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flak 於 2004/01/15 10:12 | |
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其實我比較喜歡原標題:Dominate Maneuver,不過新年新氣象,還是換標題好了。 當國內還在討論軍事事務革新的時候,美國已經在進行所謂的Transformation。有趣的是,有人可以大談我們應該如何效法當年美國人的軍事事務革新,另一方面卻對他們目前的Transformation嗤之以鼻。如果一定要「已經成功的改革」才可以被認可的話,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改革一直沒有成功的原因。 美國陸軍的Transformation以輕量化為主軸,包含了SBCT到FCS的發展。所以這欄主要延續裝甲輕量化的路線,不過呲慮獦潲浡瑩潮的範疇還包括了ISQ與Joint Force的課題,照這個名字可以比較全面地觀察美國進行中的改革浪潮。 Leveraging Technology:The Stryker Brigade Combat Team The SBCT begins early entry operations within hours of the 這段敘述是不是很熟悉?不是很像「解放伊拉克」行動的場景嗎?而這篇文章是刊載於2003/1,而解放伊拉克其實是在2003/3/20才開始的。也就是說,「解放伊拉克」正是美國陸軍新世紀戰術的實踐,而空降伊西機場的場景,應該還預留SBCT進入的空間。 另外,這篇文章側重於介紹SBCT中特殊的ISR營。ISR營表面上類似以往部隊的偵搜營,不過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它的「情報來源」其實大量來自於美國的軍情網路(藉由各種通信手段取得),以及陸軍本身的戰術網路(尤其是追蹤敵我雙方的FBCB2與不知道幹嘛的ABCS),等於是把以往情報參謀的工作分配給一整個情報營來處理(誰說電腦可以減少人工的?)。這篇文章的後面可以看到ISR營的情報中心建置。 |
cchs 於 2004/01/15 17:49 | |
題外話 | |
我記得2003年或2002年的國軍動態報導提到,我國已經引進美軍電戰營並且直屬陸軍總部。跟美軍SBCT的C4及ISR營比較起來,實在差距蠻大!對照解放軍動態報導提到的共軍聯合作戰變革,似乎… |
SANJYSAN 於 2004/01/16 10:21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FM 3-21.31 THE STRYKER BRIGADE COMBAT TEAM http://www.adtdl.army.mil/cgi-bin/atdl.dll/fm/3-21.31/toc.htm |
flak 於 2004/01/16 23:16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美國陸軍斯瑞克旅已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波音可以作皮卡丘,GD作史瑞克也是剛好而已啦 |
cchs 於 2004/01/17 10:23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越來越糊塗了 TO︰ SANJYSAN 那個網址似乎是錯誤的? TO︰ FLAK 美軍的SBCT沒機會在200303的「解放伊拉克」戰役期間進行全面性實戰驗證,所以美軍在本土進行斯瑞克旅級作戰部隊的作戰評估。演訓評估後部署於伊拉克維和任務。 大家對伊拉克會不會成為越南第二,一直眾說紛紜?不過中國中央軍委會對伊拉克局勢的掌握,具有國家主權性。而台灣朝野主流勢力則以外電報導為主要情資來源,對美軍與美國政府的處理能力極度逢迎肯定,失去國家主權性。 我只想了解萬一台灣海峽爆發戰爭,共軍怎麼辦?國軍怎麼辦?幕後的俄羅斯共和國怎麼辦?美軍與美國政府怎麼辦? 如何讓長期對抗的雙方陣營,公開這些現階段的戰略想定與戰術因應,達到借演訓的少量傷亡來遏阻雙方未來進一步地爆發大規模戰爭… |
flak 於 2004/01/17 14:07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問得真是混亂,只回答下面一個。 大家對伊拉克會不會成為越南第二,一直眾說紛紜? 伊拉克會不會成為越南第二?某種程度上已經是了 越南的游擊戰可以打那麼久,原因有二: 一是越共本身就是南越人,只要有心,昨天的家庭主婦就變成今天的自殺炸彈客。這是30年前科技無法解決的偵測問題,現在也是。 二是游擊隊員的可怕是讓對手沒有前線與後方之分,但多數人忽略的是,游擊隊本身也沒有前線與後方之分。所以只有部分游擊隊得天獨厚,可以利用地形崎嶇的山區作為後勤基地,其他的游擊隊必須仰賴國外的後勤補給。越共依賴北越與蘇聯提供補給,伊拉克人有回教激進組織的奧援。 所以伊拉克人有完整的打游擊戰條件,似乎早已越南化。 討論這個有點離題,所以回到裝備來。SBCT是否比裝甲部隊更適合反游擊作戰呢? |
