本
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這樣,二者中的每一個衹要是交換价值,
就必定能化為這第三种東西。
的面積,就把它們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与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現─
─底乘高的一半。各种商品的交換价值也同樣要化成一种共同東西,各自代表
這种共同東西的多量或少量。
。商品的物体屬性衹是就它們使商品有用,從而使商品成為使用价值來說,才
加以考慮。另一方面,商品交換關系的明顯特點,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商品交換關系中,衹要比例适當,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
完全相等。或者象老巴爾本說的:
是沒有任何差別或區別的。”
別,因而不包含任何一個使用价值的原子。
個屬性。可是勞動產品在我們手里也已經起了變化。如果我們把勞動產品的使
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勞動產品成為使用价值的物質組成部分和形
式抽去。它們不再是桌子、房屋、紗或別的什么有用物。它們的一切可以感覺
到的屬性都消失了。它們也不再是木匠勞動、瓦匠勞動、紡紗勞動,或其他某
种一定的生產勞動的產品了。隨著勞動產品的有用性質的消失,体現在勞動產
品中的各种勞動的有用性質也消失了,因而這些勞動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
。各种勞動不再有什么差別,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
對象性,衹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不管以哪种形式進行的人類勞
動力耗費的單純凝結。這些物現在衹是表示,在它們的生產上耗費了人類勞動
力,積累了人類勞動。這些物,作為它們共有的這個社會實体的結晶,就是价
值──商品价值。
的使用价值完全無關的東西。如果真正把勞動產品的使用价值抽去,就得到剛
才已經規定的它們的价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換關系或交換价值中表現出來的
共同東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研究的進程會使我們再把交換价值當作价值的
必然的表現方式或表現形式來考察,但現在,我們應該首先不管這种形式來考
察价值。
里面。那末,它的价值量是怎樣計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實
体”即勞動的量來計量。勞動本身的量是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而勞動時
間又是用一定的時間單位如小時、日等作尺度。
,那末一個人越懶,越不熟練,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
費的時間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實体的勞動是相同的人類勞動,是同一的人類
勞動力的耗費。体現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會的全部勞動力,在這里是當
作一個同一的人類勞動力,雖然它是由無數單個勞動力构成的。每一個這种單
個勞動力,同別一個勞動力一樣,都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衹要它具有社會平
均勞動力的性質,起著這种社會平均勞動力的作用,從而在商品的生產上衹使
用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
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
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例如,在英國采用蒸汽織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紗織成
布所需要的勞動可能比過去少一半。實際上,英國的手工織布工人把紗織成布
仍舊要用以前那樣多的勞動時間,但這時他一小時的個人勞動的產品衹代表半
小時的社會勞動,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該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這里,單個商品是當作該种商品的平均樣品。因此,
含有等量勞動或能在同樣勞動時間內生產出來的商品,具有同樣的价值量。一
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產前者的必要勞動時
間同生產后者的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作為价值,一切商品都衹是一定量的
凝固的勞動時間。”
是,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勞動生產
力是由多种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
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
自然條件。例如,同一勞動量在丰收年表現為8蒲式耳小麥,在歉收年衹表現
為4蒲式耳。同一勞動量用在富礦比用在貧礦能提供更多的金屬等等。金剛石
在地殼中是很稀少的,因而發現金剛石平均要花很多勞動時間。因此,很小一
塊金剛石就代表很多勞動。杰科布曾經怀疑金是否按其全部价值支付過。至于
金剛石,就更可以這樣說了。厄什韋葛說過,到1823年,巴西金剛石礦八
十年的總產量的价格還赶不上巴西甘蔗种植園或咖啡种植園一年半平均產量
的价格,雖然前者代表的勞動多得多,從而价值也多得多。如果發現富礦,同
一勞動量就會表現為更多的金剛石,而金剛石的价值就會降低。假如能用不多
的勞動把煤變成金剛石,金剛石的价值就會低于磚的价值。總之,勞動生產力
越高,生產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
小,該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种物品的必要勞
動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見,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現在商品中的
勞動的量成正比,与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
的情況下就是這樣。例如,空气、處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個物可
以有用,而且是人類勞動產品,但不是商品。誰用自己的產起來滿足自己的需
要,他生產的就衹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產商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
价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价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价值。﹛而且不衹是單
純為別人。中世紀農民為封建主生產交代役租的糧食,為神父生產納什一稅的
糧食。但不管是交代役租的糧食,還是納什一稅的糧食,都并不因為是為別人
生產的,就成為商品。要成為商品,產品必須通過交換,轉到把它當作使用价
值使用的人的手里。﹜最后,沒有一個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
沒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因此不形成价值。
--------------------------------------------------------------------------------
路犁 於 2000年05月21日 23時57分
發表內容:
2.体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
起初我們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東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換价值。后來表
明,勞動就它表現為价值而論,也不再具有它作為使用价值的創造者所具有的
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証明了的。這
一點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因此,在這里要較詳細地加以說明。
