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維戈爾《蘇聯閃擊戰》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SANJYSAN  於 2004/01/28 15:04
【轉貼】維戈爾《蘇聯閃擊戰》

維戈爾《蘇聯閃擊戰》

第一章 蘇聯速勝北約的必要性

人所共知,蘇聯地面部隊戰術的擬定旨在實現機動快速的運動戰。而速度則是其中的精髓。如果有人對這樣一個事實尚無所聞,則最好是花2.5美元或不管現價如何買一本A.A.西多連科上校編寫的蘇聯教科書《進攻》來閱讀一下。該書已由美國空軍譯成英文,在西方唾手可得。

雖然人人或幾乎人人都知道,蘇聯非常強調戰鬥的速度,但並不是人人都瞭解俄國防務計劃的制定者們同樣強調戰爭的速度。這就是說,蘇聯認為必須進行短期戰爭。

西方在全神貫注地研究戰鬥的性質的時候,實際上完全忽視了對戰爭性質的研究,這是很荒謬的。對於英國人來說,尤其如此。美國人很愛說:除最後一次戰鬥外,他們在每次戰鬥中都失敗了。由此可知,美國人認為,戰爭的勝負是重要的,而相比之下,戰鬥的勝負則是次要的。這種說法無疑是對的。然而,在對蘇聯可能發動的——他們認為非發動不可的——戰爭的性質進行分析方面,英國跟其它國家一樣是很糟糕的。

當然,在某種意義上,這樣說顯然是錯誤的。包括美國在內的的所有西方國家花了大量時間來研究這個問題,力圖斷定蘇聯要發動的是核戰爭還是常規戰爭,抑或是一場兩種性質兼而有之的「混合」戰爭。設法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很重要的,但蘇聯會在歐洲發動一場什麼性質的戰爭未必就是人們要提出的最重要的問題。特別是就北約對蘇聯最近加強其駐中歐和東歐的地面部隊一事發表的大量評論來看,則尤其如此。本章特別關注的是,北約認為,鑒於蘇聯地面部隊的戰鬥力已有所提高,北約對可能即將發生的蘇聯進攻肯定只有48小時的預警時間,而不是曾設想的那樣,有兩周左右的預警時間。

據筆者淺見,預警時間的減少與蘇聯提出的「對西方的戰爭必須是一場短期戰爭」的要求密切相關。而蘇聯這一要求又與「戰爭開始階段」這一軍事原則有關。但是,既然後者只不過是有助於俄國人達到其目的(短期戰爭)的一種手段,我們就必須首先研究一下他們為什麼如此重視短期戰爭。

首先的也是最明顯的一個原因是,按照俄國人的想法,如果蘇聯打一場長期戰爭,它幾乎肯定會失敗。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以及他們的繼承者們不斷向俄國人頭腦中灌輸的那樣:戰爭實質上是經濟的較量,並且,一般來說,誰在戰爭中有較大的經濟潛力,誰就能贏得戰爭。顯然,在決定戰爭勝負的問題上,人的因素也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如果俄國人是在北約士兵根本不願與其作戰的情況下發動戰爭,那麼,無論怎麼強大的西方經濟,也挽救不了北約的失敗。因此,北約士兵的士氣狀況肯定一直受到俄國人的注意;如果俄國人要發動戰爭,那麼,在決定進攻日期時,他們也要認真考慮北約的士氣狀況。這就是說,在雙方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俄國人將力爭在北約士氣低落的時候發動進攻。

假如最壞的情況並沒有出現,而且由於駐歐盟軍最高司令部的努力,北約國家的士氣尚差強人意,那麼,我們將只有同意蘇聯所持的觀點,即:戰爭實質上是經濟的較量,誰有較大的經濟潛力,誰就能贏得戰爭;當然,其條件是,戰爭應持續一段時間,以使其強大的經濟潛力發揮出來。指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西方國家應當經常提醒自己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勝國用了大約兩年半的時間才彌補上由於戰爭開始階段的慘痛失敗而遭到的初期損失,並使它們的工業和軍事潛力充分發揮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勝國為了同樣的目的用了近四年的時間(確切的說,英國近四年,美國三年,俄國大約兩年半)。

顯而易見,這樣一段時間間隔,就使得經濟上處於劣勢的入侵者有可能在敵人強大的軍事潛力得以發揮之前就贏得戰爭。但是,要達到這樣一個目的,入侵者必須迅速行動。

此外,入侵者必須在允許的時間範圍內贏得整個戰爭。僅僅贏得一次戰鬥的勝利是不夠的。如果戰爭拖延下去,那麼從長遠觀點來看,一次、二十次、三十次甚至四十次戰鬥的勝利都是無濟於事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歷就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日本帝國的經濟潛力遠遠比不上它所進攻的那些國家的經濟潛力的總和。雖然在戰爭開始階段,日本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奪取並佔領了大片土地,但是,眾所周知,,最終還是遭到了失敗。它未能摧毀被侵略國家賴以進行戰爭努力的十分重要的經濟中心,因此,後者得以調動這些手段,並且最終打敗了日本。

短期戰爭對於入侵者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戰局惡化的可能性比長期戰爭少。人們預見未來、未雨綢繆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最高司令部可以制定戰鬥開始階段的詳細計劃,但戰場指揮官及其所屬部隊若未能在戰鬥開始階段取勝,即未能在規定時間內取勝,他就不得不針對敵人的反應採取行動。而最高指揮部在制定戰鬥計劃時,對敵人的反應是並非都能預料的。至少在這一點上,戰爭的情況也是如此。

本世紀內發生的許多次戰爭已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1914年德國對法國和比利時的進攻,1941年希特勒對俄國的進攻,以及1973年埃及對以色列的進攻,進攻者都企圖在戰爭開始階段就贏得整個戰爭。眾所周知,他們起初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

然而,無論如何我們也不能由此得出根本不可能在戰爭初期贏得戰爭的結論。我們能夠說的,而且不怕別人反駁的就是,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場現代戰爭的勝利是在戰爭初期贏得的(「現代戰爭」,這裡指的是自對拿破侖的戰爭結束以來,在主要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的一切戰爭)。

當然,有人——特別是俄國人——持有相反的意見。例如,伊萬諾夫大將在《戰爭初期》一書中就指出,1939年希特勒在波蘭進行的戰役按其自身特點可稱作是一場「戰爭」。幾乎沒有人同意他的這種看法。爾後,他在同一本書中又宣稱,1945年蘇聯的滿洲戰役按其自身特點也是一場戰爭。這一戰役在蘇聯軍事著作中迄今一直被正式稱為「1945年蘇日戰爭」。同樣,附和這種說法的西方評論家寥寥無幾。按照西方的觀點,滿洲戰役雖然對蘇聯來說是個新的戰場,但它只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中國、荷蘭以及其它一些國家幾年來積極進行的抗日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它不能被稱為一場「戰爭」,而只能是一個「戰役」。

所以,根據西方的看法,「沒有任何一場現代戰爭的勝利是在戰爭初期贏得的」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而蘇聯正相反,它認為,在現代戰爭中,確有一次是在戰爭初期就贏得整個戰爭勝利的,那就是1945年蘇日滿洲戰爭;而且,這場戰爭是蘇聯贏得的。

由於本書主要研究蘇聯對這一類問題的看法,因此,對於上述蘇聯觀點,不能完全不予理置。在蘇聯看來,歷史已經證明戰爭初期贏得戰爭是可能的,儘管它也承認這是極其困難的。既然如此,那末不管怎樣,東、西方必定會一致認為,如果這確實可行,它將會帶來許許多多極大的好處。首先,我們在研究這個問題時,早已提出過,如果你能在戰爭開始階段就取得勝利,那麼你極有可能贏得整個戰爭。這是因為在一場迅速贏得勝利的戰爭中,不大可能出現那種意料不到的潛在的嚴重局面。另外,整個傷亡人數可望大大減少,這樣就不致陷入那種依靠預備役軍官和素質差、經驗不足的新兵去打仗的境地;並且,戰爭對國內經濟的壓力勢必顯著減小。