cchs 於 2004/01/17 19:17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TO︰ FLAK 謝謝您的解說。 針對第一點而言,我認為SBCT只是美軍本身的需求。 以南韓、北韓及日本、解放軍、國軍而言,那種形式的陸戰會在彼此間發生軍事衝突時發生? 茶館曾經討論過,履帶型裝甲化運兵車或步兵戰鬥車是否已經不合實戰需要?而輪型裝甲化運兵車或戰鬥車是否是未來東亞地區或亞太地區陸戰的主力載具?爭論迄今仍然是百家爭鳴,兩造依然各行其是!目前只好觀察美軍SBCT在伊拉克的表現如何了… 針對第二點而言,那是您的片面敘述。如果沒有M1在不遠處押陣的話,類似1993年索馬利亞式的伊拉克民兵游擊隊,可能伺機而動、蜂擁而上攻擊美軍的特戰部隊,或戰鬥勤務支援部隊… 目前在伊拉克境內爆發的住民地戰鬥報導或報告,在其本質上,美國的所作所為與日本帝國在朝鮮(1910~1945)及滿州國(1931~1945)及中國佔領區(1937~1945)、南洋(1886~1945)地域的作為,有某種程度上的高度類似。 最後讓日本帝國1945年覆沒的,不是這些被她武力佔據的地區或國家的反抗勢力,卻是遠在北美洲的新興強權︰美國。 中東地區1948年後的陸戰模式一直隨國際政治局勢而變化,事實上,當年南越軍是被本身的國家經濟惡化所弱化,當1972年後美國政府全面性抽身而退後,習慣於窮人戰爭模式的北越軍終於在內戰中獲得最後勝利。即使她是中國志願軍所組成… |
flak 於 2004/02/14 16:56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波音的FCS網站 |
cchs 於 2004/02/15 19:23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TO flak︰ 謝謝您的翻譯及提供大家許多珍貴的資料(可信度極高)… 其實我倒認為東亞區域國家沒有能力建立起完整的FCS,主要原因是,從過去近代戰史記載中,歐洲、亞洲區域一旦爆發戰爭,交戰國家就在戰區戰火範圍之內,用兵方式無法跟美國相提並論。 美國自1861~65年內戰結束後,軍隊逐漸轉變成海外遠征軍態勢,而且國內區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沒有被外國軍隊全面入侵的記錄。在越戰時政治與軍事各行其是的教訓下,1989年冷戰結束後,美軍轉變成預防性防禦式攻擊,美軍在1990年後展示了所向披靡的戰力,面對交戰對手屢敗屢戰、化整為零的游擊戰、持久消耗戰、軍民不分的武裝抗擊,陸戰方面才迫切需求FCS。 越戰時期早期,沒有機砲的F-4戰鬥轟炸機遭遇到輕巧的Mig-19近身纏鬥時往往束手無策,這是日後促使F-16誕生的機緣,北越人民軍被美軍海空軍打得幾乎殘缺不全,結果建立越南共產黨政權國家是運用非軍事力量。 自1921年迄今國共幾次內戰、六次和談,以國民黨革命軍為骨幹的國軍在中國各地消耗殆盡,藉美國的協助而艱辛地在台澎金馬區域重生,兩岸政權經過五十年以上的軍事對抗,如今在全球經貿競爭誘導下,面臨再次大規模軍事攤牌解決爭議的關鍵時間點。 不管海峽兩岸之間的戰爭因何而爆發,最重要的議題是,戰爭可能如何進行?如何結束? 講了這段前提,然後大家再來審視美國FCS對兩岸軍方與政權統治集團有何啟示? |
flak 於 2004/02/17 22:49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美國的轉型有網路化、輕量化與無人化三個方向。其中輕量化是根基於戰略與戰區的需求,對於戰略空間有限的國家自然會有不同的考慮,然而網路化與無人化仍是大部分國家應該思考的方向。 而偵測網路化,武器長程化,自然也可以思考現有車輛的重量是否過重,自然也會朝向輕量化思考。 |
cchs 於 2004/02/20 16:49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TO flak 我倒認為網路化與輕量化比較符合其他國家的未來需求。 高科技相關的關鍵技術與核心人力並非美國能夠永久霸佔的資產,其他國家的國防(例如人口眾多的印度、中國、巴基斯坦)在摸索網路的各式各樣運用(如C4ISR方面)上,並不比英、美或歐盟國家遜色。只是被人口數量引發的質量失調所牽制,因此兵力朝輕量化發展是可行的主軸方向。 以戰車(tank)發展史來看,FCS類似英、德軍1935~41年的發展,兵力運用與作戰模式也雷同,如果南韓、日本、台灣使用完整的美軍FCS,那將對東亞局勢發展引爆新一波的經貿發展路線競爭… 相對於美軍,解放軍也朝另外一種形式的網路化(網軍)、輕量化(正規軍)與無人化(天軍)主要方向發展… 國軍在發展主軸上就顯得雜亂無章了…甚麼各式各樣模組零組件都想玩、反而遲遲沒有整體性… |
flak 於 2004/02/25 21:47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Army to Reset Into Modular Brigade-Centric Force 美國陸軍將要轉型成為以旅為標準單位,包括航空旅、後勤旅、打擊旅...等 第三步兵師與101空降師將會首先改裝。 |
cchs 於 2004/02/26 00:20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Army to Reset Into Modular Brigade-Centric Force (Source: US Army; issued Feb. 24, 2004) 美國航太防衛商業網站昨天報導美國陸軍轉變為以旅為中心的武力 http://www.defense-aerospace.com/cgi-bin/client/modele.pl?session=dae.3194120.1077716405∏=34269&modele;=release WASHINGTON --- As units return from Iraq, the Army will “reset” brigades into the fighting formations that will be needed in the future, a senior Army official said. 