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01 00:06 | |
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麻煩各位在本欄貼新聞之前,請先瀏覽一次,若有網友已貼相同的新聞,請勿重覆張貼而佔去本欄版面。此外於貼上新聞時,麻煩請一併附上新聞網址。若無法查出新聞原址,煩請於新聞正文之前加註:『無法提供新聞來源;僅供參考,請各位網友注意!!』,敬請合作!謝謝!★ ★本欄只接受新聞資料,恕不接受任何討論及網友反應事項,謝謝各位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02 09:30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4010200068,00.html 2004.01.02 中國時報 日本發展飛彈防禦引發的問題 【本報訊】 日本向美國購買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說這不是針對那一個特定國家。防衛廳長官石破茂且曾去北京,解釋日本建構飛彈防衛的目的。然而,這未必能使亞洲國家釋懷,也未必真使日本國防安全。 首先可能引發的是亞洲的軍備競賽,有資格發展長程武力的國家必然會針對此有反應,俄羅斯與日本有領土上的糾紛,中國大陸與日本有兩次戰爭的陰影,他們即使不將日本視為潛在的敵人,也把它視為潛在的軍國主義國家,潛存有擴展侵略的本質,何況現正是美國的馬前卒,如果他們針對日本的新戰略部署而有所發展,則日本的安全會得到反效果。而南韓與北韓都會有反應,南韓與日本雖然都是美國的盟友,但盟友的盟友並不等於也是盟友,何況還有世仇。日本此舉至少在表面上是針對北韓的彈道飛彈,北韓固然要反應,南韓難道無動於衷? 其次,日本本來是禁止武器出口的,但現在已取消這項限制,原因是與美國合作發展長程飛彈防禦,在武器零件等部分當然要相互交換,理論上日本不會將武器出售予其他非合作的國家。但亞洲國家仍在密切注意日本將來的動向。 日本為了發展這項計畫,財務負擔很重,未來四年內將花費四十六億七千萬美元,最後將達九十二億六千萬美元,理論上講,可以削減添置陸軍坦克及其他武器的經費。但問題是花這麼多經費,這個防禦網是否真能發揮預期功效?倘若艦上發射的「標準三型」飛彈及陸上發射的「愛國者三型」防空飛彈,將來不能攔截其他國家新發展出來的攻擊飛彈時又將如何? |
布蘭妮 於 2004/01/03 09:30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不知要貼在那在轉貼在轉貼看一下取自http://tw.news.yahoo.com/bweek.html 對大家有個警惕 二oo五年後中共有能力發動閃電戰
換句話說,要是台海發生爭端,美國可能在關鍵時刻,只能派遣一艘艦隊巡防台海。 雖然在美國總統布希與中國總理溫家寶「布溫會」,布希對台灣的公投發表嚴厲講話之後,美國並沒有後續更嚴厲之行動,但美國仍持續透過各種管道,不斷的「提醒」台灣,美國白宮發言人包潤石也召開記者會,希望台灣要「認真」面對布希的講話,原因就是美國希望台灣要「面對公元二○○五年兩岸軍事均勢可能改變」,希望台灣在這個狀態之下,不要刺激中共。 八年前 美方從容派航空母艦協防 因為,美國目前無力兼顧台海,美國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二○○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在為台灣媒體召開的記者會上表示,「目前情勢與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不同,美國沒有在台海一帶做特別軍事部署的打算」。 因為在一九九六年的台海飛彈危機中,據當時在政府國安系統任職的前政務官透露,當時美方向台灣方面保證,中共才剛剛發展「二砲」飛彈部隊,而台灣也才剛剛完成幻象2000 與F16第四代戰機,擁有絕對的台海空優,加上當時美方監控,發現中共試射的兩波飛彈,不但是「空包彈」,而且「落點有顯著之誤差」,因此美方當時認為中共並沒有絕對的優勢,可以對台發動閃電戰,於是在一九九五年八月,中共第一次試射飛彈時,美方認為局勢仍在掌控中,並沒有立即的動作,而且有足夠的動員部署時間,可以好整以暇等到一九九六年二月,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巡防台海,嚇阻中共。 但九六年以後,中共東南面軍力大幅提升,對美國而言,已經不像九六年時代一般,可以掌握台海軍事的絕對主導權。 八年後 美國要台灣有撐十四天的準備 薛瑞福再三強調要台灣有自衛的心理準備,其實薛瑞福這樣的表態並不是第一次,早在二○○三年六月底,立法院長王金平率團訪問美國時,據團員透露,當時所謂的「不具名美國資深官員」,要求台灣必須要有「自己撐十四天的準備」,就是薛瑞福。而且,當時布希最重要的戰略智囊,日前還專程帶布希私人信件交給陳水扁總統的「秘使」,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太事務資深主任莫健,也破例私下和台灣的國會議長王金平見了面,據參與會面的人士表示,美國希望王金平在國會發揮力量,穩定台海發展。而由美方頻頻見王金平的動作,也透露了美國對台海局勢不尋常的關切。 此外,由於潛艦製造緩不濟急,面對公元二○○五年兩岸軍事均勢可能改變下,美方建議台灣軍購優先順序,首重提升C4ISR〈指揮、管制、通訊、電腦、情報、監控、偵察〉,其次是建立飛彈防禦系統及反潛武力。 但在布溫會之後,台灣並沒有針對公投議題有軟化的趨勢,美方也因此正密集提供台灣不論執政或在野陣營,來自美國國防部、軍事情報局〈DIA 〉、美國國安會的中共軍力評估資料以及美國戰略智庫ICG〈Internat ional Crisis Group〉等評估報告,希望台灣要正視「二○○五年台海兩岸軍事失衡」的趨勢。 根據本刊由相關人士處取得的共六份,分別於二○○三年九月以後由美國方面提供給台灣方面的戰略參考資料中顯示,據一位取得相關資料,多次到美訪問戰略機構的人士表示,美方表示,目前美國的十一艘航空母艦艦隊,是採取「六+四+一」,就是六艘在中亞,四艘在美國本土沿岸布防,只有一艘放在日本海域,主要因應仍是緊張的北韓問題。換句話說,美方透過資料顯示,要是台海目前發生爭端,美國並無法立刻如一九九六年飛彈危機時,派遣兩艘航空母鑑巡防台海。因為美國不論由本土派遣軍力,或是從中東調遣部隊,都需要兩個星期以上的時間,這也就是為什麼薛瑞福要台灣要有支撐十四天的能力。 美國對中共的戰略部署,自一九九○年蘇聯與東歐瓦解之後,美國基本上是以「一超四強」的架構在建構世界「新制序」,其中,美國雖居於超強地位,但仍有俄羅斯、歐盟、日本與中國四強國,被美國視為有能力挑戰美國的強國,其中國力持續上升的中國,更被美國視為最有挑戰美國潛力的國家。在一九九三年之後各國際關係的期刊之中,都描寫了自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美國雖然訂定「和平演變」中國的政策,但仍在太平洋西岸,設定了「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對中國進行「軟圍堵」。 分析一:美協防力量大降 三中隊戰機僅剩四十八架 美國「軟圍堵」的第一島鏈,是由日本,延伸到琉球群島、再到菲律賓群島,之後是連接紐西蘭與澳大利亞,台灣並不屬於美國戰略線的一員,而是作為中國與美國防衛線的緩衝地帶,因此美國在西太平洋駐軍方面,是離台灣最近的日本琉球群島為最近的協防基地。但現在因為已經抽調兵力參加伊拉克戰爭,從過去的三個中隊飛機,減少到目前剩下四十八架戰機,整體協防台灣的力量大為下降。美軍在台海附近,目前並沒有部署可以立即反應的兵力。 而更關鍵的變化是,美國政府二○○三年七月,提報給國會的「美國國防部二○○三年中共軍力報告書」中特別指出,「中共越來越可能以武力解決統一問題,或至少展現其軍事能力以嚇阻台灣走向獨立」,美國防部對發生台海危機時,中國可能採取的立場,美國評估結論為:「第一、壓迫台灣接受中共條件進行談判」;「第二、採取必要之軍事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方式防止第三國之介入」。 分析二:壓迫台灣談判 發動奇襲瓦解美軍介入可能 而美國方面綜合評估:「二○○五年以後到二○一○年」之間,中共已經持續八年的對台海建軍目標,將有能力發動閃電戰,在美國來不及介入之下,癱瘓台灣的防務。 美國國防部的報告指出,人民解放軍相信,對台最有效的軍事攻擊戰略,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surprise and deception〉,美國國防部認為,中國若是沒有十足的把握在戰略上達到奇襲效果,不會隨便出手。若是中國發動攻擊,大部分台灣的空軍基地將會受到嚴重損害,包括戰鬥力與指揮、控制、通訊、電腦、情報與偵察能力均會受損。 美國國防部評估中共若是發動奇襲作戰,「在台灣無有效強化設施及增加替代方案的狀況下,使戰機升空的能力大幅下降」,同時,「中共海軍也會在極少預警的情況下攻擊台灣的主要水面艦。」美國國防部報告指出:「這些攻擊行動如果成功,中共就能讓大量的海空部隊與登陸部隊跨海而來,達到占領台灣的目的。」 「解放軍的攻擊能力逐年改善,且台灣無有效之反制措施,使北京以武力恫嚇或攻打台灣的選項越來越多。」而且,「美國防部對台海軍事衝突的結果仍無進行有效預測之把握。」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也在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根據美國國防部的報告,提出「中共軍力基本報告」,指出:「在二○○五年北京取得全面性的導彈優勢時,台灣將無法進行有效之抵禦」。 美國國防部上述的結論,則是根據美國各重要軍情單位調查兩岸軍力的發展得出:首先,中共雖然公開每年的國防預算是兩百億美元,但美國防部評估則為四百五十億到六百五十億美元之間,並「預期到二○二○年,每年的實際支出將增加三到四倍」,而中共的軍事部署:「中共在其作戰與戰略準則及其戰力已逐漸朝迅速使台北屈服所設計之脅迫性作戰發展。」 美國的情報指出:中共部署之短程彈道飛彈已超過四百五十枚,「未來數年並將以每年七十五枚之速度增加」、「該種兵力所具備的準確度與殺傷力也持續增加中」、而且「中共所有短程彈道飛彈據信均部署於台灣當面之南京軍區。其後增加之短程彈道飛彈亦極可能於同一軍區部署。」美國防部研判:「飛彈依不同之部署位置,前進部署可攻擊日本琉球,內陸部署則可用於攻擊台灣。」 民進黨的「中共軍力基本報告」評估指出,中共擴張中的短程彈道飛彈與陸攻型巡弋飛彈,「將使台灣的軍事能力難以應付。