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key 於 2000/10/19 12:56 各位的看法如何呢? 哈哈哈哈哈哈 Monkey兄: 我認為中共軍方較有可能在測試某些〝防隱型飛機〞的方法! 至於有無研發計畫?個人認為一定有... 第一是不太可能有與外國的合作計畫 第二是自身科技之水準 第三是有關電腦能力...中方應還沒到這種地步 說個無聊的笑話: 路過的人 有!中國有隱形戰機,跟羅慕斯星人買的,朱溶雞賣1億中國人給羅慕斯星人,換來隱形戰機一舉兩得既可減少人口又能換到隱形戰機. 猴兄 多謝各位了! 由於台灣〔搶頭條,嘩眾取寵〕的惡質新聞競爭,記者們對所有的資料恐怕是只求〔聳動〕就好,反正台灣社會不太會要求媒體道歉,平面媒體可能還會在一角上登個道歉啟示,傳播媒體儼然文化太上皇。(好像跑錯論壇了^^) Monkey: OK! 阿幹: OK, here is an article about stealth technology, written by a person 漫話隱身 ﹒晨 楓﹒ 雷達隱身之一:被動雷達隱身 雷達是現代戰場上尤其是海空戰中的主要偵察手段。雷達靠穩定的電磁波回波 現代雷達按工作波長來分有米波(常用於遠程預警)、分米波(常用於地空搜 雷達回波也分直接反射和漫反射。直接反射即一般光學意義上的前向反射(即 雷達探測距離和雷達反射面積成四次根關系,也就是說,如果雷達反射面積小 雷達回波強度也和反射面的形狀有很大關系。就一塊方板來說,假定電磁波長 另外,機頭錐、機翼和尾翼前緣和機身也形成一定的反射面,所以F-22A 另一個顯著的反射面是雷達天線本身。要使雷達天線既是強反射/聚焦體,又 除了上述細節外,機體的總體外形應在氣動和其他條件許可時,盡量減小單一 但是,多面體外形對氣動性能不利。隨著計算能力的提高,B-2A和F-2 以上討論只涉及到一次反射,多次反射的情況有所不同。對一個又深又長的有 另一個多次反射的典型情況是直角內角。由於角度互補,除吸收掉的和散射掉 從整體上來講,沒有機翼和尾翼、采用背部或彎曲進氣道的升力體最符合隱身 除了几何設計外,吸波涂層也可有效地削弱雷達回波。吸波涂層一般為電磁波 雖然以上討論基本集中在飛機的隱身設計上,同樣的原理也適用於艦船和坦克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討論對抑制直接反射比較有效,但對抑制漫反射效果不大 雷達隱身之二:主動雷達隱身 如果不能通過降低雷達特徵來瞞天過海,那就只能用障眼朮或蒙眼朮了,也就 在雷達制導的導彈或高炮打上門來時,最常用的辦法是拋撒箔條,對敵方雷達 不管是內裝式,吊艙式,或機外誘餌式,電子干擾的第一步是雷達告警。雷達 在接到雷達告警後,理論上,我方可以發射功率和方向與入射信號相同,但移 欺騙式干擾要復雜得多。首先要摸清敵方雷達的確切信號體制和工作方式,然 單脈沖雷達靠測量脈沖從發射到回波之間的時間差來測定目標距離。為防止雜 距離門甩脫和速度門甩脫都屬於距離欺騙。在對付雷達制導的導彈或高炮時, 顯然,成功的欺騙干擾在於對敵方雷達技戰朮和位置的精確了解和機敏的敵變 順便說一句,前些時間盛傳的兩架美國海軍EA-6電子戰飛機使整個東南沿 紅外隱身 紅外是現代戰場上另一主要探測手段。由於紅外是被動探測,告警較難,所以 紅外特徵與熱輻射率和溫度的乘積的四次方成正比。由於几何形狀設計對被動 技朮上,降低溫度比降低熱輻射率容易。同時,熱輻射的頻率會隨溫度升高而 降低紅外特徵的另一個辦法是遮擋熱源,不使熱端部件直接暴露於視線之中。 在主動紅外對抗中,和箔條相對應的是閃光彈。但閃光彈和發動機噴氣的紅外 結語 隱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對於不同的系統,隱身有不同的要求。對於戰略偵 隱身的使用價值和未來究竟如何?各國對此眾說紛紜。美國是堅決的隱身派。 讀者也許對中國在隱身方面的進展感興趣。中國至今對此三緘其口,但98珠 白雲兄
發表內容:
解放軍從上一周開始在華北演習,台灣的新聞媒體也持續關注這場演習!