華盛頓(報導地區)資深美軍軍官說,陸軍將”重新建立”自伊拉克返國的旅級單位作戰組成以符合未來需要。 Under Army Chief of Staff Gen. Peter Schoomaker’s “modularity” focus area, the 33 maneuver brigades in today’s active-component Army will be reset into 43 to 48 brigades. The Army will be temporarily “plussed up” by 30,000 troops to fill the added brigades, officials said. 軍官說明在陸軍上將參謀長Peter Schoomaker’s Peter Schoomaker要求”調節”的重點區域,目前美軍33個作戰旅將調整為43~48個。陸軍將暫時增加30000名部隊以滿足新增的旅級單位的需求。 The brigades will be smaller but more lethal, officials said, including artillery and reconnaissance assets previously at the division level. Some corps assets, like aviation and artillery, will move down to the divisions. 軍官說明旅級單位規模將縮小殺傷力卻變強,包括火力、偵搜力將達到師級單位水準,部份配屬軍級的單位如航空與砲兵將改為師級單位編制。 The number of divisions will remain at 10 in the active component. 師級單位數量仍維持10個現役作戰師。 “The worst thing we could have done right now is bring on more divisions,” a senior Army official said, explaining that the Army doesn’t need more headquarters staff; it needs more maneuver elements. 軍官說明我們目前最糟糕的是造成師級單位數量增加,他解釋說陸軍不需要多餘的指揮部幕僚,而是需要更多操作元素(人力、裝備) Each of the 10 divisions will have at least four maneuver brigades (instead of three) by 2006. Then the Army will make a decision if five more maneuver brigades will be added by 2007. 2006年左右每師的組成將由原先3個旅增加成4個旅,然後陸軍將在2007年左右決定是否增加成5個旅以上。 Along with the maneuver brigades, or “units of action,” each division will also have an aviation brigade, a maintenance brigade and a “strike” brigade. For instance, a division could have two armored brigades, an infantry brigade, a Stryker Brigade Combat Team, and even a Marine Expeditionary Brigade attached, Army officials said. They said that the division headquarters will be more joint by design and have more potential for “force packaging.” 軍官說明每個作戰師依然轄有航空旅、維修旅及打擊旅,例如︰某師可能有2個裝甲旅、1個步兵旅、1個SBCT、1個陸戰隊遠征旅。 師部在聯戰潛力上將更能夠整合。 Light infantry and heavy mechanized divisions, mountain divisions and armored divisions -- all will be more similar and modular under the new plan. The seven different types of divisions today will become standardized, officials said, and be known as “units of employment.” 輕裝步兵師與重裝機械化師、山地師及裝甲師在新計劃中將會縮減,目前師的7個區分型態將成為”僱用單位”的標準化模式。 In the future, a brigade could be pulled from one division and fit right into another, a senior official said. In fact, he said a future rotation to Iraq might include brigades from five different divisions. 軍官說明未來的旅將能夠隨意地納編、解編到師,事實上,未來輪調到伊拉克的旅可能是從不同的5個師中抽出組成。 The intent is to create a modular “brigade-based” Army that is more responsive to regional combatant commanders’ needs, officials said. 