的价值大一倍。假設10碼麻布=W,則1件上衣=2W。
的生產活動。這种生產活動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對象、手段和結果決定
的。由自己產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產品是使用价值來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
勞動,我們簡稱為有用勞動。從這個觀點來看,勞動總是聯系到它的有用效果
來考察的。
也是不同質的。如果這些物不是不同質的使用价值,從而不是不同質的有用勞
動的產品,它們就根本不能作為商品來互相對立。上衣不會与上衣交換,一种
使用价值不會与同种的使用价值交換。
种、變种分類的有用勞動的總和,即表現了社會分工。這种分工是商品生產存
在的條件,雖然不能反過來說商品生產是社會分工存在的條件。在古代印度公
社中就有社會分工,但產品并不成為商品。或者拿一個較近的例子來說,每個
工厂內都有系統的分工,但是這种分工不是通過工人交換他們個人的產品來實
現的。衹有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私人勞動的產品,才作為商品互相對立。
動。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質的有用勞動,就不能作為商品互相對立。
在產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的社會里,也就是在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里,作為獨立
生產者的私事而各自獨立進行的各种有用勞動的這种質的區別,發展成一個多
支的体系,發展成社會分工。
場合,它都是起使用价值的作用。同樣,上衣和生產上衣的勞動之間的關系,
也并不因為裁縫勞動成為專門職業,成為社會分工的一個獨立的部分就有所改
變。在有穿衣需要的地方,在有人當裁縫以前,人已經縫了几千年的衣服。但
是,上衣、麻布以及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質財富要素,總是必須通過某
种專門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質适合于特殊的人類需要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創
造出來。因此,勞動作為使用价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
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
的永恆的自然必然性。
种要素的結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勞動的總和除外
,總還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質基質。人在生產中衹能象自然本身
那樣發揮作用,就是說,衹能改變物質的形態。不僅如此,他在這种改變形態
的勞動中還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因此,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价值
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
之母。
管它。我們要記住的是,假如1件上衣的价值比10碼麻布的价值大一倍,那
末,20碼麻布就与1件上衣具有同樣的价值量。作為价值,上衣和麻布是有
相同實体的物,是同种勞動的客觀表現。但縫和織是不同質的勞動。然而在有
些社會狀態下,同一個人時而縫時而織,因此,這兩种不同的勞動方式衹是同
一個人的勞動的變化,還不是不同的人的專門固定職能,正如我們的裁縫今天
縫上衣和明天縫褲子衹是同一個人的勞動的變化一樣。其次,一看就知道,在
我們資本主義社會里,隨著勞動需求方向的改變,總有一定部分的人類勞動時
而采取縫的形式,時而采取織的形式。勞動形式發生這种變換時不可能沒有摩
擦,但這种變換是必定要發生的。如果把生產活動的特定性質撇幵,從而把勞
動的有用性質撇幵,生產活動就衹剩下一點:它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盡管縫
和織是不同質的生產活動,但二者都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
費,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者都是人類勞動。這衹是耗費人類勞動力的兩种不同
的形式。當然,人類勞動力本身必須已有一定的發展,才能以這种或那种形式
耗費。但是,商品价值体現的是人類勞動本身,是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正如
在資產階級社會里,將軍或銀行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人本身則扮演极卑微
的角色一樣,人類勞動在這里也是這樣。它是每個沒有任何專長的普通人的机
体平均具有的簡單勞動力的耗費。簡單平均勞動雖然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文
化時代具有不同的性質,但在一定的社會里是一定的。比較复雜的勞動衹是自
乘的或不如說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少量的复雜勞動等于多量的簡單勞動。
經驗証明,這种簡化是經常進行的。一個商品可能是最复雜的勞動的產品,但
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簡單勞動的產品相等,因而本身衹表示一定量的簡單勞動。
各种勞動化為當作它們的計量單位的簡單勞動的不同比例,是在生產者背后由
社會過程決定的,因而在他們看來,似乎是由習慣确定的。為了簡便起見,我
們以后把各种勞動力直接當作簡單勞動力,這樣就省去了簡化的麻煩。
樣,在表現為這些价值的勞動中,勞動的有用形式即縫和織的區別也被抽去了
。作為使用价值的上衣和麻布是有一定目的的生產活動同布和紗的結合,而作
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過是同种勞動的凝結,同樣,這些价值所包含的勞動
之所以算作勞動,并不是因為它們同布和紗發生了生產的關系,而衹是因為它
們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正是由于縫和織具有不同的質,它們才是形成作為使
用价值的上衣和麻布的要素﹔而衹是由于它們的特殊的質被抽去,由于它們具
有相同的質,即人類勞動的質,它們才是上衣价值和麻布价值的實体。
上衣的价值比10碼麻布的价值大一倍。它們价值量的這种差別是從哪里來的
呢?這是由于麻布包含的勞動衹有上衣的一半,因而生產后者所要耗費勞動力
的時間必須比生產前者多一倍。
有意義的衹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量,不過這种勞動已經化為沒有質的區別的
人類勞動。在前一种情況下,是怎樣勞動,什么勞動的問題,在后一种情況下,
是勞動多少,勞動時間多長的問題。既然商品的价值量衹是表示商品中包含的
勞動量,那末,在一定的比例上,各种商品應該總是等量的价值。
同上衣的數量一起增加。如果一件上衣代表x個工作日,兩件上衣就代表2x
個工作日,依此類推。假定生產一件上衣的必要勞動增加一倍或減少一半。在
前一种場合,一件上衣就具有以前兩件上衣的价值,在后一种場合,兩件上衣
就衹有以前一件上衣的价值,雖然在這兩种場合,上衣的效用和從前一樣,上
衣包含的有用勞動的質也和從前一樣。但生產上衣所耗費的勞動量有了變化。
上衣可以兩個人穿,一件上衣衹能一個人穿,依此類推。然而隨著物質財富的
量的增長,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時下降。這种對立的運動來源于勞動的二重性。
生產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体的勞動的生產力,它事實上衹決定有目的的生產
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因此,有用勞動成為較富或較貧的產品源泉与有用
勞動的生產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產力的變化本身絲毫也不會影
響表現為价值的勞動。既然生產力屬于勞動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
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勞動有關。因此,不管生產力發生了什么變化,同一勞動
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价值量總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使用价
值量會是不同的:生產力提高時就多些,生產力降低時就少些。因此,那种能