此外,從蘇聯的觀點中,我們發現,他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他們從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中得知,戰爭會對參戰國產生意義深遠的革命影響。這是因為,要進行一場有別於「小人國」之間進行的戰爭,有關國家的老百姓的生活勢必發生急劇的變化,他們的經濟勢必要進行重大的調整。如果這些國家的人民相信他們的事業是正義的,認為他們有取得戰爭勝利的可能性,他們就會堅韌不拔地經受戰爭帶來的一切重壓和嚴峻的考驗,甚至不惜在戰鬥中犧牲自己的生命。人們承認,即使面臨著必然的失敗,有些國家的人民也曾經象獅子一樣勇猛戰鬥。但是他們卻從沒有在短期戰爭以外的任何情況下這樣戰鬥過,而且通常這種短期戰爭必須同他們的切身利益有關。

相反,如果這是一場沒有必勝把握的長期戰爭,而戰爭與他們又沒有重要的利害關係。那麼,人民是不願意——至少在戰爭後期——經受戰爭帶來的重壓和嚴峻考驗的;而且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國家和社會結構也已經隨之產生影響深遠的變化。越南戰爭顯然是能夠說明這個問題的一個恰當的例證。

如果蘇聯在中歐發動戰爭,那麼這場戰爭究竟跟蘇聯的普通公民有什麼切身的利害關係呢?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取決於蘇聯發動這場戰爭的特定目的。然而,蘇聯要編造一套對西方盟國發動侵略戰爭的理由,並以此來煽動蘇聯一般公眾的戰爭狂熱,是很困難的。

當然,如果這是一場短期戰爭,要煽動戰爭狂熱是十分容易的。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民,特別是思想守舊的人民(俄國人的思想在很多方面確實是極其守舊的)會反對進行一場能夠取勝的短期戰爭的,因為這種戰爭與其說是一場戰爭,不如說是通過敵人首都街道的一次勝利進軍。如果蘇聯進攻歐洲,並能夠在兩周內贏得戰爭,莫斯科人毫無疑問是會支持政府這一行動的。

但是,我們現在的假設的是,蘇聯進行的是一場長期戰爭,一場會給蘇聯人民帶來巨大痛苦的戰爭,一場蘇聯人民要作出巨大犧牲才能最後取得勝利的戰爭,一場根本沒有必勝把握的戰爭,那麼,在這樣一場戰爭中(我們這裡所指的戰爭是蘇聯對北約可能發動的進攻),依靠什麼去激勵蘇聯公眾忍受戰爭的苦難呢?

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確實是很困難的。俄國人為自己的祖國感到非常驕傲。如果我們去侵犯俄國,他們為了捍衛自己的祖國,是會像猛虎一樣浴血戰鬥的。但是看來俄國人並沒有想征服它國人民的迫切願望;然而如果他們能夠毫不困難地做到這一點的話,他們是樂於這樣做的。然而,人們並沒有看到,俄國人是如此渴望見到飾有錘子和鐮刀圖案的蘇聯國旗在波恩、倫敦、巴黎、羅馬、都柏林或海牙(或者所有這些地方)的上空勝利飄揚,以致心甘情願地忍受戰爭帶來的一切災難。

多年來,蘇聯黨的宣傳機器並不鼓勵,也沒有試圖鼓勵俄國人民去進行征服戰爭。自十月革命以來的更長時期內,蘇聯共產黨曾不斷宣稱,蘇聯軍隊決不會用於進行征服戰爭。

但它肯定說過蘇聯軍隊可能被用來進行民族解放戰爭。不過,民族解放戰爭是在第三世界而不是在歐洲進行的戰爭。同樣,蘇聯共產黨也並不否認蘇聯軍隊可用於支持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只要該國的無產階級參加了內戰。所以可以想像,如果在中歐(或中北歐,或中南歐)爆發了一場內戰,蘇聯軍隊將會在蘇聯宣傳機器的極力慫恿和俄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進行干預。

但是,我們在這裡要研究的,是在歐洲沒有內戰的情況下,蘇聯可能要對北約發動的一場進攻。這將是近四、五十年來蘇聯宣傳機器和蘇聯共產黨通過恬不知恥的說教和巨大的權力,一直要使其人民相信蘇聯決不會去發動的那種骯髒性的非正義的戰爭。那麼如果蘇聯確實有此企圖呢?如果蘇聯領導人冷酷無情地決定,他們蓄意要發動一場他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在告訴蘇聯人民他們決不會發動的那種戰爭呢?

假如這是一場短期戰爭,那倒干係不大。假如這場戰爭一、兩周內即可結束,那麼,不管是克里姆林宮對發動這場戰爭提出什麼理由,蘇聯人民都是樂於接受的。正如筆者說過的那樣,人民喜歡勝利的檢閱,但假如這是一場長期戰爭,那麼,勤於思考的觀察家們現已注意到的蘇聯社會結構上的種種裂痕,就會在戰爭的嚴峻考驗面前暴露出來。馬克思有先見之明,它早就這樣寫道:「戰爭使國家接受考驗。正如木乃伊一見空氣就風化那樣,戰爭將宣判已經僵化的社會組織機構及其制度死刑。」當然,馬克思這裡說的是資本主義的美國。不過,要是在今天,他無疑也會這樣去說蘇俄的。克里姆林宮是瞭解這一點的。蘇聯領導人不只對馬克思的瞭解遠在筆者之上,而且他們是經歷過本世紀兩次大戰考驗的一個民族的成員。他們經受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考驗,但並沒有經受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考驗。

因此,這又是一個可以說明必須進行短期戰爭的理由。除此之外,這裡還有一個非常令人信服的理由,這個理由與蘇聯軍隊的士氣有關。

作為蘇軍主體的蘇聯士兵一直被告知,北約士兵是不堪一擊的,西方軍隊也許有良好的武器裝備,但使用這些武器裝備的士兵卻不善於打仗。

如果戰爭能夠很快結束,那麼這種情況倒無關緊要。無論北約士兵在戰爭中表現得像蘇聯宣傳機器一貫描述的那樣無能,還是表現得非常英勇,他們都得敗北,而勝利一定是屬於蘇聯的。

跟普通老百姓一樣,士兵也喜歡打能夠取勝的短期戰爭。對於打這樣一場戰爭,蘇聯士兵無疑會非常高興,但是,假如不是打這樣一場戰爭呢?假如他們捲入了一場極其危險的長期戰爭,一場即使有可能勝利,也得在走完血跡斑斑、泥沼遍地和充滿痛苦的漫長可怕的道路之後才能取得勝利的戰爭呢?那時,他們的士氣又會怎樣呢?士兵們在看清了半個多世紀以來那些軍官們(尤其是那些做政治工作的軍官們)一直在用謊言欺騙他們的這一事實以後,這些蘇聯士兵將會有何感想呢?究竟有什麼動機和令人信服的戰爭目的能夠誘使他們繼續戰鬥下去呢?