到二○ ○五年,中國將完成M-9及M-11飛彈的部署,此外,中國空軍也將擁有第一代空射型陸攻巡弋飛彈」。因此民進黨報告指出:「如果北京採取逐步升溫,可能從相對低強度的封鎖行動,快速轉變為大規模的導彈攻擊,特別是找到侵略藉口時。」由民進黨的報告也顯示出了為什麼美國對台灣的公投特別關注的原因,民進黨其實也有充分之理解。 分析三:中共軍力提升 十七分鐘內取得台海制空權 而在空優方面,美國防部指出,中共已自俄羅斯取得蘇愷三十型戰機,並自行生產蘇愷二十七型戰機,「此外,中共正致力發展自製先進戰機││殲十,在未來數年內將成為實用戰機」。而蘇愷兩類戰機已加速投入正規部隊服勤,而根據美國國安會委託智庫的研究報告指出,「二○○五年,中共將完成第四代戰機更新」,屆時台海的空軍均勢將失衡,中共將掌握台海空優。 民進黨的「中共軍力基本報告」因此提出四點小結論: 一、「中共戰機從大陸海岸線起飛,約僅需十七分鐘可以飛臨台灣上空」。 二、「中共新一代戰機的數目,將超越台灣」。 三、「續航力增加及空中加油能力的發展,使中共戰機可全方位對台灣進行攻擊」。 四、「中國以空制空及以海制海的能力將增強」。 中共海軍戰力目前在海對空、大規模從海上升空攻擊的能力尚不足,但根據美國國防部評估,大約在二○○五年,中國在這部分軍力也會有大突破。另外,中共的潛艦和發射飛彈數目大於台灣,構成魚雷和水雷攻擊的威脅。 同時,根據美國國安會的一份研究調查報告指出,從九○年代起,中共已經開始發展「有限度的高科技戰爭」〈limited wars under high-tech conditions〉,而這部分主要會是用於對台戰爭中攻擊性的關鍵戰役。 而在台灣方面:美國國防部指出:台灣抵擋威嚇的能力視幾個因素而定,「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台灣領導人和台灣人民與北京之間的歧異與分離程度」。「台灣領導人和台灣人民是否認為有任何值得與中共一戰的理由?」「第二項因素為,台灣評估美國是否願意協助嚇阻中共的威嚇等。最重要的是,決定中共恫嚇成功與否是國際間、特別是美國對台灣的支持程度。」但並未更進一步說明,美國將會採取何等對策。 分析四:台灣戰力下降 陸海空三軍缺乏聯戰能力 美國防部評估中共動武的可能性是:「若北京認為對台作戰勢在必行,很可能採取的作戰策略是盡量縮小衝突的合理範圍,此外,中共也會以足夠的武力速戰速決,在外力介入前達成目標。這種戰略包括:宣傳統戰、威脅使用武力、同時表示兩岸問題乃是內政問題。若第三者介入,中共會展現不計風險的態度,企圖削弱第三者的決心,或甚至打擊第三者的高價值資產。中國某期刊顯示,解放軍意圖以不對稱戰法讓美國航空母艦群難以支援台灣。」 從軍力上來看,幾份報告都指出,目前中共即使最好的飛行員,也差台灣飛行員一大截。只不過中共也意識到這點,所以質與量的提升正加緊進行,兩岸在這方面的差距正在拉近。從地面部隊來看:台灣的地面部隊仍可在本島維持優勢,除非中共大舉提升兩棲運輸艦的運載能力。 然而,幾份軍力報告中也指出,雖然過去五年,台灣軍隊雖然已進行變革,但「台灣陸軍作為戰鬥部隊欠缺了聯戰能力、訓練與後備動員能力。」海軍方面,「海軍作戰仍欠缺與空陸軍整合,聯戰訓練不夠頻繁也不夠純熟。更重大的缺點可能在於海軍沒有能力同時執行多項任務」。 而空軍方面,「空軍人員——特別是戰鬥機飛行員——據說工作量過大。飛行員訓練仍著重於防禦性空中反制任務,鮮少進行較為不同的空中戰鬥、密接支援及反水面鑑任務訓練」。 分析五:嚴峻課題 在實力與自主間尋求平衡 民進黨的「中共軍力基本報告」並歸納出中共對台海的安全威脅將有:「七分鐘震撼突襲:中共以大規模導彈進行震撼攻擊,癱瘓台灣指管系統,並壓制台灣的防空體系」、「十七分鐘空優爭奪:中共以戰機爭取空優,並對陸上與海上目標進行掃蕩打擊」,之後中共將以快速反應打擊部隊,空投台灣地面,執行對地面的占領,以達到「快速決戰」及「排除美軍介入」的戰略目標。 也正因為台海面臨嚴峻的「二○○五年台海軍事失衡」的情況,美國方面因此要求台灣在公投議題降溫,不要在軍事防衛能力提升前刺激中共;但是,由美國防部的評估也顯示出,陳水扁總統所宣示的「台灣主權正受到嚴重威脅」的前提確實存在,如何在防衛實力與自主意願取得一個理性決策的平衡點,對台灣而言,正是當前最嚴峻的課題。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05 17:48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4010500055,00.html 2004.01.05 中國時報 格達費之子:核武藍圖 購自巴基斯坦 尹德瀚/綜合報導 利比亞領袖格達費之子賽夫三日接受英國《周日泰晤士報》專訪時表示,利比亞為了獲取核武能力已經開銷四千萬美元,包括花費上千萬美元向巴基斯坦科學家購買製造核子彈的藍圖;他並透露,利比亞某些發展核武的科學家曾在英國受訓。 賽夫證實,利比亞從各地的黑市買到研發核武的組件,包括離心機;賽夫說,他們是透過中間人對外採購,其中有些核武組件來自馬來西亞和其他亞洲國家,有些則來自南非。 賽夫說,利比亞和英國及美國輪番在的黎波里及倫敦進行談判時,他也有參與,並不時向他父親格達費報告談判的進度。賽夫透露,格達費要求美國和英國保證,不會暗中在利比亞搞「改變政權」的陰謀,在英國和美國提出保證後,談判有了大幅進展。 除了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之外,美國和英國也已組成武檢團隊,在利比亞進行檢查,他們發現利比亞發展核武的進度比他們想像中超前許多,已經啟動提煉濃縮鈾的程序;另外他們還發現,利比亞的核武科學家擁有巴基斯坦「製造核彈的全套資料」。 但是上周率團前往利比亞的國際原子能總署署長艾巴拉迪說,利比亞的核武計畫還在對濃縮設備進行小規模測試的低階階段。 巴基斯坦上周承認,有些不肖科學家為了「獲取個人利益」,可能對外兜售科技,並稱已在審問某些科學家,包括被尊為「巴基斯坦核彈之父」的卡迪爾汗及他幾位同事。 西方官員說,巴基斯坦科學家從一九九○年代末期就提供核武科技給利比亞,獲取的報酬可能多達一億美元。《周日泰晤士報》說,這些科學家似乎是自行行動,巴基斯坦當局對他們的行為並不知情。 之前西方國家就指責巴基斯坦未盡到防範的責任,導致其核武材料被非法賣給伊朗,如今又證實利比亞的核武科技也來自巴基斯坦,西方國家勢必對巴基斯坦總統穆夏拉夫升高壓力,要求他嚴格管控其核武科技。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05 19:40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050208.html NEC承認承包防衛廳採購案契約金灌水 (中央社記者謝震南東京五日專電)東京新聞晚報指出,遭日本防衛廳指控承包契約金灌水而獲利的日本電機大廠NEC,雖然最新一筆六千三百萬日圓的灌水契約金已經全額繳納國庫,但防衛廳為了息事寧人,並未依法公布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遭受防衛廳指控之後,NEC不僅全面承認契約金灌水事實,同時也立即將全部款項上繳國庫。不過,防衛廳在事後並未對外界公布事件真相。 東京新聞轉述防衛廳官員的話指出,NEC承包採購愛國者飛彈乙案,原本是透過其他廠商轉手的間接委託契約,如果一旦公布事件真相的話,勢必造成原承包商的困擾,甚至可能涉及違法。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05 19:42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050255.html 泰南三省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由軍區司令接管 (中央社記者郭芳贄曼谷五日專電)泰國南部陶公省內發生大量學校遭到燒毀、一座軍營遭到搶劫武器,以及四名士兵喪命事件後,泰政府宣佈陶公、耶拉和北大年等三個回教居民眾多省份進入緊急狀態,由負責南部安全的第四軍區司令接管。 泰國副總理昭華利在南部視察後表示,陶公省十一縣內遭到不明暴動份子搗毀後,政府已警覺恐怖份子在南部再度復活。 泰國媒體透露,泰國總理戴克辛在了解這項搗毀事件後極為震怒,要求在兩週完成查辦失職文官和軍方人員,更指責安全單位與當地民間社區關係欠佳,以致情報失靈而未能事先阻擋。尤其政府必須表示採取具體行動,表達絕對不能忍受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依據軍方調查結果,暴徒先用汽油等燒毀十九所學校後,在消防人員急於救火時刻,另一群暴徒前往襲擊軍營,擊斃四名守衛的士兵,再把儲藏庫內的三百六十種軍用品,包括M|16S半自動步槍一百一十二枝,等搬空,再沿途砍樹和放置鐵釘等以阻礙追兵,最後暴徒再搗毀三個邊境警察崗站,並沿途燒毀汽車輪胎擋路。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10 22:26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reuters/international/news/200401/68632.html 日本下令地面先遣部隊準備出發前往伊拉克 路透社 2004-1-10 9:33 [路透東京電]日本防衛廳長官石破茂周五下令派遣一支地面先遣部隊前往伊拉克,展開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可能成為日本規模最大且最危險的海外軍事任務。 日本媒體報導,這支先遣部隊包括約30名陸上自衛隊人員,預期在1月16日左右經由科威特前往伊拉克南部的沙馬瓦(Samawa)。 石破茂說,他還下令派遣一支包括C-130運輸機在內的主要空軍小隊。 他對記者說:「先遣部隊的工作包括蒐集當地安全情況的資料,以讓陸上自衛隊部隊進行人道重建援助活動。」 一名防衛廳發言人以安全理由拒絕透露派兵的數量及出發日期。 但日本媒體報導,本月稍後約150-230名空軍人員將奉命被外派,而地面先遣部隊將配備輕型武器與八輛裝甲車。(完) --編譯柯安琪;審校施佩君 |
