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VOR  於 2004/10/26 15:04
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前欄連結

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2


NO:483_1
flak  於 2004/10/26 19:47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Hawkeye 2000 Set To Expand Fleets Eyes
這篇介紹Hawkeye 2000的新消息(相對於2002年)還蠻清楚的。
裡面提到CEC由於發展延遲,所以目前E-2只有中繼功能。而下一代的ADS-18雷達也應該沒有外掛X波段導控能力。

NO:483_2
Supp  於 2004/10/27 00:2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現階段CEC缺的是具有主動尋標頭的飛彈,畢竟中途交付與終端照明需要大量金錢加持。而中途交付,亦即中繼功能還是比較簡單的,只要能夠確保交付handshake正確,防空飛彈不會飛向伊朗民航機所在位置,剩下來的就交給主動尋標頭吧。

NO:483_3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10/27 00:2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這點應該可在十年內,隨著SM-6的開發引進解決.

NO:483_4
Supp  於 2004/10/27 00:3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其實現階段CEC更缺的是一個敵人,可以一次空投潛射上百顆反艦飛彈的可怕敵人。不過十月初期出刊的JDW Missile & Rocket期刊已經替老美想好一個了。

NO:483_5
Agent Toganator  於 2004/10/27 00:5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掐你死????

NO:483_6
RCI  於 2004/10/27 22:5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F-16的專屬網連結如下
http://www.f-16.net/
所有有關f-16的大小事物及最新消息全在那兒了!

ps如果先前已有人介紹過此網,就當複習吧^_^


NO:483_8
Luke-Skywalker  於 2004/10/29 22:5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目前1架F-16C/D Block60/62型機的單價多少美元?

NO:483_9
Luke-Skywalker  於 2004/10/30 01:4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我只知道有00lb(226.8kg)級MK-82炸彈、1000lb(453.6kg)級MK-83炸彈和AGM-65小牛反裝甲飛彈、AGM-84魚叉反艦飛彈。

請問還有其他對地攻擊的武器嗎?


NO:483_10
Luke-Skywalker  於 2004/10/30 01:4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漏字.....500lb

NO:483_11
Luke-Skywalker  於 2004/10/30 17:1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忘了講,是F-16A/B Block20使用的..........

NO:483_12
unnamed  於 2004/10/31 21:1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Hydra-70 火箭彈 沒有嗎??

NO:483_13
清潔工  於 2004/11/03 23:5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Transfer:

cc  於 2004/11/02 14:30
想請教一下目前兩岸所用戰機的地面保養時間

我很擔心目前國軍的保養能力,我有朋友在空軍作地勤,但他個性實在是個糊塗蛋,做事常出狀況。
這讓我不免心中聯想到一個疑問,不知戰機在值勤,在地面得花多少整備時間,是否禁的住長時間的戰備任務。
而對岸狀況又是如何?

--------------------------------------------------------------------------------
NO:503_1BAGA  於 2004/11/02 16:37
Re:想請教一下目前兩岸所用戰機的地面保養時間

↑來刺探軍情的啊?
糊塗蛋能在空軍作地勤?
你在開什麼玩笑

--------------------------------------------------------------------------------
NO:503_2CosmoHorizon  於 2004/11/02 20:43
Re:想請教一下目前兩岸所用戰機的地面保養時間

BAGA兄,不需要這樣吧...
在以前的討論中有很多有關於妥善率的文章,建議CC兄先爬爬文,翻翻資料庫再發問

--------------------------------------------------------------------------------
NO:503_3cc  於 2004/11/02 21:51
Re:想請教一下目前兩岸所用戰機的地面保養時間

這是確實的,他學弟更離譜,從空軍機校前幾名畢業,可以挑基地,因離家近,想去清泉崗,詳細情形如何分發我不是很清楚,但他當年國中畢業學測成績還不到150,在空軍機校又不算用功,他自己都說其實混的很,我想起自己當兵時,單位的車輛妥善率奇低,只是掩飾的好成績漂亮,我不知空軍是否也有相似問題,看看畢業士官的程度,當然我要懷疑空軍的維修能力,至於BAGA兄對空軍有深入了解,無須回答我技術問題,一句話:有沒有問題?
(個人軍職朋友作朋友當然沒話說,但對簡單如機車引擎概念都不太清楚我實在懷疑空軍保修能力)

--------------------------------------------------------------------------------
NO:503_4極光三色  於 2004/11/02 23:16
Re:想請教一下目前兩岸所用戰機的地面保養時間

沒有一位飛行官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的,每一個國家的空軍都一樣,如果您那朋友真的不行的話,那麼部隊也不會讓他擔任重要的工作的,所以也許只有提前退伍,或者是只讓他換換輪胎而已


NO:483_14
toga  於 2004/11/04 00:17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目前1架F-16C/D Block60/62型機的單價多少美元?

阿聯出資六十四億美金請洛馬替其搞定八十架Block60/62型機與相關後勤支援補保與訓練體系;如果只單論離陸成本的話,聽說是介於五千萬(4500~5500萬)美金上下的範圍


NO:483_15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04 01:1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那麼F-16 Block20剛交機給台灣時,Block40/42的售價又是多少?

NO:483_16
軍事迷阿強  於 2004/11/04 19:19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不過之前聽說F-16 BK60 不是單價要8000千萬美金ㄇ?? 日本的F-2單價好像要9000萬美金

NO:483_17
敏之  於 2004/11/05 16:4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不好意思,想請教一下各位前輩
台灣的F-16掛載AGM-84A空射型魚叉時是否能夠只依靠戰機本身的APG-66(V)2雷達偵測水面目標,
發揮出飛彈120km的最大射程呢? 需要第三者提供資料更新嗎?

謝謝


NO:483_18
臭猴子  於 2004/11/05 19:3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台灣的F-16掛載AGM-84A空射型魚叉時是否能夠只依靠戰機本身的APG-66(V)2雷達偵測水面目標,
發揮出飛彈120km的最大射程呢? 需要第三者提供資料更新嗎?

台灣戰機F-16A/BMLU BK20使用的雷達是APG-66(V)3...不是APG-66(V)2..
APG-66(V)3當然也能偵測海面,海面目標體積大,就是越容易發現,偵測範圍也就更廣,有百公里以上..

通常會攜帶魚叉飛彈的F-16一定是接到指揮中心的通知,F-16甚少可能會自己魚叉去巡邏海面..因為本身F-16的雷達搜索也有限,除非是有其他的偵測體系可以跟F-16互相連絡通知..例如E-2T,未來的紀德艦,陸上指揮中心等...也才能發揮出魚叉飛彈的射程優勢...要不然光靠本身有限的雷達也難以發揮出魚叉飛彈射程的優勢..


NO:483_19
臭猴子  於 2004/11/05 19:5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抱歉 我修正一下 是APG-66V2沒錯...

NO:483_20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05 22:4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問

那裡可以找得到擎天神、三角洲和泰坦這3種運載火箭系列的發射記錄與性能諸元?


NO:483_21
雪風  於 2004/11/05 23:3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找Google啊

擎天神就打 Atlas launch history 得到
http://home.cfl.rr.com/atlas/history_atlas.html

其他不必別人講了吧


NO:483_22
小子強強  於 2004/11/06 08:5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 [影片]海底發射F-15 可能嗎?
: [影片]海底發射F-15 可能嗎?
http://pya.cc/pyaimg/img/2003071308.wmv

各位大大來看看把 實在是太利害了 F-15從潛艦水下發射出來 是真的ㄇ??


NO:483_23
BTT  於 2004/11/08 23:2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問那天去桃園機場的時候, 突然注意到接近機場旁的路邊, 有一排像標槍的東西朝向天??
請問只是為了美觀嗎?? 還是在防空降的? 會不會是我想太多??

NO:483_24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08 23:2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該不會是ILS系統...........

NO:483_25
FAF  於 2004/11/09 18:27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各位大大來看看把 實在是太利害了 F-15從潛艦水下發射出來 是真的ㄇ??
那個噴焰是火箭的,不可能是噴射引擎........這根本只是把潛射飛彈改成F-15的圖

NO:483_26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12 22:5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看到一個名詞

什麼是Aerozine-50燃料?


NO:483_27
POLI  於 2004/11/13 21:2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教各位大大,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說老共停止了瀋飛裝配Su-27SK的生產線
原因是因為老共覺的Su-27SK不符合他的需求,無法對海作戰。想要升級為
Su-27SMK,但是老俄說沒有辦法,所以停了生產線......

但是,我記得這筆合約不就是裝配Su-27SMK(殲十一)嗎?在當時傳出消息的
時候表示會裝配200架,還說會一併將以前買的72架Su-27SK也升級到Su-27
SMK的標準,(為了怕我記憶有錯,我還去翻了舊書,全防147期94頁,與在
網上用Google找了找,都是報導瀋飛裝配的是Su-27SMK啊???)那怎麼又會變
成是Su-27SK。可否請那位大大解答一下我的疑惑,不勝感激......


NO:483_28
BWS  於 2004/11/13 22:3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什麼是Aerozine-50燃料?

應該是四氧化彈
作為推進氧化劑用,液態,可儲存性


NO:483_29
BWS  於 2004/11/13 22:39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四氧化氮

NO:483_30
BWS  於 2004/11/13 22:4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Hypergolic propellants are fuels and oxidizers which ignite spontaneously on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and require no ignition source. The easy start and restart capability of hypergolics make them ideal for spacecraft maneuvering systems. Also, since hypergolics remain liquid at normal temperatures, they do not pose the storage problems of cryogenic propellants. Hypergolics are highly toxic and must be handled with extreme care.

Hypergolic fuels commonly include hydrazine, monomethyl hydrazine (MMH) and unsymmetrical dimethyl hydrazine (UDMH). The oxidizer is typically nitrogen tetroxide (N2O4) or nitric acid (HNO3). UDMH is used in many Russian, European, and Chinese rockets while MMH is used in the orbital maneuvering system (OMS) and reaction control system (RCS) of the Space Shuttle orbiter. The Titan family of launch vehicles and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Delta use a fuel called Aerozine 50, a mixture of 50% UDMH and 50% hydrazine.

Hydrazine is also frequently used as a mono-propellant in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engines . In these engines, a liquid fuel decomposes into hot gas in the presence of a catalyst. The decomposition of hydrazine produces temperatures of about 1700 degrees F and a specific impulse of about 230 or 240 seconds


NO:483_31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13 22:4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四氧化氮=nitrogen tetroxide (N2O4)?

NO:483_32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16 01:0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問那裡可以找到美國在1957年的先鋒火箭
在首次發射失敗時的「精彩」照片

NO:483_33
VOR  於 2004/11/16 04:5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但是,我記得這筆合約不就是裝配Su-27SMK(殲十一)嗎?

不對,原始合約就是兩百架 Su-27SK。部份媒體認為組裝八十架以後會換成 SMK ,結果也沒被證實。

網上資料很多互抄,要分辨可信度。甚至連 Janes 有時都有錯誤,然後被廣泛引用。我還聽說一位作者的軍事分析被 Janes 及其他媒體引用,他經進一步研究後修正看法,寫信給其他刊物要求改正竟然沒任何回應。甚至還碰到有人在網上引用 Janes / AFM 反駮他的荒謬狀況,讓他哭笑不得。

全防跟許多雜誌一樣素質參差不齊,一樣要小心看。即使是頗有見識的作者也可能會有些太舊的文章或不小心被誤導。


NO:483_34
Disk  於 2004/11/16 23:3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vanguard

http://www.fathom.com/feature/122287/3175_5vanguard.html

http://www.gprep.org/~sjochs/vanguard%20rocket.jpg


NO:483_35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16 23:3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謝謝,找遍了原廠網站就是找不到...........

NO:483_36
黑臉  於 2004/11/17 00:2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discovery裡介紹運載火箭的相關影片裡也有這個鏡頭. ^^


NO:483_37
POLI  於 2004/11/17 03:2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謝謝VOR大的解釋....

NO:483_38
FAF  於 2004/11/17 18:1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不對,原始合約就是兩百架 Su-27SK。部份媒體認為組裝八十架以後會換成 SMK ,結果也沒被證實。
還有一種可能是型號又改了........?
小弟去查了全防以前的側衛家族和尖端的Su-27SMK專題裡面都提到中共的殲十一是Su-27SMK
但是Su-27SMK就又有兩種不同的構型
第一種是1990年左右,將Su-35的技術用來改進Su-27S,改稱Su-27SM,外銷型再加K成為Su-27SMK
改進處是新主翼和增加了發射R-77飛彈和空對面武器的能力,這就是中共的Su-27
而到了98年左右,老俄又推出了新的Su-27SM,這次是換裝了新的AL-31引擎,和全新的航電架構,甚至包括新型雷達等等.........幾乎可以肯定未來也會有外銷型
那中共的Su-27SMK現在到底叫什麼呢?說不定問題就出在這。


NO:483_39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19 00:0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我找過了許多資料,卻找不到Delta火箭的始祖(彈道飛彈)資料,而Delta真的有ICBM嗎?

NO:483_40
TTSO  於 2004/11/19 01:0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Delta的前生是Thor系列IRBM
http://www.ericweisstein.com/encyclopedias/rockets/Thor,Thor-Agena,Thor-Delta.html

NO:483_41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19 23:2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再請教,Thor系列IRBM有服役嗎?而Delta與Thor系列的關係是...............

NO:483_42
Type 45  於 2004/11/19 23:4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http://www.designation-systems.net/dusrm/m-17.html

for Thor PGM-17

http://www.designation-systems.net/dusrm/app3/b-3.html

for Delta SB-3


NO:483_43
逐波之月  於 2004/11/20 17:1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問「F/A-18E/F翼端的1和11號只能帶空對空飛彈,而且只能帶響尾蛇,試飛員表示過帶AMRAAM會有共振的問題。」是因為什麼原因?


NO:483_44
伊雲  於 2004/11/20 19:0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氣彈

NO:483_45
小老闆  於 2004/11/21 14:5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http://www.sinodefence.com/airforce/specialaircraft/awacs.asp

這裡有關於中國新空中預警機的報導跟照片


NO:483_46
TTSO  於 2004/11/21 19:5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http://movies26.enwhore.com/tank.wmv

相信我,只要推利夠,不只冰箱會飛,連坦克都會...o__O


NO:483_47
TTSO  於 2004/11/21 19:57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Thor IRBM的服役敘述可以在FAS上看到
http://www.fas.org/nuke/guide/usa/theater/thor.htm

NO:483_48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21 23:2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咦!翻遍了波音的Delta IV系列的3次發射資料,只見到Delta IV Heavy的出廠照,卻沒看到其發射鏡頭的照片,不知其升空是否延期。因我有看到2004年10月24日進行WDR的照片。


NO:483_49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21 23:5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資料網頁
http://www.boeing.com/defense-space/space/bls/d4heavy/d4h_milestones.html

NO:483_50
Luke-Skywalker  於 2004/11/24 20:5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就個人所知Titan II已經除役了,但不知Titan IV是否仍在使用,因目前NASA的火箭發射資訊,不是Atlas就是Delta。

NO:483_51
強風之子  於 2004/11/25 17:29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電漿技術運用在軍事用途上的優劣勢首先向各位大大請教的小弟問題...

1,簡單來說電漿技術的意思該如何解釋他??

2,常聽聞電漿技術運用到戰機上,那麼戰車,裝甲車,軍艦等..是否也可使用相關的電漿技術?

3,電漿技術,只能使用在匿蹤方面的效果而已ㄇ?...還是有其他優點可用運到軍事技術上??

4,目前世界各國,例如美,俄,英,法,中國甚至台灣都有相關發展研究電漿技術想運用到軍事上的領域,請問上述這些國家目前電漿技術的發展進度是??

最想問的是台灣電漿技術的發展?請大大們解惑謝謝


NO:483_52
POLI  於 2004/11/25 23:4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再向FAF大、VOR大及其他大大討教:

這個新聞來自俄羅斯媒體的報導,中國的媒體轉載,台灣的部份媒體
也有報導此事。
蕃薯藤新聞的報導

其中談到中國不願意繼續生產的原因,在於現在瀋飛所組裝的殲十一
並沒有對海攻擊能力。而據我所查到的資料,不管是共青城(KnAAPO)
當初殺出來搶走庫爾茨克訂單的Su-27SMK或前不久俄羅在珠海航空展
大力促銷的新版Su-27SM/(SMK?)都有對海攻擊的能力。這樣的話中國
的殲十一若真是Su-27SMK的其中一款,那中國為什麼又以沒有對海攻
擊的能力而停止瀋飛的生產線?

另外中國最初購買的Su-27SK並沒有發射R-77的能力,當初傳出這筆合
約的時候還包括把先前購買的72架Su-27SK提升到Su-27SMK的水平,使
其能具備發射R-77的能力。那現在傳出的這樣的消息,中國瀋飛生產
的殲十一是有能力發射R-77嗎??

小弟疑惑中......


NO:483_53
FAF  於 2004/11/26 13:29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稱大大不敢,小弟也只是看雜誌的並非專家......
目前情況比較像VOR大說的可能是報導錯誤,Su-27型號之多連專家都有可能搞錯。
再加上合約簽訂後生變的也不在少數。
第一個問題可能是因為就算是Su-27SMK,畢竟用的N-001雷達對空對地可能都受限,比起專職的Su-30MK2來的差
第二個問題就很不確定,雖然Su-27SMK理論上能發射R-77,但中共的殲11是否有介面不確定,而中共的演習中似乎也都只有Su-30MK2掛載R-77的消息。
但應該可以確定,即便殲11現在不能掛R-77,未來也一定會提升。

NO:483_54
flak  於 2004/11/26 13:4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中國買的Su-27是SK,殲11也是SK。只有全防當年的文章證明SMK的存在,其他的消息來源都沒有這麼說。所以硬要以全防的文章為依據,自然找不到其他佐證。因為大家都說是SK。

中國可發射R-77的是Su-30MKK,佐證:美國同意運交AMRAAM是MKK交貨後的事。

30MKK的特別改良項目就是以N001改良型控制Kh-31反艦飛彈的發射,相對於中國目前的「27」無反艦能力的描述,可以確認中國目前的Su-27或J-11皆為N-001早期型,沒有R-77發射能力也是相當合理。

SM是俄羅斯本土使用的改良型,跟中國一點關係都沒有(除了其航電為Su-30MKK升級版以外)


NO:483_55
FAF  於 2004/11/29 18:1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中國買的Su-27是SK,殲11也是SK。只有全防當年的文章證明SMK的存在,其他的消息來源都沒有這麼
>說
可是flak大,有趣的是連兵器戰術圖解和尖端(作者同一人)都說一開始買的是SK,老共生產的殲11是SMK,但很明顯能射R-77的只有Su-30........
那麼到底是老共買的本來就是SK,還是是縮水的SMK?

NO:483_56
flak  於 2004/11/29 18:3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可是flak大,有趣的是連兵器戰術圖解和尖端(作者同一人)都說一開始買的是SK
這期AFM仍然特別說是SK。所以在英文軍事刊物上,這點是非常一致的。而台灣的雜誌卻或多或少都受到當年全防那篇刊物的影響。

NO:483_57
FAF  於 2004/12/01 20:07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多謝flak大了,那老共這些SK有說未來會升級成SMK嗎?

NO:483_58
flak  於 2004/12/01 20:4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多謝flak大了,那老共這些SK有說未來會升級成SMK嗎?
未來的事,誰都說不準。
但俄羅斯向來是「鋁很便宜」的信徒,通常是順便賣新的機體而不會就舊機體改良的。

NO:483_59
逐波之月  於 2004/12/01 23:0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而台灣的雜誌卻或多或少都受到當年全防那篇刊物的影響。
-----------
我也以為生產線會改成SMK
難怪訂雜誌的人越來越少

NO:483_60
Luke-Skywalker  於 2004/12/01 23:09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就是那本被奉為蘇霍戰機標準參考書的.........
可見這是有傳染性的
尤其是對專精於俄系戰機的業餘研究者而言

NO:483_61
吱吱鼠  於 2004/12/01 23:1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多謝flak大了,那老共這些SK有說未來會升級成SMK嗎?

如果只是升級SK到SMK而非改成SKM,那就沒什麼好怕的。
不過,就算升級到SKM,也不是那麼令人憂心就是了。

中國現有的SK還是只能發射R-27系列,而不能發射R-77。而其指針儀表航電系統就更不用說了:怎一個爛字了得。
也就是說,全防害我們莫名其妙擔心了好幾年。
現在中國能發射R-77的蘇凱系列只有SU-30MKK/MKK2,而其數量尚未達到構成明顯威脅的地步,所以台灣空軍並不急著買更多AIM-120C給F-16機群用。


NO:483_62
flak  於 2004/12/02 09:4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現在中國能發射R-77的蘇凱系列只有SU-30MKK/MKK2,而其數量尚未達到構成明顯威脅的地步,所以台灣空軍並不急著買更多AIM-120C給F-16機群用。
也不能這樣說,因為中國也發現了其Su-27SK+J-11實在只是比J-8好吃一點的雞肋,所以這幾批買下來,其海軍與空軍的Su-30MKK(J-13)加起來已達百架之譜,跟Su-27SK+J-11的總數差不多了。

可以想見的是,當中國空軍停止了Su-27SK+J-11的引進後,未來應該會朝真正具有先進中程飛彈發射能力的J-13水準繼續增購下去。而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那批Su-27SK+J-11是可以當作廢鐵不要的。

我們的確白擔心了好幾年,不過現在開始真的需要擔心了(最近一直在考慮要不要寫2010年版的台海空優誰屬XD)。


NO:483_63
FAF  於 2004/12/02 19:5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如果只是升級SK到SMK而非改成SKM,那就沒什麼好怕的。
請教前輩SKM是..?在下沒聽過這項編號?指的是老俄空軍自己要用的新版SMK嗎?

NO:483_64
吱吱鼠  於 2004/12/02 22:2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教前輩SKM是..?在下沒聽過這項編號?指的是老俄空軍自己要用的新版SMK嗎?