就俄國人的前景而言,如果我們想借助於歷史來尋找一個答案,那麼,答案很可能是含混不清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普通士兵作戰很勇敢,因為當時他們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他們是為了把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匪徒趕出家園,是為了使他們的朋友和婦女不致淪為奴隸或被處以絞刑。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於蘇聯普通士兵自身來說,他們並沒有明確的作戰目的,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居然打了那麼長的時間。雖然如此,到1916年秋,有一點已很清楚,那就是,即使是為了保持俄羅斯帝國領土的完整,他們也不準備再繼續打下去了,更不用說是為了打到柏林去。而兩年前,即1914年8月,當他們認為是在打一場短期戰爭時,他們曾經滿腔熱情地踏上打擊德國人和奧地利人的征途。因此,如果說歷史所啟示的答案在某一點上與蘇聯對北約發動的戰爭有聯繫——筆者是這樣認為的,那麼,蘇聯對北約進行的戰爭也只能是一場短期戰爭,蘇聯領導人也將再次認識到這一點。

蘇聯急於在戰爭初期贏得戰爭,還有其它一些與歷史教訓無關的原因。首先,如果這場戰爭不是短期的,如果它不是勝利在望,而是曠日持久地拖延下去,並且將其它國家的軍隊也拉入戰爭軌道,迫使進攻者必須進行兩線作戰,那麼,這場戰爭將具有很大的危險性。

每一個侵略者總是擔心會出現這種可能性。在俄國進攻北約時,共產黨中國有可能進攻俄國。雖然西方專家多半對此持懷疑態度,然而對俄國人來說,這卻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促使克里姆林宮企圖在戰爭開始階段贏得戰爭的第二個理由是,戰爭有逐步升級的危險。西方專機普遍認為,只要蘇聯有計可施,它是不想打核戰爭的。理由很簡單,如果北約和華約打一場非核戰爭,華約得勝的可能性要比打一場核戰爭大得多。而且,在一場非核戰爭中,北約部隊極不可能給蘇聯國土造成嚴重的破壞。此外,從曾經在蘇聯軍隊中服役的蘇聯移民那裡得到的大量證據說明,蘇聯士兵確實對他們在西方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與北約作戰的前景感到恐懼。

最後,一場核戰爭的傷亡人數必定要比使用非核武器戰爭的傷亡大得多。不管我們是指一場僅使用戰術核武器的戰爭中軍事人員的傷亡人數,還是指一場使用戰略核武器屠殺千百萬平民百姓的全面戰爭中的傷亡人數,情況都是如此。承受這樣的傷亡率,對於蘇聯武裝力量和蘇聯人民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即使他們可以承受這樣的傷亡率,他們的士氣也將面臨崩潰的巨大危險。任何一位蘇聯黨的領導人或蘇聯將軍都不能對此處之泰然。因此,如果蘇聯的統治者們決定要對西方發動戰爭,非核戰爭將是他們所要進行的戰爭。

蘇聯最高決策者們在制定進攻北約的計劃時,一定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必須打一場短期戰爭。我們現在已有九條重要理由可以說明這一點。那末,他們將如何著手進行這場戰爭呢?筆者將在下一障裡論述他們的一些方法。

第十二章 蘇聯閃擊戰可能的理想方案

突然性只在其可加利用時才有價值,而利用突然性的傳統作法是速度加打擊力量。在這一點上,納粹的傳統作法是如此,蘇聯人的傳統作法亦是如此,蘇聯和納粹德國一致認為,速度加打擊力量乃是制勝必不可少的條件。

在蘇聯戰略家們的腦子裡,或者說,至少在重新撿起戰爭「開始階段」概念的那些戰略家們的腦子裡,似乎又形成了一種新的思想。這或許是因為在目前的條件下將傳統的閃擊戰理論付諸實施會困難重重。毫無疑問,不管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戰爭「開始階段」這一概念作為一種解決困難的特殊方法使他們茅塞頓開。

上面談到的重重困難確會使人望而卻步。根據推算,華約部隊計有180又2/3個師。該數字為華約國家所擁有的師的總和,但如果僅出於進攻北約這一目的,該數目並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在蘇聯為達成戰略突然性而發動的閃擊戰中,所有駐紮在東經四十度以東的華約部隊均可略去不計,因為如果閃擊戰獲得成功,這些部隊是無法及時趕到戰場投入戰鬥的。我們在本章中所關注的當然是一場成功的閃擊戰,而不是後果不堪收拾的一場失敗的閃擊戰。因此,在一場華約可能發動的進攻中,投入的部隊可包括目前駐白俄羅斯軍區和波羅的海軍區的蘇軍各師、駐波蘭的蘇軍和波蘭師、駐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軍和捷克師、東德部隊和駐德蘇軍集群所轄蘇軍各師、總計約88個師。其數目之大,令人聞之色變!然而這支龐大的軍隊卻無法用來實施突然襲擊,因為幾乎所有駐白俄羅斯軍區和波羅的海軍區的部隊可能均未齊裝滿員,要使這些部隊投入戰爭首先必須補充兵力。然而,僅此一舉就足以使北約警覺起來,這樣一來,達成戰略突然性的問題就根本無從談起了。

當然,如果蘇聯果真發起閃擊戰,而這場閃擊戰又未能奏效而陷入苦戰的話,這些部隊對俄國人來說將可以發揮巨大作用。人們有理由這樣設想,這些師將會在閃擊戰打響的同時開始徵召預備役兵員,這樣將會對達成爾後的突然性帶來最大的機會。按蘇聯的動員速度,這些師完全可以向西運動,作為第三梯隊及時投入戰鬥,但是很難想像他們會更早一些抵達戰場。換句話說,如果是為了達成突然性,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些師卻恰恰無法給通常所說的首次打擊助一臂之力,而我們都一致認為,蘇聯的戰略理論對於突然性是極為重視的。

因此,對我們來說,剩下的最大打擊力量只能來自駐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東德的各師,總共有62個。其中包括33個蘇軍師、10個捷克師、13個波蘭師和6個東德師。62個師絕不是一支可以等閒視之的力量。即使說這些部隊並不完全具備叱吒風雲、所向披靡的古老的俄羅斯傳統,但也絕非等閒之輩。另一方面,用這些部隊來實施首次打擊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問題就在駐波蘭的部隊身上。這些部隊駐在波蘭,而不是駐在東德。而波蘭同北約沒有共同的邊界。因此,要想在戰爭的首次打擊中發揮這些部隊的作用,它們就必須向西運動進入接近東、西德邊界的陣地,這段距離大致在250哩左右。

當然,這些部隊完全可以等戰爭打響之後再開始運動,但這樣它們就只能充當第二梯隊了,如果它們要給首次打擊增添力量,它們就不得不在和平時期通過這一段距離,以便在戰爭開始之前全部部署於敵人附近。這15個華約師向西運動進入接近西德邊境新的駐地勢必引起北約的警惕,這將會使突然性不可能達成。俄國人也許會試圖採用「死火山」方法來達成突然性。但這就需要在表面上風平浪靜的時期使大約12個波蘭師進入並駐在東德。而在這種時期,波蘭部隊駐在東德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況且波蘭人和德國人又向為夙敵,由於波蘭部隊駐紮在東德而造成華約內部的緊張局勢將是極其危險的,是不可取的。因此,至少在這種情況下,採取「死火山」方法似乎是不恰當的。

也許有人會對此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我擴大了困難。在和平環境中,10到15個小時就可以走完250哩的路程。北約已經說過,它至少需要48個小時的預警時間。因此按照華約部隊從波蘭出發到西德邊境只需要10到15個小時來推算,他們仍然可以在北約作出有效反應之前抵達目的地,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如果由於我們剛才提及的種種困難而將這種解決辦法排除掉的話,蘇聯總參謀部要對北約發動閃擊戰就只剩下唯一的一種方式了。他們就只能依靠駐德蘇軍集群,再加上東德部隊以及駐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軍和捷軍。如果駐捷克斯洛伐克的部隊被用來攻打巴伐利亞,以阻止那裡的美軍趕赴盟軍的中部戰線增援,那麼,總參謀長奧加爾科夫元帥手裡就只剩下20個師用來充當首次打擊力量。乍看之下,這個數字似乎顯得不夠。