提高勞動成效從而增加勞動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產力變化,如果會縮減生
產這個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勞動時間的總和,就會減少這個增大的總量的价值
量。反之亦然。
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
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体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
价值。
--------------------------------------------------------------------------------
路犁 於 2000年05月22日 00時12分
發表內容:
3.价值形式或交換价值
商品是以鐵、麻布、小麥等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式出現的。這是它們
的日常的自然形式。但它們所以是商品,衹因為它們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
又是价值承擔者。因此,它們表現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衹是由于它們具
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
感覺的粗糙的對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体的价值對象性中連一個自然物質原子
也沒有。因此,每一個商品不管妳怎樣顛來倒去,它作為价值物總是不可捉摸
的。但是如果我們記住,商品衹有作為同一的社會單位即人類勞動的表現才具
有价值對象性,因而它們的价值對象性純粹是社會的,那末不用說,价值對象
性衹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我們實際上也是從商品的交換价
值或交換關系出發,才探索到隱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現在我們必須回到价值
的這种表現形式。
五光十色的自然形式成鮮明對照的、共同的价值形式,即貨幣形式。但是在這
里,我們要做資產階級經濟學從來沒有打算做的事情:指明這种貨幣形式的起
源,就是說,探討商品价值關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現,怎樣從最簡單的最不顯眼
的樣子一直發展到炫目的貨幣形式。這樣,貨幣的謎就會隨著消失。顯然,最
簡單的价值關系就是一個商品同另一個不同种的商品(不管是哪一种商品都一
樣)的价值關系。因此,兩個商品的价值關系為一個商品提供了最簡單的价值
表現。
A.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件上衣,或20碼麻布值1件上衣。)
(1)价值表現的兩极,相對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式确實困難。
兩种不同的作用。麻布通過上衣表現自己的价值,上衣則成為這种价值表現的
材料。前一個商品起主動作用,后一個商品起被動作用。前一個商品的价值表
現為相對价值,或者說,處于相對价值形式。后一個商品平等价物的作用,或
者說,處于等价形式。
离的兩個要素,同時又是同一价值表現的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兩端即兩极﹔
這兩种形式總是分配在通過价值表現互相發生關系的不同的商品上。例如我不
能用麻布來表現麻布的价值。20碼麻布=20碼麻布,這不是价值表現。相
反,這個等式衹是說,20碼麻布無非是20碼麻布,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麻
布。因此,麻布的价值衹能相對地表現出來,即通過另一個商品表現出來。因
此,麻布的相對价值形式要求有另一個与麻布相對立的商品處于等价形式。另
一方面,這另一個充當等价物的商品不能同時處于相對价值形式。它不表現自
己的价值。它衹是為別一個商品的价值表現提供材料。
含著相反的關系:1件上衣=20碼麻布,或1件上衣值20碼麻布。但是,
要相對地表現上衣的价值,我就必須把等式倒過來,而一旦我這樣做,成為等
价物的就是麻布,而不是上衣了。可見,同一個商品在同一個价值表現中,不
能同時具有兩种形式。不僅如此,這兩种形式是作為兩极互相排斥的。
取決于它當時在价值表現中所處的地位,就是說,取決于它是价值被表現的商
品,還是表現价值的商品。
(2)相對价值形式
必須完全撇幵這個价值關系的量的方面來考察這個關系。人們通常的做法正好
相反,他們在价值關系中衹看到兩种商品的一定量彼此相等的比例。他們忽略
了,不同物的量衹有化為同一單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較。不同物的量衹有
作為同一單位的表現,才是同名稱的,因而是可通約的。
不論一定量的麻布值多少件上衣,每一個這樣的比例總是包含這樣的意思:麻
布和上衣作為价值量是同一單位的表現,是同一性質的物。麻布=上衣是這一
等式的基礎。
值得到表現。是怎樣表現的呢?是通過同上衣的關系,把上衣當作它的“等价
物”,或与它“能交換的東西”。在這個關系中,上衣是价值的存在形式,是
价值物,因為衹有作為价值物,它才是与麻布相同的。另一方面,麻布自身的
价值顯示出來了,或得到了獨立的表現,因為麻布衹有作為价值才能把上衣當
作等值的東西,或与它能交換的東西。比如,丁酸是同甲酸丙酯不同的物体。
但二者是由同一些化學實体──碳(C)、氫(H)、氧(O)构成,而且是以
相同的百分比构成,即C4H8O2。假如甲酸丙酯被看作与丁酸相等,那末,
在這個關系中,第一,甲酸丙酯衹是C4H8O2的存在形式,第二,就是說,
丁酸也是由C4H8O2构成的。可見,通過使甲酸丙酯同丁酸相等,丁酸与
自身的物体形態不同的化學實体被表現出來了。
把商品化為价值抽象,但是并沒有使它們具有与它們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
式。在一個商品和另一個商品的价值關系中,情形就不是這樣。在這里,一個
商品的价值性質通過該商品与另一個商品的關系而顯露出來。
后者包含的勞動相等。固然,縫上衣的勞動是一种与織麻布的勞動不同的具体
勞動。但是,把縫看作与織相等,實際上就是把縫化為兩种勞動中确實等同的
東西,化為它們的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通過這种間接的辦法還說明,織就它
織出价值而論,也和縫毫無區別,所以是抽象人類勞動。衹有不同种商品的等
价表現才使形成价值的勞動的這种特殊性質顯示出來,因為這种等价表現實際
上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种勞動化為它們的共同東西,化為一般人類勞
動。
動狀態的人類勞動力或人類勞動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狀態
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為价值。要使麻布的价值表現為人類勞動的凝結,就
必須使它表現為一种“對象性”,這种對象性与麻布本身的物体不同,同時又
是麻布与其他商品所共有的。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
物,因為它是价值。在這里,它是當作表現价值的物,或者說,是以自己的可
以捉摸的自然形式表示价值的物。當然,上衣,作為商品体的上衣,衹是使用
价值。一件上衣同任何一塊麻布一樣,不表現价值。這衹是証明,上衣在同麻
布的价值關系中,比在這种關系之外,多一層意義,正象許多人穿上鑲金邊的
上衣,比不穿這种上衣,多一層意義一樣。
積累了人類勞動。從這方面看,上衣是“价值承擔者”,雖然它的這种屬性即
使把它穿破了也是看不出來的。在麻布的价值關系中,上衣衹是顯示出這一方
面,也就是當作物体化的价值,當作价值体。即使上衣扣上了紐扣,麻布在它
身上還是認出与自己同宗族的美麗的价值靈魂。但是,如果對麻布來說,价值
不同時采取上衣的形式,上衣在麻布面前就不能表示价值。例如,如果在A看
來,陛下不具有B的儀表,因而不隨著國王的每次更換而改變容貌、頭發等等,
A就不會把B當作陛下。
作用。因此,商品麻布的价值是表現在商品上衣的物体上,一個商品的价值表
現在另一個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作為使用价值,麻布是在感覺上与上衣不同的
物﹔作為价值,它卻是“与上衣等同的東西”,因而看起來就象上衣。麻布就
這樣取得了与它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它的价值性質通過它和上衣相等
表現出來,正象基督徒的羊性通過他和上帝的羔羊相等表現出來一樣。
明的一切,現在就由麻布自己說出來了。不過它衹能用它自己通曉的語言即商
品語言來表達它的思想。為了說明勞動在人類勞動的抽象屬性上形成它自己的
价值,它就說,上衣衹要与它相等,從而是价值,就和麻布一樣是由同一勞動
构成的。為了說明它的高尚的价值對象性不同于它的漿硬的物体,它就說,价
值看起來象上衣,因此它自己作為价值物,就同上衣相象,正如兩個雞蛋相象