不是SMK,而是今年航展新的型號。
與SMK相較,SKM具有更強的雷達(新型多模式平面陣列雷達)與航電(單座有三個彩色LCD型MFD螢幕,兩大一小,號稱是四代+等級)加上完整的資料鏈系統(俄國版的LINK-16),同時保有與SK相當的機動能力(SMK機動能力反而不如SK)。堪稱是目前SU-30MKK系列之外,性能與台灣二代機最為接近也最具威脅的機種。

不過俄國空軍自己都不屑用SMK,未來外銷主力將是SKM。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消息指出蘇凱系列的IRST系統,在尾追狀態開AB的敵機的探測距離為90公里左右。
不過中國既然要大量引進SU-30MKK系列,資料鏈系統應該也會順便帶去,到時候就真的是兩國各憑本事了。


NO:483_65
dd  於 2004/12/03 11:4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教各位網上的前輩
我曾在各種軍事雜誌上看到
有的國家預警機上面是大圓盤(不好意思 我不知那是啥 不敢亂講)
但有的改成長條狀的 就在機身上方(抱歉 網上找不到照片)
很特別
這種機型真的有國家在用嗎
還有我記得上面是寫Ericsson
這方面的技術是否也都是手機大廠在發展的呢
有哪幾廠的技術較不錯呢

NO:483_66
zhuhaihangzhan  於 2004/12/03 12:1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http://mil.qianlong.com/4919/2004/12/01/[email protected]

蘇霍伊總師:中國專家實現了我的很多理想(圖)

--------------------------------------------------------------------------------

http://www.qianlong.com/  2004-12-01 09:00:34

一架為中國制造的SU-27戰斗機剛剛出廠

  千龍網北京12月1日訊 蘇-27戰機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的經典之作。今年航展期間,
記者對蘇霍伊設計局總設計師柯內舍夫先生進行了專訪,他說,在中國生產的蘇-27正在順利進行升級換代。

蘇-27升級方案中國選

  柯內舍夫說,中俄雙方正在對中國國內的蘇-27進行升級改造,以提高它的技術水平,確保戰機精確打擊空中與地面目標的作戰能力,為此,俄方提出了一系列的升級方案。目前,一部分蘇-27的升級工作已經完成,另一部分正在繼續。從外表來看,改造前后的戰機一模一樣,其實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而使蘇-27變成當今最先進的飛機。


柯內舍夫

  柯內舍夫說,俄中兩國在蘇-27生產方面的合作非常成功。雙方每年舉行兩次協調會議,雖然在會議上提出的問題不少,但這些問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如果說原來需要6天來解決,現在3天之內就能完成。

  讓柯內舍夫感到非常驚奇的是,中國專家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了蘇-27復雜的生產技術。俄方最初生產這款戰機時,碰到過許多問題,花費了許多時間。他們預測,中國在生產蘇-27時,也同樣會遇到很多困難。柯內舍夫說:“我們感到非常慶幸的是,我們想錯了。中方專家不僅掌握了生產技術,而且提出不少改進建議。沈飛和許多機載設備廠家的專家與員工,做得非常出色。我的很多理想在中國落實了。我看到,在中國的天空,中國生產出來的蘇-27戰機在飛翔。這使我非常感動。”

  空軍使用的戰機,只是航空工業部門交付的產品。一個國家空中力量的強弱,取決于航空工業能夠向空軍提供什么產品。航空工業內有這么一句話:如果一個國家能夠生產出好戰機,這個國家就能做好一切。目前,中國就是這么一個國家。中國已經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專家,掌握了現代戰機的生產,并成功地開始研制新的航空技術。

  柯內舍夫說:“我認為,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將能夠培養出航空專家,他們的名字也會在世界響亮,他們研制生產出來的戰機,能夠在世界占有領先的地位。我相信,中國完全有這個能力。我非常希望我能活到那一天,可以親眼看到這一幕。”


中國空軍的SU-30機隊

總設計師并不具體畫圖紙

  作為蘇霍伊局的總設計師,在戰機設計上都做了哪些工作呢?這個問題讓柯內舍夫很撓頭。他非常為難,想了半天才說:“這真是無法回答的問題。”

  他告訴記者,在蘇-27戰機的設計上,他并沒有畫出具體的圖紙。但作為總設計師,他的主要任務,一是設立一只能夠完成這個重大任務的專家隊伍,二是要找到最合適的機載設備合作伙伴。總設計師要看得遠,想得細,頭腦里應該對戰機的性能、形狀等有明確的概念,保證給專家下達正確的指令和任務,讓專家們慢慢地理解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一起完成戰機設計任務。他說:“在俄羅斯,大家都知道,是總師研制了戰機。”

談到蘇-27的外形時,
很多人都認為,它像一只巨大的鷹。這個外形當時是怎么設計出來的呢?這位總設計師說,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長得非常漂亮,可是戰機卻不是這樣。在剛開始的時候,主要是從技術角度來設計戰機的形狀。戰機不以外形取勝,而是以性能取勝。但外形與性能要統一起來,就要受制于大自然的規律。在大自然億萬來年的進化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飛行與攻擊能力特別強的鳥,鷹就是其中之一。設計戰機形狀的道路,與大自然進化出鷹的道路非常相似,是億萬次試驗的結果。他告訴記者:“我當時并沒有想到要去模仿鷹的外形,結果戰機像一只巨大的鷹。現在看來,不僅外形,而且內存氣質,蘇-27與鷹都非常相似。”


中國空軍SU-27戰斗機翱翔藍天

俄第五代戰機要后來居上

  美國正在大力研制第五代戰機,以主宰未來天空。第五代戰機最大特點在于具備強大的信息系統。飛行員能從地面、空中、衛星獲得信息,對周圍的作戰情況了如指掌。戰機迅速處理這些信息,并將結果告訴飛行員,讓飛行員在極短的時間里做出攻擊與否的決定。

  美國第五代戰機研制早已啟動。但俄羅斯第五代戰機的情況如何呢?這位總設計師說,目前已經進入圖紙設計階段。但他對俄羅斯第五代戰機信心十足。記者問到,俄羅斯第五代戰機研制比美國晚了多少?這位老人很不理解。他當時很客氣地反問一句:“你指的是什么?事實上,我們現在不是很著急,我們覺得也不用很著急。在美國F-15生產出來以后,我們覺得這個戰機很不錯,10年以后,我們生產出了蘇-27,能夠對付美國的戰機。目前,在第五代戰機的研制上,并不是爭分奪秒、時不我待的樣子,根本不是這種情況。從技術角度來看,不能說俄羅斯落后了。美國能做到的,我們也同樣能夠做到,只是研制和試驗需要占用10年左右的時間。”

  俄羅斯第五代戰機研制費用預計需要30億美元。柯內舍夫說,這不是哪一個國家能夠承擔起的。俄方目前正在積極邀請中國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中國是否參與,不是取決于俄羅斯,而是取決于中國。


中國空軍的SU-27機隊

非常喜歡中國

  在莫斯科郊區,柯內舍夫有一幢別墅。他在那里種菜、養花和種樹,每年都能收獲很多蘋果和梨子。小孫子與他住在一起,讓他不時能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在俄羅斯式的田園生活中,柯內舍夫卻已經喜歡上了中國的朋友、綠茶、餐館和風景。

  柯內舍夫多次來到中國,每到一地都會受到熱烈的歡迎,結交一批中國的新朋友。中國成為他戰機設計事業與老年生活的又一個頂峰。他說:“我感到特別驕傲的是,我有許多中國朋友和同事,我可以跟他們交往。這實在是件美不勝收的事。在莫斯科,我只喝中國的綠茶,早已不喝我們的紅茶了。我也早已習慣中國口味的飯菜了。不管是在西歐還是在美國,我總是找中國館子吃飯。那里價格不貴,品種豐富,感覺非常好。”

  當記者問柯內舍夫到過中國哪些地方時,他非常開心地笑著說:“你最好問問,中國還有哪些地方我沒有到過。中國的東南西北我都到過。惟一沒有到過的地方就是西藏拉薩,我特別希望能夠有機會到拉薩看看。我聽朋友說,那里的風景非常美,我還專門看了很多介紹佛教方面的書,也看了那里的照片,真希望能有機會去親眼目睹一次。”


NO:483_67
zhuhaihangzhan  於 2004/12/03 12:3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 中國也發現了其Su-27SK+J-11實在只是比J-8好吃一點的雞肋
十五期間11的B階段計劃必須完成。11B超乎很多人的想象,停止進口27的組件也是因為11B完成了
(包括初步的試飛定型)。大陸對11B非常自信。老版本的Su27Sk已經逐步開始中期改進。
Su27SK有一部分一開始就裝備的是NO01VE版。具備R77的發射能力

> 可以想見的是,當中國空軍停止了Su-27SK+J-11的引進後
11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計劃除了A、B計劃之外,還會有其他延續。
11作為大陸空軍未來15-20年的主戰裝備之一。裝備量恐不下千架。

> 而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那批Su-27SK+J-11是可以當作廢鐵不要的。
所言極是,大陸目前的精兵計劃。是考慮用廢掉頭幾批Su27/11的。

> 最近一直在考慮要不要寫2010年版的臺海空優誰屬XD
不用考慮了,等2010年,大陸幾百架11B在沿海一字排開準備作戰的時候。日本+臺灣都扛不住。
沈飛一直被軍隊控制11的產量,原因有2,軍隊對俄的東西不完全放心,無論是戰略上還是技術上。
另外就是,控制低性能的Su27的整體比重,所以11B完成之后。產量將會倍增


NO:483_68
Luke-Skywalker  於 2004/12/03 12:4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教各位網上的前輩
我曾在各種軍事雜誌上看到
有的國家預警機上面是大圓盤(不好意思 我不知那是啥 不敢亂講)
但有的改成長條狀的 就在機身上方(抱歉 網上找不到照片)
很特別
這種機型真的有國家在用嗎

澳洲空軍已採購使用此種雷達的B737-800型預警機


NO:483_70
zhuhaihangzhan  於 2004/12/03 12:5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小弟轉貼一些大陸相關的航空軍事資訊。
主要原因是看到一些評論,似乎和我們(大陸人)獲得事實有些出入
所以希望豐富一下資訊的來源,以供你們評估
來源
http://www.armysky.com/bbs/dispbbs.asp?boardID=6&ID;=132260&page;=1
(建議一看)

為殲-7戰機擦亮眼睛--中國「神鷹」-80雷達(圖)


SY-80型雷達及控制台

千龍特稿:珠海航展舉辦了5屆,

  相對國內廠家龐大的展出陣容,展出的機載火控雷達產品卻一直都是國外廠家的天下,國內在機載火控雷達產品上一直都是空白。除了首屆航展那僅有的機載火控雷達產品的宣傳資料和歷屆航展的一些雷達元器件產品,基本沒有雷達整機出現,讓大家幾乎忽略了國產雷達的存在。相對
俄羅斯的各種雷達產品大張旗鼓的宣傳,以及國外雷達裝備國產戰機的消息,似乎讓大家感覺國產戰機裝備使用國外雷達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本屆航展由於種種原因,國內廠商參展的規模都比往屆小,但在雷達方面卻讓我們這些參加了數屆航展的人有了個意外驚喜。

  在本屆航展上,新成立的中國一航雷達與電子設備研究所拿出了一台機載火控雷達的實物,這個罕有的舉動讓我們感到非常意外。據介紹,這台型號為SY-80(神鷹-80)的機載火控雷達為小型雷達,跟首屆航展公開的JL10A雷達都屬於神鷹系列雷達,主要用於裝備J-7這種輕型戰鬥機。這種新型雷達已經成功裝備在國產J-7戰鬥機上。

  SY-80火控雷達是一部X波段、中等脈衝重複頻率脈衝多普勒體制的火控雷達。相對上一代的單脈衝火控雷達,脈衝多普勒雷達能夠全天候、全高度條件下對空中目標進行搜索和跟蹤,尤其解決了以往單脈衝雷達難以下視搜索空中目標的難題。該雷達還具有對地面目標精確測距的能力,配合控制機載武器的發射和投放。並具有頻率捷變和多種抗干擾能力以及自動檢測功能。

  技術參數:

  全機重量:≤60kg

  體積:<0.04m3

  使用高度:0~18000m

  搜索和跟蹤範圍:±30°

  探測距離:30km

  單目標跟蹤距離:26km

  跟蹤角精度:6mrad

  MTBF:100Hrs

  隨著中國空軍的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陸續裝備了具有現代化水平的三代戰機,作戰能力大大提高,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J7作為主力戰機仍然裝備了相當的數量。早期的J-7飛機由於沒有裝備雷達,因此只有晝間目視作戰能力,這種缺乏全天候的作戰能力,難以適應現代空戰的要求。早在80年代,我國已經意識到飛機裝備火控雷達的必要性,因此參考MIG-21MF設計出J-7III,首次在J-7上安裝了火控雷達,安裝了JL7雷達的J-7III初步具備了全天候作戰能力。由於我國的機載雷達水平的限制,JL7雷達沒有採用當時發達國家普遍使用的脈衝多普勒體制,仍然使用較為落後的單脈衝體制雷達。這種雷達體積大,重量大,造成J-7必須作出較大的改動才能裝下性能落後的雷達,J-7III在氣動性能上作出了較大的犧牲,機動性比J-7II有所下降,而且因雷達體制的局限,JL7雷達沒有下視能力,無法發現低空飛行的目標,作戰性能大打折扣。因此在以後開發的J-7E也沒有繼續安裝JL7火控雷達,而是在出口的J-7MG上選用了意大利或英國馬可尼的雷達。

  SY-80雷達的開發使J-7具有了真正的全天候作戰能力,雖然J-7系列飛機只是較為落後的飛機,但安裝較為先進的電子設備後,仍然能夠充當要地防空和截擊的任務。SY-80體積和重量相對於上一代的JL7雷達有了質的提高。使J-7E在氣動佈局不做變化的情況下就能安裝,只有不到60kg重量甚至比以前J-7H的機頭配重還輕,可以說對飛機性能幾乎沒有影響。SY80雷達功率不大,因此,它不需要複雜的環控系統,只需要較少的進風量即可滿足風冷散熱要求,這樣就不需要對飛機的環控系統進行改動。SY-80雷達不需要配置專門的顯示設備,雷達的功能顯示都可以直接顯示在飛機的平顯上,簡化了座艙設備,而且觀看更為方便,沒有改變飛行員的觀察習慣,訓練改裝更加容易。而且雷達的應用使具有離軸攻擊能力的空空導彈增加了雷達隨動瞄準方式,通過雷達隨動,也可以實現導彈離軸發射,大大增強了導彈在複雜環境下的作戰能力。良好的下視性能使J-7具有對付低空目標能力,充分發揮J-7的國土防空和截擊的性能。

  SY-80雷達作為「神鷹」系列產品,在設計上參考了國外同類雷達的設計經驗,也繼承了「飛豹」飛機上「神鷹」雷達的成功技術,跟國外同類機載雷達相比,其性能相當,而且在某些性能上還要超出。除了在可靠性能比英國馬克尼公司的SSR雷達略低,其他性能均超過。如探測距離超過SSR雷達的26km,搜索距離也比SSR的20km遠了6km,測角精度亦比SSR的10mrad高得多。據介紹,SY-80雷達性能也比J7PG裝備的GRIFO7/PG/MKII為高。

  可以說,SY-80雷達確實針對J-7飛機的使用下了不少功夫。因此,在對飛機不做大的改動的情況下,就可以安裝使用,改裝簡單、成本低,很適合大規模的裝備,而且沒有犧牲J-7E優異的近距格鬥性能。

  MIG-21系列飛機在很多國家還大量裝備,因此,很多國家都在謀求進行飛機的現代化改進。俄羅斯和以色列都推出了性能提高方案。其中又以俄羅斯的改進方案最為突出。由於俄羅斯的改進方案掛裝了R77空空導彈,使飛機具有了較強的中距空戰能力,具備了跟第3代戰機較量的能力。但筆者認為這個方案並不實際。因為為了使MIG-21具有發射R77的能力,雷達電子進行了徹底的更換,飛機改動量巨大,而且花費高昂,改進的費用甚至超過了原來飛機的購買價格。花費如此巨大的代價去改進一架舊飛機,似乎並不值得。因此,這個改進方案除了印度之外,其他國家都沒有表示出興趣。而且由於資金的原因,印度在改進MIG-21計劃上也沒有實質進展,購買一架中等性能的新飛機都比這種改進來得划算。但如果花費不大的代價,做很小的改動就能提高MIG-21的全天候作戰能力,這對於一些資金緊張的國家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且,這種雷達還非常適合改進美制的F-5這個級別的輕型戰機。因此,筆者認為,SY80雷達是能夠在輕型戰鬥機市場改裝上佔有一席之地的

http://www.armysky.com/bbs/dispbbs.asp?boardID=6&ID;=131271&page;=1

環球時報消息-意大利推銷武裝直升機 最新機型拿到中國(附圖)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珠海航展上,A129國際型武裝直升機的模型

在珠海國際航展上,歐洲一些知名直升機生產廠商紛紛設立展臺,這其中,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格外引人注目。

  A129國際型具備全方位打擊能力

  在珠海航展的大廳里,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首次展示了最新款的A129國際型武裝直升機。盡管展出的僅是一架模型,但依然引來眾多人駐足觀看和拍照。記者看到,這架直升機模型機身呈墨綠色,機頭下端裝有一座可以旋轉的小型航炮炮塔。現場專家介紹說,控制炮塔旋轉的開關就在飛行員的頭盔里,當飛行員轉頭搜索目標時,炮塔也會隨之做相應的轉動,當駕駛員看到目標時,航炮也就瞄準了目標。這就極大地提高了直升機的攻擊能力。同時這種直升機還可攜帶4枚導彈及多枚火箭彈。這位專家說,原來A129“貓鼬”直升機主要用于打擊地面坦克等目標,這款近年才推出的A129國際型,不僅具備強大的地面打擊能力,而且具備打擊空中和海上目標的能力,是一架全能型、全天候作戰的武裝直升機。美國“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重達10噸,而這款直升機才5噸重,有5片槳葉,具有更加靈活的機動能力。A129國際型能夠同時鎖定和攻擊10個目標。在空中預警機的支持下,它可以有效地對目標進行伏擊并迅速撤離。該機卓越的性能還表現在,飛行5000個小時以后才需要進行大修,這讓很多直升機只能望其項背。

  直升機生產領域的龍頭企業

  阿古斯特公司一直是全球直升機行業的龍頭企業,到2003年底,公司所接到的訂單已達62億歐元。據公司有關人士介紹,目前生產的全是新一代直升機,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是,公司現在能按“需”生產,為用戶提供直升機平臺,用戶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根據不同的需求加裝相應的設備,而以往則是直升機公司生產出成品后讓用戶去選擇。

  阿古斯特公司在中國的總代理霍文斕小姐告訴記者,阿古斯特公司生產全系列直升機,既有2.5噸的輕型機,也有15噸級的三發EH101多用途直升機。EH101直升機的安全性與航程非常令人滿意,目前已入圍美國總統直升機座機的候選名單,并有望最終奪標。

  阿古斯特公司有一半產品是軍用直升機。公司的銷售工程師介紹說,他們提供的武裝直升機型號包括A119、A109輕型武裝直升機、A129國際型、超山貓300及EH101等,公司擁有廣泛的軍事客戶。

  意對解除對華武器禁售很積極

  與A129模型一同出現在航展現場的還有一批意大利高官,包括意大利國防部副部長和意大利工業部國防裝備局的有關負責人。他們來珠海并不僅是看航展,而是參加11月2日阿古斯特公司與江西昌河航空公司合作的簽字儀式。根據協議,阿古斯特公司把A109E直升機的生產全部轉移到中國,在中國建立該型號直升機的總裝生產線。

  A109E直升機是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輕型雙發直升機,飛行速度、抗風能力都是同類機型中最強的。該機還是世界上最暢銷的輕型雙發直升機,到目前為止已銷售450多架。霍文斕說,將A109E生產線搬到中國,充分體現了阿古斯特公司與中國合作的真誠愿望。公司銷售經理安迪告訴記者,阿古斯特公司準備把自己的產品銷往全球各地,產品中包括軍用直升機。目前,阿古斯特的軍用直升機還沒有銷售到中國。意大利有關人士對記者明確表示,意中兩國政治關系一直非常穩定,這就為兩國合作奠定了穩定的基礎。目前,意大利正在積極推動解除對中國武器禁售。意大利政府與軍方人士出現在珠海航展的簽字儀式上,就是一個有力的說明。

  “我們將不理會美國”

  談及意大利如何看待美國阻撓歐洲取消對華軍售禁令時,展臺現場的意大利技術專家對記者說,1989年以后,歐盟對中國實行武器禁售。武器禁售15年來,美國對包括臺灣在內的很多國家和地區出口武器,成為世界第一號軍火出口大國。而歐盟因為武器出口地范圍受限,失去中國市場已長達15年,武器禁售已成了制約歐洲軍火工業發展的緊箍咒。

  一位意大利工程師對記者明確表示,在意大利軍用直升機上,許多電子設備是美國公司制造的,我們現在當然要考慮美國的有關政策。一旦出現轉機,如果美國繼續嚴格限制對中國的出口,我們可以不用美國的產品,改用歐洲的設備。對意大利來說,美國不是問題,我們將不理會美國的限制。阿古斯特公司中國總代理霍文斕說,阿古斯特的未來發展需要中國市場,我們要在中國扎下根。


NO:483_71
zhuhaihangzhan  於 2004/12/03 13:0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http://mil.qianlong.com/4919/2004/11/10/[email protected]

換裝新型雷達可反艦 殲8IIM戰機全新亮相(圖)

--------------------------------------------------------------------------------

http://www.qianlong.com/   2004-11-10 15:00:08

殲8IIM戰斗機地面姿態,注意其攜帶了PL-8、R-27和PL-5三種空空導彈

  千龍網北京11月10日訊(記者 宋大昭) 在剛剛過去的第五屆珠海航展中,
國產飛機、尤其是軍用飛機大多以模型或者宣傳資料的方式進行展出,因此觀眾們均表示不太過癮。不過,即使是在這些模型和資料中,也蘊含著一些新意,熟悉航空的朋友們可以從中發掘出一些中國航空的新動態和新進展。

  殲8IIM是大家熟悉的老型號了,這種飛機是沈飛集團在殲8II戰斗機基礎上專門為出口開發的一種飛機,推出多年來卻并沒有實際的采購項目。本次航展中網友們在中航1集團散發的殲8IIM宣傳資料中卻看到了一些與過去不同的東西,這表明殲8IIM飛機已經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作了進一步的改進,在作戰能力上更進了一步。


ZHUK-8II雷達

  首先,殲8IIM飛機的雷達作了重大改進。雷達是戰斗機的大腦,對于一架現代戰斗機而言,雷達火控系統的重要性已經不亞于飛機本身的飛行性能,它決定了一架飛機能否先敵發現、先敵開火、完成多種任務。殲8IIM戰斗機剛推出時,使用的是俄羅斯的“甲蟲”ZHUK-8II雷達,該型雷達是俄羅斯法佐特隆(PHAZOTRON)聯合集團專門為殲8IIM開發的一種脈沖多普勒雷達,其探測范圍為:前半球70公里,后半球40公里,具備上視/下視能力。ZHUK-8II雷達可實現同時跟蹤10個目標、打擊其中最具威脅性的2個目標的能力,空戰狀態下具備垂直搜索模式。該雷達可制導多種空空導彈和空地武器。殲8IIM裝備ZHUK-8II雷達后可攜帶俄羅斯R-27半主動制導空空導彈。

  而本次宣傳資料上表明殲8IIM戰斗機已經換裝國產新型號雷達。據資料顯示,該型雷達探測范圍上視大于75km,下視大于45km(對3平方米目標),其探測范圍已經大于ZHUK-8II雷達;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雷達強調了對地功能和對海功能,這是ZHUK-8II雷達所不具備的。從技術參數和工作模式等方面看,殲8IIM的新雷達更加接近于西方的雷達,且非常突出戰斗機的多用途能力,在安裝了相應的火控設備后,殲8IIM戰斗機將能夠執行多種氣候條件下的對地攻擊能力和強大的反艦能力。(具體參數請參照相關資料)

  其次,殲8IIM戰斗機擴展了武器使用范圍。在中航一集團的展臺上,殲8IIM飛機的翼下攜帶了兩枚中距攔射導彈、兩枚近距離格斗導彈,還十分醒目地掛了2枚反艦導彈。殲8IIM飛機一直作為一種以制空為主的戰斗機來宣傳,而此次則變身為多用途戰斗機,增加反艦能力也在國際市場上增強了競爭能力。雖然現在國際上能攜帶反艦導彈的飛機種類不少,但是空艦導彈卻由于一些政治原因而不容易買到。中國此次航展上展出的C-802、C-701和FL-7、FL-10系列導彈均可發展出空艦彈型號,配合以殲8IIM戰斗機,勢必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一定的競爭能力。

相關資料:

  F-8IIM型飛機是中國一航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研制的多用途、超音速、全天候戰斗機。按照用戶需求,
F-8IIM型飛機配備了功能齊全、性能優異的脈沖多普勒火控雷達,能對空中多個目標進行精確定位和跟蹤,可制導中程攔射導彈和發射后不管導彈,實現單目標或雙目標攻擊;并具有精確對地、對海攻擊能力,可制導空對艦導彈、激光制導炸彈等多種威力強大的武器,有效地提高了飛機的綜合作戰能力。

  飛機配備有:

  .兩臺W13B渦輪噴氣發動機;

  .兩臺容量各為15KVA的交流發電機;