但我前幾天看華視新聞報導竟然說:「中共這次演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測試新武器與新戰術........包括隱形戰機.....」我的媽媽咪呀!解放軍何時有隱形戰機我怎麼都不知道?
--------------------------------------------------------------------------------
阿幹 於 2000/10/19 13:16
發表內容:
解放軍有隱形戰機叫 J-13
--------------------------------------------------------------------------------
路過的人 於 2000/10/19 13:53
發表內容:
這點我倒有不同看法...
據其他的報導,中共軍方這次大演習宣稱〝三打三防〞
確實內容我懶得去記,
但其中〝一防〞好像就是〝防隱型飛機〞
但我推測目前成果很有限!
老俄不會這麼大方!
何況俄方與歐洲的水準均遠落美國之後!
記得老美於科索沃戰損一架F-117...
美國有記者曾問如果殘骸落入中方手中怎麼辦?
據說美國軍方回答是...就算中方拿到,也還是不會做!
--------------------------------------------------------------------------------
kenjin 於 2000/10/19 15:37
發表內容:
中國真的有隱形戰機
只有聰明的人才能看到
--------------------------------------------------------------------------------
阿幹 於 2000/10/19 16:07
發表內容:
我認為中共軍方較有可能在測試某些〝防隱型飛機〞的方法!
-------------------------------------------------------------------------------------------
中共軍方目前的隱型飛機偵測方法是利用大量天線偵測大氣擾動現象
屬於大氣物理學範圍
先決條件空軍不升空
但我認為中共軍方目前的科技水準隱型飛機偵測方法只有一個
13億人抬頭往上看
--------------------------------------------------------------------------------
ㄚ易 於 2000/10/19 16:35
發表內容:
哈哈哈...........
--------------------------------------------------------------------------------
小滬尾 於 2000/10/19 21:08
發表內容:
老共的隱形戰機代號為XXJ-12﹗
至於相關看法﹐個人觀點與路過兄同﹗
--------------------------------------------------------------------------------
Monkey 於 2000/10/20 12:39
發表內容:
我只是認為台灣的記者似乎專業能力不足,不知道他們如何取得資料?莫非又是像上一次的中國長程火箭彈的報導一樣?
--------------------------------------------------------------------------------
kenjin 於 2000/10/20 14:25
發表內容:
類似這類軍武新聞,台灣通常是當作〔政治新聞〕在處理吧?要跑政治鬥爭的記者來弄清楚這類資料的真偽,根本就是緣木求魚吧?新聞的刊登的由來,恐怕連統派陰謀,中共詭計,中資推手,香港中介都談不上吧?
--------------------------------------------------------------------------------
路犁 於 2000/10/20 18:03
發表內容:
給我E_MAIL,有重要事情跟你聯絡
[email protected]
--------------------------------------------------------------------------------
Monkey 於 2000/10/23 14:42
發表內容:
--------------------------------------------------------------------------------
強盜 於 2000/10/28 14:31
發表內容:
據外國報道大陸可能採用外輻射源目標探測和跟蹤雷達來探測
隱形戰機.
據分析中國可能採用的外輻射照射源爲廣播電臺和電視臺.
因爲外國衆多的公立\私立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使得對以廣播電臺
和電視臺爲照射源的外輻射源目標探測和跟蹤雷達的分辨雜波
性能要求極高.
而在中國所有的廣播電臺和電視臺都是國有的,頻率可定的.
在美國第一架F-117被擊落後外國就有這樣的報道.
--------------------------------------------------------------------------------
白雲 於 2000/10/28 23:57
發表內容:
from ML.