也許這個數字就是不夠。也許作為一個最佳進攻方案,需要從波蘭調出15個師以彌補兵力的不足(儘管這樣做會遇到上述種種困難)。即便如此,這樣的方案尚遠不能被稱作最佳方案。要想進攻北約,最可取的方法是動員駐蘇聯西部的部隊,以雪崩之勢去壓垮北約,而毫不顧及要失去的突然性。也許……也許!有幸的是,本書並不是要評說這些五花八門的方案各自的利弊,而是要集中分析其中旨在戰爭初期贏得勝利的那個方案。

如果採用上述第三個方案,那就根本沒有希望實現這種企圖,而第二個方案也不太可能做到這一點。如果採用第一個方案,則要麼大獲全勝,要麼一敗塗地。所以我們就來集中分析一下這個方案。該方案除了有其它許多優點外,還可用來說明入侵者力圖在戰爭開始階段奪取勝利。當然,一下純屬一種理論上的分析,這一點需要首先聲明。

這個方案是根據看來可以為蘇聯戰略家們所普遍接受的若干個假設提出的,而這些假設的基礎是他們認為是通常的、而我們也已作過一番探討的另外兩個假設,它們是:
(1)僅達成突然性本身即可暫時削弱敵人的抵抗力量。突然性越是全面,敵人的抵抗也就越是暫時的軟弱無力。
(2)為使這種「暫時」的轉變為更能滿足需要的「持久」,就必須利用突然性,對於這一點,我們已有所認識。

在傳統上,利用突然性是通過快速推進加打擊力量來實現的。這兩個因素在這個傳統公式中的確切比例通常依具體環境而變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指揮官,或者說至少沒有一個英國指揮官曾經列出過一個數學公式,可以據以來計算當每小時前進多少哩時,戰區每平方哩內應部署多少兵力和武器系統。在實際戰鬥中,每個指揮官都是盡快地向前推進,並且投入盡可能多的兵力和武器系統。人們認為速度、兵力和武器是必不可少的,並且全都需要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

但是,起碼在理論上,如果這兩個要素之一大大增加,另一個則可以削減。這就是說,如果入侵者的兵力和武器系統的數量可以極大地增加,直至與敵相比達到了一千比一,這時只要部隊士氣不減,軍紀嚴明(在這麼有利的形勢之下,士氣低落,軍紀鬆懈是不可思議的),推進速度也可以大為放慢。在這種情況下,正如入侵者迅速推進時一樣,敵人的失敗也是注定了的。

但是,現代的軍事技術不允許這樣龐大臃腫的軍隊公然大搖大擺地開進敵國並從容地制服敵人。如此引人注目的目標無疑將會受到迎頭痛擊。況且在今天,防禦者對付這樣的目標的手段異常強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防禦手段的成效有可能會更加顯著。所以,不管從理論上可以提出什麼樣的看法,對公式的這種修改不大可能證明是成功的。要想成為擊敗北約的勝利者,必須另辟他途。

另外一個可能的辦法就是改變我們原來方程的值。這就是說,不增加入侵者的兵力(打擊力量),而大大加快其推進速度。這樣一來,入侵部隊的規模就可以減小。其論據大致如下:迅速推進可以削弱敵人的抵抗;達成某種程度的突然性亦可削弱敵人的抵抗;而迅速利用突然性,則可以大幅度地削弱敵人的抵抗。因此,如果確有把握達成突然性並能迅速地加以利用,敵人的抵抗將會微乎其微,戰鬥也將是零星的,需要的彈藥、燃料、人員及物資的補充和增援等也將減少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就無需再為彈藥、燃料、人員及物資的大量補充而終日憂慮,而這些在遇到敵人頑強抵抗時卻是必不可少的。

卸掉了補給這一可怕的重擔之後,推進的速度將會更快。因而敵人的防禦能力將會進一步削弱。敵人防禦能力愈弱,己方所需要的兵力就可以愈少。純粹按照理論上的假設,在達成了戰略突然性並且推進速度達到每天50公里的前提下,如果原來估算打敗北約要將近60個師的兵力,那麼,現在只要能夠將推進速度提高一倍,35個到40個師就夠用了。

1940年希特勒發動的法國戰役是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的。取得這一決定性的勝利僅僅動用了十個師的兵力。這些師是馮·龍德施泰特將軍指揮的A集團軍群所轄裝甲部隊和摩托化師。該集團軍群的其它師僅僅被用來肅清殘敵,並未參與任何粉碎敵人抵抗的重大戰鬥。C集團軍群的17個師被用來封鎖馬其諾防線,這個要塞體系中的守軍其實並未企圖突圍。在北邊的B集團軍群共28個師,其任務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它們通過荷蘭和比利時發起的進攻旨在誘使英法相信德軍的主攻將來自北方平原。如果沒有這次成功的欺騙行動,古德裡安的進攻顯然要招致失敗。然而,在欺騙行動獲得成功之前,許多納粹高級將領還曾嚴厲指責此舉過於冒險。但正是在B集團軍群的28個師和A集團軍群的十個師的配合之下,納粹才得以打到了英吉利海峽。

我們所說的意思是,在達成戰略突然性的前提下,38個師只要使用得當,而且能達到平均每天50公里的向前推進速度,就可以打敗83個師。但這並非一定如此,德軍在1940年還具有其它一些有利因素:
(1)從一開始德軍就掌握了制空權;

(2)只是因為有B集團軍群的進攻,戰略突然性才得以達成,穿過荷蘭和比利時的平原發起的這一進攻目的是為了蒙蔽英法,使他們相信這就是德軍的主攻。如果這一企圖未能得逞,A集團軍群發起的進攻則有可能失敗。

(3)1940年電子偵察尚未問世,所以納粹想要在主攻方向上欺騙英法還是容易做到的。雖然這不能說是易如反掌,但也遠不是根本辦不到的。時至今天,形形色色的情報搜集手段(其中衛星照相是一種極其重要的——但絕不是唯一的——手段)使防禦者能精確地掌握敵人投入進攻的主力部隊。只有當敵人的兩支進攻部隊在規模上大致相同,或是敵人打算用一支較小的部隊發起主攻,敵人才有可能像希特勒當年那樣比較容易地掩蓋其主攻方向。這就是說,除非他們按照基裡楊中將的話去做;除非他們進行了必要的科研工作並取得了進展;除非勃列日涅夫擁有的秘密武器並不是第一次核打擊力量,而是能夠使西方搜集情報的種種手段歸於失靈的工具,否則他們是難以掩蓋其主攻方向的。這一點我們後面將要談及。

(4)1940年納粹進攻法國的第四個有利條件是,從他們進攻「出發」點到英吉利海峽不足250哩,而俄國人要到達同一地點就要再加上250哩(400公里)。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今天,那些公路的狀況已較前改善,坦克和火炮的行進速度已進一步提高。這兩個因素也許能彌補距離遠這一缺陷,但也許並不可能。我們所能肯定的是,如果一位企圖進軍英吉利海峽的蘇軍戰略家真的想打到英吉利海峽,那他的部隊就至少要走500哩(800公里)的路才能抵達目的地。只有當其目的地是萊茵河,而不是英吉利海峽的時候,他們所要走的距離才相當於古德裡安當你走過的距離。這一點應當牢記不忘。

另一方面,納粹當年所面臨的情況本是對他們極為不利的。當納粹在西線發起進攻時,英法兩國同德國交戰已達8個月之久,當時守衛兩國國土的已不僅僅是他們的正規部隊。在這種情況下,本來是根本無法達成戰略突然性的,然而德國人卻做到了。