  .綜合火控系統,并具有全球定位/慣性(GPS/INS)組合導航功能和敵我識別功能;

  .綜合電子對抗系統;

  .自動駕駛儀,具有航向和姿態穩定、改平、低高度拉起及增穩功能。

  幾何尺寸與性能數據

  機長:21.389m 最大使用M數:2.2

  翼展:9.344m 正常起飛重量:15288kg

  機高:5.410m 最大起飛重量:18879kg

  機翼面積:42.2m2 正常載油量:4200kg

  飛機空重:10371kg 發動機靜推力:2X68.67KN

  升限:18km

  爬升率:(H=1km,M=0.9) 224m/s

  (H=5km,M=0.9)160m/s

  定常盤旋過載:(H=1km,M=0.9) 6.9g

  (H=5km,M=0.9) 4.7g

  水平加速時間:(H=1km,M=0.7∼1.0) 21s

  (H=5km,M=O.6∼1.25) 55s

  最大航程:1900km

  作戰半徑:800km

  離地速度:(加力狀態) 330km/h

  離地速度:(加力狀態) 330km/h

  接地速度 300km/h

  著陸滑跑距離:(放阻力傘、剎車) 900m


殲8IIM飛機三視圖

  先進的火控系統

  以平顯火控系統為核心的綜合火控系統通過MIL-STD-1553B數據總線和MIL-STD-1760a武器總線等進行信息傳遞,能可靠地完成自主/輔助導航,空中攔截和格斗,空對地攻擊,集中控制與綜合顯示,系統綜合管理等基本任務。

  威力強大的武器配備

  前機身下方配有23-3型雙管火炮一門,備彈200發。全機7個外掛點可配掛以下主戰武器:
  紅外格斗彈;中距攔射彈;發射后不管彈;空對艦導彈;火箭彈;各種航空炸彈,包括激光制導炸彈等。


新型雷達

  多功能脈沖多普勒火控雷達

  F-8IIM型飛機配備了先進的多功能X波段、全波形機載脈沖多普勒火控雷達。該雷達空空探測距離(?=3m2)為;上視大于75km,下視大于45km;空海探測距離(?=50m2)為:海1方式大于100km,海2方式大于80km;單目標跟蹤距離不小于探測距離的80%;邊搜索邊跟蹤功能可同時探測跟蹤不少于10個目標,配合火控系統完成多目標攻擊。該雷達可制導多種導彈及其它精確制導武器。雷達的設計可以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

  空/空狀態

1)速度搜索(VS)
2)邊搜索邊測距(RWS)
3)邊搜索邊跟蹤(TWS)
4)單目標跟蹤(STT)
5)空戰格斗(ACM)
i)平顯視場(HA)
ii)垂直搜索(VA)
iii)瞄準線(BS)
iV)可偏移搜索(SA)

  空/地狀態

1)真波束地圖測繪(RBM)
2)地圖擴展(EXP)
3)地圖凍結(FRZ)
4)多普勒波束銳化(DBS)
5)地面動目標指示(GMTI)
6)空地測距(AGR)

  空/海狀態

1)海1(SEA1)
2)海2(SEA2)
3)海面單目標跟蹤(SSTT)

  輔助導航

1)信標(BCN)
2)氣象(WX)
  具有簡單氣象功能,以視頻形式顯示給飛行員。

  機內自檢測

1)加電BIT
2)周期BIT
3)啟動BIT

  敵我識別功能

雷達與敵我識別詢問應答機兼容工作,在空空、空面的搜索與跟蹤狀態均能迸行敵我識別。

  制導功能

可以制導多種導彈以及其它精密制導武器。

  先進的綜合航空電子設備

  F-8IIM飛機配備有先進的通訊導航和電子對抗系統。
  全方位威脅告警
  對敵雷達(包括PD雷達)實施后向有源雜波干擾。
  投放稍后條干擾彈和紅外曳光彈
  記錄威脅雷達的數據
  敵我識別
  無線電通訊
  數傳/導航

  可靠的動力裝置

  F-8IIM飛機的兩臺WP13B型渦輪噴氣發動機為飛機提供強勁動力,飛機推重比達到0.94,為快速執行任務提供保證,為空戰格斗提供高機動性能。

  發動機靜推力(地面臺架):
  最大狀態?47.1KN
  加力狀態?68.6KN
  發動機重量(單臺):1280kg

  座艙布局

  座艙采用“一平兩下”設計,即以平視顯示器和兩個多功能顯示器為主顯示,機械膜盒儀表為備份顯示的綜合顯示方案,向飛行員提供各種飛行與作戰信息,保證在平視狀態下,利用雙桿操縱即可完成作戰任務。人-機-環一體化設計的座艙布局合理、視野開闊、舒適方便。

  良好的維護性能

  全機開口率21%
  前機身開口率32%
  設備艙快速開啟
  電子設備有自檢能力
  標準交流電源插座
  再次起飛周期短
  防錯接頭
  綜合后勤保障
  空地勤技術
  培訓文件
  地面支持設備
  工具和零備件
  技術支持
  外場服務
  改進與發展
  在F-8IIM飛機的基本狀態的基礎上,可根據用戶的需求對飛機進行改進設計,增掛多種武器使其滿足不同的作戰需求。


NO:483_72
flak  於 2004/12/03 16:1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不用考慮了,等2010年,大陸幾百架11B在沿海一字排開準備作戰的時候。日本+臺灣都扛不住。
台灣已經有幾百架等著了...等到大陸排到1000架的時候再囂張吧
如果到時候日本的剛彈...嗯...F-22J還沒有出現的話。

NO:483_73
zhuhaihangzhan  於 2004/12/03 21:0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 臺灣已經有幾百架等著了...等到大陸排到1000架的時候再囂張吧
> 如果到時候日本的剛彈...嗯...F-22J還沒有出現的話。

臺灣有幾百架什么?在可見的將來臺灣有多少新機服役,日本呢?

目前,按正式的說法。大陸約有Su27/30系列戰機270-290架
其中包括自產的11 大約100架(已知俄交付的11組件數量是105架份
公開完成生產是95架)
Su30交付是百架,加上早期引進的72架27,不算公開資料外的Su27/
30已經是270架了(部分損失的戰機,已經獲得補充)
Su30還在繼續訂購,沈飛會加大生產力度。未來6年補充進200架左
右的Su式新機,并不是夢幻。實際上到2010年左右,大陸是想建立
一個僅蘇27系列戰機就超過600架的空軍(也許會更多)。
其他不說,蘇霍伊準備免費為俄羅斯空軍升級一批Su27到最新型。
附帶的要求:是許可蘇霍伊獲得并可以出口一些俄羅斯空軍現役停
役裝備(Su系列飛機,但可能不限27)到某國。

我不知道你怎么考慮的能到2010年能維持住平衡?即便是今天,臺
灣空軍對大陸空軍有優勢嗎?

至于日本的F22J。且不說日本購買F22還是一個計劃中的東西。還沒
有成型的一些計劃和想法,具體如何實施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爭議。
但是最快最快它能什么時候進入日本?現在美國生產型F22有幾架?

不過有一點可以透露。大陸4代機(重)計劃確實在今年已經正式啟
動。不過可不像某些人以為的那樣還是風洞模型吹風。已經是進行
驗證機模型建造了。到2008年有望做出YF22一類的驗證機。到2012
年原型機可以試飛。這樣2018年中國才可能初步裝備可以抗衡F22改
進型的戰斗機。

我們根本不關心F22J在哪,日本會何時裝備,裝備多少。我們只會
按照自己的路走下去,別人的路我們走不了,我們的路又能是別人
走得通的嗎?

日本的GUNDAM?科幻動畫片看得多,并不能增長軍事素養


NO:483_74
flak  於 2004/12/04 00:5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臺灣有幾百架什么?在可見的將來臺灣有多少新機服役,日本呢?
如果你連台灣有幾百架什麼都不知道?那我不知道你憑什麼評論你不知道的事情。
台灣跟日本有幾百架具有BVR戰力的戰機枕戈備戰了十年以上,中國只是這領域的新生而已,自然需要不斷購買新文具來汰換上個世代舊文具。光靠新戰機的比較完全不能衡量兩岸之間戰力的比對。

我們的路又能是別人走得通的嗎?
盡量走吧,就J-7的基礎去改上十八代,花光中國辛苦賺上的錢。
沒有以色列與俄羅斯,根本連J-10都生不出來。有本事就把兩國的人力物力全部趕走,自己生一架F-16水準的戰機,再去談什麼時候要抗衡F-22。

不要說中國,連俄羅斯都作不出搆著F-22的邊的東西,而靠俄羅斯一手撐起來的中國軍用航空工業?自己看不清楚不要以為其他人是瞎子。

我不知道你怎么考慮的能到2010年能維持住平衡?即便是今天,臺
灣空軍對大陸空軍有優勢嗎?

如果中國取得數百架發射R-77的Su-27/30就以為能夠所向無敵,那台灣三百架都具有多目標攻擊的BVR戰力的戰機自然也能對剩下J-7/J-8一樣囂張。

中國目前可恃的只有那一百架Su-30MKK,其他的還不需要看在眼裡。而這一百架Su-30MKK僅是剛剛成軍的新生,面對台日成軍十年以上的BVR老學生,實在不知道憑什麼說嘴。


NO:483_75
cobrachen  於 2004/12/04 05:0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不過有一點可以透露。大陸4代機(重)計劃確實在今年已經正式啟
>動。不過可不像某些人以為的那樣還是風洞模型吹風。已經是進行
>驗證機模型建造了。到2008年有望做出YF22一類的驗證機。到2012
>年原型機可以試飛。這樣2018年中國才可能初步裝備可以抗衡F22改
>進型的戰斗機。

如果說2018年會有可以在運動能力,航電和匿蹤方面與F-22抗衡的飛機出現,那麼會出現的國家會是俄羅斯,大陸還得要再等。

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是沒錯,但是不表示自己要走的路可以在沒有適當的基礎和經驗下還可以比較短,比較平坦。


NO:483_76
cobrachen  於 2004/12/04 07:3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ATF計畫的兩個主要合約商,洛馬有SR-71和F-117的經驗,諾斯羅普有B-2的經驗,這兩個公司也不是在戰鬥機領域的陌生者,以他們早自70年代開始具備的匿蹤和氣動設計與實務經驗,大陸目前在技術和經驗的累積階段當中並沒有任何匿蹤的實務成分,而在航電的領域上面,以俄國的技術作為跳板的跡象也還很明顯,發動機就更不用說了,那麼,把這三者累積起來,2008年出現的飛機很可能是在氣動上面可以和歐洲有大約的成績,發動機上面也許可以有所突破達到法國的水準,航電上面也許趕上俄羅斯,但是要超越歐洲,在整體上還很困難。以上考慮不包括任何國家大幅輸出任何技術與成品的協助,尤其是歐洲國家。俄羅斯來講輸出是一定有的,但是會讓大陸有機會短時間之內超越他們應該是不太可能這樣做的。

那麼,如果以上的說法大致合理,那麼所謂的與F-22抗衡的飛機的設計就還得要等。


NO:483_77
rmdsc  於 2004/12/04 09:1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不用考慮了,等2010年,大陸幾百架11B在沿海一字排開準備作戰的時候。日本+臺灣都扛不住。

沿海一字排開? 期待六日戰爭重演嗎~ XD (說說而已)


>>不過有一點可以透露。大陸4代機(重)計劃確實在今年已經正式啟動....到2008年有望做出YF22一類的驗證機.....這樣2018年中國才可能初步裝備可以抗衡F22改進型的戰斗機。

你該不會是以為, 所有被貼上第四代標誌的戰機, 性能都跟歐美定義的四代機一樣吧.....


NO:483_78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12/04 14:3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談及意大利如何看待美國阻撓歐洲取消對華軍售禁令時,展臺現場的意大利技術專家對記者說,1989年以后,歐盟對中國實行武器禁售。武器禁售15年來,美國對包括臺灣在內的很多國家和地區出口武器,成為世界第一號軍火出口大國。而歐盟因為武器出口地范圍受限,失去中國市場已長達15年,武器禁售已成了制約歐洲軍火工業發展的緊箍咒。
======================
歐盟是自動放棄臺灣軍火市場的,怪誰?

NO:483_79
zhuhaihangzhan  於 2004/12/04 15:2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 如果你連臺灣有幾百架什麼都不知道?那我不知道你憑什麼評論你不知道的事情。
> 臺灣跟日本有幾百架具有BVR戰力的戰機枕戈備戰了十年以上,中國只是這領域的新
> 生而已,自然需要不斷購買新文具來汰換上個世代舊文具。光靠新戰機的比較完全
> 不能衡量兩岸之間戰力的比對。

備戰時間久就等于有戰斗力?大陸超視距蛋備戰也有10年以上了。
臺灣第一批超視距BVR能力是來自于1996年之后F16/幻影2000.實際形成戰斗力還要等
一兩年之后。而IDF的TC-II什么時候正式投產的,數量多少。我想你比我更清楚。別
告訴我這些東西臺灣已經服役10年以上了。
大陸自60年代就開始發展各種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經歷和很多失敗,也鍛煉了人才和
實力。自80年代末引進蝮蛇,以及自己開發雷達蛋之外。大陸也在90年代前期引進
Su27,從此具備了遠距空戰能力。那時臺灣的IDF,TC-2是什么狀態?你別用事來蒙我,
我對空空彈的研制過程非常了解,非常清楚那時的TC-2是工程中的哪個狀態。
到1995年,大陸完全解決了和平鴿的雷達問題(其中包括中距蛋雷達制導)問題,那
時開始大陸空軍就開始完整的具備BVR能力。臺灣在1998-2002年期間,BVR能力確實
有部分領域超過大陸,但是2002年后大陸開始接手R77/國產某彈的主動型的試役。
臺灣又站到多大便宜?到了現在呢?別和我說什么BVR能力臺灣領先大陸多少年,你
真有那個底氣嗎?你連大陸買了多少R77都不清楚,大陸幾種半主動主動彈都不明白。
你告訴我BVR能力領先有什么意義?
此外我們說的是2010年的空優。BVR玩得久有意義?雷達航電火控武器都不升級?戰
法不會作變動?不知道是誰搞不清狀況。

> 盡量走吧,就J-7的基礎去改上十八代,花光中國辛苦賺上的錢。

呵呵。話說到這里,我就不用多解釋了。中國之大,之復雜,之強,不是你所可以理
解的。J7/J8繼續造繼續發展,是中國航空工業的必須,一種特色。更是一種可怕的因
素。今天你們看不出來,等你們明白之后,你們才會明白中國對這個世界各行各業的
沖擊,是多么巨大。

> 沒有以色列與俄羅斯,根本連J-10都生不出來。有本事就把兩國的人力物力全部趕
> 走,自己生一架F-16水準的戰機,再去談什麼時候要抗衡F-22

沒有以色列和俄羅斯,J10只會晚生幾年而已。你對工業和技術發展懂的知識太少。
這是你的局限性,你要知道,固執的堅持錯誤和不理智的看法。或許在一段時間內,
看起來你的說法是有道理很爽的,但是時間可以檢驗一切,如果最終證明錯的是你。
那么最終可置信性受到損害的是你自己。
我不明白為什么不能把眼光放長遠一點,理性一點平和一點的言論和判斷,有利于
任何人。

> 不要說中國,連俄羅斯都作不出搆著F-22的邊的東西,而靠俄羅斯一手撐起來的
> 中國軍用航空工業?自己看不清楚不要以為其他人是瞎子。

如果你給他們足夠的錢足夠的時間,他們可以做到。現在是中國有足夠的錢,有足
夠的需求壓力(工程項目牽引),有足夠的智力資源(包括來自俄歐美的)和準備。
所以中國能做和敢作。至于中國的技術水平如何,我聽過來自俄美歐的專業人員的
一些說法和意見及建議。我相信這方面不用勞您大駕,再做判斷了。

> 如果中國取得數百架發射R-77的Su-27/30就以為能夠所向無敵,那臺灣三百架都
> 具有多目標攻擊的BVR戰力的戰機自然也能對剩下J-7/J-8一樣囂張。

我告訴你一件事,J8對臺灣那300架戰機囂張并不是難事,反過來卻有難度。在你們
能看到的東西之外還有很多東西是你們看不到和不知道的。J8對付半/主動彈的攻擊
有秘技的。建議你們找人去新曝光的J8圖上找找那是什么東西。專業人士會大吃一
驚的。反正那東西是讓歐洲美國人吃了一驚。

> 中國目前可恃的只有那一百架Su-30MKK,其他的還不需要看在眼裡。而這一百架
> Su-30MKK僅是剛剛成軍的新生,面對臺日成軍十年以上的BVR老學生,實在不知道
> 憑什麼說嘴。

不妨在眼里就不妨在眼里吧。反正我們也從沒把臺灣空軍的BVR能力真正當成多大的
威脅。你想目前曝光的Su27/11改進,很大程度都是大幅提升對地攻擊的能力。
大陸根本不擔心臺灣的制空權的奪取,真正心急上火的沒有美軍那樣的空對地攻擊
能力。真正拼命獲取的能力就是空對地打擊。你們數數看,Su27/11的改進是為了增
加空對地,Su30MKK是為了空對地(中國看中的NO01VE的主要原因就是它具備實用的
對地模式,Su30MKI上的不行),JH7A也是對地反艦,J10雙座也是為了對地(J10本
身預留了雙座位置,如果改教練機根本不需要那么大功夫),J8也有型號強化了對
地能力,Q5雙座型->對地,L15也有專門的改型計劃。
你難道還沒看明白?大陸正在貫徹以空制地的方針。想的是BVR之后空地協同作戰的
問題。

> 如果說2018年會有可以在運動能力,航電和匿蹤方面與F-22抗衡的飛機出現,那麼
> 會出現的國家會是俄羅斯,大陸還得要再等。

可惜我告訴你,現在俄羅斯沒有一個實際計劃能在進度上和大陸的4代計劃相比。
起點已經落后,而且看不到曙光。何談以后。
大陸是對俄羅斯現在的國民5代機一點興趣都沒有。因為完全不能滿足中國的需要。

> 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是沒錯,但是不表示自己要走的路可以在沒有適當的基礎和經驗
> 下還可以比較短,比較平坦。

與你所知的恰恰相反。中國在4代機的具體研制上,所進行的準備和努力,是除了美
國之外,最實際最認真的,最接近實際工程的,最具備需求壓力的。
你們對中國航空工業的了解是從西方一些有偏見,以及大陸國內某些人嘴中聽到,他
們只代表一種觀點觀念,或者事實的某一部分。如果你們以此來判斷大陸的一切,出
錯的機率是很大的。

> ATF計畫的兩個主要合約商,洛馬有SR-71和F-117的經驗,諾斯羅普有B-2的經驗,
> 這兩個公司也不是在戰鬥機領域的陌生者,以他們早自70年代開始具備的匿蹤和氣
> 動設計與實務經驗,大陸目前在技術和經驗的累積階段當中並沒有任何匿蹤的實務
> 成分,

你說的沒錯。目前大陸確實在技術和經驗積累上沒有諾思羅普,洛馬那樣的經驗。
但是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不是嗎?
其實隱形的理論,方法每個國家都有研究。但是真正工程實踐的,還是美國最強。
大陸有些實踐的東西(比無人機更大的項目)。但是真正可以拿出來的成果,還是0。
不過這也正是大陸的結癥所在。正因為大陸這方面遠遠不如美國,才有必要最大限度
的進行投入。不然根本無法在未來抵御美國的攻擊。
其他不說,你知道無論現在世界上多少國家宣稱有多少反隱形機的技術,可是在沒有
實際檢測的前提下,這一切僅僅是理論。國內很多研究面臨的困境就源于此。因此必
須有實際的隱身機的計劃。全面的推動在隱身對抗技術上發展。

> 而在航電的領域上面,以俄國的技術作為跳板的跡象也還很明顯,發動機就更不用
> 說了,那麼,把這三者累積起來,2008年出現的飛機很可能是在氣動上面可以和歐
> 洲有大約的成績,發動機上面也許可以有所突破達到法國的水準,

俄羅斯電子技術有很多很優秀的成份,學學有何妨?大陸更多的是融合西方和俄羅斯
的精華,如同99坦克一樣,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有何不可,或者說錯誤?
不知道你說的成績是什么,是產品級的還是研究級的。無論你說的那種狀況,以大陸
的實力,要達到歐洲的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但是你忽略的一個問題,就是市場的推動
大陸有很大需求的壓力,而歐洲沒有,這樣在具體型號的實踐上,中國才有后發先至
的可能。理論不經過工程實踐,永遠只是理論而已。
可以說歐洲在研制技術根基上比中國更雄厚。但是在具體工程實踐上,特別是下一代
問題上,到2008年,恐怕就會被人超越。

發動機達到法國的水準?我認為技術層次的問題不應該這樣去評估。大陸在研的先進
發動機是一個體系。他們的技術起點和目標皆不相同,用途也很不同。你覺得單純比
一個型號的優劣,就能說明全部問題?大陸會有一些專門用于驗證機的發動機計劃,
你拿這些去和M88-3比,對雙方都不公平。同類的發動機應該和同類發動機去比更合
適,更準確。

> 航電上面也許趕上俄羅斯,但是要超越歐洲,在整體上還很困難。以上考慮不包括
> 任何國家大幅輸出任何技術與成品的協助,尤其是歐洲國家。俄羅斯來講輸出是一
> 定有的,但是會讓大陸有機會短時間之內超越他們應該是不太可能這樣做的。

不知道你們想說什么,大陸的四代是2020年前服役的大型戰機,目標是可以和F22改進
型抗衡。什么樣的飛機才具備這種實力,我想你們很清楚,我也很清楚,美國人也很
清楚。不知道你們為什么要用大陸2008年可能獲得的成熟技術來猜測一個在那之后10
年才出現的戰斗機。YF22裝備和F22一樣嗎?