星塵 於 2004/01/13 17:33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edition.cnn.com/2004/US/01/12/us.israel.ussliberty/index.html U.S.: Israel was negligent in 1967 ship attack Survivors not satisfied with reviews conclusion From Elise Labott USS LIBERTY The USS Liberty was attacked off the Egyptian coast June 8, 1967, during the Six-Day War, while gathering electronic intelligence. The attack killed 34 Americans and injured another 171. In many respects this is kind of a classic bi-national case of Murphys Law, a State Department official said Monday. Everything that could possibly go wrong, on either side, did. The official said that though Israel should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the attack, the United States was also negligent for failing to notify Israel the Liberty was in international waters and for failing to withdraw the ship from the war zone. This is a ship that should have been hundreds of miles away from the war zone, the official said. Israel fought the combined forces of Egypt, Jordan, Syria and other Arab states, emerging victorious after six days. The State Department opened a two-day conference on U.S. foreign policy during the period, with a panel dealing with the USS Liberty attack. The conference was scheduled around the release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bout the war. The Israelis have always said the attack on the Liberty, which was monitoring communications in the war, was a tragic accident. The Johnson administration never formally challenged the Israelis account. But some survivors and senior U.S. officials at the time have said they believe the attack was a deliberate effort to stop American surveillance of Israeli activities during the conflict. In July th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released tapes of Israeli pilots and ground control speaking in Hebrew, along with English transcripts. The recordings were made by a nearby American surveillance aircraft after the attack. (Full story) The NSA released the tapes and transcripts under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in response to a request from Judge Jay Cristol of Miami, Florida. Cristol, who wrote a book about the attack, said the tapes show it was a tragic accident in a time of war -- that the Israelis mistook the ship for an Egyptian one. There was no indication they had any knowledge they were attacking a U.S. ship, Cristol told participants at the conference. The State Department official said that though some maintain the Israeli military was too good to make such a mistake, if they were that good and if they were that efficient and they deliberately sought to sink a ship, they damned well would have sunk it. The official noted the Israelis attacked the ship first with cannon fire and then napalm, not specialized air-to-sea weapons. The State Departments analysis, the official said, is that if it was a deliberate, planned attack, you would think an air force as good as the Israelis would have served up their best bombers, with their biggest bombs. They would have sunk this ship in 30 seconds flat, no witnesses, no evidence, no fingerprints. That didnt happen. James Bamford, the author of a history of the NSA, believes the released tapes suggest the Israelis may have deliberately attacked the Liberty, perhaps fearing -- for some reason not known -- that it was spying on them. Calling for a form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cident, Bamford said, The Israelis said it was a mistake. Maybe it was and maybe it wasnt. There were cover-ups, he added, referring to an affidavit by a retired Navy captain, Ward Boston, who charged that then-President Johnson and Defense Secretary Robert McNamara ordered a Navy inquiry to conclude that the attack was a case of mistaken identity despite overwhelming evidence to the contrary. Phil Tourney, who was injured in the attack and is now president of the USS Liberty Survivors Association, said the association i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gross negligence conclusion. Tourney said the survivors were kept from telling their ordeal. War crimes were committed by the Israelis that day, Tourney said.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should be done, and the Israelis should be held accountable. CNNs David Ensor and Beth Lewandowski contributed to this report.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13 19:28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130278.html 美國重機械軍事裝備運抵喬治亞 (中央社記者張弘光莫斯科十三日專電)俄羅斯燈塔廣播電台今天中午報導,美國一批重機械軍事裝備運抵喬治亞黑海港口波堤。 由於最近喬治亞要求俄羅斯儘速撤軍,喬治亞新總統當選人薩卡斯維利也宣佈,喬治亞也不會讓美國在喬治亞設立軍事基地。所以此間觀察家指出,這批武器的到來將會觸動高加索地區各方的緊張關係。 報導指出,這批武器是七十七件裝甲坦克的設備,是根據喬治亞與美國簽訂軍事協定,美國交給喬治亞的「教育器材」。由於最近喬治亞外交部長到莫斯科洽談提出要求俄羅斯三年內從喬治亞撤軍問題,被俄國國防部代表團否決認為至少需要十年,主要局限於經費問題。莫斯科此間政治觀察家指出,喬治亞新總統當選人薩卡斯維利都尚未就職上任,就如此大張旗鼓的引進美國勢力,將會影響當地穩定發展。最近薩卡斯維利的民族行動黨,在地方趁機抓權也遭到反彈,阿扎爾自治區發現有反對執政勢力,目前其領導人阿巴希澤又宣佈當地進入緊急戒嚴。