如果以為過去能夠預示未來,那就錯了。即使歷史能夠重演,那也不過是類似而已。其間的差異永遠是不勝枚舉的,而且常常是很大的,有時甚至是極端重要的。但是不管怎麼說,不回顧過去就試圖研究未來肯定是錯誤的。我們剛剛回顧了過去。這種回顧告訴我們,納粹之所以能在西歐取勝,其原因(還有許多其它原因),就在於他們從一開始就取得了制空權,並且在進攻的日期,時間和地點上欺騙了盟軍。

欲達成後面這個目標,就必須處於一個電子偵察手段尚未問世的時代(實際上亦是如此),還必須動用28個師的兵力來發動一次佯攻,而且使之顯得不過於虛假。今天的華約指揮官則是生活在電子偵察時代,而且他也拿不出那麼多的師來在主攻方向上迷惑北約(我說的拿不出,指的是在我們剛才談到的這個方案裡)。所以在我們目前的這個方案裡,企圖在主攻的地點和方向上達成突然性是極其困難的,儘管這不是根本不可能的。要做到這一點,一個並不是不可思議的方法是,在沒有光亮和無線電完全靜默的夜半時分,從「部隊駐地」直接發起進攻。

但是,今天俄國人企圖達成其目的的一個基本手段將是在進攻的日期和時間上達成突然性。前文已經提及在這方面達成突然性的一些方法,如:聖誕節前後、美國總統大選的當天、午夜左右等等。我們認為,所有這些時間都是華約對北約發動突然襲擊的吉日良辰。但即使在聖誕節,甚至在美國總統選舉的當天,北約的整個防務也不會完全鬆懈。所以對華約來說,如果它要進攻北約的話,最為重要的是,他應當在後者防務最為鬆懈的時候發起進攻。在這種情況下,根本沒有什麼絕對的戰略突然性,當然我們也都認為達成絕對的戰略突然性是永遠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達成一定程度的突然性也許就足以在戰爭初期奪取勝利。但是,華約怎樣才能達到這個最低限度的要求呢?

要達到上述目的,只能採取一種消極的手段。想憑借軍事手段。想憑借軍事手段使進攻的對象國進一步放鬆防務是絕對辦不到的,在軍事方面只能避免去做任何會使對方警惕起來的事。儘管蘇聯很可能運用政治和外交手段使北約國家進一步放鬆警惕性,比如,利用緩和的氣氛;在北約成員國的普通民眾中進行宣傳;提出某些軍備控制和裁軍的建議,等等。所有這些手段都可以十分有效地用以使北約國家的人民和政府放鬆警惕。但是上述做法要能見效,必須假以時日,而且這段時日不是以月而是以年來計算的。再說這些做法都是一些政治手段。所以它們將會作為蘇軍總參謀部採取的純軍事手段的外交前奏和背景。在本章中,我們必須在特定的背景條件下來研究問題。我們必須假定屆時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緊張局勢(或者從反面來說,即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緩和)。這種緊張局勢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引起北約的警惕性,但在緩和之鳳還在刮的時刻,這種警惕性的程度將不會很高。然而,不管警惕性是高是低,蘇聯軍方都無法使北約放鬆警惕;當然一旦蘇聯人輕率地調動部隊,或是採取其它軍事步驟,北約就會很快提高警惕程度。因此,蘇聯總參謀部面臨的問題只是設法使現存的緊張局勢不再加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在本節開頭才說這種行動方案是一種消極的方案。

所以,愈是深入地分析,就會愈加確信:蘇聯對北約發動突襲這個棘手的難題只能通過其部隊從「部隊駐地」直接發起進攻這個方法來解決。換句話說,既然在和平時期任何加強駐東德和捷克斯洛伐克華約部隊的舉動只能大大地提高北約的警惕性,既然提高警惕性正是蘇聯人希望避免發生的一件主要的事情,所以他們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依靠現有的部隊來發動進攻。我的意思是:「用目前駐紮在東德的部隊來發動進攻,而不採取任何加強或者重新部署這些部隊的措施。」依靠這種方法,他們將有可能使自己達成最大的戰略突然性。他們會設法在北約的防務鬆懈到形勢允許的最低限度時開始他們對北約的戰爭。然後,從戰爭一開始,華約就將以他們能夠達到的最快速度向前推進,以便盡可能地利用北約的麻痺鬆懈。

需要承認的是,從「部隊駐地」直接發起進攻,他們就只能依靠較少的兵力,但是快速推進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兵力的不足。特別是,如果能夠持續地保持足夠高的速度,這種快速推進可以使進攻者在敵人尚未從突然襲擊中反應過來就將其咽喉扼住。我們都知道,如果被入侵國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這一點是無法做到的。但是,我們同樣都知道,西歐遠不是幅員遼闊的地區。

所以,正如我們已經作出的結論那樣,華約將從「部隊駐地」直接發起進攻。就進攻的時間而言,他們可能會在聖誕節前夕午夜左右動手。在這種情況下,時值仲冬,如果在這個季節的半夜動手的話,那麼在天亮之前,必須在近8個小時的夜暗中進行攻擊。相比之下,如果在凌晨五點動手,距破曉就只有三個小時了。每個讀者都可以自己推斷一下,俄國人在戰爭爆發後最初幾個小時中是願意夜幕長一點還是短一點?我個人的看法是,在我們所設想的情況下,即在北約的防務準備就緒之前,蘇聯就對其要害部位發動猛烈攻擊的情況下,夜幕長一些將對俄國人更為有利。在無線電靜默和無光亮的情況下,俄國人在夜暗中向前挺進,將使北約難以精確判明或估計其部隊的規模和主攻軸線,從而無法進行有效的反擊。

而在另一方面,蘇軍的先遣支隊所關心的則是不與北約部隊糾纏,而是直插某些地點(如重要的公路樞紐、敵司令部和通信中心)。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清楚瞭解公路的情況並具備夜間快速行動的能力。就前者而言,如果俄國人對西德境內有關公路、航道和橋樑的詳細情況至今仍未做到心中有數,那麼他們在聯邦德國的龐大的情報網就只能說是在虛度光陰了。基於上述理由,我認為華約部隊將在俄國人選定的某一年——任何一年都有可能——的聖誕節前夜十一點開始入侵。我在下面所作的一系列推斷將以此假定為基礎。有些人認為俄國人將在凌晨五點左右開始動手,這就將我所推斷的時間推遲了6個小時。這也就意味著我將要敘述的在夜間發生的一些事情,按他們的推斷將發生在白天,從而難免會使他們懷疑我的方案是否可行。這一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在此假定,戰爭將在夜裡十一點爆發。為了便於論證,我們將集中研究一下駐馬格德堡的蘇聯第3突擊集團軍的行動。我們預計蘇軍的先遣支隊將於午夜前後到達東西德邊境,第3突擊集團軍的主力部隊將在約一個小時後到達,然後一起以最快的速度侵入西德。

當然,他們將面臨一大難題:如何在邊界東德一側他們自己的佈雷區開闢可使成師的部隊經過的通道。這並不是一件易事。因為華約在邊界地區的一舉一動,包括佈雷和起雷,自然都受到北約觀察員的注視。在光天化日之下把邊界東德一側的雷都起出來,以開闢夠四個以上的師通過的道路,這件事自然會引起北約的懷疑。所以不管怎樣,這些必須予以排除的地雷只能採取秘密的辦法起出來。至於如何能做到這一點。按我的假定,在我們所說的這個聖誕節前夜的最後幾分鐘內,佈雷區中已經開闢出一條通道,蘇軍的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師可以安然通過。