> 那麼,如果以上的說法大致合理,那麼所謂的與F-22抗衡的飛機的設計就還得要等。

你錯了。大陸對F22的正式針對性的研究是10多年前開始的。3次,中俄大型合作科研
合作。對F22的細節設計工藝技術需求作了全面的評定和摸底,整個計劃持續了幾年。
同時對隱形的機理做了大量預研,以及可能的外形作了大量的準備。最近5年更是深
入到外人想象不到的境界。大陸4代機,他的針對性目標,他的研究以及一系列關鍵技
術都作出了突破,才會有今天的4代的進度。
到2020年該機的誕生,整個過程長達26-30年。我看不出有任何一點冒進,輕率的跡象
比無以為繼的俄羅斯、歐洲要強多了。俄羅斯為什么在5代上拼命拉攏中國?趕上門來
邀請。公開的說是2002年航展就開始了。實際上當年中俄聯合對F22研究一結束,俄羅
斯航空部門就希望和中國進行5代機合作,原因有三,1有實際的工程引導技術的發展
2有相當的技術基礎(但比俄差,如與俄合作,俄羅斯還能保證未來30-40年合作中自
己的龍頭老大地位),3充沛的資金支持。
長遠發展上中國完全不把歐洲當成對手,而僅當成伙伴。為什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
由就是歐洲根本就不是一個整體,大大遏制了其航空技術在很多方面的發展,更缺乏
足夠的產品型號作為技術發展的牽引。對其技術的積累和完善起到很大的制約作用。
超越歐洲肯定不是10年內就可以做到的,但是大陸根本不在乎什么時候超過,我們只
知道把手頭的東西做好。20年之后,我們會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尊重和仰慕。

> 沿海一字排開? 期待六日戰爭重演嗎~ XD (說說而已)

你們也許只當小話。但是對于很多國家來說,這種壓力是非常恐怖和難以抗衡的。
日本為什么要買F22。沒有那東西,根本擋不了這種壓力。

> 你該不會是以為, 所有被貼上第四代標誌的戰機, 性能都跟歐美定義的四代機一樣
> 吧.....
別人的我不清楚,但是我們的目標是2020年左右,新一代戰斗機可以和F22的改進型
抗衡(注意是說抗衡,是能讓我們抵抗住美軍的巨大壓力的戰機,超越美國至少不
是我們這兩代人的工作)

附帶一個消息給你們。可能的話明年底。大陸第二代北斗導航星座首星就要上天了。
總共25顆,高中低3層軌道布局。2008年左右確保對東亞形成部分精確導航能力,星座
導航目標主要是東亞,兼顧全球。導航方式已經類似GPS并兼顧北斗1代的功能。

上述消息一經是辦公開的,可以被證實的消息了,在大陸軍事論壇天軍版討論有一陣
子了。
我提到這個只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大陸是一個發展很不均衡的地區,同時也面臨多種
壓力和需求。所以大陸很多方面的做法都是出乎常人意料之外的。
連導航星座除了參與伽利略之外,還同時發展一套衛星數目巨大的獨立自主的導航星
座。就可見一斑


NO:483_80
rmdsc  於 2004/12/04 16:5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上述消息一經是辦公開的,可以被證實的消息了,在大陸軍事論壇天軍版討論有一陣子了。
那麼, 請證實給我們看 (無惡意, 純粹想知道);對下面這個從何說起尤其有興趣
>>沒有以色列和俄羅斯,J10只會晚生幾年而已。你對工業和技術發展懂的知識太少。
發現大陸人普遍有個問題,就是喜歡說一堆但不主動提供supporting evidence (這個就有惡意了...)
另外隨便找一點來說說:

>>大陸也在90年代前期引進Su27,從此具備了遠距空戰能力。那時臺灣的IDF,TC-2是什么狀態?
我明明記得天劍2乃96年起開始服役的;大陸早期的Su27無法使用R77,該飛彈應是到了本世紀才取得
據我所知, 世界上只有四種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 (台灣有三種....真不知是幸或不幸)
大陸不太可能有超過一種吧? R77不知道有沒有兩百顆了(FY2003時有100吧)? 台灣可有1400顆....
還有就是, 大陸飛行員依舊比不上台灣的 (引用至FY2004美國「中國軍力年度報告」)


NO:483_81
rmdsc  於 2004/12/04 18:0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你們也許只當小話。但是對于很多國家來說,這種壓力是非常恐怖和難以抗衡的。
>>日本為什么要買F22。沒有那東西,根本擋不了這種壓力。
這段話事後想想真的很奇怪
我說的那句話, 重點在於沿海一字排開這段.....
另外, 壓力問題嘛.......
看不出來有什麼好非常恐怖的
更談不上難以抗衡........

NO:483_82
Martins  於 2004/12/04 18:1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大陸的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PL-12 (自用)and SD-10(外销). R-77是随SU一起购入的,不到800顆

NO:483_83
雨滴  於 2004/12/04 18:3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前兩種才剛投產
R77老俄自己都不知有沒有800枚
請教這數據的出處...?

NO:483_84
rmdsc  於 2004/12/04 18:3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喔喔? 那個東西....不是最快明年才服役嗎!?
不過...今年也快過完了嘛~ XD

NO:483_85
Luke-Skywalker  於 2004/12/04 18:4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你們也許只當小話。但是對于很多國家來說,這種壓力是非常恐怖和難以抗衡的。
>>>日本為什么要買F22。沒有那東西,根本擋不了這種壓力。

來打嘴砲的嗎?一個100平方公里內的空域能塞戰機多少架?航線要如何協調?預警機也要升空擔任交管的任務,而PLAAF的預警機現在能進入IOC階段的又在那裡?這是現代戰爭,不要把二次大戰那種百機大作戰的觀念,原封不動的搬到現代戰爭模式來。

覺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愚民化教育與網路封鎖政策很失敗,造就了一群未開化的井底之蛙。


NO:483_86
rmdsc  於 2004/12/04 20:1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現在才發現, 竟然有人插偶的隊.....
請問, PL-12 和 SD-10 難道開始要服役了嗎?


↑他好像以為飛機這樣子排開來的氣勢會壯觀到嚇死對手....


NO:483_87
Martins  於 2004/12/04 21:0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問, PL-12 和 SD-10 難道開始要服役了嗎?
是的

NO:483_88
CosmoHorizon  於 2004/12/04 21:0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zhuhaihangzhan仁兄對中國的航空工業似乎有相當的了解,但在很多方面,材料科學跟工業/治金技術才是真正重要的. 能國防自主到什麼程度也是由這些東西主宰. 而現實是,中國在這方面還是比不不上歐洲,美國及俄羅斯,所以這新殲要靠中國一隻手攬下所有研發及生產工作(發動機,跟其他極度需要工業技術的零件),若沒有北極雄幫忙,還是沒輒的(至少沒辦法在2020年完成)


NO:483_89
Martins  於 2004/12/04 21:1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R77老俄自己都不知有沒有800枚

老俄也没这么多SU27/30,大陆只有SU才用R-77

>>請教這數據的出處...?

听說的,你可以不信.


NO:483_90
Luke-Skywalker  於 2004/12/04 21:19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聽說的就不要拿出來見人了.........

NO:483_91
rmdsc  於 2004/12/04 21:3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我想問的是具體日期....我知道PL-12和SD-10就快服役了, 但是不知道是今天就已經正在陸續交付PLAAF還是這一兩年內將會呢?

NO:483_92
rmdsc  於 2004/12/04 21:4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听說的,你可以不信.
既然是聽說的, 那麼這種未免太不可信了的東西, 拿出來幹嘛啊~!?
我也可以聽說AIM-120台灣其實已經有兩千多枚.......
R-77數量較可靠的數字應為200枚上下; 多數媒體都是這樣報導的說


PS: 上面更正 今天 --> 今年


NO:483_93
cobrachen  於 2004/12/04 23:07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不知道你們想說什么,大陸的四代是2020年前服役的大型戰機,目標是可以和F22改進
>型抗衡。什么樣的飛機才具備這種實力,我想你們很清楚,我也很清楚,美國人也很
>清楚。不知道你們為什么要用大陸2008年可能獲得的成熟技術來猜測一個在那之后10
>年才出現的戰斗機。YF22裝備和F22一樣嗎?

即是研發很認真,很多不能減少的步驟和時間是沒有辦法如科幻小說一般的消失不見。以俄國的系統作為跳板不是什麼錯誤,而是一個反映出基本現實面的問題:沒有這些跳板下出現的研發成果會是什麼。如果自己本身技術背景夠,那麼相等技術的產品也就頂多是先拿來用而不是作為跳板,這個差異不是說自己有什麼研發項目,可以媲美某某產品的說法能夠推翻的。

再者,你也提到2008年就要出現驗證機,那麼,不到三年的時間,大陸就要推出跳過蘇聯在80年代末期的最高階段然後直接跳到美國在80年代末期的最高水準,你不坊想想,大陸在整體的技術和經驗累積上面,尤其還要借重俄國的技術和經驗,如何能夠這樣輕易的達到?

匿蹤的基本技術是公開的,不然美國人怎麼會有機會接觸到。但是,這又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除了科技的累積之外,還需要大量的電腦與成本作計算。美國是從只考慮匿蹤到可以考慮匿蹤加上氣動,然後再到匿蹤,氣動加上製造的精密度,現在是前三者再加上保養的降低成本,這些又經歷了多少年和多少家在實力上差異不大的公司的共同累積,大陸的飛機公司多,整體技術和經驗上面能夠抗衡?這是一個現實面的考慮。而且,如果你所謂的驗證機只是在匿蹤上面的驗證,那麼,要抗衡F-22之說也就差太遠了。

我前面也提到了,要各方面抗衡,大陸要走的路還很遠,你說大陸從90年代就開始和俄國接觸研究,但是你不坊換個角度:當時俄國會把最先進的技術拿出來嗎?而俄國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有多少又可以和當時的YF-22的設計目標相抗衡?研發是要累積,你也不反對,那麼,要跳過俄國在當時欠缺的部分而又可以直接進行研發,那麼這個研發的基礎在哪裡?即使是跳板,這個跳板也要存在,而俄國在90年代欠缺的技術不在少數。


NO:483_94
cobrachen  於 2004/12/04 23:2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你們也許只當小話。但是對于很多國家來說,這種壓力是非常恐怖和難以抗衡的。
>日本為什么要買F22。沒有那東西,根本擋不了這種壓力。

日本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買?如果當初日本可以選擇歐洲的飛機作為F-2的設計基礎,現在的F-2絕對不會是長這個樣子。這種有政治性的選擇請不要未經考慮的拿出來比較。就像是某人以前認為日本沒有生產F-2的座艙是因為技術不足,卻回答不出來如何解釋這個生產項目已經是歸給美國的情形下去達到這個結論。

Su-27攜帶的半主動空對空飛彈在解放軍的評價你應該不難找到,諸多Su-27多半攜帶紅外線空對空飛彈的消息也不會少的。至於J-8的雷達和飛彈,整個90年代也是到很後面才解決有機也得有彈的問題,離子魚他們對於J-8非常愛護的也不至於把J-8的航電說的太離譜。

>你們數數看,Su27/11的改進是為了增
>加空對地,Su30MKK是為了空對地(中國看中的NO01VE的主要原因就是它具備實用的
>對地模式,Su30MKI上的不行),JH7A也是對地反艦,J10雙座也是為了對地(J10本
>身預留了雙座位置,如果改教練機根本不需要那么大功夫),J8也有型號強化了對
>地能力,Q5雙座型->對地,

你不應該把海航和空軍的部分混在一起,海航的飛機本來就是以對面攻擊為主要目的。Q-5本來就是對地,而非雙座才是對地,但是,這款飛機的雙座也無非是該鞠躬下台前的配角。而你對J-10雙座的看法也很奇怪,J-10受到西方雙座機影響的說法已經存在很多年,歐洲三劍客當中的兩個先交貨的還是雙座機,這也不該以教練機的角度來看。

簡單的講,解放軍在引進Su-27之後才有初步的BVR能力,J-8才能夠繼續邊服役邊修改,也只有當俄國可以提供具備對地精確打擊和主動空對空能力的MKK之後,解放軍也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計畫。MKK使用的技術在當時較為成熟,交貨與服役的時間都可以比NKI短,你不能這樣的和MKI相比較。


NO:483_95
John  於 2004/12/05 00:1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今天剛好在BBS.china.com 軍事版看到的文章,與現在的討論有關,將來2010年PLAAF是什麽情形有待后議,但就目前而言,高下自有分曉,節錄如下:
(全文參見: http://bbs.china.com/military/html/board_57_post/731137/3080926.html )

...從多年前引進Su-27SK起,國人就以為真獲得了高性能戰機能對抗敵人。但是今天瀋飛宣布停產了J11(國產Su-27SK)就是戳破了這個面子工程的謊言。當初引進的Su-27SK根本不能應付現在高科技戰爭的威脅。Su-27系列雖然頗負盛名,但是系列繁多,也是有高下之分的。像Su-27SK這樣的外銷基本型根本無法發射R-77中程主動雷達導彈,70年代的坐艙儀表,完全沒有BVR的能力,無法發射Kh31A反艦導彈。當年俄羅斯首席試飛員弗拉基米爾就說買這些戰機一定會後悔,後來果然組裝未達半數就停產,証明是十足的面子工程。

當初台媒對解放軍生產J11感到畏懼,那是因為台灣以為J11是獲授權該系列中的Su-27SMK,這一型雖然與Su-27SK只差一個字母編號,但是上面談及的功能卻都完備,無奈當時卻沒有引進這一款,而以Su-27SK爛竽充數。在某個少將當了人家的間諜後,老底已經被一鍋。現在台軍也知道J11不過是沒有長牙的老虎,威嚇能力有限。現代的空戰中,沒有BRV的能力,沒有預警機,還沒見上敵機就得先被敵方賞兩顆中程主動雷達導彈,命大躲的過才有機會跟敵方交手。

反觀台軍的一線戰機,三型都有BVR的能力。幻影2000搭了MICA,F-16 Block20搭了AIM-120C、連最不濟的IDF都有TC-2。三型戰機都有中程主動雷達導彈。以台軍這幾年損失的戰機加上一般70%的妥善率來計算,台軍隨時都有230架的一線戰機可升空作戰。而這還不包括與舊型J7、J8同期的F-5E/F二線戰機。加上擁有E-2T預警機機隊已經五年,最近又增購了兩架最新的E-2C2000型。地面的地空導彈密度世界第二,光西部沿岸就有30余個地空導彈基地,對攻方將是重大的壓力。整體空中戰力不可小覷!!

幸好解放軍還有些有識之士力主停止購進新的Su-27SK與停產國造J11。而將目標轉向Su-30MKK/MK2,此型才真能對台軍造成威嚇。無奈這來的太晚,現在Su-30MKK只有80架,Su-27MK2只有24架。同樣以這幾年損失的戰機加上妥善率七成來算,一般只有70架的作戰能量。但是最近還又買了100架令人失望的J8II。J8II網上已經談太多了,誰也不想說它了。新預警也尚未配發部隊,整體的戰力根本不足跨過台海...


NO:483_96
toga  於 2004/12/05 01:07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你們也許只當小話。但是對于很多國家來說,這種壓力是非常恐怖和難以抗衡的。
>日本為什么要買F22。沒有那東西,根本擋不了這種壓力。


a:
已經服役二十餘年的機種本來就該找後繼者,而要取代已經服役二十多年的現役F-15J/DJ,日本想引進F/A-22是很自然而然兼順理成章的選擇,但是此舉是否是懾於閣下所言的2010中國蘇凱殲十千機威脅與2020中華神鷹之恐懼,目前在下還看不出來。

1. 首先日本預定引進的猛禽機數是八十架,且日本方面也明言若老美拒絕的話,就改選第二方案F-35。

2. 再者根據日本最近公佈的計劃打算,日本方面打算在2010年左右把主力戰機機數規模從目前的350餘架,一口氣砍至200多架出頭,在扣除掉”災難的”F-2A/B之後,剩下擔任空防尖兵重任的F/A-22 or F-35 + F-15提昇改進型的總數,大約在120~150架之間。

2010與2020年後中國空軍可以進步強悍至何種程度,就目前而言仍屬預言性質的議題,言者各自表述,聽者自由心證,都無可厚非。但是要以其他國家的空軍建軍計劃發展情形作為中國解放空軍未來發展之印證的話,就該把其詳細發展狀況說明清楚。

而除了台灣日本外,其他相關國家對於這股”恐怖”壓力的對應是:

南韓:最近又下了一筆訂單,在2010年左右再引進八十架老不死F-15K


美帝空軍:
持續為美帝元老院大砍猛禽戰機計劃的威脅奮戰不休,762架的初始採購美夢已成遙遠的過去,兩年前號稱”需求底限”的381架大關也崩盤,現在只敢期望能購得295架便已經心滿意足,但是美帝元老院仍然步步進逼,不將其砍到180~218架誓不休。

老美空軍為了向元老院證明猛禽為不可取代且應該多多增產的重要存在,舉出一個接一個的理由:匿蹤對地打擊,SEAD,電子戰,反巡航飛彈......................但是截至目前就是沒有把2010至2020年間,”非常恐怖”和”難以抗衡”的來自中國新一代空優戰機壓力列為理由。


NO:483_97
zhuhaihangzhan  於 2004/12/05 05:2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to rmdsc
> 那麼, 請證實給我們看 (無惡意, 純粹想知道);對下面這個從何說起尤其
> 有興趣
在www.war-sky.com天軍論壇。多翻幾頁可以找到。來源我已經證實過了。

> 發現大陸人普遍有個問題,就是喜歡說一堆但不主動提供supporting evidence
> (這個就有惡意了...) 另外隨便找一點來說說:

不要太心急,討論中慢慢就會涉及到的

> 我明明記得天劍2乃96年起開始服役的;大陸早期的Su27無法使用R77,該
> 飛彈應是到了本世紀才取得
這個問題我不用回答,大家心知肚明的很。

> 據我所知, 世界上只有四種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 (臺灣有三種..
> ..真不知是幸或不幸)
您只知道4種。確實是很不幸

> 大陸不太可能有超過一種吧? R77不知道有沒有兩百顆了(FY2003時有100
> 吧)? 臺灣可有1400顆....

不知道那不到60架的幻影2000有沒有機會把960枚米卡,都發射完...

> 還有就是, 大陸飛行員依舊比不上臺灣的 (引用至FY2004美國「中國軍力年
> 度報告」)
50多年前,曾沒人能認為中國軍隊可以有資格和美國軍隊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抗。

to Luke-Skywalker
> 來打嘴砲的嗎?一個100平方公里內的空域能塞戰機多少架?航線要如何協

戰略布局上的壓力,看來你是不懂的。就好比美軍布局沖繩一樣,對潛在的對
手就是壓力。

> 調?預警機也要升空擔任交管的任務,而PLAAF的預警機現在能進入IOC階段
> 的又在那裡?這是現代戰爭,不要把二次大戰那種百機大作戰的觀念,原封
> 不動的搬到現代戰爭模式來。

大陸在通信上是很具備實力的。看看大陸民用通訊產業的情況,就很說明問題。
在這個基礎上。你認為大陸預警機的管指通情信息化作戰是問題嗎?
大陸很多東西都不能從正面去看去思考,必須迂回戰術。從另一個面去分析和
評估。
你想討論大陸預警機的能力,如果你滿足于翻翻80年代的A-50的資料,沒人會
說你錯或證明你錯。可你就真的沒錯了嗎?你靠那些膚淺的評估得出結論,就
能讓自己滿意?我眼中最接近事實的判斷,才是我唯一追求的目標。否則,一
切都是嘴炮。
現在預警機的戰斗力,
1 來自于探測系統(即雷達及部分范屬于電子對抗領域的能力)
2 就是信息交換溝通能力。

在已經公開的信息上,大陸已經有運八平衡木系統(類似E8的用途),以及伊
爾76平臺的大預。其他就不提了(比如現在很熱鬧的)。

兩者都是相控陣系統,一種是更多的執行對地戰場指揮任務(y8),一種是更
善于對空指揮。光看其系統雷達配置和體制,很多話就不用說了。

探測系統擁有的能力顯然是無庸置疑的,從空間資源上看機載信息處理也不會
是問題,那資料的傳送會是問題嗎?美軍的11號數據鏈的戰術情報分發系統,
不過是L波段(頻帶在1G赫茲左右)的TDMA方式進行通訊。TDMA方式也是GSM手
機采用的通訊方式,大陸這些年電信業的突飛猛進,特別是CDMA上取得了一系
列突破,你認為大陸做不出數據鏈嗎?你又為什么認為中國戰機在預警機的指
揮下。還是采用二戰時期的機海戰術?

你根本就不明白大陸幾百架高性能戰斗機的威脅在那里,是大面積,大范圍的,
持續的,制空優勢。一撥一撥的持續不斷的高強度的沖擊對手的制空權。你沒
有足夠的戰機去對抗去維系去消耗。一旦被人撕開口子。整個防御系統就會很
容易快速崩塌。

> 覺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愚民化教育與網路封鎖政策很失敗,造就了一群未開
> 化的井底之蛙。

真正的井底之蛙,可不是我。你的空軍作戰理念才是可笑的。

to CosmoHorizon
> zhuhaihangzhan仁兄對中國的航空工業似乎有相當的了解,

管中窺豹,略知一二而已。

> 但在很多方面,材料科學跟工業/治金技術才是真正重要的. 能國防自主到什麼
> 程度也是由這些東西主宰. 而現實是,中國在這方面還是比不不上歐洲,美國及
> 俄羅斯,

我相信我對這方面也有所了解,您說的沒錯。中國在這方面確實整體不如美歐,
俄羅斯也有相當地方比大陸強。某些領域,甚至也比不上日本和印度(某些單
項)。
但是,差距也并非閣下想的那么大。
大陸對工業系統的改變已經累計超過15年了,是取得了相當成果的。從十五開始
的10年,中國對航空相關工業體系的改造,更是非常巨大的。
當變革完成,中國航空事業,將達到一個新的階段。
當然,其中的型號牽引(注意航空領域的技改,是型號的需求作為引導的,不然
根本就沒法改,難道花那么多錢改進設備就是為了生產J7J8,那除了大大的增加
制造成本,對飛機性能幾乎沒有什么好處),就是3代生產計劃和4代的研制計劃。

> 所以這新殲要靠中國一隻手攬下所有研發及生產工作(發動機,跟其他極度需要
> 工業技術的零件),若沒有北極雄幫忙,還是沒輒的(至少沒辦法在2020年完成)

俄羅斯的工業技術并沒有你想的那么強。俄羅斯很多精密制造機械,還是從中國
進口。連設備都缺,這么發展工藝?俄羅斯強在工程經驗上,而非技術上。

沈飛產的Su27,是很讓俄羅斯羨慕的,因為沈飛有比俄更好的制造條件。你要說
這些技術怎么來的,轉包生產,讓大陸引進了很多精密加工設備,加上10多年的
積累與對外合作。所以很多東西比俄羅斯強。

所以大陸生產的Su27.能落實蘇霍伊總師很多在國內無法實現的理想。

to rmdsc
> 既然是聽說的, 那麼這種未免太不可信了的東西, 拿出來幹嘛啊~!?
> 我也可以聽說AIM-120臺灣其實已經有兩千多枚.......
> R-77數量較可靠的數字應為200枚上下; 多數媒體都是這樣報導的說

我也聽說過,是聽空裝負責采辦的人說的。
他說了什么我忘了,反正從那之后我就不再關心這個問題了

to cobrachen
> 即是研發很認真,很多不能減少的步驟和時間是沒有辦法如科幻小說一般的消
> 失不見。以俄國的系統作為跳板不是什麼錯誤,而是一個反映出基本現實面的
> 問題:沒有這些跳板下出現的研發成果會是什麼。如果自己本身技術背景夠,
> 那麼相等技術的產品也就頂多是先拿來用而不是作為跳板,這個差異不是說自
> 己有什麼研發項目,可以媲美某某產品的說法能夠推翻的。

關鍵的問題是,你們通常認為我們拿俄國的東西作跳板,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是兩
條腿走路。一邊是利用俄羅斯現成的東西作跳板(比如AL31FN),一邊是自主研發。

> 再者,你也提到2008年就要出現驗證機,那麼,不到三年的時間,大陸就要推
> 出跳過蘇聯在80年代末期的最高階段然後直接跳到美國在80年代末期的最高水
> 準,你不坊想想,大陸在整體的技術和經驗累積上面,尤其還要借重俄國的技
> 術和經驗,如何能夠這樣輕易的達到?

上面我貼了珠海航展對蘇霍伊總師的訪問,建議您再看看。對方高度評價了中俄
的Su27生產合作過程。指出中國生產Su27遠比俄羅斯預想的要順利,中國航空業
者提了很多很好很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在中國落實了很多他的理想(這些理想
在俄羅斯落實了嗎),他毫不懷疑中國很快就有能力培養出優秀的專才,開發占
據世界領先位置的戰斗機。并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考慮一下大陸的保密
制度)。
我想他的評語已經足夠回答您的疑惑。

大陸一直是多條腿走了的,你一定不要忽視。中國會引進技術經驗,同時也會自
主創新和發展積累自己的經驗和技術。你說J11是引進俄羅斯的技術和經驗。但
是10號呢?我知道很多人認為10號是來自于以色列的技術。對此我不想做任何評
價。我可以肯定和負責地說一句話。任何人認為10號是來自于以色列的話。他對
航空工業,飛行器制造的了解一定很膚淺。中國從以色列獲取的“技術”,恐怕
不比美國來的訪問學者多多少。
10號除了目前發動機采用俄羅斯的AL31FN之外,在武器系統上有部分和以色列有
關(比如PL8)。目前部分電子設備采購自俄羅斯、歐洲、美國之外(但是系統
綜合的是中國人)。還有什么是依賴國外的呢?
要知道611是飛行器設計單位,成飛只是戰斗機的總裝廠。發動機、雷達電子系
統本就不是他們的任務,但是只要國產的出來并且可用,隨時都可以用自己的。

10號你能說大陸借重了俄羅斯歐洲美國什么經驗技術嗎?10號的性能,傳言已經
很多了。信不信是你們的事。但是最差的評價也是至少和F16CD 40一個水平吧。
你知道法國人怎么評價10號的氣動設計?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的細節?“比陣風差
一點點,沒有陣風的好”。
10號是什么時候設計的呢?