也就是說,未來模組化的旅更能符合區域作戰指揮官的需求。 “War always provides you with a much harder look at formations than peace does,” the senior Army official said. 軍官說明戰爭時期總是比和平時期更能夠考驗組成是否正確。 The 3rd Infantry Division, which returned from Iraq in September, is serving as the first test bed of the modularity concept. One of its brigades will test the new structure next month at the National Training Center, Fort Irwin, Calif. 九月返國的第三步兵師將成為第一個實驗單位。下個月時它其中一個旅將在加州艾溫堡國家訓練中心測試新編組。 The 101st Airborne Division, which returned last week from Iraq, will be the next to undergo the structure change, officials have announced. 軍官說明上週返國的第101空降師將成為第二個實驗單位。 More than 200,000 Soldiers are currently on the move either deploying or redeploying from Southwest Asia. 超過200,000名士兵正從西南亞移防或部署。 “We’re taking this window of opportunity to restructure forces for where we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Combat System,” the senior Army official said. 軍官說明我們想要在FCS發展時段,把握這個改組時機的機會之窗。 “We’re doing it with the most combat-tested and combat-experienced Army we’ve ever had,” he said. “We have leaders at every level that understand the rigors of combat.” 軍官說明我們使用最具備經實戰考驗與經驗的陸軍單位,也擁有徹底了解作戰的各級指揮官、幹部。 -ends- |
flak 於 2004/03/26 11:00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NetFires計畫決標,由LM與雷斯安獲得 |
flak 於 2004/04/04 23:19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上個月的IDR介紹了美國陸軍未來的防空武力。 基本上,其防空武力的核心仍然是愛國者,但目前的愛國者飛彈部隊中,其實包含了七種飛彈型式:PAC 3、GEM ATM-1、GEM ATM-1C、GEM ATM-1T、PAC-2、距外反干擾原飛彈(第一次聽說)與原始的愛國者飛彈。每個發射單位會有五個PAC-2發射架與三個PAC-3發射架。 在2012年左右,這些愛國者會全部被MEADS系統所汰換。MEADS是美國、德國與義大利聯合發展的中程防空系統,但在前幾年已經確定使用PAC-3為飛彈,所以我一直有個疑問:那跟愛國者系統還不都是一樣?(黑金反黑金)這次的答案一樣很明顯,只是眼睛看到了,心卻沒有看到:雷達不一樣。愛國者使用的單面相列雷達使其只能防衛120度角的區域,但是MEADS使用的旋轉雷達使其能涵蓋到360度。 為了加強PAC-3的性能,發展中的MSE型使用加粗兩公分的火箭引擎,並增加了57公斤的重量。這使其能達到更高的攔截高度而接近中高度反彈道飛彈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進行更遠程的跨地平線攔截巡航飛彈。這型飛彈將使用C波段與X波段雙重資料鍵,前者接收愛國者MPQ-53雷達的指引,後者可以接受MEADS或美國JLENS飛船雷達的指引。 另一個防空系統是今年剛宣布採購的SLAMRAAM,其主要目標將會是巡航飛彈與無人飛機。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波灣戰爭中。伊拉克發射了五枚蠶式飛彈都沒有被攔截到,因此美國陸軍認為未來需要SLAMRAAM與PAC-3在短程與長程上建立雙重防空網才能有效防衛巡航飛彈的攻擊。 |
flutetseng 於 2004/04/05 01:24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我很好奇的是 MEADS 要如何跨地平線攔截巡航飛彈? |
toga 於 2004/04/05 10:39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1. JLENS飛船在天, 鳥瞰遠方高速牙突來襲之CM, 資料鏈電傳MEADS防空單位敵CM高速牙突來襲初步方位, MEADS防空單位藉此使出奧義:愛國.三式改, JLENS持續監控敵CM牙突彈道招式之變化, 並以資料鏈指引愛國.三式改產生相應的招式變化, 到了最終招式相交階段時, 愛國.三式改切換成主動心眼模式進行空手入牙突.