我在別處曾說過,在這種時候,在蘇軍先遣支隊前方數哩之內不會有它們自己的偵察分隊。所以只有蘇軍先遣支隊穿越邊境的行動才會使北約警覺起來。因此,警鐘將會於聖誕節零時一分在北約敲響。

我之所以認為蘇軍不會在這種時候進行任何偵察,是因為偵察分隊通常在先遣支隊前方活動,而先遣支隊又在主力部隊前方活動。在這種時候使用偵察分隊,將會使北約提前一個小時發出警報。當然,如果有獲取最新情報的絕對必要,則北約提前一小時發出警報這件事俄國人無疑是可以接受的。但蘇聯駐西德的特工人員完全可以在戰前毫無風險地和從容地獲取有關第3突擊集團軍將要經過的地區內的公路、橋樑、航道等情況,並且完全可以將其中任何可能的最後一刻發生變化的情況報告給莫斯科。對於北約部隊的調動,他們同樣也可以匯報回去——如果發生這種情況的話。內容豐富的最新情報可以對俄國人在過去四分之一世紀中搜集到的關於北約特別是關於西德的大量的基本情報,不斷加以核實和補充。

除此之外,蘇聯的指揮官還需要什麼呢?加之在先遣支隊前面使用偵察分隊搜集嶄新的情報會大大降低對北約進攻的突然性,那麼,又有什麼必要這樣做呢?加之在先遣支隊前面使用偵察分隊搜集嶄新的情報會大大降低對北約進攻的突然性,那麼,又有什麼必要這樣做呢?所以我認為,在這種時刻,在越過邊境之前,先遣支隊的前方不會有偵察分隊的活動。一旦越過邊境,就不再存在什麼突然性的問題了,而對情報的需求又回到了首要位置。這時候偵察分隊將在先遣支隊的前方行進。事實上,最先越過邊境的將是先遣支隊,而且他們將在午夜前後越過邊境。華約部隊的主力則在凌晨一時左右越過邊境。

北面和南面的蘇軍其它部隊也將盡可能在同一時間內越過邊境。

關於先遣支隊的性質,這裡要說一句。派出先遣支隊是蘇軍戰術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它們在所有突然襲擊中都有其重要的作用。

這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即在主力部隊之前盡快向前推進,並在推進過程中消滅、壓制或繞過遭遇之敵。他們的首要任務是保證其主力部隊不致為了對付敵人次要的抵抗而展開戰鬥(這會浪費寶貴的時間)。為達此目的,蘇軍的先遣支隊在可能的情況下亦可獨立與負隅頑抗和進行騷擾的敵防禦部隊交戰並將其消滅;如無此可能,如果敵人的抵抗異常猛烈,難以將其消滅,蘇軍先遣支隊則將封鎖敵人,並按預定路線繼續推進,而將消滅這股敵人的任務留給主力或主力部隊的第二梯隊。

如果賦予先遣支隊的任務可以大致確定為以上這些的話,其編成則難以明確判定。首先,它的編成顯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上級部隊的規模。集團軍派出的先遣支隊要大於師或團派出的先遣支隊。因此,一個集團軍(以第3突擊集團軍為例)派出的先遣支隊將包括(如果過去的經驗可作為依據的話):一個自行火炮營、一個高射炮營和一個工兵連。該集團軍下屬的各師所派出的先遣支隊可能包括一個坦克連、一個BMP裝甲運兵車營、一個自行火炮連、一個高炮連和一個工兵排。

我們這裡所說的是那些首先與敵人交戰的先遣支隊的情況。如果看一看蘇軍對1945年滿洲戰役的作戰指導原則,我們就可以發現,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所轄的外貝加爾方面軍的先遣支隊包括第61坦克師、「野戰軍及騎兵機械化集群的所有獨立坦克旅和獨立坦克團」[俄文原文如此],總共有一千輛坦克左右。進攻日軍既設陣地的第36集團軍是一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其先遣支隊包括一個坦克旅、一個步兵團、一個自行火炮營、一個反坦克營、一個野戰炮兵團、兩個迫擊炮營、一個高炮團和一個工兵連。有人說,這些先遣支隊的編成和裝備(尤其是後者),按照現代標準來說已經過時,不值得用來作為例證。對此,筆者不敢苟同,我認為它們很能說明問題,因為這些部隊的最高推進速度達到了日均120公里。應當承認,按現代標準,俄國人當時的裝備確實陳舊不堪,但其敵人的裝備也同樣落後。應該說,這種部隊的編成就兵員和裝備來說也沒有必要達到今天的水平,因為實際上他們的日本對手也沒有達到今天的水平。

儘管如此,當時的情況仍是在那樣的條件下,蘇軍在滿洲的先遣支隊十天內就前進了800公里,而且他們所經過的地區並不特別有利於摩托化部隊的快速推進。但是,就是在這樣情況下,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的日均推進速度仍達到近70公里,而且翻越大興安嶺的時間還包括在內。

北約在德國的主力部隊並未駐紮在邊境附近。換句話說,邊境地區守衛部隊的規模實際上並不很大。但如果蘇聯人企圖在戰爭初期奪取勝利,他們就必須在其裝甲部隊主力向西推進的同時,設法壓制這些守衛部隊。這項任務很可能會由先遣支隊來完成。這樣一來,先遣支隊的規模也許會超乎尋常的大,以便在充當蘇軍前鋒的同時完成壓制任務。然而,這項任務也有可能交給主力部隊的第一、甚至第二梯隊來完成。蘇軍軍事史中有相當多這樣的戰例。

我們現在可以回過頭來具體分析一下第3突擊集團軍的推進情況。該軍主力有可能在聖誕節凌晨二時許抵達布倫瑞克附近。一般來說,屆時的情況可能會是:

(1)零時左右,北約將會發現蘇軍向西推進。此刻蘇軍的先遣支隊已開始越過邊境。與此同時,蘇聯的空降部隊將向北約後方的要塞設施發起攻擊。這些事件將使北約全線拉響警報(在這一點上應當記住的是,我們還假定位於第3突擊集團軍以北和以南的其它蘇軍部隊也將同時侵入西德領土。

(2)由於蘇軍是在午夜越過邊境的,所以北約很有可能無法像預期的那樣精確地判明蘇軍入侵部隊的規模和主攻方向。他們甚至更有可能根本判斷不出第3突擊集團軍的進攻是否代表整個蘇聯入侵的主要攻勢,還是單純的牽制性進攻,或破壞性的進攻。
(3)上述第一點帶來的結果是:距東德邊境最近的北約部隊(其中包括西德邊防軍部隊)將立即投入與入侵者的戰鬥。

(4)第一點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得到警報的駐西德中部的北約部隊在東進接敵之前,將立即開始集合人員和車輛。雖然集結工作在得到警報後會立即開始。但是,從俄國人越境到北約部隊得到警報,其間需要一段時間;北約官兵從睡夢中被喚醒,拿起武器,領取彈藥,然後登上車輛並把車輛開出營房,直至向敵人方向開進,所需要的時間會更長。一位前蘇聯軍官曾說過,蘇聯部隊完成上述種種任務需要一個半小時到六個小時。我們假設北約部隊所需要的時間是蘇軍的平均時間,即三小時四十五分鐘。由於十五分鐘對我們目前的推論沒有什麼影響,為簡便起見,我們把這個時間四捨五入,變成四個小時。也就是我們將蘇軍開始越過西德邊境到全副武裝的北約部隊離開營房,出發迎敵這段時間假定為四個小時。