隱身古已有之,但只是眾多作戰手段之一,技巧也不外乎是利用服裝、地形地
物和夜色隱蔽接敵和隱蔽撤離。自從美軍的F-117“夜隼”式戰斗機在巴拿馬
的“正義行動”作戰中首次粉墨登場,繼而在海灣戰爭中大出風頭以來,隱身已成
為各國軍界和新聞界的熱門話題,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神秘化了。隱身分雷達、紅
外、聲學和光學隱身。另一方面,隱身又可分為主動隱身(如干擾、誘餌等)和被
動隱身(如吸波、消聲等)。同時,除技朮手段外,戰朮手段也可實現隱身目的。
對於陸戰來說,這就是利用地形地物和夜色﹔對於海戰來說,利用島岸和風浪也可
達到類似目的﹔對於空戰來說,超低空和飛向太陽早已是常用戰朮。從這一角度來
說,解放軍的近戰夜戰傳統遠不是什麼野路子或人海戰朮,而是土八路對現代戰爭
藝朮的無師自通。其夜戰即是對隱身概念成功的戰朮應用,其近戰則除有不讓敵人
發揮重火力的好處外,更和現代運籌學中經典的蘭切斯特平方率(即數量化的集中
兵力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文主要討論雷達和紅外隱身的技朮手段。現在讓我
們用科學的手朮刀,把隱身的神秘外衣揭開。
來探測、鎖定目標的。眾所周知,隱身的目的不在於從敵方雷達上徹底消失,而在
於推遲敵方雷達發現并鎖定我方目標的時機,或減少我方目標暴露於敵火之下的時
間。被動雷達隱身的關鍵在於削弱回波或使回波閃爍不定。
索和空戰指揮)、厘米波(常用於機載和防空火控雷達)和毫米波(常用於靈巧武
器),按脈沖重復頻率來分有高(長於測角)、低(長於測距)和中頻(兩者的折
衷),按工作體制來分有單脈沖(長於遠程探測)、連續波(長於精確跟蹤)和脈
沖多普勒(長於捕捉移動目標),按搜索模式來分有線性搜索(多用於大范圍搜索
)和圓周搜索(多用於火控)。簡言之,形式繁多,特性各異。
通常所說的入射角等於反射角)。除非反射面正對著雷達,或入射波通過多次折反
射返回入射方向,直接反射一般不為雷達所見。和前向的直接反射不同,漫反射是
側向和後向的。漫反射的強度和電磁波長成正比,和反射面尺寸成反比。也就是說
,當電磁波長加長和反射面尺寸減小的時候,直接反射漸趨消失,入射能量大部份
通過漫反射散射出去。
十倍,雷達探測距離只縮短一半都不到。所以,雷達反射面積必須縮小很多,才能
達到隱身目的。換句話說,除非采取隱身措施,簡單地縮小飛機的物理尺寸對減小
雷達反射面積效果不大。順便說一句,雷達反射面積是几何截面積、材料對雷達的
反射率和反射的方向性的合成結果,所以雷達反射面積可以比几何截面積大,也可
以比几何截面積小,就好像在黑夜里手電照射下,一塊小鏡子可以遠比一個蒙面黑
衣大漢顯眼。作為參照,美國的F-15的雷達反射面積為405平方米,B-1B為
1.02平方米,SR-71為0.014平方米,F-22A為0.0065平
方米,F-117A為0.003平方米,B-2A為0.0014平方米。
為板邊長的十分之一(此亦防空導彈火控雷達的典型波長選取法),一塊正對著雷
達直立的方板和一個具有同樣截面積的圓球相比,前者的雷達回波要強一千倍﹔方
板後傾30度時,兩者相當﹔完全放平時(如果厚度不計),則反而要小50倍。
如果把方板轉45度,即一個角沖著雷達,則後傾八度時回波強度已經和圓球相當
﹔放到接近水平時,還可進一步降低一萬倍。也就是說,若要隱身,不光要減少和
雷達入射方向成直角的平面,還要減少和雷達入射方向成直角的縫隙和邊緣。顯然
,飛機發動機的風扇或壓氣機形成最大的反射正面。因此,采用彎曲進氣道,把發
動機前端遮起來,可以有效地減低由此引起的直接反射。對於中空和高空突防飛機