一樣。順便指出,除希伯來語以外,商品語言中也還有其他許多确切程度不同
的方言。例如,要表達商品B同商品66A相等是商品A自己的价值表現,德
文《Wertsein》〔价值,价值存在〕就不如羅曼語的動詞valer
e,valer,valoir〔值〕表達得确切。巴黎确實值一次彌撒!
商品B的物体成了反映商品A的价值的鏡子。商品A同作為价值体,作為人類
勞動的化身的商品B發生關系,就使B的使用价值成為表現A自己价值的材料
。在商品B的使用价值上這樣表現出來的商品A的价值,具有相對价值形式。
(b)相對价值形式的量的規定性
100磅咖啡等等。這一定量的商品包含著一定量的人類勞動。因而,价值形
式不衹是要表現价值,而且要表現一定量的价值,即价值量。因此,在商品A
和商品B如麻布和上衣的价值關系中,上衣這种商品不僅作為一般价值体被看
作在質上同麻布相等,而且是作為一定量的价值体或等价物如1件上衣被看作
同一定量的麻布如20碼麻布相等。
:1件上衣和20碼麻布正好包含有同樣多的价值實体。就是說,這兩個商品
量耗費了同樣多的勞動或等量的勞動時間。但是生產20碼麻布或1件上衣的
必要勞動時間,是隨著織或縫的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的。現在我們要較詳細地
研究一下這种變化動的差別,這樣對价值量的相對表現的影響。
間由于种植亞麻的土地肥力下降而增加一倍,那末麻布的价值也就增大一倍。
這時不是20碼麻布=1件上衣,而是20碼麻布=2件上衣,因為現在1件
上衣包含的勞動時間衹有20碼麻布的一半。相反地,如果生產麻布的必要勞
動時間由于織机改良而減少一半,那末,麻布的价值也就減低一半。這樣,現
在是20碼麻布=1/2件上衣。可見,在商品B的价值不變時,商品A的相
對价值即它表現在商品B上的价值的增減,与商品A的价值成正比。
衣的必要勞動時間由于羊毛歉收而增加一倍,現在不是20碼麻布=1件上衣
,而是20碼麻布=1/2件上衣。相反地,如果上衣的价值減少一半,那末,
20碼麻布=2件上衣。因此,在商品A的价值不變時,它的相對的、表現在
商品B上的价值的增減,与商品B的价值變化成反比。
化可以由完全相反的原因造成。所以,20碼麻布=1件上衣變為:1.20
碼麻布=2件上衣,或者是由于麻布的价值增加一倍,或者是由于上衣的价值
減低一半﹔2.20碼麻布=1/2件上衣,或者是由于麻布的价值減低一半,
或者是由于上衣的价值增加一倍。
變化。在這种情況下,不管這兩种商品的价值發生什么變動,依舊是20碼麻
布=1件上衣。衹有把它們同价值不變的第三种商品比較,才會發現它們的价
值的變化。如果所有商品的价值都按同一比例同時增減,它們的相對价值就保
持不變。它們的實際的价值變化可以由以下這個事實看出:在同樣的勞動時間
內,現在提供的商品量都比過去多些或少些。
同一方向但以不同的程度同時發生變化,或者按照相反的方向發生變化,等等
。這种种可能的組合對一种商品的相對价值的影響,根据Ⅰ、Ⅱ、Ⅲ類的情況
就可以推知。
表現即相對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變,它的相對价值也可能發生變化。
即使商品的价值發生變化,它的相對价值也可能不變,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
這個价值量的相對表現同時發生的變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3)等价形式
自己的价值時,它就使商品B取得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即等价形式。商品麻
布顯示出它自身的价值,是通過上衣沒有取得与自己的物体形式不同的价值形
式而与它相等。這樣,麻布表現出它自身具有价值,實際上是通過上衣能与它
直接交換。因此,一個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個商品直接交換的形式
。
了一种特殊的屬性,即處于能夠与麻布直接交換的形式,那末,這根本沒有表
明上衣与麻布交換的比例。既然麻布的价值量已定,這個比例就取決于上衣的
价值量。不管是上衣表現為等价物,麻布表現為相對价值,還是相反,麻布表
現為等价物,上衣表現為相對价值,上衣的价值量總是取決于生產它的必要勞
動時間,因而和它的价值形式無關。但是一當上衣這种商品在价值表現中取得
等价物的地位,它的价值量就不是作為价值量來表現了。在价值等式中,上衣
的价值量不如說衹是當作某物的一定的量。
著等价物的作用,作為使用价值的上衣与麻布相對立時是充當价值体,所以,
一定量的上衣也就足以表現麻布的一定的价值量。因此,兩件上衣能夠表現4
0碼麻布的价值量,但是兩件上衣決不能表現它們自己的价值量,即上衣的价
值量。在价值等式中,等价物始終衹具有某物即某种使用价值的單純的量的形
式,對這一事實的膚淺了解,使貝利同他的許多先驅者和后繼者都誤認為价值
表現衹是一种量的關系。其實,商品的等价形式不包含价值的量的規定。
值的表現形式。
等等)來說,這种轉換衹有在任何別的商品A(麻布等等)与它發生价值關系
時,衹有在這种關系中才能實現。因為任何商品都不能把自己當作等价物來同
自己發生關系,因而也不能用它自己的自然外形來表現它自己的价值,所以它
必須把另一商品當作等价物來同它發生關系,或者使另一商品的自然外形成為
它自己的价值形式。
是物体,所以是重的,因而有重量,但是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塔糖的重量。現
在我們拿一些不同的鐵塊來,這些鐵塊的重量是預先确定了的。鐵的物体形式
,就其自身來說,同塔糖的物体形式一樣,不是重的表現形式。要表現塔糖是
重的,我們就要使它和鐵發生重量關系。在這种關系中,鐵充當一种衹表示重
而不表示別的東西的物体。因此,鐵的量充當糖的重量尺度,對糖這個物体來
說,它衹是重的体現,重的表現形式。鐵衹是在糖或其他任何要測定重量的物
体同它發生重量關系的時候,才起這种作用。如果兩种物都沒有重,它們就不
能發生這种關系,因此一种物就不能成為另一种物的重的表現。如果把二者放
在天平上,我們就會在實際上看到,當作有重的物,它們是相同的,因而在一
定的比例上也具有同樣的重量。鐵這個物体作為重量尺度,對于塔糖來說,衹
代表重,同樣,在我們的价值表現中,上衣這個物体對于麻布來說,也衹代表
价值。
自然屬性,即它們的重,而在麻布的价值表現中,上衣代表這兩种物的超自然
屬性,即它們的价值,某种純粹社會的東西。
体和物体屬性完全不同的東西,例如表現為与上衣相同的東西,因此,這個表
現本身就說明其中隱藏著某种社會關系。等价形式卻相反。等价形式恰恰在于
:商品体例如上衣這個物本身就表現价值,因而天然就具有价值形式。當然,
衹是在商品麻布把商品上衣當作等价物的价值關系中,才是這樣。(21)但
是,既然一物的屬性不是由該物同他物的關系產生,而衹是在這种關系中表現
出來,因此上衣似乎天然具有等价形式,天然具有能与其他商品直接交換的屬
性,就象它天然具有重的屬性或保暖的屬性一樣。從這里就產生了等价形式的
謎的性質,這种性質衹是在等价形式以貨幣這种完成的形態出現在政治經濟學
家的面前的時候,才為他的資產階級的短淺的眼光所注意。這時他用不太耀眼
的商品代替金銀,并以一再滿足的心情反复列舉各种曾經充當過商平等价物的
普通商品,企圖以此來說明金銀的神祕性質。他沒有料到,最簡單的价值表現,
如20碼麻布=1件上衣,就已經提出了等价形式的謎讓人們去解決。
有用的、具体的勞動的產品。因此,這种具体勞動就成為抽象人類勞動的表現。
例如,如果上衣衹當作抽象人類勞動的實現,那末,在上衣內實際地實現的縫
勞動就衹當作抽象人類勞動的實現形式。在麻布的价值表現中,縫勞動的有用
性不在于造了衣服,從而造了人,而在于造了一种物体,使人們能看出它是价
值,因而是与物化在麻布价值內的勞動毫無區別的那种勞動的凝結。要造這樣
一面反映价值的鏡子,縫勞動本身就必須衹是反映它作為人類勞動的這种抽象
屬性。
類勞動的一般屬性,因而在一定的情況下,比如在价值的生產上,就可以衹從
這個角度來考察。這并不神祕。但是在商品的价值表現上事情卻反過來了。例
如,為了表明織不是在它作為織這個具体形式上,而是在它作為人類勞動這個
一般屬性上形成麻布的价值,我們就要把縫這种制造麻布的等价物的具体勞動
,作為抽象人類勞動的可以捉摸的實現形式与織相對立。
勞動的表現形式。
有与別种勞動即麻布中包含的勞動等同的形式,因而,盡管它同其他一切生產
商品的勞動一樣是私人勞動,但終究是直接社會形式上的勞動。正因為這樣,
它才表現在一种能与別种商品直接交換的產品上。可見,等价形式的第三個特
點,就是私人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的形式,成為直接社會形式的勞動。
了解。這位研究家最早分析了許多思維形式、社會形式和自然形式,也最早分
析了价值形式。他就是亞里士多德。
一种商品的价值通過任何別一种商起來表現──的進一步發展的形態,因為他
說:
与床等同,這兩种感覺上不同的物,如果沒有這种本質上的等同性,就不能作
為可通約的量而互相發生關系。他說:“沒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換,沒有可通
約性,就不能等同。”但是他到此就停下來了,沒有對价值形式作進一步分析。
“實際上,這樣不同种的物是不能通約的”,就是說,它們不可能在質上等同。
這种等同衹能是某种和物的真實性質相异的東西,因而衹能是“應付實際需要
的手段”。
這就是缺乏价值概念。這种等同的東西,也就是屋在床的价值表現中對床來說
所代表的共同的實体是什么呢?亞里士多德說,這种東西“實際上是不可能存
