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台灣空軍在F-5E/F之後到三代戰機成軍前之相關問題討論~2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RCI 於 2004/12/17 01:22 | |
Re:台灣空軍在F-5E/F之後到三代戰機成軍前之相關問題討論~2 | |
>實在看不懂這跟我寫的有啥關係,有沒有想過真正的問題或許是自己沒搞清楚名詞之間的關係是啥? 您是指前一句的幾個G嗎?放心啦,IFFC強調存活率同時兼顧與飛控的整合,減少飛行員的負荷都來不及了.....況加速度命令都會有任何控制系統都少不了的極限器把關的!(這應該是常識吧?) 小弟所提515_194Watson 老先生這篇CCV文章的第一篇Reference便是他老人家在同一Conference期間發表的的另一篇大作: AIAA Paper. No. 77-1078 AIAA Atmospheric Flight Mechanics Conference 約在此同一期間,生產F-15系列的麥道公司亦陸續出了幾篇F-15上的CCV與IFFC的論文及技術報告... 您說當年CCV與IFFC這二者間有無關係? >加上IFFC不會讓戰機滑步的加速度增加,也不會讓飛行員在閃躲飛彈上增加任何勝算。除非IFFC可以讓戰機擊落來襲的飛彈?!那或許真的有一線生機 您想太多了,小弟可沒說過要讓滑步的加速度增加....,況F-16CCV也不只會滑步這一招而已.... 再強的飛彈都有他的限制的,運動能力再怎麼強也很難去對付後方的目標,IFFC有許多種模式,其中便有一種類似飛彈導引律直接下飛控命令給飛控將戰機帶到敵後方的設計!雖然(F-16等級的)IFFC碰上AIM-120存活的機會仍然不大,吾人卻不能武斷地認為毫無機會,(先前小弟已不只一次說過)若反應時間(距離)足夠的話,不能排除一線生機(按:一線生機就是只有一線生機而已)!至少,我們可以用模擬的方式驗證一下結果... 退步言,其實不一定具備IFFC+CCV,光針對AIM-120必須使用節省能量的中途導引律以儲存終端導引所需能量這一點,便可以去研究如何提高存活率.....況終端時飛彈用的是耗能量的PN...必須維持 Line-Of-Sight(LOS) ,且進入PN也是有條件的....這裡面應該可以找得到不少題目... 話說回來,小弟本來就不贊成在F-16這種等級的戰機上再去做CCV/IFFC這種研究,縱然能把面對飛彈攻擊時的存活率提高那麼一點點也是不符效益的! 畢竟,面對F-22這種等級的匿蹤戰機,她可以在不讓你發現的較近距離發射飛彈而讓你嚇一大跳,由於反應時間(距離)根本不夠用,縱有CCV+IFFC加持,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彈跳一途以求生了!(小弟515_197留言中已表達過這種看法)
1.GD在YF-16上進行的CCV是由USAF的AFFDL所出資(1974-1978)的計畫,CCV這個計畫的成就之一便是將許多過去對直接力控制的構想實做出來,並有助於戰機的火控。此外,就是為未來戰機的外型設計奠基... 2.IFFC也是由和CCV相同的USAF的AFFDL所出資的計畫,當年GD、麥道、Northrop、G.E....等都獲有相關合約 3.在CCV/IFFC之後80年代初期的AFTI/F-16是由USAF、NASA、及USNAVY所共同出資的計畫,此計畫的目的便是放眼未來戰機,當時有個名詞,叫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 (ATF)....這ATF後來如何了?應該不用多言吧? 15年來小弟雖已離開這個領域,但光憑這些老古董資料再對照近代的各型戰機的演進,這一路走來,前後會關係會是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