大陸的4代戰機,技術上至少要比10號有一代的跨度吧。那你說15-20年前大陸設
計的10號。今天怎么設計不了F22呢?我不覺得有多大的不可能。

> 匿蹤的基本技術是公開的,不然美國人怎麼會有機會接觸到。但是,這又是一
> 個很現實的問題:除了科技的累積之外,還需要大量的電腦與成本作計算。美
> 國是從只考慮匿蹤到可以考慮匿蹤加上氣動,然後再到匿蹤,氣動加上製造的
> 精密度,現在是前三者再加上保養的降低成本,這些又經歷了多少年和多少家
> 在實力上差異不大的公司的共同累積,大陸的飛機公司多,整體技術和經驗上
> 面能夠抗衡?這是一個現實面的考慮。而且,如果你所謂的驗證機只是在匿蹤
> 上面的驗證,那麼,要抗衡F-22之說也就差太遠了。

至少大陸在計算流體力學以及相關設備上的準備是不用操心的。早在銀河III的
時候。航空單位就訂購了數臺用于F22、其他新機、發動機的氣動分析。這已經
比當年設計F22的條件好多了。
F22是很強很需要水平的飛機。研制經驗也非常受到大陸相關部門重視和學習。
在隱身問題上,中國不會走美國那種彎路,因為當年美國搞出SR71/F117也是有
不得已的苦衷。比如F117就是計算流體力學跟不上的原因,才造成那樣的外形和
性能的局限。而這對目前的大陸、歐洲、俄羅斯來說都不是一個過不去的坎。
制造精密度方面。大陸確實還有一些領域有所差距,但是差距絕對不是那種無法
追趕跨越的差距。

美國在隱身機上有比其他國家多得多的工程經驗和技術積累。但是大陸也作了足
夠多的跟蹤和預研,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某些領域,仍可以借助俄羅斯和歐洲
的力量快速彌補自己的不足。更何況,大陸也是進行驗證機計劃,這個過程用意
雖然和美國不同。但是卻大幅降低了工程風險,在真正投入工程研制之前,能
根據驗證機的好壞,及時對項目進行修訂調整。而且你要明白你提到一些如可維
護性問題,并不是驗證機階段就需要解決和關注的。

> 我前面也提到了,要各方面抗衡,大陸要走的路還很遠,你說大陸從90年代就
> 開始和俄國接觸研究,但是你不坊換個角度:當時俄國會把最先進的技術拿出
> 來嗎?而俄國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有多少又可以和當時的YF-22的設計目標相抗
> 衡?研發是要累積,你也不反對,那麼,要跳過俄國在當時欠缺的部分而又可
> 以直接進行研發,那麼這個研發的基礎在哪裡?即使是跳板,這個跳板也要存
> 在,而俄國在90年代欠缺的技術不在少數。

呵呵,對F22的摸底研究,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更何況大陸還是掏錢的。
俄羅斯也不會蒙混的,蒙混對他們自己有什么好處?被人發現了,更會淪為笑柄。
學者大多不是投機販子。這點你放心好了。

我感覺你理解錯了一些問題,大陸和俄羅斯的合作,只是在分析F22的氣動設計,
隱身機理和技術狀態,比如材料、工藝、優點缺點、真實的作戰性能等方面。
根本就不是研制。通過這種合作,才知道自己對付的事什么一個東西,他具體的
能力和技術達到怎樣的高度。才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一個什么樣的東西才能與之
抗衡。

> 日本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買?如果當初日本可以選擇歐洲的飛機作為F-2的設計
> 基礎,現在的F-2絕對不會是長這個樣子。這種有政治性的選擇請不要未經考
> 慮的拿出來比較。就像是某人以前認為日本沒有生產F-2的座艙是因為技術不
> 足,卻回答不出來如何解釋這個生產項目已經是歸給美國的情形下去達到這個
> 結論。

如果中國也能選擇。10號未必是現在這樣子。
自己沒本事被客觀條件限制,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必要為其報遺憾。

> Su-27攜帶的半主動空對空飛彈在解放軍的評價你應該不難找到,諸多Su-27多
> 半攜帶紅外線空對空飛彈的消息也不會少的。至於J-8的雷達和飛彈,整個90年
> 代也是到很後面才解決有機也得有彈的問題,離子魚他們對於J-8非常愛護的也
> 不至於把J-8的航電說的太離譜。

各種評價到處都有,可信的就太少了。我對自己獲得的最直接最一手的信息,還
要琢磨半天。某些東西除了被人不斷添油加醋的重復之外。根本就毫無意義。

至于J8的雷達和彈,離子魚的說法可是和我的說法完全一致的(比如說時間上)。
沒人把J-8的航電說的很離譜。制導一個中距彈(半主動),也是很離譜的嗎?

> 你不應該把海航和空軍的部分混在一起,海航的飛機本來就是以對面攻擊為主
> 要目的。Q-5本來就是對地,而非雙座才是對地,但是,這款飛機的雙座也無非
> 是該鞠躬下臺前的配角。而你對J-10雙座的看法也很奇怪,J-10受到西方雙座
> 機影響的說法已經存在很多年,歐洲三劍客當中的兩個先交貨的還是雙座機,
> 這也不該以教練機的角度來看。

沒人把海航和空軍的混在一起。J8/30MKK/JH7A都是海/空軍裝備的戰機,Q-5改
雙座是為什么?是為了投擲精密制導對地武器,這種武器投放一個人根本完成不
了特別是Q-5這種沒有飛控的強擊機。10號出雙座,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為了更
好的完成精密對地攻擊任務。

> 簡單的講,解放軍在引進Su-27之後才有初步的BVR能力,J-8才能夠繼續邊服
> 役邊修改,也只有當俄國可以提供具備對地精確打擊和主動空對空能力的MKK
> 之後,解放軍也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計畫。MKK使用的技術在當時較為成熟,
> 交貨與服役的時間都可以比NKI短,你不能這樣的和MKI相比較。

沒有人要否認這一點呀。

to John
我轉貼的珠海航展上對蘇霍伊總師的采訪已經很能說明問題。
當年大陸對Su27的引進發展是有全面計劃的,包括改進。早在1996-1998年,坊間
便有一篇有關大陸引進Su27以及生產改進的文章,來源是香港廣角鏡雜志(該雜
志,往往能登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大陸第一次在網絡上曝光的4管25mm自行
高炮,便是掃自該雜志)
當年該文就曾提到,大陸將自行將Su27改進至Su35/Su37的技術水平。這實際就是
影射11B計劃。
任何戰機都會有自己的中期改進和升級計劃,一般來說會在此時對戰機進行大幅
度的升級。大陸已經開始對早先入役的Su27進行升級,包括制導主動彈,和大幅
加強對地攻擊能力(其實這就是Su27SMK改進的地方,而當年兵器知識登Su27SMK
的相關文章的時候,也說明了Su27SMK是在生產一定數量之后的Su27SK之后,才
轉產SMK的,最終將提升先前生產的所有Su27SK到SMK的水平)。這是早就制定下
來的既定計劃。

to toga
> 已經服役二十餘年的機種本來就該找後繼者,而要取代已經服役二十多年的現役
> F-15J/DJ,日本想引進F/A-22是很自然而然兼順理成章的選擇,但是此舉是否是
> 懾於閣下所言的2010中國蘇凱殲十千機威脅與2020中華神鷹之恐懼,目前在下還
> 看不出來。

沒錯,先前我舉的例子確實有不恰當的地方。

> 2. 再者根據日本最近公佈的計劃打算,日本方面打算在2010年左右把主力戰機機
> 數規模從目前的350餘架,一口氣砍至200多架出頭,在扣除掉”災難的”F-2A/B
> 之後,剩下擔任空防尖兵重任的F/A-22 or F-35 + F-15提昇改進型的總數,大
> 約在120~150架之間。

精簡主力戰機的數量,并不等于戰斗力降低。如果日本真的做到上述計劃。戰斗力
只增不減。你說是不是?一些戰機淪為非主力戰機,并不等于不能作戰。如F15J一
類戰機的作戰能力,事實上也沒人能低估。

> 美帝空軍:
> 持續為美帝元老院大砍猛禽戰機計劃的威脅奮戰不休,762架的初始採購美夢已
> 成遙遠的過去,兩年前號稱”需求底限”的381架大關也崩盤,現在只敢期望能
> 購得295架便已經心滿意足,但是美帝元老院仍然步步進逼,不將其砍到180~218
> 架誓不休。
美國在具體的軍事行動上花費太多了,自然會排擠具體裝備的費用。
不過就目前而言,別說近300架F22。就算只裝備10架,又有幾個國家的空軍能抗
得住美軍?

> 老美空軍為了向元老院證明猛禽為不可取代且應該多多增產的重要存在,舉出一
> 個接一個的理由:匿蹤對地打擊,SEAD,電子戰,反巡航飛彈................
> ......但是截至目前就是沒有把2010至2020年間,”非常恐怖”和”難以抗衡”
> 的來自中國新一代空優戰機壓力列為理由。

美國會在他需要敵人的時候。恰如其分的制造出敵人。這個不用擔心。
美國現在還沒摸清大陸情況,加上存在一些偏見,無法做出一些預估,美國要說一
些話,不但要看時機,而且要感到一定現實的威脅和壓力之后才會有所動作。
我認為,美國要說那種話,須等到2010-2012年。大陸建軍的成效和操作達到一定
程度的時候,一些趨勢可以被證實的時候。美軍會讓各種威脅論,和優勢喪失論
浮出水面的。


NO:483_98
rmdsc  於 2004/12/05 09:1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在www.war-sky.com天軍論壇。多翻幾頁可以找到。來源我已經證實過了。
把東西都推給其他論壇嗎? 自己提出的東西要自己back up吧

>>這個問題我不用回答,大家心知肚明的很。
那麼你又如何能說當時的PLAAF就擁有BVR的作戰能力?

>>您只知道4種。確實是很不幸
這個....以色列和南非的那個服役了? 汗, 偶跟不上了... > <
之前的問題沒人回答; 你們那兩種不是剛生產嗎?

>>不知道那不到60架的幻影2000有沒有機會把960枚米卡,都發射完...
KUSO一下:60*4=240; 1200/240=5; 如每分鍾有一架完成戰備起飛, 可在5*60=300分鐘內射完... XD
不過, 飛彈好歹也要有一定數量, 否則的話又不是說百發百中, 打完了怎麼辦?

>>50多年前,曾沒人能認為中國軍隊可以有資格和美國軍隊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抗。
中國軍隊的確不怎麼夠資格; 雖然韓戰中你們達到了戰略目標, 但是先看看你們的死傷吧
在韓戰中,中國軍隊少說也死了五十萬人, 而美軍只不過五萬四千人; 高低立判


NO:483_99
Luke-Skywalker  於 2004/12/05 10:2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你根本就不明白大陸幾百架高性能戰斗機的威脅在那里,是大面積,大范圍的,
>>持續的,制空優勢。一撥一撥的持續不斷的高強度的沖擊對手的制空權。你沒
>>有足夠的戰機去對抗去維系去消耗。一旦被人撕開口子。整個防御系統就會很
>>容易快速崩塌。

還再推銷二次大戰的百機作戰觀念吶!
麻煩比較一下伊拉克空域和台灣海峽空域的差異在那裡
看來你還真不懂
只會耍嘴皮


NO:483_100
霹靂酷樂貓  於 2004/12/05 11:0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不知道那不到60架的幻影2000有沒有機會把960枚米卡,都發射完...

======================
你的資料不對喔
「空戰攔截飛彈」若加上紅外線導引型,我記得是超過千枚
質疑我方是否能把主動中程飛彈打完?偏偏我方就是不會在第一時間和你們空戰而是保存戰力
等你們的戰機過了天弓飛彈那關再說吧


NO:483_101
cobrachen  於 2004/12/05 11:1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關鍵的問題是,你們通常認為我們拿俄國的東西作跳板,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是兩
>條腿走路。一邊是利用俄羅斯現成的東西作跳板(比如AL31FN),一邊是自主研發。

你似乎沒有很明白我提到的跳板,跳板不僅僅是馬上可以使用的成品,也包括以此為下一階段發展的基礎或是借鏡。只要看Su-27和J-8就不難看出自我研發在不同階段受到俄國技術與經驗的影響。

>我想他的評語已經足夠回答您的疑惑。

基本上這種訪問,因為在西方的媒體看的比較多,感覺上是客氣話多,背後的許多事情還得要看其他的管道的公開資料。

光是俄國的R77,自己爆出來的就說連軍方都沒有訂購多少,非常不滿意他的能量的運用,這和俄國在接受訪問的時候的說法差異頗大,而且他的說法當中也和早期對於剛剛生產出來的頭幾架Su-27的品質出問題的說法相反,當然,這也可能只是形容上的一種層次關係,他也許覺得頭幾架有問題是正常(其時也可以算是正常)。

>任何人認為10號是來自于以色列的話。他對
>航空工業,飛行器制造的了解一定很膚淺。中國從以色列獲取的“技術”,恐怕
>不比美國來的訪問學者多多少。

俄國的影響太多了。而且這架飛機能夠在氣動設計上改過,以色列是沒有能力的。如果以色列的角色那麼的重,今天的J-10就不會和少獅之的差距那麼大。但是俄國的影響有多大,只有內部的人才知道,不過,新的設計概念和經驗,肯定是從俄國進來的。

某人在超大認為解放軍空軍在80年代以前就已經知道能量運動理論,因此要說J-10是在俄國協助下才有利用相關理論分析設計的取捨不成立,不過他的說法個人認為是錯的,因為很明顯這位發言的人搞不清楚利用能量運動理論設計和飛機運動能力之間的分野。

>10號除了目前發動機采用俄羅斯的AL31FN之外,在武器系統上有部分和以色列有
>關(比如PL8)。目前部分電子設備采購自俄羅斯、歐洲、美國之外(但是系統
>綜合的是中國人)。還有什么是依賴國外的呢?

很多,光是有關航電的整合與資料的融合的地方,大陸在硬體上有能力,但是在軟體發展,尤其是新一代的經驗上面畢竟還在俄國之後,這一點,可以看看巴基斯坦的空軍副司令最近接受訪問時的一些說法。

>要知道611是飛行器設計單位,成飛只是戰斗機的總裝廠。發動機、雷達電子系
>統本就不是他們的任務,但是只要國產的出來并且可用,隨時都可以用自己的。

這一點和洛馬不負責F-22的航電和發動機是一樣的,所以看的還是飛機的本身。以J-8過去的例子來看,這些已俄國成品與技術作為跳板的說法並不為過,更何況許多人所謂國產之說並無法說明這個國產是一個全新系統或者只是相同或是類似的系統,不同的生產國。

>大陸的4代戰機,技術上至少要比10號有一代的跨度吧。那你說15-20年前大陸設
>計的10號。今天怎么設計不了F22呢?我不覺得有多大的不可能。

J-10的氣動在80年代不過關,好像還經過大改動,這些你應該也很清楚,而J-10目前的設計的真正起始時間也沒有那麼早,現在法國的Rafale在那個時候卻已經是起步的,不是嗎?

而且,80年代,美國設計的就已經是F-22了,也就是說,同樣在80年代晚期,大陸設計的是比F-16要好但是還不及歐洲三劍客當中的兩位,也才剛剛成熟穩定之下就要跳過那麼大的距離,並且在未來三年之內就要出現在各方面都可以比擬F-22的驗證機,而且這個結果代表的是要跳過俄國的能力,有多少人真的會認為大陸在各方面可以這樣的跳步前進?

>F22是很強很需要水平的飛機。研制經驗也非常受到大陸相關部門重視和學習。
>在隱身問題上,中國不會走美國那種彎路,因為當年美國搞出SR71/F117也是有
>不得已的苦衷。比如F117就是計算流體力學跟不上的原因,才造成那樣的外形和
>性能的局限。而這對目前的大陸、歐洲、俄羅斯來說都不是一個過不去的坎。
>制造精密度方面。大陸確實還有一些領域有所差距,但是差距絕對不是那種無法
>追趕跨越的差距。

SR-71的年代還沒有利用電腦去計算與預測RCS的能力,那個時候俄國的論文也尚未出現,以現在累積的計算流體力學能力來講,大陸,歐洲和俄國是不會有絕對性的門檻,但是當你把匿蹤考慮進去的時候,這個門檻的複雜性才會讓人頭痛,而且這個複雜性不單單只是計算流體力學方面的關係。

而且,匿蹤也只是要趕上F-22的其中一項。如果說在平衡匿蹤,運動能力以及控制上面真的很容易,俄國在垮台前的進度也就不會差那麼的多,而且這兩年也可以看得出來,俄國也開始向黑暗力量:外型,靠攏,而不再只是把等離子之說拿出來。

這中間連美國的公開資料都不多,要說大陸一定做不出來那是不可能,但是要跳步,那也不可能,美國也得一步一步來,俄國也是,歐洲也是,大陸也是,而在基礎類機和經驗上面都排在比較後面的大陸,雖然可能這些年有比較多的經費可以砸下去,真的要全面突破,只怕拿到大陸的討論區都會有一大堆人不敢置信。

>我感覺你理解錯了一些問題,大陸和俄羅斯的合作,只是在分析F22的氣動設計,
>隱身機理和技術狀態,比如材料、工藝、優點缺點、真實的作戰性能等方面。
>根本就不是研制。

真正重要的是那些軟體,包括航電和各種資料的融合與分析,這方面,俄國還是比大陸要有更多的經驗,而這些是近代飛機發揮能力的極為重要的因素。

>至于J8的雷達和彈,離子魚的說法可是和我的說法完全一致的(比如說時間上)。
>沒人把J-8的航電說的很離譜。制導一個中距彈(半主動),也是很離譜的嗎?

整個90年代J-8有機無彈的狀況和IDF差不多,但是J-8現在和IDF,同樣BVR,打的等級並不相同,你前面的說法不就在這裡表明並不太對了嗎?

>Q-5改
>雙座是為什么?是為了投擲精密制導對地武器,這種武器投放一個人根本完成不
>了特別是Q-5這種沒有飛控的強擊機。10號出雙座,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為了更
>好的完成精密對地攻擊任務。

這種說法你不覺得很牽強?Q-5並不是要擔任深入打擊或者是長程攻擊的任務,而且Q-5已經那麼短腿還要雙座,比起MKK,這玩意的價值真的不高。


NO:483_102
吱吱鼠  於 2004/12/05 11:1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我想問的是具體日期....我知道PL-12和SD-10就快服役了, 但是不知道是今天就已經正在陸續交付PLAAF還是這一兩年內將會呢?

中華民國國防部的消息說是在今年年中交貨,具備初步作戰能力要到2005年以後。

>「空戰攔截飛彈」若加上紅外線導引型,我記得是超過千枚

較晚研發完成的MICA-IR台灣並沒有訂購。所謂有320枚MICA-IR庫存純屬謠言一則,購入的960枚都是MICA-RF而非MICA-IR。


NO:483_103
zhuhaihangzhan  於 2004/12/06 06:1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to CobraChen
> 你似乎沒有很明白我提到的跳板,跳板不僅僅是馬上可以使用的成品,
> 也包括以此為下一階段發展的基礎或是借鏡。只要看Su-27和J-8就不難
> 看出自我研發在不同階段受到俄國技術與經驗的影響。

我明白你的意思。不過事情往往與你想的并不一樣。
J8會有俄羅斯的影子,那是歷史遺留問題。而且實際從J8B開始這種影子
早已日益淡化。現在的J8的新型號,受到美國技術的影響遠比俄羅斯的多。
要知道和平典范是夭折了,但是中國所花的錢有點多,但還是拿到一些美
方的建議和初步方案。現在的J8正是基于那時美方的意見,完善出來的產
品。
而對于Su27而言,Su27是一代典范沒錯。但是以他為基礎作為4代的跳板
也是不可想象的。你會認為Su27的技術上能搞出F22等級的戰機嗎?除非你
認為大陸對所謂的S37/Su47有興趣。
大陸引進Su27是有相當大好處的,但是好處并不在承前啟后上。這是個很
復雜的問題,今天上來晚了,沒法細說。改日再談這個話題

> 基本上這種訪問,因為在西方的媒體看的比較多,感覺上是客氣話多,
> 背後的許多事情還得要看其他的管道的公開資料。

呵呵,你竟然這么說,算是服了你。你說的確實有這種可能性在(對于你
們而言)。
我對大陸航空工業有自己的看法。這種看法是按照自己的一套理論進行評
估和求證的(花了幾年時間,查閱了相當資料,并對西方俄國做過橫向比
較)。我認為那個蘇霍伊總師的評價是沒有什么偏差和出入的。

> 光是俄國的R77,自己爆出來的就說連軍方都沒有訂購多少,非常不滿意

俄羅斯空軍好幾年沒買過飛機,也是是因為飛機不行嗎?
R77確實不如其宣傳的那么好,能超過Aim120。但是普遍認為他至少比MICA
RF要好,比很多主動彈要好。R77原本的計劃和改進是非常龐大的。如果不
是蘇聯解體的話,R77會獲得比今天更高的評價。

> 他的能量的運用,這和俄國在接受訪問的時候的說法差異頗大,而且他的
> 說法當中也和早期對於剛剛生產出來的頭幾架Su-27的品質出問題的說法
> 相反,當然,這也可能只是形容上的一種層次關係,他也許覺得頭幾架有
> 問題是正常(其時也可以算是正常)。

象Su27這樣的一個復雜的工程項目。想要不遇到問題簡直是不可能。沒有
問題才是奇怪的。
我不知道你們怎么看待技術轉讓生產。技術人員要不要熟悉工藝,作業流
程,要不要作大量培訓。做出來的東西如何進行質量認證和檢測。如果當
地廠商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質量認證和檢測的能量(特別是一個全新的復雜
的機種),出于保險考慮,你會怎么做?
當然原因并不僅僅是這些。中國購買Su27上,美歐伙同中國是擺了俄羅斯
一道的。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嗎?中國購買Su27的生產授權,俄羅斯想把
他那套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飛機生產線,打個包高價賣給大陸。然后自己
更新換代設備。美國第一時間借波音之手通過轉包業務,借道歐洲向沈飛
輸出了一批先進的設備。中國最終只在生產設備上購買了俄羅斯預估投入
的10%左右。俄羅斯就因為此,在Su27的生產上是作了一些文章的。比如在
采購Axx1上,就被俄羅斯報復過。當然中國作為蘇霍伊最大的金主,中國
的做法本身也不違反采購協議。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頭兩年多時間,中國在生產Su27上確實進度比較慢,主要是一下子吃進太
多先進裝備,出現消化不良(先進裝備的人員培訓和數量,加上金航工程
的開展,還有生產任務的壓力)。但是總體上來看還是相當順利的。過了
2000年基本上都是20架每年的生產速度(還不包括J8)。已經相當不錯了。

> 俄國的影響太多了。而且這架飛機能夠在氣動設計上改過,以色列是沒
> 有能力的。如果以色列的角色那麼的重,今天的J-10就不會和少獅之的
> 差距那麼大。但是俄國的影響有多大,只有內部的人才知道,不過,新
> 的設計概念和經驗,肯定是從俄國進來的。

呵呵,俄羅斯并沒參與到10號的設計中去。俄羅斯人會出現在成飛,主要
原因是因為10號先期采用AL31的某種改型,需要有俄羅斯專家進行工作協
調。

如果俄羅斯參與的10號的設計,早就被他們當成榮譽到處宣揚了。只要他
們不泄漏具體性能參數。是沒辦法管住他們的嘴的。因為對于研究設計單
位來說,這種資歷是其實力和價值的體現

> 某人在超大認為解放軍空軍在80年代以前就已經知道能量運動理論,因
> 此要說J-10是在俄國協助下才有利用相關理論分析設計的取捨不成立,
> 不過他的說法個人認為是錯的,因為很明顯這位發言的人搞不清楚利用
> 能量運動理論設計和飛機運動能力之間的分野。

你的話我看著很糊涂,既然你對超大某人有意見,你直接對他講道理好了。

> 很多,光是有關航電的整合與資料的融合的地方,大陸在硬體上有能力,

航空電子系統方面,俄羅斯和大陸是各有所長。俄羅斯強的地方是真強

> 但是在軟體發展,尤其是新一代的經驗上面畢竟還在俄國之後,這一點,
> 可以看看巴基斯坦的空軍副司令最近接受訪問時的一些說法。

記得印象中,巴基斯坦空軍副司令,并沒有說大陸和俄羅斯比航電軟件
誰更優秀呀。
只說最開始大陸提供給FC-1的雷達航電,實在引不起巴基斯坦的興趣。中
國人說,等等我給你改,后來就出現了一個讓巴基斯坦覺得有可能選擇的
型號。

俄羅斯在航空電子方面是有自己的一把刷子的。至少經驗豐富。不過大陸
不會自卑。至少現在大陸在用的很多東西已經把俄羅斯比下去了,比如說
平衡木和大預。你要說是在俄羅斯基礎上發展的。恐怕現在是找不出幾個
懂得的敢贊同吧。

至于機載火控雷達。我今天就透露一點,在80年代開始的一系列計劃中。
僅戰斗機用火控雷達,大陸大大小小就有超過20個型號在研。其中有一小
部分已經失敗和夭折。但是其他的現在都在穩步發展。現在世人看到的,
不過是很小一部分罷了。

大陸在2000年之前,就按照F22的寶石柱的架構。搭了一個4代航電綜合系
統原理樣機展示和評估平臺。確實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結論。你要聽過人爭
論F22和F35航電架構優劣的細節。你對這兩種戰斗機的認知會更加深刻。

> 這一點和洛馬不負責F-22的航電和發動機是一樣的,所以看的還是飛機
> 的本身。以J-8過去的例子來看,這些已俄國成品與技術作為跳板的說法
> 並不為過,更何況許多人所謂國產之說並無法說明這個國產是一個全新
> 系統或者只是相同或是類似的系統,不同的生產國。

大陸只會在西方提供不了的前提下,才考慮采用俄國技術。
從J8開始,大陸飛機的血緣就親西方。J8,10號上面美國的東西多了去了,
你怎么不說美國是中國的技術跳板?
要知道10號改個發動機就能和所謂的俄羅斯影響徹底ByeBye。但是若想把
美國技術從10號11號中清除出去,可就太難了。

> J-10的氣動在80年代不過關,好像還經過大改動,這些你應該也很清楚,

飛機設計這東西是與時俱進的。不是氣動不過關。是試驗經費和手段有所
欠缺。好的氣動布局是花大量錢吹出來的。

> 而J-10目前的設計的真正起始時間也沒有那麼早,現在法國的Rafale在
> 那個時候卻已經是起步的,不是嗎?