根據我們的設想,上述所有事件都發生在聖誕節凌晨。所以我們有理由設想一部分北約官兵在頭天晚上曾去參加舞會,而且當警鐘拉響時他們很可能還在舞會上。而其他一些官兵則正在度假,遠離部隊。所以在敵人越境四個小時以後驅車前往阻擊敵人推進的部隊中,要減去一個旅或一個師左右的實力。由於北約的後備役部隊此時尚未動員,所以部隊的戰鬥力還會進一步削弱。我們曾多次聽說,北約最少需要48個小時的預警時間才能把它的預備役官兵徵召起來並編入部隊。所以在此之前,北約並不具備充分的戰鬥力。1980年英軍所進行的「聖戰者」演習,目的就是為了表明徵召預備役的工作實際上是可以完成的,而且當時也做到了這一點。但用英軍第1軍中將軍長彼得·蘭格爵士的話來說,這次徵召工作「僅僅是」完成了而已。儘管如此,愛說風涼話的人也許會說,這項工作之所以能夠完成,是因為根本沒有遭到突然襲擊。早在「聖戰者」演習舉行好幾個星期之前,演習開始的日期就已經為人所知,並見諸於報端。組織這次演習的參謀軍官們則動手更早。根據這些講怪話的人的說法,如果真的遭到一場突然襲擊。英國第1軍達到齊裝滿員所需要的時間就不是48個小時,而是48天了。

本人聽不得半點悲觀喪氣的話。至少在本章所論述的範圍內,我不同意這些人的看法。我認為,在「聖戰者」演習中能做到的事一定能夠在真正緊急情況下再次做到。英軍第1軍將在接到警報後48小時內充分動員起來。

遺憾的是,我們這裡說的並不是接到警報後48個小時,而僅僅是4個小時。我們已經假定,在四小時後,北約部隊正在開出他們的營房,但他們之中不包括預備役人員和請假外出的官兵,還有一些人像我們上面說過的那樣,是剛剛從舞會上回來的。所以此時的北約部隊並不具備百分之百的戰鬥力。我想,我們大家都會同意我這個看法。

我們現在所說的是聖誕節凌晨四點鐘的情況。之所以是四點鐘而不是三點鐘,是因為蘇軍的先遣支隊在午夜零時才越過邊境,北約也只是在這個時候才拉響戰鬥警報。所以,只能在凌晨四點鐘,英軍第1軍才能離開營房,而這時俄國人已從布倫瑞克繼續向前推進,至少已經打到了漢諾威,甚至可能更遠。

就這個問題我打算說三點。

首先,西方軍界輿論有這樣一種看法,即在一條相對狹窄的戰線上突入敵人縱深是非常危險的。據說,這樣的突擊極易受到來自翼側的攻擊。而蘇軍的理論則認為,在突然性業已達成,戰區的制空權又不在敵人手裡時,危險性是很小的。因此,當突然性已經達成,雙方又都未掌握制空權時,精明的指揮官就會盡可能地向敵人縱深快速推進,直趨敵之要害。在漢諾威所位於的東經十度線上,甚至在九度線上都沒有北約的要害設施,其要害設施都位於九、十度線以遠地區。所以,當蘇軍的指揮官按照蘇軍的理論行事時,他就會越過布倫瑞克和漢諾威,向萊茵河撲去。而且由於當時仍是深夜,北約空軍還不能有效地控制空域,只有到了白天才能切實有效地掌握制空權。而且不論在哪種情況下,只有有膽量之人才敢斷言,北約能在破曉時立即取得局部制空權。

第二,按現行蘇軍理論要求,入侵者地面部隊的推進,必須伴之以打擊敵後縱深目標,如敵核設施、敵指揮部、控制和通信中心,以及敵補給倉庫等。這一點,我們在前幾章中已經作過了分析。這一系列打擊任務可以由空降部隊——傘降部隊或是直升機機降部隊——來完成,或是由轟炸機或導彈來完成。由於導彈給予敵預警時間最短,所以在開戰後的最初幾個小時內,一般人也許傾向於使用導彈。但並不一定非裝核彈頭不可,化學彈頭甚至常規彈頭即可達此目的。零時過後,肯定北約司令部內已經拉響了警報,達成進一步的突然性已經無望,所以此時空降部隊(尤其是直升機機降部隊)必然要投入使用。

除此之外,在西德境內活動的共產黨第五縱隊將著手進行破壞活動,其目的是使北約的防禦措施難以完成。雖然炸毀一座關鍵性的橋樑,在複雜的公路地段上或交通要衝弄翻一輛卡車,並不能挫敗北約的努力,但必然要遲滯北約的行動。這種遲滯給北約所造成的時間上的損失將正中俄國人的下懷,這也正是北約所最為擔心的。整個戰役實際上是一場爭奪時間的較量,——北約力圖爭取時間以處於較有利的地位,而俄國人則力圖爭取時間以便在北約做到這一點之前就將其擊潰。本章就是要驗證一下蘇聯將會在這場較量中獲勝這一假設是否成立。

我要說的第三點是,在這種形勢下,下面兩種情況中的一種幾乎肯定會發生,而不管發生哪一種情況都對西方盟國不利。一種情況是,蘇聯的戰略原則將獲得完全的成功,北約部隊幾乎被打得措手不及。邊境附近的部隊的行動受到阻礙,後方的部隊則來不及進行整頓並有效地阻擊敵人。其結果,這些部隊將會被消滅,而俄國人將達成他們的企圖,戰爭就此結束。

另一種情況是,北約和華約打一場「遭遇戰鬥」(如果你願意,也可叫做「遭遇交戰」)。這一概念受到俄國人的偏愛,他們對此有過大量論述。他們自然也經常演練遭遇戰鬥,因為俄國人是喜歡打運動戰的,而「遭遇戰鬥」則是運動戰的一種常見形式。當然,北約部隊對「遭遇戰鬥」這個概念也並非一無所知。他們同樣就此著書立說,並付諸實踐。在華約和北約這兩個「遭遇戰鬥」的對手中,試圖確定誰優誰劣,誰在實戰中可能贏得勝利,並不是我的目的。我只不過想要強調一下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即「遭遇戰鬥」絕非防禦一方的理想作戰形式。

或許應該解釋一下,「遭遇戰鬥」是雙方在運動戰中自然發生的一種戰鬥。換言之,任何一方都未處於有利位置,不管是防禦一方也好,或是進攻一方也好,兩者皆然。因此,在「遭遇戰鬥」中,幾乎總會存在著戰術突然性這一因素。有時是入侵的一方,有時則是防禦的一方,感到出乎意料,而經常是雙方都感到意外。「遭遇戰鬥」能否取勝在極大程度上取決於部隊指揮官能否作出快速有效的反應。他必須作出明智的決定,並迅速將其傳達給部下,其下級則必須同樣迅速地貫徹執行。

在這種戰鬥中,勝利可能屬於入侵者,有可能屬於防禦者。但是應當指出,如果勝利屬於後者,那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僥倖。這樣說,當然有些言過其實。防禦者有可能會有意識的想用「遭遇戰鬥」來消滅對手,因而選擇這種作戰形式來奪取勝利,並事先訓練自己的部隊進行「遭遇戰鬥」,而置其它作戰形式於不顧。由此他們的勝利就不是憑運氣了,而是因為他們在用兵上頗有先見之明的緣故。

然而這樣的一種決策卻有些不合情理,因為這樣一來就等於完全放棄了戰爭賦予防禦的所有有利條件。它們包括:可事先選擇並佔據有利地形以擊退敵人的進攻;詳細研究並掌握戰場的地形;並在有利的地形上事先做好戰鬥準備,等等。如果戰區內沒有明顯的地形地貌特點,例如戰場位於一馬平川的地區,防禦者至多處於同進攻者相同的地位。在這樣的地區,即不存在此處比彼處對防禦者來說更為有利的地形(換個說法就是,所有地段對進攻者和防禦者來說都是利弊相同的),從防禦者的角度來看,「遭遇戰鬥」至少是同其它作戰形式一樣,有其可取之處。也許這一點正是俄國人——出生和生長在荒涼的大平原的民族——之所以如此注重「遭遇戰鬥」的原因所在。