,背部進氣道和尾噴管也可以有效地遮擋地面雷達對發動機的視線,但對空中預警
機則效果有限。背部進氣道在大迎角機動時氣流畸變嚴重,不利於發動機穩定工作
,因此不適於在高機動性飛機上使用。進氣道的平直唇口和飛機上的各種矩形艙蓋
的前後緣也不應正對雷達入射方向,所以F-117A和F-22A上進氣道都呈
斜角後傾,各種開口都是鋸齒形的前後緣。
和其他隱身設計都采用尖銳的機翼和尾翼前緣。F-22A機頭錐和機身有一條折
縫線,前機身截面也是菱形而不是常規的橢圓形,以達到“以角代面”。從側面來
說,直立的垂尾是最大的反射正面。單垂尾時沒有辦法,雙垂尾時應予以適當內傾
或外傾。采用V形尾甚或無垂尾設計更可減小總反射面積,并減輕結構重量。但V
形尾對高機動戰朮飛機來講氣動設計和飛行控制難度較大,無垂尾設計更要求可靠
的三維噴管和比V形尾要求更高的飛行控制系統。
是隱身體,確是一件難事。F-22A采用主動相控陣雷達,用兩千多個發射/接
收單元將一個大拋物面反射天線化整為零,既保証天線的靈敏度,又不致強化反射
回波,就好像用一大束手電代替一個探照燈。但具體技朮細節各國諱莫如深。主動
相控陣雷達還有多波束、低旁瓣、不需機械回轉的優點,有利於快速跟蹤和充份利
用機頭錐截面積。
連續平面的面積和加大氣動表面和雷達入射方向的夾角。由於計算能力的限制,F
-117A只能采用二維隱身設計,機體表面呈多面體形狀。這種多面體除加大電
磁波入射角外,還可象迪斯科舞場的鏡面球一樣,使殘存的雷達回波閃爍不定,而
且集中在几個方向,粗看起來象不規則的白噪聲一樣。將所有機翼、尾翼和艙蓋的
鋸齒前後緣平行,也可使雷達回波集中在几個方向,達到類似的效果。
2A采用了更先進的連續可變曲率的三維隱身設計,同樣可避免穩定回波,既提高
了隱身性能,也提高了氣動性能。除此之外,簡潔、無外挂、無突出物的外形也很
重要。F-117A、F-22A和米格1.42都采用了機內武器挂架。但機內
武器挂架也有容量較小、對武器尺寸和形狀限制較大的缺點,如果一件武器沒有正
確地彈射出去,後面的武器可能也無法彈射出去,對艙門的動作可靠性也要求較高
。
底開孔來說,入射的能量基本上全部反射回入射方向,而和孔內的形狀大體無關,
只是內部反射次數的多少而已。這個問題對發動機進氣道尤為嚴重。當然,如果能
通過狹長進氣道增加反射次數,并在每次反射中吸收掉一點回波能量,最終的回波
就會削弱很多。除狹長進氣道外,彎曲進氣道也可達到相同目的。F-16、B-
1B、B-2A、EF-2000、F-18EF、F-22A和最新的S-37
前掠翼戰斗機和米格1.42都采用彎曲進氣道,但F-16的S形進氣道只能遮
擋發動機正面的60%,而EF-2000的“駝峰”形進氣道則可遮擋几乎10
0%。另外,還可在進氣道或尾噴管加裝格柵,將入射的電磁波反射到進氣道或尾
噴管內壁,而不讓其直接照射到發動機前端或後端。除進氣道外,座艙也是一個大
開孔,各種板壁、儀器和飛行員(尤其是那圓圓的頭盔)難以一一加以隱身處理,
而且無法用狹長或彎曲開孔來補救。目前一般對座艙蓋形狀采用隱身設計,并用導
電性金屬鍍膜把電磁波反射到別的方向去。
的,入射能量基本返回入射方向。解決辦法一般是使垂直表面內傾(如拉法葉級護
衛艦的上層建筑)或外傾(如F-22A的垂尾)。
要求,但這種設計一般機動性甚差,有時根本飛不起來。F-117A的原型Have
Blue最初的設計是一個鑽石形的升力體,但其氣動性能之差,被戲稱為“沒有希
望的鑽石”(hopeless diamond)。B-2A是第一個進入現役的飛翼,由於機翼
機身融為一體,也算是一種升力體設計。B-2A沒有垂直尾翼,靠一側“機翼”
上分裂式襟翼部份上翻,部份下翻,形成阻力但沒有額外的升力或降力,把飛機“