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13 19:30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130196.html 華郵:北韓仍然否認有任何濃縮鈾秘密計畫 (中央社記者鍾行憲台北十三日電)華盛頓郵報今天報導,曾聽取有關簡報的美國官員指出,北韓官員上週告訴一個非官方美國專家代表團,平壤沒有任何濃縮鈾的秘密計畫,雖然其中一名團員曾在二○○二年十月的一項會議中聽到一位北韓高級官員坦承有這種計畫。 在去年美國指控平壤政權試圖秘密濃縮鈾時,北韓與美國之間就出現目前的核子僵局。平壤政權去年十月在私下會談中坦承此事也讓美國大感意外。然而,從那時起,平壤政權一直否認它曾向美國代表坦承試圖濃縮鈾用來製造武器。 美國官員說,北韓上週也堅決否認有任何濃縮鈾的秘密計畫。 布希政府堅持,北韓必須以可查證的方式永遠廢除所有的核子計畫,其中包括濃縮鈾計畫與寧邊設施。 布希政府一位高級官員指出,美國專家代表團曾詢問北韓是否願意展示與核子計畫有關的任何設備,但是北韓官員僅僅重申他們沒有任何濃縮鈾計畫。美國官員聲稱,他們知道北韓已取得這種裝備。 北韓也在去年八月旨在解決核子危機的第一回合六方會談中否認有濃縮鈾計畫。從那以後,它的說法似乎已獲得主辦六方會談的北京政府的支持。一位中國大陸高級官員最近告訴日本與南韓外交官,它不相信美國聲稱北韓有一項濃縮鈾計畫的說法,這讓部分美國官員大感憤怒。 然而,華盛頓時報今天指出,布希政府昨天已對陷於停頓的六方會談可能很快恢復進行表示更有信心。 時報表示,中國外交官今天將前往國務院討論可能在北京恢復舉行六方會談事宜,國務院副發言人艾瑞里昨天說:「我們認為各方都相當充分投入此一過程,各方之間正在進行的討論都是認真而積極的,我們對於此一會談能夠恢復舉行感到樂觀。」北京原先希望在去年底以前召集北韓、南韓、美國、俄羅斯和日本與中國舉行另一回合的六方會談。中國大陸外交部長唐家璇昨天告訴一家日本報紙,他現在希望在下個月舉行新回合的六方會談。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13 23:03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reuters/international/news/200401/69131.html 德國國防部計劃刪減260億歐元軍費,並關閉100處基地 路透社 2004-1-13 20:27 [路透柏林電]德國國防部長施特魯克(PeterStruck)周二表示,他將刪減多達260億歐元(330億美元)的軍事支出,同時也將關閉100個基地及縮減部隊人數,以整建更專業且更有效率的部隊。 施特魯克表示,這項刪減計畫是德國軍方因應國際間與日俱增的維和任務及預防衝突發生的需求所進行的整頓行動。 但是他也指出,德國原計畫中採購180架由歐洲航太企業EADS 同時德國也將訂購由克勞馬費-魏格曼(Krauss-MaffeiWegmann)和萊茵金屬(Rheinmetall) --編譯張敏惠;審校陳宗琦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14 09:12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4011400062,00.html 2004.01.14 中國時報 泰、馬三十年來首度聯合巡邏邊防 梁東屏/新加坡十三日電
過去一個多星期以來,泰南接續發生三起攻擊事件,造成六人死亡、一百多支步槍遭搶以及二十一間校舍被焚毀。事情發生之後,泰國總理戴克辛曾經暗示「外來勢力」可能參與這種暴力活動,包括回教「聖戰士」。 泰、馬兩國上次的邊境聯合巡邏是在一九七零年代,當時是為了防止馬來西亞共黨叛軍從泰國境內向馬國發動攻擊。與此同時,曼谷國際機場保安部副主任阿南指出,自最近在泰南發生一系列暴力事件後,當局已在全國機場加強防範措施及增派保安人員。其中,合艾機場的保安措施尤其嚴密。合艾機場是通往泰南的關口。 泰國政府則在十三日指出,最近襲擊泰南軍營的不明武裝人員,曾接受回教激進份子訓練。泰國當局也承認情報局及安全部門失職。泰國國防部長譚瑪拉在一項內閣會議表示,受召募的都是在回教學校就讀的年輕人,但他並沒有透露他們是在何處及由誰進行訓練。 在會議上,戴克辛猛烈抨擊安全部門、情報單位及軍事處缺乏合作精神。他說,「我們知道他們是在凌晨一時開始進行訓練,因此我要請問,『我們可以追捕及阻止他們繼續進行訓練嗎?』。我們當然可以,只要我們向他們發起攻擊。但是我們卻是在自己的基地、辦事處裡工作」。泰國電台及電視台史無前例地現場轉播了這次內閣會議的情況。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14 13:53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14133503.html 北約部隊搜索戰犯卡拉迪奇 再度無功而返 (法新社塞拉耶佛十三日電) 北約部隊今天突擊前波士尼亞總統卡拉迪奇戰爭時期的住所,但一無所獲,這名高級戰爭嫌犯依然消遙法外。 聯合國戰犯法庭以屠殺罪起訴卡拉迪奇,之前北約部隊才剛剛結束三天的搜捕行動,一直無法找到卡拉迪奇。 北約領導的安定部隊(SFOR)發言人沙利文說:「搜索行動已經結束,找不到任何一名戰犯。」 沙利文說,安定部隊今天清晨即展開行動,突擊巴勒郊外卡拉迪奇的住所,一直搜索到傍晚,目的在「搜捕戰犯與他們的支持者」,但一無所獲。 目擊者說,約五十名戴面罩的士兵今天使用警犬搜索這棟廢棄的兩層樓房,從他們的制服看出有英國、美國以及義大利士兵參與此一行動。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14 15:40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reuters/international/news/200401/69201.html 五角大廈抨擊韓國延誤美駐軍移防 路透社 2004-1-14 11:32 [路透華盛頓電]美國五角大廈官員周二嚴厲抨擊韓國政府在協商撤離漢城中心的美軍,並移防至該國的預定新基地上,不僅拖拖拉拉,而且傳達不實的訊息。 在本周於夏威夷舉行第六輪雙邊會談前,這些官員告訴路透,漢城龍山營區的問題持續下去,可能會延誤幾乎所有3.7萬美軍平行移防漢江以南的行動。 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勞利斯(RichardLawless)說:「我們對這關鍵決定的延誤感到失望與挫折。」他在美軍撤離北韓(朝鮮)邊界與漢城高價地段的協商上,扮演著關鍵特使的角色。 他在一項訪問中補充說:「我們承認,雙方若不在未來數周達成協議,整個重新部署流程將至少延遲一年。」 其他幾位要求匿名的高級官員則指控,韓國先要求美國在原有的龍山營區7,000名駐軍中,保留近1,000名,接著卻指控華盛頓要求太多極具價值的土地來支援留守的軍隊。 一名官員說,那是個難以置信的困境,因為韓方以此為討價還價的籌碼。 這些官員說,美國希望將所有的駐軍由龍山撤至漢江南部的烏山附近,但韓國卻改變心意,要求多達1,000名美國駐軍留守。(完) --編譯楊幼蘭;審校柯安琪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15 00:55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14182004.html 參與美飛彈防禦計劃 日可能取消武器出口禁令 (法新社東京十四日電)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表示,東京可能局部取消武器出口禁令,以配合加入美國的聯合飛彈防禦計劃。不過儘管防衛廳長官石破茂暗示,日本可能尋求美國以外的其他合作伙伴,小泉則否認有任何與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共同研發武器的近程計劃。 小泉告訴媒體記者,日本政府將考慮取消只與美國「飛彈防禦計劃有關」的武器禁運措施。 小泉政府的防衛廳長官石破茂昨天在荷蘭首都海牙表示,他將徹底檢討這項禁令,使日本可以尋求與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研發武器。石破茂正進行英國、荷蘭、法國三國之旅,與歐洲國防部長商討國際協助重建伊拉克的任務。 今天上午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謹慎的反對全盤解除武器出口禁令。他在記者會上表示,日本擁有先進的技術,如果全面解除禁令,「可能會成為一個武器出口大國。」 他說:「首先,我們必須考慮一個架構,我們可以透過它向國際社會傳達清楚的訊息,避免引起鄰邦的誤解。」 「我們的立場是,日本不應出售武器,也不應支持飛彈擴散。政府必須仔細考慮這個問題。」 東京一九七六年決定不出口任何武器,到目前為止,它只配合美日安保條約,提供美國「技術」合作,但未曾出口武器零組件到任何國家,對美國也不例外。 上個月,福田暗示,日本有意引進與美國共同研發的新防禦計劃,放寬武器出口禁令是這項努力的一環。 北韓一九九八年發射一枚彈道飛彈,飛越日本上空,落入太平洋,令東京大為緊張,次年日本便開始與美國合作,發展精密飛彈防禦系統。日本戰後憲法禁止使用武力解決國際糾紛,因此它不可對另一個國家發動任何先制軍事攻擊。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16 16:08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cna/china/news/200401/200401140251.html 邁爾斯:美願推動美中兩軍關係建設性發展 (中央社台北十四日電)正在北京訪問的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邁爾斯今天表示,面對新的國際安全環境,美中兩軍之間可以在許多領域展開合作,美方願意推動兩軍關係建設性發展。 新華社報導,邁爾斯在北京會見共軍總參謀長梁光烈時,作以上表示。 報導說,梁光烈指出,中方對發展中美兩軍關係持積極態度,願與美方共同努力推動兩軍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促進雙方建設性合作關係的發展。梁光烈還提及中共對台政策立場。報導說,邁爾斯表示,美國政府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希望維持台海穩定。