很正常。那時法國確實比中國強太多了。要知道那時候大陸在設計手段和
方法上還有技術交流上,實在是沒法比。所以說,EF2000/Rafale比10號強
出一截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地。如果強不了那么多,就該集體打他們的
屁股了。

> 而且,80年代,美國設計的就已經是F-22了,也就是說,同樣在80年代
> 晚期,大陸設計的是比F-16要好但是還不及歐洲三劍客當中的兩位,也
> 才剛剛成熟穩定之下就要跳過那麼大的距離,並且在未來三年之內就要
> 出現在各方面都可以比擬F-22的驗證機,而且這個結果代表的是要跳過
> 俄國的能力,有多少人真的會認為大陸在各方面可以這樣的跳步前進?

美國什么時候規劃和設計ATF的?那時F16/F18出來多久。
大陸10號已經完成。主力設計力量自然轉移到下一代上很正常。
你之所以覺得大陸不可能開始一套類似F22的戰斗機規劃。主要是覺得目前
大陸航空產業還嚴重依賴俄羅斯。俄羅斯目前最多也就是和歐洲相當。但
上述兩大力量都沒有發展類似F22的戰機計劃。你的看法是不是如此?

不過我希望你從更深入的環節去思考這些問題。去追求答案。
1 目前大陸的4代機設計手段和客觀條件已經達到前所未有高度。和當年用
手工作坊一樣的工具設計10號的情況可大不相同。如果xx95機(95年航空
計算所研制的航空專用巨型機)早出來5年。你們所看到10號會更漂亮,更
優秀。大家現在看到的10號。當年氣動布局一些計算,都是靠計算尺,計算
器敲出來的。好一點能用上8086,80286。什么CFD差不多全是空白。那時的
大陸的CFD非常粗糙。歐洲至少領先大陸2個數量級(100倍)。
現在大陸在這方面軟硬件,以及人力資源與歐洲不相上下。俄羅斯都羨慕。
研制歐洲戰斗機2000,需要10-30萬CFD的有效計算能力即可。而F22這一等
級的4代。最少也是800萬CFD以上,如能超出2-3倍會更好(95年評估計算
所的巨型機時分析的)。
不過今天。大陸在這方面做的準備,對F22這一級別的應用。已經是撮撮有
余。如果你熱心一點。看看大陸金航工程,看看大陸航空工業中的信息化
數字化的進度和范圍。你們會大吃一驚的。
記得3-4年前,臺灣BBS上曾討論過。在和波音合作民機轉包業務中,臺灣
將引進那些技術和信息化裝備。未來將如何如何等等。
那些比起大陸現在在做的,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
2 技術工藝儲備。如果你對那些東西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你就會發現那
些信息隨處可見。例子我也舉過一些了。
3 項目開始前充分的工程規劃和科研攻關。大陸已經準備了10多年。

我不覺得大陸造F22的計劃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長時間積累的結果。
別忘了10年前,美國的軍事研究單位,就提出一個叫做XXJ的東西。

> SR-71的年代還沒有利用電腦去計算與預測RCS的能力,那個時候俄國的
> 論文也尚未出現,以現在累積的計算流體力學能力來講,大陸,歐洲和
> 俄國是不會有絕對性的門檻,但是當你把匿蹤考慮進去的時候,這個門

那你就錯了,門檻還是有的。

> 檻的複雜性才會讓人頭痛,而且這個複雜性不單單只是計算流體力學方
> 面的關係。

大陸隱身技術已經研究超15年了(最早是75計劃有零星的研究,85/95全
面展開)。我不知道按你的想法,還應該等多少年才應該應用。
反正我是認為,早一天工程化,便早一天實用化,才能早一天發現和解決
實際運用中潛在的問題。
光玩理論計算和分析研究,永遠都是紙上談兵。

和流體力學關系很大。

> 而且,匿蹤也只是要趕上F-22的其中一項。如果說在平衡匿蹤,運動能
> 力以及控制上面真的很容易,俄國在垮臺前的進度也就不會差那麼的多,
> 而且這兩年也可以看得出來,俄國也開始向黑暗力量:外型,靠攏,而
> 不再只是把等離子之說拿出來。

早知道了。所以俄羅斯上桿子找中國做5代機計劃。中國都沒興趣。

> 這中間連美國的公開資料都不多,要說大陸一定做不出來那是不可能,
> 但是要跳步,那也不可能,美國也得一步一步來,俄國也是,歐洲也是,
> 大陸也是,而在基礎類機和經驗上面都排在比較後面的大陸,雖然可能
> 這些年有比較多的經費可以砸下去,真的要全面突破,只怕拿到大陸的
> 討論區都會有一大堆人不敢置信。

當然很多人會不信,因為大部分缺乏分析和觀察的能力,更不懂找尋資料。
某些人關注的角度也很不一樣。

我是積累了大量信息資源。涉及航空工業方方面面。敢在今天說出這話,
也是收集了4年資料。查閱過上萬專業文獻之后(加上小有消息渠道) 才
有現在的看法。

> 真正重要的是那些軟體,包括航電和各種資料的融合與分析,這方面,
> 俄國還是比大陸要有更多的經驗,而這些是近代飛機發揮能力的極為重
> 要的因素。

或許吧。不過我是覺得很多地方你恐怕不了解真實的情況
特別是你要是看過Su27SK上紅外前視設備是怎么和武器系統、平顯交流
的。你也許能發現俄羅斯人真正的優點

> 整個90年代J-8有機無彈的狀況和IDF差不多,但是J-8現在和IDF,同樣

這個問題你去找離子魚。第一個說95年J8掛中距蛋滿天飛的就是他

> BVR,打的等級並不相同,你前面的說法不就在這裡表明並不太對了嗎?

我主要說的是BVR,可沒說是那種。


> 這種說法你不覺得很牽強?Q-5並不是要擔任深入打擊或者是長程攻擊
> 的任務,而且Q-5已經那麼短腿還要雙座,比起MKK,這玩意的價值真的
> 不高。
大陸空對地能力嚴重缺乏。自然就會出現這種事情


NO:483_109
京王線  於 2004/12/06 14:2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李淳風桑 :
李さん提到;「中國如果自認 源自俄羅斯武器加上偷自歐美的技術 就能拼湊參研出 超英趕美驅俄逐日 的軍力就請繼續這樣認為吧 哈哈 真是求之不得 還有 中國新戰機要排一起全數出動打台灣 更是歡迎」的部分。有不少中国人写過這種架空小説的。


NO:483_110
flak  於 2004/12/06 15:0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這期的AWST就有提到這個問題。以往美國測試戰機的時候,有一定的程序與方法,但從F-22開始,過去的經驗就不適用。因為現代武器系統的各個模組都是高度系統化,這些系統又高度整合成為系統化的系統,則牽一髮而動全身,每個系統都要一起測試,無法切開。

中國網民還以為東偷一點,西挖一點,加上自己的口水黏一黏就可以變成一架高度整合戰機的話,就讓他們繼續以為吧。反正他們對中國航太史永遠有一堆不為人知的輝煌記錄,只有他們的眼睛才看得到。


NO:483_111
勤務組  於 2004/12/06 15:19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需要10-30萬CFD的有效計算能力即可。而F22這一等級的4代。最少也是800萬CFD以上,


咳∼∼∼
看伊雲驚動數次清潔工老大的情況﹐本座出個勞役差事,不得推辭
本座老了﹐昏庸﹐看不懂某國的中文﹐還有CFD通忘了
請告訴大家什麼CFD的有效計算能力?


NO:483_112
FAF  於 2004/12/06 18:5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不是SMK,而是今年航展新的型號。
>與SMK相較,SKM具有更強的雷達(新型多模式平面陣列雷達)與航電(單座有三個彩色LCD型MFD螢幕,兩>大一小,號稱是四代+等級)加上完整的資料鏈系統(俄國版的LINK-16),同時保有與SK相當的機動能力>(SMK機動能力反而不如SK)。堪稱是目前SU-30MKK系列之外,性能與台灣二代機最為接近也最具威脅的>機種。

國內還沒有詳細報導,多謝前輩詳細指點了


NO:483_113
Akula  於 2004/12/06 23:3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問一個笨問題
美國海軍在1960年代中期展開的VFAX計劃
最後的成果是F/A-18嗎?

NO:483_114
toga  於 2004/12/06 23:47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Yes.................

http://iron-eagles.tripod.com/wb_ac_files/f18.htm


NO:483_115
雪風  於 2004/12/07 00:1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記得是有關聯,但F/A-18不是VFAX計劃的直接產物

還是借自Joseph F. Baugher先生的網站,介紹YF-16的資料有提到一段

http://home.att.net/~jbaugher4/f16_2.html

In the meantime, some US Navy officers had been expressing interest in a low-cost alternative to the Grumman F-14 Tomcat, which was at that time experiencing severe teething troubles and suffering from a series of cost overruns. This program came to be known as VFAX. A stripped version of the Tomcat (named F-14X) had been proposed by Grumman, but had been summarily rejected by the Deputy Defense Secretary. In May 10, 1974 the 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 dictated that the VFAX would have to be a wholly new aircraft, but, apparently having forgotten the sorry experience with the F-111, they wanted the USAF and the Navy to purchase basically the same plane. However, the Navy (unlike the Air Force) wanted the VFAX to be capable of filling both air-to-air and ground-attack roles.

In August of 1974, the Congress took money intended for VFAX and diverted it to a new program known as Navy Air Combat Fighter (NACF), and directed that this plane make maximum feasible use of the USAFs LWF/ACF technology and hardware. It would be basically a navalized LWF/ACF. However, most Navy officers were solidly committed to the F-14 and wanted nothing to do with either the VFAX or the NACF. Nevertheless, Congress was insistent, and in September of 1974, the Navy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select a single contractor to begin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of the NACF and requested bids from the industry. In response to this request, on September 27, 1974, General Dynamics announced that they would be teaming with Ling-Temco-Vought (also located in Dallas/Fort Worth) to propose a NACF design based on the YF-16. The carrier-capable F-16 was assigned the company designation of Model 1600 by LTV. LTV carried out several different concept studies involving different engines--the F404, the F101,a and an improved F100 were all considered. The navalized YF-16 was to have been provided with the capability of carrying and launching AIM-7 Sparrow BVR missiles, which would have required the development of a Sparrow-compatible BVR radar. Neither of these features were part of the original planning for a USAF F-16. If both the Air Force and the Navy picked the YF-16, General Dynamics would be the prime contractor for the Air Force and LTV would be prime contractor for the Navy. However, in retrospect, since both contractors were located in the same state, there was little likelihood of receiving a contract.


NO:483_116
cobrachen  於 2004/12/07 04:5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最後講一點吧。

當然很多人會不信,因為大部分缺乏分析和觀察的能力,更不懂找尋資料。
某些人關注的角度也很不一樣。

我是積累了大量信息資源。涉及航空工業方方面面。敢在今天說出這話,
也是收集了4年資料。查閱過上萬專業文獻之后(加上小有消息渠道) 才
有現在的看法。

你第一段的說法也常見於艦船某些人互砍的時候認為對方的"內部"或是"權威"資料引用,解釋或者是實際上的存在有問題。你有你的看法,別人怎麼看同樣的問題,與你的看法不相同是不是就是因為缺乏分析和找資料的能力,這樣的結論武斷了。

而從你下一段的說法來看,不敢茍同你的這種說法。如果你看的真的是專業的論文,那麼,一百篇當中你真的能夠看懂(不是看過)其中的詳細(不是摘要)1/3,已經很了不起了,大陸的專業論文出版品在台灣也可以買到,其中有許多打開就是數學,從頭到尾都是,高等微積分和偏微不是沒學過,張量也不是沒學過,但是要看懂和自己所學沒有關係或者是沒有接觸過的題材,絕大部分都有困難,那更不要提上萬的論文。

而且,論文和實際的運用還是有一些差距,而這差距就得要靠實際上動手去作。譬如說,匿蹤材料的配方知道了是一回事,用在飛機上會不會有過重或者是過熱導致當機的狀況,沒有實際經歷過,光看論文不見得知道。另外一個實際上動手作的差距就是精密程度。如果你有稍微看過對於B-2機身表面的精密度的要求,而且你真的了解結構與施工專業論文,那麼你的結論不該這麼輕鬆。

當然,你有你的評估的方向與分析的基礎,我不會在這方面去貶低,每個人都可以有樂觀或是悲觀的估計。

最後,要作一架戰鬥機對大陸來講不難,要了解匿蹤的氣動需求大陸也多半有掌握,要研發雷達和噴射發動機的基礎理論大陸也不缺,不過要把這三件事情放在一起,還要加上目前大陸和俄羅斯連邊都還沒有摸到的實際上的航電與資訊融合能力,還要在2008年就有驗證機出來,這個複雜度與期望的確太樂觀了。


NO:483_117
勤務組  於 2004/12/07 14:4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需要10-30萬CFD的有效計算能力即可。而F22這一等級的4代。最少也是800萬CFD以上,

Pinus兄﹐請教老兄的看法


NO:483_118
zhuhaihangzhan  於 2004/12/08 04:3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 中國如果自認 源自俄羅斯武器加上偷自歐美的技術 就能拼湊參研出
> 超英趕美驅俄逐日 的軍力就請繼續這樣認為吧

談不上偷。大陸想買,人家愿賣就這么簡單。
某些成品是禁止出口,但是不等于零件不能賣。

美歐的技術在大陸主要體現在,學習吸收美歐的高精度高效率的加工
技術,材料部件修復技術。
此外,用美國比較多的就是一些電子技術。你去看航電里的芯片,大
部分都是美國的。缺了美國的CPU/DSP/1553B總線控制芯片,估計10號
11號也就不能飛了。

不過我認為這好像和偷沒有關系呀。

> 看伊雲驚動數次清潔工老大的情況﹐本座出個勞役差事,不得推辭
> 本座老了﹐昏庸﹐看不懂某國的中文﹐還有CFD通忘了
> 請告訴大家什麼CFD的有效計算能力?

抱歉最近實在太忙,昨天實在睜不開眼了,只好今天來回。
第一點我要說明的是,如果你們覺得我很煩,不喜歡聽我扯一些軍事
任何人盡管提,我一定第一時間溜走。絕不用勞煩任何人的大駕。
理由主要是實在沒有時間來侃這些東西。我現在的活天天干到凌晨3點,
還要再回這些帖子實在太累。看起來是有人給你們提過意見了。
放心。今天這篇之后我也不打算再回應(反正回帖,也得跳掉大量的
問題,算是犯版規的,不過大部分不是不能回,而是沒時間回,要知
道,我這種回應方式,回應量是等比遞增的。在這么詳細說幾天,我
自己就瘋了....)

你的問題是這樣:CFD是計算流體力學的意思。
為什么說幾十萬CFD呢。其實是那天我寫的時候已經昏昏沉沉,沒說
清楚。其實是指CFD計算量的單位。大陸這邊定義CFD的計算量和規模
是按計算柵格(網格)來定義計算量的(或者說精度,用的網格數越
多,計算的精密度也越高)。至于有效計算能力是指,某個計算平臺
上能在指定的可被接受的時間內完成相關數量CFD柵格計算的能力,
就是有效的計算能力。理論上性能差的計算平臺也能完成較高精度即
較大規模的計算,但是后果是所花費時間越長,超過了實際的意義,
一個模型幾天到1-2個月完成計算都是可被接受的,但是如果拖到半
年一年的,就沒人受得了了。


to cobrachen
> 你第一段的說法也常見於艦船某些人互砍的時候認為對方的”內部”
> 或是”權威”資料引用,解釋或者是實際上的存在有問題。你有你
> 的看法,別人怎麼看同樣的問題,與你的看法不相同是不是就是因
> 為缺乏分析和找資料的能力,這樣的結論武斷了。

我是這樣認為的,如果大家的觀念知識相近,就不難做到統一認識。
如果觀點和知識向左,想統一觀點就很難。

不同的人從事不同的工作,涉及的知識領域有限,更何況大陸內部各
種因素制約。造成特殊的多樣性。大陸是同時存在各種問題的,科技
力量上更是。大陸既有最原始最不科學的技術存在并應用,也有中檔
的水平普通的存在。但是高精尖,某些還是很高水平的某些技術,也
存在。
不同的人接觸的環境不同,自然會有各種不同的爭論和爭議。

我不敢說我說的都是正確,但是我為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結論,是做
了大量工作的。你要覺得很多事情是我侃大山侃回來的,我也無所謂。
但是很多東西都是有蛛絲馬跡的,關鍵是你看到沒有。

> 而從你下一段的說法來看,不敢茍同你的這種說法。如果你看的真
> 的是專業的論文,那麼,一百篇當中你真的能夠看懂(不是看過)其
> 中的詳細(不是摘要)1/3,已經很了不起了,大陸的專業論文出版品
> 在臺灣也可以買到,其中有許多打開就是數學,從頭到尾都是,高
> 等微積分和偏微不是沒學過,張量也不是沒學過,但是要看懂和自
> 己所學沒有關係或者是沒有接觸過的題材,絕大部分都有困難,那
> 更不要提上萬的論文。

此言差矣。我看論文可不是為了做學問。自然不用看的過細。說實在
的。基本上除了基礎科研的論文中,有用的東西比較多。應用科技方
面的論文,可以說都不會透露過多的細節(人家是要靠其賺錢,都說
了可能嗎)。但是基礎科研中算法比較多,看得人頭暈腦脹,但是無
論是哪種論文,大多數都有具體實例來講解和證明論文的觀點,里面
好看的東西和數據很多。通過實例的闡述(有些是涉及工程細節),
會告訴你,那里在工程實踐中存在什么問題,解決的思路如何,國外
文獻提到相關問題的一切情況,自己具體是怎么做的。最終實現后,
大體的數據,與國內外其他解決方法或數據進行對比(就算沒有直接
引用,按文獻引用索引,也能找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此外從你所述的“論文”來看。你看到的論文好像更接近于基礎研究。
就我看到的大部分論文來看。各家花在“公式”上的篇幅和比重很小。
而且,大部分公式只是為了表明一種內在關系。而工程具體的實現
細節核心部分,往往一筆帶過。

我看的論文,主要涉及電子技術、工業技術、航空、航天技術。里面
有介紹國外先進技術產品的(和你們看得不一樣,那些技術大概只有
實際操作的人才會知道),有講述已經取得的成果的。有技術對比講
述差距的或優勢的(一般說差距的時候,還能帶出點各機構的發展規
劃和實際工作情況)。有解決工程實踐中具體問題的(往往能找到,
看到很多的細節)。我感覺是獲益極大,特別是看多了遇到的問題和
問題解決過程和分析之后,讓自己在做類似的事情的時候,整體全局
觀念變得更好。更能舉一反三,少走點彎路。

你說看專業論文和文獻,有沒有價值和意義呢。

> 而且,論文和實際的運用還是有一些差距,而這差距就得要靠實際
> 上動手去作。譬如說,匿蹤材料的配方知道了是一回事,用在飛機
> 上會不會有過重或者是過熱導致當機的狀況,沒有實際經歷過,光
> 看論文不見得知道。另外一個實際上動手作的差距就是精密程度。
> 如果你有稍微看過對於B-2機身表面的精密度的要求,而且你真的了
> 解結構與施工專業論文,那麼你的結論不該這麼輕鬆。

我看到的東西大部分不是理論分析。我不知道為何你會有這些想法。
說起隱身技術最近看到一個東西,就是在發動機近氣道內加裝一個特
制的導流環,居然把近氣道正面的雷達反射截面積,降低了一個數量
級。而進氣道的性能僅下降不到2%,神奇吧。當然是實測的結論。
至于你說機械的加工精密度。在今天的這個時代上,中美差距不會很
大。如果你關心機床工具業的動態,我想你至少不會對此有很大疑問。
其實現在加工手段,加工精密度一向都很高,差距在加工效率上。另
外就是一次加工面積大小。當然最先進的技術為了最佳效果,付出的
價格代價就太大了。
B2的機身表面精度高并不算什么,特別是現在而言,那是用錢堆出來
的。現在你用錢來堆,一樣做到。
現在表面精密度,如果不是要求低于2-3nm,都有技術可做到,當然
我說的這也不是用于航空的。但是你要想到現在數控機床的加工精度
一般都是0.005-0.2mm左右,在配上具備數控的復雜曲面磨床,對于
高檔磨床來說,10-1微米左右的表面粗糙度已經是對他侮辱了。你說
除了花功夫花時間花成本外。還有什么做不到的。
當然,我這只是隨口說說,瞎舉例,只是你主說精度,所以我才這么
不倫不類的舉例。其實我認為加工和結構不是問題,關鍵是裝配和
轉配之后的校準檢驗。

> 當然,你有你的評估的方向與分析的基礎,我不會在這方面去貶低,
> 每個人都可以有樂觀或是悲觀的估計。

呵呵。

> 最後,要作一架戰鬥機對大陸來講不難,要了解匿蹤的氣動需求大
> 陸也多半有掌握,要研發雷達和噴射發動機的基礎理論大陸也不缺,
> 不過要把這三件事情放在一起,還要加上目前大陸和俄羅斯連邊都還
> 沒有摸到的實際上的航電與資訊融合能力,還要在2008年就有驗證機
> 出來,這個複雜度與期望的確太樂觀了。

這樣的。航電和資訊融合的問題,1我不認為是問題,也不是現階段的
問題。驗證機,主要是檢驗隱身設計成敗,飛行性能好壞,需要對飛機
飛行控制系統,傳感器系統進行驗證。其他東西都不會上。之外,90年
代之后的3代半,4代機試飛,都會有專用的地面輔助設備分析記錄控制
飛機飛行狀態。光這部分就占據了大量的空間和有效載荷重量。我想驗
證機上是不會有那么好的航電的。

至于發動機,過去的一年里,大陸首個二元推力矢量噴嘴已經開始試驗
了。我想驗證機雖然沒有推比10可用,但是用WS10推力加大型,驗證也
是可能的。

最后想說一點:2008是一個預定值,這種事拖個一兩年完全有可能,沈
飛畢竟有個J8III的教訓在。沈飛肯定會求穩不求急


NO:483_119
勤務組  於 2004/12/08 05:4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如果你們覺得我很煩,不喜歡聽我扯一些軍事
任何人盡管提,我一定第一時間溜走。絕不用勞煩任何人的大駕
你扯一些軍事才不會勞煩我的大駕
但扯一些沒營養的廢話嗎﹐我就沒耐性了

>什么說幾十萬CFD呢。其實是那天我寫的時候已經昏昏沉沉,沒說
清楚。其實是指CFD計算量的單位。大陸這邊定義CFD的計算量和規模
是按計算柵格(網格)來定義計算量的(或者說精度,用的網格數越
多,計算的精密度也越高)。至于有效計算能力是指,某個計算平臺
上能在指定的可被接受的時間內完成相關數量CFD柵格計算的能力,
就是有效的計算能力。理論上性能差的計算平臺也能完成較高精度即
較大規模的計算,但是后果是所花費時間越長,超過了實際的意義,
一個模型幾天到1-2個月完成計算都是可被接受的,但是如果拖到半
年一年的,就沒人受得了了。

你的回答很空洞﹐我們的Pinus兄一問還會舉出一些實際的單位
你聲稱看過很多解決實際問題的文章﹐列出個實際的單位不是難事吧?
列個有效計算能力的實際的單位吧?