掰”到指定方向。顯然,這只能滿足基本的機動性要求,高機動性飛機必須還有其
他措施幫助改變方向。
長四分之一厚度的高導電涂層,通常為鐵氧體。入射的電磁波達到涂層表面時,轉
成90度垂直射向基體,然後以90度垂直反射回來,以入射角的補角離開涂層表
面。理想情況下,涂層不吸收電磁波能量,電磁波在鐵氧體層內穿行了半個波長後
,波形移了180度,即和入射波波形相同,但正負相反,因此和後續的入射波互
相抵銷。實際上,鐵氧體要吸收一點電磁波能量,對電磁波的折射也不可能達到理
想的90度,所以入射波和反射波將是不完全抵銷。另外,這種涂層只對一個波長
有效,實用上要用可變導電率鐵氧體和多層涂層,才可滿足實戰需要。
。由於它們對平滑外形的要求沒有飛機那麼高,多面體設計加吸波涂層就夠用了。
主要問題常在於隱身要求和功能要求之間的矛盾。如英法意三國在合作設計“地平
線”級護衛艦時,法國要求采用單島式上層建筑以達到隱身,英國則堅持多島式上
層建筑以保証戰損管理,最後還是采用了英國方案。新一代的艦船大多采用內傾的
上層建筑,同時廣泛采用吸波涂層,有的對煙囪還加裝格柵,或將救生艇藏入艦舷
的大型凹陷內,在其開口上加裝可收放的幕帘。瑞典博福斯公司的隱身艦炮采用三
角錐外形,必要時可升降,以進一步減少雷達回波。現役坦克尚未采用隱身設計,
但美軍的下一代坦克驗証車已可見到明顯的多面體設計,甚至其炮管也是菱形截面
(彈膛仍為園形截面)。
。這也是長波雷達盡管技朮較老,但反而是目前對抗被動隱身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的
原因。正巧,空中交通管制雷達大多為長波雷達,各國航展時F-117A和B-
2A屢次被民用雷達發現也就不足為奇了。長波雷達盡管可以發現隱身目標,但對
跟蹤和鎖定目標不適合。此外,全向隱身比前向隱身要難得多,而且隱身常常是將
部份電磁波反射到其它方向。這樣,在雷達網內,用若干台雷達輪流發射,其餘的
接收,可有效地從側後捕捉到隱身目標。這對實時聯網和數據處理的要求很高。另
一個方案是用白噪聲雷達,白噪聲的廣譜特性可使大部份吸波材料失效,但對信號
管理和數據處理的要求更高。理想隱身可比作一個電磁“黑洞”,因此也可通過觀
察“剪影”而不是“反光”來捕捉隱身目標。最後,飛機發動機的高溫使排氣部份
極化,加力燃燒時尤其如此,形成雷達可探測到的尾跡,排氣中的碳化物微粒也可
被雷達觀察到。
是干擾(包括主動信號對消)。隱身和干擾并不互相矛盾。距離近了,隱身也有被
雷達“燒穿”的時候﹔對近距離突然冒出來的雷達,隱身也不一定管用﹔空戰中拼
死突破或漏網到視距以內的敵機也不能單靠隱身來對付。
接收機形成“亮點”或“煙幕”。但箔條和飛機速度相差很大,這“亮點”或“煙
幕”持續不了多久。再高級的,可用內裝式或吊艙式干擾機干擾敵方雷達。時下更
流行的辦法是用拖曳或自由飛的機外誘餌,在離飛機一段距離外制造一個和飛機速
度和雷達特徵相仿的假目標。簡單的誘餌只是一個反射體,復雜的誘餌可以帶完整
的電子干擾機。
告警接收機在原理上和收音機相同,也分礦石機和超外差機。前者是寬帶接收機,
但靈敏度和分辨率差﹔後者是窄帶接收機,但靈敏度和分辨率好。如果體積和重量
容許,可用几台超外差機覆蓋整個頻帶,同時保留較好的靈敏度和分辨率。雷達告
警接收機一般可在敵方雷達探測到回波很久之前,就可發出告警。如果雷達告警接
收機還具有較高的方向分辨率,則還可用於被動探測。
相180度的信號,來完全抵銷入射信號。這要求極為精確的功率和相位管理,否
則無異於“不打自招”。目前除了法國的“狂風”聲稱有此能力外,公開報導中現
有的電子戰系統還沒有能做到這一點的。一般能做到的,是欺騙式或阻塞式干擾。