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17 15:24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17050508.html 鮑爾促敘利亞停止支持恐怖組織及研發武器 (法新社倫敦十六日電) 美國國務卿鮑爾今天說,美國無意和敘利亞作對,但他敦促敘利亞停止疑似支持恐怖組織以及研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活動。 鮑爾對於敘利亞總統巴夏爾.阿塞德的部份政策表示關切,並呼籲敘利亞以利比亞作為榜樣。利比亞已經保証將放棄研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計劃。 鮑爾接受英國天空新聞電視台訪問時說:「我們並沒有將敘利亞定位為邪惡軸心的一員,但是我們對於敘利亞的部份政策感到關切,如支持恐怖活動以及可能研發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等。」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18 01:02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170146.html 35年前襲擊青瓦台的北韓敢死隊員躍升為軍頭 (中央社記者姜遠珍漢城十七日專電)三十五年前奉命格殺南韓朴正熙總統,冒死滲透軍事分界線南下,硬闖青瓦台的北韓特攻隊員之一的朴載慶,已證實當時突破了韓美聯軍的圍剿封殺網,逃回北韓而被視為英雄,目前正擔任朝鮮人民軍總政治局負責宣傳的副總局長要爵。 據瞭解,發生於一九六八年一月二十一日的「北韓武裝份子青瓦台襲擊事件」、又稱「一、二一青瓦台襲擊事件」,當時,北韓派遣了由「一二四軍部隊」所屬特戰敢死隊三十一人組成的武裝隊員,暗中穿越軍事分界線滲透南韓,以一襲全副武裝的南韓野戰部隊打扮,進入了可以對青瓦台一覽無遺的漢城市北岳山路,不巧遇上了下班路過的南韓鍾路警察派出所所長,識別出野戰軍服的肩章是無法擅自離開駐守前線崗位的部隊,於趨前盤問時,導致對方開火,立即驚動了駐守在北岳山路防守青瓦台的南韓軍隊,使得北韓特攻敢死隊南下摘取朴正熙總統項上人頭的計劃化為泡影,也震撼了全球。 南韓當局為報一箭之仇,也仿效北韓「一二四軍部隊」,於同年四月,在仁川外海無人荒島「實尾島」建立秘密基地,暗中召募包括死囚在內的各路好漢,成立「六八四部隊」(意味著一九六八年四月成軍),接受魔鬼訓練,也打算以牙還牙地派遣特攻敢死隊滲透平壤,格殺北韓國家主席金日成。 孰料,一九七○年代初期,朴正熙與金日成互派密使--南韓中央情報部長李厚洛及北韓副總理朴成哲,謀求兩韓化干戈為玉帛的促進和解合作交流,致使南韓「實尾島」的派北工作員,頓時淪為失去利用價值的燙手山芋,在走投無路的窘迫情勢下,他們殺出重圍,欲前往青瓦台討回公道,卻在漢城外圍的大方洞地區,在南韓軍方重重圍剿下,在一輛大型公車上引爆自盡。 今年元月上映的韓片「實尾島」,就是將三十五年前的秘辛搬上銀幕,不僅票房壓過了西片「魔戒三部曲」,也為當時含冤犧牲的派北工作員給予了歷史定位。 「新東亞」月刊號引述金新朝的話報導指出,當時北韓特攻敢死隊主要幹員之一的朴載慶(現七十一歲),不但沒有被南韓軍警圍剿槍殺,反而逃回北韓被捧為英雄,目前正擔任北韓朝鮮人民軍總政治局負責宣傳的副總局長,是北韓軍部內最具有權力的核心人士之一。 金新朝並指出,更不可思議的是,目前擔任朝鮮人民軍總政治局負責宣傳的副總局長朴載慶,曾經於歷史性南北韓平壤峰會(二○○○年六月十三日)之後的同年九月十一日,陪同以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特使身份訪問南韓的北韓勞動黨書記金容淳,以專機載運了北韓七星山上品松茸,向包括金大中總統在內的南韓各界領袖,送上了中秋重禮。 「新東亞」月刊指出,在南韓第一大在野黨「大國家黨」國會議員、領導南韓達十八年之久的已故前總統朴正熙之女兒朴槿惠訪問平壤時,北韓領導人金正日曾當面告之「已肅清了一、二一事件的所有負責人」。但,這不是事實,北韓不會輕易懲處拼命效忠的軍人,他們迄今仍然是北韓軍部內的權力核心人士。 「新東亞」月刊並引述當時負責調查此一事件的白東林(當時的南韓防諜部隊調查係係長)的話報導指出,當時從北韓南下奇擊青瓦台的三十一名北韓特攻隊員中,除了金新朝於欲引爆自盡前被生擒之外,能夠確認的屍體只有二十七具,其餘三人,下落不明。「新東亞」月刊指出,就在南韓的調查工作結束後不久,南韓當局透過北韓的廣播才得知,有一名參與襲擊青瓦台的北韓敢死隊員,已經安全的逃回北韓,而且成了北韓的大英雄,他就是現任朝鮮人民軍總政治局負責宣傳的副總局長朴載慶。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18 17:24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www.ettoday.com/2004/01/18/706-1575028.htm 你沒看過的二次大戰! 500萬張空蒐照片網站公開 2004/01/18 13:58 http://www.ettoday.com/image/i801688.jpg 英國一個蒐集大量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空拍照片,19日起上線開放瀏覽。這個網站的照片數量達到500多萬張,其中包括諾曼地登陸戰時從空中鳥瞰的場面。 這個名為「鏡頭下的證據」(evidence in camera)網站(www.evidenceincamera.co.uk),將500多萬張英國皇家空軍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照片數位化,放在網路上讓大家都能看到這些珍貴的歷史鏡頭。網站催生者是英國基爾大學的空中偵察檔案計劃,負責人威廉斯說,「這些影像讓我們得以見到第一手的戰爭真實面貌,就好像我們是空軍飛行員一樣。」 威廉說,拍攝這些照片的人當年冒著很大的生命危險,多半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孤軍在低空拍攝﹔照片除了見證歷史之外,或許也能有助於拆除戰爭留下的未爆彈或者地雷等危險爆裂物。 基爾大學是在1962年從聯軍中央解碼中心取得這些照片,該組織是聯軍在戰時解析偵蒐照片的大本營。照片所有權屬於英國國家檔案局,不過無限期租給基爾大學使用。這項計劃未來還將公佈250萬張對德國空軍的偵察照片。 http://www.ettoday.com/image/i801691.jpg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20 09:21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190357.html 俄羅斯盛大舉辦列寧格勒突圍六十週年紀念 (中央社記者張弘光莫斯科十九日專電)最近俄羅斯在盛大舉辦列寧格勒突圍六十週年紀念一連串活動,今天在聖彼得堡有一場當地中小學學生紀念當年寫列寧格勒圍困日記的達吉亞娜•薩維車耶娃(Savicheveva)。 聖彼得幫運用政經人脈透過一連串社會運動,達到為蒲亭總統宣傳造勢目的,像列寧格勒突圍六十週年紀念從一月十六持續到三月底,透過音樂會、展示會一方面推動愛國教育。一方面強調現在國家經濟繁榮,社會出現蘇聯解體以來最穩定時刻,俄羅斯需要像蒲亭這樣強力的領導人繼續領導。 這種愛國與強國宣傳就是西方選舉的廣告。俄羅斯政府就把宣傳融入社會活動中,而且這是總統可享受的特殊待遇。根據俄羅斯歷史記載,二次大戰期間列寧格勒現在為聖彼得堡被圍困九百天。圍城期間,居民每天的麵包配給多次減為一百二十五公克,很多人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死亡。 當時包括薩維車耶娃的祖父母與父母親在內,圍城死亡人數高達一百萬人,僅在皮斯卡夫斯基紀念公墓(Piskarevsko -ye Memorial Cemtary),就安葬了六十萬罹難者。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21 11:28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21072004.html 國際原能總署人員抵利比亞 加入英美專家行列 (法新社維也納二十日電) 外交官說,國際原子能總署十九日在維也納與英國和美國達成協議後,國際原子能總署檢查人員今天抵達利比亞,與已在利比亞的英國和美國檢查小組共同處理利比亞銷毀核武問題。 英國和美國昨天同意讓國際原子能總署監督利比亞銷毀核武,不過移除和銷毀核子裝備的工作由英國和美國專家執行。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21 12:08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4012100057,00.html 2004.01.21 中國時報 美軍總部撤離漢城的風波 【本報訊】
美軍在漢城龍山區的總部搬到漢城以南地區,新的估計是需美金卅億到五十億之間,這錢誰出呢?按南韓總統府的國家安全會議決定,全部由南韓負擔,但討論這案時,國防部與外交部未能參與,而消息外洩,引起民間輿論的不滿,認為美軍之搬走是因為龍山基地在北韓大炮射程之內,一旦南北衝突首先遭殃,為了自己安全而搬走,怎能讓南韓負擔搬遷費用? 如果依照一九九○年的搬遷協定,那卻是南韓提出的,因為龍山基地一百二十年來是個傷心的象徵,先是中國清朝派軍駐紮,然後是日本派軍駐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又由美軍駐紮,在首都中心地帶有這個被佔領的象徵當然是不舒服的事,所以在一九九○年便訂了二項搬遷協定,不過估計經費高達九十五億美元,南韓負擔不起,這兩項協定似乎也就胎死腹中。 現在要訂新協定,經費則大縮到卅億到五十億美元之間,但是人們還是懷疑它的可行性,南韓今年的國防預算十九兆韓元。年度只增加六兆元,何來預算支付近六兆韓元的美軍搬遷費?美軍將來的新總部如根據美方藍圖,豪華得很,還有高爾夫球場,美方堅持一毛不出。 南韓如從商業觀點來處理那就好辦了,龍山基地廣達八十萬坪,將它出售建築商業大樓,不但夠支付美軍搬遷費,自己還可以大賺一票,但從文化觀點則不能這樣做,漢城市政府已要求改建為城市公園,這是所有漢城市民能接受的,大約盧武鉉政府不敢違背人民意願。 這搬遷問題其實在美韓之間討論已久,但始終沒有確定,其實南韓政府目前並不想讓美國在龍山基地的七千人都撤走,南韓仍希望美軍保留一個指揮所及小規模的緊急應變部隊,但美國不肯,美國懷疑南韓政府是採取拖延策略,因為美國國防部已經決定不減少駐韓美軍,但卻要將三萬七千駐軍撤離南北停火線,撤往南韓腹地,這樣一來,一旦南北發生戰爭,首當其衝的便是南韓軍隊,第一波犧牲的沒有美軍,美國認為南韓想利用拖延決定龍山基地之事阻撓美軍大量部隊後撤。 