NO:483_120
flak  於 2004/12/08 10:0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現在表面精密度,如果不是要求低于2-3nm,都有技術可做到,當然
我說的這也不是用于航空的。但是你要想到現在數控機床的加工精度
一般都是0.005-0.2mm左右,在配上具備數控的復雜曲面磨床,對于
高檔磨床來說,10-1微米左右的表面粗糙度已經是對他侮辱了。你說
除了花功夫花時間花成本外。還有什么做不到的。
當然,我這只是隨口說說,瞎舉例,只是你主說精度,所以我才這么
不倫不類的舉例。其實我認為加工和結構不是問題,關鍵是裝配和
轉配之后的校準檢驗。

既然知道研磨的精度、切削的精度與裝配的精度是風馬牛不相及,那前面扯這些不就是瞎扯蛋?
1我不認為是問題,也不是現階段的
問題。驗證機,主要是檢驗隱身設計成敗,飛行性能好壞,需要對飛機
飛行控制系統,傳感器系統進行驗證。其他東西都不會上。

一架匿蹤飛機要整合主動的傳感器就測死你了,不是主動的傳感器那也沒啥好測的。
不過話說回來,能作出一架會飛的匿蹤飛機的確就很了不起了,但以為一架會飛的匿蹤飛機就可以搆著F-22的邊?哈哈...哈哈...

NO:483_121
hst  於 2004/12/08 18:0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什么說幾十萬CFD呢。其實是那天我寫的時候已經昏昏沉沉,沒說
清楚。其實是指CFD計算量的單位。大陸這邊定義CFD的計算量和規模
是按計算柵格(網格)來定義計算量的(或者說精度,用的網格數越
多,計算的精密度也越高)。至于有效計算能力是指,某個計算平臺
上能在指定的可被接受的時間內完成相關數量CFD柵格計算的能力,
就是有效的計算能力。理論上性能差的計算平臺也能完成較高精度即
較大規模的計算,但是后果是所花費時間越長,超過了實際的意義,
一個模型幾天到1-2個月完成計算都是可被接受的,但是如果拖到半
年一年的,就沒人受得了了。
他恐怕舉不出來吧,很明顯的這位老兄有一些流體力學模擬計算的知識
但是你硬要他解釋這種計算程序的單位,好像有點怪
這就好像要舉FEMLAB中的mesh的單位是什麼,哪舉的出來啊



NO:483_122
勤務組  於 2004/12/08 22:5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他恐怕舉不出來吧,很明顯的這位老兄有一些流體力學模擬計算的知識
那真的就有點難看了

>但是你硬要他解釋這種計算程序的單位,好像有點怪
不會怪﹐我們等那位先生的說法

>這就好像要舉FEMLAB中的mesh的單位是什麼,哪舉的出來啊

mesh本身也可用來做衡量單位﹐只是有些籠統
所以有些賣FEM的是秤node,elememt來賣的
不急﹐還是等那位先生的說法
若有FEM的問題﹐我們還有Pinus兄^^


NO:483_123
Akula  於 2004/12/09 00:3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問一個沒什麼意義的問題

Vought這家公司通常翻成什麼名字?


今天突發奇想來查查反衛星飛彈的資料
想不到這家公司不只做出當年美帝的反衛星飛彈ASM-135(沒量產......),A-7和F-8也是他們的產品,還有當年的F4U......(其實是老公司......)


NO:483_124
Luke-Skywalker  於 2004/12/09 00:3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沃特飛機公司

NO:483_125
bystand  於 2004/12/09 11:3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看到dasha先生在椰林有關超音速空戰的討論,有一點疑惑。

討論如下:

==> saitohajime (載不動鳳凰的雄貓) 提到:
> ==> dasha (大俠) 提到:
> > F-14確實是當時美國最適合高速空戰與低速空戰的戰鬥機,不過當時
> > 空戰思想不同,還認為極速空戰很可能發生,至於7G動作後速度會降到多低
> > 則沒那麼在乎;現在這些飛機不在乎2Mach的飛行,可是卻很在意持續高G迴
> > 旋,5G迴旋可能要一直維持在1Mach以上,所以不會搞更高的速度與更高G的
> > 迴旋.
> 推力問題?
> F-14的這個數據是用爛TF-30的F-14A飛出來的
> F-15小弟印象是號稱能持續穩定拉5G,只是不知道空速
> F-16持續9G好像是大約450kt上下
> GWI中還有一台F-15為了閃SAM拉出過10G
需求問題而已.越戰時F-4曾經創下過高速空戰紀錄,從高處急速高G
俯衝,最高速度高過2Mach,最大G值也有一個7G,三個轉彎後在低空脫離,
速度已經快掉到音速以下,可以想見能量的耗損多大,F-14也是這樣.現
在的戰鬥機要求的是持續超音速迴旋,哪能容許這種高減速?比方F-22,
廣告上的包絡線,記得持續5G與F-15的1G最大包絡線在超音速時有很大
的相似性.
F-16的持續9G是在很低空,F-15記得有持續8G的實力,持續5G可能是
在穿音速萬呎等級的空域中吧?

看dasha先生的意思,F-14在超音速機動時,能量損失很快。按説,F-14有
可變翼,超音速飛行時阻力應該比固定翼低,爲何超音速的機動性還比不過
固定翼的Euro2000?


NO:483_126
flak  於 2004/12/09 11:3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看dasha先生的意思,F-14在超音速機動時,能量損失很快。按説,F-14有
可變翼,超音速飛行時阻力應該比固定翼低,爲何超音速的機動性還比不過
固定翼的Euro2000?

因為F-14沒有補充包...推力不夠

NO:483_127
bystand  於 2004/12/09 12:1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那麽說F-14換上兩顆F-119就可以痛宰Euro2000了?


NO:483_128
toga  於 2004/12/09 13:09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就目前所知的西方戰機飛行包絡線裡,聲稱能在標準空戰構型,中高空高超音速(1.5~1.8馬赫)下進行五G機動還不掉高度的戰機似乎只有F/A-22與EF-2000;而能在不開後燃器狀態下於中高空玩破音速五G機動的,更只有絕世猛禽.

F-15C在狂開後燃器的狀況下,亦只能在中低空,次音速領域範圍內進行不掉高度五G機動.

F-14的可變翼設計,據說可以使其在一些特定狀況下的直線飛行阻力只有F-15和Su-27的一半左右,因此雖然其引擎不夠力,但是在低空直線衝刺時依然十分龍精虎猛,並不輸於四代新銳,但是在中高空進行飛行機動時,其生成阻力可就不是可變翼後收就能全數解決的了,加上翼負荷大與引擎能量補充速度不足,和四代新銳機的高下差別就此分出.

超音速空戰飛行機動能力除了看引擎剩餘功率外,亦得考慮空戰翼負荷,假設F-14以全新機體結構外加順利換裝F-119,是可以相當有效解決前述缺憾,但是後者問題依然存在.

至於換裝F-119後與EF-2000的優劣比較亦很難說,一來EF-2000在低飛阻的性能表現上並非弱者,不然也無法在推重比並未勝過F-15E的狀況下,卻還擁有幾可與猛禽戰機相比美的高空高速空戰飛行性能表現了;再者EF-2000上的引擎同樣也有龐大的升級潛力,從略加修改FADEC,以引擎折壽為代價所帶來的最大軍推提高15%,後推提高5~13%,到小幅改良所帶來的最大軍推提高20%,後推提高15~16%(EJ-230),到大幅改良所帶來的最大軍推提高30%,後推提高30~35%(EJ-270).........如果真要玩架空幻想模擬戰的話,不該只准雄貓放火,不許颱風點燈.

何況決定現代空戰勝負的關鍵,火控電子SA與整合式電戰等軟套件的重要程度往往還遠勝過飛行性能硬指標


NO:483_129
toga  於 2004/12/09 13:1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就目前所知的西方戰機飛行包絡線裡,聲稱能在標準空戰構型,中高空高超音速(1.5~1.8馬赫)下進行五G機動還不掉高度的戰機似乎只有F/A-22與EF-2000;而能在不開後燃器狀態下於中高空玩破音速五G機動的,更只有絕世猛禽.
F-15C在狂開後燃器的狀況下,亦只能在中低空,次音速領域範圍內進行不掉高度五G機動.

F-14的可變翼設計,據說可以使其在一些特定狀況下的直線飛行阻力只有F-15和Su-27的一半左右,因此雖然其引擎不夠力,但是在低空直線衝刺時依然十分龍精虎猛,並不輸於四代新銳,但是在中高空進行飛行機動時,其生成阻力可就不是可變翼後收就能全數解決的了,加上翼負荷大與引擎能量補充速度不足,和四代新銳機的高下差別就此分出.

超音速空戰飛行機動能力除了看引擎剩餘功率外,亦得考慮空戰翼負荷,假設F-14以全新機體結構外加順利換裝F-119,是可以相當有效解決前述缺憾,但是後者問題依然存在.

至於換裝F-119後與EF-2000的優劣比較亦很難說,一來EF-2000在低飛阻的性能表現上並非弱者,不然也無法在推重比並未勝過F-15E的狀況下,卻還擁有幾可與猛禽戰機相比美的高空高速空戰飛行性能表現了;再者EF-2000上的引擎同樣也有龐大的升級潛力,從略加修改FADEC,以引擎折壽為代價所帶來的最大軍推提高15%,後推提高5~13%,到小幅改良所帶來的最大軍推提高20%,後推提高15~16%(EJ-230),到大幅改良所帶來的最大軍推提高30%,後推提高30~35%(EJ-270).........如果真要玩架空幻想模擬戰的話,便不該只准雄貓放火,不許颱風點燈.

何況決定現代空戰勝負的關鍵,火控電子SA,匿蹤/低可視度設計與整合式電戰等軟套件的重要程度往往還遠勝過飛行性能硬指標


NO:483_130
FAF  於 2004/12/09 17:5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其生成阻力可就不是可變翼後收就能全數解決
請教toga前輩,這段有點不太懂,是說F-14全後掠時阻力仍較EF-2000大嗎?

NO:483_131
toga  於 2004/12/10 01:1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戰機的阻力是變數而非常數,在不同速度領域,戰機動作姿勢變化,以及外掛配備都會有顯著差別,而且不同戰機在同樣狀況下的阻力變化幅度也不一樣,更非無論在任何狀況下,一者鐵定永遠在另一者之上.

而阻力亦非影響戰機性能的唯一因素,推力/升力/重力的影響亦得考慮,可是偏偏除了重力外,其他兩力亦是會在不同高度速度與戰機動作姿勢下變化萬千的變數.


NO:483_132
flak  於 2004/12/10 11:0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而且不同戰機在同樣狀況下的阻力變化幅度也不一樣,更非無論在任何狀況下,一者鐵定永遠在另一者之上.
也沒有那麼難預測,超音速時,震波阻力成為主要來源,而震波阻力主要來自後掠角的影響。因此全後掠F-14的阻力應該是相當低的。就像高後掠角的F-105或是一樣可變的F-111一樣。

忽然想到小時候很多人都以為可變翼是為了在高速時變成三角翼....:P


NO:483_133
bystand  於 2004/12/10 11:29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謝謝flak和toga先生。

NO:483_134
toga  於 2004/12/10 12:3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 > F-14確實是當時美國最適合高速空戰與低速空戰的戰鬥機,不過當時空戰思想不同,還認為極速空戰很可能發生,至於7G動作後速度會降到多低則沒那麼在乎;現在這些飛機不在乎2Mach的飛行,可是卻很在意持續高G迴旋,5G迴旋可能要一直維持在1Mach以上,所以不會搞更高的速度與更高G的迴旋.

A:

F/A-22

超音速巡航:1.68M(標準空戰配備);在1G狀態下,其能在30,000至70,000英呎高度範圍間,於開啟後燃器狀態下以2.0馬赫+之設定速度上限飛行,或是在最大軍推狀態下,於30,000至57,500英呎高度範圍間以1.40至1.70馬赫之間的超音速巡航時速飛行(最速點在40,000英呎左右處).

超音速機動:能在中高空(30,000~70,000英呎間),開啟後燃器狀態下以1.60至1.85馬赫之間的速度進行5G迴旋,或是在軍推狀態下,於30,000英呎以下高度以0.85至1.00馬赫之間的速度進行5G迴旋.

EF-2000

超音速巡航:1.2~1.3M(標準空戰配備);在1G狀態下,其能在30,000至55,000英呎高度範圍間,於開啟後燃器狀態下以2.0馬赫+之設定速度上限飛行,在55,000至65,000英呎高度範圍間的極速則從2.0馬赫逐步降至1.7馬赫;在最大軍推,標準空戰配備狀態下,其於36,000英呎處可以1.2馬赫級的超音速巡航時速持續飛行,EADS集團希望透過引擎提昇,未來能將此速度提昇至1.5馬赫級.

超音速機動:其能在45,000英呎處,開啟後燃器狀態下以1.60馬赫速度進行5G迴旋.



> F-15印象是號稱能持續穩定拉5G,只是不知道空速

A:30,000英呎高度以下,次音速範圍內


> GWI中還有一台F-15為了閃SAM拉出過10G

A:F-15E, 10.5g


需求問題而已.越戰時F-4曾經創下過高速空戰紀錄,從高處急速高G俯衝,最高速度高過2Mach,最大G值也有一個7G,三個轉彎後在低空脫離, 速度已經快掉到音速以下,可以想見能量的耗損多大,F-14也是這樣.現在的戰鬥機要求的是持續超音速迴旋,哪能容許這種高減速?比方F-22, 廣告上的包絡線,記得持續5G與F-15的1G最大包絡線在超音速時有很大的相似性.

A:
應該說F/A-22只用軍推,便擁有比狂開後燃的F-15更大的1G飛行包絡線,與約略相當的5G飛行包絡線


看dasha先生的意思,F-14在超音速機動時,能量損失很快。按説,F-14有可變翼,超音速飛行時阻力應該比固定翼低,爲何超音速的機動性還比不過固定翼的Euro2000?

A:
直線加速衝刺時(特別是在中低空),可變翼確實能透過飛行阻力大減充分彌補可變翼戰機的呆重與推力普遍不足的問題,時至今日,西方世界低空衝刺紀錄最速保持者仍是可變翼家族成員(No.1:F-111,1,000節;No.2:Tornado,800節以上),連猛禽戰機都未必能在此領域勝得他們過.

然而當其在中高空高速領域下進行水平側轉或垂直翻轉機動時,此時機體所產生的額外阻力可就不是光靠可變翼就能消弭的了,特別是還要與重力激突對抗的垂直翻轉機動,可變翼戰機普遍的呆重與推力不足問題馬上顯露無遺.


NO:483_135
flak  於 2004/12/10 13:5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然而當其在中高空高速領域下進行水平側轉或垂直翻轉機動時,此時機體所產生的額外阻力可就不是光靠可變翼就能消弭的了,特別是還要與重力激突對抗的垂直翻轉機動,可變翼戰機普遍的呆重與推力不足問題馬上顯露無遺.
我覺得這時還是推力問題,跟可變翼沒啥關係
要推到可變翼的呆重也是沒錯,但比例不高。不然EF-2000也不用為了拼推重比搞得航程不足。

NO:483_136
FAF  於 2004/12/11 00:0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感謝toga和flak兩位前輩的精采回答。

NO:483_137
FAF  於 2004/12/14 14:5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小弟想再請教
1.F-14用在可變翼上的呆重大概有多重?
2.F-14在四長二中二短的標準空戰構型還能飛二馬赫嘛?有人跟我說這樣太重,可是小弟印象中極速跟阻力比較有關而不是推重比。

NO:483_138
toga  於 2004/12/14 16:2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小弟想再請教

1.F-14用在可變翼上的呆重大概有多重?

A:

F-14沒有固定翼衍生型,因此要精確描述其可變翼呆重不太容易........

一個比較可以參考的範例是F-15的前身研發計畫,當初其設計也是打算用可變翼,結果老美空軍經評估發現若要滿足其需求,其空重將超過20噸級,且造價更是天價;後來經戰機黑手黨太上老祖John Boyd接手該設計,在以梯形固定翼取代可變翼設計等大幅修改後,出來的可負擔成品F-15,空重13噸級不到.


2.F-14在四長二中二短的標準空戰構型還能飛二馬赫嘛?有人跟我說這樣太重,可是小弟印象中極速跟阻力比較有關而不是推重比。

a:
F-15在掛上四枚麻雀之後,據說極速便難破1.65馬赫............

F-14雖有可變翼可以減阻,但是一枚重達五百多公斤的鳳凰飛彈,其阻力可不是說著玩的,在樣的高阻力構型下想飛兩馬赫???恐怕連破1.5馬赫都不太容易............

最有力的證明應該是那發生在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雄貓戰機因遲遲無法逼近全力奔逃的米格21至距離30公里範圍內,因此始終無法以鳳凰飛彈攻擊之的戰例,要是雄貓能在四長二中二短的標準空戰構型下還能飆二馬赫的話,就應該不會有這樣的鳥事出現.............


NO:483_139
Akula  於 2004/12/15 00:0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F-X的20噸重量不只是因為可變翼,還有一個因素是Mach 2.7,光是把它壓到Mach 2.5就可以省去3000磅重量

F-15掛四枚麻雀就難破Mach 1.65?這麼誇張?
那那個特別設計的掛點不就白做了......


極速和阻力有關,但阻力也和昇力有關(所謂昇阻比),而昇力當然和重量有關
平飛時昇力與重量相等,而當阻力等於最大推力時,就是極速
要讓極速更高也可以,但是這就必須讓阻力降低,而同一架飛機要怎麼讓阻力變低?除了可變翼或拋棄掛載,就只有降低昇力,於是飛機就會慢慢往下掉......

呃...自己的推測......飛行力學沒修到......


NO:483_140
Akula  於 2004/12/15 00:0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最有力的證明應該是那發生在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雄貓戰機因遲遲無法逼近全力奔逃的米格21至距離30公里範圍內,因此始終無法以鳳凰飛彈攻擊之的戰例

不過,雄貓也沒比MiG-21快多少吧?人家也是倍音速戰機呢


NO:483_141
toga  於 2004/12/15 00:1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F-15掛四枚麻雀就難破Mach 1.65?這麼誇張?

A:

請參考2004年11月號兵器戰術圖解,Page 30中的F/A-22單靠最大軍推玩死F-15飛行包絡線圖

不過這裡講得是直線平飛衝刺,大角度俯衝的狀況並未考慮在內

那那個特別設計的掛點不就白做了......

a:
在F/A-22與EF-2K神聖誕生前,這樣的表現已可說十分出色了,換成F-16這樣掛的話,直線平飛衝刺恐怕連破音速都有困難...............


NO:483_142
FAF  於 2004/12/15 20:38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F-X的20噸重量不只是因為可變翼,還有一個因素是Mach 2.7,光是把它壓到Mach 2.5就可以省去3000磅重量
是結構強度的重量嗎?

>F-14雖有可變翼可以減阻,但是一枚重達五百多公斤的鳳凰飛彈,其阻力可不是說著玩的,在樣的高
>阻力構型下想飛兩馬赫???恐怕連破1.5馬赫都不太容易............
小弟另有查到一個資料,F-14A四長二中二短構型1.3馬赫下戰鬥半徑317公里,不過不知道這1.3馬赫是一路都飆這麼快嗎?

>最有力的證明應該是那發生在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雄貓戰機因遲遲無法逼近全力奔逃的米格21至距
>離30公里範圍內,因此始終無法以鳳凰飛彈攻擊之的戰例,要是雄貓能在四長二中二短的標準空戰構
>型下還能飆二馬赫的話,就應該不會有這樣的鳥事出現.............
MiG-21不是也能飆2馬赫嗎?要從30km外追上他搞不好要用A-12? XD


NO:483_143
Akula  於 2004/12/15 23:1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F-X的20噸重量不只是因為可變翼,還有一個因素是Mach 2.7,光是把它壓到Mach 2.5就可以省去3000磅重量
是結構強度的重量嗎?

大概吧!手上資料並沒有說是怎麼減少的
用最簡單的平方正比來算,Mach 2.7的動壓力是Mach 2.5的1.1664倍,如果直接假設機體強度與重量成正比,那麼光是降低極速要求就可以少掉16.3%左右,20ton的戰機會變成17ton多一點而已......(非常粗略的估計......)
而且極速的要求低了,引擎推力可以小一點,那這顆引擎應該也可以輕一點

只是結構設計並不是在概念設計階段就會進行的,所以這個3000磅是怎麼出來的還真是令人好奇......大概是經驗法則吧?


MiG-21不是也能飆2馬赫嗎?要從30km外追上他搞不好要用A-12? XD

一看到A-12雄雄以為是那架三角形的攻擊機.....想說這架不是次音速的嗎......XD


NO:483_144
POLI  於 2004/12/15 23:2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小弟在旁邊看諸位大大的精彩討論好久了,忍不住插個話,問個笨問題!!