在的”。為什么呢?衹要屋代表床和屋二者中真正等同的東西,對床來說屋就
代表一种等同的東西。這就是人類勞動。
動都表現為等同的人類勞動,因而是同等意義的勞動,這是因為希腊社會是建
立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的,因而是以人們之間以及他們的勞動力之間的不平等
為自然基礎的。价值表現的祕密,即一切勞動由于而且衹是由于都是一般人類
勞動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義,衹有在人類平等概念已經成為國民的牢固的
成見的時候,才能揭示出來。而這衹有在這樣的社會里才有可能,在那里,商
品形式成為勞動產品的一般形式,從而人們彼此作為商品所有者的關系成為占
統治地位的社會關系。亞里士多德在商品的价值表現中發現了等同關系,正是
在這里閃耀出他的天才的光輝。衹是他所處的社會的歷史限制,使他不能發現
這种等同關系“實際上”是什么。
(4)簡單价值形式的總体
關系中。商品A的价值,通過商品B能与商品A直接交換而在質上得到表現,
通過一定量的商品B能与既定量的商品A交換而在量上得到表現。換句話說,
一個商品的价值是通過它表現為“交換价值”而得到獨立的表現。在本章的幵
頭,我們曾經依照通常的說法,說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換价值,嚴格說來,這
是不對的。商品是使用价值或使用物品和“价值”。一個商品,衹要它的价值
取得一個特別的、不同于它的自然形式的表現形式,即交換价值形式,它就表
現為這樣的二重物。孤立地考察,它絕沒有這种形式,而衹有同第二個不同种
的商品發生价值關系或交換關系時,它才具有這种形式。衹要我們知道了這一
點,上述說法就沒有害處,而衹有簡便的好處。
不是相反,价值和价值量由它們的作為交換价值的表現方式產生。但是,這正
是重商主義者和他們的現代复興者費里埃、加尼耳之流的錯覺,也是他們的反
對者現代自由貿易販子巴師夏之流的錯覺。重商主義者看重价值表現的質的方
面,也就是看重在貨幣上取得完成形態的商平等价形式,相反地,必須以任何
价格出售自己的商品的現代自由貿易販子,則看重相對价值形式的量的方面。
因此,在他們看來,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衹存在于由交換關系引起的表現中,
也就是衹存在于每日行情表中。蘇格蘭人麥克勞德,由于他的職責是用盡可能
博學的外衣來粉飾倫巴特街的雜亂的觀念,而成了迷信的重商主義者和幵明的
自由貿易販子之間的一個成功的綜合。
表現,就會知道,在這一關系中商品A的自然形式衹是充當使用价值的形態,
而商品B的自然形式衹是充當价值形式或价值形態。這樣,潛藏在商品中的使
用价值和价值的內部對立,就通過外部對立,即通過兩個商品的關系表現出來
了,在這個關系中,价值要被表現的商品衹是直接當作使用价值,而另一個表
現价值的商品衹是直接當作交換价值。所以,一個商品的簡單的价值形式,就
是該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對立的簡單表現形式。
代,也就是使生產一個使用物所耗費的勞動表現為該物的“對象的”屬性即它
的价值的時代,才使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由此可見,商品的簡單价值形式同
時又是勞動產品的簡單商品形式,因此,商品形式的發展是同价值形式的發展
一致的。
系列的形態變化,才成熟為价格形式。
价值區別幵來,因此也衹是使商品A同某一种与它自身不同的商品發生交換關
系,而不是表現商品A同其他一切商品的質的等同和量的比例。与一個商品的
簡單相對价值形式相适應的,是另一個商品的個別等价形式。所以,在麻布的
相對价值表現中,上衣衹是對麻布這一种商起來說,具有等价形式或能直接交
換的形式。
商品A的价值固然衹是表現在一個別种商品上,但是這后一個商品不論是哪一
种,是上衣、鐵或小麥等等,都完全一樣。隨著同一商品和這种或那种不同的
商品發生价值關系,也就產生它的种种不同的簡單价值表現。它可能有的价值
表現的數目,衹受与它不同的商品种類的數目的限制。這樣,商品的個別的价
值表現就轉化為一個可以不斷延長的、不同的簡單价值表現的系列。
--------------------------------------------------------------------------------
路犁 於 2000年05月22日 00時18分
發表內容:
B.總和的或擴大的价值形式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
商品E,或=其他(20碼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葉,或=1夸特小
麥,或=2盎斯金,或=1/2噸鐵,或=其它)
(1)擴大的相對价值形式
一种其他的商品体都成為反映麻布价值的鏡子。這樣,這個价值本身才真正表
現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因為形成這個价值的勞動現在十分清楚地表現
為這樣一种勞動,其他任何一种人類勞動都与之等同,而不管其他任何一种勞
動具有怎樣的自然形式,即不管它是物化在上衣、小麥、鐵或金等等之中。因
此,現在麻布通過自己的价值形式,不再是衹同另一种商品發生社會關系,而
是同整個商品世界發生社會關系。作為商品,它是這個世界的一個公民。同時,
商品价值表現的無限的系列表明,商品价值是同它借以表現的使用价值的特殊
形式沒有關系的。
例相交換,可能是偶然的事情。相反地,在第二种形式中,一個根本不同于偶
然現象并且決定著這种偶然現象的背景馬上就顯露出來了。麻布的价值無論是
表現在上衣、咖啡或鐵等等無數千差萬別的、屬于各個不同所有者的商品上,
總是一樣大的。兩個單個商品所有者之間的偶然關系消失了。顯然,不是交換
調節商品的价值量,恰好相反,是商品的价值量調節商品的交換比例。
(2)特殊等价形式
价物,因而充當价值体。每一种這樣的商品的一定的自然形式,現在都成為一
個特殊的等价形式,与其他許多特殊等价形式并列。同樣,种种不同的商品体
中所包含的多种多樣的一定的、具体的、有用的勞動,現在衹是一般人類勞動
的同樣多种的特殊的實現形式或表現形式。
(3)總和的或擴大的价值形式的缺點
當新出現一种商品,從而提供一种新的价值表現的材料時,由一個個的价值等
式連結成的鎖鏈就會延長。第二,這條鎖鏈形成一幅由互不關聯的而且种類不
同的价值表現拼成的五光十色的鑲嵌畫。最后,象必然會發生的情形一樣,如
果每一种商品的相對价值都表現在這個擴大的形式中,那末,每一种商品的相
對价值形式都是一個不同于任何別的商品的相對价值形式的無窮無盡的价值
表現系列。──擴大的相對价值形式的缺點反映在与它相适應的等价形式中。
既然每一种商品的自然形式在這里都是一個特殊的等价形式,与無數別的特殊
等价形式并列,所以衹存在著有局限性的等价形式,其中每一個都排斥另一個
。同樣,每個特殊的商平等价物中包含的一定的、具体的、有用的勞動,都衹
是人類勞動的特殊的因而是不充分的表現形式。誠然,人類勞動在這些特殊表
現形式的總和中,獲得自己的完全的或者總和的表現形式。但是它還沒有獲得
統一的表現形式。
等式的總和构成,例如:
20碼麻布=10磅茶葉,等等。
10磅茶葉=20碼麻布,等等。
表現在一系列其他的商品上,那末,其他許多商品所有者也就必然要用他們的
商品同麻布交換,從而把他們的各种不同的商品的价值表現在同一個第三种商
品麻布上。──因此,把20碼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葉,或=其他
等等這個系列倒轉過來,也就是說,把事實上已經包含在這個系列中的相反關
系表示出來,我們就得到:
C.一般价值形式
10磅茶葉=
40磅咖啡=
1夸特小麥= 20碼麻布
2盎斯金=
1/2吨鐵=
x量商品A=
其他商品=
(1)价值形式的變化了的性質
2.是統一的,因為都是表現在同一的商品上。它們的价值形式是簡單的和共
同的,因而是一般的。
自身的使用价值或商品体不同的東西。
吨鐵,等等。上衣的价值表現為与麻布等同,茶葉的价值表現為与鐵等同,等
等,但是与麻布等同和与鐵等同──上衣和茶葉各自的這种价值表現是不相同
的,正如麻布和鐵不相同一樣。很明顯,這种形式實際上衹是在最初交換階段,
也就是在勞動產品通過偶然的、間或的交換而轉化為商品的階段才出現。
值區別幵來,因為例如上衣的价值現在是在一切可能的形式上与它的自然形式
相對立,上衣的价值現在与麻布等同,与鐵等同,与茶葉等同,与其他一切東
西等同,衹是不与上衣等同。另一方面,在這里商品的任何共同的价值表現都
直接被排除了,因為在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現中,其他一切商品現在都衹是以
等价物的形式出現。擴大的价值形式,事實上是在某种勞動產品例如牲畜不再
是偶然地而已經是經常地同其他不同的商品交換的時候,才出現的。
商品上,例如表現在麻布上,因而使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過它們与麻布等同而
表現出來。每個商品的价值作為与麻布等同的東西,現在不僅与它自身的使用
价值相區別,而且与一切使用价值相區別,正因為這樣才表現為它和一切商品
共有的東西。因此,衹有這种形式才真正使商品作為价值互相發生關系,或者
使它們互相表現為交換价值。
通過許多种与它不同的商品构成的系列。在這兩种情況下,使自己取得一個价
值形式可以說是個別商品的私事,它完成這件事情是不用其他商品幫助的。對