但是駐紮在馬格德堡的蘇軍部隊西進途中並不經過這樣平坦而空曠的原野。駐紮在北部菲斯滕堡的,沿著與波羅的海平行的方向向西推進的另一路蘇軍倒是能經過類似的平原。但從馬格德堡來的那一路蘇軍則肯定要通過具有顯著地貌特點的地區。我們剛才已經承認,這些地形特點是對防禦有利的。所以在這一帶作戰的北約部隊不可能希望打一場「遭遇戰鬥」。恰恰相反,他們必然希望在部隊已經熟悉並進行過戰術演習的區域內,在事先選擇好並已佔領的陣地上進行戰鬥。若進行其它形式的作戰,則將會失去寶貴的優勢。

如果北約部隊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遭遇戰鬥」,那他們就只能在不太理想的情況下抵禦敵人進攻。迫使他們進行這種戰鬥的,是俄國人的推進速度。換句話說,如果俄國人深入西德腹地的速度之快超出了北約的預料,那麼北約就不可能做到嚴陣以待,而只能是猝不及防。攻敵於不備是擊敗敵人的要訣之一,所以大規模的成功的「遭遇戰鬥」同其它各種作戰形式一樣,也可以使俄國人在戰爭初期就贏得戰爭。在這樣一場戰鬥中,即在前幾段說過的那種條件下進行的戰鬥中,北約既不可能充分動員,也不可能充分展開。而戰爭「開始階段」制勝論的核心,正是要在這種形勢下擊敗敵人。這正是本書想要說明的全部問題。

以上只是一個粗淺的假設,無意深究任何細節。它將蘇軍在歐洲的主要進攻矛頭,描述為指向英國第1軍的防區,但這完全是我的主觀臆斷。假設蘇軍的主要攻勢是指向西德部隊防區,或是美軍防區,甚至指向荷蘭、丹麥和比利時防區,那麼,以上這個方案也就無所謂好壞了。

不論主攻方向指向哪裡,它只可能是幾個攻擊方向之中的一個,並且不論主攻方向指向哪裡,均可預見其在軍事上必然得到的相同的結果。一系列的事件將會按照同樣的順序發生。我們這裡所作的只是一個假設,藉以說明伊萬諾夫大將的《戰爭初期》一書的思想。需要記住的主要一點是,該書的基礎是這樣一個假設,即蘇軍從「部隊駐地」直接對北約發起進攻後,很有可能搶在北約部隊集合好隊伍、取出武器彈藥並開出營房之前,趕到東經九度線以西。

按這個假設,北約的防禦戰就只有在東經決定線以西,即漢諾威以西進行。這對北約來說顯然是沒有好處的。至於這場決戰將在西德的北部,還是中部,或者是南部,或者是所有這些地域都進行,這無關緊要。在蘇聯看來,唯一要緊的是這場戰鬥應該盡量深入到西德領土縱深去進行,而不要在臨近東德邊境的地區進行,只有這樣,才可能在戰爭初期贏得戰爭。進而言之,只有當這場戰鬥不僅在東經九度線以西進行,而且是一場實際上已經勝券在握的戰鬥時,才有可能在戰爭初期贏得戰爭。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北約實際上也就沒有同蘇聯進行決戰,因為俄國人在北約準備就緒之前就對它發動了襲擊。這是蘇聯人制勝的第二個先決條件。

必須說明,我並沒有宣稱自己已經證明了蘇聯事實上能夠在戰爭初期贏得對北約的戰爭。我只不過提出這個問題,以供討論。我已經解釋過為什麼這種贏得戰爭的方法對俄國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如果俄國人決意發動戰爭的話)。我一直以蘇聯的著作為基礎,試圖研究他們將會通過何種手段來達此目的。無庸諱言,我還不曾有幸親眼見到蘇聯進攻北約的任何真正的計劃。我不過是就他們公開的原則,進行固有的軍事邏輯上的推理,並按照奧加爾科夫元帥可能設想的方式,將結果整理成一個大致的方案。在伊萬諾夫大將在著作中肯定也能找到這一方案的輪廓。

當然,我完全瞭解,對我的論述,會有人提出異議甚至駁斥。如果哪位北約軍官能夠證明我勾劃的「蘇聯方案」行不通,我將不會感到驚奇,反而會由衷地高興。這個方案也很可能行不通,因為其中存在著以下嚴重的困難:
(1)二十個師還算不上一支很強大的力量。
(2)要想人不知鬼不覺地在邊界東德一側佈雷區中開闢一條寬度足夠使必要數量的部隊得以經過的通道,絕非易事,甚至可能辦不到。

(3)儘管蘇軍是在沒有光亮和無線電靜默的條件下開赴東西德邊界的,但也許仍然躲不開北約監視哨的眼睛。如果是這樣的話,北約將提前發出警報,而提前報警則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4)如果開戰首日,蘇軍先遣支隊就要在凌晨四點鍥入到漢諾威一線,那他們就不得不保持每小時30公里的推進速度。但是,事實也許會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應當記住,我們曾經設想北約部隊在凌晨四點已經全副武裝,正在士氣高昂地離開營房。如果這個時候蘇軍先遣支隊尚在漢諾威以東,那麼蘇軍就不可能在戰爭「開始階段」贏得這場戰爭將是順理成章的,儘管這並不表明他們根本贏不了這場戰爭。

從另一方面講,如果這個方案得以成功,如果俄國人在接近四點時抵達漢諾威,那麼,俄國人講在天未破曉的時候向西朝著德國的腹地挺進,這也就是說,俄國人將在北約可能沒有完全瞭解它的兵力和企圖的時候向西直指西德的腹地。北約不能完全判明蘇聯的兵力和企圖只會對俄國人有利,會使其成功更有把握。此時,蘇軍指揮官就應當利用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的一些機會。1940年,納粹將領們出色地利用了他們所得到的各種機會,這是當時他們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我們所知,蘇聯的將軍們還一直未能驗證他們到底能否把他們所鼓吹的那一套在真正的戰場上付諸實施。如果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如果他們的部隊確實能夠成功地利用其對手的錯誤,甚至能夠像他們演習時那樣,「非常」成功地打一場大規模的「遭遇戰鬥」,那麼,我們就不能認為伊萬諾夫大將的方案是不可行的。但是對於這一觀點,就像對於本章其它觀點一樣,每個讀者必須作出自己的判斷。當然,讀者應當牢記,將戰役機動集群這一新的概念運用於伊萬諾夫方案,那將會恰到好處。


NO:62_1
JU100  於 2004/01/28 16:53
Re:【轉貼】維戈爾《蘇聯閃擊戰》

這裡我覺得陷入一個定義上的問題,戰略縱深打擊和所謂的閃電戰是否應該以同樣的名詞加以定義,吾人認為閃電戰在階層層上為作戰性的,也就是説1941年的閃擊戰德軍是以戰車裝甲部隊突破深入來達到包圍殲滅,這也可說以閃擊戰達成殲滅戰略,俄國的縱深打擊戰略雖也是利用大量的裝甲部隊和空軍戰位與特種單位遂行作戰,也就是在作戰上有閃擊戰的影子,但實際上的戰略層面是為戰略縱深打擊。
也就是說蘇聯閃擊戰不如以,蘇聯的戰略縱深打擊來的確實。

回論壇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6&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