為什麼美國人在鳳凰飛彈以後沒有再研發出下一代的長程空對空飛彈呢?
鳳凰的戰績不算太差,為什麼現在只為猛禽裝備中程的空對空飛彈AIM120。

想不通........XD


NO:483_145
toga  於 2004/12/15 23:57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MiG-21不是也能飆2馬赫嗎?要從30km外追上他搞不好要用A-12? XD

A:

而鳳凰飛彈的極速卻是五馬赫,有效射程96公里以上,當時雄貓要是能夠差不多抵銷魚床機速度,不使雙方差距越拉越大的話,會因為逼不進對方至三十公里內而無法發射鳳凰??

而且別忘了,以往所有號稱能飆兩馬赫以上極速的第二三世代戰機,都幾乎是在近乎無外載,且內載燃料剩至一半,且在中高空飛行的狀況下才能達到這樣的極速,前面已提過,F-15號稱為2.5馬赫級戰機,但是四枚麻雀就能讓其極速難破1.65馬赫;因此在當時無論是掛著鳳凰在後頭上方追殺比爾的雄貓,還是在前頭下方亡命天涯的米格二十一,雙方當時的極速雖未透露,不過個人相信大概都遠遠不及兩馬赫境界,只是標準武裝為兩至四枚短程AAM的魚床應該還是跑得比掛著四長二中二短的雄貓快得多就是了..............

能在四中二短等級以上的標準空戰武裝配備下還能在中高空直線衝刺至戰機設定速度上限的,似乎是第四世代戰機如F/A-22與EF-2000之流才有的本領,而能單靠軍推便能在中高空直線衝刺至八至九成戰機設定速度上限的,目前更是只有絕世猛禽才(已證明)能做到的絕技.



NO:483_146
toga  於 2004/12/16 00:59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小弟在旁邊看諸位大大的精彩討論好久了,忍不住插個話,問個笨問題!!
為什麼美國人在鳳凰飛彈以後沒有再研發出下一代的長程空對空飛彈呢?
鳳凰的戰績不算太差,為什麼現在只為猛禽裝備中程的空對空飛彈AIM120。

想不通........XD


a:
鳳凰飛彈的原始設計目的是用來對抗蘇聯帝國的中長程反艦轟炸機群∼一些雷達截面積數百至上千平方公尺,在大老遠幾百公里外就可以輕易察覺識別鎖定的對手(只是這些對手也攜帶著可以從數百公里外發射的反艦巡航飛彈.............),因此鳳凰飛彈這級數的長程武器有存在的必要與價值.

然而蘇聯帝國瓦解後,其中長程轟炸機群也隨著其經濟刁敝而殘破不堪,威脅不再,而美國海航在新時代的主要空中可能對手也換成區域強權敵國的先進戰鬥機∼一些雷達截面積0.1至十幾平方公尺級的空中目標,而已現有的雷達偵蒐與敵我識別科技水準,能夠有效識別這些級數的空中目標最遠也難超過100公里,而有效鎖定迎擊這類目標的距離則難超過五六十公里,美國海航F/A-18E/F與空軍F-15C的戰機飛官均聲稱:"目前AIM-120的有效射程,已經超過戰機雷達在實戰狀態下能有效偵測鎖定敵機的作用距離."而鳳凰飛彈的長腿自然更加無用武之地,且其一枚幾可抵四枚AIM-120的身材重量更對講求速度與機動的戰機間空戰有害

F/A-22猛禽戰機上的先進劃時代航電雷達電戰與敵我識別科技,雖然擁有導控長程飛彈迎擊一百甚至兩百公里外一般戰機級空中目標的能力,但是憑著其絕世SA/匿蹤/超音速巡航能力,其單靠著AIM-120便能在一般敵機渾然不覺的狀況下殺得對手片甲不留,因此目前也暫時沒必要另外花費銀子替其開發引進長程空對空飛彈.

不過對於一般第三世代戰機(F-15, F-16, F-18)與三代半(EF-2000, RAFALE, JAS-39)戰機而言,在原本屬於猛禽級戰機專用的主動陣列雷達科技逐漸推廣平價普及化之後,長程空對空飛彈將再有一展身手的空間;根據預估在2010~2015年以後,主動陣列雷達科技將逐步推廣應用在上述戰機上,並使上述戰機的雷達偵搜鎖定距離增加為原來的1.5~2.5倍,因此其將能在100~200公里外以長程空對空飛彈對抗一般戰機目標.

所以一些開發中,有效射程150~200公里級的沖壓推進長程空對空飛彈,如歐洲的流星,俄國的R-77M,其預定正式成軍服役的時間都在2010年之後,方能與主動陣列雷達科技匹配,發揮其應有效能.

而上述科技的普及化,亦對美帝猛禽戰機造成一定的壓力與威脅,目前俄國與歐洲最先進戰機上的火控雷達系統,在頭對頭交戰狀況下對於猛禽戰機的最大有效偵測距離大概只有20至25公里級,而最大有效鎖定距離更大概只有15至20公里級左右,面對猛禽戰機可輕易在一兩百公里外發覺識別,四十至七十公里外以AIM-120暢快開扁,根本可說毫無招架之力,但是在換裝主動陣列雷達科技之後,在頭對頭交戰狀況下對於猛禽戰機的最大有效偵測距離可望可以增加到30至70公里級,而最大有效鎖定距離則可望可增至25至50公里級左右,此時猛禽若仍只靠AIM-120的話,雖然仍有明顯優勢,但是也已非十拿九穩,不無可能陰溝裡翻船...........

為了續保完勝美學,因此老美是有替猛禽戰機量身開發,預定2015~2020年間實用化的先進長程空對空飛彈計畫∼AADRM.


NO:483_147
toga  於 2004/12/16 01:0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有關於流星,R-77M,AADRM等未來新一代長程衝壓空對空飛彈的發展與消息,請參考:

http://www.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6&type;=show_post&post;=244

AAM物語


NO:483_148
POLI  於 2004/12/16 01:09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謝謝toga大的精彩解說,又上了一課!

NO:483_149
toga  於 2004/12/16 01:17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鳳凰的戰績不算太差..............

a:
鳳凰飛彈於兩伊戰爭期間於伊朗空軍手中應用時有不錯的戰績表現,但是在美國海航的實戰應用只有一遭∼90年代末期在伊拉克”禁航區”行動時,曾被用來”修理”違規越界的伊拉克MIG-25,有消息說老美海航先後發射八枚鳳凰,結果全被伊拉克MIG-25閃避擺脫............

美方聲稱這些射擊意在警告,並非以殺敵為目標,不過拿著單價超過一百萬美金,甚至據傳直逼兩百萬美金級的空對空飛彈搞這種警告????老美還真是嫌錢太多啊.................XDDDD


NO:483_150
Akula  於 2004/12/16 22:49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問
戰機發射AAM時,以一般的翼下掛架(不是滑軌式)來說,是引擎先點火然後釋放飛彈,還是先放開再點火,還是放開同時點火?

看過一個畫面是發射麻雀,但是那個飛行軌跡看起來卻像是滑軌式掛架發射飛彈的樣子......(攝影機裝在飛機上對著掛架拍)
如果是先點火再放開飛彈,總覺得火箭引擎的推力應該足以把掛架扯下來......


飛彈發射後,會不會先刻意下降一點,免得漂回來打到機翼和掛架?


NO:483_151
FAF  於 2004/12/17 13:5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而鳳凰飛彈的極速卻是五馬赫,有效射程96公里以上,當時雄貓要是能夠差不多抵銷魚床機速度,不>使雙方差距越拉越大的話,會因為逼不進對方至三十公里內而無法發射鳳凰??
請問toga大有這場空中遭遇戰的詳細資料嗎?因為怎麼想都不太可能是F-14要到魚床接近到三十公里才發現,說不定是從一百多公里外就鎖定然後魚床開始掉頭逃跑?那鳳凰的尾追射程小弟覺得是否應該從150km至少打個幾折可能剩下60km不到?

>能在四中二短等級以上的標準空戰武裝配備下還能在中高空直線衝刺至戰機設定速度上限的
這點小弟特別想請教,這會不會是因為第四代戰機公佈的極速數據都比較保守而不像第三世代都有灌水之嫌,還是因為第四世代當初就有特別把掛載的重量阻力計算進去?


NO:483_152
SANJYSAN  於 2004/12/17 14:4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能在四中二短等級以上的標準空戰武裝配備下還能在中高空直線衝刺至戰機設定速度上限的,似乎是第四世代戰機如F/A-22與EF-2000之流才有的本領,而能單靠軍推便能在中高空直線衝刺至八至九成戰機設定速度上限的,目前更是只有絕世猛禽才(已證明)能做到的絕技.


這點小弟特別想請教,這會不會是因為第四代戰機公佈的極速數據都比較保守而不像第三世代都有灌水之嫌,還是因為第四世代當初就有特別把掛載的重量阻力計算進去

絕世猛禽為了匿蹤需求,四中二短可是要全數內掛的。如此只會增加重量不會增加阻力,這點是超級匿蹤的額外Bonus,是諸如EF-2K之類的小老弟所遠遠不及的.....

簡單來講,不能把飛彈收到肚子裡去的傢伙,在減阻方面方面上恐怕都很難和絕世猛禽來競爭....

ps:
謠言中的俄羅斯的電漿減阻似乎是很有潛力的技術,但目前為止卻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NO:483_153
伊雲  於 2004/12/17 14:5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電漿減阻在國內也有研究(就在我們樓下的實驗室XD)成效是蠻不錯的,但是那東西的主要機制是利用電漿的微擾動去破壞震波結構,對於外掛來講,效果可能不見得可以與實驗所得的數據那麼好

NO:483_154
Luke-Skywalker  於 2004/12/17 17:0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關於NO:539_16
失事的是馬來西亞皇家空軍PC-7 MK I型,還是MK II型?

NO:483_155
Pinus  於 2004/12/17 22:3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謠言中的俄羅斯的電漿減阻似乎是很有潛力的技術,但目前為止卻是只聞樓梯響,
不見人下來....

所謂的電漿﹐是真的電漿﹐還是只是單極電離氣體﹐但不見得是等離子體﹖印象中
電漿會隔絕掉通信﹐除非這電漿減阻只是涵蓋部份機身。


NO:483_156
Akula  於 2004/12/18 00:4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問
ELINT除了electronic intelligence以外還有什麼可能的意思嗎?

這是在看反衛星飛彈的相關資料時看到的,原文指的是衛星,可是搞不懂是哪種衛星
原文如下:

The goal of ASAT weapons is the neutralization of enemy military satellites in the event of war, particularly low-orbiting reconnaissance, ELINT, and ocean surveillance satellites.


NO:483_157
RCI  於 2004/12/18 00:50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ELectronic INTelligence,就是它!請參考

ELINT


NO:483_158
雪風  於 2004/12/18 00:54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ELINT 指的是電子情報收集,EP-3E做的工作就是ELINT

NO:483_159
Akula  於 2004/12/18 01:3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所以特殊戰的那個雪風也算是ELINT囉?

NO:483_160
RCI  於 2004/12/18 09:2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戰機發射AAM時,以一般的翼下掛架(不是滑軌式)來說,是引擎先點火然後釋放飛彈,還是先放開再點火,還是放開同時點火?

先放開再點火!


飛彈發射後,會不會先刻意下降一點,免得漂回來打到機翼和掛架?
>當然會考量點火時的彈-機距離,同時也要顧及點火時的飛彈速度方向與狀態,彈-機分離後,不立刻點火,先由Autopilot下幾個命令讓彈體做動作穩定後再點火的設計便是其中的一種考量!


NO:483_161
Akula  於 2004/12/18 09:5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感謝各位的指教

NO:483_162
krell  於 2004/12/19 15:2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今天翻到中國之翼的兵器戰術圖解
裡頭提到Su-33UB裡電腦cpu速度是10GHz
一掃以前小弟對老毛子戰機上電腦破爛之
惡劣印象。不過驚訝之餘,實在想不起有哪家
公司的cpu有到達10G這個速度...
有人可以提點一下嗎

NO:483_163
Akula  於 2004/12/19 23:0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幫別人問一下
某人在玩FS2004,發現throttle旁有個鈕寫著TO/GA
剛才上google查到一堆但還是搞不懂那倒底是什麼用途
只能猜測跟throttle有關,因為那位某人原本以為是重飛的意思,按下去之後throttle卻自動跑到25%
請問那個倒底是什麼

NO:483_164
FAF  於 2004/12/20 15:3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所以特殊戰的那個雪風也算是ELINT囉?
有時還兼AEW
>所謂的電漿﹐是真的電漿﹐還是只是單極電離氣體﹐但不見得是等離子體﹖印象中
>電漿會隔絕掉通信﹐除非這電漿減阻只是涵蓋部份機身。
至少不是核融合那種電漿.........XD,應該是高壓電造成的等離子體,根據俄羅斯自己的說法,可以選擇性波段不至於影響通信,但是跟傳統匿蹤一樣對UHF以上波段效果不好。


NO:483_165
bemygf  於 2004/12/27 23:56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問 關於匿蹤戰機的問題:
1.如何發現匿蹤敵機
2.雙方都是逆蹤戰機時 是否變成回到目視距空戰時代
3.用雷達偵搜敵機時是否會洩露自己位址
4.如果開雷達會洩露位址 是否都等敵人來掃瞄自己 然後才能確定敵機位址再攻擊對方


NO:483_167
RCI  於 2004/12/28 00:43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對不起,語法失誤,重貼一遍!

介紹大家一本飛機與飛彈的自動控制的老書,原價US$195.00 ,目前Amazon對台灣的售價為US$150.00

Automatic Control of Aircraft and Missiles, 2nd Edition
John H. Blakelock
ISBN: 0-471-50651-6
Hardcover
672 pages
January 1991


Description

This Second Edition continues the fine tradition of its predecessor by exploring the various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s in aircraft and on board missiles. Considerably expanded and updated, it now includes new or additional material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beta-beta feedback as a method of obtaining coordination during turns using the F-15 as the aircraft model; the root locus analysis of a generic acceleration autopilot used in many air-to-air and surface-to-air guided missiles; the guidance systems of the AIM-9L Sidewinder as well as bank-to-turn missiles; various types of guidance, including proportional navigation and line-of-sight and lead-angle command guidance; the coupling of the output of a director fire control system into the autopilot; the analysis of multivariable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deling the human pilot, plu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human pilot into an aircraft flight control system. Also features many new additions to the appendices.

Table of Contents

Longitudinal Dynamics.
Longitudinal Autopilots.
Lateral Dynamics.
Lateral Autopilots.
Inertial Cross-Coupling.
Self-Adaptive Autopilots.
Missile Control Systems.
Guidance Systems.
Integrated Flight/Fire Control System.
Multivariable Control Systems.
Structural Flexibility.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al Design Principles.
Pilot Modeling.
Appendices.
Index.

上述Description 中

the coupling of the output of a director fire control system into the autopilot

所指的就是把火控與飛控整合的Integrated Flight/Fire Control System.


NO:483_168
FAF  於 2004/12/29 20:49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問 關於匿蹤戰機的問題:
1.如何發現匿蹤敵機
2.雙方都是逆蹤戰機時 是否變成回到目視距空戰時代
3.用雷達偵搜敵機時是否會洩露自己位址
4.如果開雷達會洩露位址 是否都等敵人來掃瞄自己 然後才能確定敵機位址再攻擊對方

依照小弟粗淺的認知是,有錯還請高手指正
1.可以靠加強現有雷達的探測能力或是諸如被動電波定位雷達來探察被匿蹤機攪亂的電波藉此定位,或是更異想天開的諸如直接探測航跡氣流的雷射氣象雷達。目前比較可能實戰化的應該市藉由網路化定位的多機雷達聯合網路搭配紅外線熱影像儀
2.依照美國目前對匿蹤技術的壟斷,這個題目不會存在,就算其他國家匿蹤戰機實戰化,美國在反匿蹤科技,諸如被動電波定位和多機聯戰雷達上也是世界領先的地位
3.會,像猛禽戰機據稱可以直接藉此資訊發動攻擊
4.可以靠預警機會地面雷達支援,接近後再開雷達,而且新型的雷達像猛禽用的PG-77有低攔截概率LPI的設計,可以透過分散波段和控制波形波束來降低敵人探測到你使用雷達的機率


NO:483_169
Luke-Skywalker  於 2004/12/29 21:22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看2005年1月份之DTM就知.........

NO:483_170
toga  於 2004/12/29 23:4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請問 關於匿蹤戰機的問題:
1.如何發現匿蹤敵機
2.雙方都是逆蹤戰機時 是否變成回到目視距空戰時代
3.用雷達偵搜敵機時是否會洩露自己位址
4.如果開雷達會洩露位址 是否都等敵人來掃瞄自己 然後才能確定敵機位址再攻擊對方

依照小弟粗淺的認知是,有錯還請高手指正
1.可以靠加強現有雷達的探測能力或是諸如被動電波定位雷達來探察被匿蹤機攪亂的電波藉此定位,或是更異想天開的諸如直接探測航跡氣流的雷射氣象雷達。目前比較可能實戰化的應該市藉由網路化定位的多機雷達聯合網路搭配紅外線熱影像儀

A:
簡而言之,只要匿蹤戰機靠得夠近,任何類型的感測器都有機會能力發現匿蹤戰機甚至鎖定擊落之,在南斯拉夫上空戰損的老美第一代匿蹤戰機F-117A便是範例;但是問題在於:如何能夠在老美新一代匿蹤戰機(F/A-22, F-35....)發動攻擊前或至少約略相當的時機有效偵測識別鎖定並迎擊之???F-117A雖然能將敵方雷達感測器的有效作用距離範圍減至十幾公里乃至數公里,但是其主戰武器:2000Ib LGB的有效投擲射程同樣也只有數公里至十幾公里,加上欠缺機動性與先進電戰能力,作戰任務環境又是在槍林彈雨的中低空,因此夜路走多了還是難免撞鬼(然而F-117A是在歷經葛瑞那達衝突,一次波灣戰爭,南斯拉夫衝突,與二次波灣戰爭的百戰千鬥之後,至今才戰損一架,與其任務環境與型態相似的英國佬龍捲風打擊戰機,光是一次波灣大戰就掛了五架............這正證實了匿蹤戰機的存在價值:縱非不死之身,敵人想消滅之也是千難萬難,得付出不成比例的代價)

而新一代的美製王牌匿蹤戰機猛禽,除了無與倫比的雷達匿蹤性能之外(正面最小RCS約是F-15的兩萬分之一,F-16的兩千分之一,天下第二EF-2000的兩百至五百分之一),又擁有絕倫的視距外攻擊能力(空對空BVR攻擊能力:40~80公里(使用AIM-120)至100~200公里以上(Post-2015後AADRM服役預估).空對地BVR打擊能力:50~100公里(使用JDAM-ER或SDB),250~600公里(Post-2010迷你低價內掛型陸攻巡航飛彈服役後預估),1,000~1,850公里(Post-2010 JASSM匿蹤內掛衍生型陸攻巡航飛彈服役後預估))加上種種重要空戰飛行性能指標幾乎皆為天下第一,還動輒勝過天下第二25~40%的空戰運動性能,以及和其匿蹤性能同樣強勁無雙的電戰能力........想有效攔截迎擊,至少目前找不到有足夠說服力的實物系統

2.依照美國目前對匿蹤技術的壟斷,這個題目不會存在,就算其他國家匿蹤戰機實戰化,美國在反匿蹤科技,諸如被動電波定位和多機聯戰雷達上也是世界領先的地位

a:
目前最最頂尖的戰機火控雷達(AN/APG-77, AMSAR)系統與IRST系統,或可在距離20~40公里間有效追蹤鎖定F/A-22級數的匿蹤目標,因此就算那天真的出現F/A-22對F/A-22的戲碼的話,空戰應該還是會從視距外的範圍展開,雖然其距離會比對非匿蹤戰機的最大有效迎擊距離100~200公里外縮短不少.

但是匿蹤無止境,並非止於猛禽級而已∼至少對老美而言是如此;就在世界各國還在追趕猛禽無門之際,老美科學家已經開始展開新一代空用匿蹤科技研發,而其中之一的目標:最小RCS 10的負七次方平方公尺級∼猛禽戰機正面最小RCS的五千分之一.


那天這等級數的匿蹤能實用至敵我雙方都大幅採用的話,鋼彈的時代大概就正式到來矣,只是不知本人能否在有生之年親眼目賭..............XDDDD

3.會,像猛禽戰機據稱可以直接藉此資訊發動攻擊
4.可以靠預警機會地面雷達支援,接近後再開雷達,而且新型的雷達像猛禽用的PG-77有低攔截概率LPI的設計,可以透過分散波段和控制波形波束來降低敵人探測到你使用雷達的機率

a:
F/A-22上的LPI雷達能將敵方RWR的探測率減至多低???去問問過去一年多來與F/A-22模擬對戰百餘次的F-15C與F-16C戰機飛行員吧,平均每次對戰都是F/A-22以一敵F-15/16 三至五,或是一對F/A-22去對抗六至八架F-15C或F-16C,結果一年下來,每次比試結局都是F-15C或F-16C機群在數分鐘內被全數模擬屠殺完畢,且在被宣判”戰死”前壓根兒不知道猛禽的存在.

難道F-15C與F-16C戰機上沒有RWR嗎???So What???

一位美國軍迷同號告訴在下兩個內幕消息,因為欠缺有力証明,大夥兒不妨姑妄聽之:

1. 在一次測試飛行中,一架猛禽於中低空和一架在中高空飛行的F-15C對頭接近,結果直到雙方接近至相對距離約八公里左右處,F-15C的飛行員才赫然發現猛禽的存在.........

2. 在另外一次測試中,一架剛出廠,連雷達匿蹤塗料都還未上好的猛禽機與F-15C展開模擬對戰,結果等到猛禽機逼進到都可以用AIM-9M發動攻擊的時候,F-15C的雷達還無法有效鎖住猛禽並發動AIM-120模擬攻擊............


NO:483_171
蓋古克  於 2004/12/30 01:4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那天這等級數的匿蹤能實用至敵我雙方都大幅採用的話,鋼彈的時代大概就正式到來矣,只是不知本人能否在有生之年親眼目賭..............XDDDD

大家要是真都匿蹤到要目視接戰的話.....嘿嘿嘿,米諾夫斯基粒子

NO:483_172
蓋古克  於 2004/12/30 01:45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那天這等級數的匿蹤能實用至敵我雙方都大幅採用的話,鋼彈的時代大概就正式到來矣,只是不知本人能否在有生之年親眼目賭..............XDDDD

大家要是真都匿蹤到要目視接戰的話.....嘿嘿嘿,就不用鳥它米諾夫斯基粒子是否會出現了.大家一起朝向MOBILE SUIT(MS)的開發而邁進吧.....XDDDD.

NO:483_173
FAF  於 2004/12/30 19:11
Re:2004 航太科技及空軍知識問答集 Part. 3

>目前最最頂尖的戰機火控雷達(AN/APG-77, AMSAR)系統與IRST系統,或可在距離20~40公里間有效追蹤鎖定F/A-22級數的匿蹤目標
>2. 在另外一次測試中,一架剛出廠,連雷達匿蹤塗料都還未上好的猛禽機與F-15C展開模擬對戰,結果等到猛禽機逼進到都可以用AIM-9M發動攻擊的時候,F-15C的雷達還無法有效鎖住猛禽並發動AIM-120模擬攻擊............
老鷹和猛禽的雷達還真是天差地遠.......
>大家要是真都匿蹤到要目視接戰的話.....嘿嘿嘿,就不用鳥它米諾夫斯基粒子是否會出現了.大家一
>起朝向MOBILE SUIT(MS)的開發而邁進吧
有目光殺人的纏鬥飛弾,何需機械手臂加BEAM RIFLE?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6&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