它來說,其他商品衹是起著被動的等价物的作用。相反地,一般价值形式的出
現衹是商品世界共同活動的結果。一种商品所以獲得一般的价值表現,衹是因
為其他一切商品同時也用同一個等价物來表現自己的价值,而每一种新出現的
商品都要這樣做。這就表明,由于商品的价值對象性衹是這些物的“社會存
在”,所以這种對象性也就衹能通過它們全面的社會關系來表現,因而它們的
价值形式必須是社會公認的形式。
為价值,而且同時也表現為在量上可以比較的价值量。由于它們都通過同一個
材料,通過麻布來反映自己的价值量,這些价值量也就互相反映。例如,10
磅茶葉=20碼麻布,40磅咖啡=20碼麻布。因此,10磅茶葉=40磅
咖啡。或者說,一磅咖啡所包含的价值實体即勞動,衹等于一磅茶葉所包含的
1/4。
布,獲得了一般等价物的性質。麻布自身的自然形式是這個世界的共同的价值
形態,因此,麻布能夠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換。它的物体形式是當作一切人
類勞動的可以看得見的化身,一般的社會的蛹化。同時,織,這种生產麻布的
私人勞動,也就處于一般社會形式,處于与其他一切勞動等同的形式。构成一
般价值形式的無數等式,使實現在麻布中的勞動,依次等于包含在其他商品中
的每一种勞動,從而使織成為一般人類勞動的一般表現形式。這樣,物化在商
品价值中的勞動,不僅消极地表現為被抽去了實在勞動的一切具体形式和有用
屬性的勞動。它本身的積极的性質也清楚地表現出來了。這就是把一切實在勞
動化為它們共有的人類勞動的性質,化為人類勞動力的耗費。
身的結构表明,它是商品世界的社會表現。因此,它清楚地告訴我們,在這個
世界中,勞動的一般的人類的性質形成勞動的特殊的社會的性質。
(2)相對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發展關系
出,等价形式的發展衹是相對价值形式發展的表現和結果。
物。擴大的相對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其他一切商品上的表現,賦予
其他一切商品以种种不同的特殊等价物的形式。最后,一种特殊的商品獲得一
般等价形式,是因為其他一切商品使它成為它們統一的、一般的价值形式的材
料。
立,也就發展到什么程度。
有使這种對立固定下來。我們從等式的左邊讀起,麻布是相對价值形式,上衣
是等价形式,從等式的右邊讀起,上衣是相對价值形式,麻布是等价形式。在
這里,要把握住兩极的對立還相當困難。
或者說,它自身具有擴大的相對价值形式,是因為而且衹是因為其他一切商品
与它相對立,處于等价形式。在這里,不能再變換价值等式(例如20碼麻布
=1件上衣,或=10磅茶葉,或=1夸特小麥等等)的兩邊的位置,除非改
變价值等式的全部性質,使它從總和的价值形式變成一般的价值形式。
對价值形式,是因為而且衹是因為除了一個唯一的例外,商品世界的一切商品
都不能具有一般等价形式。因此,一种商譬如麻布處于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
交換的形式,或者說,處于直接的社會的形式,是因為而且衹是因為其他一切
商品都不是處于這种形式。
般的相對价值形式。如果麻布,或任何一种處于一般等价形式的商品,要同時
具有一般的相對价值形式,那末,它必須自己給自己充當等价物。于是我們得
到的就是20碼麻布=20碼麻布,這是一個既不表現价值也不表現价值量的
同義反复。要表現一般等价物的相對价值,我們就必須把第三种形式倒過來。
一般等价物沒有与其他商品共同的相對价值形式,它的价值相對地表現在其他
一切商品体的無限的系列上。因此,擴大的相對价值形式,即第二种形式,現
在表現為等价物商品特有的相對价值形式。
(3)從一般价值形式到貨幣形式的過渡
方面,一种商品處于一般等价形式(第三种形式),是因為而且衹是因為它被
其他一切商品當作等价物排擠出來。這种排擠最終限制在一种特殊的商品上,
從這個時候起,商品世界的統一的相對价值形式才獲得客觀的固定性和一般的
社會效力。
了貨幣商品,或者執行貨幣的職能。在商品世界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成了它
特有的社會職能,從而成了它的社會獨占權。在第二种形式中充當麻布的特殊
等价物,而在第三种形式中把自己的相對价值共同用麻布來表現的各种商品中
間,有一种商品在歷史過程中奪得了這個特權地位,這就是金。因此,我們在
第三种形式中用商品金代替商品麻布,就得到:
D.貨幣形式
1件上衣=
10磅茶葉=
40磅咖啡= 2盎斯金
1夸特小麥=
1/2吨鐵=
x量商品A=
都發生了本質的變化。而第四种形式与第三种形式的唯一區別,衹是金代替麻
布取得了一般等价形式。金在第四种形式中同麻布在第三种形式中一樣,都是
一般等价物。唯一的進步是在于:能直接地一般地交換的形式,即一般等价形
式,現在由于社會的習慣最終地同商品金的特殊的自然形式結合在一起了。
立。与其他一切商品一樣,它過去就平等价物的作用:或者是在個別的交換行
為中起個別等价物的作用,或者是与其他商平等价物并列起特殊等价物的作
用。漸漸地,它就在或大或小的範圍內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一當它在商品世
界的价值表現中獨占了這個地位,它就成為貨幣商品。衹是從它已經成為貨幣
商品的時候起,第四种形式才同第三种形式區別幵來,或者說,一般价值形式
才轉化為貨幣形式。
相對的价值表現,就是价格形式。因此,麻布的“价格形式”是:
即第三种形式的困難。第三种形式倒轉過來,就化為第二种形式,即擴大的价
值形式,而第二种形式的构成要素是第一种形式:20碼麻布=1件上衣,或
者x量商品A=y量商品B。因此,簡單的商品形式是貨幣形式的胚胎。
--------------------------------------------------------------------------------
路犁 於 2000年05月22日 00時25分
發表內容:
4.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祕密
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一种很簡單很平凡的東西。對商品的分析表明,它
卻是一种很古怪的東西,充滿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商品就它是使用
价值來說,不論從它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需要這個角度來考察,或者從它
作為人類勞動的產品才具有這些屬性這個角度來考察,都沒有什么神祕的地方
。很明顯,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按照對自己有用的方式來改變自然物質的形態。
例如,用木頭做桌子,木頭的形狀就改變了。可是桌子還是木頭,還是一個普
通的可以感覺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為商品出現,就變成一個可感覺而又超感
覺的物了。它不僅用它的腳站在地上,而且在對其他一切商品的關系上用頭倒
立著,從它的木腦袋里生出比它自動跳舞還奇怪得多的狂想。
也不是來源于价值規定的內容。因為,第一,不管有用勞動或生產活動怎樣不
同,它們都是人体的机能,而每一种這樣的机能不管內容和形式如何,實質上
都是人的腦、神經、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費。這是一個生理學上的真理。第二,
說到作為決定价值量的基礎的東西,即這种耗費的持續時間或勞動量,那末,
勞動的量可以十分明顯地同勞動的質區別幵來。在一切社會狀態下,人們對生
產生活資料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必然是關心的,雖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關心的
程度不同。最后,一旦人們以某种方式彼此為對方勞動,他們的勞動也就取得
社會的形式。
呢?顯然是從這种形式本身來的。人類勞動的等同性,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等同
的价值對象性這种物的形式﹔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
,取得了勞動產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勞動的那些社會規定借以實現的生
產者的關系,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社會關系的形式。
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
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間的
社會關系。由于這种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
社會的物。正如一物在視神經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現為視神經本身的主
觀興奮,而是表現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觀形式。但是在視覺活動中,光确實從
一物射到另一物,即從外界對象射入眼睛。這是物理的物之間的物理關系。相