阻塞式干擾比較簡單,在敵方雷達方向和頻帶上,發射大功率的白噪聲就成了
,就好像鄰人的喧嘩使正常交談無法聽清。此時,敵方雷達無疑已意識到受到干擾
,但只能看到干擾源的方向,而無法判明距離。窄帶的白噪聲干擾左5c率要求較低
,但易為變頻雷達逃脫﹔寬帶的則相反,變頻雷達是逃不掉了,但對任一特定頻帶
,功率密度較低﹔變頻白噪聲是一種折衷,但除非正好跟上敵方雷達的變頻,可能
會露出一定時間的空隙。阻塞式干擾不分良莠,對干擾頻帶內的雷達一概格殺勿論
。
後實時地分析信號,并發送似是而非的假回波信號以制造假目標,迷惑敵方雷達。
欺騙式干擾的好處是,敵人不一定馬上就能意識到受到干擾而采取對抗措施。但美
軍越戰經驗証明,欺騙式干擾對高度自動化的現代雷達更有效,對老式人工控制的
雷達反而效果有限。
亂信號干擾,一般單脈沖雷達僅在預計將要接收回波脈沖前才打開接收機,這種工
作方式也稱距離門。另外,任何雷達天線都有主軸線上強度最大的主波瓣,和若干
個其它方向上較弱的旁瓣。主波瓣和旁瓣都可收到回波信號。為防止誤讀旁瓣信號
,單脈沖雷達都有自動增益調節,只讀最強的回波,而壓制掉其餘較弱的回波。“
距離門甩脫”就是針對單脈沖雷達的距離門和自動增益調節來的。首先,干擾機發
射一個和真實回波同樣時間差但強度更大的脈沖,待敵方雷達錯認這個強回波為真
回波時,逐漸增大時間差,造成目標逐漸遠去的假象,然後突然關機,使敵方雷達
徹底丟失目標。當然,敵方雷達會重新捕獲目標,我方干擾機則重復前述過程。連
續波雷達和脈沖多普勒雷達靠測量發射和回波之間的頻率差來測定目標距離,與距
離門相應的概念為速度門。干擾機可在頻率差上作文章,用類似距離門甩脫的原理
,進行“速度門甩脫”。
距離欺騙還不夠,最好能實現角度欺騙。這要從雷達天線的旁瓣入手了。雷達靠測
定回波強度變化來測角。如果干擾機在敵方雷達正對目標時不動聲色,而在偏向其
它方向時,用更強的假回波,通過旁瓣“塞”進敵方雷達,使其誤認為那才是目標
的真正角度,可達成角度欺騙。
我變。事實上,即使是被動隱身,戰朮也是很重要的。為最大限度地發揮隱身效能
,接敵和撤離路線應避開已知的敵方雷達,并盡量使殘餘回波折向沒有雷達的方向
,同事經常變換航向,不使殘餘雷達回波穩定在固定的方向。即使是非隱身飛機,
如果避開雷達截面積較大的正面(由於無遮無掩的發動機正面的緣故),而采用之字
形前進,也可達到推遲對方雷達鎖定的時機。海灣戰爭前夜,伊拉克一為臨陣磨槍
,二為鼓舞士氣,大舉進行防空演習,所有雷達大開,正好讓盟軍看了個真切,為
几天後的空襲提供了更詳盡和及時的電磁特徵和位置數據,犯了大忌。
海的解放軍預警和指揮系統失靈的事,那只能是以訛傳訛。確切的電子戰能力是各
國軍方嚴守的頭等機密,決不輕易示人。再說,在和平時期,美國海軍這樣做,一
無法核實效果,二構成嚴重挑舋,極易失控而引起戰端,畢竟現代戰爭大多由大規
模電子干擾開始。
一般以被動隱身為主。
探測沒有什麼影響,紅外吸波涂層是降低熱輻射率的主要手段。熱輻射率包括兩部
份:熱反射率和熱放射率。前者指一定溫度下材料的紅外本征輻射強度,後者指材
料在紅外光源照射下反射紅外線的強度。低放射率的材料一般反射率較高,如銀色
表面﹔低反射率的材料則放射率較高,如純黑表面﹔所以一般難以兩全,現階段只
好對紅外探測常用的1到12微米波段中取折衷。理論上,紅外吸波涂層也可用雷
達吸波涂層移相對消的原理來降低反射率,但這要求微米級甚至亞微米級涂層,工
藝上難以做到。
移動,所以實際上說紅外特徵與熱輻射率和溫度的乘積的八次方成正比更為確切,
因而降低溫度的效果也就更明顯。飛機的主要熱源是發動機。實行非加力的超音速
巡航或限制使用加力燃燒的時間,在迎風面積許可時采用較高涵道比(即常溫的旁