上周末在夏威夷雙方談判時,美國既不同意南韓的的建議,也不肯自己出錢,據說南韓打算以建築工人的工資抵充部份經費,但夏威夷談判中也未作決定,最後還是要南韓總統盧武鉉作最後決定。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21 23:49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21185004.html 日擴建飛彈防衛 北韓指為有意核攻擊平壤 (法新社漢城二十一日電) 北韓今天抨擊日本準備擴增其飛彈防衛系統的舉動是計劃核子攻擊平壤的一部份。 官方北韓中央通信社(KCNA)表示,日本的核子武器化現在正進入收尾竣工的最後階段,能據此在一夜間產製「數以千計的核彈頭」。 北韓中央通信社說:「此一舉動除了是計劃展開對北韓的先制核子攻擊外,無法作其他的解釋。」 日本上個月決定採用彈道飛彈防禦系統(BMD),以防護來自恐怖份子、大規模毀滅武器以及北韓飛彈的威脅。 日本官房長官福田康夫說,日本會先引進美國研發的系統,再與美國合作研究,以改善日本的飛彈防衛網。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25 12:43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4012500035,00.html 2004.01.25 中國時報 巴國核彈之父 曾助伊朗研發 陳文和/綜合廿四日外電報導 巴基斯坦高階層官員今天指出,巴國調查人員做出的結論顯示,至少有兩名巴國頂尖的核子科學家(包括被稱為「巴基斯坦核彈之父」的卡迪爾汗),曾於一九八○年代晚期未經授權提供予伊朗的核子武器研發計畫技術協助。 不願具名的巴國高層官員表示,巴國科學家是透過巴國與伊朗之間一項祕密協定,提供伊朗核武研發計畫技術協助。此一調查發現使得巴國總統穆夏拉夫的政治處境陷入了兩難的局面。伊斯蘭教的強硬派人士正集結力量為他們視為民族英雄的科學家們提出辯護,他們並指控巴國當局是為討好美國政府而推動相關調查。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25 14:09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www.ettoday.com/2004/01/25/218-1577129.htm 祖魯戰爭125週年 國王要求英國賠償 2004/01/25 11:08 記者張淑芬/編譯 19世紀遭到歐洲國家殖民的南非祖魯人,當年和英軍的交戰死傷慘重。南非和英國政府連同祖魯國王,24日舉行紀念儀式,紀念這場屆滿125週年的戰爭。 125年前,南非最大的黑人種族祖魯人,在伊山得瓦納(Isandlwana)和英軍交戰,雙方死傷2500多人。包括英國和南非政府,以及祖魯國王都親自出席紀念儀式,現場也有好幾千人共襄盛舉。 祖魯國王也要求英國和其他入侵的歐洲國家賠償祖魯人民的損失,也藉此協助改善祖魯人貧困的經濟狀況。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25 14:34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自由時報1月25日國際版 俄軍酷刑虐菜鳥 1人凍死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俄羅斯軍方內部弊端叢生已不是新鮮事,因此為人父母者多半想盡辦法協助愛子逃避兵役。最近傳出有一百九十四名新兵在身無禦寒衣物的情況下,被迫在零下二十五度的低溫下站立數小時,導致至少八十人送醫,一人死亡。此事造成俄國輿論譁然,甚至驚動情治系統出身的普廷總統出面承諾嚴辦失職官員。 據洛杉磯時報報導,這一批新兵被徵召擔任聯邦邊防衛兵,於去年十二月三日離開莫斯科。由於飛機誤點,他們被迫在機場附近的軍營打地鋪,四日飛機在飛行途中故障,因此他們又在冰天雪地且寸草不生的一間軍用機場停機坪度過一夜,然後再轉機飛往西伯利亞及俄國遠東地區。 在兩次飛機停靠加油期間,這些菜鳥們被迫直挺挺地站在戶外數小時,當時溫度在零下四度至零下二十五度間徘徊,而這還沒有把冷颼颼的寒風算進來。等他們飛抵堪察加半島時,才分發到溫暖的衣物,但許多人已染上包括嚴重肺炎在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在氣溫極低的軍營內待上九天,最後才飛到西伯利亞的馬加丹鎮。馬加丹鎮在前蘇聯時代是惡名昭彰的勞改營地點。 此一事件發生至今已六週,但仍有至少四十人在馬加丹鎮住院觀察,還有若干人在堪察加半島接受治療。一名新兵的父親表示,他十二月替兒子入伍送行時,還想著儘管莫斯科仍在下雪,但當時氣候還算相對溫和,所以兒子所穿的長褲、球鞋以及夾克還算合適。不過他作夢也沒有想到,這些新兵會被派到極冷的西伯利亞。 這名父親表示,這就是為何做家長的人總是試圖幫兒子逃避兵役。他說:「對我自己而言,我希望下令讓這類事情發生的人,會在坐牢時好好反省。」 儘管俄國政府推動軍事改革與現代化已有數年之久,但俄軍始終無法解決士兵營養不良、醫療水準低落,以及每年入伍新兵遭老鳥欺負等弊端。俄國每年有四十萬人入伍,但估計有二千至三千人死於非戰鬥性因素,譬如二十%的人是死於自殺。專門替軍眷爭取權益的「母親權利基金會」人員馬爾錢科說,前蘇聯時代當局就不把徵召入伍的新兵當人看,草菅人命,這就是為什麼沒有人會去在意這些阿兵哥是否著涼。 軍事檢察官已在本週對三名高階軍官展開刑事訴訟,包括西伯利亞軍區指揮官與馬加丹邊防區主任,並偵訊包括將領級在內的二百五十多名官員。在事件曝光後,普廷也利用參加情治機構「聯邦安全局」座談會的機會,公開宣示本案必須徹查,失職者絕不寬貸。 儘管如此,許多新兵的父母都不太相信政府處理的誠意。一名新兵的母親為此籌措機票錢,決定要親眼見到兒子才放心。她說:「要查個水落石出是很困難的。我不相信任何人,除非我看到他的體檢表,除非我真的看到他本人。」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26 22:31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260123.html 日本下達自衛隊主力部隊赴伊的正式派遣令 (中央社記者謝震南東京二十六日專電)日本政府今天傍晚同步發布陸海空自衛隊赴伊的正式派遣令。其中,陸上自衛隊主力部隊共四百四十名官兵,預定從二月下旬至三月下旬分三批赴伊,和先遣小組、土木兵工部隊在三月底會師之後,陸上自衛隊進駐伊南薩瑪瓦的總兵力將達五百五十員。 接獲命令的航空自衛隊隨即出動三架運輸機,今天由愛知縣的小牧基地出發,預定本月三十日抵達科威特。 同機前往科威特的五十名航空自衛隊飛行員和維修人員,接受短暫的專業科目訓練之後,將從二月中旬起在伊拉克境內正式執行運補物資的作業。 另一方面,日相小泉今天稍早與聯合執政的公明黨幹部會商陸上自衛隊主力部隊和海上、航空自衛隊的同步派遣事宜,並且獲得同意支持。一直主張應該慎重處理派兵問題的公明黨,也在今天上午召開「擴大中央幹事會」,除了同意小泉內閣派兵海外,同時也要求確保自衛隊官兵人身安全、增加伊拉克境內的就業機會等國際人道支援內容。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26 22:52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260047.html 日本將進一步擴大解釋本土防衛定義和範圍 (中央社記者謝震南東京二十六日專電)日本政府將重新詮釋「本土防衛」的定義,進一步延伸擴大到日本列島周邊國際海域。讀賣新聞指出,日本官方將把防衛日本的美軍船艦遭受不明攻擊,視為對日本本土攻擊的先兆,日本有權及時採取「單一性自衛手段」加以因應。 依據日本官方的這項防衛新觀點,駐日美軍如果遭受外來的不明攻擊,將被視為對日本武力攻擊的前兆。日本行使自衛權的定義和方式,屆時將納入「單一自衛權」範圍。所謂「單一自衛權」,指的是本國遭受武力攻擊採取的防衛手段。至於「集體自衛權」,意味同盟友邦一旦遭受侵犯,視同本國也遭受攻擊而採取的反制措施。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27 12:03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270064.html 歐盟外長會議否定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提議 (中央社記者韓乃國倫敦二十七日專電)英國的「每日電訊報」今天報導說,歐洲聯盟各國外交部長昨天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會議中,否定了法國所提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提議,因為北京除了人權記錄不佳外,還對台灣採取好戰的態度。 這篇報導又說,歐盟外長會議的決定,對於尋求與歐盟締結戰略夥伴關係以便取得高科技武器的北京而言,是一項打擊。歐盟外長表達此一強硬態度的時機正值法國邀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進行四天訪問之時。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28 10:54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reuters/international/news/200401/70684.html 第二批利比亞放棄的核子與飛彈計劃設備、文件運抵美國 路透社 2004-1-28 9:38 [路透華盛頓電]根據利比亞同意放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協議,美國周二從該國取得重量達2.5萬公斤的核子與飛彈計劃設備與文件,包括用於提煉濃縮鈾的離心機零件。 一架裝載敏感設備的運輸機從的黎波里起飛,周二上午抵達田納西州諾克斯維(Knoxville)外的機場。機上的物品隨後被移往州內一處「安全設施」以備分析。 這是第二批從利比亞運來的設備。白宮發言人麥格蘭(Scott McClellan)對記者說,另一架飛機上周也自利比亞運回「關於利比亞核武計劃最具敏感性的文件」。 他說,這是自從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卡達非)於去年12月19日承諾放棄取得核子與生化武器努力以來,「真正有進展」的跡象。 利比亞的核子元件預料將被存放在田納西州的國家實驗室,這是美國能源部所擁有最大的科學與能源實驗室。(完) --編譯柯安琪;審校施佩君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29 08:12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290003.html 菲國軍官要求國防部長下台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馬尼拉二十八日專電)去年七月的馬卡蒂流產軍變記憶猶新,菲國軍隊今天再度傳出騷動,一群年輕軍官指稱國防部長違反政治中立的立場,監視反對派總統候選人的行動,要求部長引咎辭職。 該組織對於政府動用軍人來監視政敵行動之舉,深感不齒。但一名化名「加拜」(引導)的上尉強調,他們雖然要求國防部長爾密沓下台,但無顛覆雅羅育總統的政府之意。 加拜說,爾密沓指示他們監視影星柏吾、前教育部長羅戈、前警部首長賴克遜等總統候選人的行動。他補充,「我們要求爾密沓部長引咎辭職。」 宣稱擁有二百名成員的 「Kawal」組織,在一份由二十三名海陸空三軍軍官簽名的聲明中說,他們反對軍隊政治化,並說這是一種危險的現象。此外,政府應該正視軍人對薪資、住處以及升遷制度等不滿情緒。 對於「Kawal」軍官的指控,爾密沓表示這是有心人再度企圖顛覆政府的花招,並否認曾下達此類的命令。他甚至說,「如果我有半句虛言,他們可以向我開槍。」爾密沓說,這批軍官只是企圖尋找話題來藉題發揮,以伺機推翻政府,此舉已違反軍中指揮體系,可以顛覆罪名拘捕。他強調,國防部與軍事單位將會繼續保持政治中立的立場。 |