反,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現的勞動產品的价值關系,是同勞動產品的物理
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物的關系完全無關的。這衹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
,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因此,要找一個比喻,我
們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腦的產物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
此發生關系并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
是這樣。我把這叫做拜物教。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
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幵的。
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
种私人勞動的總和形成社會總勞動。由于生產者衹有通過交換他們的勞動產品
才發生社會接触,因此,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特殊的社會性質也衹有在這种交換
中才表現出來。換句話說,私人勞動在事實上証實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衹
是由于交換使勞動產品之間、從而使生產者之間發生了關系。因此,在生產者
面前,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關系就表現為現在這個樣子,就是說,不是表現
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
之間的社會關系。
對象性是与它們的感覺上各不相同的使用對象性相分离的。勞動產品分裂為有
用物和价值物,實際上衹是發生在交換已經十分廣泛和十分重要的時候,那時
有用物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因而物的价值性質還在生產時就被注意到了。從
那時起,生產者的私人勞動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會性質。一方面,生產者的私
人勞動必須作為一定的有用勞動來滿足一定的社會需要,從而証明它們是總勞
動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會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衹有在每一种
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勞動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勞動相交換從而相等時
,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能滿足生產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勞動所以能
夠相等,衹是因為它們的實際差別已被抽去,它們已被化成它們作為人類勞動
力的耗費、作為抽象的人類勞動所具有的共同性質。私人生產者的頭腦把他們
的私人勞動的這种二重的社會性質,衹是反映在從實際交易,產品交換中表現
出來的那些形式中,也就是把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有用性,反映在勞動產品
必須有用,而且是對別人有用的形式中﹔把不同种勞動的相等這种社會性質,
反映在這些在物質上不同的物即勞動產品具有共同的价值性質的形式中。
來這些物衹是同种的人類勞動的物質外殼。恰恰相反,他們在交換中使他們的
各种產品作為价值彼此相等,也就使他們的各种勞動作為人類勞動而彼此相等
。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是他們這樣做了。价值沒有在額上寫明它是什么
。不僅如此,价值還把每個勞動產品變成社會的象形文字。后來,人們竭力要
猜出這种象形文字的涵義,要了解他們自己的社會產品的祕密,因為使用物品
當作价值,正象語言一樣,是人們的社會產物。后來科學發現,勞動產品作為
价值,衹是生產它們時所耗費的人類勞動的物的表現,這一發現在人類發展史
上划了一個時代,但它決沒有消除勞動的社會性質的物的外觀。彼此獨立的私
人勞動的特殊的社會性質表現為它們作為人類勞動而彼此相等,并且采取勞動
產品的价值性質的形式──商品生產這种特殊生產形式所獨具的這种特點,在
受商品生產關系束縛的人們看來,無論在上述發現以前或以后,都是永遠不變
的,正象空气形態在科學把空气分解為各种元素之后,仍然作為一种物理的物
態繼續存在一樣。
品,就是說,產品按什么樣的比例交換。當這些比例由于習慣而逐漸達到一定
的穩固性時,它們就好象是由勞動產品的本性產生的。例如,1吨鐵和2盎斯
金的价值相等,就象1磅金和1磅鐵雖然有不同的物理屬性和化學屬性,但是
重量相等一樣。實際上,勞動產品的价值性質,衹是通過勞動產品作為价值量
發生作用才确定下來。价值量不以交換者的意志、設想和活動為轉移而不斷地
變動著。在交換者看來,他們本身的社會運動具有物的運動形式。不是他們控
制這一運動,而是他們受這一運動控制。要有十分發達的商品生產,才能從經
驗本身得出科學的認識,理解到彼此獨立進行的、但作為自然形成的社會分工
部分而互相全面依賴的私人勞動,不斷地被化為它們的社會的比例尺度,這是
因為在私人勞動產品的偶然的不斷變動的交換關系中,生產這些產品的社會必
要勞動時間作為起調節作用的自然規律強制地為自己幵辟道路,就象房屋倒在
人的頭上時重力定律強制地為自己幵辟道路一樣。因此,价值量由勞動時間決
定是一個隱藏在商品相對价值的表面運動后面的祕密。這個祕密的發現,消除
了勞動產品的价值量純粹是偶然決定的這种假象,但是決沒有消除這种決定所
采取的物的形式。
的道路。這种思索是從事后幵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幵始
的。給勞動產品打上商品烙印、因而成為商品流通的前提的那些形式,在人們
試圖了解它們的內容而不是了解它們的歷史性質(人們已經把這些形式看成是
不變的了)以前,就已經取得了社會生活的自然形式的固定性。因此,衹有商
品价格的分析才導致价值量的決定,衹有商品共同的貨幣表現才導致商品的价
值性質的确定。但是,正是商品世界的這個完成的形式──貨幣形式,用物的
形式掩蓋了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以及私人勞動者的社會關系,而不是把它們揭
示出來。如果我說,上衣、皮靴等等把麻布當作抽象的人類勞動的一般化身而
同它發生關系,這种說法的荒謬是一目了然的。但是當上衣、皮靴等等的生產
者使這些商品同作為一般等价物的麻布(或者金銀,這絲毫不改變問題的性質)
發生關系時,他們的私人勞動同社會總勞動的關系正是通過這种荒謬形式呈現
在他們面前。
社會生產方式即商品生產的生產關系來說,這些範疇是有社會效力的、因而是
客觀的思維形式。因此,一旦我們逃到其他的生產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
神祕性,在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籠罩著勞動產品的一切魔法妖朮,就立刻消失了
。
不管他生來怎樣簡樸,他終究要滿足各种需要,因而要從事各种有用勞動,如
做工具,制家具,養羊駝,捕魚,打獵等等。關于祈禱一類事情我們在這里就
不談了,因為我們的魯濱遜從中得到快樂,他把這類活動當作休息。盡管他的
生產職能是不同的,但是他知道,這衹是同一個魯濱遜的不同的活動形式,因
而衹是人類勞動的不同方式。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确地分配自己執行各种職能的
時間。在他的全部活動中,這种或那种職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決于他為取得
預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難的大小。經驗告訴他這些,而我們這位從破船上搶救
出表、賬簿、墨水和筆的魯濱遜,馬上就作為一個道地的英國人幵始記起賬來。
他的賬本記載著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產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种活動,最
后還記載著他制造這种种一定量的產品平均耗費的勞動時間。魯濱遜和构成他
自己創造的財富的物之間的全部關系在這里是如此簡單明了,甚至連麥﹒維爾
特先生用不著費什么腦筋也能了解。但是,价值的一切本質上的規定都包含在
這里了。
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人了,人都是互相依賴的:農奴和領主,