通氣流與通過燃燒室的高溫氣流之比)的渦輪風扇發動機,均有助於降低排氣溫度
。對於軍艦來說,則可對煙道噴水降溫來降低紅外特徵,或將煙氣排入水中,而不
是排入空中﹔有時甚至可以對整個艦體噴水幕降溫。對於坦克來說,采用排氣量和
排氣溫度都較低的柴油機比用燃氣輪機更有利(俄羅斯T-80坦克的最新型號也
是柴油機的,連美國也在試驗用柴油機的M-1坦克變型)。
彎曲進氣道(遮擋前向熱輻射)和尾噴管兩側或下方的擋板(如落選的YF-23
)有助於遮擋熱源,B2A、F117A更采用彎曲和帶噴流擴散裝置的尾噴管,
進一步降低紅外特徵。軍用直升機上也大量采用彎曲噴管,并借用旋翼的下洗氣流
把高溫排氣降溫和吹散。軍艦上則常用風冷夾套來遮蔽熾熱的煙囪管。
特徵很難做到相同。另一個辦法則是從發動機噴出一團燃料,在機外燃燒,以取得
和噴氣相似的紅外特徵。但這些辦法都不能克服速度差的問題,裝紅外探照燈或紅
外激光的機外誘餌更有希望。當然也可簡單地用紅外探照燈或紅外激光強力照射,
使追蹤的紅外制導導彈或紅外探測裝置致盲。
察機和戰略轟炸機來說,由於要在敵方上空長時間飛行,一旦被發現和鎖定,很難
逃出死路一條,所以隱身必須是高性能和全方位的﹔對於戰斗機、攻擊機和戰朮導
彈來說,暴露於敵方空域的時間較短,隱身目的更多在於阻滯敵方防空探測手段鎖
定和開火,而不一定要在雷達上消失,所以隱身要求稍低,同時以前向為主,其它
方向為輔﹔對於水面艦艇、直升機和坦克來說,紅外和聲學隱身與雷達隱身同樣重
要,對後二者還應加上光學隱身﹔潛艇當然是以聲學隱身為主。
但F-22A的機內載彈能力有限,在執行“空中狙擊手”以外的任務,如大規模
空中混戰尤其對地攻擊時,不顧隱身在翼下挂彈還不夠,必須召喚非隱身的F-1
5E、F-16C等來幫忙。英國曾作過一對一至八對八的仿真研究,結論是,以
法國的“狂風”為基准,一架“狂風”頂1/9架F-22A,1/3架EF-20
00,5/6架F-15E,1.2架F-18E和1.8架幻影2000。當然
,影響仿真結論的不僅僅是隱身,還包括戰場設定、裁判方式、戰朮、武器系統、
機動性和電子戰能力等。數據的可靠性自然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相比之下,
俄羅斯似乎還是在高機動、遠程精確武器和電子干擾上打轉轉,歐洲則是折衷派。
但是,隱身對進攻作戰比對防御作戰更有用,所以對各國來說,隱身的未來也許和
各國的經濟、技朮實力有關,更和戰略目標和戰朮思想有關。
海航展展出了吸波材料的樣品﹔最新的“旅海”級驅逐艦的上層建筑較前大為簡潔
,并呈現出明顯的內傾﹔成飛的殲-7FS驗証戰斗機也一改傳統的機頭進氣,而采用
類似波音JSF方案的機頭下進氣,除加大機頭錐外,似也有隱身之意﹔98珠海
航展以“飛機數字燃油管理系統”為名,展示了一架神秘的雙發動機鴨式布局戰斗
機的示意圖,其中廣泛采用了翼身融合和復雜曲面,進氣道帶S形,主翼也不似一
般的直後緣、尖翼尖的三角翼,而是後緣略為前掠、翼尖較寬的近似梯形翼的三角
翼,恰如波音的JSF方案。最新的007電影倒是把中國的隱身技朮吹得甚高,
連皇家海軍23型護衛艦對近在眼前的隱身軍艦也視而不見,這只好作為笑談。
--------------------------------------------------------------------------------
小滬尾 於 2000/10/29 00:24
發表內容:
謝謝提供知識性好文﹗
補充一下﹐美國對外的宣傳現用db來表示R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