ryan2181 於 2004/01/29 11:27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5+112004012900073,00.html 2004.01.29 中國時報
第一個受到波及的是俄羅斯。長久來中共軍購仰賴俄羅斯,但在技術轉移、售後維修或軍備管理上都不令中共滿意,歐盟解除對中共軍售限制禁令,無疑為北京的軍事現代化提供新的選項,事實上全球第二大綜合性國防和航太集團EADS(歐洲太空防務集團)早在香港佈局。該集團計畫把空中巴士A320機翼全部生產和裝配業務移至大陸,準備和中共聯合發展直升機、教練機乃至無人機在內的航空產品。 當然,歐盟如果解除對中共軍售限制,並不代表「中」歐軍事合作之途從此一馬平川,原本中共積極參與的歐洲「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計畫,在美國強力壓力下恐將生變,就像當年以色列賣給北京的預警機因美國壓力而中途變卦。其實,這些變數北京都能預見,初期的合作內容並不重要,關鍵是歐盟解除禁令的本身,已為中共在大國之間的連橫折衝打開缺口,從而在對比交易中獲得利益。 從台海局勢看,歐盟各國如果解除對中共軍售限制禁令,是否意味台灣擁有同類型的歐洲武器裝備(幻象二○○○和拉法葉戰艦),其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轉到中共手上?或甚至堵死台灣向歐盟軍購的通路?非常值得關注。 |
星塵 於 2004/01/29 13:52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www2.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NorthAmerica/2004_1_28_22_45_4_929.html 美不同意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 多維社記者吳偉報導/法國總統希拉克日前表示,對中國長達15年的武器禁運措施已不合時宜,並呼吁歐盟和美國能解除此項制裁,但隨即遭到歐盟的明確反對。對希拉克兩天前發出的呼吁,漫不經心的布什政府終於在1月28日給予正式回復,美國反對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專家指出,美國的回絕將會使美法關系更加冷淡,同時也會給美中關系降溫。 不過,美國國務院發言鮑徹在1月28日下午舉行的新聞會則回絕了希拉克提出的呼吁。鮑徹稱,美國和歐盟認為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是適當的,美國不同意解除這項禁運。鮑徹明確表示:“對美國而言,我們的法令和規則都禁止向中國出售防御武器。” 同時鮑徹還強調說,“我們相信其它國家也應該保持他們目前的禁運”。鮑徹稱,布什政府相信,美國和歐盟對中國武器的禁運出於同樣的原因,也是對中國問題的回敬,特別是其嚴重的人權問題,這些原因至今還仍然有效。 專家指出,布什政府的回絕將會讓巴黎和華盛頓的關系雪上加霜,同時也會影響華盛頓與北京已明顯修好的外交關系。此外,美國的回絕還表現出美中在一些重要國際問題上的分歧,似乎都同北京與台灣的關系有著直接聯系。 法新社說,希拉克25日在同胡錦濤舉行會談表示,法國外長26日在布魯塞爾向歐盟提議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這項長達15年的禁運措施,已經不符合當代社會的政治現實。但歐盟未能在26日外長會議答成決議,確認最快要到3月再對解除武禁問題進行討論。 歐洲聯盟外長說,歐盟可能會在今春決定解除對中國的武器銷售禁令,為爭取中國經費龐大的軍方有利可圖的合約鋪路。歐盟外長討論了這項禁令,而有一些官員對這項禁令將被解除似乎具有信心。 法國外長德維勒班說,在3月歐盟領袖舉行的下屆高峰會中當作成決定。他說:“由於歐洲與中國的關系改善,我們認為這項禁令已不合時宜。”“我們尚未到解除禁運的時候,作更多的討論是必要的”,特別是在人權問題方面。 美聯社說,歐洲聯盟各國外交部長1月27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會議中,以14票對1票,認為目前仍是危險時刻,否定了法國所提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提議,因為北京除了人權記錄不佳外,還對台灣採取好戰的態度。 報導指出,雖然法國極力對胡錦濤示好,希拉克公開表示法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台灣舉辦公投是個錯誤決定,影響區域穩定,且外長德維勒班在26日歐盟外長會議上為中國美言,指中國是個“負責任”的國家,持續對中國禁售武器的規定“已不合時宜”,希望解除自1989年事件以來,歐盟國家對中國實施的武器禁運。 但德國外長費雪說,對於人權及台灣問題有需要與中國作進一步討論。法國與德國為解除軍售禁令的主要支持者。然而歐洲幾個國家仍堅持不應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措施,包括瑞典、丹麥和荷蘭等國。歐洲議會自由黨團主席華森指法國的這項提議“圖利違反人權的共產獨裁者”。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30 15:27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5+112004013000080,00.html 2004.01.30 中國時報 美不解除武器禁令 「中」斥冷戰產物 於慧堅/綜合二十九日外電 法國日前在歐盟外長會議上力主取消對中共武器禁運措施,最後以十四比一票遭歐盟否決;而今天美國也正式表示,不同意解除這項禁令。大陸外交部隨即回應指出,對華軍售禁令是冷戰時代的產物,應徹底取消。分析家認為,美國的反對將使美、法關係更加冷淡,同時也會給美、中關係降溫。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今天是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絕法國提出的呼籲。包潤石表示,美國和歐盟對中國實施的武器禁運相輔相成,不同意解除這項禁運。他指出,美國的法令禁止向中國出售防禦武器,並強調「其他國家也應該繼續維持目前的武器禁運措施」。包潤石還說,美國與歐洲所實施的軍售禁令互為補充,都是為同一理由實施,亦即嚴重違反人權措施,「而此一理由至今依然存在」。 於此同時,在法國進行國是訪問的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巴黎時間二十八日會見了法國總理哈法。胡錦濤對哈法在去年四月SARS肆虐北京期間訪問大陸表示感謝,認為中、法關係深厚由此可見一斑。他指出,兩國經貿合作潛力很大,大陸願意繼續和法國加強在能源、交通、航空等領域的合作;而哈法則回應表示,法國將派中小企業考察團前往大陸尋找商機。 胡錦濤在總理辦公室簽署了九項商業合作協議,包括標誌汽車與大陸東風汽車合作案、湯姆笙與TCL公司合作發展電視機生產以及醫藥、核能、電車和航太工業等協議。同時,巴黎擬爭取主辦二○一二年奧運會,有意與北京增進運動方面的交流。 胡錦濤並與十四位法國工商界領袖會談,稍晚還接受了哈法晚宴款待。二十九日上午胡錦濤在結束空中巴士公司位於土魯斯總部的參觀行程之後,正式結束對法國的四天訪問,飛往此行的第二站埃及。 |