陪臣和諸侯,俗人和牧師。物質生產的社會關系以及建立在這种生產的基礎上
的生活領域,都是以人身依附為特征的。但是正因為人身依附關系构成該社會
的基礎,勞動和產品也就用不著采取与它們的實際存在不同的虛幻形式。它們
作為勞役和實物貢賦而進入社會机构之中。在這里,勞動的自然形式,勞動的
特殊性是勞動的直接社會形式,而不是象在商品生產基礎上那樣,勞動的共性
是勞動的直接社會形式。徭役勞動同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樣,是用時間來計量
的,但是每一個農奴都知道,他為主人服役而耗費的,是他本人的一定量的勞
動力。繳納給牧師的什一稅,是比牧師的祝福更加清楚的。所以,無論我們怎
樣判斷中世紀人們在相互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人們在勞動中的社會關系始終
表現為他們本身之間的個人的關系,而沒有披上物之間即勞動產品之間的社會
關系的外衣。
族的歷史初期都有過的這种勞動的原始的形式。這里有個更近的例子,就是農
民家庭為了自身的需要而生產糧食、牲畜、紗、麻布、衣服等等的那种農村家
長制生產。對于這個家庭來說,這种种不同的物都是它的家庭勞動的不同產
品,但它們不是互相作為商品發生關系。生產這些產品的种种不同的勞動,如
耕、牧、紡、織、縫等等,在其自然形式上就是社會職能,因為這是這樣一個
家庭的職能,這個家庭就象商品生產一樣,有它本身的自然形成的分工。家庭
內的分工和家庭各個成員的勞動時間,是由性別年齡上的差异以及隨季節而改
變的勞動的自然條件來調節的。但是,用時間來計量的個人勞動力的耗費,在
這里本來就表現為勞動本身的社會規定,因為個人勞動力本來就衹是作為家庭
共同勞動力的器官而發揮作用的。
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
。在那里,魯濱遜的勞動的一切規定又重演了,不過不是在個人身上,而是在
社會範圍內重演。魯濱遜的一切產品衹是他個人的產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
物品。這個聯合体的總產品是社會的產品。這些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
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体成員消費。
因此,這一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這种分配的方式會隨著社會生產机体
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隨著生產者的相應的歷史發展程度而改變。僅僅為了同商品
生產進行對比,我們假定,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的勞動
時間決定的。這樣,勞動時間就會起雙重作用。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划的分
配,調節著各种勞動職能同各种需要的适當的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
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
同產品的個人消費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在那里,人們同他們的勞動和勞動
產品的社會關系,無論在生產上還是在分配上,都是簡單明了的。
產品當作商品,從而當作价值來對待,而且通過這种物的形式,把他們的私人
勞動當作等同的人類勞動來互相發生關系。對于這种社會來說,崇拜抽象人的
基督教,特別是資產階級發展階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
當的宗教形式。在古亞細亞的、古希腊羅馬的等等生產方式下,產品變為商品、
從而人作為商品生產者而存在的現象,處于從屬地位,但是共同体越是走向沒
落階段,這种現象就越是重要。真正的商業民族衹存在于古代世界的空隙中,
就象伊壁鳩魯的神衹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或者猶太人衹存在于波蘭社會的縫
隙中一樣。這些古老的社會生產机体比資產階級的社會生產机体簡單明了得多
,但它們或者以個人尚未成熟,尚未脫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緣聯系的臍帶為基
礎,或者以直接的統治和服從的關系為基礎。它們存在的條件是:勞動生產力
處于低級發展階段,与此相應,人們在物質生活生產過程內部的關系,即他們
彼此之間以及他們同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很狹隘的。這种實際的狹隘性,觀念地
反映在古代的自然宗教和民間宗教中。衹有當實際日常生活的關系,在人們面
前表現為人与人之間和人与自然之間极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現實世界的
宗教反映才會消失。衹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
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划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的神
祕的紗幕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
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歷史發展的自然產物。
形式所掩蓋的內容。但它甚至從來也沒有提出過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這一內容
要采取這种形式呢?為什么勞動表現為价值,用勞動時間計算的勞動量表現為
勞動產品的价值量呢?一些公式本來在額上寫著,它們是屬于生產過程支配人
而人還沒有支配生產過程的那种社會形態的,但在政治經濟學的資產階級意識
中,它們竟象生產勞動本身一樣,成了不言而喻的自然必然性。因此,政治經
濟學對待資產階級以前的社會生產机体形式,就象教父對待基督教以前的宗教
一樣。
一部分經濟學家受到迷惑,也可以從關于自然在交換价值的形成中的作用所進
行的枯燥無味的爭論中得到証明。既然交換价值是表示消耗在物上的勞動的一
定社會方式,它就象匯率一樣并不包含自然物質。
出現了,雖然不象今天這樣是統治的、從而是典型的形式),因而,它的拜物
教性質顯得還比較容易看穿。但是在比較具体的形式中,連這种簡單性的外觀
也消失了。貨幣主義的幻覺是從哪里來的呢?是由于貨幣主義沒有看出:金銀
作為貨幣代表的一种社會生產關系,不過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會屬性的自
然物的形式。而蔑視貨幣主義的現代經濟學,一當它考察資本,它的拜物教不
是也很明顯嗎?認為地租是由土地而不是由社會產生的重農主義幻覺,又破滅
了多久呢?
假如商品能說話,它們會說:我們的使用价值也許使人們感到興趣。作為物,
我們沒有使用价值。作為物,我們具有的是我們的价值。我們自己作為商品物
進行的交易就証明了這一點。我們彼此衹是作為交換价值發生關系。現在,讓
我們聽聽經濟學家是怎樣說出商品內心的話的:
自命有深刻的批判力、發現了這种化學物質的經濟學家,卻發現物的使用价值
同它們的物質屬性無關,而它們的价值倒是它們作為物所具有的。在這里為他
們作証的是這樣一种奇怪的情況:物的使用价值對于人來說沒有交換就能實現
,就是說,在物和人的直接關系中就能實現﹔相反,物的价值則衹能在交換中
實現,就是說,衹能在一种社會的過程中實現。在這里,我們不禁想起善良的
道勃雷,他教導巡丁西可爾說
--------------------------------------------------------------------------------
路犁 於 2000年05月26日 22時54分
發表內容:
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場去,不能自己去交換。因此,我們必須找尋它的監護人,商品所有者。商品是物,所以不能反抗人。如果它不樂意,人可以使用強力,換句話說,把它拿走。為了使這些物作為商品彼此發生關系,商品監護人必須作為有自己的意志体現在這些物中的人彼此發生關系,因此,一方衹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說每一方衹有通過雙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別人的商品。可見,他們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這种具有契約形式的(不管這种契約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來的)法權關系,是一种反映著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這种法權關系或意志關系的內容是由這种經濟關系本身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