某國元老院大佬:”買PAC-3作啥???等個幾年, 等更好的PAC-4出來再買, 不是更明智麼??” 該大佬大概認為今年是2014年而非2004年, 其超越常人十年的進步眼光, 與不知天上人間, 今夕是何年的情操胸懷, 令在下動容..............XD
|
吱吱鼠 於 2004/04/05 11:30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3. 不過有點在下不能理解:PAC-3都看不到攔不成的方位角度來襲之CM, 為何換成SLAMRAAM出馬便能創建奇功????? 大概不是因為性能而是價格吧,買一枚PAC-3可以買三枚SLAMRAAM,而美國認為以PAC-3的高貴與少量去攔截別人低檔巡弋飛彈似乎太過奢侈。 |
flak 於 2004/04/05 23:08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FCS的120公釐導引砲彈 而美國認為以PAC-3的高貴與少量去攔截別人低檔巡弋飛彈似乎太過奢侈。 應該是部署數量的關係,SLAMRAAM可以部署得較多,較廣,彌補PAC-3用射程無法涵蓋的陰影區。 |
吱吱鼠 於 2004/04/05 23:52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應該是部署數量的關係,SLAMRAAM可以部署得較多,較廣,彌補PAC-3用射程無法涵蓋的陰影區。 那麼就是多個小圈圈(SLAMRAAM)與少數大圈圈(PAC-3)的關係。 |
吱吱鼠 於 2004/04/06 00:06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愛國者使用的單面相列雷達使其只能防衛120度角的區域,但是MEADS使用的旋轉雷達使其能涵蓋到360度。 也對,全世界能有像是台灣一樣威脅方位固定,而且又是四面環海的國家(簡直是攔截巡弋飛彈的絕佳環境)實在不多。MEADS將配置一部靈敏度極佳的超高頻搜索雷達,負責搜尋超低雷達訊號的匿蹤目標,搭配兩具解析度超高的X波段以作為火力控制,比PAC-3只依賴一具相位陣列雷達負責搜索兼射控要來得更萬無一失。 |
flak 於 2004/04/06 21:14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美國陸軍旅級化的報導 |
flak 於 2004/04/08 23:45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SBCT在伊拉克憑藉速度與安靜取得「Ghost Rider」的暱稱 |
flak 於 2004/04/09 23:01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SBCT與第10航空旅在伊拉克實驗協同作戰 美國陸軍稱JTRS通信系統為FCS 19項子系統中最重要的核心 另一個參考的新聞:英國下一代野戰無線電完成第一個旅 |
flak 於 2004/04/17 01:29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加拿大採購Stryker的突擊砲型 |
toga 於 2004/04/21 02:17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http://www.kojii.net/jdw/jdw040414.html Weapon mix to enhance French recce vehicle role フランス陸軍は、新型装輪偵察車両・EBRC (Engin Blinde a Roues de Con- |
flak 於 2004/05/07 22:34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有終結者當然也要有辣妹的雷射砲 |
toga 於 2004/09/03 01:06 | |
Re:Army Transformation,陸軍轉型 | |
http://www.defense-aerospace.com/cgi-bin/client/modele.pl?session=dae.4852559.1094142462.QTdJ-sOa9dUAACPFPh4&modele;=jdc_34 United Awarded Contract to Conduct Active Defense Analysis and Test to Counter Tank Fired KE Rounds Active Defense Systems (ADS) 目前由聯合防衛集團,Northrop Grumman Space Technology以及BAE Systems三家集團共同合作開發, 在先前(2003年五月完成)的實車裝載測試中,其已成功硬殺擊敗 RPGs,ATGMs以及由坦克炮發射的HEAT彈,而對抗頂攻武器與戰車炮APFSDS動能穿甲彈之威脅,則是其皆下來的願景目標. 該計畫的負責人聲稱: 在今年的後續測試實驗計畫中,ADS系統將更換一些新的升級元件: 一但發展成熟成功, Active Defense Systems (ADS)預定將部署於美國陸軍的 |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