星塵 於 2004/01/31 07:38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www.eubusiness.com/afp/040130174038.q5ve9t9v The Netherlands backs lifting arms embargo on China 30 January 2004 The Dutch government, despite the opposition of a majority of lawmakers, favors lifting an EU embargo on arms deliveries to China, Prime Minister Jan Peter Balkenende said Friday as he left a cabinet meeting. France has initiated efforts to end the ban, slapped on China after the 1989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though some EU states feel Beijing has not made enough progress on human rights. If we were the only country to refuse lifting this embargo, it would lead to diplomatic problems ... and would not be good for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China, Balkenende said at a press conference. The stance is not backed by a majority in the Dutch parliament, where many deputies hold that Beijing still needs to improve its human rights record. We will keep an eye on human rights, said Balkenende. At a meeting of EU foreign ministers on Monday, France called on its partners to lift the outdated arms embargo at the blocs next summit in late March. France won support from many countries which say the EU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the trading giant. But diplomats said other EU members, notably Denmark and Sweden, remained concerned about Chinas human-rights record. At a meeting of EU foreign ministers on Monday, France called on its partners to lift the outdated arms embargo at the blocs next summit in late March. France won support from many countries which say the EU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the trading giant. But diplomats said other EU members, notably Denmark and Sweden, remained concerned about Chinas human-rights record. France, which hosted a visit by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this week, initiated last week efforts to end the ban that was imposed after June 1989, when China sent tanks to crush weeks-long pro-democracy protests in Beijings Tiananmen Square that killed hundreds. The United States immediately took a dim view on Paris call for an end to the European Union embargo, in the latest sign of frosty ties between Paris and Washington. We believe that the US and European prohibitions on arms sales are complementary, were imposed for the same reason, specifically serious human rights abuses, and that those reasons remain valid today, US State Department spokesman Richard Boucher said Wednesday. ------------------------------------------------------------------------------------ 30 Jan 2004 17:20:22 GMT
Cabinet has decided that it would be in favour of lifting the arms embargo, Dutch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Bart Jochems said. We will not veto anything. Jochems said the Dutch cabinet felt there was a growing consensus among European Union members that it was time to lift the embargo after foreign ministers agreed to reconsider the ban at a future meeting following talks earlier this month. The centre-right Dutch government led by Prime Minister Jan Peter Balkenende made the announcement in the face of stiff parliamentary opposition in the Netherlands to lifting the arms embargo against China. The announcement came days after France called for the EU to lift the embargo. The Dutch government hoped China would offer concessions on human rights if the arms embargo was lifted, Jochems said. HOPE China would offer concessions on human right IF the arms embargo was lifted What hell is this kind of Logic ??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1/31 21:43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4013100064,00.html 2004.01.31 中國時報 巴基斯坦核彈之父為利法非輸出核武技術 黃建育/綜合報導 巴基斯坦情報官員指稱,調查人員認定該國兩名資深核武科學家曾藉由一黑市掮客組織將核武科技提供伊朗及利比亞等國,而涉案科學家竟是享有「巴基斯坦核彈之父」美譽的卡迪汗,及具高速離心技術方面專長的工程師法魯克。 《華盛頓郵報》報導,巴國軍事情報局調查後發現,兩人在八○年代末期到九○年代初期曾直接或透過位於杜拜的核武科技黑市,將包括製造濃縮鈾所需的高速離心機之藍圖提供給他國。 為酬謝兩人,伊朗曾將數百萬美元存入他們的海外銀行戶頭,而卡迪汗也在巴國及杜拜兩地擁有大批房地產。 巴基斯坦頂尖核武實驗室「卡迪汗研究實驗室」以卡迪汗為名,他與法魯克是實驗室多年同僚。不過,由於去年底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向巴國官員所提證據顯示,利比亞及伊朗秘密發展的核武計劃中,有巴基斯坦科技的影子,巴國軍事情報局才展開調查。 調查人員指出,卡、法兩人戶頭內帳目進出是他們涉案罪證之一。諷刺的是,最有力罪證反而是由伊朗及利比亞向國際原子能總署提供。巴國官員表示,伊、利兩國政府似乎跟巴國這些科學家過不去,根本無意隱瞞他們所取得核武科技及設備的來源。 巴國總統穆夏拉夫的幕僚表示,由於涉案罪證確鑿,穆夏拉夫去年十一月底決當面質問卡迪汗。幕僚說,過程中他眼見總統目光含淚,因為卡迪汗大大辜負了國人對他的信任。 目前,調查已近尾聲。巴國官員指出,卡迪汗現今被軟禁在他伊斯蘭城高級地段的住宅;法魯克則自去年十一月起即一直在押當中。 除國際原子能總署外,美國情報單位也表示,他們認為北韓曾以彈道飛彈交換巴基斯坦在濃縮鈾方面科技及設備。不過,巴國是當今全球少數未簽署「禁止核武擴散條約」的國家之一,照理說不受核武科技輸出諸多國際規約的限制。 巴基斯坦核武發展由軍方主導,經卡迪汗等一批科學家數十年研究,巴國終於在一九九八年於本國領土首度試爆核武。近年來,巴國科學界雖有人指稱「卡迪汗研究實驗室」的高層各種弊端頻傳,但軍方將領往往視若無睹。 上星期,穆夏拉夫總統承認,該國核武科學家在未經授權下將科技移轉海外。他並表示,涉案者將遭制裁。 由於卡迪汗等人一直被巴國民眾視為民族英雄,制裁行動可能引發政治反彈。但一位官員聲稱,巴國為表示對核武非擴散的承諾及基於對國際社會責任,已向國際原子能總署保證將嚴懲涉案者。 不過,美國一核武擴散問題專家表示,穆夏拉夫為迎合美方而進行這次調查,但不致將調查指向涉案軍人而得罪為他權力大本營的軍方。 目前為巴國政府核武問題顧問的卡迪汗,曾擔任實驗室主任多年,卻在二○○一年遭穆夏拉夫辭掉,部份原因即是實驗室財務弊端頻傳。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2/03 10:42 | |
Re:2004 年 1 月國際新聞(其他) | |
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news/200401/20040124120504.html 布希將要求明年國防預算增加百分之七 (法新社華盛頓二十三日電) 美國國防部說,美國總統布希將要求明年美國的軍費增加百分之七,如果獲得國會批准,二00五年美國的國防預算將超過四千億美元。 國防部未提供這些預算要求的詳情,不過官員說,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費將由明年的額外資金支應。 國防部在一項聲明中說,總統將要求國會根據二00五年國防預算要求,批准四千零一十七億美元國防預算。 國防部說,這筆預算要求將強調系統投資,以整合情報、備戰和訓練,以及努力使美軍蛻變成為一支更純熟的聯合作戰部隊。 美國國防預算細節將在二月二日對外公布,布希總統提出這項國防預算要求時,正值國會辯論美國軍力是否足以因應全球緊急狀況,尤其是陸軍的規模。 |